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2024-09-08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通用7篇)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篇1

供稿/点评 桑 哲

1.这世界需要你

当一枝温暖的笔杆划过轻柔的白纸,你就伸展着柔软的身体伏在那里,你是线条舞动出的精灵,你是承载着情感的温存的墨迹。

这个世界怎能少了你啊,美丽的文字!

你是披着风从远古走来的吧,那距今已有千万年的留在岩穴里道道稚拙的痕迹,就是你前世的前世吧!那冰冷的石尖擦着岩面,你是忍着巨痛诞生的吧。

可你还是坚持着留下来了,贯穿着人类的历史,从古至今,踩着时间的春风,栉风沐雨而来。

你是人类真挚的友人。当你被刻在竹简,或是被写在绵帛,构筑一册册史书的你,总是很诚恳地记录下不争的史实。当你被马克思握在手中用羽毛笔管书写出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当你被李白或雪莱吟诵成一段段的时候,你就是一种超脱的情怀和理想„„人喜,你就飞扬成春天里招展的彩旗;人悲,你就落寞成秋日里孤寒的雁鸣;人乐,你就摇曳成觥筹交错的光乐;人哀,你就是婉伤成落日楼头的寒箫。

你一直在那里,对我们不离不弃。我们怎舍得下你,你把传说描绘得熠熠生辉;你把英雄传奇得慷慨激昂;你无条件地承载着人类赋予你的情感,安静而沉默地注视整个世界。

你纵横世界,与各地伟人真心交流,当你流动成一种不朽的思想的时候,你的神情一定是带着骄傲的吧;你与孩子们的嬉戏,当他们把你一字一句地吐向天空,那稚嫩的牙牙学语的声音,一定让你醉心了吧。你牵起无数人的手,把他们领进辉煌的知识圣殿的时候,你的姿态一定是谦卑而自豪的吧。

文字啊,你辗转在世界各地,携着或开放或机密的信息,载着或明朗或愁苦的情感,由一国的文字形式变换为另一国的文字形式时,你可曾想过——你功不可没。

无言的文字啊,是你让大地飞歌,多了一份神采;是你让天空湛蓝,多了一份澄澈;是你让宇宙辽远,多了一份神秘;是你让历史浩淼,多了一分神奇。整个世界都需要你。

【阅卷人语】

考生将“你”定位为“文字”而非文学而非书籍来演绎命题,切入的角度是独特的,也是极富个性的。从文字的诞生到文字的功能和作用,作者用极富想象力的笔触,用玄想揣测的口吻加以描绘,精彩至极。

文中多个段落,用排比手法构成,极富诗意和文采。同时用拟人化的语言,将文章写得情深深,意绵绵。作者热爱文字,作者更会驾驭文字、应用自如,如千军万马的文字在他笔下有序、有势,赏心悦目。

写需要文字或汉字的考生也非常之多,但能写的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感觉到芬芳扑面的文章几乎是微乎其微。这是一篇引起阅卷老师兴奋和讨论的文章,当我初读的时候,我想起张晓风的传世名作《春之怀古》。仔细揣摩,笔者认为这是2011年山东卷最富才情的答卷。

2.这世界需要你

爸爸,你就像一块海绵,将苦水统统吸到肚子里,却向我们炫耀被幸福撑得好饱。

——题记

柳絮飞扬,一如往昔,也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段天真漫的时光。

懵懵懂懂的小丫头站在你的脚边,傻傻地看着你将一株幼小的柳苗栽入土中,嫩黄的柳枝在你手中任你摆弄,那样听话。你将我高高举过头顶,去触摸那最嫩的一片叶,柔柔的小手握着嫩嫩的柳叶,我和它的世界一同被你那宽大的手掌举起,从此开始生命的旅程。

瘦弱的柳苗在你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而你的小丫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背起了书包上学堂。清晨,坐在小柳树旁,大声朗读着老师教的课文:“我,爱,爸,妈,妈。”细长柔软的柳条在微风吹拂中随意摆动,清晨的露珠洒入我的脖间,逗得我咯咯直笑。你停下手的活,看着我,呆呆地笑着,像个孩子。我跑去问你:“爸爸!爸爸!什么叫‘爱’呀?”你不语,只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那一年,柳絮纷飞的时节,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涩与你的隐忍。妈妈病了,你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奔跑,照顾年幼的我,照顾生病的妈妈。暴风雨的夜晚,我看你坐在黑暗的客厅中,烟头的光亮闪在黑暗中,窗外的柳条在狂风暴雨中呼喊,似在挣扎,可听起来却又很无力。在生活的玩弄中,我们总是显得很脆弱。从此,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两个,相依为命。送走妈妈的那天,你坐在客厅中,目光呆滞,心似乎也随妈妈离去。我缓缓走到你身边,抱着你说:“爸,女儿长大了,我们要好好活,你想哭就哭吧。”你愣了一会儿,然后抱着我痛哭起来,我强忍住眼中的泪水,对自己说:“从此,不能再让你受伤,”屋外的柳絮散落一地,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在阳光下闪着光。

转眼间,我已上了高中,寄宿生活让我离你更远了,我心里一直担心你一个人会不会太孤单。每次大休回家,你都会站在柳树下,等待着我,一脸的期待。每次,你都乐呵呵地接我回家,跟我说柳树又长高了,你们厂又加工资了这样的琐事。可是,父女连心,我又怎会不知道你面对的压力和承受的苦楚。我不想揭穿你微笑背后的无奈,只是看着你稀疏的白发,一边心痛,一边加倍爱你。

柳絮纷飞的时节已渐渐逝去,我也不再是你的小丫头,可是,爸爸,我希望你知道,如同土地将柳树孕育长大,你宽厚的手掌将我的世界举起,柳树离不开大地的滋育,而我,又如何能离得开你?

【阅卷人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文章将“你”定位为“父亲”,将“这世界”定位为家庭,抒写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需要关系。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章写得情深深,意浓浓。

此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女儿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一个特殊又富于意蕴的意象——柳。将柳苗成长与我的成长叠合在一起,将人与物融于一体,有双关意味。这株柳树令人过目不忘,也不禁让人想起归有光那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这是一棵永远苍翠的亲情树!

文章开篇用一句精彩至极的话语作为题记,展现父亲的宽大胸怀;结尾用我的长大、柳树的成才,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这世界需要父亲”的主题,卒章显志。关于题记,我还需要提醒以后的考生,如果没有精彩的、恰到好处的话语作题记,就不要从形式上追求“题记”,以免弄巧成拙。由于一些所谓考场优秀作文的误导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的辅导,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用病句或者和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作了题记,开篇即让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大打折扣,比画蛇添足更为危险。

高考阅卷中最打动阅卷老师的,给我们“视觉震撼”的,往往是一些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实感、细节感人的作文。但这类作文确实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要写出感情真挚的美文,生活体验很重要,选材也很重要。中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生活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和深入。所以,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要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和区域,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避免中学生写作中“胡编乱造、情节失真、感情苍白、矫揉造作”的现象,抒发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真挚情感。

3.这世界需要你

迟子建曾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俯首的瞬间。”光明,多么美好的字眼,光明与俯首有什么关系呢?俯首是一种高贵,生命当以一种俯首的姿态前行。为了光明的获得,这世界需要俯首。

提到俯首,人们往往将之与“无用”、“懦弱”联系在一起,潜意识中,“俯首”已成为一个坏家伙。其实不然,生命的高贵,恰是一次次的俯首彰显的。无数出色的人物告诉我们:这世界需要俯首。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将其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脚垫上四只小碗,碗中盛水,以避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火化时损害蚂蚁生命。这是一个至为伟大的嘱托,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小虫的生命。弘一法师把姿态放得很低很低,低到俯首即可触及大地,而他所成就的生命高度,却使得我们不得不抬起头来仰望。这个世界需要这种俯首,它告诉我们,人类不是万物的主宰,我们对任何生命都该抱有敬畏的心。

在这个人人邀功夺利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向上望,而一种淡泊的俯首的力量,正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1997年,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接受媒体采访时,朱棣文说:获得诺奖,并不会改变他的生活,想到还有那么多比自己优秀的科学家没有获奖时,就觉得更不应满足了。朱棣文先生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却俯下身子,想到其他未获奖的科学家。朱棣文以一种俯首的高贵告诉我们,金钱和地位终究是虚浮的,花环和掌声也代表不了什么。想想我们举国为诺贝尔奖而抱酸葡萄心理的可笑行为,实在值得反思。而朱先生这种俯首的高贵,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的世界所需要的。

2010年10月,药家鑫在路上驾车撞倒张妙后,又对她连刺6刀致其身亡。药家鑫想,我多高大。然而,“高大”者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倘若这位年轻人当初放低姿态,向受害人道歉,并送其去医院治疗,又怎会葬送一个年仅21岁的青年呢?药家鑫终于学会俯首了,可这一切是否为时已晚?

这个世界需要学会俯首,在俯首的瞬间,你我定能感悟人性的高贵,收获世界的光明。

【阅卷人语】

开篇从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一句名言写起,由对名言的分析和阐发,水到渠成地引出“这世界需要俯首”的观点,这样的开篇是平凡而不平庸,这样的观点新颖而别致,考生深谙考场作文之道。

文章提出观点之后,紧接着用消除误解进一步印证,第一个事例之后,自自然然地过渡到二、三事例,然后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本文展示并针砭了当下“人人邀功夺利,几乎所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向上望”的不良社会现象,提出了“淡泊的俯首的力量,正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的呼唤,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对题意把握与理解的能力!

文章的最大亮点在于素材的运用。文中既有经典事例,又有鲜活事例;既有正面例证,又有反面事例;既能叙写事例,又能对材料意蕴透彻揭示。如此文章当然内容充实,当然有说服力,显得见地高超,不落俗套。最让笔者激赏的还在于作者会引申、巧点拨:作者运用事例本是大路货,但是作者巧叙述、妙侧重,别具只眼从中挖掘出“俯首”来,难得难得!文章隽永而不失凝重的文字,箴语式的点题,将这篇精美的作文点化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从本文我们可以受到启发:要从平凡的社会现象和素材中品出新意,需要我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培养自己敏感细腻的心,思维要活跃,要精于观察,学会思考。这样才能有不同寻常的眼光和匠心,“别具慧眼”“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社会现象和素材中品出新意和深意。

4.这世界需要你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战火和硝烟的世界,这是一个看上去一派和平与和谐的世界。可是,这也是一个欲望涌动的世界啊,有多少人因为利益扭曲了灵魂。这世界需要你——敢于信仰真实的青年。

方舟子——偏执于看不见的真相

近些年,有个打起假来六亲不认的方舟子名声很是响亮。从“打工皇帝”到“基因皇后”再到国内顶尖大学的知名教授,只要入了方舟子的法眼,不给你揪出点难以启齿的假相绝不罢休。不久前方舟子遇袭,连社会各界热衷于明哲保身的人们都纷纷支持和同情他。有人说,袭击方舟子就是袭击这世上仅存的一点正义和真实。这话一点不假,在利益眩目的时代能秉持真实,难能可贵。

白岩松——忠诚于媒体的责任

白岩松今年四十二岁了,正是人生的重负压在肩上的时候,但他依然执着地追求着真实的新闻。做“新闻1+1”这一栏目的时候他曾说:“新闻1+1,多简单的名字。谁都知道1+1=2,然而当环境发生改变或仅仅是有利可图,就能让许多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岩松妈妈曾对柴静说:“我每次看岩松的节目,都替他揪着心。”白岩松只是沿着对新闻的忠诚和对真相的忠诚走下去,头发斑白,义无反顾。

