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2024-08-28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共12篇)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1

摘 要: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探索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笔者简要分析了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后对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提升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第二课堂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第二课堂的特点来看,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比较广泛,是对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纵向延伸。并且,由于第二课堂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个性是的形成,兴趣的产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些竞技活动的展开,讲座的组织、学术报告活动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对于学生来说,新鲜的、感兴趣的事务,往往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锻炼,在第一课堂中,学习的书面理论,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中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方面,学生通过自身所积累的综合知识,合理运用相关的理论,正确的完成实验,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考验。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手段简单。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定位不够合理,没有真正认识到第二课堂的作用。作为一种补充,应该体现第二课堂的特性和差异。但是,目前来看,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第一课堂的延续,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作用非常有限。

2.教学技术设施落后。一些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学设备配置落后,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比例不高,一些实验室设备、仪器仪表器材等,大多比较陈旧。这些落后的教学技术设备,不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也很难做到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密切接轨。

3.问题意识、开发理念缺乏。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在第一课堂中被动式学习,而在第二课堂中,很多知识是需要自己探索发现的,并且一些知识的深入学习,离不开学生不断的质疑和发问,但是,学生们发现问题意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发问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其实际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理念不够,对于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没有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不敢大胆尝试。

三、第二课堂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探索

1.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第一,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由教务处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并检查监督教师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协调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通过学分制,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创建创新活动小组,开展创造性活动。如建立模型小组、数学建模小组、计算机设计小组等,以此为依托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第三,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活动快、易开展的优势,做实创新教育讲座、技能培训、文化讲座、设计竞赛、实践锻炼、观摩欣赏等活动。

2.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通过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能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如何,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能力训练、培养的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等方式来反映教育效果,测评学生创造力变化。

四、结 语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开展的另一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为第二课堂配备相应的资源,推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第二课堂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研究

一、独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认为知识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重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学生素养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独立学院对高校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专门的研究, 开展的火种主要是承办上级部门必须要求的文体活动, 缺乏自身的特色, 缺乏研究, 在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存在下面几点不适应性。

(一) 学生科研活动的现状

独立学院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缺乏完整性, 虽然目前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参加科研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系统性, 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对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乏引导。学生和教师科研立项的、作品申报, 成果提交, 作品评审, 成果展示等等缺乏, 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科技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 创新教育的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创新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 开展学生活动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安排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缺乏创新性, 学生活动存在着年复一年的重复, 关于创新与创造方面的课程和知识讲座也较少, 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每一年学校团委每一个月给学生活动都安排了一个主题, 每一个月重庆市团市委也有大型活动, 每一个月二级学院也有自己的传承活动, 等这三项活动做完的后, 学生活动主体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适合自身的活动了。

( 三 ) 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

学生社团目前在普通高校里面都存在着物质条件匮乏、活动经费紧张、会员较少等现状。学生社团新老会员等传承度不够,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以低年级学生为主, 尤其以大一年级的学生为主, 所以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性很难得到提升。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表现的更加明显, 由于学校大一年级学生分布在铜梁校区, 大二到大四年级学生分布在合川校区, 故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在铜梁校区, 但是策划活动的主体在合川校区, 之前存在着一定的不衔接性。独立学院学生社团还存在年轻化缺乏时间和历史的积淀, 学生社团活动负责人更换频繁, 稳定性差等情况。

(四) 公共选修课活动的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 公选课开课数量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 独立学院教师存在两极化现象, 教授、副教授基本都是普通高校退休的返聘教师, 很少有人愿意开设公选课, 年轻教师一般是助教和讲师, 比较年轻, 想开设公选课, 但是自身资历和教学经历有限, 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 目前的开课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公选课课酬较低, 上课一般在晚上, 教师日常既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又要尽力做科研, 其结果是很多高职称教师不愿意上课, 开设公选课的教师的职称普遍偏低。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目前开始的公选课共有27门, 18门课程是助教和讲师开设, 6门网络公选课, 只有3门课程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始的。上课时间一般是周二晚上和周四晚上, 学生选公选课不是凭兴趣爱好选择, 只是为了修学分而进行选择的, 27门公选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足。

(五)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制约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那就是在独立学院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等不到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指导的同等待遇, 在计算课时和课时费的时候也存在差距, 导致了很多专业教师不愿意带社会实践, 而是有辅导员和行政教师担任, 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不到专业的知识指导, 降低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社会实践一般都在暑假开展的, 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 应付了事, 往往直接找个单位, 随便盖上章, 然后再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回来交差。

