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2024-07-23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共9篇)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1

地质与环境学院

煤及煤层气工程1101班

姓名:谢磊

学号:1109010123

一.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

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厂不断兴建,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全国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得不到处理。

由于农村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上公共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许多水源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在农村地区,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水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若不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理措施,将对地下水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二.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农业生产本身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往昔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所取代。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并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这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并且,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类的污染面明显扩大。据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关的屠宰场、孵化场往往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

2、乡镇企业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并且以小型工矿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会越来越多。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尤以造纸、纺织、煤炭、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其中,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4.9%。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

3、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村水处理设施欠缺。

目前,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还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如: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由于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所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4、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

基层民众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比较看重是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对潜在的环境危害往往忽略掉。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没有。一些城市的重污染企业,就钻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政府执法力度不够的空子,逐渐由城市转往农村。从地方政府的环保意识来看,许多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忽视对环境的保护[2]。

三.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对策

1.生态农业

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应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发展资源循环型农业、有机农业;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的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如红壤丘陵区的“顶林、腰园、谷农、塘鱼”的生态模式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饲草—猪一沼、菇一果、粮—鱼、珍珠的食物链,定量调控结合链环的饲料配置,粪尿投放,制沼育菇和塘淤返田,提高了系统生产力,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非点源污染

[3]。

2.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对于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集中处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这些活动中,政府的引导和督促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及能源政策。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加快企业改造升级,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对水源地等敏感区域影响较大的乡镇企业,严格限制,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3.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

加快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加快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提倡节约、高效用水。开发推广适合我国农村实际,高效、低耗、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如利用生态技术处理污水,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土地处理、氧化塘、湿地处理等。氧化塘包括厌氧、兼性、好氧等类型,具有广谱、高效、稳定的净化能力。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经过土壤—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出水水质等于或超过传统三级处理的出水水质,同时没有污泥处理的问题。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有慢速灌溉、快速灌溉和坡面径流三种类型,在适宜的污染负荷条件下,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率超过70%[4]。

4.尽快制定农村污水处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政策和法规尚属空白,由于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我国有些地方建设小城镇和村镇污水处理厂依旧沿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标准,虽然地处远郊区甚至边远山区,却不考虑当地实际,导致污水处理厂迟迟无法开工建设,或者“建的起、转不起”。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意识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全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四.结语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处理方式,切忌照搬照抄和盲从。不宜

片面强调大集中的处理方式,应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乡总体规划、污水收集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的去向等适当选择处理方式[5]。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2

当下,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呈现从城市郊区向广大农村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环境不断恶化和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农村生存生产环境条件越发恶劣,农民已经逐渐成为环境污染最大的受害群体。这种“黑暗力量”正在逐步地、系统地对农村进行着破坏和摧残。而且,由于农民环保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愈发恶化的形势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因此,环境污染就如一颗恶性肿瘤,时时刻刻危害着农村的健康发展。也使得“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开的绳结。

1.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1 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工业企业对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危害是极大。例如我国今年出现的镉大米所揭示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也与工业污染不无干系。近年来,由于城市空间及环境容量有限,城市高污染企业批量向农村转移。这就使得工业污染成了农民健康生活,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

1.1.2 城镇污染物对于农村环境的危害

随着城镇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急剧增加。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处理不彻底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中小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机制。加之城镇自身的环境容量有限,农村被迫成为了“污水池”和“垃圾场”。农村环境默默承受着这种“黑色暴力”。污染向乡村的转移使农民逐渐成为最大受害者。而农村环境污染也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1.1.3 农村生产生活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农村,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充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土壤河流不断受到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不当使用的侵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缺失使得农村污水乱排,垃圾随意堆放。加之冬季取暖燃煤污染,使得农民自身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1.2 农村环境污染对三农的影响

1.2.1 环境污染对农民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环境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环境的改善又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以饮水为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4%。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集中在农村。[1]农用化肥等农业污染以及化工、冶炼等工业污染问题对于农村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日,河北大学驻村工作组在南皮县刘奇家村调查走访得知,该村因未通自来水,村民饮用水主要靠打井取地下水,由于水质问题,该村几乎每户都有脑血栓患者。地下水污染对该村村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由于农村环境污染,血吸虫病、新生儿缺陷等严重疾病在一些地区集中重复出现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无疑是对广大农民生存权的侵害甚至剥夺。

1.2.2 环境污染对于农业发展的阻碍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2]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渣和废气,过度使用化肥、磷肥等也是原因之一。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以出产“镉大米”的湖南为例,官方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因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极大,其对于农业发展的阻碍是非常严重的。土壤污染不仅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对于农业和农民的危害更是直接的、致命的。此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还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基本物质基础,致使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环境污染对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

农村环境污染在威胁农民健康,阻碍农业发展的同时,更严重影响着农村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稳定,以及农村发展方向的规划。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对土地依赖性较强。环境污染最直接的后果即是严重打击了农村基本经济来源,这就使得农村经济收入整体降低。此外,环境污染同时严重限制着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整体经济格局。例如环境被污染后,农村很难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等适宜农村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不利于农村发展。也正因如此,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危害着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

2 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 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成因

2.1.1 粗放式农业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多体现为粗放式农业,对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依赖性较强。以湖南省为例,2011年全省农用化肥使用量达到836.27万吨,农药使用量12.04万吨,农用地膜使用量7.59万吨。实际上每年有167.34万吨化肥、8.43万吨农药、1.14万吨地膜残留土壤造成污染,而农用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时间长达20年之久。由此可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已成泛滥趋势,不少化肥和农药其本身就含有重金属成分,并使土壤内有机质含量降低,破坏其的自我调节功能。传统农业生产对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依赖性对农村环境,尤其是土壤造成了极大危害。

2.1.2 资源非可持续性利用的危害

前些年,由于过度重视眼前经济利益、国家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原因,滥伐、滥牧、滥用水资源等现象十分严重。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自然环境终于禁不住人类无节制的索取而变得千疮百孔。这种非可持续性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逐渐显现,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1.3 农村污染物处理方法和设施落后影响农村环境

