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2024-07-26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共8篇)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篇1

为了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国际市场,寻找合作途径和商机,更好地做大做强,发挥省龙头企业的作用,于2009年12月6日至12月19日赴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四国进行商务考察,短短的14天时间中,我公司主要考察了四个国家的大麦生产、市场情况;访问大麦育种研究所,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澳大利亚大麦概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麦出口国,其出口的产品占:世界大麦贸易总量的30%,世界啤酒大麦出口量的45%到50%,中国进口大麦量的70%,澳大利亚大麦的用户主要是中国沿海的麦芽酿造厂,澳大利亚的大麦是澳大利亚第二大作物,仅次于小麦,年产量约700 万吨,全国种植面积近400 万公顷澳大利亚大麦生产具有以下特点:高筛选率,每年约40%(约250 万吨)的高质量大麦被筛选出来用于酒类酿造

业,重在出口,大麦总产量的70%到85%用于出口。

1、澳大利亚的大麦质量

澳大利亚大麦被视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大麦,这是因为: 啤酒大麦的湿度低(收割时湿度为10%-11%,无须烘干),麦粒油亮,无暇,温暖干燥的气候,特别是收获季节,很少有收割方面的问题,享有纯净和酿造特性可靠的上佳声誉。

2、大麦种植区

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西澳、南澳、悉尼

3、澳大利亚大麦出口和国内市场概况

澳大利亚大麦业的主动措施,由经销商和生产者组建的“大麦澳大利亚”组织为主要市场相关问题提决手段并提供国内和国际的质量鉴定和认可认证。集中培育建立“澳大利亚大麦培育”组织,确保每年在大麦研究上1200 万澳元的投入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在过去的两年间,澳大利亚大麦业推行了一系列结构上的主动措施,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国内资源和技术,开发新品种,促进不同行业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澳大利亚大麦质量在国内和国外的信任度。

二、新西兰农业概况

新西兰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燕麦、新西兰麻、水果等农作物。从人均耕地来看,新西兰是0.11公顷,澳大利亚是2.75公顷。由于自然条件的这些差异,新西兰的粮食生产与澳大利亚有巨大的差距,近年来粮食生产呈下降的趋势,粮食进口不断上升,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同10年前相比,新西兰全部谷物产量从112万吨下降到了77.8万吨,人均220公斤;其中小麦的产量从31.5万吨减少到了18.1万吨,人均占有量只有50公斤。新西兰的玉米主要产在北岛,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单产非常高,主要用途是作畜禽业的饲料。近十多年里,新西兰的蔬菜和水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1984~1994年间,蔬菜产量从43万吨增加到56万吨,水果产量从50万吨上升到了94万吨。水果的主要品种是苹果、猕猴桃、葡萄以及一些亚热带、热带水果。其他经济作物都不太重要。新西兰的农业专家对它精心培育,改良了品质,种植面积在70年代迅速扩大,从1978年的2195公顷发展到1985年的1.8万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35%以上。产量则从1978年的不足8000吨增加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万吨以上。现在,猕猴桃已经以“几维果”而闻名于世,它的单果重量大、耐储藏,已经成为新西兰重要的产业和出口的“王牌产品”。主要的蔬菜有马铃薯,洋葱和豌豆。

三、几点体会

1、推进啤酒大麦产业化进程。

从长远来看,只有才能将啤酒大麦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

链条,做好“科学研究超前化、栽培措施优质化、种植规模化、加工标准化、营销规范化”工作,才能建立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啤酒大麦种植区,才能发挥规模和质量效益,提升啤麦购销和麦芽加工的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啤酒大麦生产、经营和麦芽加工中的各方角色有了共同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一个既保护农民,经销商和麦芽企业三方的利益,又防范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本出发点,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就会水到渠成,应运而生。虽然产业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这是啤酒大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粮食购销企业是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在推进啤麦产业化中应该有所作为。

2、建立联结啤麦价格保证体系。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篇2

一、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研究重点

澳新两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和培训体制。两国学生在历次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ISA)的各项数据均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显示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同时,澳新两国高等教育机构每年也吸引着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学生前来求学,显示了较高的教育竞争力。澳新作为英联邦成员国,英国对澳新两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最大,两国教育体制均属传统的分权模式。受西方国家主义影响,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对教育领域进行大幅改革,教育权力上移,联邦政府影响力逐渐加强,国家层面的教育顶层设计、治理与干预行为逐步增加。为了平衡这种趋势的消极影响,两国政府格外重视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等部门的作用,以科学决策减少国家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一)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及其研究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简称ACER)是中国教科院访问团在澳访问的主要教育科研机构,也是该国各级各类教育智库服务国家决策的重要代表。在卡耐基基金会的支持下,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30年,是澳大利亚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咨询与研究的最重要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教育科研单位。该机构以教育科研服务决策为导向,以位于国内外数个研究分院(澳洲、印尼、印度、沙特等)为基地,向全国乃至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各级政府提供一流的教育决策服务。ACER没有直接来自政府机构的资助,经费主要来自决策服务合同及其相应产品。

ACER服务教育决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展大型调查研究、教育测评、开发教育质量标准、实施学业成就测试等来实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与公平,澳大利亚各州教育部一直在努力寻求取得与国家级或其他包括重点大学教育智库的高层次合作。如澳大利亚一直积极参与OECD的各类测试,并组织相应的全国性测试——“全国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NAP)。ACER通过研究各学科,尤其是读、写、算技能与公民素养教育等领域的测试结果,为政府提供精准的决策服务。

(二)新西兰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及其研究

新西兰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独立于教育管理部门的第三方机构为教育决策提供的咨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新西兰的大学以及专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简称NZCER)等机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教育研究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也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参考。NZCER同样获得了卡耐基基金的支持,成立于1934年,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委托的教育研究(合同)项目,约占总经费的46%;其次为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高服务或产品的收入约占35%,而采购协议与利息各占17%和2%。

NZCER是新西兰唯一的国家级独立的教育科研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于测试结果的教育研究与评价;开发或出版基于研究的产品(如试卷开发、期刊或书籍出版);提供在线调查以及测试评分的服务。该机构不仅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也会为社会上的一些机构或个人提供相关服务。

二、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对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

(一)主导和开发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受西方国家主义思潮及英国国家课程理念影响,澳新两国近些年开始重视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开发及其实践,纷纷以国家教育科研机构或教育智库为中心,构建或实施体系化的国家级质量标准及其监测。

1. 澳大利亚国家教育智库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澳大利亚教育科研服务决策的重中之重是构建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积极参与国际大型教育测试并开展全国性调查评估项目(NAP),以及时发现差距,不断修订质量标准框架。澳大利亚质量标准体系(The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AQF)或者澳大利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始于2000年前后,主要是围绕资格框架构建的,ACER及澳大利亚考试中心(EAA)主要负责这项工作。这些机构通过开展围绕质量标准的学业成就测评,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反映教育质量的重要信息和咨询服务,不仅帮助学校、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为制定州及联邦层面的质量标准、国家重要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AQF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制定并发布,旨在保证和控制澳大利亚境内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学生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当前,澳大利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澳大利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的建立是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各州和领地政府负责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全国培训质量委员会(National Training Quality Council)及相关教育科研机构负责监控各州和领地对质量培训框架标准的执行情况。对这些资格框架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跟踪研究是澳大利亚教育科研机构的重要使命。