二、独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的特性

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第一课堂专业知识, 还应该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 丰富的文化生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等。第二课堂的开辟, 绝不意味着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在激发潜能、塑造人格、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 第二课堂范围特别广泛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组织安排或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验之外所开设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经典国学解读、艺术人文欣赏、历史文化传承、世界格局时政、科技社会创新等活动, 所以第二课堂的范围特别的广泛。

(二)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特别集中

独立学院学生活动特别集中, 主要表现学生活动数量多且集中, 例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生活动主要集中周四下午,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内容形式多,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包含有学习、科研、社团活动、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时间分布广, 第二课堂时间主要分布在中午、晚上等课间时间、周末、寒暑假等休息时间。

三、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一) 加大第二课堂和学生就业创业的联系性, 培养学生创新

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也得到了更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 利用第二课堂的信息传递的新途径, 让第二课堂的在课堂上可以对此补充一些课外信息, 加深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再如, 在Unit7中出现了“silkroad”, 但是没有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介绍, 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来思考, 组织适当的语言对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丝绸之路。

(二) 适当删减、替换部分较难的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材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题材或者内容, 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尽力简化或者删减、替换掉较难的部分, 让教材内容更易于接受。如Unit3中有对“sync”同步问题的讨论, 分为两个视频, 第一个是对同步概念的介绍, 第二个是对同步发生的条件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深入, 学生对同步这一学术概念没有了解过, 因此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两段内容全上或者省略其中一个, 再或者换其他方式方法来代替第二部分较专业的探讨。

(三) 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融入个性化、个别化的元素

大学英语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 尽量通过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实现个性化教学。例如在Unit2中出现了《濒危物种法》, 这个部分在给法学的学生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法律内容, 或者该法律的来源和具体操作, 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加英语知识, 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新思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教材、光盘、网络等多种载体构成了一套立体化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利用网络材料精心设计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例如在Unit 5 Internet and Crimes中有大量与网络话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教师在教授这一章节时可以根据需要, 结合教材与教学本身, 与学生探讨当今的网络问题, 也可以利用网上的动画、新闻信息等资源来活跃课堂气氛, 并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网络和犯罪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曹雪亚, 牟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吴锦淑, 张妮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5:56--57.

[3]王惠峰, 段红梅, 韩世范.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探索及思考.护理研究, 2009 (5) .

[4]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农业信息科学, 2008, 24 (8) :462-464.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3

摘 要: 独立学院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上,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方案。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1.引言

普通高校创办独立学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高等教育探索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1]。创办独立学院的目的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2]。不过由于独立学院是面向普通高校本科第三批次录取,生源层次决定了他们的办学定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程实践为主[1],[2]。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围绕工程能力培养而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则游离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之外[1]-[4]。然而在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各个高等院校纷纷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点教学改革计划,甚至还建立了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独立学院不能落后,所以重视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2.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中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欲望,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缺乏信心,对专业知识不求甚解,“混文凭”的思绪较重,从众心理较为普遍。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和对问题的处理较为简单,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问题和触类旁通式地解决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多数是死记硬背,缺少对其的迁移学习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多数在高中阶段并没有培养自学和持续学习的习惯,在大学期间很多高校疏于管理,造成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学习和实践活动缺乏毅力,常常遇到困难就退步不前。最后,独立学院学生缺乏创新所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基础,独立学院在这方面普遍比较忽视。

3.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和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分量。组织教学专家和有企业经验的老师共同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相关理论课程上,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在实践课程上增加创新能力的训练。增加创新课程的设置,请相关企业及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员对学生上课,以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积极性。

其次,独立学院可以制订适合自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平台计划。对参与创新计划的学生,适当提高基础课的合格率,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其明确奋斗目标,使其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提高其创新的毅力。

再次,组织多类型学科竞赛,以赛促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各类学科竞赛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计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适当给予学分,积极组织独立学院学生参加大小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学院学生自发创建兴趣小组或团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参报各类竞赛活动,并在兴趣小组或团队中形成“老带新”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后,在独立学院内成立创新竞赛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积极参与设计各类各学科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利用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积极推动创新竞赛计划,使老师和学生对各学科竞赛充分重视,创造多样化的创新教育空间,以赛促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对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营造科研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学院内实施创新性实践计划,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在教学和实践中,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发现学生中对科学研究有兴趣和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积极为他们搭建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和环境,有效组织他们的碎片时间进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

最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制定各个专业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体系、集中性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色实践教学和普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作支撑。

可以尽早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参加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校外认识实习,主要让学生们在感性上了解所学专业;在主要专业理论课学习及专业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开展校外生产实习,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最后的学年中,在完成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创新创业环境开展较好的城市和企业中进行综合性的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各环节由浅入深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充分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4.结语

通过多种教学改革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以“理论一实践一创新”为基本思路,坚持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以基于创新课程和实践平台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平台搭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独立学院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75-76.