在城市中,环境保护的各项标准相对严格,因此,其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基础性政策和设施相对完善。而农村由于污染监管不严,经济落后等因素,不具有合理的污染预防制度和设施。畜禽养殖所产生的固体污染物、污水随意堆放、排放。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2.1.4 城镇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城镇之中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垃圾不按规范处理的情况并不少见,违规处理的污染物多流向农村,对农村的土壤、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作为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村,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极容易受到这种黑色暴力的围攻。[3]

2.1.5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危害

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因此,经济发展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地区热衷于招商引资,高污染企业在城市落脚的环境保护治理压力大,成本高,于是便出现了众多高污染企业进而向农村地区挺进的趋势。虽然造福了农村经济,但这些高污染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2.2 农村环境污染的间接成因

2.2.1 环保法律意识薄弱

当下,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对于环境污染敏感程度不高,只要不对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直接性危害或是对其种植养殖造成了直接性的重大损失,他们都会听之任之。而且,即使部分农民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自身健康和财产的危害,欲制止污染,凭借其绵薄之力和对相关法律的少量了解也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污染环境的现象的发生。

2.2.2 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国家环保总局、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到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由于经费、交通、办公条件等限制[4],对于农村环境的监管与保护程度不高。对农村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查处大多还停留在有举报才有查处的局面,而事实上由于农民法律意识不强,鲜有举报。此外,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建在农村的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还在税收等方面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为维护经济利益,通常在极少数举报事件中又因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查处力度也不大。

2.2.3 环境保护及治理规划实施情况欠佳

仍以湖南省为例,根据湖南省环保厅2007年公布数字,湘江流域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就分别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54.5%、37%、6.0%和14.1%。对此,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和重金属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但该污染实施方案的实行阻力可想而知,重金属工业是湖南省的主要产业之一,如此大幅度的减少企业数量和治理重金属排放量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自然是极大的。实际上政府的规划并没有缺位,但其可行性以及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容乐观。

2.2.4 污染本身的复杂性

首先,污染本身的复杂性体现在环境污染物的不易确定性。污染物的确定需要经过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采样、化验和分析后,明确哪些污染物超标、是哪些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以及是哪些排污单位造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措施对污染进行治理。在多数情况下,会同时存在若干个排污单位,即存在多个污染源,因此对于污染物的追根溯源是一个复杂且有难度的过程。

其次,环境污染复杂性还体现在环境污染后果的潜伏性。[5]许多污染物的污染后果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有毒物质需要富集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严重的危害后果。因此,当后果发生时,对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确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受害者求偿的难度都非常的大。

最后,污染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污染发生后的治理难。环境污染影响是广泛性的、长期性的。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污染对于自然环境以及整条生物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污染发生后治理难度很大。此外,例如地下水污染,在当下科技水平支撑下,地下水污染几乎是不可逆的。

2.2.5 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发展在我国仍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但为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环境利益。

其次,我国城乡差距仍相对较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使得很多农村、乡镇积极招商引资,甚至忽略环境影响。一些重污染企业考虑到目前农村地区环境监管较城市监管相对薄弱,且在农村投资建厂建设成本低等因素,也乐于落户农村地区。此外,为保证经济利益,对于部分重污染企业不可避免地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因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3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6]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现状,我国需要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需要结合污染者负担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期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3.2 结合农村特色调整发展方向

在农村,经济发展仍是头等大事。首先,为减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于环境的污染,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迫在眉睫。农业发展应趋向产业化,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想经济和环境双丰收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发展旅游业、工艺品制作产业等环保型产业。此外,为使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还需要努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以及空间转移,使当地农村居民把生存或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放到非农产业上,减轻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

3.3 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境污染部分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违规处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染物处理设施,并加强监管。此外,为改善农村环境,还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主导并给予财政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另外,针对北方冬季取暖燃煤造成空气污染的情况,采取农村集中供暖迫在眉睫。

3.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首先,由于农民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程度较低,其环保意识及法律意识也相对较差。在日常生活中,污水,垃圾随意处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焚烧秸秆等。在受到环境污染危害时很少积极寻求法律救助。因此,要想降低农村环境污染危害性,就必须针对农民加强环保宣传和法律宣传。可以用过农村墙体画、电视媒体等手段加强宣传;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依靠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环保宣传;在干部下乡锻炼,基层建设年驻村工作组下乡帮扶的过程中,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3.5 贯彻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国务院于2011年底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就首次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于督促地方重视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一项制度的价值就在于贯彻执行。对此,舆论和大众需要加强监督,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的“立体监管体系”。

4 结语

在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和农业环境污染的三重作用下,许多农村的污染严重程度已超过了城市。环境污染也逐渐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成因和间接成因。为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促进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针对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和农业环境污染三重危害,构建立体综合性的防范治理体系,逐步瓦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成因和间接成因。贯彻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境统计公报[EB/OL].2008.http//www.zhb.gov.cn/.

[2]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2009(7):5~8.

[3]唐楠.浅谈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2010(9A):139~140.

[4]刘菁.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08(11B):32.

[5]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9~10.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措施

一、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一)没有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二)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三)财政扶持资金不够,导致农村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四)治理模式不合理,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他类污染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因此,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五)农村环保监管能力和宣传教育不够。

乡镇上几乎没有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六)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环保理念。

落后的生产、生活陋习造成农民的环保观念和公共卫生意识淡薄,缺乏保护环境意识和责任感,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由于经济增长仍是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小城镇、农村的一些领导干部中也普遍存在轻环境重经济的思想,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省、市政府要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切实负起新新农村建设主导作用,制定和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和改水改厕、改圈,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管理,部门联动,集中省、市项目资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应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地方情况的整治模式和整治技术。就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可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农村缺乏环保基础,更直观的表现就是缺乏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将环保投入适当地向农村倾斜,以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通过兴建这些基础设施,发动部分农民参与建设、管理、运作过程,不仅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还可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带动其环保积极性。针对农村基层环保力量薄弱导致上级的环保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的状况,农村环保要注意重心下沉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乡镇、村一级基层农村环保投入,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灵活调度的管理体系。其次,农村缺乏相应的环保组织者,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可以设置数个环保联络员,形成组织体系,方便协调调度。

