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2024-08-13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通用4篇)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篇1

学校简介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是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政府与全国教育先进典型江苏省江阴市联手创办的一所高标准公办高级中学。学校位于吕梁市区东城新区,规划占地260亩,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设计规模为24轨,2010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2011年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可容纳学生3600人。

学校管理完全按照江阴教育的模式运作,管理人员全部由江阴市优秀人才组成,力求打造成山西省一流的优质高中。教师由江阴市选派部分一流骨干教师,其余教师在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中选聘。新聘的教师先到江阴跟班学习一个学期,然后择优上岗。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校领导队伍

目前,校长是来自江苏江阴长泾中学的沈娅梅校长并担任校党总支书记,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沈娅梅 女、大学文化,长泾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0多年,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她于1994年担任校长时,看到长泾中学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整体布局零乱,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求。便大胆提出设想:新建扩建操场、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添置现代教学设备。为解决资金,她跑上跑下、奔里奔外,四处筹备。她把家里多年的积蓄7万元全部借给学校.在她的带领下,其他的教师也都把自己的积蓄借给学校,一张张不同数额的存单,凝聚着每一位教师的热望,也凝聚着每一位教师对新校长深深的理解和信任。在上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有识之土的慷慨相助下,经过两年时间,长征中学旧貌换新颜.成为无锡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新校建成了,她清楚地知道:学校的声誉要靠过硬的教学质量来维持,硬件再好,质量上不去,只能是“绣花枕头”。于是,不管行政事务有多忙多烦.她始终坚持担任高年级的化学课,每年亲自蹲点抓高三年级工作。通过辛勤工作,长征中学高考升学率近几年一直名列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在学校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她还每年挤出4万多元,用于教师进修。3年里,长泾中学被评选为江阴市重点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连续跨了两个大步。由于其业绩显著,曾多次被评为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又红又专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劳模等。

校长信息

徐悠,女,1957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中共党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首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1982年起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任地理教师,先后任班主任、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以工作踏实、管理严格、注重细节见长。“世上的路有很多,我只想把自己教师的路走好”,在这一教育格言指引下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和教育理论,学科素养和教科研功底扎实。被评为江苏省第六批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在全市教育界和地理教学界有很大影响。

葛淦云,男,共产党员,1971年6月生,毕业于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学高级教师。原任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副校长、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副校长、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校长。

学校领导

校长:沈娅梅;校长助理:李刚;教务主任:顾建军、朱炎林、刘红星;教研室主任:孙远景、顾明芬;政教主任:张志刚、胡先锦。

校园网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校园网已上线,网址请参考“扩展阅读”。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简介

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是离石区委区政府与全国教育先进典型——江苏省江阴市联手创办的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学校位于离石东城新区,校园占地258亩,建筑面积 1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5亿元,设计规模24轨,可容纳学生3600人。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的创办和发展,是离石区教育振兴工程的大手笔,寄托着离石和江阴两地政府和人民的无限期望。学校本着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着力打造一流的教育机制,一流的教师团队,一流的教育质量,力争三年内办成“吕梁一流、山西领先”的示范高中。离石区江阴高中是一所设施先进、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离石区委区政府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定位江阴高中的建设,邀请了国内一流的专业公司进行设计。2010年内,新校区已完成一期主体工程,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办公楼、师生公寓、餐厅等建筑布局合理,色调高雅,功能齐全,极富现代气息,2010年12月,江阴高中师生已正式搬入新校。目前,耗资2000余万元的教育技术装备已基本安装到位,32套国内领先的电子白板系统、千兆带宽的网络中心、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75000册藏书的开架式学生阅览室、20个设施先进的各类实验室等等。来校视察访问的省市各级领导和多批江阴市校长代表团都对离石区江阴高中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高度肯定,对离石区委区政府的教育投入“大手笔”赞叹不已。2011年初,校园景观绿化工程、田径场、教学楼、学生宿舍等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展开,预计将于10月份全面完工。届时,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现代化高中将成为离石东城新区最耀眼的明珠。

离石区江阴高中是一所理念领先、开拓创新的学校。地处吕梁山区的离石与长江之滨的江阴因为教育而结缘,因为合作而精彩,必将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一段佳话。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阴市的经济文化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县级城市前列,由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国内基础教育界也一直被推为典型,它也因支教历史之悠久、人数之众多而被誉为“支教者之乡”。为了帮助离石区办好高中,江阴市教育局从全市范围的星级高中里精心挑选领导和教师,每一批支教队伍可谓是阵容豪华。现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徐悠,就来自百年名校——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她是江苏省第六批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特色。江阴管理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有多年的学校管理岗位经历,在江阴教育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江阴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具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乐于奉献,甘于吃苦,为青年教师和同学们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