2. 新西兰国家教育智库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新西兰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主要是为1至8年级的学生设立在阅读、写作、数学方面应达到的目标。NZCER在这一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NZCER在标准制定初期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了意见书,不仅概述了国家教育标准制定的国际经验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而且还阐述了标准制定中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其次,研究人员为教育部标准制定工作组提供建议与咨询服务,帮助教育部分析标准草案是否合适,以及标准与已有的测试是否匹配等。NZCER的研究不仅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标准是否适用于实践提供了咨询和建议。

(二)主持和开展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

1. 结果为导向的澳大利亚全国评估项目(NAP)

从对学生学习进程或课程的评估向结果导向的评估的转变,继而建立起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体系,是澳大利亚教育科研机构服务政府的主要举措。ACER为主的国家教育智库主持和开展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全国教育质量测评标准体系。ACER主导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发与运作,主要内容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高中证书的质量;第二,对高中教育证书的国家质量评价(课程开发以取得最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并提出明确的标准作为进行可信评价的基础、注册和认证程序以及协调程序);第三,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国家评价项目,包括:读、写、算三部分评价。读、写、算等能力的测评是澳大利亚NAP测评的重点。政府采用项目制委托ACER在悉尼、墨尔本及其海外分院等机构开展。从2008年开始,ACER对各州和领地3、5、7和9年级实施全国统一的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和拼写)和算术能力的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科学素养(6年级)、公民和公民教育(6年级和10年级)、信息通讯技术素养(6年级和10年级)的全国抽样评价。

2. 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学生学业成就监测项目(NMSSA)

在新西兰的教育监测评估体系中,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横向以及垂直进行的各种评价,也有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的第三方自上而下的督导以及国家教育部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参与的评价项目。不仅评价形式灵活,而且评价主体多元化,教育部、董事会、学区、民间机构、校长、教师、家长各方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新西兰每年一次的全国性教育质量检查则是由政府以项目的形式委托科研单位完成。

在新西兰,大学是最早参与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与评估的主体。从1995年开始,新西兰政府在中小学生中抽样,开展每年一次的全国性教育质量检查,早期是由教育部委托奥塔哥(Otago)大学以“国家教育监测项目”(National Education Monitor Project,简称NEMP)形式开展。在大学之后,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开始与大学合作开展评估与调查,双方共同实施了“全国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研究项目”(National Monitoring Study of Student Achievement,NMSSA)。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4、8年级学生进行测评,涉及对2,000~4,000名学生的调查评估以及对600~800名学生的深入评估,以4年为一个循环,并涵盖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而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加以考核。如2003年评估科学、视觉艺术和信息技能,2004年评估语言(读、写)、技术和音乐技能,2005年评估效学、社会学习和信息技能,2006年评估语言(写、听)、观察、健康和生理方面的技能。

与前期的国家教育监测项目相比,“全国学生学业成就检测研究”项目还增加了对大样本学生学习领域的调查,通过收集学生学习的背景信息帮助理解学生获得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如分别调查校长、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如何使用时间等。同时,该项目还特别关注毛利(Maori)和帕斯菲卡(Pasifika)学生是如何在英语教学的学校取得学业成功的,以及对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业成就采取长期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大学与NZCER的合作主要是以数据共享的方式,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为教育部提供决策报告,帮助教育决策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育质量及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

大学与教育研究机构为中小学校开发极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评价工具和资源,方便学校利用这些工具和资源进行自我评价,以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例如,NZCER的“评价资源银行”以及奥克兰大学领导的评价项目小组的工作等。

3. 积极参与国际大型评价项目

澳新两国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测评主要采取开展全国评估项目与参加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澳新两国都参加了两大国际评价,即OECD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ISA)和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每四年进行一次的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TIMSS)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由两国的国家教育科研机构主导开展,两国的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同时也是全国数据采集、交换、计算与分析中心,负责跟踪国际测试对教育实践及其改革政策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对多元文化融合教育发展的研究和促进

澳新两国都共同经历了一个同化教育→移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阶段。自澳洲开发以来,共有来自世界各地200多个国家、100多个民族的人们到此定居。两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是随着人口构成的多元化及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最初的多元文化教育对非英语裔的移民(特别是亚裔的有色人种)采取排外的白人政策,实行同化教育,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协调种族间矛盾,提供各民族平等、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教育。在两国教育科研机构看来,提高少数民族或土著民族、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弥补政治性多元文化教育项目缺陷、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澳新两国多元文化的构成稍有区别:澳大利亚是土著黑人文化、欧洲移民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移民文化等相互融合而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新西兰人口构成中,除白人、世界各地移民外,土著居民毛利人约占总人口的15%,毛利文化、欧洲文化及世界各地文化是新西兰的多元文化主体。

(一)设立多元文化专项,促进多语言文化教育

澳大利亚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政府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大学中设立了专业项目,旨在培养担任多语言教学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这些大学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有系统的教育规划、完善的教学设施、合理的教学模式,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料(多元文化教材、音像资料等)。除大学外,很多教学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提供各种语言文化的音像资料和图书资源,举办多元文化教育知识的研讨会,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师资的专业成长。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西兰政府与NZCER及部分重点大学的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对毛利人的语言文化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样板。2008年,西兰新政府颁布了《加大毛利教育执行力度政策》,其目的是使教育系统为所有毛利人提供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潜能,通过教育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取得成功。

(二)分权管理课程,促进少数民族教学资源多样化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课程一直实行分权管理与国家课程开发并举的政策。大多数大学有联邦提供基金的土著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咨询、家教等方式为土著学生提供帮助,同时也为该大学非土著的师生提供文化意识的养成方案。政府与AC-ER及各大学合作在宏观层面对课程进行指导,自上而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设计多元文化课程,出版多种教材供各地使用。各州政府则与各类科研机构积极开发地方学校使用适合本校的教材资源,赋予学校与教师的自主管理权限。

新西兰学校开设有毛利语言和文化课程,但课程占比例较小,毛利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不完整。因此,NZCER与政府合作创设专门学校帮助复兴毛利语言和文化。截止到目前,所有新西兰在校学生中有多达1/5的学生接受了毛利语言教育。新西兰还设立有3所毛利人学院(Wananga),毛利学生占总在校生人数也接近1/5。

(三)缩小学业成就差距,提高重点少数民族与弱势群体教育质量

澳新两国少数民族或土著幼儿和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在主要学习领域都大大落后于非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特别是在读、写、算与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业完成方面。澳新科研机构与所有学校共同努力的重点包括:为少数民族青少年缩小差距提供服务;为弱势学生提供有目标的支持;研究如何促进低社会经济背景及移民背景社区学校的改进。