(三)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要借助普法宣传的平台,努力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尤其是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买际、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要积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拓展宣传渠道,在继续强化传统宣传手段的同时,通过编辑发放各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资料,使农民群众进一步加深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纠纷的调处力度,在调解各种环境保护矛盾纠纷中,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四)实行绿色财税政策。

一是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通过对含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等征税,不但补偿了减少的税收,而且起到了控制污染的作用。二是改变税法鼓励方向,对污染行为征税。瑞典对使用含铅汽油、污染严重的柴油及化学合成肥料征税;法国和德国对污染水源征税,所得收入用于改造和完善废水处理厂。三是对一般性废弃物和泻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德国的征税项目繁多,包括有毒废弃物和一次陛快餐包装。荷兰对使用水污染原料征税,对家庭废弃物也进行征税。四是对小到电池大到飞机噪音这类的项目征收特别成本支付税。所得资金用于环境投资。对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征税并且正酝酿对使用有毒重金属和以氯消毒的溶剂进行征税,征税所得的全部收入将以拨款方式用于节约能源的投资和削减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

(五)加快政府环保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环保人员素养

政府管理人员与农村环保的效果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影响关系。然而在农村政府环保人员中,不少人员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环保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对他们应加强教育,进行培训,不仅要使其提高认识,更要促进其环保能力的提高,能够严密思考农村的环保问题,提高自身环保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徐香泳,李伟.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J].环境与发展. 2002.2.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4

邱慧马波

铜山县公路管理站221009

摘要: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建设与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由于铜山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针对铜山县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问题分析对策

1.引言铜山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环绕徐州,虽然地材丰富,但工程建设受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影响大,地方环境复杂;管养道路成发射状分布,车流量大,重载车辆多,污染严重,管养难度大。2003年以来,随着党中央建设新农村政策出台,农村公路成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08年底铜山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435公里,改造农村危桥85座,完成投资4.23亿元。实现了县到镇通二级公路,镇到镇通三级公路,在苏北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同时,列入农村公路管养范围县道360.738公里,乡道1001公里。全县范围内按照以县道为重点、乡道并举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推进”的办法,开展农村公路综合整治,全面掀起了农路管养的热潮,全县21个镇的管养办公室全部挂牌办公,管养人员全部到位。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

2.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通达深度低,农路网连接不畅。受省农村公路规划政策所限,很多道路只修到村口,形成的“断头路”较多,四级路仅通达到行政村,很多大的自然村还没有通水泥路,两镇相接之间行政村水泥路还没有连接上,导致部分农村公路不能网化,部分群众对此很不满意。

2.2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受土地限制,往往过多的考虑了农田、村庄的限制,我县农村公路绝大多数顺着原有沙石路或土路修建,因此,在项目建设方案的选择上,一些技术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部分线路线型较差,“丁字”路口、急弯、陡坡到处可见。同时,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危桥险涵未能得到同步改造,宽路窄桥或者桥头变线等情况,直接影响建设标准。

2.3配套设施不完善。个别镇对实施路肩等配套设施的认识不高,措施不力,一些路

段的路肩未达到标准要求、局部宽度不足,有的甚至未上路肩土方。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及横断面发生变化等特殊路段,缺少相关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部分路段绿化缺株,路树砍伐后不能及时补栽,绿化品种单一。道路两侧边沟等农田水利配套跟不上,集镇段没有排水设施。

2.4公路环境差,马路市场严重。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安全意识淡薄,道路上堆放着粪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厕所、猪圈、大棚等违法建筑物侵占路面。集镇段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影响车辆通行。

2.5养护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养护技术水平低下,缺少专业性养护。各镇管养办人员均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应有的养护知识;一线养护工人由于工资低,年青人不愿意承担该项工作,道路养护责任都落到了道路附近不能外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五六十岁老年人或中年以上妇女身上。由于知识接受能力低,培训难度大,不能很好地进行预防性养护。

2.6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急待加强。农村公路里程增多,公路设施逐步齐全,需要加强对路产路权的使用管理,超限运输急需治理。一是建筑红线难控制,由于现行《公路法》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没有具体规定,公路路政执法部门难以依法控制乡村道改造过程中公路红线范围,难以依法处理乡村公路两侧违规乱搭乱建和损坏公路等行为。二是超载、超限车辆严重损坏农村公路。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煤炭、建筑材料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施工、特别是躲避收费站,导致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造成路面长期超负荷工作,加速了路面损坏。而乡村公路又不在公路部门路政管理范围,无法对其进行处理。

2.7道路修复困难。由于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使农村公路损坏严重,但修复资金无可靠来源,目前,省按照农村公路网规划拨付的管养资金,仅能维持正常日常管养,对道路严重损坏的情况,无力进行修复,近年来,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公路的建设上,对道路的维修倾注精力不足,导致了道路在使用期间出现局部损坏严重、病害蔓延的情况,给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8建设、养护资金难筹集。根据县交通部门统计,目前我县还需新建灰黑化农村公路2000多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200座,老百姓出行才能更加便捷,但需配套资金3.5亿元。360.738公里县道,1001公里乡道,村道800公里,除省按公里定额补助外,每年缺口养护资金1000万元以上。随着费税改革,“五小养路费”停收,建设、养护资金更加难以筹集。

3.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问题的一些建议

农村公路建设要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要在确保完成 “通达”、“通

畅”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公路建设实际,从农民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好的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进行,把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3.1统筹规划,实事求是,合理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

