中考冲刺秘诀

2024-06-15

中考冲刺秘诀(精选8篇)

中考冲刺秘诀 篇1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

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2、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3、(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4、(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6、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7、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附

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 2)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中考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7.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17.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是诗歌,小说(长篇小说,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部、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写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举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感情

8.品味题目可以从——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上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目一语双关,本指什么,实指什么?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点明乐本文的主要内容,点名了本文了说明对象。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陈: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收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后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主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像、联想、象征、开门见山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便于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你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在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星星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是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阳后抑,先贬义在加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突出中心,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A.可以用诗经里的比兴手法,比如说: 兴是先言他物 B.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携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方法,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增强语气,强化内容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练习词语本意,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丰富主题

二.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在任务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度)

4.为后文做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做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扬后抑、预示性作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

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2、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3、(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4、(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6、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7、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附

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 2)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中考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7.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17.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是诗歌,小说(长篇小说,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部、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写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举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感情

8.品味题目可以从——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上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目一语双关,本指什么,实指什么?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点明乐本文的主要内容,点名了本文了说明对象。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陈: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收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后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主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像、联想、象征、开门见山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便于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你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在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星星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是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阳后抑,先贬义在加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突出中心,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A.可以用诗经里的比兴手法,比如说: 兴是先言他物 B.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携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方法,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增强语气,强化内容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练习词语本意,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丰富主题

二.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在任务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度)

4.为后文做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中考冲刺秘诀 篇2

2. 建立各科错题本, 经常通过自己做错的题反省自己做错的经过。

3. 读英语不怕别人笑话, 要大声朗读, 并经常用英文写笔记, 锻炼英文写作能力。障。

4. 可以订一些适合中学生读的报刊, 通过多读多看多练, 提高写作能力。

5. 数学复习应避免题海战术, 最好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分章节梳理清楚, 选作典型题, 类型题, 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准确率上, 另外还可以把从前做过的错题集中处理一下, 通过改正错误, 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并将复杂习题的解题思路重新领会, 加强对常用解题法的掌握。

6. 英语学习保持语感是最好的突击方式, 另外可以做一些题型, 查缺补漏, 将自己掌握不太牢的语法点、知识点着重领会, 记忆。

7. 语文能力是长时间学习积累的结果, 最后阶段死记硬背的方法对提高成绩没有太大帮助,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一个公认难点, 很多同学在答题后自我感觉良好, 但最后成绩却不尽人意, 这是其解题思路与出题者意图的偏差造成的, 对待阅读的技巧是要先领会作者的写作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会用文章中的观点破解问题, 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做题时多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另外, 作文也很重要, 写作文切记不要跑题, 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一些精彩的语句, 提高自己的文采, 以博高分。老师曾建议, 中考之前头脑里至少要装有五十篇范文。

8. 理化综合复习重点应着重突出基础题和类型题, 对付难题不止重结果, 分析解法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分析解题思路的脉络, 掌握并灵活运用理化题的解题方法是获得高分的基本保

9. 淡化考试, 不要过分关注, 过分提醒, 像平常一样作息、生活, 到临考试适当玩乐、游戏有助于减缓压力。

中考状元的看家秘诀 篇3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扫荡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从局部到全局,在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三、知识的运用。

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另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次才能熟透,否则就是半生不熟的。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六、基础,还是基础。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七、要“死”去“活”来。

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地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记忆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得活,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不论是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还是学物理、化学、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八、“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定或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力的,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九、“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过大压力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

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十、“中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

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十一、“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无弱项,弱科有强项”。

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项,忽视了强项;有的同学是放弃弱项专攻强项。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项里面不要有“水分”,弱项里面还要有突破。这才是十分高明的策略。

十二、“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

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中考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顾此失彼。

十三、“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

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根据 “出力最小原则”,采用的是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也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十四、“过度复习法”。

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加,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不受“递减”的影响。

十五、“题不二错”。

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做错了的题所涉及的内容要成为我们的重点关注的内容。

十六、要掌握考试技能。

“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这个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十七、“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