江阴高中建校一年来,江阴教师团队把先进地区的教育管理理念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闯出了一条适应新课改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优质教育之路。江阴高中教学管理科学精细,倡导优质教育、高效课堂,严格实施教学 “六认真”,有序推进规范化管理。江阴教育局领导在多次考察和指导中,都对离石区江阴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一年来的办学业绩远超预期,达到了江阴市一流高中的水准。2011年秋季,将有更多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江阴教师充实到离石区江阴高中的教师队伍中来,他们也将为全体学生带来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成果,为离石教育事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离石区江阴高中是一所管理严格、充满活力的学校。学校建立之初,就把打造一支精诚团结、廉洁从教、勇于创优的优秀教师团队作为立校之本。

2010年6月24日,我校在招生新闻发布会上就公开承诺,江阴高中的教师“不接受家长馈赠,不接受家长吃请,不搞有偿家教”。一年来,“三不承诺”成为江阴高中全体教职员工的一条铁律,也在离石区的教育界立起了一个标杆。为了更有效地吸收借鉴江阴教育的精髓,离石区江阴高中的近百位青年教师都是由江阴教育局组成的“考官”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严格选拔,并派往江阴进行为期半年的跟班培训。踏上工作岗位后,他们与江阴支教教师共同备课和研讨,一起工作和生活,耳濡目染,迅速成长。这批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他们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喜悦,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离石区江阴高中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活力校园、实力校园”。在学校“自主、精细、高效、创新”的管理要求下,全体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优化学习行为,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我校实行全日制寄宿生管理,全体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都在一种科学精细的时间安排中有序进行,学生们在紧张学习生活的同时,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特长,展示亮丽的风采;学校精心组织的高一新生“江南行”夏令营活动、趣味运动会、迎春文化艺术节、励志远足等活动精彩纷呈,广大学生正朝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目标努力,一大批品学俱佳、锐意进取的优秀学生正脱颖而出。高一年级在历次大型考试中成绩优异,高分段比例和各科均分都名列山西省示范高中前列;高三年级在吕梁市和山西省调研考试中成绩突出,势头良好。离石区江阴高中创办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她骄人的风采已博得离石人民和莘莘学子的一致好评。通过广大师生的艰苦努力,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学校被评为离石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吕梁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全体江阴支教团队荣获“2010年感动石州人物特别贡献奖”的美誉,多人被评为离石区劳动模范、离石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人才。

2011年秋季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将招生6个班的初一新生、8个班的高一新生,4个班的高补学生。怀着同一信念,我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携手相聚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共同开创离石教育的美好事业,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人才”作为我们共同的庄严承诺。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离石区4所中学,其中初中3所:离石二中,高级中学,贺昌中学和袁家庄中学,年龄在13~18岁的中学生1018人。其中:初中521人,高中447人。

1.2 研究方法

2011年6月对当前离石4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共发放问卷1018份,回收有效问卷968份。

2 离石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2.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及项目

78%的中学生是非常喜欢和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较为积极,认识比较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的活动动机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男生排前三位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女生排前三位项目:排球、跳绳或踢毽球。在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女生大都选择有明显的健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内容,男生大都喜欢健身性及运动负荷较大内容,特别喜欢球类。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要尽可能地按照男女喜欢的活动项目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2 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离石区中学生初中1-2年级每天课外活动的时间1小时以上的占1.7%,20分钟左右的学生占了11.4%,还有22.5%的学生每天只有10分钟左右,也有10.7%不参加体育锻炼。初中3-4年级每天课外活动的时间1小时以上的占0.8%。20分钟左右的学生占了11.4%。每天只有10分钟左右锻炼时间的有19.4%。不参加锻炼的有16.5%。高中学生参加锻炼一小时以上、20分钟左右、10分钟左右和不参加锻炼情况分别为:1.8%,11.2%,43%,40.7%。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清晨,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仅限于学校的两操。