满足少数民族或土著青少年的学习需要,提高对他们学习表现的高期待,需要策略。澳新两国教育科研机构认为,来自低社会经济背景和偏远地区的学生、难民、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残疾学生、移民家庭学生常常会遭遇受教育的不利情形,对他们进行有目标的支持与帮助,有助于他们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澳新支持所有青少年不仅获得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且获得更为公平的教育结果。

四、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对留学教育的研究

澳新两国的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洲与环太平洋地区国家,尤其是中国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家或地区。这也意味着对于这些地区而言,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学生之间的竞争都比较激烈。数据显示:在全球109个国家中,澳大利亚是接收留学生超过10万人的7个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与英国,排名世界第三。在高等教育领域,澳大利亚国际学生净流入量(指进入一国的国际学生与该国出国学生数量比)在全球也处于最高之列。新西兰的这一数字也相当可观,这意味着留学生规模对澳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显示出澳新两国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的规模相对较小。为了保护留学生利益和澳奖学金的国际声誉,ACER、NZCER等相应机构还承担了澳新两国留学生教育的认证职能,对设施、服务、课程、质量标准、教育资源给予认定,以提高教育竞争力。

澳新两国对国际留学生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国家教育智库组织和实施,也有部分是由咨询公司参与的。以新西兰为例,教育部及国家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发起的关于13个国家学生来新西兰留学前景的调查研究(该研究报告已于2011年9月公布),通过使用简洁、稳定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海外国家潜在的留学需求进行评估,并根据对需求的预测有针对性地为今后的留学政策规划提供线索和帮助。新西兰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还对《留学生的指导与照顾之行业规则》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和掌握该法规及涉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评价情况,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新西兰政府还委托国际教育科学决策咨询公司(The Illuminate Consulting Group)进行了针对有过新西兰留学经历的海外毕业生的调查(该研究报告已于2009年10月公布),通过这些毕业生在新西兰学习的态度、偏好以及对留学生活的期待等,为改善新西兰目前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和改进方向。

五、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强调依靠教育科研成果为依据

澳新两国乃至各州及地方政府,在出台一系列有关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政策时,均强调依靠教育智库即各级教育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为重要决策依据,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如研制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国家吸引外国留学生政策、民办教育的发展及促进等政策的出台,均离不开高校,尤其是两个国家教育研究委员会开展的一系列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避免了盲目决策和野蛮决策,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发展,使得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充分吸收教育智库及非政府机构的意见与建议

由于澳新均属于联邦制国家,各地区之间的教育现状各不相同,但在国家重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却十分重视对各区域间差异的平衡以及各地在解决重要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或重要举措对决策的参考作用。同时,澳新两国教育决策也都把教育智库、非政府机构的建议作为重要依据,很多重要政策的制定都会专门成立多方参与的“专家组”(智库),听取相关领域不同群体的重要意见。如澳大利亚2010年新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就成立了由各州和地区政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代表组成的专家工作组,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三)国家采用项目委托方式鼓励教育智库参与教育决策服务

澳新两国很多重大教育研究项目都是分别由两国的教育部以项目的形式委托相应智库如高校、国家教育研究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咨询公司完成。如澳新两国的全国性学生学业成就测试都是国家以全国评估项目形式委托教育研究委员会或高校开展的。这种通过积极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决策服务研究的方式,避免了由于教育部系统内部研究而带来的不客观、不公正等问题。同时,这两国的国家教育研究机构、高校也积极组建团队,通过自身的研究实力,竞争获得不同的项目以发展壮大自己。目前,我国的重大教育决策服务也正在向这方面转型,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及像中国教科院这样的科研单位参与到国家教育决策服务项目中。国家应积极依靠这些科研机构,通过不断的科研活动和成果为决策提供借鉴,同时还要促进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发展关系,通过优化资源和加强自身研究能力的建设,积极争取资源,靠实力发展壮大。

(四)教育质量评估项目注重大规模测评与多方调查相结合

从澳新两国若干教育质量评估项目不难看出,除了以大规模的学生学业成就测试作为评价基础外,澳新两国也十分重视对影响因素的多方调查,涉及学校、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从而使两者得以互相验证,更加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此外,在测评工具的开发与设计方面,也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评价工具(如PISA)。因此,我国教育研究和教育决策服务不仅应将相关评价技术灵活地应用于我国测评工具和评价资源的开发上,而且也应重视对PISA结果的研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鉴于此,我国应积极开展与国际间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协作,开发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并适时定期开展大规模的调研和全国样本的抽样调查,动态把握教育质量发展状况,为教育实践提供诊断和指导服务,促进中国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科学提升。

(五)重视教育评估对决策和实践的双重服务作用

从对澳新两国国家智库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国家教育智库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密切结合教育决策部门的需求,以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领域,使研究成果(如开发的评价工具和资源、提供的咨询服务等)可以直接为教学提供有效帮助。同时,将自身研制的教育研究产品及时推向市场,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并为别国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例如,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就利用英语国家优势,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测量和诊断,提高了自身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就我国的教育科研而言,也应更加重视对决策和实践推广的结合,既注重为决策服务,也不能忽视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教育科研,为区域实践乃至国外教育发展提供支持服务,提高教育科研的国际交流服务水平。

(六)重视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和跟踪研究反馈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篇3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1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km2,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hm2,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妇,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 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t、牛奶1 140万t。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km2,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 564.03万hm2(折合15.6万km2),其中畜牧业用地1 152.91万hm2、耕地75.94万hm2。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 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 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2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有以下5点。

2.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

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2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

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2.3 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

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4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kg,奶5.2万k,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2.5 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t、原羊毛49万t(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t,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t、牛肉46万t、奶粉62.34万t,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3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3.1 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

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hm2,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养1只羊。而人工草地可养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hm2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 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kg、奶438kg、羊毛45kg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

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1次,每21d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d,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千米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3.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

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人日本市场,将鹿肉、鹂鹋肉打人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3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一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3.3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 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 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t,到2004年增加到5t。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hm2,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4%的牲畜。

3.4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

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已超过1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其制品,已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3.5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子、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据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介绍,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3.6 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

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

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4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kg、奶类2.3kg,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4.1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

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4.2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4.3认真做好草食畜禽的品种改良工作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篇4

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马爱国主任率领的中国绿色食品考察团一行8人,于2002年11月10日至11月23日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访问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及农业署,澳大利亚食品科学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贵尔费斯大学、新西兰国家食品安全部,新西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BIO—GRO,拜会了昆士兰大学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学院的专家。参加了两国的食品生产企业和贸易市场,并与两国绿色食品的管理机构在质量管理,产品认证,标准体系自欺欺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一、澳大利亚有机食品发展概况

1、地理优势和竞争力:澳大利亚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发达,特别是奶牛、肉牛、羊的饲养,基本是天然牧场放牧,没有农药和化肥及重金属、有害病原微生物、其它化学残留药品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植物性产品如水果、蔬菜、粮食、牛奶及相关的很多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在市场上有很多有机食品专营店。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有许多经澳大利亚或经新西兰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机食品在销售,并且销售量每年以较大幅度上升。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素称“花园之州”,肥沃的天然草场和美丽的人工牧场造就了澳大利亚的美丽和富饶,维多利亚生产全澳百分之三十的食品,零售价值一百三十亿元,近十年来食品出口增加了三倍。

