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2024-06-04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通用11篇)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1

一、内容提挈型。可围绕课文中心设计练笔,引导梳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读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把下列句子写具体:总理的生活是那么简朴,你看他办公室的设施是那么简单,只有一张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工作了一夜,他的晚餐是那么随意,一杯绿茶、两把小转椅;总理的工作是那么劳苦,一夜要批一尺来厚的文件。他批阅文章是那么认真,一边看,一边画,一边想,一边问,他工作了整整一夜;总理待人是那么可亲,到了办公室,他让“我”去休息,他自己审阅文件,值班室的同志叫“我”时,他亲切地招呼“我”坐下;工作了一夜,他让“我”一起和他喝茶,吃花生米。

二、内涵挖掘型。可抓住内含丰富,语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想象挖掘,借助形象显化语文。如:“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詹天佑》)中的“轰动”一词义蕴深隧,内容丰富,可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其“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了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这样挖掘语义,为引导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作了铺垫。

三、创造想象型。课文阅读后可激疑引思,促其创造想象,进而练笔。如:阅读《自相矛盾》后可这样引导;那人想,什么办法可以将矛和盾全部售出?(他可以任意收起一样来,待一样卖掉后再卖另一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矛和盾都卖掉了”为题想象作文。

四、条件变更型。可变更课文第一条件,引导想象条件变化对事情变化的影响,进而练笔。如:读《小珊迪》后,可引导想象:如果小珊迪安全换回零钱,事情会如何发展?让学生想象叙述其还零钱、购食品以及与弟弟互让食品的情景。

五、条件逆反型。可逆反课文中某一条件,引导推理事情的发展,让学生在正反比较中强化理解。如:阅读《将相和》后可这样引导。如果廉颇不服时,蔺相如据理力争,事情将如何发展?这样可使学生在正反比较中深入理解课文中心。

六、体裁转换型。可借助课文题材、转变叙述方法。如:《冀中的地道战》以说明的方法介绍地道的特点和作用,可引导想象;如果这一天鬼子下乡扫荡了,冀中人民会如何利用地道与鬼子斗争,地道又会如何显示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威力?让学生以“地道,厉害呀”为题作文。

七、情境借用型。可借用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变更内容,想象事情,进而作文。如:读《少年闰土》后,可让学生借用月下瓜地那“清幽美妙”的画面,想象趣事,作文。

八、专题评价型。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题评价。如:《凡卡》一文,可让学生以“意味深长的结尾”为题,以挖掘结尾蕴含,体会作者以梦结尾的匠心。

九、条件插入型。可在课文中插入某一条件,引导推理,想象事情的发展变化。如:读《揠苗助长》后,可这样引导:那人拔苗时,一老农来到田头,事情将如何发展?让学生想象老农阻止劝说,最终保住部分禾苗,使拔苗人在事实面前受教育的情景。

十、事情再现型。对写人物教训给人以启迪的课文,可引导想象事惰再次发生的情景。让学生正面理解课文中心。如读《东郭先生和狼》后,可以“第二次遇狼”为题引导学生作文,以叙述东郭先生接受教训智斗恶狼的情景。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2

一、激趣乐写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少课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如果把自已融入课文, 进入角色, 进行练笔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练笔兴趣。如学习《草虫的村落》一课, 我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颗不曾泯灭的童心, 设计了一项“写”的练习, 以自已是草虫的村落中的一只小虫, 向人们介绍“村落”。

其次, 利用语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练笔, 学生兴趣盎然。如《新型玻璃》一课, 搭建“推销新型玻璃”平台, 引导学生练笔“我想发明的新型玻璃”。

二、撷英悟法

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文性, 不仅仅指练笔设计应切合文体内容, 还应包括语言特点、文体特点、写作特点等。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凭借教材, 引导练笔, 撷英悟法。

1. 积淀词汇。

如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后, 抓住“发愤”一词,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发愤》:发愤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后写成的《史记》/发愤是爱迪生……/发愤是贝多芬……/发愤是……

2. 仿句仿段。

如《我的祖父的园子》一课, 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课文中描写动物自由自在的段落背诵下来, 并模仿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院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3. 布局谋篇。

如《秋天的怀念》课堂阅读教学结束后, 可学习本文某一事件为线索, 采用插叙、首尾呼应、含蓄结尾的手法, 试着练习写一篇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在课堂学习中, 多多积淀词汇, 仿句仿段, 布局谋篇, 让学生一点点的吸收并练习, 并耐心的教导, 日积月累会有很好的成效。

三、填白悟形

一些课文由于篇幅限制或布局谋篇的需要留下许多“空白”之处, 教师要善抓住这些空白进行练笔, 是帮助学生透过字表面走进人物内心,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如《将相和》“负荆请罪”故事中, 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描写“留白”, 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补写, 课文中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四、入境悟情