3.1.1 做好“十一五”后期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调整及项目储备等前期工作,加强联系、搞好沟通,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3.1.2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断头路”、通往贫困村的扶贫路等,使农村公路真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1.3 合理选择建设标准。虽然水泥路面厚度已由省规定的15厘米提高到18~20厘米,将路面宽度由3.5米提高到4米,结合实际情况,可采用“以地换地”的方式优化线型结构,提高路面结厚度,或在排水设施较好的道路选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3.1.4 目前我县农村公路桥梁基本上建于五六十年代,承载力低,年久失修,以涉及人身安全,建议今后加大危桥改造投资力度,优先考虑危桥;完善已建道路缺失的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对新建道路,危桥险涵改造、路肩、农田水利、绿化、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3.1.5 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每年从省补及财政配套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按排大中修工程,并要逐年滚动累积,作为公路塌方、水毁、大中修费用,逐步解决大中修和中大水毁经费,确保道路顺畅、设施齐全。

3.2 多措并举,部门联动,加强道路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公路环境。

3.2.1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推进”的办法,结合地方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建议政府牵头,交通、公安、城管、工商、环卫、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公路两侧所有破旧房屋、围墙、厕所、猪舍、大棚等有碍观瞻、影响公路环境的违章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给于彻底拆除。清除道路上的粪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非标、招幌、摊点,彻底根治公路集镇化、街道化现象和“马路市场”,保持公路两侧良好环境。

3.2.2 强化路政管理。由于目前对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上级还没有明确说法,因此建议现阶段参照《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将公路路政管辖范围延伸至乡村道,尝试建立乡镇协管员、村路政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乡镇责任追究制,增强乡村干部的责任心,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优化整合养护资源,提高养护管理效率。

3.2.3 加大治超力度。公安、交通要加大治超力度,必要时可联合行动,以确保道路使用寿命。

3.2.4 通过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十无”。既无公路打谷晒场,无违法搭建,无违法占用公路,无擅自搭接路口,无违规挖掘道路,无超限超载车辆行驶,无未经批准的非公路标志,无未经批准的穿越公路设施,无在公路规划红线范围内新增镇村建设规划点和新增违法建筑物,无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构造物。使农村公路达到“畅、洁、绿、美、安”的标准。

3.3努力提高乡村道养护的技术水平。针对养护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人员老龄化,养护知识缺乏等因素,非常有必要建立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养护队伍,需逐步增加资金投入,以吸引更多的人,包括年轻人加入公路管理养护队伍。同时,县交通局和公路站应加强对乡村道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采取定期办培训班,主动派工程技术人员送技术下乡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乡村道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敬业意识,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乡村公路养护队伍,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尽量实现农村公路养护队伍专业、半专业化,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沿线村民的养护积极性,合理配置公路养护资源,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

3.4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县政府为了彻底减轻农民负担,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工程建设由县交通局负责组织,缺口资金,政府进行统一筹集,没有向农民群众收取一分钱。随着费税改革,仅靠省补资金和县财政,无法满足道路建设和管护需要,为了使“省给补助、地方自筹”的农村公路工作体制得到更有效地运行。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省补助、财政拿一点外,要采取镇、村经济里支付一点,一事一议筹集一点,厂矿企业赞助一点,农民自愿捐献一点等多渠道筹集。养护资金除省定额补助外,建议县财政列入预算资金要在08年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各镇配套资金按要求及时到位。只有构建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筹措机制,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和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难的问题。

4.交通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力度。交通主管部门要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认真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又好又快”的发展。

4.1严肃执行计划,认真履行建设程序,严把农村公路建设市场准入关。严格履行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过程)和交竣工验收等各项管理程序;严把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关;严格控制市场准入关,加强资格预审,继续推行“广泛参与、底价中标、垫资施工、验收付款”的模式。

4.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包括材料试验检测、工序交接交验,监理、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等。通过不定期对重点部位、问题部位的监督

检查,把好工艺质量关。同时,为基层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好质量关。

4.4 严格履行交竣工验收程序。未达到交竣工标准的工程不做验收,不许交付使用,把好验收关。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5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整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较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一般情况下,科学课多由语、数教师或一些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兼职。因此,普遍教师感到精力不够,备课时间少,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比较随意。

2、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虽然科学已列入监测考试范围内,但是农村小学的科学监测成绩都比较差。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

3、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为主。,很多兼职教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实验操作很少,甚至连演示实验都不做。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报下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教学生背。这样,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同时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素养

据调查,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内容无法开展有关,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素养问题。

现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非常重视小学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学。比如,在兼职教师的安排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导处不能安排年龄大的或“文科”出身的教师上科学课;第二,兼职教师确定后不要年年更换。

首先必须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所以县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

针对目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我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培中心每学期会进行案例设计比赛、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广大农村科学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在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但是我认为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落脚点还是在学校,应坚持校

本培训。一线教师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在学校中形成气氛,发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主体力量。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团,其他科学教师自主申报结对,结成师徒关系。教师的素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采用现场评课方法,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取舍,方法的设计,手段的运用等,深入剖析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学校教研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有用图文资料,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学习。辅助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最终形成有地方区域中心和国家中心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帮助与支持。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整班抽样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快乐的;有63%的同学对有关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有28%的同学对未知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感兴趣。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既然农村小学现有实验仪器配置缺乏,学生分组实验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教师可以把一些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教学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应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和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进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并组织一些骨干教师把它们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

科学观察和记录,还可以让学生使用手机拍摄,然后在电脑上展示。科学教师要积极收集学生的实验成果,充分利用手机、数码相机将其拍摄制作成幻灯片或刻录成光盘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上电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另外,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调查和综合实践活动。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周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养殖过程,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和岩石。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

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东湖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6

我的家乡坐落在中国的中心——湖北武汉。武汉的环境污染相对来说比较严重,集中体现在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这里,我就拿水体污染作为例子简要谈谈家乡的污染。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正在努力建设III级水质湖泊和国家5A级风景区。然而,现今特别是前几年东湖的水体污染问题严重,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我将从原因、影响、措施等方面谈谈东湖水质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自身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但速率很慢,而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

东湖污染产生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东湖水系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污染。2.青山区的热电厂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3.地表径流污染物;4.东湖底泥释放率较大;5.东湖地区大气降尘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