[2]罗君,祁正新.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4,13:369-370.

[3]申屠莉.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146-148.

[4]刘其志.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

基金项目:

[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阶段性成果(XJK015BGD063)。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了学校的教育生活。它以其独特的课程形式、课程价值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列入国家课程计划,各地亦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面对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命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目标,大量的实践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索一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青少年大多具有原始的创造欲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应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开阔视野、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学知识、技术产生,知识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之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通过电视、广播、书报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现代科技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对知识分类、概括,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撰写科技小论文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会解决问题。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在实践中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落到实处,才会有效果。

(一)创设真实的创新情境

创新精神是高度的精神境界,知识是必要的基础,关键在于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亲历的总结、体验,直至升华和内化。学科课程不具备(或是说很少具备)这一无形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好弥补了学科课程的这个不足。应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践性,为学生创新开创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在广阔的社会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尝试,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

(二)广泛的实践机会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在综合实践课中,同学们可以以个人、小组、集体的形式开展论文、制作、科学实践、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以及发明创造活动,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亲身、亲历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让个性充分发挥

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个体或小组为单元的一种研究学习。它充分照顾了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发挥各人的特长,激发各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单一思维向多元化思维、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发展,展示自己的丰富想象创意,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乐,从而激发更大的创新热情,学习更多的创新技能,为向更高层次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自主的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是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采用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活动空间,更多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空间,舒展学生的个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康向上、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作者 :靳云张海霞王

单位:汉沽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5

【摘要】独立学院应注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不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包容性和国际视野。思辨能力有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增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 思辨能力 自我增值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Y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26-01

一、前言

并非出身于名校且相貌普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马云成为了首富。除了他那有其不可复制的时代因素所产生的巨大财富外,马云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流利的口语,上市庆祝晚宴的会场上激情且蕴含逻辑性的演讲都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由多位专家学者收集的调查问卷得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文科类包括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出现口语交流时无话可说,或言语没有逻辑性,写个稿子如演讲稿之类无从着手不知如何下笔,写作时观点不明确,没有养成从多角度思维的习惯,缺乏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辨析的能力。[1]而以上问题,即是思辨能力的问题。

《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对思辨能力的经典诠释。[2]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3]

二、独立学院应注重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3年11月,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李莉文教授作了“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主题演讲。2014年5月,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主题为“人文教育、思辨能力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以“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为题,提出了英语技能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交流能力、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

作为承担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使命的独立学院,擅长综合吸收各方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相结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突出教育特色和优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4]

我校作为独立学院中的排头兵,应吸取外语院校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研究上已有的经验,结合我们的特色,探讨独立学院框架下的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新型的高等教育应该着力于培养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人才,我们的英语教学很多内容困囿于“识记”的最低层次,需要融入和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5]

三、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发展趋向与思辨能力

从以往的众多数据可以知道,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发展趋向上更多的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在研究生考试以及出国所涉的雅思托福考试中,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有助于快速发现考题重心。而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思辨能力也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增值,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提升人的包容性和国际视野。

1.思辨能力在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性

考题中的阅读理解不是单纯的词汇和语法的问题,更多的是对篇章的解读,解题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要想做好阅读理解,就要特别注意思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6]

现在的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自我增值,很实际的方法就是多参加诸如“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比赛,可以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锻炼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开拓视野、提升自我和展现风采。

2.思辨能力在出国留学中的体现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通过对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的调查,提出成功留学必须具备的三大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7]

3.思辨能力在今后工作中的运用

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如要做一名具有专业水准的翻译,仅仅有双语能力是不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广博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才是翻译最需要的潜质。

未来人才市场将更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无论职场还是创业,对事物的系统认知、思考方法和判断能力是一个人长久的核心竟争力,尤其在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它是技巧技能无法代替的,思辨与整合很重要。