3 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因素

3.1 影响离石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课业负担重、作业多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体育活动课和双休日大部分被占用。现在许多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活动场地少,器材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以安全隐患为由把原有的室外单杠、双杠、肋木、平梯、跷跷板等学生喜欢的体育设施拆掉。课外体育活动的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都是学生自带。在节假日许多学校场地器材不对学生开放,社会上的公用体育设施很少,缺少场地器材也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3.2 影响离石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因素

3.2.1 时间因素

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学生每天要上10-12节课,除了课间操,每周2节体育课(考试前期也会被各科教师所占用)有保证外,每天也就有课间的10分钟能活动一下,“无时间”是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校作息时间虽对课外活动时间有明文规定,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文化课程安排经常与课外活动时间相冲突。学生普遍反映下午文化课安排得太多,就餐时间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矛盾。

3.2.2 师资力量的不足

国家规定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通过走访得知离石4所中学总共拥有体育教师20名,以师生比推算,现有体育教师仅达应配备人数的5%,从师资力量来看远远不足国家标准。

3.2.3 体育经费因素

国家规定教育经费在体育经费中的比例为:中小学的经费比例不得少于8%,高校经费比例不得少于2%国家在教育投资力度上虽然很大,但到了地方就少了,通过走访得知体育经费在离石区中学教育经费中占1%。要确实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增加和明确学校经费的比例,保证场地器材的配套,才能搞好体育活动。

3.2.4 学校体育的管理问题

在体育运动中“安全第一”不可少,体育活动过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稍有不当就易发生伤害事故。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避免伤害事故,采取了一些消极预防方法,体操、足球等危险性较大的项目不想开展。学生活动的内容相应减少,学生的运动激情相对降低。

3.2.5 场地器材因素

离石4所中学发现其中,田径场地,篮球,足球排球和羽毛球场地等均为不足。200米标准田径场地2块,400米标准田径场地1块,篮球场地6块,足球场地0块,排球场地2块,标准羽毛球场地0,而且场地质量较差,大部分为土质煤渣场地。篮球,足球,排球数量均为38﹑13﹑24。大部分学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学校原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已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

4 结论

1.离石区4所中学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活动,但锻炼的质量并不高(质量的评价取决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是否有经常性的活动)。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在活动项目形式的选择上都带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清晨,但是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和同伴。

2.影响离石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和学生学习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师资力量的不足,国家投资力度的缺乏和对体育目的认识的不足等。

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运动场所、活动时间、运动强度的选择上,各年级和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离石区中学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只有少部分体育老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5 建议

1.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的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建、完善现有的体育设施,提高其利用程度。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完善制度。完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比赛制度,组建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学校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推广一些在场地、器材等方面花费少而组织简易的体育项目。同时学校应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和能发挥学生团队精神的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把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摘要: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离石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离市区中学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活动,但锻炼的质量并不高;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在活动项目形式的选择上都带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较为积极的,认识是比较高的,但有少部分学生的活动动机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因素是:运动场所不足,师资力量的不足,运动器材短缺,国家投资力度的缺乏和对体育目的认识等。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嫒.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0,3(5):162-69.

[2]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7,(28):123-141.

[3]郑志豪,陈玲.公办民营初中课外活动俱乐部形式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6,(8):79-83.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篇3

2011年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项举措的启动之年,也是我区继续深入推广江阴经验,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一手抓外延扩展,一手抓内涵发展,以扩充教育资源为重点,以深化江阴经验为主线,以夯实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关键,创新管理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打造人民信任的优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继续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按照离石城区未来发展的要求,重新进行了新一轮城区中小学校布局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规划。

完成了一中教学楼、三中综合楼和城南与实验两所幼儿园的新建和改建工程,秋季开学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前瓦幼儿园工程二层主体已经完工。

投资4995万元,总建筑面积32392.14平方米的袁家庄初级中学(12轨36个班)和投资4800万元,总建筑面积33243.18平方米的袁家庄小学(8轨48个班),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秋季学期已全部投入使用。江阴高中一期工程全部完成,投资1.4亿元,建筑面积36092平方米的江阴高中二期工程已经启动,明年秋季开学前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上述学校的建设,不仅优化了城区学校布局,扩充了教育资源,也为降低校容量、班容量,实现小班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我区是2010年项目县,分配资金1585.98万元,上解资金1991万元,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该项目的设施,将极大地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薄弱学校在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将为实现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了同区域教师轮岗交流。根据市文件精神,我区被确定为全市教师交流试点。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把此作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专门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进行了讨论,以两办的名义下发了教师交流意见。我们将学校按办学水平分为两类,同区域学校间实行对口交流,名优教师与毕业班教师优先交流,交流比例为各校专任教师的15%;交流时间为六年,且是人走关系走,一步到位。此次共交流教师155人,其中初中55人,小学100人。同时,我们积极鼓励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共分流教师126人,其中初中79人,小学47人。通过交流分流,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严格实行划片招生政策。学校的不均衡,根本的是生源的不均衡。我们在今年的招生中,为了有效解决择校的现象,严格控制学校轨制和班容量,初一和小学一年级新招学生班容量不超60人,原有年级超过60人的不允许接转学生。通过这一措施的实行,既缓解了优质学校的压力,又有效控制了薄弱学校生源的流失,使得生源逐步趋于均衡。