2、维多利亚州和全澳有机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维州有机产品出口总值为5000万元,占全州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1.5%。维州的有机食品主要是出口,内销量不大,出口国有日本、香港、欧盟、美国、东南亚各国(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东等。全澳大利亚有机产品产量持续上升,生产总值占农产品总量的1-1.5%,但零售价值小于0.5%。有机行业产品零售总额2.5-3亿澳元,出自农口的产品为8000万澳元,出口4000万澳元。英国进口澳大利亚70-80%的有机产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年零售额高达90亿美元。世界对有机食品需求以年10-30%的比例递增,2002年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销售总额为250亿美元,并且每年递增20%,到2010年欧盟将食用30%的有机食品。在澳大利亚消费者需要每年增加20-30%的有机食品。到2002年有机产品生产企业达到2200家,取得认证的农场面积为850万公顷,产值为3亿澳元。每年有4000万澳元的有机食品出口到国外,主要是欧盟和日本,新鲜水果和蔬菜占75%,还有少量的果汁,葡萄酒,羊毛和菜籽油出口国外,另有牛肉和本地的特产如袋鼠、鸸鹋肉等。

二、澳大利亚有机食品的认证程序、标准和管理体系:

1、澳大利亚的认证机构有:

ACO:A澳大利亚有机认证机构

BFA:Biologic Farmers OfAustralia(澳大利亚生物农场主认证机构):

AQIS:Australia Quarantine and lnspection Service(澳大利亚检疫监督所)OPEC:有机食品出口委员会。

Australia National Organic Standard and StmCture

COMPETENTAUTHORITY(EXPORT ORDERS)

2、BFA/ACO的管理和控制

a.有机:行业自我控制的典范

b、不是国内的立法,而只是出口的秩序规则

c.通过AQIS官方认可的认证检测机构全澳共有7家,可以认可出口欧盟、日本、美国,认证企业主要针对出口。执行国际标准,可直接出口日本,出口日本要带检测报告,在日本不用再进行检测。

d.通过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会议(1FOAM)及IOAS、USDA等的官方认可。

e.通过QAS联合进行IS09001的认证。

f、从现在起顾客很高兴获取世界上有机产品和生物产品进入市场的钥匙。

3、认证程序:对企业进行考察,提交环境报告和产品检测报告,环境报告每三年进行一次考察。认证中心和化学实验室挂钩,随机对有机食品定期或定时抽样检测,定期报告,并有生产环节报告。发现不合格及时反馈到销售部门,然后再反馈到农场生产者,对农药、化肥、兽药、疫病等进行调查,因为上述项目要记录保存多年,调查什么时候生产的,得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等。如奶牛和肉牛打耳号,出现问题后很容易确认牛是从那个农场来的。若发现药物用量超过标准,则追究责任,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起诉。

3、BFA合作企业综览:

a、非图利的合作单位,超过1400个成员和预订认可企业(全澳最大的数量)。

b.经ACO认证的企业共有1300个企业。

C.KRAFT,Heinz-Watties,Sanitarium和大的超级市场都成为BFA的成员单位。d,小的农场主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商业目的,都与BFA建立了联系。

5、有机食品在澳大利亚是成功的:

(1)有机食品在国际上的自然认可:CODEX(食品法典委员会);IFOAM(国际有机农业

运动联盟会议);政府间的双边认可。

(2)有机食品有明确的特殊的生产标准,因此界限黑白分明。

(3)有机食品有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环境管理与控制”。在社会方面,如GMO s(转基因食品)是争论的焦点。

(4)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运行是建立在最多数的消费群体的兴趣基础之上的。(转基因食品和放射性食品都不能入有机食品之列)。

(5)巳识别标记、厂商和商标的管理(三方自主的)和可溯源系统的建立能够维持产品市场的诚实性。

三、新西兰的有机食品概况和有机认证体系及管理情况:

1、食品安全部:新西兰国家食品安全部于2002年7月份刚刚建立,由原来的农业部(生产销售、检疫)和卫生部的相关人员组成,各项工作正在展开。分为畜产品和肉产品司,奶制品司,肥料和农药司,国内市场管理司,法规司五个部门。

2、新西兰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全新西兰年出口有机食品7000万新元,主要出口欧盟、日本和美国。有机乳制品的出口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产品,经过有机认证的奶牛场有40个,奶产量由2001年的1200万升增加到2002年的2100万升,每年按70-80%的幅度递增,奶制品有1500个产品。每年经BIO-GRO认证的有机产品总产量为1亿新元,7000万元出口,3000万元内销。

3、据BIO-GRO介绍有机食品的优点:

(1)杀虫剂可能低残留或无残留。

(2)质量保证。

(3)更加保护环境,使有更大的支撑力。

(4)非转基因食品。

(5)产品安全性更高,不使用或最低限量地使用有害化学物质,提高了对农场主、家人、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的安全性。

(6)提高动物的福利。

(7)天然。

(8)营养。

(9)味道更好。

4、有机食品认证程序及管理:

A、新西兰有两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其中之一为BIO-GRO,另一个认证机构为乳品局。现食品安全部正在筹建认证机构。认证机构要经过政府的认可和批准,制定出口欧盟和日本等国的食品安全技术要求,制定规章制度,通过认证机构对生产企业和农牧民进行管理和整个体系的控制。欧盟接受新西兰认证的有机产品,从今年12月始有机食品直接往美国出口。BIO-GRO是全世界17个经IFOAM许可的有机认证机构之一,是新西兰唯一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B、认证程序:首次认证需要3个时间。

12个月

24个月

36个月

五、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发展有机食品的几点观感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有机食品发展较早,并且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现在本国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一点同我国的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相似,中国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适于发展有机食品,前景非常之好。

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动植物进出口检疫工作做得好,国际性和欧州发生的一些动物传染病尚未发生。由于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制约因素很多,因此发展动物肉类有机食品相对是比较难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畜产品除牛奶外,其它的有机畜产品较小。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篇5

一、考察概况

经省政府批准,省农机办组团由林建华主任带队,于5月7日至21日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农牧业生产机械化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成员有烟台市农机办主任耿玉通、潍坊市农机局局长孙向林、滨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李军、莱阳农学院教授尚书旗、省农机鉴定站站长石宝成、省农机办科技处处长韩永平。考察的重点有三个:一是以播种、收割、打捆为主要内容的牧草生产机械化;二是以售后服务和机具租赁为主要内容的农机服务网络建设;三是农机新产品的科研开发。期间,考察团访问了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参观了纽荷兰(CNH)农机公司亚太总部、约翰迪尔农机公司地区代理商、新西兰农业装备研究所试验基地、惠尼粕里尔(LILL)农畅迪克森(DIXON)农机有限公司、林肯大学及所属的农机投资公司,并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为下一步加强合作打下了基穿