4.思辨能力在生活中的反映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高情商和好口才,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生活中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学识,应多读书多看报,提高自己适应能力。不要总是埋怨学的东西没有用,每一点滴的知识,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电视台专访时提到如今作为国家领导人“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四、展望

本文是笔者所承担课题的开篇。在接下来的安排中,将联同阅读、写作、口语、翻译等相关课程的专业老师,在独立学院学生中开展更详尽的问卷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共同探讨,区分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改进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培养。通过讨论和互相辩论等设计展开教学,引导思辨而不单是传授知识提高成绩。[8]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6

教务处 张贵彬

近几年,独立学院在招生人数与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师资力量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则是各地独立学院教学中的主要依靠力量。据统计,目前在许多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在专任老师中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他们承担着学校90%左右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教学一线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独立学院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要从师德教育、岗前培训、讲授指导等方面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7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 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 我们必须以生为本, 以全面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 积极探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对策。笔者认为, 目前许多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富有特色和创意的探索, 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兴趣为导向, 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知识进行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 开展以解决实际困难或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优势,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途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也可以作为教学目标, 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还可以作为载体, 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独立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独立学院的出现与发展, 一方面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探索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 其办学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应当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技术水平, 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将培养大学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的目标之一,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但是基于一些因素,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尽管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但我国大学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 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始终没有改变, 大学包括独立学院教学的现状与其所当担负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任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 导致我国大部分教育仍然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很多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二是制度保障不够完善。现当代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 且资金支持力度小, 相应的长效机制也不够完善, 比如:奖励机制、评价体系等。三是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三、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一) 因材施教,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 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使后进生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切莫“一刀切”。为了适应个别差异, 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应该对学生做更灵活、更不固定的编组并有针对性的改进教育方法。

(二) 对大学生的现状的合理认识。

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和学院的各项措施不完善, 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创新水平。当下, 高校对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设置过细都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三) 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独立学院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式, 使学生开拓视野,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的同时, 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 要敢于问“为什么”, 要敢于打破陈规, 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四) 强化教师队伍, 构建和谐奋进的教师群体。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思想觉悟, 是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一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为统领, 继续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 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 通过提高自身修养,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提高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 保证思想与业务与时俱进。

(五) 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制度创新。独立学院应该丰富校园的创新活动,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转化为成果。营造一个便于交流、利于思想碰撞、利于施展空间的环境,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应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而传统的教育认为, 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以教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一根深蒂固。它导致我国大部分教育仍然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很多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均相对滞后。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改革的实现。首先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独立院校的本质追求。对于大学生的培养, 绝不只是注重于培养只掌握理论知识的高头衔学生, 而应当着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 我国大学教育观念依然落后, 缺乏系统、完整、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理论作指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 学生自身的发展对高独立院校培养提出更新要求。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 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助能力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将会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独立学院必须客观的认识自身的特点及优势, 确定合理人才培养定位, 制定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 切实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

(二) 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独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要求独立学院要实现投资多元化, 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力度。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起着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要求独立学院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 采取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 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可以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系统”、“实验室模拟训练系统”、“生产实习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 充分体现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办学思路。

五、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在校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是衡量校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是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努力分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分析总结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具有历史深远意义。本课题通过进行对校园科技活动开展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进一步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提出在校园科技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校园科技活动, 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转变, 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 为提高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辟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独立学院应对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变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为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 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 贯彻启发式教学, 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环境。因此, 独立学院要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探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摘要:在科学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 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现阶段创新人才具有远大意义, 而科技创新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截止2009年4月, 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 在校生186.6万人, 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88.7% (数字来源:2009年全国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创新论坛) , 从某种角度上讲,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7-02

一、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造就真正的“可用之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这其中,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首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的迫切需求。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其办学主要着眼点。然而,我国独立学院自主办学的时间并不长,独立学院在课程建设、学生总体水平、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同普通高等院校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只有坚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才能缩小这种人才培养差距,体现办学价值。

其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的独立学院与其母体高校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这必然导致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方向性缺失。独立学院在办学自主性、资金扶植、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具备其独特优势,因此,只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才能充分利用优势,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再次,构建独立学院的创新培养体系是社会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自主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已近8年。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文凭”是否够硬?社会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论。真正让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制约的就是其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符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需求。