水污染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可见,水污染的后果非常严重。近些年武汉东湖水质有所改观,但是前几年的污染让人们记忆犹新。蓝藻泛滥,鱼群翻糖,恶臭漫天——东湖的水质状况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味变腥发臭,水体透明度降低;2.有毒物质释放,污染远远超出自身负荷能力;3.水生生态变化,正常生态系统被破坏;4.环境变化有可能影响微生物数量及活动强度从而对底泥释磷产生影响,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又会产生新一轮的水体污染;

污水处理的主要原则,首先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防止污水外排,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针对不同污染物质的特征,发展了各种不同的污水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可按其作用原理划分为四大类,即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下面我们先从技术方面来谈谈解决东湖水污染问题的方法。现在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是底泥疏浚。疏浚的方法见效快,并能够增加湖库水体容量或提高河流过水能力和夹沙能力,但其治理费用昂贵,工艺要求高。考虑到武汉地区经济实力、科教实力及其未来的潜力,这一方法在未来可以有极大发展。主要的化学方法是投加混凝剂。习惯上将低分子电解质称为凝聚剂,而将高分子药剂称为絮凝剂。这里把凝聚剂和絮凝剂合称为混凝剂。离子型高分子混凝剂是今后的发展重点。然而,加混凝剂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治理不彻底、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超声波除藻技术主要是利用特殊频率的超声波所产生的振荡波,作用于水藻外壁并使之破裂、死亡,以达到消灭水藻、平衡水环境生态的目的。超声波抑藻杀藻机理是:破坏细胞壁,破坏气胞,破坏活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7

一、当前农村的水污染特征

(一) 化学污染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农田对化肥有很大的需求量, 然而在农田中不合理运用化学氮肥, 会造成氮元素在环境中有所损失, 导致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通过研究调查我国的25个湖泊的环境状况, 数据显示25个湖泊的水体含氮量都达到了富营养化指标, 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磷、氮富营养化的问题。

(二) 工业废水污染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绝大部分的企业是污染严重的印染厂、造纸厂、冶炼厂等。过去部分企业在排放污水时未进行处理, 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水体的污染。近年来, 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十分迅猛, 水污染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会出现严重的农村工业废水污染问题, 水的流动性问题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 同时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受污染物质的富集作用的影响。

(三) 生活废水污染

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但农村人民长期缺乏较强的环保意识, 随意排放生活污水, 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等问题, 这些因素造成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影响。

(四) 水环境治理力度不足

到目前为止, 我国基层环保相关部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农村的水污染问题, 也没有采取严格措施去预防、治理水污染问题。大部分农村有河道淤积, 不能顺利的引排, 河道堤防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问题;有的不封闭的圩堤致使水体不能自由的流动, 影响农村的水环境;有的垃圾堆积在河道内, 使得农村的容貌大受影响;还有的河水发出难闻的异味, 直接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

二、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对策

(一) 改进施肥方式, 建立多水塘系统

农民在施肥时应结合农作物的种类以及土壤的肥力特点, 不可盲目施用肥料。施肥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叶面施肥、定点施肥、分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使化肥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可将生物肥与常规肥结合使用;为改变养分的运移途径和运移形态, 可采用农田—沟渠—水塘系统, 进而使得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利用化肥中的养分。修建暴雨滞留池是利用多水塘系统控制化学污染的主要办法, 使河流中的养分、水分与滞留池中的成分不断互换, 能够降低水的流速, 进而沉降悬浮物, 增加生物膜与水流相互接触的时间。利用水塘截留农田地表与雨水中的氮、磷营养盐, 可达到多次循环利用生态系统中水与营养盐的目的。

(二) 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为减少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量, 可引进污水重复利用技术。同时乡镇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各乡镇企业利用污水循环技术, 奖励污水处理的好的企业。集中分散在农村各处的乡镇企业, 这样能够使污染源集中, 再将污染处理厂建于其中, 可以集中统一处理某些由于规模较小, 不能建立处理污水系统的企业, 应根据各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收取一定的费用。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 严格规范农村的中小型企业, 关闭能耗大、污染重、规模小的乡镇企业, 将清洁生产理念贯彻到各个乡镇企业中去。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也会给各乡镇企业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与优惠政策, 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加快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进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三) 生活废水集中处理, 发展联村集中供水工程

农村生活废水的处理具有一定的顺序, 首先要进行化粪处理, 再进行脱氮处理、脱磷处理, 政府可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以政府投资为主, 筹集农民资金为辅, 将生活用水循环利用。联村集中供水设施也要逐渐普及, 在村子中相对比较密集的地区建立联村集中供水系统, 在寻找到达标的水源后, 要充分利用达标的水源, 在村子中先建立规模相对较小的集中供水系统, 技术纯熟后可跨乡镇、跨县城建立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系统。根据河北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 2014年河北省年度饮水安全项目已完工3894处, 完成投资22.52亿元, 解决了5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集中供水是响应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民生工程, 同时也设置了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 做到农民饮水的实时监测保证。

(四) 生态净污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 要采用天然净化系统来处理农村水资源污染的问题。也就是说, 处理污水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土壤与水体的自净功能。种植一些芦苇等植物与污水塘中, 再养殖一些水禽和水产,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食物链的物质迁移实现能量的传递与转换, 转化和降解所有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有机污染物。利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将水中的污染物去除, 还能够回收、利用水产、水禽或者水生植物形式的富营养物质, 进而达到将污水资源化的目的。政府部门要引导农民创建生态化农田, 既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又能提高管理条件, 还能使农民获得更高的产量, 使农民的田地更加的科学、健康, 由当今风景化、复杂化的生态田园取代传统模式里林网化、园田化的农田。将农田变得更加多样化, 可以降低病虫灾害、旱涝的发生概率, 可以增加农民的产量, 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 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创建生态化的农田能够使农田环境的多样性有所提高, 凹凸化能够提高低洼地的水力比, 最大限度的降低旱涝的发生, 还能避免因暴雨、洪水等因素出现的迅速排泄,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总而言之, 水资源污染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应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向农民灌输环境保护意识, 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顾污染治理, 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加快步伐制定一系列与农村水体保护相关的法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严重后果, 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方针, 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新农村。

摘要:我国地幅辽阔, 具有巨大的水资源蕴含量。但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又非常少。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水资源产生了污染问题, 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笔者立足基层环保工作, 详细分析了农村水污染的特征, 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特征,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谢莉莉.水污染与人体健康[J].大众科技, 2013.