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农牧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10年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考察团访问的新西兰惠尼粕里尔(LILL)农场,经营草场面积400公顷,主要从事牧草种子生产加工,同时养殖1000只羊。农场拥有140马力以上拖拉机2台,70至100马力拖拉机5台,180马力联合收获机2台,各类配套机具20多台件。平时由4个长期工负责农场的管理和机械的使用,牧草的种植、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种子加工高峰期临时雇用12名季节工,使用2套种子加工设备进行牧草种子的加工、筛雪烘干、混合和包装计量。这个农场无论是牧草种植、羊群饲养还是种子加工,都体现了较高的机械化水平。从面上看,由于两国的农机工业不多,大型农业机械如大马力拖拉机等主要依靠进口,而中小型农业机械如割草机、捡拾打捆机、牧草播种机等,一般国内都有生产,能较好地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

(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服务社会化。一方面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两国农场规模较大,各农场虽拥有不少经常使用的拖拉机、施肥机、除草剂喷洒器等农业机械,但一些成本较高、使用时间不是很长的农业机械,如割草机、打捆机、播种机等,一般由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根据需要为农场提供机具租赁服务。在澳大利亚,考察团参观了一个农机服务公司,公司既直接提供作业服务,又开展机具租赁服务,还回收旧机具,服务范围覆盖方圆40至50公里。据了解,新西兰有专门的农业合作协会,约有200个农机签约服务组织为其成员,以签约服务的方式向农场提供机械作业等服务。另一方面是农机售前和售后服务的社会化。考察团访问了约翰迪尔农机公司设在黄金海岸郊区的一个地区代理分部,分部共有9人,拥有4辆专门的服

务车,90%以上的精力是跟农民联系,了解市场,讲解传授技术,宣传约翰迪尔公司的新产品,并对售后机械进行跟踪服务,服务范围涉及方圆100公里,每年的经销额达到600多万澳元。在新西兰,类似的服务组织也相当普遍,多数由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来承担,一般情况下一两个月上门服务一次,遇有故障随时服务到机。



三、收获与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宣传了山东。考察团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山东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山东农业和农机化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宣传山东良好的发展前景,使澳新两国有关方面对山东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农机发展方面,山东的市场大,发展的潜力大,引起了有关方面和部分知名企业的高度重视。

(2)相互交流了经验。澳新两国有关方面向考察团重点介绍了牧草生产机械化的情况,考察团着重介绍了山东发展牧草生产机械化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体会,双方就机具配置、生产规模、科研开发、示范推广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探讨,达到了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3)就有关项目达成了部分合作意向。纽荷兰(CNH)农机公司同意与山东省农机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山东市场,并决定安排玉米青贮收获机参加8月份在山东召开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商定,建立牧草生产机械化信息交流渠道,不定期开展学术探讨和信息交流活动。与林肯大学就加强农业院校之间合作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双方同意就互派留学生和外教等事项进行进一步磋商。此外,还就邀请对方参加烟台果蔬会、潍坊蔬菜博览会等,与澳新有关单位达成了意向。

(4)得到了不少启发。一是由于国情不同,我们在发展牧草生产机械化方面与澳新两国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但侧重点不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有所区别。在主攻方向上,应当坚持发展牧草与利用农作物秸秆并重,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牧草,大面上还是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上。在机型的选择上,应当从实际出发,以中小型为主,着力引进开发播种、收割和打捆机械,不能贪大求洋。

二是要不断改革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目前,我们的农机总量不少,但化的水平不能与之相适应,根本原因在于机械利用率不高。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农机租赁公司、新西兰的农机签约公司办得都很成功,值得我们借鉴。应当以市场为取向,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改革创新力度,打破行政区划,在现有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本着扶大扶强的原则,对重点和龙头农机组织予以扶持和引导,大力发展以股份合作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和机具租赁等多项服务。

赴澳大利亚香蕉产业考察报告 篇6

一、澳大利亚香蕉种植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在南纬10o41 ~41o39 之间,南回归线横贯其中,四面临海,一年四季阳光充足,南部属温带气候,北部属热带气候。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人口l87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 4.5%。澳大利亚农牧业用地4.8亿公顷,90% 以上的农牧业用地是天然草场,人均农牧业用地27.1公顷,人均耕地2.75公顷。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农业和畜牧业大国。

澳大利亚果树种类繁多,从温带果树到热带、亚热带果树应有尽有。除葡萄(大部分用于酿酒)外,香蕉、柑橘和苹果的总产值列果树前3位。香蕉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地区、西澳大利亚州,各州香蕉的分布也非常集中。收获面积1.07万公顷,在大洋洲排名第二位,占大洋洲香蕉收获面积的12.99% ,是大洋洲香蕉单产最高的国家,每公顷达24.84吨。

二、滇大利亚香蕉产业的特点

澳大利亚香蕉产业的特点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香蕉种植区域化明显,经营呈现集约化

区域化布局是澳大利亚香蕉产业的突出特点之一。昆士兰州的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是澳大利亚香蕉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该州香蕉产量占澳大利亚香蕉总产量的85% ,20xx年栽培面积1.2万公顷,产量达28.5万吨(2050万箱),香蕉地头收入2.91亿澳元。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同澳大利亚其它农业生产体系一样,以私有制农场为基础,蕉园规模大,蕉园主有着较高的素质,呈现集约化经营模式。以昆士兰州为例,20xx 年栽培面积1.2万公顷,仅有500多个商业种植业主。澳大利亚香蕉的区域化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澳大利亚香蕉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二)香蕉产销服务组织健全有效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以私人农场为基础,通过香蕉协会进行有效联结和服务,确保了香蕉生产和销售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澳大利亚香蕉生产的高度组织化。由香蕉经营者组织形成的香蕉协会作为政府产业部门和蕉园主的桥梁,以保护香蕉经营者的利益、应对市场风险为主要目标,为香蕉经营者提供社会化服务,是香蕉经营者信息交流的平台。

香蕉协会主要负责对香蕉产业中存在的问题、香蕉生产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代表蕉园主与政府、相关产业部门、科研单位、交易组织和贸易公司打交道。如澳大利亚蕉园采用香蕉协会提供的统一栽培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采后处理设备和技术等。昆士兰州的北昆士兰卅i香蕉种植者协会,成立了北昆士兰州香蕉种植者协会有限公司(north queensland banana grow—ers association ltd.),代表种植者利益与销售商谈判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昆士兰州15% ~20%的香蕉通过该组织销售。

香蕉协会促进了澳大利亚香蕉生产市场的针对性和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性。一般由香蕉协会向蕉园主提供香蕉生产指导性建议并反馈市场信息等,蕉园主根据协会的指导适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改进香蕉生产。香蕉协会还组织生产经营者提出研究项目,并提供科研经费,政府部门再等额配套资金,然后交由研究部门开发研究。从而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很快在生产上转化运用。