二、嫁接江阴教育,实现借力发展

建立互帮互学长效机制。从2009年秋季起,我区开始牵手江阴先进教育,全方位借鉴和推广江阴的先进做法。为了建立双方长效互帮互学机制,今年四月份,我们组织区直中小学校长再次赴江阴进行学习和联姻,达成了双方互派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进行蹲校指导和学习的合作机制。今年10月份,与我区中小学结对的江阴12所学校先后派出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50余人前来进行蹲校指导。在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指导与示范过程中,先后举行讲座近20场,听评课50余节次,做示范课20余节,同时对集体备课、德育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指导和交流,使结对学校的工作有了明显改进,同时通过联片活动,辐射带动了全区的教育,江阴先进经验得到有效推广。

打造一流优质高中。与江阴市合作创办的离石江阴高中,经过短短一年的运作,其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质量赢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江阴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更让人称道。今年高考中,参加高考86人,达二本线74人。其中理科本科达线率91.9%,文科考生达线率70.8%,600分以上达5人,平均增长103分。今年,双方的合作得到继续深化,江阴市派出38名第二批支教教师,进一步充实了我区江阴高中教师队伍。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今年又创办了初中部,引领和带动全区中小学的发展。不仅如此,江阴高中的效应正在向周边辐射,市区高中多次进行校际间的观摩交流,临县共派出8批120名校级领导和教师蹲校跟班学习,江阴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三、推广江阴经验,优化教育教学

着眼于常规管理精细化。在学习推广江阴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常规教学精细化”是江阴教育的秘诀之一。为此,我们完善和细化了《离石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常规》,狠抓了五环节常规教学过程的考核管理,进一步加强了校级领导代课、听评课、参与教研活动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了区教研室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跟踪督导制度,加强了教育教学的视导,每周集体视导两所学校,有检查有反馈、有评比有通报,建立了重过程、抓落实的有效机制,形成了抓教学、重业务的良好态势。着力于教学研究实效性。一是有效开展了学区联片教研。根据区域和学校办学水平,将全区中学分成东、西两个片区,小学分为东、北、南三个片区,片区间定期开展同课异构、送课下乡、校际共研等交流活动,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二是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名师工程”的实施,每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人人做一节校内示范课;由区教研室定题,举行学科带头人“同课异构”赛课活动,并由校长担任评委进行评课。三是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学科组磨课为形式,积极推进集体备课和学案教学,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四是教研员以身示教。区教研室教研员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和所承担的课题研究,人人做研讨课,尝试新教法,展示新课型,以教定研,以研促教,克服了以往教而不研、研而不教的弊端,有效助推了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团队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师训工程是振兴我区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遣一线教师赴江阴蹲校跟班学习。今年共派出400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和离石江阴高中新招聘的21名高中教师和18名初中教师到江阴进行培训,去年招聘的7名离石江阴高中教师在江阴一中顶岗试教了一年。目前,我区累计到江阴培训的教师已超过1100人次,区直学校一线教师受训面在60%以上。通过零距离接触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仅开阔了广大教师的眼界,更新了教育理念,丰富了自身素养。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坚定了办好一流教育的信心,全区学江阴经验、办优质教育的氛围更加浓烈。

全面启动了 “名师工程”。建立和推行了新教师“一年教学常规入门、二年课堂教学过关、三年教学能力达标”的“过三关”制度,以“青蓝工程”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切实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成长评选机制。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出台的《离石区“名师工程”实施方案》,今年暑假,我们组织了首次名师系列评选活动,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共评选出学科带头人88名,教学能手124名,教学新秀128名。目前,首批名师正在评选当中。按照《实施方案》规定,区财政将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名师津贴每月500元,学科带头人津贴每月300元。根据名师管理办法,每学年考核一次,称职的一次性发放津贴,不称职的取消荣誉称号。