[2]吴开明.浙江省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 农业;农村;水污染;现状;防治措施;对策建议;重庆市武隆县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十二五”是武隆县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的五年。如今,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不可小觑。

1 污染现状及原因

1.1 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污染较重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发展、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保障农产品供应等方面贡献极大。但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化肥主要构成成分是氮素和磷素,它们会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入河湖,严重污染水源,影响水质。据统计资料显示:武隆县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着3个方面的问题。

1.1.1 施用量偏高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2013年肥料使用量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呈波动性增长,2013年全县化肥总用量为19082 t,达历史最高,随着人们科学施肥意识的逐步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全县化肥总用量有所减少,2015年,武隆县化肥施用总量为17 520 t。

1.1.2 施用结构不合理

武隆县农户普遍存在着重大量元素肥料轻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肥的现象,氮肥用量普遍偏高,磷肥投入比例较低,有机肥的施用率较低。

1.1.3 肥料利用率偏低

根据武隆县近几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测算得知,武隆县水稻作物上化肥当季利用率氮为33.2%,五氧化二磷为43.0%,氧化钾为37.9%。

1.2 农药的过度施用。

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武隆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越来越重,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农药使用量越来越多。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杀伤天敌,增加病虫抗药性和防治难度,造成了农产品的有害残留;同时,对水层、土壤、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由此可见非同一斑。

1.3 水产养殖污染较低

2015年武隆县池塘养殖面积183 hm2,其中专业化池塘养殖133.2 hm2、山坪塘养殖49.8 hm2,在专业化池塘养殖中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流水养殖面积共4 hm2、大鲵驯养繁殖及养殖3.07 hm2,水库养殖263 hm2,河沟养殖194 hm2,其他养殖方式(如棘腹蛙驯养繁殖及养殖等)6.87 hm2。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河沟养殖及其他养殖方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很低。

武隆县普通池塘单产仅为586 kg/667 m2,在全市全国均属于单产较低的水平。武隆县普通池塘养殖所投喂的饵料残余和鱼类产生的粪便基本能通过池塘底泥中的细菌等有机物分解,且武隆县普通池塘养殖普遍采用混养模式,在主养的给食鱼类中达养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鱼类,很好地防治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大大减少了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极大地减低了池塘养殖对外部环境的污染。

水库养殖、河沟养殖均武隆县均根据水库或河沟的天然渔载力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或鱼种,在不投喂任何饲料、肥料和药品的条件下(现在水库、河流均已禁止网箱养殖、投饵养鱼和施肥养殖),鱼苗或鱼种摄食水域内的天然植物、动物、细菌进行生长,鱼类作为二级以上的消费者通过天然植物、动物、细菌的利用,变废为宝,对水库、河流进行水质净化,降低富营养化的风险,不仅不污染环境,还起到了优化水域环境的作用。因此水库养殖、河沟养殖是相当环保的产业。

从武隆县池塘养殖所使用的鱼药来看,主要使用的鱼药有水质调节剂、杀虫药和消毒药。水质调节剂主要有聚氯化铝(在自来水厂处理生活用水时采用,处理后达到人饮用标准,因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各种微生物菌类(如酵母菌、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生物复合肥等。水质调节剂主要起到杀灭或减少水体中对鱼类不摄食甚至有害的浮游生物,培养鱼类喜食浮游生物,达到改良养殖水体的目的。由此可见,水质调节剂的使用几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渔业生产中鱼药的杀虫剂最多的主要是菊酯类杀虫剂,菊酯类杀虫剂大量使用时对水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但养殖鱼类在养殖密度较低、水质状况良好寄生虫对养殖危害并不大,很少出现因寄生虫感染而出现鱼类死亡的现象。随着人们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池塘水质调节日趋合理,养殖户对杀虫药的使用也比较注意,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杀虫剂。消毒剂主要使用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氯异氢尿酸和三氯异氢尿酸,主要利用它的强氧化性,杀灭细菌。这些药在水中迅速分解,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防治措施

2.1 树立环保意识,建绿色家园

武隆属于山区,经济落后,农民“靠山吃山”,靠砍伐柴禾煮饭取暖,因此,保护生态和农民生存的矛盾相当突出。农户最大的希望就是增收、提效。为了追逐利益,他们不惜破坏环境,更不懂得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破解保护生态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就需要坚定地走绿色崛起之路,别无选择。

2.2 开展“肥药双控”,实现科学种田

武隆县于2011年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行动,根据国家级生态区(县)建设有关指标的要求,要求全县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80 kg/hm2;在全国优美生态乡镇创建中,也对农药使用强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根据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和全国最美乡镇创建的要求,结合武隆县实际,提出“肥药双控”的目标,在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实施县内耕地化肥施用强度力争低于280 kg/hm2。耕地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3.5 kg/hm2以内。

2.3 推广农技,发展生态农业

一方面,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传统耕种技术,将部分秸秆腐化后进行还田,鼓励使用沼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生态种养殖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凤来乡的“稻鳅鱼”一体化养殖就是在田里种水稻,水面养鲫鱼、泥里养泥鳅。水稻、鲫鱼和泥鳅‘生活在一起,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全都是原生态的,充分利用稻田资源进行纵向养殖。

3 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肥药双控”的公共产品属性加上农户的逐利性,使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农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武隆县近几年来实施“肥药双控”的各项补助政策主要是依据市有关文件制定的,比较零星而分散,扶持力度也不够大。随着武隆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肥药双控”工程的扶持力度也应该加大,扶持范围也应该扩大。为此,建议:一是提高配方专用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推广施用补助标准;二是继续保持植保统防统治服务补助力度;三是对于生物农药、高效低使用量农药实施推广补助;四是对于实施“肥药双控”工程每年安排一定的示范经费和工作经费。