韩寒——青年的意见领袖 眼神犀利,脸庞轮廓分明,发尾凌乱不羁。这个名叫韩寒的桀骜少年已不仅是作家和赛车手,而且被评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亚洲周刊》的主编邱立本评价他:“韩寒不是用年轻的外表叫卖,他是在用真实透彻的观点引领青年人的意见。”提起韩寒,有人褒扬有人批评,但所有人都会说,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敢于发表真实看法的青年。

行动起来吧,即将接手这个世界的信仰真实的青年们,这世界需要你。有多少青春在办公室里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有多少青春本应说真话有梦想,却在利益的旋涡里沦陷,给这世界又涂上一抹灰色。青年不应当这样,青春不应当这样。

以上三人为这个灰色的时代注入了一剂清甜的新鲜血液,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需要你,也需要你们,还有无数个即将成为你们的我们。

【阅卷人语】

这篇文章属于将“你”定位为一类人的,所以行文中必然要罗列几人,难能可贵的是考生的联想不是无序的,这几人有内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作者又能够进行归结,这在立意上当属于切合题意,归为一类卷。

考生开篇用排比句,揭示出“这世界”的当下性和现实性,顺顺当当提出对“信仰真实青年”的呼唤;文章主体部分三个小标题分领三个信仰真实的青年——方舟子、白岩松和韩寒;最后发出号召,收束全文。如此,该文算是选材好、结构好、概括好的“三好”文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材料的表述也很“机灵”,根据写作的主题,善于组合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为我所用,精当的点题,使材料的使用具有了合理性,实现了材料与题目的勾连。

本文也告诉我们,中学生一定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报纸、刊物和网络中搜集最新的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学生零距离贴近了现实生活,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既开阔视野,又锻炼思想,能大大提高写作思维能力。

5.这世界需要你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活着。时间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带走历史的年轮,他却永远在人们记忆中闪现光辉,永不褪色。这个世界需要你――鲁迅。

大约一百年前,是你一次次呐喊,让国人不再麻木,是你的《狂人日记》让新文化传播开来;封建的奴才相在国人骨子里千年之久,是你让他们不再彷徨。诚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你却用一枝笔抒写了无数传奇,孔乙己的得过且过,闰土的光辉不再,祥林嫂的行尸走肉,是当时中华众生相的真实写照,你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使我们好好反思。是的,这个世界需要你,伟大的文学家。

早年的你弃医从文,把国家命运与自己的前程系在了一起,留洋求医无法满足你救国救民的宏愿,把国家的未来寄托于革命,你堪与李大钊、陈独秀比肩。作为一个无产主义者,你敢于斗争。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参与革命,这等气魄,世上又有几人能与之匹敌。这世界需要你,伟大的革命家,时代的英雄。

中华泱泱大国,尊卑贵贱早已刻在了人们脸上。“老爷”“大人”更是代代相传。是你宣扬了民主,是你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扭转着这个思想界。人哪儿有贵贱之分,我们同为炎黄子孙。为什么你是“大人”?而他是“奴才”?你的思想让这个世界为之震撼,伟大的思想家。

作为一个父亲,你给人们树立了标尺。你不作空头文学家,教育唯一的儿子周海婴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不要拿自己为炫耀的资本。周海婴先生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无线电专家。这也印证了你的那句话。这个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开明,你的胸怀,你的教育方式。

很小的时候,我就从书本上认识了你,后来,我把你追寻,追寻金色的记忆,追寻金色的光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年少的我们懂得了:学好知识,报效祖国,尊敬师长。我们需要你,这世界需要你。

你的时代,人们需要你的呐喊,你的热血。人们需要孺子牛。我们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鲁迅精神。时间无法带走你的伟大,正如黄金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消失金色一样,你就是那黄金。这个世界需要你,我们需要你——鲁迅。

【阅卷人语】

这篇作文通过对“鲁迅精神”的感悟来对当今社会问题进行拷问,引发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感情真实、能打动人心。这说明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能表达出自己健康的情感,就能使文章赋有灵魂。

本文在素材运用上很有特色,鲁迅素材的拓展是为凸显主旨。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搜肠刮肚地想材料,其实,很多素材就在你的教科书里,语文课本就是你的写作“百宝箱”。历年来,都有一大批优秀作文的素材是在自己熟悉的语文课本里提炼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的,因为灵活应用课本素材的前提就是认真学习和领悟了教材文章的内容,充分汲取了那些文章的营养。

6.这世界需要你 我从泥土中长出,于此浮躁享乐、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我知道,这世界需要你——老茧。

——题记

摊开祖父的手掌,就像展开一幅广袤土地的画卷,那掌心边缘厚重的老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想用诗化的语言渲染它的厚重,却只怕我稚嫩的指尖读不懂你的密度。

你是土地的图腾,于细微的角落恪守着对岁月的承诺,你是古朴的民谣,被井水洗去所有铅华与伪饰。春去秋来,我听到父辈们掌间你剥落的声音,就像树皮的脱落,叩响千万年浑黄的历史。

清明节刚过,日子便齐刷刷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你摩擦着湿漉漉的井绳,打破古井沉闷的气韵,捧出大地酿造的琼浆,汩汩地滋润了睡眼惺忪的麦苗。在布谷鸟的歌声中,你把犁头插进泥土,你牵着耕牛的鼻环缓缓前进,任身后的土地翻滚热浪。

夏日炎炎阳光在头顶绽放,照耀着你与镰刀热情的拥吻,滚滚麦浪在镰刀的起伏中伏身,你把粮食收进谷仓,土地的倩影,荡漾在腼腆拾穗者的笑靥里。

金黄的秋日,夕阳跌跌撞撞,醉卧在山头,你摩挲着金黄的玉米粒,墙上挂着的红辣椒、晒干的芸豆、干瘪的萝卜片,处处都有你的唇印。

冬日围坐在火炉旁,温一壶米酒,红色的枸杞在浓浆里浮沉,屋子里早已氤氲了醇香。伸出双手,你已又厚了一层,如史书般记录下一年的风雨劳作。

岁月是水墨丹青,描绘出四扇古朴典雅的屏风,它美丽而凝重隽永。你,则是这图案的魂魄,是闪烁的精灵。

老茧,你从洪荒到文明,从远古到今朝,演绎着史诗般的粗犷与生动,你是经久不息的勤劳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脊梁,你绽放在华夏儿女的掌间,灿烂在华夏儿女的心里。只有如此厚重的你,才可能推动历史的巨轮,才可擎起文明的圣火。你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世界的承递者,你悄无声息,却夯起了文明的大厦。

在浮华喧嚣的今日,在风花雪月弥漫的今天,在人们趋之若鹜般追求物质享受却不愿也不屑伸出勤劳的双手的时代,文明的脚步日益蹒跚,你的身影正渐渐退去。凝望那片浑黄,我情不自禁地呢喃:这世界需要你——老茧。

【阅卷人语】

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情诗意和诗的语言的佳作。文章开篇用题记点题,由祖父的手掌写起,用比喻解读祖父手掌的老茧,并进行深情地歌颂;然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领段落;之后由生活的老茧升华到历史的老茧;最后对现实的批判中发出对“老茧”、对“劳动”的深情呼唤。

文章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节奏感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言辞优美,灵动活泼,情景感人,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说作者文章是诗的语言,一点也不过分。如“摊开祖父的手掌,就像展开一幅广袤土地的画卷,那掌心边缘厚重的老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你是土地的图腾,于细微的角落恪守着对岁月的承诺„„”,作者总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象,写得绘形绘色,活色生香。

读本文,香气飘溢,沁人心脾,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想到祖父,于是将“你”定位为“老茧”,所选意象好,所立主旨新。这样的立意和选择,彰显出考生写作有生活基础,有生活感受,且能将历史与生活浓缩于一体,难能可贵。她在立意上求新,选材上求真,不似某些考生摆脱不了备考材料,生硬抒写这世界需要李白、陶潜等等;而是选择那些来自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的材料,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抒写独特的生活体验;又通过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地抒发出来。此文情真意切,境界高远,富含丰厚的生活底蕴和文化底蕴。

7.这世界需要你

“诗人”,一个在中国语汇中曾无尽辉煌而现已寂寥的词语。是的,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诗人,诗人消失了。他去哪儿?还会回来吗?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你――诗人。

忧郁出诗人。在一个实用主义占主导的时代,怎能希望物化的树上开出纯精神之花?诗人如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的被淘汰者,在一番挣扎与对抗后,气质被洗尽,空余一个机器般的外壳。诗人是语言的魔术师而非文学的装卸工,许多自诩为“诗人”的人只是电动的夜莺,发着因电流不稳而尖厉的叫声。

诗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没有诗歌推导不出诗意的人生,但人生没有诗歌仍是人生。即是最低级的生活:凄凄然找饭吃,惶惶然找家室也可以把人生填满。人生很容易填满也很容易扩张,扩张的人生才是价值所在。诗歌为情绪提供一个包裹,为精神提供一个栖居处,它把被情感热力熔弯的生活拉直,在文明沙滩上留下一抹足迹。诗歌扩充人生,把它引向一片纯净的天地。

诗歌借夜莺之口传唱,时代更迭,终有夜莺在哼唱老去的诗篇,是的,诗篇已然老去,未被更新,谬斯未赐福于新的夜莺,赋予他们敏锐、创造力,或者说,夜莺的头上有秃鹰盘绕,夜莺躲着,诗人躲着。有谁愿意在追逐物欲的大潮中作逆潮的弄潮儿,“不是叶子太过脆弱,而是寒风太过强大”,诗人无言,他也要去逐潮。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洗褪了一份天性,曾经追逐物欲的弄潮儿逃跑了,于是我们没有了诗人,我们的精神天空暗着,我们难眠的夜晚静着,我们被熔弯的生活无法恢复。

诗人,这个世界需要你,让天空清明,让人有活力、生机。

【阅卷人语】

此文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抒写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世界需要能让天空清明,让人有活力、生机的诗人。表达上很有特色,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议论时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语句富有意蕴,句式灵动变化。此文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散文的飘逸结构,读来爽目入心,引人深思。“在一个实用主义占主导的时代,怎能希望物化的树上开出纯精神之花?”一句,形象而具体地提出了“什么样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你”,精彩点题;文章最后所写“诗人,这个世界需要你,让天空清明,让人有活力、生机”精彩回应,都是其亮点所在。

既然这世界需要诗人,就要用诗的语言表达世界对诗人和诗歌的需要。本文的成功还告诉我们考生:干干巴巴地说理,肯定不能打动人。要用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递一种悠远的意境,使哲理也有韵味。文句有表现力是指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蕴含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8.这世界需要你

当我把目光投向城市的尽头,投向破败的棚户区,我看到你身着污损的汗衫步履匆匆,看到你面对着孩子的哭求紧握几枚硬币,看到你坐在工地望着灯火辉煌的城市,黯然神伤。

这城市需要我么?你默默低语。

我多想握住你厚实而粗糙的大手,为你擦去额角的汗水,告诉你:这世界需要你。

在工地里,你为城市的明天敲打着自己的今天,你为建筑的挺拔佝偻着自己的腰板,你为道路的清洁脏乱了自己的衣衫,鸟巢的钢筋铁骨上雕刻着你的名字,窗明几净的办公楼上映着你黝黑朴实的容颜。在家中,稚嫩的孩子从电话中呼唤着“爸爸”、“妈妈”,你的每一张汗水浸透的角票都承载着家人的期盼。你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城市的支撑架。你以伤痕累累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庭和城市的一片天。

别人知道,或不知道你,你都在那里,卑微却坚强;

别人注意,或不注意你,你都在那里,把重任一肩扛。

也许你在城市中遇到过太多白眼和嘲讽,也许你曾为此而怀疑并沮丧。可是你却逐渐明白,这个家,这座城,这个世界如此需要你。

你用歌声呐喊“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你如此渴望被需要,你盼望着城市在你的敲打下变得坚固,你盼望着建筑在你的涂砌下长高,你盼望着孩子在你的支撑下起飞,你盼望着城市越来越美丽而明亮。

当然,你更渴望这城市向你张开接纳的怀抱,大声宣告:农民工兄弟们,我们需要你!