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设置情景, 让学生自然的感受, 大胆的展开想像的翅膀, 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 去领悟作者以及文中人物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 在读中想像、练笔:“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感悟作者对春天, 对大自然的喜受和赞美之情, 也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受的情感体验。

五、拓知悟理

学生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自我体会、学到的知识, 不同角度大胆地谈自我有何收获, 以“XXX的地球”进行练笔, 有的同学以“可爱的地球”为题, 描绘地球的样子, 对人类的贡献;有的同学以“百孔千疮的地球”为题, 描绘了人类种种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恶行, 呼吁人类起来保护环境……这样, 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学生又将课文情感、内容、语言进行内化, 达到拓知、悟理、导行的效果。

浅议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策略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小练笔;仿写;补白;续编故事

一、学酿花蜜,读中仿写

“文章就是例子”。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要明确阅读教学为习作训练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了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巧。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树立榜样,使学生写作时有所依傍。阅读课重点讲什么,就让学生写什么。可以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我抓住“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句子,适时进行表达训练,采用“( )是一把钥匙,把( )打开了”的句式,发散学生思维,进行语言训练,学生们兴趣盎然, ,纷纷举手发言:“毛毛雨是一把钥匙,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炎热是一把钥匙,把夏天的大门打开了。”“飘洒的雪花是一把钥匙,把冬天的大门打开了。”“阅读是一把钥匙,把知识的大门打开了……”对文本中典型句式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甚至整篇仿写。如学习《翠鸟》一文时,作者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方法。针对本篇课文特点开展拓展性学习,设计随文小练笔、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活动等特点,学生在有趣的“评选动物明星”的情境中写出了《可爱的小白兔》、《美丽的大公鸡》、《能干的小狗》、《调皮猴子》等好习作。

二、见缝插针,补白延伸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 这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意。教师若能深入的钻研教材,敏锐地发现“空白”,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让学生巧妙补白,在学生最想表达的时候进行小练笔,能有效激发学的灵感,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上精彩的生成随处可见。教学中可以抓关键词语、情节高潮点、教学重点、课前背景、标点符号处进行补白,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在文中这样讲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花看了一会儿。”我顺势引导“此刻,当鸟儿看到了这凄凉的一幕时,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简单的几句话蕴含着意味无穷的想象空间,学生感悟四次对话的心理感受也不断积聚,正是诉诸于笔的最佳时机,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能在理解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成就阅读课堂的无限精彩。有些文章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如《小摄影师》的结尾:小男孩子还会再来吗?如果他来了,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又如《爬天都峰》结尾处,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课文到现在已全部学完了,假如老爷爷和小妹妹就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像这类抒情的文章,都可以通过续写的方式进行补白训练。

三、顺水推舟,续编故事

有些文章结尾比较含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鼓励他们进行创编活动,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阅读了《龟兔赛跑》后,续写《龟兔第二次赛跑》。新故事与原来的故事情节有一定联系,新故事的中心思想可以是原来的,也可是新中心思想。这类续写,要指导学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一致性,还要有新意。

如学习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后,就会留下疑问: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竽,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那位南郭先生无法在乐队混下去了,只好溜溜地逃走了,他会去哪里?去干什么?结果怎样?让学生当一回编导,设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经过这件事后,南郭先生知道自己这样浑水摸鱼是行不通的,于是痛下决心去音乐学院拜师,每天别人还没起床他就早已开始了练习吹竿,天黑了他还在练习着先生新教的曲子。不管寒冬还是酷暑,就这样苦练了三年,最终以真凭实学又回到了齐王府,受到了齐缗王的称赞,因为表现非常出色,他还得到了比原来多两倍的俸禄,衣食无忧。”还有一名学生这样写:“他又去学了很多手艺,可都因为吃不了苦,最终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没有任何技能的他,再也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只能靠打杂混一口饭吃,临死之前他懊悔不已,告诉儿子说没有真才实学只能混一时不能混一世,一定勤学苦练真本事。”

四、渗透写法,内化吸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手法,以课文为“贴”进行有效地“临摹”,从而掌握习作的方法,形成技巧,受用终生。如学习《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之后,及时渗透,点拨学习作者的写作技法,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写了喇叭花早、中、晚的变化(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又如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述爱杨梅,在分述杨梅树和杨梅果。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写出了杨梅树的美丽;又抓住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在教学中,我努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的的。课后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构段方法,写“我爱家乡的杏树”,这样就从文本中习得法,在拓展中用其法,充分发挥了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中对小练笔的指导 篇4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下面谈些我的具体的做法。

一、变换角度,抓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内心话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

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同样可以采纳这种方法。如《石榴》这篇课文介绍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看做是可爱的石榴,来介绍自己,在作自我介绍时,可根据从文中了解的、插图上和生活中观察到的,分别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果实的特点。当然,还可逆反课文中的某一条件,引导想象条件变化对事情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正反比较中强化理解。《第八次》中布鲁斯连打了7次败仗,但他没有灰心,在看到蜘蛛第8次结网成功后,他也从中受到了启迪和鼓舞,在第八次战争中,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这次抵抗成功了。假如布鲁斯没有看到蜘蛛结网,打了7次败仗后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结果又会是怎样呢?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道理。