二、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与母体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大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仍不够明确,与母体高校“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明显,并未体现出其“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标。其中,课程体系中缺乏实践课程和实践性环节,是其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独立学院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步伐较为缓慢。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至今仍未能建立一套适合其学生的创新实践、学科竞赛体系与评价机制,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仍主要来自于母体高校。既降低了学生获得创新实践机会的可能性,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具备积极性,但缺乏引导和指导

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对于实践技能的求知欲更强,但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引导和指导,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的独立学院主要依靠母体高校的师资开展教学和实践。而母体高校的教师却很少能够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上完课就走人”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学生接受高水平创新实践引导和指导的机会较少。而随着国内诸多独立学院的办学地点与母体高校相距越来越远,这样的问题和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3.未能充分利用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

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与其母体高校仍不能完全分离。无论是理论教学资源还是创新实践资源,尚不能做到完全独立。诚然,与母体高校间实现资源共享既体现了教育平等也实现了良性互动。然而,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独立学院同母体高校间都存在一定差别。在共享母体高校创新实践资源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挖掘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三、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以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为基础

教学是高等院校的第一要务,独立学院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只有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偏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提升实践教学学时、增强实践性环节地位以及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诸如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应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升,而各独立学院所开设的程序设计周、课程设计周等实践性环节的时间也仍需进一步增加。

2.以改变现有激励机制为动力

首先,需改革现有的独立学院学分评价体系,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提倡“以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取得成果换取学分”的教育模式;其次,可适当提升对学生取得创新实践成果的奖励程度,以进一步提升其参与积极性;最后,需加大对指导教师,尤其是独立学院专职的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资金、资源扶植力度,吸引更多教师投身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中。

3.以加强专职教师师资建设为核心

随着独立办学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不可能始终依赖于母体高校的教师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需引入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独立学院创新实践的领路人,同时需要为学院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鼓励他们申报创新实践项目等。

4.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为条件

一个强大、稳定的创新平台,是推动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为此,需充分利用独立学院自主办学、校企结合紧密等特点,进一步加强对口专业间的校企合作,努力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同时,继续利用同母体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适应独立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平台。并最终形成长效机制,打造具备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此外,由于独立学院同其母体高校的学制基本相同,一般都为4年制,因此上述途径应贯穿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个本科阶段,如图1所示。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解决途径。然而,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独立学院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职能部门还是教师,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一切可行条件,为培养出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葛宏翔等. 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35): 12-13.

[2]斯荣喜等. 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1): 73-75.

[3]李辉等.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6): 181.

[4]袁剑波.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2): 118-123.

基金项目: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9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②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③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3.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重 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难 点: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创新点: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有机地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训练,科学素质得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①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

③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创新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④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结合参与学校实际和课题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过程形成和技术的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形成典型,以点带面,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思路和步骤:本次设计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为保证课题实施内容的落实,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共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完成。

第一阶段(2012.3——4月)——确定实施对象,通过问卷、提问和访谈等形式,让实施对象全面了解、明确开展本课题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树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阶段(2012.5——8月)——实施活动的阶段,强化组织与实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创新,总结实施活动的策略。

第三阶段(2012.9——12月)——创新指导方法,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

第四阶段(2013.1——3月)——总结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整理写出实施本次活动的研究报告,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10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传统的.计划内知识传授培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对机械类学生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该模式能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弥补了课内实践环节的不足.

作 者:赵匀 武传宇 李革 陈建能 俞高红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高等农业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全程参与   科研活动   创新与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通过物理竞赛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论文

★ 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 医学生临床前阶段科研创新

★ 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11

【摘 要】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以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探讨对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调整改革,鼓励学生通过创新训练项目达到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一个延伸、拓展、后续训练及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生命科学迅速发展,微生物学领域中的内容日益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只是简单地验证微生物学理论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不利于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我院教师结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办学宗旨及实际情况提出以培养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核心,探讨对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调整改革,并且在课后开放实验场所鼓励学生通过创新训练项目达到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一个延伸、拓展、后续训练及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强化准备实验训练,培养严谨作风

受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准备实验(如实验器材的灭菌、培养基的制备等)基本是由实验老师完成,学生依照实验程序完成一些中间环节的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掌握部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不大,学生也没有得到系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训练。而准备实验是做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要做好准备实验,必须有良好的规划能力、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因此为了系统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中来,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和预实验。而在自主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中,则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掌握很多实验准备的细节和技巧,获得了管理实验室的一些经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优化基础实验,强化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实验内容以验证知识、帮助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为主。基础实验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把显微镜技术(包括染色制片技术)、无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培养技术等微生物学的四大基本技术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同时可对实验中有些可合并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合并为一个实验,细菌的芽孢、荚膜和鞭毛染色合并为一个实验,微生物大小和数量的测定合并成一个实验,等等。这样的调整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形态学概念,为综合实验打下基础。