(三)香蕉生产普遍采用机械化作业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成本为每箱13.5~15澳元(约1~1.20澳元/公斤),采收和销售占成本的.60%。人力成本是香蕉产业最大的投人。生产者和研究单位尤其注重如何节约人力,促进了香蕉生产的机械化。如采用滴灌和微喷灌系统、灌溉施肥和机械喷洒施肥、机械喷药、花蕾注射器、采收包装生产线等。

(四)香蕉生产过程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澳大利亚香蕉从定植到采后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做到了香蕉生产和保护环境并重,以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香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生草防水土流失。蕉园必须采用生草栽培,超过15度的坡地不能种植香蕉,采用滴灌和微喷灌等;二是病虫害防治以预防和与生物防治有机结合的香蕉综合防治体系为主;三是采用精准灌溉和施肥技术,避免环境污染,通过水分张力计来确定何时灌溉及用水量,根据养分卸移量估计化肥用量;四是采收后的秸秆平铺在垄间,直接在垄间机械化粉碎后回田。

三、香蕉生产中值得借鉴的制度和方法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的标准化保证了香蕉产品的高质量。在香蕉种苗的繁殖和释放、香蕉栽培管理制度、病虫害综合防治、香蕉的采收与采后处理等方面,澳大利亚的一些制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香蕉种苗繁殖和释放要求严格

种苗是病虫害传播的最普遍途径。为了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澳大利亚加强了香蕉种苗繁殖和释放的管理,包括香蕉种苗繁育资格认证管理、香蕉种苗病虫害防治、香蕉种苗定植管理等。

香蕉工业委员会(banana industry board)制定了香蕉种苗质量认证标准(qban standards),并由dpi(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y)的植物卫生检查员强制执行。香蕉种苗繁殖场必须通过该认证才有资格繁殖种苗,通过认证的香蕉种苗繁殖场被称为“质量香蕉种苗繁殖场(qban,quality banana approvednursery)”。质量认证香蕉种苗繁殖场必须选址在上游没有香蕉种植的场地,且该场地没有发生香蕉病虫害的历史记录,还要通过取样分析确认没有香蕉病虫害。出圃的香蕉幼苗必须经过53~55℃的热水处理20分钟,或者在1000倍的杀线磷中浸10分钟,以减少和防止线虫传播。

农场主种植香蕉必须遵守dpi制定的香蕉工业法 (the banana industry act),不允许自己留种苗而必须种具有qban证书的种苗,种植时要通知dpi的植物卫生检查员登记并征得许可。

(二)香蕉种植采用生草起垄栽培方式

澳大利亚蕉园一般5~7年轮作更新一次。栽培方式采用垄上栽培,垄间操作。主要采用单行、双行种植。垄高30厘米,垄上种植双行香蕉(1.5~1.9米 ×1.4~1.7米),垄间距离6.6~7.0米,1500~株/公顷。垄间生草并经常修剪,以保持一定高度,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垄间作为人工和机械作业(机械施肥和采收等)的通道,灌溉、施肥甚至香蕉地的翻耕仅在垄(permanent bed)上进行。

(三)香蕉病虫害防治注重应用综合措施

澳大利亚香蕉危害果实的病虫害主要有锈蜘蛛(rust thrips)、斜纹夜蛾(scab moth)、花蓟马(flower thrips)和蔗芽潜蛾(sugarcane budmoth),根部病害有香蕉穿孔线虫病(burrowingnematodes),叶部病害有香蕉叶斑病(leaf spot)和香蕉黑斑病(mycosphaerella speckle)等。

澳大利亚非常注重香蕉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ipm)的应用。通过及时监测和施用针对性强的杀虫剂达到防治虫害和螨类的目的;利用花蕾注射器(b u n c hinjector)向新抽出的花蕾直接注射杀虫剂防治果实害虫;结合休耕等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和杀线虫剂综合防治线虫病,休耕期间种植根部有杀死线虫分泌物作用的芸薹属植物(brassica juncea);利用病情监测和常规措施防治真菌性病害。澳大利亚采用严格的检疫措施及地表上面的滴灌和微喷灌来避免黄叶病的传播,目前尚未发现黄叶病。

(四)采用标准化技术装备进行采收和采后处理

澳大利亚的香蕉园基本上都配备有包装车间或者中心包装厂(central facilities)。香蕉可在就近进行采后处理。这些包装车间或中心包装厂,要么由蕉园主投资建设供自己使用或对外租赁,要么由公司投资建设租赁给蕉园主。香蕉协会统一采收包装生产线和技术,但规模大小各异。

香蕉采收时间根据香蕉抽蕾时间和香蕉果指的饱满程度综合考虑。香蕉采收需要两人组合手工完成,一般是1人砍香蕉梳,另1人运出。5人组成一个小组,1人驾驶采收专用的拖拉机,另外4人分成两个小组。采收的香蕉直立放在裹有泡沫橡胶的拖车上。由拖拉机运输到包装厂,进行清洗一分梳一分清洗一分级一包装。然后立即放人冷库中,进入冷链运输和销售过程。先进和统一的香蕉采收及采后处理设备、技术保证了上市香蕉的质量。

四、启示和建议

考察学习中,我们对澳大利亚严格香蕉种苗管理措施、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香蕉产业的区域化和集约化生产、以香蕉协会为纽带的健全的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香蕉标准化生产、香蕉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的机械化作业等印象深刻,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香蕉种苗管理,减少病虫害传播

在我国,一些香蕉病虫害有蔓延之势,主要是由于种苗繁殖和释放不规范,苗圃没有得到有关的技术认证。为了销售方便,大多苗圃直接选址在蕉园附近或者在蕉园内。此外,异地调运种苗、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议加强国内香蕉种苗管理,切实关注种苗销售的每个环节,制定包括种苗繁殖场地址选择、香蕉种苗质量认证、种苗出圃时杀线虫处理、种植监督登记等制度,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尤其是育苗场的选址应远离蕉园,要对育苗者实行资格认证,并强制推行香蕉种苗标准,登记种苗的去向等。

(二)推行香蕉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我国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较为忽视病虫害的综合管理,造成了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香蕉果品农药残留高等问题。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采取检疫、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三)推进香蕉产业向优势区域集约发展

澳大利亚香蕉分布区域化和经营集约化特点突出,是香蕉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应进一步规划和优化香蕉产业布局,使香蕉种植向最佳适宜地区集中,逐步形成香蕉生产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要研究制定政策,扶持优质香蕉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按合理的结构比例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创品牌,真正形成优势产业带,提高香蕉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快发展香蕉生产合作组织

我国香蕉产业存在着生产企业规模小,部分企业产品货源不稳定、质量管理不到位,在产品的规格、质量、数量上诚信履约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加以解决。我国在部分香蕉产区已经发展了一些香蕉专业协会、香蕉产销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香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对帮助农户顺利地与市场对接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发展香蕉生产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协作模式,推广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稳步推进香蕉生产方式的转变,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集约化生产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知名品牌,培植无形资产,提高香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五)切实提高香蕉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香蕉生产标准化为香蕉生产管理、香蕉产品的质量保证提供了可能。我国香蕉生产大部分以中小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粗种粗管,没有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标准,农药化肥的供应体系和质量不稳定,生产者素质不高。要积极推进香蕉标准化生产,建立符合生产实际和市场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在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采后处理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六)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离开乡土到香蕉农场做工的劳动力逐年减少,机械化是解放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澳大利亚香蕉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滴灌和微喷灌系统、灌溉施肥和机械喷洒施肥、机械喷药、花蕾注射器、包装生产线等。我国应结合实际,引进、研发关键技术环节的机械设备,逐步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七)切实在香蕉生产中树立环境保护理念