二、空白之处,抓扩写。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卧薪尝胆》一课时,当讲到“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尽了屈辱”,学生此时已经能感受到勾践夫妇饱受屈辱、备受艰辛、历经磨难,但是“屈辱”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屈辱”,让勾践这一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丰富、饱满起来。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身为越国国君的勾践身不由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沦为了吴王的奴仆,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仅仅就这些而已吗?想象一下: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勾践在中秋月圆的夜晚,勾践______,吴王面对给他做牛做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勾践,又会怎样去羞辱他呢?”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急切地拿出笔,想一吐为快。

除了抓重点词引导学生想象外,有时文中出现的省略号也是可充分地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

三、示例模仿,抓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段,在练笔训练中,可以以仿段为主。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有好几种,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学生对这种结构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对这种结构方式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如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当讲到第5自然段“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我先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说道: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中可以看出,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为总起句,后面都是写灯的海洋的具体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做总分段式。接着,可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这种结构段式。除了结构仿写,还可以进行修辞手法的模仿训练。《西湖》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比喻句,比喻句中的比喻词可谓丰富多彩——“犹如”、“像”、“仿佛”、“宛如”,可先让学生找出这些比喻句,并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了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在此基础上,我随机布置小练笔:“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学校的花坛,在描绘这些植物时也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让这些植物更生动、更形象。”由此可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模仿对象和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促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奇思妙想,抓续写。

有些文章的结尾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当讲到最后“一阵微风吹过,小稻秧高兴得跳起舞来。他们吸足了营养,又向上挺了挺身子”时,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经过喷雾器大夫的帮助,此时的小稻秧肯定是十分健康、快乐的,再也不是先前那些脸色蜡黄、奄奄一息、危在旦夕的小稻秧了,他们已经脱险了。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微笑,他们为小稻秧的脱险而感到高兴,可是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会发生更有趣的故事,于是可因势利导:“小稻秧遭遇杂草的危害,经喷雾器大夫的帮助脱险后,又遭遇了害虫的侵袭,小稻秧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它们能再一次脱险吗?请你将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看谁编得更有趣、更生动。”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纷纷拿出纸和笔,饶有兴致地写起来。学生展开大胆想象,让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把小稻秧、害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这与他们对课文透彻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5

东埔中心小学 朱婷婷

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我校承担了区级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围绕总课题目标,我们五六年级的语文科组负责的子课题是“阅读教学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在区教研室的指导和帮助下,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严格管理,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学生手握笔,似有千斤重,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万般苦恼,教师心急如焚。写作,似乎成了学生无法逾越的大山。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

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再者,我们品读小学语文S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阅读教学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理念不到位,致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还存在时机不准、形式呆

板、缺乏指导、切入不准等问题。本课题针对随文练笔的作用和现状,从“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切入,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做到读写全程结合。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它没有繁琐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往往5—10分钟内即可完成,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倾泻于纸上,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读”得透。

三、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键词之二:“随文练笔”。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

促进。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同时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案例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享、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控制和对比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方案中及时间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指导课题改革的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

②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现状,确定课题。

③落实组织人员并分工,组织实验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

④讨论、制定课题方案,做好问卷调查。⑤申报课题。

2、尝试阶段:

①学习《读写结合》理论的相关文章。

②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展开研究,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中期汇报,在此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3、实施阶段:

①聘请专家对课题组进行指导,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②课题组教师研讨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和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积累经验。

③以“教师沙龙”等形式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④每学期推出专题研究课6节,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⑤实验老师撰写论文、教育随笔。

4、结题阶段:(1)分析整理资料。

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录像课。②学生作品集。

③教师论文、学习心得、教学随笔。

④问卷调查、实验数据。⑤课题组编写的系列读物。(2)撰写结题报告。(3)课题成果汇编。

(4)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在学习中提升随文练笔的研究水平。

确定好了研究课题后,为制订研究方案,我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要使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首先,我有计划地安排读好各种专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好读书笔记。其次,平时抓紧自学,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了解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尤其是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最新进展情况的资料,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避免研究走弯路。再次,走进名师博客,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实录,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地反思。深入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质的保障。

2、在实践中探索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策略。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精心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高课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补写,发挥合理想像。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设计练笔时;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3)改写,积累优美词句

小学语文S版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此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学产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续写:重在情感体验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随机生成的小练笔

①巧借阅读课中的“小结”小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情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②巧借阅读课中的“争论”小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议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3、随文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建构起来的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框架,根据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课文并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力水平,而建构起来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对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探索:

教学模式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找准重点,品味语言→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相互引导,交流反馈→点评欣赏。

教学模式二:

(1)有效积累,定向交流。

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积极积累。要领导学生进行主题式、辐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积累,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使积累的内涵不断得到提升。要注意课堂有效积累的内容要与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匹配。

(2)学习课文,梳理方法。①运用批注,加深阅读感悟。

进入高年级,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要求学生用不用符号和文字在文本上圈点批注,简练地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凡是重要的阅读感悟,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关键词,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用圈点批注等形式加以巩固,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形式。

②研究语言形式,指导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具体形象地体会这种形式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加以学习和运用。

(3)进入情境,运用形式。

①找准“练点”。对文本典型句式、段式和结构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②选择“时机”。要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训练点重

叠在一起,读写结合就是最优化的。

(4)课外拓展,深化结构。

教学模式三:简单的说明文,可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随文小练笔在促进学生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写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上,起到了相当大得作用。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参加各类作文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为实验班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阅读记录册”,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我还设计了“批注式阅读卡片”,指导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下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痕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随文小练笔,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写

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使是程度稍差的学生也能写得像模像样。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的过程。经过对本课题一年时间的研究,使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读写的切入点,让随文练笔焕发无限魅力。

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尤其是教师专题讨论了对学生课堂小练笔的评价环节,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突破了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总之,教师能时时树立运用“随文练笔”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2、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

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3、教师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课题的带动下,每位实验教师都能够做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认真积累各种资料,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教师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她们脱颖而出,成为区、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赵州桥》随文练笔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学习目标的探究性。

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体验感悟的自主性。

课件出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情景,洨河上没有桥,老百姓非常不方便,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以这个问题统领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学习方法的合作性。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确立发言人、组际讨论交流等。

4、拓展练习的探究性。

在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为赵州桥写导游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学片断:

(课件展示了这样的画面:洨河波涛汹涌,河上没有桥,两岸的老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洨河,没有桥,老百姓会多不方便啊!你们能从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生:……

师:读一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读课文后举手)

生甲:“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说明这条河很宽,不修桥人很难过去。

生乙:“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说明这个地方交通很……

师:交通发达。

生乙:交通发达,如果不修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

……

师:你们读得可真仔细,是啊!没有桥,会多么困难啊!(课件出示李春肖像)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之际,人群中的一位石匠,名叫李春,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建桥。

(课件出示:李春走访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他心目的赵州桥渐渐成形,他想:我要建一座的桥。)

(小组学习、交流之后)

生:如果我是李春,我会建一座特别坚固的桥。

生:他建的桥特别雄伟,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我们小组认为“横跨”这个词特别准确,体现了它的雄伟。

生:我们认为李春建造的是一座实用的桥,它的大桥洞是用于平时河水流过使用的,当发大水时,小桥洞里也可以让流水通过,赵州桥保存到现在,这种设计起到了很大作用。

师:书中有句话评价了这种设计,你们能找到吗?

生甲:“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这是由两小句组成的(课件出示这两小句),这两小句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调过来……就不美了。

生丙:调过来以后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读起来有点别扭……

师:意思呢?调换后意思有没有变?

生甲:没有,意思一样。

生(反应过来,纷纷说):可以调换。

师:是的,可以调换,说明“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三、我的反思:

《赵州桥》是篇优秀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课文。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优秀的示范课和课堂实录,我阅读着、沉吟着、思索着:如何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体现我自己的特色呢?我共设计了三份不同的教案,第一份中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议一议、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试教时发现容量太大,在40分钟内完成起来有困难。第二份教案中我“以读促思,以读生情,以读帮助理解”,但实际操作时,又发现孩子们兴致不高,对此,我吸取前两篇教案的教训,取其长处,完成了第三份教案,综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转化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性学。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课文的教学。我带领着孩子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体会没有桥给两岸老百姓带来的不方便,再现李春设计思路,想像李春的造桥过程,这样的情境转化,孩子们耳目一新,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2、小组交流,发挥协同效应,合作性学。

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我在教学时,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初读课文时,我说: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读课文时,我说:你们可以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小组交流时,我说:用你们都同意的方式确立发言人……

3、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学。

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中,老师把教学内容分化成许多个问题,往往显得琐碎,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用这个问题来统领整堂课的教学,解决重难点,并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理解、去体味。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朗读的训练就有所减少了;在小组交流中,有些能力薄弱的同学发言机会较少,很多小组往往是个别优秀学生从头讲到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反思。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7

对读写不分家的概念, 语文教师都知道, 但是在实践中却无法做到, 常常会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进行教学。为了教作文, 我们很多人舍近求远, 总是煞费苦心地搜集一些课外素材, 然后缺乏系统地上那么几堂写作课,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学生也没有什么收获, 无法真正明白怎么写作文。

其实, 我们忽略了教材这个很好的范例。课本里的文章就是一个个作文范例, 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还可以利用课文进行练笔写作。在这里, 我主要想谈谈课堂阅读教学中易被人忽略的小练笔。为何称其为小练笔?这是因为它的规模甚小, 一个小片段, 一句话, 一个短语, 甚至几个字都能成为一次创作之旅。这种练笔的依托就是每一篇课本文章, 采用何种形式可视文本体裁、具体思想内容而定。我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 曾穿插过多种练笔方式, 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现列举如下。