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地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了,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十八、“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

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地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十九、“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

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关键。

二十、最关键是培养兴趣。

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如何有兴趣而乐此不疲?比如政治,因为它的理论性比较强,很枯燥,所以就多培养对政治的兴趣。平时多关注些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遇到问题时,也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公务员,想象公务员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这样政治就生动起来了,其实政治就在我们身边。

二十一、不把作业带回家做。

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课堂效率很高。学习上的事情在学校的时间全部解决,作业什么的争取不带回家做,这样回到家以后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的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二十二、喜欢做笔记,把笔记整理得工整、全面。

知识体系的把握、知识脉络的梳理和回顾非常重要,有了笔记就可以经常做有重点的复习,温故而知新。

二十三、“别把中考想像得可怕”。

初三年级不痛苦,很充实。不要紧张,只要从现在开始都来得及,努力做出,一定是有回报的。

二十四、善于总结,不断探索。

平时做题时,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积极地总结,探索新方法;不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把题目做活。

二十五、发挥和幸运才是关键。

要注意考试策略,实力只是一部分。认真对待平时的考试。在平时考试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二十六、班里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学习气氛好的班级就像家庭,好朋友趣味相投,压力之下也都能很快乐地学习。同伴相处得很融洽,平时也经常开开玩笑,有说有笑,复习时相互提问,气氛很好。

二十七、合理安排时间。

早做准备,后期就不会觉得紧张。各科要平衡用力,略有侧重,不要抓了这科,丢了那科,杜绝弱科的产生。

二十八、保持好心情。

不管外面的生活有多复杂,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好心情,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相互欣赏,不要把同学看成对手,要与同学良性竞争。

考研英语翻译冲刺阶段的复习秘诀 篇4

断句点有哪些?连词、介词、引导词。最好的断句方法是根据英语的语法来找出主句、从句,找出主语,找出谓语。

The study of law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centuries as a basic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 However, only in recent years has it become a featur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46) Traditionally legal learning has been viewed in such institutions the special preserve of lawyers, rather than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equipment of an educated person. Happily, the older and more continental view of leg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ing itself in a number of Canadian universities some have even begun to offer undergraduate degrees in law. ?

If the study of law is beginning to establish as part and parcel of a general education, its aims and methods should appeal directly to journalism educators. Law is a discipline encourages responsible judgment. On the one hand, i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analyze such ideas as justice, democracy and freedom. (47) On the other, it links these concepts to everyday realities in a manner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links journalists forge on a daily basis as they cover and comment on the news. For example, notions of evidence and fact, of basic rights and public interest are at work in the process of journalistic judgment and production just as in courts of law. Sharpening judgment by absorbing and reflection on law is a desirable component of a journalist’s intellectual preparation for his or her career.?

(48)But the idea that the journalist must understand the law more profoundly than an ordinary citizen rests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stablished conventions and spe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ews media. Politics or, more broadly, the functioning of the state, is a major subject for journalists. The better informed they are about the way the state works, the better their reporting will be. (49)In fact, 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journalists who do not have a clear grasp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anadian Constitution can do a competent job on political stories.?

Furthermore,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events which occur within it are primary subjects for journalists. While the quality of legal journalism varies greatly, there is an undue reliance amongst many journalists on interpretations supplied to them by lawyers. (50)While comment and reaction from lawyers may enhance stories, it is preferable for journalists to rely on their own notions of significance and make their own judgments. These can only come from a well-groun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二读:拿到一句话最多只能看30秒钟,就要开始写汉字了。二读的目的就是要打草稿了。二读是以一小节一小节为主。

(46) Traditionally legal learning has been viewed /in such institutions the special preserve of lawyers, /rather than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equipment of an educated person. 译文:在这些学院中传统的法律学习被认为是律师的专业受过教育的人的知识储备的必要部分。

preserve 保存

三读英语:三读的目的就是连汉字。首先应该注意顺序原则。注意适当调整的同时,适当增减。还可以进行同义替换。最后是书写译文。

需要注意的:1.有意义的单词都用汉字写下来。2.还是首先按照英语的顺序连接,英语不通时,再按汉语顺序连接。

(47) On the other, it links these concepts to everyday realities in a manner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links journalists forge on a daily basis /as they cover and comment on the news.