你惊喜地看到,农民工子弟小学已在宽敞的空地上建成;你惊喜地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你惊喜地接过,那增加的工钱和保险金。城市真正地在接纳你,你更明白了自己被需要的价值。

当我将你厚实的大手紧握,我看到——你的眼睛似乎更加明亮,你的嘴角溢出美丽的笑。是的,农民工兄弟,因为有你,世界有了它飞腾的基点。

这世界需要你!

【阅卷人语】

本文源于生活,感动别人,这是作者内心真正的感动。今年我省高考中不乏写农民工的佳作,本文就是格调高昂的一曲农民工的赞歌。

文章开篇连用两个“看到”,展现出农民工窘迫的处境和生活环境的恶劣,然后在一问一答中点题;接着写“工地里”和“家中”叙写农民工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描绘农民工的伟岸的形象;然后又展示农民工对自己理想的渴望和对社会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渴盼;最后以“有你,世界有了它飞腾的基点”点明题旨,照应前文。

文章语言凝炼流畅,用语准确贴切;句式灵活,整散结合。作者能细致观察、了解生活,将农民工兄弟的生存状态和对这个世界的贡献真实地作了描绘和评价,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如“你为城市的明天敲打着自己的今天,你为建筑的挺拔佝偻着自己的腰板,你为道路的清洁脏乱了自己的衣衫,鸟巢的钢筋铁骨上雕刻着你的名字,窗明几净的办公楼上映着你黝黑朴实的容颜”。“敲打”“佝偻”“脏乱”之类词语的活用,加之与下文独立成段“别人知道,或不知道你,你都在那里,卑微却坚强;别人注意,或不注意你,你都在那里,把重任一肩扛”,构成句式的灵动和结构凸凹的变化之美。文中语句前后勾连,上下呼应。

考生虽为埋头书山题海的中学生,却将歌颂的对象定位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文章写得感情真挚,在考场作文“伪抒情”盛行的今天,值得提倡。生活的溪流,一旦撞上礁石,就会激起令人心动的浪花,中学生应当善于捕捉这种“浪花”。

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并放眼“人世间”,这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根本导向。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写作素材,紧跟时代步伐,事关国计民生,具有时效性强、时代气息浓的特点,能避免中学生写作中“胡编乱造、情节失真、感情苍白、矫揉造作”的现象,抒发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真挚情感,实为“绿色”作文的最佳素材和清澈的源头活水。

9.这世界需要你

初次见面,四目相对,不需要言语交流,我已读懂了你心中的柔情,那个午后,有茉莉花香飘过,你已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你总喊我小天使,说我在外面游荡了好久才找到了你。说这话时,你把我冰凉的小脚丫放在了你的肚子上,让那铺天盖地的温暖将我淹没。你的眼里盛满了笑意,弯弯的眉毛一直弯到了我的心里,像一艘月亮船,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其实,你才是天使。如果不是你收留了我,我又上哪儿淘气呢?在你白皙的两手间,我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奔跑,学会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在你温柔的两手间,我领略到了知识的美丽。我也在无数次的哭闹困顿中将你的纤纤素手变得粗糙。你就是一场春天的雨,洗净茉莉的小花心,将清丽的乐色绣进天空晴朗的希望,点醒一季的花香,把彩虹绣在雨丝中。

只是茉莉被呵护得久了,变得有些骄蛮不讲理了,如期而来的高考填满了我的心灵,已经挤不出一点空间去感受生活了。见到你也只是勉强挤出一丝笑。你着急了,弯弯的眉毛也蹙起来了。你约我出去夜游,我推说没时间,你不由分说地拉我起来。一路上,你兴致盎然地像个孩子,我则一言不发地瞪着你,怪你浪费我的时间。来到一个长椅前,你停住了,从怀里摸出一本泰戈尔的诗集,我的眼珠都快瞪出来了,你居然读泰戈尔?你没理会我,只是开始大声地读起来,不顾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听着听着,我的心开始安静下来,多日的紧张和愁苦一扫而光。我的眼前渐渐升起一层水雾,看到银亮的路灯在吞吐着柔软的银针。

怎么会不感动?当我事后看到你精挑细选的诗歌,怎么会不感动?当我接过你手中的热手奶,感到来自你手心的温度传到了我的心里。再大的风浪我也不会畏惧,因为来自你的爱已将我紧紧包围,在你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的名字叫母亲,你孕育了民族的栋梁,哺育了民族的希望,你做的事是大事,让我轻轻靠近你,轻轻地告诉你:“我爱你!”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请让风儿捎去茉莉的清香,吹过你的额前,赶走你的烦恼,感谢你将彩虹绣进了我的人生。

【阅卷人语】

这是一篇用散文写就的诗,这是一篇用诗心写就的散文。本文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是一篇情、景、理和谐统一的美文。能深刻地写出这样的人生的体验者,非优秀者不能。文章色香味具备、情意理兼有。文章多处写到茉莉花,还写到月亮船、彩虹、热牛奶等意象,其色其香其味弥漫文中;作者是写情的高手,于“四目相对”的默默中,于“冰凉的脚丫放在肚子上”的接触中,于高考前“夜游”交流中,母女之间的柔情蜜意尽含其中。作者在轻轻的、淡淡的叙写中,情到深处自然浓。其生活底蕴之丰富,细节之真实,情节之巧妙,得文学之真谛,是一篇优秀的生活化文化作文。

文章的选材独具匠心,如果写自己的母亲,感情就会自自然然,也会平平淡淡,选取继母来写,就增强感染力。文章采用揭谜底式的结构,新巧别致。

文章美中不足的是倒数第二段,作者意欲升华拓展全文,不过由于前文缺少渲染和铺垫,显得生硬和多余。

就2011年各省市公布的优秀作文来看,有“质朴之作”,还有“文采飞扬”之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等等。如今的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无论是质朴之作还是文采飞扬之文,放到阅卷点来都不被埋没。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思维特点、知识储备来展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我们的文章既可以不施脂粉,素服淡妆,也可以华装浓抹,艳若天人。正所谓“欲把文章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这世界需要你

世界需要天真。沃尔特·迪士尼说:“我要唤起的是这个世界正在泯灭的孩子气的童真。”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华裔科学家高琨和两位美国科学家。他们称高琨既是改变世界的光纤伟人,同时又是在家自制炸弹的不正常的坏小孩,他在家里制造炸弹做实验,先做成一个小弹丸扔下街头,果然爆炸,幸亏没伤到路人。高琨的做法带有孩子气的童真,这让我想到另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美国总统大选差不多有一万来张选票写的是:米老鼠。这当然不是调皮的小孩们做出的事情,而是有着选举权的成年人做的事情。就如沃尔特·迪斯尼所说的,这世界需要天真,他只不过是唤起这个世界正在泯灭的孩子气的童真。

接近童年的本质其实源于天真,发现童真,才是价值。童年这一词,我们有多久没去怀念了?后来我们发现,我们虽然是90后,虽然是年轻人,依旧热血同时还留有天真,但我们偷偷的就老了,我们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不再可爱。醒来的大熊发现没有了小叮当,原来什么任意门都被风吹走了。

我曾一度幻想过某一场景唤起我对童年的记忆和对天真的定义。粉红色的云朵把天空装扮成一个柔和的国度,这世界开始变得梦幻,有一个成语叫做白云苍狗,于是天空每日便上演着一部叫做“白云苍狗”的电影,观众有稚嫩的孩童和迟暮的老人,他们在这云的国度中寻找童年时孩子气的天真和棉花糖的甜蜜感觉。我一度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梦和色彩以及天真的国家,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不忘在工作之中寻找点儿娱乐,以此表现他孩子气的一面。

美国诗人西格里夫曾写下过一行不朽的绝唱: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对天真最完美的诠释了。

你可曾想过你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的生活是早已写好的剧本?我们害怕熟悉的生活来个前所未有的颠覆。因为熟悉的生活总是带来天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天真,让我们去发现童真,发现爱。

这世界需要你,你却是天真。

【阅卷人语】

科学需要天真的眼睛,艺术需要天真的心灵。有天真就有想象力就有创造,天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天真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创造米老鼠的沃尔特·迪士尼说:“我要唤起的是这个世界正在泯灭的孩子气的天真。”相反,如今的小孩不少都像大人。在这里,本文年轻的作者也在进行“这世界需要天真”的呼唤!作者在作文的“真情实感”方面,是不可能存在异议。

本文引用丰富恰当,语言富有哲理、联想丰富、说理透彻,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增加了文章的韵味,使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由于文中采用的都是文化的事例,精当的实例与点题句处处辉映,既总结了材料揭示的意义,又紧扣了主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所以全文文化气息浓郁,品味高雅,有一种宏观大度的气质和思辨的逻辑。

11.这世界需要你

我深爱的汉文化: 结识你,是我注定的宿命。从我懂事起,就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感受到了你的魅力。从此,我注定与你结缘。

“青青于衿,悠悠我心。”在那一声声且歌且行的诵读中,我开始学会了解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听到了一个男子对于心爱的人的思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窥视了一个英雄对壮年的怀想,与现今生活的无奈;“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探得了一个伟人内心的宏伟蓝图„„

在一句句诗中,在一行行闪耀着光芒的甲骨金文中,我感受到了你的卷帙浩繁。于是,吸吮着你的滋养,我的汉魂唐魄正在升华,凝集,成为龙图腾中的一抹!

这个世界需要你啊,我深爱的汉文化!

可我发现,你正在离我而去,离我们华夏民族而去。民间有手工技艺的老艺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困处境。当年的“泥人张”、“爆肚张”在一次次的拆迁整修中不知道挪得去了什么地方;曾经为了你的生存与弘扬而奔走呼告的梁思成、林徽因,不知守住了多少你的古城墙,而他们的故居,早已是人走茶凉,只剩一株残败的马樱花树,固执地站在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中,为挽留你而做最后的坚强。当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簇拥着吸引我们尚不懂事的眼珠,当我们越来越懂得玫瑰花与巧克力,越来越忽视饺子与面馍馍的制法;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国际上的时尚潮流,越来越忽视唐装旗袍的东方美,我听见了你深重的叹息。不!你别走,这个世界需要你啊,我深爱的汉文化!

迟了,当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端午被韩国人以本源的名义夺走;当我们看到博物馆中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品,一行行字深深地灼伤了我的心:手法、制作原料配方已失传„„

这个世界需要你啊,我深爱的汉文化!

我看见,你并没有绝尘而去。我就知道,你是不会轻易离开我们的。我看到,国家正在采取政策,扶持你的回归;我看到“梅画坊”又日益蓬勃;江南水乡那被“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的油纸伞正走出乌镇,走遍世界;我看到“文化大儒”冯骥才的付出正在得到更多人的回应„„

这个世界需要你啊,我深爱的汉文化!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希望”,你是世界文化的四月天!

我深爱的汉文化,你是龙图腾的精髓,你是宋词唐风,你是汉魂唐魄不朽的凝结心。这个世界需要你,有你,我们的精神才会饱满,我们历史的长河才有金可淘,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这个世界需要你,我愿为你做坚决地挽留。

风吹过,积淀了千年的书香飘过,你回来了,是吗?