例一:拟写对联。例如, 学习了《夸父逐日》一文后, 我根据夸父的行动及意义拟了一句上联, 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神话故事接龙比赛对下联。

例二:拟宣传语。例如, 在学生熟悉《斑羚飞渡》情节后, 我让学生为斑羚等遭受伤害的动物拟写宣传保护的标语, 并推选若干优秀作品放大张贴在教室内外以发挥其宣传效果。

例三:制作书签。例如, 在学生了解了《丑小鸭》情节内容的基础上, 我请每位学生思考从丑小鸭身上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并把思考结果组织成一两句精炼的话, 然后同学相互交流, 课后抄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

例四:作颁奖词。例如, 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 我请学生依据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以及可贵品质写一段颁奖词, 并提供了央视流行范本, 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撰写的颁奖词。

例五:写墓志铭。例如, 教学《伟大的悲剧》时, 考虑到文章人物较多, 悲剧色彩较浓, 又不知学生是否可以将伟大与失败联系在一起, 我就利用文章中众人死去无墓志铭这一空白点, 让学生学写墓志铭, 为其中一人或全体立碑作词。写作前, 我讲解了一些关于墓志铭的知识, 并列举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墓志铭典例。在学生写完后, 我分类 (个人墓志铭或全体墓志铭) 呈现了一部分作品。

例六:想象留白。例如,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 阿长怎样买书的过程原文只字未提, 我就请学生依据对阿长个性、身份的已有认识, 多角度描写阿长买书的情景, 以深入体察阿长的为人及对“我”的爱。

例七:角色体验与反思。例如, 在执教《蝉》一文时, 我创设情景让学生给夏蝉打热线电话, 表达自己对蝉生命过程价值的看法。又如, 在执教《猫》一文时, 我请学生以第三只猫的口吻对主人说几句话, 让隐性情感外化。再如, 执教《斑羚飞渡》时, 我请学生从文中某猎人的角度作心理独白, 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

除以上所述外, 其他方式如针对诗文中某句话描写意境, 对文中美点予以概括命名阐释等, 其实也属阅读教学中小型写作的范畴, 具体情况余映潮等老师在其论文中有详细论述, 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哪一种练笔都应重视口头书面相结合, 并及时鼓励性反馈。短小一点的, 可当堂交流, 主动写在黑板上或相互推荐, 请学生评点, 优秀作品大家摘录, 还可张贴公布以示鼓励。难度稍大的, 允许学生课后补充完成, 互相请教, 但内容不得重复, 师生协作查阅后再选典型, 并让学生适当比较优劣作品的差异, 教师在必要时再进行针对性指导。

像这样的小练笔, 操作性挺强, 若经常性自然地渗透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 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为何这么说呢?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 语文的本质是一种生活, 而对话则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从国外引进了阅读对话理论, 理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的一层意思是阅读对话, 即读者 (教师、学生) 与文本的对话。这一阅读理念揭示了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因而,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的过程需要以动态的活动来完善。

阅读课堂小练笔介入方式灵活, 需要手、脑、口并用, 表达自己的阅读积累、心得或创造, 这样的动态活动能多途径地营造竞争合作的氛围, 进一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例如, 在学习《夸父逐日》时, 鉴于适当拓展的目的, 我随口抛出上联“夸父弃杖化桃林福庇后人”, 然后让学生搜索平时积累的阅读信息对下联。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其他神话故事的情节与人物, 必须揣摩词句才可能写出下联。教室里嗡一声, 氛围浓烈起来, 有的学生说“女娲炼石补苍穹心系黎民”, 还有的学生说“哪吒闹海惩恶龙胸怀正义”……学生们或皱眉沉思, 或念念有词, 或相互探讨, 你一言我一语, 争着表现自我。这种古老又有趣的文学样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的肯定勉励又给了他们无穷力量。学习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 不自觉中帮助学生回顾交流了一些古老的神话故事, 促使他们对课堂阅读新吸纳的某种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到神话的内涵, 并提供了学生用字、炼字、组词造句的锻炼平台。

语文学科本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提高语文素养, 不仅靠积累、理解和分析, 更需要提供时机感悟、模仿和创造。青少年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当设法搭建各种平台,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并允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 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 允许学生自行探索等, 这样环境下的学生创造力才能相对较高。

其次, 青少年心理学指出, 学生无意注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经验或知识的获得全凭学生的兴趣。那么, 兴趣的源泉在哪里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这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课堂小练笔是实践性、创造性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在对文本的创意阅读表达中, 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 从而对有关内容产生有意后注意。