它以一种方式把这些概念和日常现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与记者在日常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时所形成的

cover news cover在这儿是报道的意思

comment 评论

四读的是汉语,花三至四秒钟。四读汉语的目的就是修改译文。

修改译文的角度:1.看看是否有漏译、错译。主干结构的词即主语谓语宾语是不能漏掉的。2.看看汉语是否有错别字,是否通顺。3.同义替换,改变顺序,适当增减。

如:purely abstract 就应已成及其抽象,而不能已成纯粹抽象

63)The emphasis on data gathered first-hand, combined with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rought to the analysis of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makes this study a unique and distinctly important social science.

make 使得

unique 独特

distinctly 本意是区别 distinctly important 是极其重要的意思

如何如修改?适当改变顺序,适当增加或同义替换,适当增减。

(48)But the idea that the journalist must understand the law more profoundly than an ordinary citizen rests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stablished conventions and spe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ews media.

译文:记者必须比普通市民更了解法律,这种观点取决于新闻媒体的已经建立的惯例以及特殊责任的理解。

profoundly 更深刻地

rests on 取决于

48) On the other hand, he did not accept as,/well founded the charge 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 that, /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 /he had no power of reasoning.

他不接受一些批评家对他的指责,

charge 指责、指控

他不接受一些批评家对他的指责:虽然他善于观察,但他却没有推理能力,他认为这毫无依据。

中考,状元,成功,秘诀 篇5

中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呢?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反复不断地做习题?对于这个问题,中考状元明馨给出的答案却是,拥有好的心理素质。

成功秘诀之一

心理素质杠杠的!

在班主任老师崔晶的眼中,明馨是个心理素质杠杠的孩子,非常自信。初中四年,明馨从没因为成绩的浮动而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或是抹眼泪。明馨有一句名言:学习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明馨小学毕业于兆麟小学。进入初一后,成绩在全学年排在30名左右,进入初二后就开始在全学年名列前茅。明馨的妈妈李卓说,小时她只要求孩子做事要专一。只逼她做了一件事:学钢琴。即便到了初中,她也没带孩子到处补课。

崔老师说,明馨心理素质好,而且非常自信。因此不论大考小考,成绩都非常稳定。在区模拟考试中,明馨就是道里区的第一名,她报考的是哈三中南岗校区。中考前,老师们对明馨冲击状元信心十足。

成功秘诀之二

与老师心灵沟通!

成绩出来后,明馨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崔晶老师。崔老师说,她得过很多荣誉,但是第一次培养了一个状元,这个礼物对她太重了。

明馨说,成绩好的一个关键是,你要相信自己的老师,只有相信老师,才能对她产生好感和产生学习兴趣。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对此,崔老师也有同感,那些在外面补课的孩子,常常会拿外面的老师与自己的老师做比较,因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有差异 的,比着比着就会对自己的老师不信任。

每次明馨成绩有波动时,崔老师都会摸摸她的头。明馨说,老师根本不用挑明,她就知道老师要说什么;而每次成绩有所提高时,姜英丽校长都会亲自给她写张鼓励的贺卡。师生之间合拍、信任与不断得到鼓励,也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成功秘诀之三

课堂40分钟要效率

明馨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高知的家庭也培养了明馨大家闺秀的风范,从不斤斤计较。今年3月,有一个市三好学生的名额给到明馨,明馨对老师说:我都得过好几次了,让给别人吧,咱班的同学都太优秀了。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秘诀 篇6