一个深爱你的人书

【阅卷人语】

本文成功之处首先表现在立意上。文章角度独特、思想深刻,表达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重要性。该文表达了对汉文化挚爱深情,对辉煌的汉文化进行了赞美,并针对汉文化“正在离我而去”的现状作了深情的呼唤。“这世界需要你”这一题目,最适合用倾吐、倾诉式的口吻下笔,小作者选用书信这一独特的文体,既贴合命题,又切近选材。

文章先从汉文化的结晶——古诗文写起,然后写到近年最受瞩目的民间艺术,接着写到近年颇受冲击、岌岌可危的传统节日,文章不仅思路清晰,而且笔墨集中,笔力雄健,显示出作者在审题、选材和语言上很强的驾驭能力。文章对汉文化窘迫现状的描写,凸显了文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写这世界需要文学、需要传统文化等的考生很多,此文于众多的优秀作文中一枝独秀,夺人眼目,靠的是优美而富含意蕴的语言。她语言典雅优美,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意蕴丰富,不论是措辞的洗练考究,比喻修辞的巧置,还是句式的交错使用,思想的深刻独特,都显示了作者比较娴熟的写作功夫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运用最频繁的修辞手法就是引用,引用诗歌名句,引述文化掌故,这恰是汉文化的代表,也说明考生熟谙和热爱汉族文化,考生本是个文化人,有其人才有其文,“我口写我心”也是我们倡导的一个写作规律。这样的文章铺采摛文,摇曳多姿,文采飞扬,让人如何不喜爱?

12.这世界需要你

披一身厚重的漆黑,散发着空灵的寒气,鸦,用那啼血的声带喊破夜幕,用那桀骜不驯的身躯撞破黑暗的枷锁。鸦,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撕破死亡幕布,带来新生。

鲁迅如鸦,向彷徨的人们呐喊,那振聋发聩的言语激起了多少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又掀起了多大的思想变革巨浪,百年前,国民需要鲁迅拯救。

当时的社会黑暗,人们愚昧。

周国平说,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失。是的,人们像游魂一样地行走着;网络上的刀光剑影,舞厅里的灯红酒绿,人们绵里藏针,笔里带刀,勾心斗角,沉湎迷失像尘埃一样弥漫在各个角落„„舒婷的诗曾写道:“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难道我们刚从对神话的顶礼膜拜中倏然醒悟,就立即坠入黑与白的另一个极端?

百年前的愚昧国民,转世成了而今的我们,可鲁迅在哪?这世界需要你的呐喊!

当王朔骂骂咧咧地掘鲁迅的坟茔;当影视明星一味迎合市场不顾廉耻制造噱头;当瘦肉精大肆出现在市场;当染色馒头堂而皇之占据超市,黑暗的双手蹂躏着这片物欲膨胀的土地,这世界需要一只叫破黑暗的鸦。

“住手!”听,是谁在大声呵斥。是方舟子,打假勇士,不畏拳头与砖头,硬是撕下伪文化的面具;是韩寒《城市让生活更糟糕》,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背后所带来的环境、人情隐患敲响了警钟。

这世界需要他们,他们如鸦一般窥视着这世界的种种,提醒着我们,有些东西不能抛弃,比如诚信,比如正义,比如一颗干净的心。

这世界需要你,也需要我。正如张抗抗在《沙之聚》中所说:“当风渗透沙子,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沙便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终完成它(鸣沙山)的屹立。”我想一颗具有社会责任感之心就是那聚沙之风,将一个个散乱的你我聚合起来,共同筑造我们的和谐社会。

这世界需要更多的鲁迅,需要更多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社会黑恶现象的人。

鲁迅已逝,可更多如鲁迅必将于黑暗最浓烈的地方爆发他们的声音,如鸦之死,却精神长存。

鸦之祭,死亡中反思新生。

【阅卷人语】

这篇文章将“你”定位为“乌鸦”,定位为鲁迅式的批判精神,考生别具只眼,这样的立意是深刻,也是新颖别致的。

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该考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唐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该题目合为事而出,该文合为时而作,处处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强烈的现实感。

就这篇文章而言,我们的高中生,应该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的质和量,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人格素养。考场优秀作文是自己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等的全面体现和整合,不是靠堆砌和罗列甚至宿构,非多读书、勤思考、厚积淀而不能取得。

为表现独到的思想,个别词语欠斟酌,作为考场上的急就章,当然瑕不掩瑜了。

13.这世界需要你

我不信宗教,但面对疮痍,我不得不跪下呼号:上帝,这世界需要你。

我曾不止一次思考过,美国人真的信仰上帝吗?在奥巴马的演说稿中,最后一句一定是“愿上帝保佑美国”。那么在上帝的注视下,也可以为了石油为了金钱不惜血流成河?曾有一首风靡全球的歌《那答案飘在风中》,作者锥心泣血地问:“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到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才能听见苍生的哭声?”和平为什么总是如此遥远?

何止是美国,有谁还记得“耶路撒冷”的意思是“和平之城”呢?从犹太人成为“失去戒指的蓝宝石”到以色列复国,在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不同的上帝就默默注视这一切——杀戮和流血、战争与硝烟。上帝,这个世界真的需要你,需要你从哭墙、金顶清金寺,从拜占庭大教堂中唤醒那些被贪婪和欲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告诉他们:和平才是上帝。

没错,与其说这个世界需要上帝,不如说这个世界需要和平。我不明白道琼斯指数有多重要,不知道原油价格有多大影响,不能理解为了信仰宗教无休止的战争,但我知道,无论什么都不应该重于生命。上帝是什么人?是面对众人的愚昧毫无怨恨安然赴死并留下遗言“原谅这些可怜人”的耶稣,是在《古兰经》中谆谆教导“爱人”的安拉。他们永远不争,像杨绛的译诗“我与谁都不争,谁与我争我都不屑”。他们想带来的是和平而非不同形式造成的斗争。

我无法想象如今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痛苦着的人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呼唤上帝的到来?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进毒气室的女人们口中喃喃的“上帝请救我出去”。可是,当奥斯维辛下起黑雪时,上帝在哪里呢?

上帝,请原谅我假借你的名字提出“和平”这个话题,但我总好过那些假借你的名字伪装自己的欲望发动“圣战”掠夺石油的人。我对柴静的一句话很有感触:“如果真的有上帝,他也在哭墙哭泣。”这个世界需要很多:金钱、人性、进步、合作以及这一切的前提——和平。麦克阿瑟曾说:“战士和平民能最真实地感受战争毫不伪装的残忍。”为什么一定要让这些曾经拥有幸福生活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残酷的现实?难道真如柏拉图所言:“只有死者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上帝,这世界需要你,更需要和平。不要让“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的答案 “在风中飘荡”。和平,这世界需要你。

【阅卷人语】

这世界需要和平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地球人的心灵的呼声。作者开篇先从宗教信仰入手,提出“上帝,这世界需要你”,给读者带来了悬念;随后作者又用多方面的例证去证明了“和平才是上帝”;进而作者用更多的充满激情的文字诉说了这个世界的更多不和平现象和人们难以承受的战争带来的苦难,发出了“当奥斯维辛下起黑雪时,上帝在哪里呢?”的疾呼反问,从另一方面告诉读者“和平才是上帝”!

本文宏观地把握“这世界需要你”,提出了“和平,这世界需要你!”的呼唤,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对题意把握与理解的能力!是一篇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大气厚重、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文笔流畅且富有张力的议论性散文。

它的脱颖而出彰显出一个写作道理:审视现实世界,聚焦社会热点,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方能写出具有思想力量的文章。

14.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我嗅到了泥土的气息;因为你,我闻到了花儿的芬芳;因为你,我听到了鸟儿的欢唱„„因为你,我感受着世界的美好!这世界需要你,实干精神。

你可知道,是你让我尝到了成功的甘果?在小学、中学,我的老师殷切教诲:要实干,不要耍滑头,我谨遵师训,在学习中扎扎实实,从不耍滑头。一张张奖状,一句句赞扬,一本本的荣誉证书,都肯定了你的功劳,我需要你伴我走过这一生——实干精神。

你可知道,杨振宁为重庆八中题词:“宁拙毋巧”。这里的拙不是笨拙,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巧也不是巧夺天工,而是投机取巧。因为杨振宁先生知道,这世界需要你。时下投机取巧、耍滑头的风气弥漫,“三鹿毒奶粉”、“红心鸭蛋”、“瘦肉精”等等事件频发,原因何在?在于缺少了你——实干精神。缺少了实干精神,很少有人获得成功,即使暂时成名得利,终究会扒下表皮,被人唾骂。张固本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为了赚钱,他不懂养生却乱传播自己的一套所谓的“养生宝贵理论”,虽名噪一时,却终获“大骗子”臭名,人人喊打。倘若他能有你实干精神伴随,潜心学习、研究,得出真正的“张氏养生法”,造福百姓,定会像华佗一样名垂青史,怎会招来遗臭万年的骂名?这世界需要你,实干精神。

你可知道,马克思曾经肯定过你: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光明的坦途,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攀登悬崖峭壁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哪一项科学成就,不是科学家们靠你才取得呢?就连聪明过人的杨振宁搞研究时,也是靠一天天、一星期、一个月呆在实验室里下笨功夫,最终他与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正如著名书法家王学玲说的话:“我下的是笨功夫,写的是笨人字。”这都是对你实干精神的赞扬呀。日本小提琴家美岛莉,这个外表幼小而有一颗强大内心的女性,从3岁练琴,每天练八个小时。即使成名后,她依然清晨5点就起床练琴,练上5个小时。她自己也说:“我的练习强度,在如今的音乐界,想必已经十分稀少了。”只有你实干精神的陪伴,才使这个“音乐神童”让世界震撼。这个世界需要你,实干精神。

《老子》中云:“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象无形。”拥有了你——实干精神,便是一种大智慧、深谋略。实干精神,这个世界需要你!

【阅卷人语】

本文材料丰富,说理透彻,宏观地把握标题,展示并针砭了当下“浮躁功利缺乏实干精神”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这个世界需要实干精神”的呼唤,体现了考生丰厚的阅读储备和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对题意把握与理解的能力!

本文在素材的选择上颇具匠心,它跨越时空,结合名人事例说理,作者对许多名人谙熟于心,一定得益于“海量”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只有通过“超量”阅读,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开阔视野,焕发灵性,启迪思想,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字表达能力,以打造出铺采摛文、绰约生香的美文。

由于多年来的“淡化文体”,考场上很难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更多的是所谓的“文化散文”,说是文化散文,其实就是胡乱堆砌的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等。该篇文章,从文体层面讲,还是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文优秀作文推荐给大家,也是让我们的高中生明白我们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一些必要的规范还应该注意。另外,这篇作文同样具有可摹写的价值和必要。

15.这世界需要你

创新,你是当今世界发展进步的精神内核。个人,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你是这个世界的引领者。创新,这世界需要你。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美国石油大王卡耐基在当工人的时候发现,每制造一个油桶需要37滴油。他潜心钻研,终于创新出用37滴油加工的方法。这一创新让他积累了数百万的资本。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十年前开创出了即时通讯这一新型通讯手段,打破了固有的通讯模式,让自己成为了亿万富豪。

创新,是民族富强的力量源泉。曾有哲人说:“不懂得创新的民族终将被世界抛弃”,没错,在清朝闭关自守的统治下,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火炮轰开,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是当时采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建议,通览《海国图志》,会落得“国破山河在”的悲剧吗?30年前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让中国的经济腾飞,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不是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吗? 创新,这世界需要你,因此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对每一个人来说显得犹为重要。

创新,是在继承上谋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离不开从传统中继承精华,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光继承不创新便会成为一汪死水,毫无生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第谷的发现、伽利略的归纳总结,恐怕牛顿要大费一番周折吧;国粹京剧的发展亦是如此,传统京剧及“样板戏”难以迎合现在的潮流,而经过创新的现代京剧则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焕发了新的光彩。

创新,要将眼光放向世界。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而不是闭门造车,看到别人的优势、长处,拿来借鉴也可以创新。比如现在飞速奔驰的动车组,我们吸取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科研人员加以创新,使动车的速度又上了一个档次。

创新,是力量之源,是发展之本,是进步之梯,我们要把创新精神牢记在心,发扬光大。

创新,这世界需要你!