加强校长后备队伍建设。建立起了由“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中层干部—副校长—校长—名校长”的逐级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并与名师工程评选挂钩。中层干部必须获得“教学能手”及以上荣誉,副校长必须具有“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否则没有资格参加竞聘。今年秋季开学前,按照《离石区中小学内设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试行),重新设置了各学校中层机构及干部职数,区直学校原中层干部全部起立,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50名中层干部应聘上岗,今年寒假将按照《实施方案》规定对区直学校副校长进行重新选聘,匡正用人导向,向一线骨干教师倾斜。

切实加强了师德建设。建立了师德承诺、监督评议、考核奖惩长效机制和教师师德档案,用制度约束教师的行为。建立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师德查处机制,严惩教育“三乱”。今年,我们对4名乱补课、乱收费教师给予了歇岗一年、三年内不能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的处分。对在招生过程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1名校长予以免职。对6名违规招收插班生的教师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扣除半年的绩效工资,一年内不得评优评模、晋升职称。严格奖惩,严明纪律,极大地端正了教育风气,重塑了教师形象。

五、加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

一是扎实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我们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以培育学生文化艺术情趣、增强美育修养、提升审美能力为宗旨,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激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今年,我们打破以往统一由教体局组织学校参加的模式,让学校参与活动的组织,让有条件的学校承办单项比赛,既调动了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基层学校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从时间上我们改变了以往集中时间搞活动的做法,将活动时间延伸到了整个学期,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内容上,我们新增加了象棋、篮球等项目,特别是在12月份举行的中小学鼓号比赛,赛出了水平,展示了风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师生的生活,锻炼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是努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办好每一所学校,就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学习推广江阴经验以来,我们把创建学校特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城区中小学根据各自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写字教学、经典诗文诵读、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配备了副班主任,推行了导师制,细化了班级日常考核。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继续深入开展“八个一”家校联系活动,普遍开设了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家校联系长效机制和家校共育的合力。加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重点从一日行为规范抓起,以江阴高中为示范,从学生的言行举止抓起,使学生在严格、反复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12月份,我们举行了区直中小学课间操观摩活动,进出有序,整齐划一,各有特色,效果十分明显。

四是着力创建平安校园。进一步树立了“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消除校园里的各种安全隐患。一是健全了安全机构和制度,逐级签订了安全稳定责任书,做到岗岗有人,人人有责。二是统一选配了学校保安,添置了必要的安全管理设备,对重点部位实施视频监控,学校保卫工作明显加强。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各类预案,加强了安全教育,进行了安全演练,使师生掌握了紧急状况下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四是加大了排查检查整改力度,集中排查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防患于未然。五是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对校车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创设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

六、开展三项整治,优化学校环境

今年3月份起,我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的“三项整治”活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我局积极行动,进区入院,配合有关单位对责任区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在各学校开展了“文明卫生学校”创建活动,共清理垃圾3385吨,整治残垣断壁2597米,各学校和所包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开展了“大手拉小手”交通秩序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的意识。在此项整治活动中,拆除建筑物7792平方米,楼面装饰水泥抹面14575平方米,刮涂50739平方米,楼顶平改坡改造63477平方米,累计购置设备256件,投入资金842.24万元,圆满完成了区“三项整治”领导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七、搞好五个覆盖,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今年,在全省实施的“五个全覆盖”工程中,我局承担着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两项。目前,36个农民健身场地建设已全部完工,健身器材正在采购中。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共涉及职业高中、宏大职业学校、北方职业学校三所学校的280名学生,80%学费已免,其余20%和高一学生的免学费问题,将在年底注册核实人数、上级资金到位之后一并兑现,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费。

八、加强教育督导,提升办学水平

重在落实,赢在执行,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力不足。针对此,我们重新制订了学校办学水平与校长履职评估考核方案,建立健全了教育督导考核制度,加强了过程管理,促进了工作落实。

上半年我们对学校进行了“一月一考核,一季一排队”的考评,对各校办学水平及江阴经验推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导考核,有效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下半年,我们结合机关作风整顿,又开展了局领导与股室人员包校督导活动。根据区委王彤宇书记在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会上的指示,我们归纳出了《离石教育的22条军规》,把复制江阴经验作为工作的主题,要求机关人员蹲校开展工作,着重对22条内容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并要求人人写工作日记,记录当天的督导情况和感受。同时,建立了机关例会制度,每周一由股室负责人汇报所包学校一周的工作开展情况。不仅极大的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调动了机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形成了上下齐心、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篇4