三、注重综合性及研究性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如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将实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另一部分是微生物学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以往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安排一般是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占主要,而综合性及研究性的实验却很少。当今形势发展,越来越强调微生物在农业、工业、食品、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学生们除了需要掌握微生物的基础实验手段,还需要具有整体实验的安排能力。综合实验注重的就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对应用性实验的实验步骤进行整体安排,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科研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改进,结合教学计划、实验室设备、师资队伍等条件,将实验内容向综合性及研究性实验侧重,使学生在得到充分科研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术,适应当今人才的需要。

四、支持创新训练项目,培养科研能力

中山学院每年都会拔一笔专门经费用于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立项,这是由教务处组织,电子信息学院实验中心负责实施的一个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发明的素质、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项目。在学习课程后,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了解教师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对于有兴趣申请创新训练项目的学生,我们教师都是支持鼓励学生去申请,既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申请。学生可以在创新训练项目里从文献查阅、写项目申请书、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到项目结题报告的书写得到完整的训练,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准确掌握各项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从事科学实验和科学技术工作的本领,把所学的各门知识系统地贯穿起来用于实际工作中,也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完善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衔接和融合。

五、营造创新氛围,重视素质教育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了在专业理论课及实验课方面遵循相应的原则之外,我们还应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更需要使其向现实转化,而其转化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转化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为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更为快捷,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合作交流已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开展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其次,要创设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此外,还应多为学生举办一些创新方面的讲座,以真实的创新历程去感染、去激发学生的成就需要,进而使之为自己确立远大目标,并为其实现而孜孜以求、弃而不舍。

参考文献:

[1]王玉建,薛林贵,李师翁.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51-1654.

[2]季淼,叶明,杨柳,等.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温洪宇,韩征.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探讨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2):281-284.

作者简介:

潘子强(1977—),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篇12

独立学院一般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不是很好, 很多学生学习提不上劲, 课堂管理较被动。新学期第一次课更是糟糕, 很多人不在状态。很多人好久没在一起交流, 一个班同学聚在一起显得很热闹, 有说不完的话题。

二、案例简述

新学期开始第一次课, 给某大三班级学生上课, 早晨第一节课, 迟到现象很多。有些学生带着早餐准备上课吃, 手机在玩,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交头接耳, 议论纷纷。提醒了上课铃已响, 但收效甚微。

当时心里有些不舒服, 但憋着。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大家尽快认可自己, 从心里尊重自己, 从而行为上很尊重自己。

三、案例分析

事发原因分析:班级整体学习氛围没有形成, 大三学生有点老油条, 拿年轻老师不当回事。新学期刚刚开始, 贪玩的心还没有收回来, 心静不下来, 甚至有个别同学出现厌学现象。怎样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融入你的课堂内容当中去, 这很关键。

四、案例启示

(一) 注意教学互动, 重视课堂管理

首先尊重所有学生, 不因为各自的考试成绩有高有低而对待有失偏颇, 因为每个人自然禀赋不一样 (如智力、家庭经济状况等) 。营造宽松、平等、向上的氛围, 这对班级管理很关键。营造宽松的氛围, 注意学生的反应, 眼神也可以交流。看到大家迷惑的眼神就要讲得慢点细点。宽松的氛围也包括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答或答不好都不责怪, 只要学生态度端正, 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就行。因为只有宽松氛围才能真正有效激发大家的思考兴趣和有创新地思考。营造充分平等师生关系氛围, 尽量少用打平时成绩的方法或训斥去督促学生积极配合。兵法上讲得好, 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不去指责任何一个同学, 以身作则, 通过感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带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者。一味地去指责有时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上课应多提出一些本课程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去搜集材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 , 在后面课堂讲学中学生给出各自的观点。

教学案例如在讲授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3 500元时涉及到两概念“起征点”和“免征额”, 学生会觉得3 500是起征点因为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都是起征点, 但答案是免征额。这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收藏资料进行自我有兴趣地查找答案。