中考语文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大,有“得作文者得语文”之说!那么,中考临近了,除了我们准备素材、提高能力外,孩子们在作文上还能做哪些努力呢?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我们能做的是字迹工整,不涂改。其中字迹工整是头等大事,家长及孩子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大型考试都是采用流水线式的改卷方式,以中考为例,要求改卷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阅卷量,大致要求一天两个老师(中高考要求两个老师负责一台电脑,试卷为扫描电子版)批改800到1000份试卷,一天按照8个小时的改卷时间,批改一张试卷的平均时间为32秒,这么快的改卷速度,再快也不能将几百字的作文从头看到尾。 所以,老师看到一篇作文,第一印象是字体和字数,打分就基本出来了:

(1)如果字迹书写混乱、字数不够,此类作文一般都放在中偏下的得分档而结束改卷过程,时间不会超过20秒;

(2)如果字体工整、版面整洁、字数在规定范围内,此类作文最差按中等档次考虑,接下来改卷老师会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作进一步的评阅,开头很平淡,结尾也是有气无力,此类作文就按照中等分结束了改卷过程,时间估计在30秒;

(3)高分作文是这样改出来的,开头有些新意,能吸引改卷老师看下去,中间部分内容较充实,结尾有力,这样的作文,一般是都给55分(满分60分);

(4)所谓的满分作文,就是文章立意较新、文笔流畅,能够让改卷老师(大部分改卷老师并不会写作,作文课很多也是照本宣科)折服,这样的作文所在比例较少,因为同时两个老师感觉不错才行。

第二部分:满分作文秘诀六点

一种体裁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六忌选材太俗:别总是玩呀、救落水儿童呀、猫啊狗啊……

中考冲刺秘诀 篇7

第一步:眼前有文

1. 眼前有一类文的标准

对作文的考前复习, 首先要清晰认识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心中有了一类文的标准, 才能反省自己的作文缺陷在哪里。大多数同学平常讲话描述能绘声绘色, 而到了写作文时, 文字却干涩无物。他们并不是缺乏语言表达能力, 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在试卷上展现自己的表达能力, 或者不知道怎样在试卷上表达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

作文不是简答题, 我们必须弄清一类文的要求, 逐条对照自己的作文, 剖析出自己的不足, 在下一步的练习中才能有的放矢。中心不明确的, 不妨在动笔之初先想好自己要表达的中心;语言干涩无物的, 可在选材时先想想所选材料有哪些生动的细节可以详细描绘的;语言不生动的, 可以提醒自己在写作时多用些修辞, 或者多用些修饰语, 或者多引用化用些名句等等。不要怕发现自己的缺点, 只有先发现了才能提高, 才能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 而不至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2.眼前有一类文的优秀范文

往年的中考高分作文是很好的学习范例。这里说的不是要背这些范文, 然后剪刀加浆糊上考场应付了事;而是说要通过不同选材、不同形式、不同立意角度、不同语言特色的范文的阅读, 分析其能够成为一类文的依据, 将考场作文评分标准具体化, 可执行化。这实际是一个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通过对这些成功范例的阅读, 分析, 学习, 让学生自己已有的表达能力寻找到合适的展现形式, 从而最终明白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是怎么一回事, 进而提升写作信心, 写出合格作文。

第二步:笔下有文

1.选择参照的对象

在阅读学习了优秀范文后, 不妨选取一些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容易模仿的范文, 重新选取类似的材料进行仿写。

仿写之前要详细分析被仿例文有无仿写价值:一要辨别是否适合自己模仿, 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模仿出这样的作文。比如一些大量引用或化用诗文的例文, 一些情思表达太过细腻的例文, 一些哲思意味浓厚的例文, 这些作文读起来很过瘾, 但仿写难度很大, 就不适合仿写。当然教师也可推荐一些易于仿写的例文, 不过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二要分析被仿例文的得分点有哪些, 也即精华在哪里。这是仿写的重点, 也是仿写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在仿写之前不妨把这些得分点逐一列举在草稿纸上, 对照自己将要写的作文做一个初步安排, 仿写时要提醒自己仿出这些精华之处。被仿例文可以是一篇, 也可以杂合几篇, 但要有一个统一的安排, 不可“四不像”, 作文的结构安排最好只模仿一篇范文, 语言技巧、描写角度的选择、局部细节刻画等等可杂合多篇范文的精华。仿写后要注意初步打磨, 整体修饰, 去除机械模仿的痕迹, 最终初步成文。