当前, 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城镇化水平日渐提高, 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给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历史机遇。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 年12 月13 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山西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为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吕梁市离石区转型跨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抓手。离石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五三” 发展战略, 以建设幸福家园为目标, 以打造四新离石为路径, 以“发展、服务”为主题,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经济转型,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宜居建设, 构建社会和谐, 努力把第三次创业推向新的阶段。近年来, 吕梁市离石区一直不遗余力的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特别是山西省委提出“一核一圈三群” 城镇化发展战略之后, 吕梁市离石区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权威部门统计, 2011 年, 离石区的城镇化率在吕梁市最高, 达79.82%。2012 年, 离石区城镇化率为80.97%, 仍为全市最高, 比城镇化率最低的临县高出56.41%。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吕梁学院经济管理系分团委于2013 年6 月组织成立社会实践调查组, 对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查, 共调查走访了滨河街道办、凤山街道办等6 个街道办, 1 个乡镇, 16 个行政村 (社区) , 调查主要采取参观考察、实地走访、交流座谈、问题咨询、 问卷调查、专题会议研讨等多种方式, 主要调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收入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科技支农、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社区规划建设和网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了解城乡发展差异化等问题, 深入调研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问题。

2 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及成效

2.1 吕梁市离石区基本概况

吕梁市离石区地处山西省西部, 吕梁山脉中段西侧, 位于北纬37°21'~37°42' , 东经110°55'~111°35'。全区总面积1324 平方公里, 折合198.6 万亩, 其中城区12 平方公里, 所辖7 个街道办、2 镇、3 乡, 分别为凤山街道办、莲花街道办、滨河街道办、 城北街道办、交口街道办、田家会街道办、 西属巴街道办、信义镇、吴城镇和红眼川乡、 坪头乡、枣林乡, 共有193 个村委会, 378 个自然村。全区共有27.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1.7 万人, 非农业15.3 万人。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有煤、铁、铝矾土、大理石、 石英、花岗岩等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高, 优势最为突出。

2.2 吕梁市离石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2.2.1 以城带乡, 整体推进

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离石区委、区政府重点推进大城区建设, 积极确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 统筹城乡建设, 以城带乡, 整体推进, 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重点统筹推进新城东城老城、城区与城郊、城区与集镇、集镇与中心村四个一体化。

2.2.2 整体规划, 综合开发

离石区把全区城乡当作一个整体来规划, 把离石1324 平方公里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范畴, 把每个村庄 (社区) 当作一个景点来建设, 把每个家庭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 通过“抓点、建线、带面”, 展示城乡建设的整体美。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贯穿到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 能源供应、市场流通、居民消费等各个方面。

2.2.3 全面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

依托四大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加强民生保障,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重视教育事业,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环境治理, 全面实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 保障城乡社会稳定。

2.3 城镇化进程中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2.3.1 乡村建设有规划,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据调查, 离石区98.6% 的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街小巷的道路都进行了硬化, 铺设了水泥或柏油路面;所有村庄对房屋建设布局都制定了基本建设规划;旧房屋逐步拆迁, 一些高层居民楼兴起, 村民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加注重美化、绿化、装修装饰。

2.3.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

所调查的村庄社区约三分之二建有供村民健身、娱乐的场地, 安装了健身器材。乡村通信电缆、光缆铺设, 有线电视、网络、 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太阳能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平均入户率达95.36%。很多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

2.3.3 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转型, 村民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

由于城市建设扩张导致农村土地锐减, 农民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种地、养殖为生, 进城务工、经商、出租房屋、集体入股分红等逐渐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办企业、集体投资成为村民收入的新渠道。传统的“村民”、“农民”逐渐向“新型农民”、“市民”、“新型城市居民”转变。

2.3.4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村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由于收入渠道增多, 劳动力价格上涨, 务工村民收入提高, 村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消费呈现多元化, 更加注重生活的品位、幸福感。村民衣食住行层次、质量和要求提高。

2.3.5 国家支农、扶农政策惠及民生

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普遍惠及了村民, 为贫困村民提供了保障, 带来了实惠。

此外, 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 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改善了生活条件。