3.2 积极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

统防统治是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做到“一扩大、二深化、三强化”。一是扩大水稻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开展和增加经济作物统防统治服务,增加基层植保服务组织、机手和机动喷雾机数量。二是深化推进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村积极探索“整村推进”服务模式、签订连锁服务协议。三是深化服务。做到服务组织市场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理念社会化。

3.3 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肥药新品种

3.3.1 大力开发推广配方专用肥、商品有机肥

配方专用肥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物化成果,是武隆县土肥技术人员多年来努力的结晶,而商品有机肥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解决环境污染有效手段,是开展农田地力培育、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武隆县农田施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测土配方技术的支持下,大力推广配方专用肥的使用,扩大推广品种、数量、面积和范围,争取覆盖全县所有农业乡镇、大宗农作物。针对武隆县农田有机肥投入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的实际情况,继续鼓励农户利用畜禽养殖排泄物,增加有机肥投入量,大力商品有机肥。

3.3.2 积极引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农药和农药新剂型

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低毒、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具有用量更少,残留少的特点;农药新剂型具有分散性、附着性好,利用效率提高等特点,是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替代品种和剂型。因此,要加大推广施用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制剂等生物农药的力度,并给予适当补助;推广低使用量、超低用量,低毒,低残留和对环境友好的高效农药的应用;扩大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烟雾剂、超低容量喷雾剂、静电喷雾剂等新农药剂型的使用比例。减少农药使用损失和浪费,提高农药施用效率。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篇9

关键词: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检验

0引言

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都证实了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还高。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而现代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则比室外高出许多倍!尤其是那些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而儿童生活在室内的时间在80%以上。

1室内空气污染对社会产生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 室内空气污染会危害人身体健康。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会引起“致病建筑综合症”(SBS),症状包括头痛、眼、鼻和喉部不适,干咳,皮肤干燥发痒,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对气味敏感等。这些症状的具体原因不详,但大多数患者在离开建筑物不久症状即自行缓解。

目前由装饰材料所造成的污染成为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市场上80%的装修材料都含有大量的有机有害物质。这些建材一旦进入室内,在通风环境不好的环境中浓度会很高,从而危害人的健康。例如,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都含有甲醛,即使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也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会出现急性精神抑郁症,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建议将其作为可致癌物对待。其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都是已证明是毒性极强的物质。

1.2 室内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室内空气质量与劳动效率和出勤有着密切关系,由此造成了缺勤和医疗费用的巨大损失。国际经验表明,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所增加的费用并不多,就可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因此,控制和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实施两年多来,对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标准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部分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受诸多因素限制,尚未在工程建设环节中开展相应工作。部分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在污染物判定方面易受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使该标准难以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设计前准备工作不足。在开始设计前,还要熟悉将要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建筑物的现有状况,特别是对已使用过的建筑物。它的通风情况如何?现有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如何(哪怕是直观感觉)?有无必要对现有情况进行测试?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着手工作,以便在新装修中去除原有污染,并避免新的污染。通风是消除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因此,装修设计中,一定要按照建筑设计通风的规范要求进行。特别是在大开间改为小开间的装修设计中,对小开间的通风状况要进行重新计算,凡达不到建筑设计通风要求的,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小开间的通风需要。

2.2 材料使用控制不到位。选材是室内装修设计中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中心环节。在明确了建筑物类别后,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要求进行选材。

建设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各地区均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控制。有些地区实行材料准用证制度,有些地区推行材料备案证制度。尽管材料管理的名称各异,其目的却大致相

同。都旨在控制本地区建设流通领域中的建材产品质量,确保可能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方的单一性、明确性。

如何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目前仍需要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控制,在“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应该在最后的应用环节中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方能达到“清流”的目的。所以,材料在建设环节上的管理控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说明,只要供需关系存在,就会有市场行为存在。伪劣产品的层出不穷,除去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外,也是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就建筑材料而言,材料的使用备案、认证制度并不能够真正消除这种需求的存在;与之相反,它在客观上为地方保护提供了依据,为自由贸易设置了壁垒。比如,在甲地方进行备案的产品,到乙地还要进行备案。而备案后的产品,受产品批量或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并不一定总以合格品的身份进入工程现场。所以,进场后的产品质量检验,才是材料使用控制中的唯

一、核心依据。因而要杜绝致污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控制工作真正把关的重点,最终集中在进场材料的产品质量检验资料上,集中在材料使用过程中的供需双方上。

2.3 污染物的检验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污染物的检验通常是在工程完工7天以后,交付使用前进行。这部分采样或检测工作通常在现场进行。虽然标准对采用的相关测试方法做出了说明,但受现场条件的影响,大规模、大体量的检测设备不便用于现场检测。而当前能够满足标准中检测精度要求的现场检测设备,其功能还不尽完善,其精度还不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比如污染物苯的标准要求是:含量不得大于0.09mg/m3,换算为浓度指标,浓度不得大于0.027ppm。而市场上测苯的便携式产品的精度在±0.1ppm,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这样,该类污染物的测量仍需依赖现场采样后用实验室设备来完成,客观上给污染控制工作的普及带来不便。

2.4 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的差别。污染控制检验的核心在于评定,评定工作的重点则在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技术条件通常比较到位,有较好的技术环境。而现场检测受场地条件限制,数据结果中的干扰因素较大,准确判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设备适用的环境温度差别。实验室检测通常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工程现场检验则在现场温度下进行,存在较大的温度判别范围。对于气体检测来说,检测点的温度、气压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指标,通常均在计算中予以考虑。但实践表明,部分检测设备受环境温度影响,会造成误判情况。以XXXX-201S甲醛测定仪来说,工作环境9℃下的甲醛比色法测试,比色瓶反应颜色深蓝,人体有头痛、喉痛等症状,浓度测定0.04mg/m3,标准判定为合格;室温21℃下测定,比色瓶反应颜色浅蓝,人体无不适感觉,浓度测定为0.29mg/m3,标准判定为超标。这样与比色法原理、人体反应情况相矛盾的测试结果,说明在现场化学分析检测过程中,在严格操作、消除偶然误差的同时,应注意避免系统误差的产生,宜采用其它手段对数据结果进行比对。②空气质量中的干扰因素。在现场检测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气体采样、检测工作中常会发现样品或测试房间有灰尘、杂质等情况。对于精度较高的化学、电化学检测而言,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确保检测数据精确的必要条件。此外,在检测过程中,偶然产生的烟、酒等气味均会对测试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这些方面的问题除了在检测过程中予以相应告知、注意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技术方法上加以明确、解决。