2010年赴巴西考察报告 篇7

巴西国际农机展每年举办一次, 是南美洲最大的农机展, 2010年参加企业为巴西及其他30个国家的共1 254家公司, 参展面积达30万m2, 云集了国际主要的农机制造商及南美洲的农机制造商。世界著名的农机大企业, 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库恩和洋马等均以强大阵容参展, 我国也有近20个企业参加展出, 包括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东华链条和浙江市下等公司。

参展的产品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农业机械, 包括田间作业机械、畜牧饲养机械、农用工程机械及配套件等, 展品多样, 特点突出。

1.大型高效机械占主导

巴西农场规模比较大, 因此展览的机器以大型为主, 如凯斯纽荷兰展出功率达270 kW的联合收割机, 约翰迪尔和爱科也纷纷展出了大功率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克拉斯展出了大型自走式青饲机。

2.甘蔗机械品种齐全

巴西和南美洲其他各国都大量种植甘蔗, 机械化水平相当高, 具有成套装备, 这次展会能看到从耕整地、施肥 (药) 、种植、收获到运输各种型号的机器。耕整地机械有带有施药的旋转犁、起垄施肥机械等, 种植机械有牵引式、自走式。甘蔗收获机均是切断收获, 爱科、凯斯纽荷兰和约翰迪尔等公司展出了大型自走式甘蔗收割机, 巴西本土企业Santal公司也展出了大型甘蔗收割机, 结构与爱科、约翰迪尔基本相同, 适用行距1.1~1.4 m。据介绍, 2009年该公司生产40余台甘蔗收割机, 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还未出口。另一家巴西公司MENTA, 展出了一种悬挂式小型甘蔗收割机, 生产率为20 t/h左右, 将甘蔗切成20 cm左右的小段, 在抛送到拖车时, 机器配置的风机通过气流, 将轻杂物吹出。该产品结构简单、造价低, 但性能不如自走式。

3.两种采棉机械

展会展出大量棉花生产机械, 有来自约翰迪尔和凯斯纽荷兰的采棉机, 也有巴西生产的采棉机。

巴西当前棉花种植有2种行距, 一种为宽行, 行距为91.44 cm (36 in) ;一种为窄行, 行距为45.72 cm (18 in) 。宽行为正常行距, 窄行为生长期较短的地区采用。宽行距的棉花生长期一般200多天, 窄行距为150多天, 宽行距株数为10万株/hm2, 株高一般为1.3 m左右, 结10个棉桃, 窄行棉花为20万株/hm2, 株高一般为80 cm, 结5个棉桃。这样宽窄行棉花的产量相同, 但窄行棉花生产期缩短50余天。窄行棉花无法用现有采棉机收获, 因此开发了搂棉机。

生产棉花加工设备的Busa公司, 生产幅宽为4、6和8 m的掳棉机, 配套拖拉机动力为88.2、117.6和132.3 kW (120、160和180 hp) 。掳棉机将棉花采下并送入配置在拖拉机2侧的锯齿片式清花机进行初清。据介绍, 常用的采棉机含杂率在2%~3%, 而掳棉台采的棉花含杂率为12%, 经清花处理后棉花含杂率为6%~8%。约翰迪尔等公司也生产这种掳棉机, 大多为自走式, 巴西Busa公司生产的为悬挂式, 结构简单、价格低。

巴西MONTANA公司生产的4行采棉机, 采棉头来自以色列, 其他部分自己制造。集棉装置仍为集棉箱, 但不同于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等公司的压包方式。据介绍, 其价格要低于约翰迪尔同类机型20%。

4.咖啡生产机械多样

咖啡为巴西重要的经济作物。展会上展出了很多用于咖啡生产的设备。

Varra Tudo公司生产落地咖啡豆收集机, 通过气流将落地的咖啡果收起, 经清选回收。另一家公司生产的咖啡收集机采用立式旋转的尼龙刷将咖啡豆刷下, 输送到清选装置。

蔗糖加工厂考察

巴西是甘蔗种植大国, 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蔗收获机械化情况, 考察团考察了位于里贝朗普雷图市郊区的Urina da Pedra糖厂。该糖厂是巴西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考察了解了有关甘蔗收获和加工过程及相关的组织管理。

巴西甘蔗的种植加工是以糖厂为核心, 巴西糖厂在2008年有407个, 当时在建45个, 计划建67个。糖厂与周围30km范围内的农场建立合同关系, 农户按糖厂的要求种植甘蔗, 收获与运输由糖厂购买收割机和车辆完成。用收割机收获要求去顶、去叶和切段。据介绍, 80%的甘蔗来自合同农户, 均采用切段方式。20%左右来自40 km范围的非合同户, 而这部分多数采用人工整秆收获, 到糖厂再去叶切段。收获要求, 一般从地里收获到运至糖厂开始加工的时间控制在2 h内, 人工收获的一般控制在5 h内, 最多不能超过12 h, 以免发生发酵霉变。为此如果加工厂出现故障不能加工, 收获立刻停止。

巴西由于土壤、气候适宜, 甘蔗产量较高, 一般垄距在1.4 m, 株高在3.5~4 m, 地块大, 适于机械化作业, 每年收获期230余天。

Urina de peara糖厂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循环经济, 它不仅加工糖, 而且生产酒精作为生物燃料, 同时又利用甘蔗渣发电, 不仅能满足本厂用电, 还可以供给能源公司。燃料后的灰渣集中到发酵池, 用于生产肥料。该厂共有员工2 250人, 从事工业生产的员工700人, 从事农业生产 (收、运) 的员工1 200人, 管理人员350人。每天产糖2 160 t, 酒精1 200 t, 每年生产230天, 总计需要420万t甘蔗。发电能力为3.6万MW/年, 2009年发电2.7万MW, 卖给能源公司1.49万MW。

通过此次考察发现, 解决甘蔗的收获机械化问题不单单是机械装备问题, 而需要解决一个产业链问题。从种植模式、种植规模到糖厂布局、交通运输和管理模式等, 一系列问题都要综合考虑才能完善整个制糖工业。这需要国家统一考虑, 统筹运作才能实现。巴西的经验值得借鉴, 建议组织糖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专家共同考察, 确定适合中国糖业生产的方案。