3 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据调查, 尽管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 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 将会阻碍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甚至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3.1 资源短缺问题

农村与城市相比, 医疗卫生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各种消费资源短缺。据权威机构统计, 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 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农村与城市相比, 仍存在村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直接影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进度。例如, 农民看病的主要方式是就近去卫生所, 但是这些卫生所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卫生所规模较小, 医疗服务设施不完备, 村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地区相等的医疗服务。农村老年人在常见病、慢性病等医疗费用上补贴力度不够。

3.2 土地矛盾和房屋拆迁问题

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张, 农村耕地、林地等集体土地、宅基地被用于商业开发或工业建设土地, 导致农村人地矛盾凸显。新城建设规划直接威胁着村民居住房屋的存留, 村民房屋拆迁问题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村民反映强烈, 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

尤其是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政府大规模征用农业用地, 很多农民主动或是被动的失去了土地。由于征地政策的不规范, 被政府在征地补偿之后没有进一步考虑到农民生活的保障, 以及是否有新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很大部分农民基本义务教育的缺失, 在新的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还会引发其他的社会矛盾问题。

3.3 村民低收入与城市高消费的矛盾问题

虽然农民收入增加, 收入渠道日渐多元化, 但是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低收入的农村居民不得不承受城市居民进行的高物价消费, 这极大地加重了村民的生活负担, 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可能面临不升反降的风险。据调查统计, 有96.56% 的村民反映物价高, 生存压力很大。

3.4 城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问题

尽管农村的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村城市化现象明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村民收入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由于村民的文化技能水平、先天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在城市中的竞争力与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弱势, 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差距, 这种贫富差距还可能会逐渐增大。 据调查, 离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12 元,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78 元。 由此来看,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3.5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一些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渐被新兴工业园包围, 一些化工、电力、水泥加工、煤焦、养殖等企业给农村将带来巨大的污染源, 有些村镇石灰窑、倒烟窑、小选煤、砖厂等污染源还依然存在。农村环境遭到破坏。水质、 土壤、空气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废弃物排放直接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健康, 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

3.6 政策落实不到位和配套政策缺位问题

国家虽然出台实施了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如种粮补贴、新农合医疗保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低保帮扶、贫困补贴等, 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 农村向城市转型的配套政策缺位等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比如, 新农合医疗报销还存在一些问题, 村民能够报销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药品, 有的疾病用药还不能报销, 甚至如果没有住院证明也很难报销。据调查, 67.3% 的村民苦恼医药费报销难和报销不及时问题;有8.5%的村民根本不知道如何报销。

3.7 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

尽管新农村建设考虑到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技术条件限制, 农村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比如村里可能盖得起楼房, 但是排水设施、排污设施、垃圾处理、物业管理这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还跟不上, 导致农村虽然形式上具有了城市的外形, 但是生活质量与城市相比, 却大打折扣。

3.8 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社会问题

由于许多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租房居住, 房租比城市低。据调查, 在城市周边农村租房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能占到一个村原始总人口数的2~3 倍, 这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现象。但是, 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边缘的农村, 也给城市边缘农村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于流动人口增多, 导致人口、治安管理问题, 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外来务工人员的落户、子女上学、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

3.9 干群矛盾问题

由于部分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 工作积极性不够高, 工作不到位, 工作方法不当, 决策不够科学, 严重缺乏与群众沟通交流等, 不能及时为群众解决困难, 不能很好地化解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据调查, 有36.7% 的村民认为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 带头致富的能力不够。

4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问题的对策

4.1 加大财政投入, 提供资源保障

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抓好基础建设, 制定出台农村向城市转型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 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技术优良便利群众的城镇公共卫生体系, 为民进城入镇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要注重加强配套服务, 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 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建设。

4.2 依法规划建设, 保障农民权益

政府应制定科学规范的规划建设标准, 统一城乡建设规划。完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 各行业土地利用关系, 优化用地结构布局。 加强城乡土地整理力度, 高效整合各类建设用地、农用地、宅基地等资源。依法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征用补偿方法,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使农村土地产权明晰, 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使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 失地不失业, 这样农民可以支配处置属于自己的固定资产,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好处。

建立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为落户条件。取消农民转市民的指标限制, 允许农民在保留农村宅基地、 承包地的基本权益基础上自愿进城入镇当市民, 享受廉租房、子女就学的市民待遇。积极落实失地农民就业政策, 妥善解决好土地、 房屋拆迁等社会矛盾问题。