比如像《蝉》这一类哲理性散文,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 真的是深沉严肃了些。所以我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在音像效果感召下, 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中对文章的初步理解给夏蝉打热线电话, 表达个人对蝉的生命历程的看法。这一做法无疑打破了传统, 将课堂主权还给了每位学生。打电话是现代信息社会最平常的事, 但此方式已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学生都非常积极和兴奋。于是, 长短不一、层次不同的通话开始了。“嗨, 小蝉, 我真不知道你们的家族是这么厉害!在漆黑的地下居然睡上那么多年。是在蓄积力量吧, 不然在枝头怎么能那么嘹亮地唱个不停?不管怎样, 我为你们的坚持而震撼, 真的!”“可爱的蝉儿, 你好!我是曾经特别厌恶你的一位小女孩。我一直以为你的叫声是世界上最令人懊恼的噪音之一。可读着小思的这篇短文, 我似乎觉得能够理解你了, 你在黑暗的地下蛰伏那么多年, 待得雾开见月明, 留给你的时间却仅有一月左右, 这么短暂的华光, 你若不尽情歌唱, 分秒必争, 岂不辜负了地底下的执着?想到这一点, 我不由地开始敬佩你”……聆听着学生稍显稚嫩却真诚的诉说, 我再一次感慨,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自我的理解感悟真的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有几名发言的学生平时不爱说话, 说话总是疙疙瘩瘩的, 在这样的开放性实践活动里居然也能较为流畅地说上几句且自有见地, 这对他们来说算得上是语言思想的一次大跃进, 从他们激动的神色上看, 内心的喜悦也是无法言表的。

从这一视角上看, 创造性练笔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 而是作为一种媒介, 让学生通过主动地阅读和思考, 最终走向作品、作者的内在空间, 并迸发出思维情感的火花。写作呼唤真情, 真情不能凭空生就, 唯有引导学生有心地去真诚阅读、观察和思考, 才能促成真情表达。

再次, 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关系到一个人的智力生活、精神生活能否丰富, 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是否健康积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 并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以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 我们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 也不只是历练语言能力, 而是在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化熏陶。例如, 《斑羚飞渡》一文, 要想写好保护动物的标语, 学生不但要重新审视课文内容, 而且还必须要运用修辞手法, 以及要思考动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如像“我们同在自然的怀抱里徜徉, 然而你举起猎枪, 刺穿了兄弟的胸膛, 也撕碎了母亲的心房”这样语句的生成, 学生提炼的不只关涉课文内容, 还有对自我、对人类社会生态意识的审视与反思。这样, 学生在思索中得到了一次道德思想的洗礼。其他像撰写墓志铭之类的练笔活动, 内容往往涉及思想境界较高的人物事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需要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揣摩人物内在精神, 煅炼文字言语, 挑战是多重的, 意义也是深远的。它让课堂阅读不只停留在熟悉记住人物事件、积累语言技巧上,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人物的气质、品德内化为学生的某种精神特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让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牵挂” 篇8

一、选好“切点”,想一想

设计小练笔时,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选好训练的“切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1. 补白

即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碧螺春》一课:文中插图描绘了一群采茶姑娘清晨采茶的情景,文章只对清晨茶园美景作了简单描写,而对姑娘们如何采茶,采茶时会说些什么未作描述。教学中,在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采茶姑娘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想一想,此时此刻采茶姑娘们会想些什么。在“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江南早晨茶园的无限美好春光,感受到了采茶姑娘们勤劳、灵巧及采茶时愉悦的心境。

2. 详化

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练的词句带过,潜在的意思必须由读者在体悟领会之后方能表达。如《碧螺春》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先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又借用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愫:“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此时教者可趁兴问学生:“我们刚才也随作者品尝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茶,如果你是一位小诗人,你会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熠熠闪光。“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姑娘采茶时俊美的身影;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熟练的身手;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还看到了江南特有的迷人春色……”

这种新颖别致的详化方式,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表达的内容,为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也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3. 延伸

即对余意未尽的文章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学完《飞向月球》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则与月球有关的科幻故事;学完《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写《狐狸和乌鸦后记》。此举有利于让学生能主动地去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而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续写中,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二、把握结构,仿一仿

仿写可以对全篇课文进行,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断的练习,包括对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方面的仿写。《秦兵马俑》一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描绘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特点的状物类散文。尤其是第3自然段的过渡段的形式,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学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以及过渡段的形式,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一次练笔,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白鹭》一文紧紧围绕中心句“白鹭是一首诗”,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来介绍白鹭,使人像读一首诗,品一幅画。学完课文后,教者可要求学生以“学校的早晨是一幅画”为中心句,也作一次小练笔。

仿写的基础在于对原有文本的深入阅读与深刻理解,是内化;创作是基于仿写的写作能力的再提高,是外化。由仿写到自主创作,是由扶到放、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移花接木”,组一组

有些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是很好,让他们写一篇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的好文章确实很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移花接木”,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增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信心。