2.5 缺乏整改处理方案。

鉴于当前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工作。室内环境污染超标后的整改问题,相对于其它方面的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手段较为单一,可行性、经济性方面的适用性不强。

此外,标准中仅对饰面人造木板要求施工时采用密封处理的方法避免污染,而对其它材料未予说明。这样客观上给整改工作的方案制定、实施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装饰材

料致污的,可以局部拆除;对于砂、石、混凝土等材料致污的情况,就不能采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整改。对这类问题适用何种整改方案,也是目前工作的难点。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在前期“预控”加强的基础上,可收到一定效果,但后期处理措施仍缺少较好的处理办法。3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结合实际情况,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严格控制材料进场使用环节中应提供的材质证明,在材料特性、批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材料进场检测报告的核查工作。室内装修必须采用相应的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否则室内甲醛浓度很难达到验收要求。一般的室内装修,宜采用E1类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当采用E2类人造木板时直接暴露于空气的部位应用涂饰等表面覆盖密封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实验表明,经处理后的板材,其挥发甲醛的量要减少许多。

3.2 取消易产生消极市场作用的材料认证和备案制度,将工作重点放到材料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核查上。

3.3 结合标准要求,完善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充分发挥中介性检测机构在行业中的技术优势,确保检测数据、判定结果的真实有效。

建筑装修工程中所采用的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有放射性指标检验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不同产品的出厂检验报告有一定的时效性,按生产配方、生产批次的不同应分别提供出厂检验报告,检测方法也应符合标准要求。

目前,从全国调查的情况来看,天然花岗岩石材的放射性含量较高,超标时有发生,而天然大理石材料放射性超标的较少,并且不同产地、不同花色的天然花岗岩石材放射性含量各不相同。因此,民用建筑工程室内饰面采用的天然花岗岩石材,当总面积大于200m时,应对不同产品分别进行放射性指标的复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装修中所采用的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必须有能代表该批产品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检测报告。当面积大于500m2时应进行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进行复验。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装修中所采用的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水性处理剂必须有总挥发有机化合物(TVOC)和游离甲醛含量检测报告;溶剂型涂料、溶剂型胶粘剂必须有总挥发有机化合物(TVOC)、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氨酯类)含量检测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的规定。当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检测项目不全或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必须将材料送有资格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环境污染浓度现场检测点应距内墙面不小于0.5m。墙面上的装修材料在挥发污染物时,总是造成贴近墙面的地方浓度要高一些,如果现场检测取样时,取样点距内墙面太近,结果将失去代表性。现场取样时,取样点应距楼地面高度0.8~1.5m。0.8~1.5m是人的呼吸高度,在这一高度取样检测,可以代表人吸入污染物的真实情况。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通风道中的空气是混合气体,会与本房间的气体有很大差别,因此,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取样是为了对某一个被测量的房间来说有更好的代表性。检测点应按房间面积设置:当房间使用面积小于50m2时,设1个检测点;当房间使用面积50~100m2时,设2个检测点;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100m2时,设3~5个检测点。当房间内有2个及以上检测点时,应取各点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房间的检测值。

3.4 加强验收工作。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一项工程建成后,尽快验收并投入使用,应当说是建设各方的一致愿望。但是,使用大量人造木板、涂料、胶粘剂等材料装修后的房间,挥发出来的各种污染物此时正是浓度最高的时候。如果此时进行验收,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很难达到,况且,此时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正在迅速改变,一般7d以后将降低到稳定状态,而只有降低到稳定状态以后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才是工程交付使用后的实际情况。因此,验收

在工程完工至少7d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是适宜的。另外,在考虑验收时间问题上,无法考虑人造木板散发甲醛的因素,因为人造木板散发甲醛的过程较慢,相对于涂料等挥发有机成分来说要慢许多。

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验收时,应检查下列资料: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点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工程地点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含量检测报告;②涉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工程设计变更文件;③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污染物含量报告、材料进场检验记录、复验报告;④与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记录;⑤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记录(不做样板间的除外);⑥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报告。

3.5 丰富室内环境污染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新型环保建材的推广、应用工作。

3.6 加强后期处理工作。①加强通风换气。消除室内空气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风换气。在室外空气好的时候打开窗户通风,有利于室内有害气体的散发和排出。对于依赖空调系统的密闭空间,必须改善空调系统,就是对新风首先有量的要求,同时还要有质的要求,即使用低污染的新风。这一技术正是目前暖通专业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参考国际标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清理全过程的详细规范与管理制度。②采用空气净化装置。可选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和空气换气装置,保持室内空气的净化,这是清除室内有害气体行之有效的办法。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有机械过滤、静电除尘和吸附剂等。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剂,其寿命由室内环境中气体浓度、空气流速、活性炭量及吸附效率等决定。一旦吸附饱和,就需更新或解吸处理,但判断吸附饱和和穿透在实际工作中是较困难的。此外,吸附剂对不同气体吸附能力的差异也使决定更换和维护吸附剂的时间难以确定。进一步开发研制新型净化剂。例如: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有特殊“胃口”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将空气中的烟雾全部“吃掉”。据悉,这种物质是由用于制造化妆品和染料的二氧化钛与活性石墨混合而成,将混合物加到建筑材料中,再由这种建筑材料建成的建筑可以吸收掉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③改进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工艺手段对建筑材料进行处理,以减少污染。例如:对木制板材表面及端面采取有效覆盖处理措施,控制室内木制板材在空气中的暴露面积,从而可以减少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与反应的挥发性有机物向周围环境的释放等等。

4结束语

在装修工程中,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应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应注意把好材料关;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把好工程验收关;进行必要的检测,做好验收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临夏县教育平台下一篇:圣诞节点灯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