4.3 统筹产业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和村两委干部应积极带领群众致富,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多方增加收入渠道, 提高收入水平, 改善生活条件。依托地域资源,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产业, 发展以核桃、枣树为主的经济林, 打造精品示范园, 提高经济林综合效益。重点扶持养殖业, 实现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增加政府贴息的扶持政策, 鼓励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的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服务业, 推进农村经济大发展。

4.4 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 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要加强对转型农村的村民群众的技能培训, 使广大村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 尽快适应城镇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实现由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大力推进就业培训全覆盖、 搭建求职就业平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 不断延伸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途径和空间。

政府应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制度, 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城乡就业困难对象政策。广大村民群众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技能培训, 积极就业、创业, 努力适应农村向城镇发展的转型, 要摆脱传统的农民意识, 及时更新转变思想观念, 做新型农民, 并做好由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变, 提升综合素质, 努力适应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4.5 保护农村生态,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采取积极的措施,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 加强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议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基金, 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组织开展生态乡村创建活动, 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引导打造生态村。城中村、城郊村要结合旧城改造、 新城建设, 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注重绿化美化, 提升人居环境。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污水处理, 垃圾无害化处理, 使农村现有的水资源、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加强河道整治、 造林绿化、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修复治理, 重点治理脏乱差, 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建设。

4.6 落实各项政策, 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坚决依法高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支持帮扶, 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 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继续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和参保率, 进一步减轻农村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强基层社区以及乡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尽可能增加各方面的投入, 大力发展以教育、就业、医疗和文化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4.7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配套设施

加大固定资产投入, 加强农村公共工程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形成覆盖城乡的交通、电力、通信、公交、饮水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实现集中供热、供气、 供水普及农村, 着力完善供水、供电、排水、 排污、数字电视、信息网络、路灯、绿化、 道路、垃圾处置、管道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 并注重加强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4.8 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落实好外来人员管理问题

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大胆探索改革以户籍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 创建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 帮助解决外来人员的落户、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 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群益。加强重点企业用工监测, 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 坚决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困难救助、法律援助、政策帮扶体系。搭建就业、培训、交流平台, 畅通外来务工人员申诉、信访渠道, 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就业、培训和生活环境。

4.9 提高干部素质和服务意识、能力, 增强村民法制意识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村委会和村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 增强科学发展、工作前瞻、 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加强与村民群众的交流与沟通, 帮助困难户增加收入, 切实解决好群众生活的困难, 努力改善工作方式方法, 推行民主决策, 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 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要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民主和法律维权意识, 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群众信访, 要切实加强信访基层基础工作, 建立与形势变化相适应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特别是对基层干部要把解决信访问题作为评价衡量作风转变的试金石、检验尺, 在处理信访问题上看能力、看本事、看作风。抓好干部监管和责任追究, 对于敷衍塞责、不理民事酿成事端, 造成恶劣影响的, 要严肃追究责任。

5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5.1 城镇化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紧密关联

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乡统筹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走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建设及其目标的实现也要沿着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进行。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城乡统筹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展开, 和城镇化相伴而生, 相伴而行。

5.2 城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形式, 忽视实质和内涵

农村城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形式, 忽视根本、实质和内涵。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仍然还是农村, 同样, 农村的城镇化也不只是单纯地将农村变为城市或城镇才叫农村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不能简单归结为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 不能简单归结为户籍而忽视城镇化地区的公用工程设施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配套。城镇化建设需要扎实的农村经济基础作保障, 一定要稳步推进, 不能急功冒进。

5.3 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 合力推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进。 激活农村的资源,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为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产权、其他资源产权界定、流转争取平等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是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政府工作的关键。只有党委、政府、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共同努力, 才能确保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 进而消除城乡差别, 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高佳.“三化”互动促转型城乡统筹快发展——如皋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新论) , 2013, 7 (3) :66-71.

[2]路高信.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六化联动”科学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探索——来自高陵县的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23) .

[3]汪胜洋.城乡统筹的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思路——以上海为例[J].江汉学术, 2013 (2) .

[4]刘娜.安徽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以安庆市大观区为例[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13.

[5]宋雨洁.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与发展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6]高启杰, 刘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模式探索与方法创新.重庆社会科学[J], 2013 (2) .

[7]时圣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德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3.

上一篇:团队团结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2012年秋季运动会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