【阅卷人语】

本文紧扣“这世界需要创新精神”来写,不枝不蔓,中心明确、主题鲜明。这启示我们:如果笼而统之地去写文章,就会导致内容空泛、文意散漫,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郭沫若所说:“黄金只有一点点,但还是有分量的。”我们写作时一定要选好写作的角度,要善于大题小做,大处着眼,小处着笔,通过对材料、文题的整体思考,选择一个小角度,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片言只语落笔,联想生发,洞隐烛幽,深入发掘,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在叙事写景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彰显出独特个性。

我们之所以给大家推荐阅读这篇文章,是因为它平实,具有代表性,是一般高中生通过多读、多练能达到的高度。这类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可摹写性比较强,同时也具有摹写的必要和价值。

16.这世界需要你

“喧嚣的世界每天都在嚷„„”街角的音像店大声播放着重金属摇滚;瞥一眼客厅中的电视,大盘依旧“红少绿多”地闪耀,我听见老妈的叹息。好吵!我索性戴上耳机,寻找我需要的安静„„

叮叮咚咚。泉水的声音轻轻流泻出来,润湿了我焦渴的喉咙,也浇灭了心上喧杂的火苗。刹时间,我仿佛成为阿尔卑斯山巅的雄鹰,俯瞰着素白安静的沃野,在高山之巅我听到内心安静的渴求。而班得瑞,你们是否也抱着安静无它的渴望,来到了阿尔卑斯这片纯洁的净土?不知有多少人徬徨焦躁无处遁形,你们音乐中的安静祥和感染了他们,也改变了他们!

这世界需要你,安静!你让班得瑞谱出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也给予失意的人无穷希望!

一曲悠扬的魏晋古曲入耳,一位布衣荷锄、须发皆白的老人仰望着南山,生活清贫他却面带笑意,躬耕陇田他却自得其乐。厌倦了官场的喧嚣浮华,为何不像陶渊明那般挥挥衣袖,潇洒地离开呢?归园田居的安静使他神清气爽,创作了在官场喧扰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这世界需要安静!你让陶潜从心所欲,后世流芳,更让古今中外的许多隐士乐得其所!

吉他声伴随着轻快的美国民谣一齐入耳,我看见一个年轻的背影,他面向瓦尔登湖碧蓝的湖水,心中躁动不已:“我是不是疯了,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来?”“不,不,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得到内心的安静。”于是梭罗定居瓦尔登湖畔,远离了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他潜心著书,终于写成《瓦尔登湖》这辉煌巨著!

这世界需要你,安静!你让梭罗的精神财富流传千古,也让后世的我们得以致远!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谢绝一切访客,安静著书,《复活》因此诞生;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诺奖后抱怨来访过多,打扰了她安静的写作环境。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虽身处闹市,只要内心足以宁静,便无所顾忌!

这世界需要你,安静。

【阅卷人语】

文章从我们司空见惯的街头写起,由生活场景开篇,入题巧妙。然后形象化的文字如泉水流泻,写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感受,既揭示这世界的特点,凸显文章的针对性,又写出安静的净化作用和对此的渴求。然后用班得瑞、陶渊明、梭罗和托尔斯泰以及维斯瓦娃来加以论证,最后收束全文。文章结构清,思路明。内容充实饱满,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的说服力源于作者对事例的运用,首先是事例多材料丰,有详有略;其次是用例既典型,又鲜活;再次是正反对比论证;最后是例后有概括小结,有点拨分析,毫无堆砌之感。

17.这世界需要你

史铁生先生:

您好。

可能这封信有些迟了,但我依旧忍不住提笔。因为,这世界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了世人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因为你的文字永远可以使绝望者感到振奋!“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要降临的节日”,当我第一次在《我与地坛》中读到这句话时,干涸的心灵瞬间便被哲思的雨水打湿了。你是否知道,你的这一份生死之哲思使多少人再次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你是否知道,你的这一份不经意的豁达使多少人再次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死亡,永远不是人生的目的。你是否知道,你那一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激励了多少人以微笑迎接生活?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你总不去想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你只是在心灵地坛之中默默为无数人点亮一盏明灯。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用笔点亮当代人心头的红烛。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了人们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当我在《命若琴弦》之中读到你借老瞎子之口抒发的人生之感时,那一座心灵的古钟再次迸发出了金石之声。“人生就是一根弦,拉紧了弹好了就行,不必去管那无字的白纸。”是啊,“大海如果失去了波涛,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美;人生如果只去求得两点一线的安宁,就会失去魅力。”就如同你自己一般,在“最狂妄的年纪却坐在了轮椅上”,人生于世,活着必然会有缺憾。这一份生活的失意,虽不像余华《活着》之中的福贵那样永远承受着悲惨的命运,但是却足以困扰在无数现代人的心头之中。而这世界的幸福在于我们有你。你宛如那智慧地哲人,拿自己的哲思与热情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左右无路可走之时,总也要闯出那么一条路,而人生的意义又在于不断地在不完满之中成长。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永远是那喧嚣时代的风向标。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为浮华的世界注入了一份安静。是啊,时代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向前奔去,就连那地坛也不复安宁。想必你也曾苦恼过,也曾彷徨过,然而你的双眸依旧坚定:与其在地坛之中寻找安静,莫如安静地寻找地坛。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使当代的《史记》变得温暖而厚重。

你永远没有离开,正如你自己所说:“太阳它每一刻都是夕阳也是朝阳。当它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时,又是它爬上山巅,在另一面布散着朝晖之际。”这世界依旧需要你的温暖。

这世界需要你,我们感谢你。

你的万千读者之一写于 2011年的高考现场 【阅卷人语】

史铁生是中学生喜爱的作家,又刚刚离开人世。2011年的考场作文,很多考生写到了他,有全篇只写史铁生一人的,也有文中部分用到的,无论如何写,多数是对他的纪念,是对他人生更深层次的解读。写的不少,写好的不多。本文在众多写史铁生的文章中是比较优秀的,可以作为该类文章的代表。

作者将“你”定位为“史铁生”,切入的角度是独特的,选材既经典,又鲜活。这样的素材可以说是“金”典素材。“这世界需要你”这一题目,最适合用倾吐、倾诉式的口吻下笔,作者选用书信这一独特的文体,既切合命题,又切近选材。选材是关键但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同样素材的作文,合理的结构、个性化的语言、独到的思想见解等等,则是区分同类文章的重点要素。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从众多的写史铁生的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更是和他的语言和他的文学积淀分不开的。

文章着重于叙写史铁生这一“精神的灯盏”有关生死的训言和他揭示的生活真谛来行文,突出“史铁生”与“这世界”的需要关系,行文中多处引用作家、作品以及作品里的名言警句,又不是生硬的照搬、罗列,可见小作者对著书人、著作是谙熟的,自己也是读书人、爱书人,本文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不可分割的关系。

18.这世界需要你

沉香的价值贵在一个“沉”字,那便是沉静内敛的品质。我想,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些许浮躁的世界。沉下的心,我们需要你。

沉下的心给了人们无限的思索空间。人们反观人生,静思自我,给这些许燥热的世界降降温。不必说那闭门谢客专心写作终成浩繁《管锥编》的钱钟书教授,不必说那谢绝“国学大师”称号,专心研究吐火罗文的季羡林教授,也不必说那潜心编撰107册《中华大藏经》的任继愈教授;单说天文学家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当天灵魂就已摆脱虚名的羁绊,潜心治学,沉下心来观察、思考,让过去的、现在的知识财富,看思想茂盛得自在坦荡。沉下的心,这世界真的缺不得你。

《最愚蠢的一代》作者马克·鲍尔来教授痛心于当今世界。青少年有最大的可能,最优越的条件成为最优秀的人,却未能发挥现代科技应有的价值。我想,这也许是他们未沉下的心所致。日日更新的网络游戏迷花了青少年的眼,扼杀了他们春天的梦,未沉下来的心,未成才的人!这个世界呼唤沉下的心,沉下的心,你让教授放心,你让世界舒心。

我们现在的世界瞬息万变,于是有了速配的爱情,有了闪电的婚姻,有了昨日冠冕堂皇,今日锒铛入狱的官员。我想,是否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人们的心如氢气球般慢慢上浮,沉不下来? 当然,沉下的心并不是如《沉默的大多数》中那不言语的沉默,也并不是如《百年孤独》中陷入循环怪圈的布思迪亚家族不与外界沟通,缺乏了解的孤独。在我看来沉下的心的本能在于造福我们生活的世界。为台湾作家创刊《人间》中那句“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渴望一个更好的人间”,为温总理那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和谐世界默默打拼。

沉下的心,激昂的思想,这是我们世界的呼唤。

——喂!沉下的心,我们世界需要你。

——嘘!沉下心,你会发现我一直存在。

【阅卷人语】

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在日渐浮躁的今天,提出和阐发了“这世界需要沉下心”的观点,可谓独立高标,新颖别致。

文章用例贴切,特别是排例,浓缩简练,详略得当。尤其是第二段中“不必说那闭门谢客专心写作终成浩繁《管锥编》的钱钟书教授,不必说那谢绝‘国学大师’称号,专心研究吐火罗文的季羡林教授,也不必说那潜心编撰107册《中华大藏经》的任继愈教授,单说天文学家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当天灵魂就已摆脱虚名的羁绊,潜心治学,沉下心来观察、思考,让过去的、现在的知识财富,看思想茂盛得自在坦荡”,这让笔者想起深入骨子里的语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文章整体写鲁迅的佳作,不必说把鲁迅当素材的佳构,更不必说仿拟鲁迅作品的妙文,单就这一鳞半爪的仿用,就足以说明鲁迅在中学生中的地位和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考生应该学习考生的仿写,既可以有这种经典句子的仿写,也可以有结构、段式等的仿写。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篇2

2011年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灾情, 就连湖南、湖北、江西等历来称为“水窝子”的地方, 也发生了70年不遇的大旱。干旱引发人们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011年生物高考对此也极为关注。下面对几道考查“水”知识的生物试题进行分析。

类型一水的跨膜运输

例1.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1)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 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 主要原因是 ( )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膜和细胞的吸水等相关知识。细胞都有一定的结构, 对于人的红细胞来说, 最外面的结构是细胞膜, 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没有水溶性。红细胞之所以破裂, 是由于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红细胞没有液泡或不明显, 故不是液泡吸水增大所致。由于分子的运动性导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 故低温时细胞膜流动性降低。

答案:C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最容易误选B项, 原因是思维定势。考生习惯认为细胞吸水, 液泡体积增大, 最后细胞破裂, 却没有注意此题特指人的红细胞。

对策:加强审题, 克服思维定势。比较掌握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

例2.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 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 分为两份, 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 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 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 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 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 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 )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 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 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被动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 细胞吸水;反之, 细胞失水。甲组浸泡在完全营养液中, 乙组浸泡在蒸馏水中, 乙组吸水量大于甲组。当两者都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时, 乙组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比甲组大, 故失水量甲组小于乙组。水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水通道) 进出细胞,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答案:C

误区警示:有的考生误选了D项, 原因是对题干中 “此时” 的理解存在偏差, 认为“此时”是“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时, 即细胞内外浓度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进入的水分和渗出的水分量相等。而选项中是要比较两组水分渗出量, “此时”应理解为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之后的这段时间。