巴西维美德拖拉机公司考察

维美德公司在芬兰建立已经50多年了, 于2004年成为爱科集团的一员。巴西的维美德工厂分2部分, 一部分为拖拉机厂, 一部分为柴油机厂。

拖拉机分厂工人900余人, 管理人员350余人, 年产大中功率拖拉机1.5万台, 占巴西全国拖拉机产量的18%~20%。拖拉机主要有5个系列, 动力覆盖40.4~154.4 kW (55~210 hp) , 主要是同步器换挡, 也生产2区段动力换挡机型。产品主要是供应巴西本国, 2009年本地销售占其产量的91.7%, 其余出口到南美、北美等地。该厂生产车间包括钣金焊接涂装车间, 生产驾驶室和拖拉机覆盖件;装配线为挠性线, 线长150 m左右, 可实现多种机型共线装配。为了保证挠性装配, 车间中间没有大的配送中心, 由配送中心按订货配送零部件到装配线。齿轮和传动箱由发动机分厂加工提供, 动力换挡变速箱由芬兰的发动机厂供给。

发动机分厂实为Sisu的分厂, Sisu发动机公司也为芬兰的一个公司, 20世纪50年代进入维美德, 2004年随维美德进入爱科集团。Sisu公司全球800余人, 主要生产非道路用柴油机、齿轮及传动箱。全球经营额为4.75亿美元左右, 柴油机占80%左右。生产的柴油机动力为36.8~308.7 kW (50~420 hp) , 排量3.3~8.4 L。巴西的Sisu发动机分厂现有职工297人, 年产3万台柴油机, 包括3、4及6缸机。该厂设有机械加工车间, 设备先进, 均为成组电脑控制的加工中心, 主要生产3、4缸机缸体, 6缸机缸体由芬兰公司提供, 其余件均为全球采购。最后由一条圆形的装配线完成装配。该厂生产规模虽然不大, 但产品质量好, 除供维美德公司用外, 还向其他公司供货。

在考察工厂过程中, 考察团成员和维美德公司的市场经理进行了座谈, 了解了巴西的农业与农机工业情况。巴西是一个新兴工业国, 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2009年农业收入为950亿美元, 2010年预计为1 060亿美元, 农业产值约占GDP的7.9%, 是世界第2大大豆生产国, 同时也是全球糖的主要生产国之一, 主要农作物为大豆、棉花、甘蔗、玉米、咖啡、小麦和水稻等。巴西联邦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随着人类饮食的改进,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特别是世界人口的增加, 而土地资源有限, 对农产品需求必将增长, 农产品的价格必将提高。因此, 特别支持加快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巴西联邦政府有2个项目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一个是Mais Almentos项目, 支持小农户购买农机, 10年低息贷款, 年利率仅为2%, 而巴西银行正常贷款利息高达30%。另一个项目为“FINAME PST”项目, 支持大中农户购买农机, 10年长期贷款, 一半贷款利息为4.5%, 另一半为5.5%。圣保罗地方政府提出“促进拖拉机”项目, 扶持当地农户购买拖拉机。

结论

本次考察收获较大, 一是初步了解巴西的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情况, 特别是甘蔗的种植收获加工过程及有关机具。二是通过对工厂的考察, 初步了解巴西农机工业的有关情况。三是通过参观展览, 看到了许多在其他展会见不到的产品, 得到很多资料信息, 对了解全球农机工业与产品十分有益。

此次考察由于时间短暂, 很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和了解, 巴西的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将于2011年4月组团进行专项考察, 了解更多的情况, 促进我国农机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发展。如组织糖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专家共同考察, 确定适合中国糖业生产的方案, 欢迎感兴趣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与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联系!

赴韩国培训考察报告 篇8

关键词:岭南理工大学 考察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11-01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升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2011年8月25日至9月3日我院派出教师代表赴韩国进行了培训考察,这是我院与岭南理工大学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后首次较大规模的派出教师进行考察培训。学习期间,我们与韩国岭南理工大学的相关专业负责人进行了全面的交流,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岭南理工大学概况

岭南理工大学位于韩国大邱广域市,1968年由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亲自缔造,被誉为韩国的“皇家大学”。岭南理工大学自从1994年以来被韩国政府连续认定为四所重点资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大邱庆北地区唯一的高新科技术主管大学,具有产业、学术、研究、管理一体化的协力体制。目前,岭南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韩国大学中最高水准,最大规模的私立名门学府。

学校在校生25000余名,教授、讲师、员工1600余名,其中拥有100余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客座教授与讲师,是韩国拥有外籍教授最多的大学。岭南理工大学建设有数千平方米的广阔校园,是韩国仅次于首尔大学的第二大规模校园。

2 岭南理工大学考察实况

2.1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

岭南理工大学把课程改革与开发相结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域开发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人才,受到企业与社区的欢迎。学生的专业科目的教学到中期以后便到生产实践中去进行,需要完成四周的校外实训,在教学中就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校外实训单位可以学校负责安排,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会组织教师到实地考察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同时,在学生校外实训期间,会有专门的教师定期到实训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学校和企业通过综合考评,共同给出实习成绩。通过4周的企业学习,大概有30%~40%的学生可以被企业所接受,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时,规定高职教育学校的有关教师每月要到企业公司里对员工上一次课,在课堂上企业公司的人员所提出的问题,成为改进课程的根据。

岭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学分制管理。两年内,学生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具体设置什么课程,则由企业选派相关人员到学校,与学校共同决定。同时,专职教师不参与教材编写,由企业和学校选派人员成立编写教材委员会,共同编写教材。教授每年需提交一份教学效果改善报告书,在教学方法上加大力度,以求达到最好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假期会组织“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

2.2 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岭南理工大学已经与1400多个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采取“分等级管理”制度,即针对企业产值不同进行相应的划分。同时,专门委派一名教授负责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进行交流,以达到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该校汽车专业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合作,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科研项目,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实验室,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已经成立了“汽车技术中心”等颇具规模的实体企业。为了解决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问题,该校设置了“教授研修年”,即由专职教师提交一个研究学习报告,学校批准后到企业研修,在研修年内,专职教师可以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将全部精力放到企业进行生产研究,以此达到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目的。

2.3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方面,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学奉献、社会企业兼职的完成程度、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校为教授们提供了条件先进的研究室,教授们开展的学术研究、教材资料编写、科研项目和工业服务项目被视为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学校为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面向产业界的窗口。

2.4 校园文化及环境

学校各种设施和使用的各种文具、器具、工具、宣传品、纪念品等均印有校名和校徽。校园建筑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和自然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教学楼里,每一层都设有学生休息室,设施齐备全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3 借鉴经验,促进我院更好发展

通过此次出国交流访问,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今后在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同时使我院教师们对韩国高职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并加深了对高职教育教学的认识。中国和韩国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岭南理工大学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通过交流学习,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提升很大,使我对韩国高职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由于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中,也增强了青年教师这一方面的锻炼,通过顶岗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定期参加实践锻炼等方法,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这与岭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研修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测量专业的特点,为了把学习成果更快地应用到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我系已着手准备实验室开放相关制度的制定,面向全校开设工程测量课程专业的学生们进行开放。对于测量专业精密实验室,将对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开放,同时配备相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了便于学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借鉴岭南理工大学经验,从企业和学校聘请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专家和老師在假期进行“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前培训。

上一篇:三个建设年及四帮四促活动下一篇:野草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