(三)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表达训练, 学生之间通常会注意观察同学演讲的表现

专业课教师可多设计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发言, 也可让学生到讲台前发言 (可以事先备好相关幻灯片) 。也可以分组准备要发言的课件, 让大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如讲到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让各位同学各抒己见。经常引导某学生在发表自己看法时其他同学要表现得非常尊重 (尤其要听得很专注) , 久而久之, 课堂氛围就很好。

(四) 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比如可以讲讲某些在财政领域钻研得较深做出社会所认可成绩的一些楷模, 他们是怎么吃苦钻研、怎么平易近人地对待他人。尊重一个人的程度主要看他德的大小, 其次看他努力的程度, 将这种个人看法渗透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懂得感恩, 能耐挫, 有一颗宽容善良之心, 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 利用一些经济热点话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写作能力

因为学生对经济热点问题往往很关注很感兴趣, 顺着这一点往往就不需要被动去管学生纪律让学生认真听课。上财政学课时可就当前经济热点话题布置论文作业, 计算平时成绩。比如说针对个人所得税, 现在改了免征额, 以后应该怎样去调整?比如考虑是以家庭为计征单位还是以个人为计征单位。再比如刚刚试点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其中新设置的增值税率是否合理及对经济有何影响。

譬如说关于收入分配, 让大家讨论, 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收入差距过大是个大问题, 但如何让收入差距缩小是个更大的问题 (落后的要比领先的跑得快) 。先不从这个角度考虑, 从消费支出 (消费在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角度考虑, 因为它真正导致了是否是起点公平。至于这几年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很快, 主要是因为财产收益和行业收益差距大造成的, 当然还有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等。从而得出自己的建议: (1) 调节房价。由于这几年房价涨得太猛, 有多套房产者或专门的房产投机者通过转让或出租收益远远超过靠劳动所得。房价主要由供需决定, 调节也要从供需两方面入手。比如增加提供社会保障房 (特别是廉租房) , 控制房贷, 征房产税 (可以对所有产权房 (不只是增量房, 而且包括存量房, 农村住房暂不征) , 对于人均面积低于一定数量免征) 。 (2) 做好征遗产税的准备。长期来讲, 一定要征遗产税, 这是调节财产收益的一个重要举措 (3) 加强金融监管。这几年很多人通过内幕消息赚得暴利。 (4) 调节行业收入差距。 (5) 能否考虑家庭综合消费支出 (包括消费在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的税收。调节消费支出, 调节起点公平。 (6) 尽量较少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负外部性。由于有很多门槛, 比如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导致农民工进城务工难 (自己的养老、医疗及子女的教育等产生问题) 。

当然征房产税也好, 征遗产税也好, 涉及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财产公开环节。这个很难, 但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六) 讲课首先要讲清楚, 学生才有兴趣去听, 课堂管理才不被动

教课时可用一些图表更容易说清其中的经济原理。比如:

为了说明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不等时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大小可作图说明:

(七)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 从而不需要被动管理课堂纪律

上课时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南京亲戚家不同意女儿找农村对象, 是因为农村的对象家庭一般负担重。这涉及到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农村公共品供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农村公共品供给得怎样, 有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角度去分析。比如从农民子女的大学、高中升学率与城市子女大学、高中升学率进行比较,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这说明在农民子女所受到的初中或高中教育的质量远不及城市子女所受到的初中或高中教育的质量。从而可以看出国家对城乡教育的投入上明显不均衡。再如可以从分析农民平均寿命与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比较,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这说明农民所获得的医疗保障及饮食起居条件远不如城市居民。从而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上明显不均衡。从农村商品市场需求和城市商品市场需求看,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需求很低。这是因为农民口袋里钱不多, 或考虑到没有社会保障问题而不敢花, 没能形成真正的需求。而且没有相应通讯信息设施, 农民无法与外界联系, 无法获取市场信息,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无法提高。从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与城市文化活动场所相比, 前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后者, 这说明国家在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比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以上列举的五个角度可以判断农村公共品供给程度是否合理。若这些方面都没什么问题的话, 说明城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已经比较均衡, 可以讲此时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程度较为合理。

摘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社会认可的能力尤为重要。独立学院学习氛围不是很好,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教师, 怎样上好课、搞好课堂管理, 同时千方百计使得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能力就很关键。

关键词:教学,学生管理,能力培养,财政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5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共.财政学 (第6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生活需要笑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有信心就有希望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