对策:加强各项能力训练, 提高能力水平。

类型二水的应用

例3. (2011年北京理综卷-5)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 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NaCl溶液) 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水盐的调节。一次性过量饮水使得人体内水分过多, 这时需要加快水分的排出。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是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促使细胞失水, 消除细胞肿胀, 恢复细胞功能。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尿量减少, 不利于排水。

答案:A

误区警示:本题有的考生误选B项, 是对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模糊不清。误选C项, 是对内环境物质交换理解不清。误选D项, 是对渗透作用和水盐平衡调节理解错误。

对策:平时学习要做到理解深刻, 记忆准确。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应考。

例4. (2011年重庆理综卷-5) 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 (大小、长势相同) 均分为甲、乙两组后, 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 (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 。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

A.3h时, 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 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时, 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 吸水能力增强, 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 若继续培养, 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 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 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水分吸收和散失 (蒸腾作用) 、矿质元素的吸收, 以及两者的关系。能力上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3h后, 两组幼苗重量均已小于初始萎蔫鲜重, 即发生了失水, 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 另一方面是因为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 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 6h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 根细胞内离子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h前就开始了, 只不过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 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离子数量在增多, 而吸水量也在增加, 根细胞内离子浓度在变化, 而根细胞外离子浓度也随离子和水分的被吸收在变化, 根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变化不好确定, 所以根的吸水能力不好判定。12h后, 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 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 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而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 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容易误选D项, 表面上好像图示结果不支持得出这个结论, 实质是对水分吸收和矿质吸收的关系没有理解透彻, 或者看不懂图。

对策:加强知识点的掌握, 提高理解、实验和识图能力。两组实验的变量是外界KNO3溶液浓度不同, 细胞的吸水能力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差。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考场作文】

放下重负的行囊 轻松出发

山东一考生

人,奔波在旅途,多像那浩淼大海上航行着的油轮,它满载货物,到达一个港口,放下重负的行囊,为的是重新起航!

衣带渐宽终不悔,另起炉灶再巅峰。

19世纪40年代,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领袖学者之一,站上数论巅峰的他,却做了一个新决定: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改变自己研究方向,从研究纯数学改变成研究应用数学。

于是他走出研究室,到生产实践去找课题,访问农村访问工厂,运用统筹学和优选法去开辟应用数学研究的新领域。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是呀,改变方向延伸了自己的数学生命。如果他囿于固有的研究领域,让已有的成就捆绑住跨越的双脚,束缚了腾飞的翅膀,遮障了高远的眼光,踩住了这座峰峦,不再攀登另一座高峰,数学界将失去一颗明星。放下重负的行囊,轻松起航,华老这所巨轮,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

倒立的马云。传奇的阿里。

马云,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地球人眼里,这位来自火星的异类有着异样的眼力!他坚信自己不会平庸,于是,果断的放下大学教师的“金饭碗”,怀揣着梦想闯入商界。创立淘宝,成功了;他又毅然放下,放眼于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阿里巴巴。1999年3月,阿里巴巴创立;2000年12月,仅仅一年之间,阿巴巴巴汇聚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万注册商人会员,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球最大的市场”的经营理念,马云成功了!他,敢于放下重负的行囊,轻松起航!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和命运!

苹果,玩转地球,改变世界。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苹果:一个砸在牛顿头上,于是万有引力开创了经典力学;一个是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于是有了聪慧的人类;一个是乔布斯的苹果,以科技引领世界”永不陨落的乔布斯,三起三落的跌宕人生,与苹果结下不解之缘。2004年,苹果公司陷入危机,是乔布斯放下以前的恩恩怨怨接接棒苹果,并且放弃以前的设计思路。“如果这个产品容不下十个功能,那就放弃五个。”正是这种果敢的放下,重新起锚,正是这种弃负远航,苹果创下生产总值3500亿美元的传奇。当世人狂热追捧,祝福苹果永焕青春的时候,谁都不会遗忘可爱睿智敢于放下重负的行囊的乔布斯!是他,玩转了苹果,玩转了地球,改变了世界!

我,高三学子,在人生的中转站,往左?往右?往前?……方向,在我心间;路,延伸在脚下。放下重负的行囊,轻松起航!

行 囊

山东一考生

你说,你记得黄碧云写过一句触动心灵的话——如果我们有一天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也许是应着医生工作安排的某一组数字,你努力睁大双眼,想看清这个新奇而又模糊的世界,呱呱坠地,便开始了你在人间盲目又孤独地旅行。一天一天,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时间被湖光潋滟而遁走,此时的你,行囊里有什么?

你在年华里终于睁大了眼睛,看见了这个花红柳绿的世界,却看不到人间深处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你自顾自的活着,牙牙学语到两手爬行到双腿站立——自你学会站立后,直到你学习了一个无比深奥的词语:幸福。你便带着幸福的行囊开始了奔跑,用麻木的两只脚奋力向前追逐,只知道,只相信,幸福就在某处等着你,你唯有拼尽全力,片刻不歇。眼里只有幸福,只有追逐,它很着急,你也很着急。

你学会了追逐,同时也开始面对挫折,摔一次,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奔跑。又摔一次,告诉自己,不能气馁,再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奔跑。再一次摔倒,又一次摔倒……磨烂的衣服和擦伤的皮肤隐约像两个字,名唤——放弃。你坚定的告诉自己,我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语。接着,你把信念放进自己的行囊。你用信念榨成红药水涂在伤口上,它便开始安定,不再溃烂,你没有认识放弃,你认识了夸父——那一个逐日的男人,也是一片绚烂的桃林,你没有停止,继续奔跑于无人荒野之上。

你又遇到麻烦了,远看平坦笔直的大道,身临其境时才发现这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你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又被芒草割伤,新增的伤口。此时,你的行囊又多了一样东西:毅力。你信了,继续信心满满,快马加鞭地向幸福赶去。

在途中,你遇见了尼采在歌唱我是太阳。你终于停下来了,静静地思考,伫立回首,突然就发自内心的笑了——幸福并不是终点,幸福是过程,是旅途。原来所到之处并不是荒无人烟,是歌舞升平的天堂,每一处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即使灯火阑珊的地方也透出微笑。

你笑了,大声地笑了,人间便是天堂,生活就是天堂!

让我们在自己的行囊中装着幸福,去奔跑追逐吧!

〔名师点评〕

文章开头,写出了自己行囊是空空的。接着写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幸福的行囊,从而感觉“人间便是天堂,生活就是天堂”。第二人称的写法,让文章亲切了许多。本文考生宛如面对着你,跟你窃窃谈心,让你有了生活的勇气,让你对未来充满信心。本文主题鲜明但有含而不发,读完之后才会发现:原来幸福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只要你不停下追逐的脚步,只要你有乐观昂扬的心态!

背着感动的行囊出发

山东一考生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您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背着感动的行囊出发。

背着感动的行囊出发,友情地久天长。我们都是赶路的孩子,人生路上,路人千千万万,但不能奢望他们陪你走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向。初三的离开,使得昔年淡忘的感动渐渐占据了心房。忘不了,忘不了寒风中朋友给自己披上的衣服;忘不了,忘不了生病时同学着急的神色;忘不了,忘不了考差了同学给予的点点安慰。虽不如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友情那般惊天骇地,却是我这一辈子最珍贵的宝物。用心看待,这份善良会被无限放大,遮盖住友情上的缺憾。朋友,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他们留给的我们一点一滴感动,经过时间的积淀,越发深沉。

背着感动的行囊出发,传递爱心之旅。雅安地震,一群群陌生的人进入雅安。“在上一次的四川地震中,我是被救者;这一次,换我来帮别人!”一句淳朴的话感动万千人。带着陌生人给的感动,他们一路上,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在天灾面前,那些无辜的人们是如此脆弱,但生命的坚强无可比拟。这些倔强不屈的生命,这些敬重生命的志愿者,这些带给我们落泪冲动的人。现在与他们一起,我们也要出发,把爱心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微弱也许就能改变这个世界。

背着感动的行囊出发,浪子回头金不换。吉林白城监狱举办“母亲呼唤、情伴新生”百名母亲亲情探监帮教活动。服刑人员与亲人涕泪相拥的场面令人十分心酸。”一位年迈的老母亲手扶着儿子的床泪流满面,喃喃地对儿子说:“屋里这么好,顿顿吃的是细粮,还能洗上热水澡。孩子,你真得好好干呀,要不然你能对得起谁呀!妈盼着你早点回家呀!”年幼的孩子们哭喊着对爸爸说:“爸爸,爸爸,我想你,我要你回家!”孩子那哭喊的声音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殷殷的叮嘱饱含着期盼,切切的述说满含着深情,童真的话语令这些服刑的父亲们满含愧疚。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们的善良,或许不被遗忘。

背着感动的行囊出发,这一路春暖花开,生命因你而愈加美丽。

2011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篇4

(1)

这篇满分最突出的优点是情感真挚、朴实。作者以“我只想做自己”为全文主旨,以“我的幸福低到尘埃里”为情感基调,不虚夸,不矫饰,不艳羡,借助质朴的文笔和流畅的语言,将自己“简单的思想”、向往“安静的幸福”等真实情感明确而恰当地展现出来,真切感人。

(2)

这篇佳作的重要特色在于生活材料的巧妙运用。在开篇确立主旨“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后,作者分别以周末踱步回家的“自主前进”、龙应台的话语和面对自主招生的“安之若素”“置身事外”等材料,真实而鲜活,自然而恰切,似乎信手拈来,却又平中寓奇,推陈出新。

(3)

以哲思取胜应该是此佳作的主要特点。作品以哲人名言“给时间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间”为起点,通过彰显生命的“独一无二”“我的生命是无法复制的孤本”等意愿和“阅读”“流浪”“倾听”等行动,以及对照秋瑾、梭罗等名人,对“我的时间”进行了辩证而深刻的思考。

(4)

或许议论文章要做到构思新巧不易,而这篇满分作文则匠心可鉴。作者先用“题记”切入“时间”,然后从“不知不觉”反向落笔,再转为正说“你的时间需要自己创造”,接着进一步阐述成功需要行动和付出,最后点明“真理”不变,这便是“永恒”,紧扣主题,运思曲而文意明。

(5)

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应该是此文的明显优点。同样是表达“我的时间我做主”,通篇没有干瘪的文字,“开落有数,盛景不长”“牙牙学语,摇摇漫步”等精美之语和“我不去„„我不因„„我不因„„”“嘹亮的赶车谣声声不绝”等华丽之言,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令人回味无穷。

(6)

充分展示个性是这篇满分作文的与众不同之处。作品开篇没有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而是奇峰凸起,别具一格,从渲染情景和史铁生去世落笔;然后切入“时间”抒发感慨,畅谈认识和领悟,扣住主题;又引用舒婷诗句深化“内心的感悟”,提升题旨,显得干脆利索,恰到好处。

【201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均匀地流逝,而人生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篇5

广东省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科阅卷组组长:富辩证意味 写作空间较大

两段材料并举,对比了照相技术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则材料本身就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读,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映科技与人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华师附中高级语文教师卢福东:深层含义讲物质与精神

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思辨性,重点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生活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辨;二是现实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题目具备了一定的难度,可以考出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下。素材的表层含义很明显,不过思考能力强的考生也可以思考出深层的含义,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其实,不管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都是一个载体,和我们的传统书信与电子邮件类似,如果学生作一下类比,拓展思维,就可以触及到深层次的含义。

立意参考

1.真正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单纯的感情!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淡了!