《灰椋鸟》这篇课文,重点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喧闹而又热烈的情景。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将两个场景有机结合,并融入丰富的想象和生活体验,有声有色地进行描绘,从而使“树林是鸟的乐园”这一壮观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晚霞映紅的天空中,不时飞过几只灰椋鸟,它们似乎正在巡视自己的领空。不远处的湖面倒映着棕红色的水杉树和高大的刺槐林,再加上灰椋鸟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四、读中有感,写一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讲的是87岁高龄的巴金老人,在手脚不便的情况下,依然提笔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信,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孩子们的希望,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通过学习,巴金老人对下一代的关怀,对别人奉献爱,让生命之树开花的愿望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具有高超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人。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付出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9

一个人可以只学不讲不写,也可以只讲不学不写,但这样的人有所建树者很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说”与“写”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讲出来、写出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讲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写主要是通过练笔来实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练笔呢?

一、课内多练习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对于每篇课文的学习,老师都会深入地“精耕细作”。倘若在课文中来回走上几遍,学生和老师难免会有所感悟,及时寻找“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信学生感受会更深,这时教师及时引导,把“话题”化为“写作点”,由“讲出来”变为“写出来”,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在激动、兴奋中会欣然向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学生由“想说”到“想写”,需要教师“退一步”“让一步”“缓一步”,寻找切入点,鼓励学生常说、常写,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善说、善写。比如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时,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模仿对文中樟树的描写,练习写另一种植物,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方法上也最好用上借物喻人。

二、课外多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也就“胸有成竹”了,自然也就有“米”下锅。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积累从何而来,要多读课外书籍,要涉猎广泛,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摘抄优美词句,理解并背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读书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自然会厚积薄发,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对“写作文”望而生畏的心里也就会慢慢消除。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她一学期要教95篇课文,而我们大部分教师仅仅只教课本上的20几篇课文,事实证明霍老师的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极大地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明确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自信心”从何而来,需要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外多积累,积累多了,也能更好地反作用于课堂,变得能说、会说、想写、乐写。

三、平时多动笔

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孩子关注的事是什么?有什么想法?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说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可写,如记流水账,日子长了,再写同类事物,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细的描写。另外,身边所处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的植物、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小处“记事”触景生情,大处“论事”见景生情,多动笔,可短可长,记录点滴生活,相信孩子会有长足进步。

从“善说”到“善写”,更需要教师的“善为”。让学生“讲出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需要经验积累,寻找可寻规律,提取可用策略,形成可复制方法,争论、批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并加以完善,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四、“写出来”要成为常态

近日再读《江苏教育》第8期(2015)“教育管理”版专题“新常态教育”,感慨良多,收获颇丰。从教育的角度看“新常态教育”,需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创新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新常态教育需要改变观念。毋庸讳言,当下教育仍以“应试”为主,“凡考的必教,凡不考的可以不教,甚至不教”。不少教师在应试中“出彩”,成为“王”者,而常常沾沾自喜,已成为“常态”,这种“常态”已成为“病态”。在此观念影响下,学生学得疲惫,教师教得辛苦,而这样的教育无人能逃、无人能避,又无人不怨、无人不恨。因此,新常态教育需要改变观念: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多样化成才。

新常态教育重在创新研究,习惯与惰性是阻碍创新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切苹果的方法并不陌生,总是习惯性、循规蹈矩地从上往下切,把苹果一切两半,却很少尝试拦腰切。新常态教育需要打破“常规教育”“非常规教育”,重在创新研究,不能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要以学生为中心用教材教。探寻一条自己的“最佳路径”,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以及李希贵的“新学校行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新常态教育正不断“丰满”,他们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新常态教育,应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新常态教育是从“非常态”走向“常态”,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观念,还要积极探索,创新研究,才能有所作为。让学生“讲出来”,在课堂上言语的表达——说出来,已经从“非常态”走向“常态”,而“写出来”应成为新常态教育,不能让“写出来”成为一种形式或一种任务,更不能为了“习作”而去“写作”。

我们要学生“讲出来”,但我们更需要学生“写出来”。练笔是学生“写出来”的书面形式,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揣摩,细心寻找,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让学生多读多说,勤练笔,多为学生创造“写出来”的机会,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也能写出“精彩”,相信孩子会有“出彩”的时候。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10

一、练在文本空白处

所谓文本空白就是作者没有写出来的或者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让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许多文章都留有空白处, 如果能利用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阅读品味, 仔细揣摩, 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便会跃然纸上。如:《碧螺春》一课, 文中插图描绘了一群采茶姑娘清晨采茶的情景, 文章只对清晨茶园美景作了简单的描写, 而对姑娘们如何采茶、采茶时会说些什么未作描述。因而, 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把画上的内容, 如采茶姑娘们的动作、神态等仔细描绘出来, 再想一想置身于充满新绿的茶海之中, 她们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在驰骋, 语言也变得多姿多彩。此时, 勤劳的江南采茶姑娘灵巧的双手、娴熟的技艺活脱脱地展现在眼前, 再加上出神入化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绘, 她们银铃般的笑声、纯朴善良的心灵深深地感染着每个人。