2. 品评仿写的成败

仿写完成后, 可以对照自己的列表, 看看仿写的作文与被仿的作文有哪些差距。有没有在自己的作文中表现出那些被仿的精华之处, 如果没有, 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是选材问题, 还是自己的知识积累问题, 还是自己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当然也可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创新或超出被仿例文的。通过这些评价与分析, 可以为下一步的修改做好准备, 也为自己再一次仿写积累经验, 为自己独立作文积累真知。

对于仿写较满意的作文, 也可听听老师与同学对作文能力提升的建议, 也可请老师对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以提升写作自信。

3. 改出自己的作文

作文应该是不厌其改的, 尤其是平时练习写作。仿写也不例外, 在一番分析过后, 对仿写的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这是一次作文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仿写提供成功的经验, 为最后独立写出自己的作文进行经验的积累。

当然, 不到万不得已, 仿写的作文与剪刀加浆糊的作文一样是不应进入考场的, 仿写的目的其实是一种一类文评分标准的模拟实践, 是一种可操作化的尝试, 也是学生将自己已有写作表达能力呈现出来, 获得写作自信的一种尝试。真正要写出较高分数的考场作文还需“心中有文”。

第三步:心中有文

心中有文其实就是整合自己已有的作文能力, 对考场作文作一种预设性准备。

通过仿写, 品评, 修改, 我们要弄清自己擅长什么, 不擅长什么。这样我们在审题、选材、立意、结构的时候, 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形式, 在考场上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地得分。

而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形式, 在考前就要有一种预设性的准备。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对各类作文题目 (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要有明晰的认识, 弄清它们的性质, 掌握审题、选材、立意的一般规律, 并知道怎样将一个题目较快的处理成为适合自己, 这样才能临阵不乱。至于作文的结构, 考前应准备好自己熟练的几个模式 (事实上一些作家也有自己固定的模式, 如莫言的作品, 所以不必讳言) , 这样考场上才会得心应手。在语言表述上, 应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 或幽默, 或抒情, 或哲思, 当然也可是娓娓道来的平实, 但不管怎样应养成自己的表述习惯, 让自己的语言有一种一贯的感染力, 让自己的作文语言生动起来, 不要变来变去, 什么都不像, 这实际就是考场作文语言的一种预设准备。

对考场作文作另一个预设性准备就是要心中有一类文的评分标准, 动笔行文之初要有一个对照一类文的评分标准的预设性评价, 并在简要的提纲中标记提醒, 以防写着写着不由自主地出现偏差。

如何抓好中考物理冲刺复习 篇8

1 突出基础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双基”的考查分值在70%左右,新课上完后,第一轮复习,重点是对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紧扣课标,突出教材,立足课本,理清声学、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电与磁、信息与能源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加强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相结合

这一复习阶段,教师根据中考试题的题型,分别对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性试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进行专题复习,同时加强对学生强化训练,注重帮助学生分析怎样,怎样答,注意题意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答题和规范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确定专题内容进行专题训练,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目的是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得到明显提升.

3 精心研究复习資料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吃透物理学科各知识点命题的依据、要求、形式,从而对现有的复习资料进行认真的筛选,积极改编,精心的提练出复习题组,做到有选择、有补充、有侧重、有目的地使用资料,绝不能无的的乱用、滥用复习资料.对每一次使用的资料,教师要认真的进行讲评,做到每讲评一次涉及到的知识要一一过关,不留死角.

4 关注社会的热点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物理命题通常以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高科技等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这类试题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等,如“蛟龙号”潜水器、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温州高速列车追尾事故等.

5 加强对命题重点知识的复习

教师要认真研究各个中考命题重点知识的考点,精心出两份试题,让学生进行最后练习.同时要求学生记住要求记住的物理量,如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照明电压、安全电压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中考物理复习计划,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充分提高复习效率,这样才能提高中考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公司社保经办人介绍信下一篇:《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