2.时代在变,载体在变,人的情感回忆永远不变。3.科技发达给我们的感情世界带来的变化。

2014年的语文作文,无论城乡学生均“有话说”,优秀满分作文比去年更多了。

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认为,高考作文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历史记忆方式的影响,考题充满张力,兼顾城乡考生。有的考生从家风教育、成长教育出发,有的考生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立意。比较难得的是,有的考生从反向立意,指出数码时代也不会稀释记忆,技术进步不应为人文的流失负责等等。今年的高考作文原创多了,套用减少,预计优秀、高分作文多于去年。此外,抒情散文和诗歌的数量也较去年多。

广东省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 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记忆。

点评: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点评: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 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讲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记忆”。围绕这个观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分享和加深交流,阐述了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和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增强了对读者的说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颗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结构方面,从紫藤花起笔,紧接着描写了奶奶看照片的特写镜头,然 后穿插进了奶奶对美好的往昔的回忆,再写到了“我”的观察,“我”的感悟,并于文末点题,线索清晰,行文流畅,构思巧妙。文中多次出现了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的紫藤花,它贯穿始终,寄托了绵长的思念,象征了美好的感情,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又有发自内心的抒情,还有画龙点睛的议论,文体特色鲜明。语言表达有文采,有意蕴。虽然,文章还显稚嫩,有些地方还有瑕疵,但是,作为考场作文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阿锦的黑白记忆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刻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锦渐渐长高,父亲的背更驼,母亲眼角的皱纹也愈深,可唯一不变是,每一年,父亲总要全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全家福。阿锦的眼里色彩日渐丰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渐褪去它夺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锦分明看见,父亲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她觉得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黑白记忆,却是明晃晃的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点评:文章以黑白全家福照片为线索,娓娓叙述阿锦幼时生活的温馨记忆。全文内容表面上叙写的是阿锦对黑白相册的翻阅和回忆,实际上是表达阿锦对那个日子清贫艰苦却充满父母疼爱的岁月的怀念和感慨。这一主题符合题目材料第一段中陈述的黑白相片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的内容。文章首尾呼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细腻,表现出作者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

当然,文章在内容上还显得不够充实,立意也较浅显,只是基于题目材料的表层意思,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还十分稚嫩,不一定更准确,但与同龄人相比,能够在高考考场上构思出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实属不易的。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在作者看来,数据时代海量的照片是稀释生活记忆的原因,可说到底,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结尾提出数码时代珍存点滴的希望,点明主题。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有文采,如“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人与信息的困局”等表达准确形象,概括力强,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标杆文

1号文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得分:24+24+10-1=57(论述性散文一类卷)2号文 用心观察和记录 得分:23+22+10=55(叙述性散文一类卷)

3号文 谁为照片背后的价值流失负责?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越来越轻,相机越来越轻,而照得照片的价值的手也越来越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试想当你家庭较穷困,而照相又需一笔不菲的开支时,你会轻易拍照吗?显然不会。这时的照片记录的必然是一些关乎整个家庭的大事。而这张造价不菲的黑白照背后也必然有着可以说一夜的故事和价值。可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的便捷,随手照下的一花一草只因一时心情愉快,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也就不再弥足珍贵。

可是,技术的进步并不为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的流失负全责。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坚守传统工艺,拍黑白照片的人。在广州东山,祖宗三代一脉相承黑白照片的摄影店,而附近也有几个固定的客人,每隔一年来拍一张全家福,在黑白的底片上记下家人的音容笑貌。即使技术在飞快的进步,我们仍能用黑白照片记下我们的光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随手的拍摄,随手的与陌生人分享照片,这种“随便”的快餐文化正因技术的快脚步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分疏,让社会间的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因此,现代先进的照相技术才拍不出人文价值与故事。这不是技术的过失,而是我们失去辨识能力,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指责技术的进步。“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而照出了邻里的互助,一家人合力煮饭的和谐,照出了所谓“肤浅”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抛却浮躁的心,便捷的高科技相机也能照到温馨的故事。抛却急切的脚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也能在时代的镜框下显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五彩美景。

得分:22+22+9=53(议论文一类卷)4号文

情感理应被珍藏与回味

数码时代的到来,极大的地激发人们的拍照热情,随着一声声的“咔嚓”,数以万计的照片被不断的诞生,它们有的躺在手机相册里,有的冷藏在电脑里,但同样逃脱不了的是被冷落的命运。为什么这些数量巨大且精美的照片,带给我们的感动竟还不如几张泛黄的老照片?

还记得小时候,在一个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爸爸妈妈喜欢抱着我跟我一张张的翻老照片,并跟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似乎岁月静好,一种充盈的踏实感洋溢在空气里。

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少了这样的“闲情逸致”,现在还有谁能真的好好整理这些并不断翻看?照片被产生的太快太多,所以大家也渐渐不珍惜照片了。

不过,照片太多并不是情感被稀释的原因,其实追根究底,是这社会发展太快而感情的沉淀却需要时间。不管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其背后承载的都是不变的人类的美好情感与对过往的纪念与缅怀。而变的是时代,是人心。我们总是像赶场一般急匆匆的做事。学生急着做作业,上班族急着上班,关注薪酬,向往“发财”。全社会似乎都陷于“急躁”的浪潮,不可自拔,大家的世界里早已浓墨重彩,哪有给感情的留白?于是乎,照片不断被产生,却不断被抛在脑后。于是乎,照片便失去了其作为记忆与情感载体的价值。

数码技术作为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产物,体现的是人们过快的生活节奏。发达的通讯技术同样也减少了我们情感沉淀的时间。现在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情侣约会,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刷微信,发自拍。这样做并不利于情感的交流沟通,不要把最美的笑容包给电子产品,而忽略了你身边的人。难怪现在越来越多人怀旧,他们怀的不是“旧”,他们缅怀的是过去人们注重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生活。现在大家虽物质丰富了,情感与精神却缺乏了。

情感要我们用心浇灌,情感理应被珍藏和回味。

得分:20+20+8=48(议论文二类卷)

6号文 礼物

时光任(荏)苒,记忆如梭,回不去的,是美好的旧时光,将点点滴滴串连,一份独家的礼物,一世留恋。

——题记

打开礼物盒,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年代久远的涞卡相机,盒里还有一张卡片,写道: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只有一次记录美好的机会,不可复制,无法删除。

看着这厚重的年代感,仿佛历经无数主人记录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主人翁的画面依次出现在脑海。每一条线都是不同的故事。拿着礼物的新鲜感,第一件事想到的竟是,让它和数码单反在性能上一决高下。于是,拿出单反一看,内存卡竟然已满,三千张照片让我疑惑,何时留下了如此多的零星小事,打开之后,又颇为汗颜。大至一座山,小到一棵草,每一个场景几乎都反复拍了好几次,更甚于吃的,喝的。

记忆仿佛重新加载了当时的情景,热闹的人群,美味的饭菜,然而,忆不起的,却是陪在身边,一起出行的那些人了。在这个信息畅通的时代,总是急于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将记忆的初衷改为了告知,恨不得全世界都与我同在。然而那些真正需要留下的,又都去哪儿了呢?

右键,点击删除,三千余张,竟剩下了仅仅不到100张,是该开心,还是该反省?那独家的记忆又该如何保留?就在这时,脑海里却想起卡片上的话,是啊,一次快门,一次机会。电脑放着一张6个月时照片,没有底片,妈妈无数次的描绘过那天拍照的场景,历久弥新。妈妈为何能记住我成长的印记?

我想,答案是:用心。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的太远,远到忽略了生活的本质,远到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小事,远到我们忘记了记录真正的美好,忘记了珍惜每一处点滴。

谢谢这一份礼物,我会用你,留心更多的美好,将点滴记录,再造一份独家的礼物,送给自己,送给你。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篇6

一、2011年全国卷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

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

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万元给对方”;还有19.9 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点评】2011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是道新材料作文题。

类话题作文,最近一次考察是2009年海南卷的“善良与

针对话题本身,我们说这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话题,但在见的范文套上去,结果出来可能是大失所望!本道作文题的奖金”。这就将“金钱”与“诚信”放在了天平上,围绕

金,而正好反正了店主获得“最诚信的业主”的含金量,二、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

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

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孕育着十三亿国人的泱泱

度极大,以大国崛起作为背景来让考生有所思有所想,实

但材料中的几个关键性的句子已经告诉了我们写作的方向

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上。这些具体的表现都是我们在现

几次世界盛会、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嫦娥探月和太空

其次,写作文并不等于记日记,有了写作的对象,找到了

方面的发展反映出的精神面貌,还是某些现象引起了你的此可见,在这个作文题目上要得高分,必定需要考生关心偏激,这是本题必须坚持的一个度。

三、2011年湖北卷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旧书》

【点评】2011年湖北卷高考作文是道命题作文“旧书”,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湖北卷近年来的命题思路,“切

方面避免猜题、押题、宿构、套作,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

本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立意:“实”的方面,回忆;也可以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新”等话题。

四、2011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某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

【点评】2011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是到材料作文题。材料

前后两句话有一个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正说明歌手对

本题的立意,从赞扬该歌手重视观众展开,同时列

众与偶像”之间关系做讨论,写一篇议论文,既可以强调

五、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注意:1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 书写规

【点评】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是道命题作文题。“时

时”角度展开,写一篇议论文。可以叙述某件人命关天的 当然,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还能“时间”这类命题

与“生命”关联类素材很多,这就将写作立意上升到“生

六、2011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

请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不限,诗歌除外。

【点评】天津卷作文以镜子为话题写作,其象征意义非常

子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都可以赋予人生不同的色彩,与多变,望远镜可以对应人生长远的规划以及眼光,显微

反光镜可以让你清自己也看到别人等等,只要寓意明确有

其他的东西,也需要考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只要想象合理的整体连贯性,注意前后照应,不能前后脱节。

七、2011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

【点评】2011年福建卷的作文是道材料作文题。通过提炼

为分界点,一是“工作”让工作的人有个好身体,二是“

石出了:一份经常需要日晒雨淋、异常艰苦的“工作”,是因为心中有一份梦想。理清题意后,立意角度也就水

功道路上的磨练。也可以围绕“梦想”展开,正是因为心

八、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

【点评】这道作文题目最重要的是弄清“原点”的内涵,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习惯往前看,急着追寻名

过去,属于写人生态度和生活感悟的范畴。考生在审清题

事,如果回到原点,你会选择怎做,结果会不会和现在一

空有关,如要有所创新,可以尝试“穿越体”的写作模式说难度还是很大,不好把握。

九、2011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

总有一种期待。要求800字,体裁不限,诗

【点评】这是一道很简洁的作文题,平和不刁钻,立意鲜

足的想象空间,学生有话可说,写出自己的“期待”。期

角度也行,从国家、民族,大题材、小题材都可以。期待

必会成为现实。都是非常广阔。本题在立意方面出彩的可

十、2011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这世界需要你》。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

3、文体特征鲜明。

【点评】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关键,就是要解

“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很显然讲的是“这

是需要的关系。弄清楚了关系,考生可从各个要素下手,要你?”“你”显然指我们大家,特别是青年学子,那么生只需阐述出来,就可成就一篇文章。

十一、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要求以“

据印象对鲁迅进行评价,要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字数

【点评】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段古文,这对考生审题有一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暨点评 篇7

总体特点

1. 注重基础,重点突出。这一点在语法和词汇知识部分的考查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在注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了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加大了对重要知识点如名词性从句、时态等的考查力度。

2.材料新颖,贴近生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的选材上。今年的英语试题共选用了六篇阅读材料,文章体裁题材多样,话题新颖,语言特色鲜明,原汁原味,文中很多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同时,文章的主题贴近生活,为考生所熟悉,尤其是阅读表达题,其文章提出了人们对手机短信上瘾的原因、症状以及解决办法。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的当今社会,此文在考查考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对考生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阅读总量控制合理,超纲词汇处理得当。今年高考英语山东卷的阅读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超纲词汇的处理也非常得当。整套试题中出现的超纲词汇数量很少,并对可能影响考生理解的词汇都给出了汉语释义,同时试题也保留了不影响考生理解与答题的个别超纲词汇,如sentiment、recall等。至于试题中还有一些词汇,如cruelty、severely、financial等,虽未出现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内,但都是其规定词汇的派生词,不能算做超纲词。