不难发现, 当学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他们的情感会变得细腻, 表达的内容便会丰富, 充满灵性的语言便如泉水汩汩地流淌于笔尖, 流向心田, 滋润着每一颗纯洁的童心。

二、练在感人至深处

所谓感人至深处, 就是给予学生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内容。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 受到教育, 有所收获。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讲的是87岁高龄的巴金老人, 在手脚不方便的情况下, 依然提笔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信, 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对孩子们的希望, 对家乡的爱, 对祖国的爱。通过学习, 巴金老人对下一代的关怀, 对奉献爱和让生命之树开花的愿望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学习课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静心体会, 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 一位学生这样深情地叙述: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我们只有为别人付出更多的爱心, 更多的同情, 更多的精力, 我们的生命才会有价值, 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三、练在思维困惑处

学生在阅读时, 常常会遇到很多障碍, 并产生许多疑惑, 如能以此为“抓手”,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学生便会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 并会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如:在学习《“蚁国英雄”》一文时, 学生问:为什么称蚂蚁们为“英雄”?在学生被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有所触动后, 出示“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 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显然, 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然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写下对后一句话的理解。交流时, 有位学生这样说:“河岸里, 一层层薄薄的烟雾, 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 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新生。外层蚂蚁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了其他蚂蚁, 他们由此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 何等的悲壮, 他们不愧为蚁国英雄。”

此时学生写下的不仅是对这句话的理解, 更是对人生命的升华和超越的更深刻理解。

四、练在课文终结处

一篇课文学完后, 教师往往要对全文进行一次回顾小结。小结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针对文本的特点, 在小结时尝试设计不同类型的练笔, 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 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 写出自己的见解, 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 而且从此以后把枪一直挂在墙上?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 深入地想一想, 然后写下来, 看谁思考得深刻。

生:老人从天鹅破冰中看到了它们的勇敢, 看到了它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心里很受感动。心想:我们人类也不一定会有这样的精神, 所以他放弃了打猎。

师:勇敢、团结的精神感动了他。概括得好!

生:老人看到了天鹅破冰的动人一幕, 有感而发:天鹅为了求生, 奋力破冰, 不仅仅是天鹅, 所有的动物都是一样的, 遇到困境都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求生之路。

师:动物为了求生, 在关键时刻会爆发出令我们人类惊叹的壮举。写得多好!

生:老人知道了动物也是有爱心的, 也会团结互助。我们不再伤害动物, 不再乱砍树木, 不再破坏大自然, 那该多么美好呀!所以, 他把猎枪挂在墙上, 每一次看到时就给自己一个警告。

师:三个“不再”排列得多么整齐, 给人以警醒!

……

精彩的名家教学带给我们成功的启示:学生回顾全文后练笔, 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 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情感的熏陶, 人格的感化。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篇11

一、什么是“ 随文练笔”

在今天, 其实有很多人对这一个概念不是很清晰, 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没有意识到随文练笔的必要性。 可以说,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方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同时也和学生的写作实际密切相关。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就知道在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 中介”, 在随文练笔的理论指导下就是要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和阅读课文内容的时候, 在认真学习到一些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丰富或者说发展课文的内容,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就是随文练笔想要或者说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在实际的教育中, 随文练笔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 随文练笔”中存在的问题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语文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有许多小学教师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不高而感到烦恼, 学生在写作中没有想象力, 或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词汇运用能力, 所写的内容往往空洞枯燥, 缺乏个性的千篇一律, 使写作成为教学中的重头戏。 虽然在目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下, 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已经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 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随文练笔随意性大, 缺少整体的目标

正如我们前面所得到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只注重阅读而不注重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是长久存在的问题, 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和完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要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也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但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没有制定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在一些教师教学中只是注重个别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 总之,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一个整体的目标, 这将会是随文练笔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2.练笔的时机, 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

在练笔的过程中, 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方法是增加学生的学习量, 通过大规模的做题或者阅读和写作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相信很多人在这方面是有着深刻的体会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增加他们的学习量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三、“ 随文练笔”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教育观念要得到更新

众所周知,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新时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了不断的提高, 可以说, 评价一个教师是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首先要看的是他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师观念的发展和进步会对学术氛围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要我们注意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教育中教师要树立“ 随文练笔”教学的指导思想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充分提高学生读、写等能力的不断进步, 从而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在新形势下, 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很多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或者说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老师要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群体是小学阶段的孩子, 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不断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 比如说, 在下面的两种阅读方法:整体的读文, 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 学会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从而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读写联系, 也就是说将在阅读中所学的词汇、句子或者说是段落运用到写作之中, 学习写作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 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和教育的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 促使教育向更高和更好的层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不断发展“ 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巨大的反义词及造句是什么下一篇:新闻记者年度述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