4. 稳中求变,亮点突出。今年的英语试题在选材与难度控制上与往年一样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在各个题型上从选材、设题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一定程度的创新。

下面结合真题,分题型逐一进行分析。

题型分析

听力

2011年高考英语山东卷的听力部分继续采用全国卷I的听力试题,考查考生在听懂对话或独白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选项进行判断选择。该部分题型稳定,难度略有提升。试题中交际情景真实,选材内容丰富,能够充分利用听力材料设置问题;题目设计形式多样,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判断推理、归纳主旨大意、理解作者意图等能力;选材情景真实,难易比例比较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听力的最后一题,有关身体状况的情景对话中,山东卷考查了dream (做梦)的生理现象。这与考生通常理解的“梦想”的意思有所区别,需要考生格外注意。(编者注:此部分具体的试题解析请参阅本刊2011年11月号《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听力题评析》一文。)

语法和词汇知识

该部分仅15小题,但却覆盖了中学英语里大部分的基础语法项目,如定语从句(32)、名词性从句(26、33)、状语从句(28)、时态(31、35)、非谓语动词(27)、冠词(21)、代词(24)、介词(30)、并列句(23)、交际英语(22、29)等。试题注重语言知识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题干简洁,设问符合语言交际命题原则,较好地考查了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考生的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该部分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了对重要知识点如从句、时态等的考查力度,但对词汇的考查较往年有所弱化。往年考查词汇的题目一般为四个:名词、动词、动词短语各考一题,形容词和副词选考一题;今年考查词汇的题目仅有第25题(考查动词短语)和第34题(考查名词)。

下面来看几道难度较大的题。

26. I'm afraid he's more of a talker than a doer, which is _____ he never finishes anything.

A. that B. when

C. where D. why

【解析】本题考查名词性从句中的表语从句的用法。前句说“恐怕他是个说得多做得少的人”,表语从句说“他一事无成”,由此判断表语从句同上文为因果关系,所以选择连接副词why引导表语从句,正确答案为D。

32. The old town has narrow streets and small houses _____ are built close to each other.

A. theyB. where C. whatD. that

【解析】本题考查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的用法。空格前有名词,而其后的句子又不完整,缺少主语,故不可能考查名词性从句,排除C项。此题考查定语从句,空格之后的定语从句中缺少主语,故需选择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A项不能引导定语从句,B项是关系副词,故正确答案为D。

29. —Are you going to Tom's birthday party?

—_____. I might have to work.

A. It dependsB. Thank you

C. Sound greatD. Don't mention it

【解析】本题考查日常交际用语。第一句说“你打算去参加汤姆的生日聚会吗?” 第二句说“我或许得上班”。 A项“视情况而定” ;B项“谢谢”; C项“听起来是个好主意”;D项“别客气”。根据题意,正确答案为A。

35. She was surprised to find the fridge empty; the children _____ everything!

A. had been eatingB. had eaten

C. have eatenD. have been eating

【解析】本题考查时态。题干的意思是:“她很惊讶地发现冰箱空了,孩子们吃光了里面的所有食物。”依题意可知,“孩子们吃光食物”在前,空格处所填的动词动作应先于was surprised发生,所以应填入过去完成时,排除C、D两项。A项过去完成进行时表示动作还未完成,故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B。

完形填空

今年的完形填空没有继续采用“夹叙夹议”的文章,而用了一篇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的记叙文,更注重语言的地道性,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哲理”和“教育意义”,整体难度有所降低。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跟着哥哥第一次去看一个摇滚乐队的演唱会时的情景和他的现场感受。文章多为现场的细节描写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考生尽可能还原故事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此外,这篇完形填空的选项词汇较为容易,除了如53、55等题外,其余词汇均为常见常用的简单词汇,秉承了山东卷一贯倡导的“稳中有变、不偏不怪”的命题思路。

另外,今年山东卷的完形填空题还有一个特点,即很多空格不读到最后是无法选择的。这也给广大考生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要做好完形填空,必须整体把握,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上下文语境所提供的线索。上下文语境包括选项与空格所在句子中的语义联系、空格所在句与周围句群的关系、空格所在句在本段中所起的作用、空格所在句在整篇短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与文章主题思想的关系等。例如:

My brother and his friends were all36 of a heavy metal group called Black Wednesday.

A. membersB. friends

C. fans D. volunteers

【解析】这是文章中的第二句话。文章第一句话“I first went to hear a live rock concert 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并未交代作者的哥哥与一个叫做“黑色星期三”的重金属摇滚乐队是什么关系,因此解答此题时需联系下文。从下文“去看摇滚音乐会”以及最后一段“After the 53 (performance), I became a Black Wednesday fan too for a few years before getting into other kinds of music.”可知,我哥哥和他的朋友都是“黑色星期三”乐队的“粉丝(fans)”。正确答案为C。

I could barely make out the stage in the 43.

A. silenceB. noise

C. darkness D. smoke

【解析】如果仅看此句,很难选出正确答案,因为四个选项从语法上都说得过去,后三个从常理上也说得通。联系上文“After a few minutes, the lights went down and everybody became 42 (quiet).”可知,“我”几乎辨认不出舞台在哪儿,是因为“灯灭了”,眼前一片黑暗。正确答案为C。

阅读理解

今年的阅读理解不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是尝试使用了一些新题型。例如,以往几乎每年都有一个猜词题,今年却没有,而是因材设题,根据短文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诸如事实排序、最佳标题、主旨大意等往年试题中较少出现的提问方式。

A篇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的内容及评价。其中有三道问题(57、58、59)是对该剧内容进行发问的,涉及文章的第二、三段,这三道题也是该篇文章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文章第二段首句作者就说明《推销员之死》是抨击美国社会制度的剧作,with所附加的内容解释这个制度错误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剧情应该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的悲剧故事。同时,第二段中冒号后的内容以及引号强调的词组支持了这个推测。在这篇文章中,每段的首尾句都给出了很明显的解题线索。例如第58题:

58.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Willy Loman?

A. He treats his employer badly.

B. He runs the Wagner Company.

C. He is a victim of the American system.

D. He is regarded as a hero by his colleagues.

【解析】这是一道推理判断题。从上文介绍的情节中得知Willy Loman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因为在这个制度中屡遭失败而自杀身亡,因此推断他是美国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正确答案为C。

B篇是一篇记叙文,难度不高,叙述了Richter夫妇从接触一个名为Imagination Library的项目到成立自己的基金会的历程。除了最后一道推断题外,其他问题都可以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该篇记叙文每一段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时间表述,从1998年Richter先生动心脏手术,到术后不久接触到Imagination Library的宣传册决定退休后从事这样的工作,五年后退休了的两人着手建立基金会,并考察图书的质量,到2004年以后送出了超过12200本书到其他国家。文章的最后一句,Richter先生描述了自身的体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Some people sit there and wait to die, others get as busy as they can in the time they have left. (有些人坐着等死,有些人却在他们剩余的时光中让自己尽可能忙碌)”。只要认清这一主旨,第65题就迎刃而解。

6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im's words in the last paragraph?

A. He needs more money to help the children.

B. He wonders why some people are so busy.

C. He tries to save those waiting to die.

D. He considers his efforts worthwhile.

【解析】这是一道推理判断题。Tim认为人不应该无所事事等待死神的到来,而应该好好利用晚年的时光,使自己忙碌起来,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也正是这样做的。由此看出,四个选项中D项(认为自己的努力很值得)最能表达此意。

C篇是一篇说明文。从文中的两个中文提示“贷款”和“学费”来看,这很可能是一篇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文章。细读文章可知,随着失业人员增加,很多家庭已经无力供孩子上大学,由于无利可图,很多商业银行也终止了相关的贷款。不过政府的资金资助项目仍在进行,这无疑对那些资金紧张而又想让孩子上大学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个福音。比较有难度的是第70题:

70. 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 the government will ______.

A. provide most students with scholarships

B. dismiss some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

C. stop the companies from making student loans

D. go on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llege students

【解析】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一个词uninterrupted,是“不中断”的意思,虽然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发放学生贷款面临困难,但是政府认为federal loans不应被中断。即使考生不懂uninterrupted一词,也可以从however一词推断两者应为转折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即“政府将继续向大学生提供资金援助(go on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llege students)”。

D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BCI,即脑机接口技术。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点明了BCI的作用是“help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end commands to machines”,即帮助残疾人向机器输送指令。之后就BCI的该项功能展开,包括BCI的实验、原理、程序和目的等。文章内容新颖,涉及现在比较前沿的科技动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其中第73题是排序题,比较新颖。

7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path of the signals described in Paragraph 5?

A. scalp→computer→cap→wheelchair

B. computer→cap→scalp→wheelchair

C. scalp→cap→computer→wheelchair

D. cap→computer→scalp→wheelchair

【解析】这是一道排列顺序题。由第五段可知,信号从the scalp发出,然后被a special cap接收,接着传到了a computer,然后传到wheelchair。正确答案为C。

阅读表达

阅读表达题是今年整套试题的一大亮点。首先,从选材上看,“手机短信上瘾”这一题材主题鲜明,语言地道,话题时代感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次,题目设置上舍弃了“同义语句替换”和“翻译句子”等题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往年的同义语句替换题考生往往是要么得3分,要么得0分,而今年这些题目换了设问方式,根据考生的作答与参考答案的接近程度给分。再次,从分值的分配情况看,不再是每小题统一计分,而是根据题目的思维量与作答量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分值。如第76题难度不大,计2分;第79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计4分。这种做法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例如:

76. How does the author introduce the topic of the text? (no more than 5 words)

【解析】由文章第一段很容易看出,作者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话题的(By asking/raising questions)。

79. What do experts say about text addiction? (no more than 14 words)

【解析】文章第二段“Experts warn that text addiction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addiction in the future,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ng.”就是本题的答案,但是词数超出要求,需要考生浓缩提炼:“It may become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addiction,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ng.”

写作

今年的写作题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要求考生以电子邮件形式写一封120~150词的求助信,这已是山东卷连续第五年考查书信体裁的写作题。看似平淡无奇,缺乏新意,但是熟悉高考命题的考生应该知道,在高考英语写作中,文章的体裁和格式不是考查的重点,重点是考查考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这样一封求助信,题目只给出了三条简单的内容提纲,并没有过多细节,这就要求考生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力来完成一篇字数有限制而又言之有物的文章。

写求助信通常由三个步骤组成:①说明自己要做什么事,即背景介绍;②说明自己遇到了怎样“具体的困难”;③希望对方“如何帮助你”。就今年的高考写作而言,考生应该首先说明自己正在为一个比赛做着怎样的准备,即准备到了哪个阶段,然后应该说明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怎样具体的困难,最后表明希望对方如何帮助你。这样一来,考生的作文既可以达到字数的要求,又合情合理,符合实际生活,考生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就变得顺理成章。(编者注:今年的山东卷高考写作题和全国卷I写作题非常类似,同样的书信体格式,题干中都给出了三个要点提示,且内容都是“描述自己的情况并寻求帮助”。具体讲解和参考范文可参阅本刊11月号《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试题评析》中的“书面表达”部分。)

总之,2011年的山东省高考英语试题保持了一贯的稳定特色,难度与往年趋同,与此同时,很多细节处都体现出了课改之后的创新尝试,值得明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认真研读体会。

作者简介:

上一篇:qc小组成果报告模版下一篇:小学五年级《桂花雨》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