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教学实录

2024-09-12

《诺贝尔》教学实录(共8篇)

《诺贝尔》教学实录 篇1

生:老师您好。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走近了一个人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1课,诺贝尔。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诺贝尔(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习的怎么样呢?我来了解了解,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好不好?

生:好

师:打开听写本。仔细的听,认真的写。(铁锤、砸石头、机械、装置、逝世)写好了吗?请同学们对照屏幕,检查。很不错,全对的举手。

词语掌握的不错,课文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

生:诺贝尔发明炸药

师:言简意赅。同学们对于诺贝尔这样一个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信的科学家来说,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

生:炸药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近诺贝尔,去深入的感受诺贝尔。诺贝尔究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接下来请默读课文,边读边把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句子,词语画下来。如果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在旁边简单的做个批注。要求挺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开始。(学生默读课文)

生:这是一位怎样的诺贝尔

生:热爱人民的诺贝尔

师:把你的写在黑板上

生:严谨认真

师: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生:无私奉献

师:还有吗?

生:坚持不懈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不怕死

师:非常简单,不怕死,把他写在这。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毫不气馁的诺贝尔

师:还有不同的吗,同学们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发明,不顾生命的诺贝尔

师:黑板上有一个和你的非常相似

生:不怕死的诺贝尔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

师:这就是刚才通过朗读,诺贝尔留给我们的印象。一起读

生:坚持不懈,严谨认真,毫不气馁,无私奉献,热爱人类,不怕死

师:这样的一位诺贝尔,其实课文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诺贝尔。我们先来走近诺贝尔的毫不气馁。读一读你圈画的词,句子。说一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诺贝尔的毫不气馁。谁刚才也留意到这个词了。我读出,这是一位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请你来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他依然继续发明炸药。

师:你刚才特别留意这个词,叫

生: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什么意思

生:永不放弃

师:注意毫,再说一说

生:一点也不放弃

师:很准确,留意上文,诺贝尔遇到了什么,一点也不放弃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一点也不放弃

师:还说什么一点也不放弃

生:亲人的磨难,实验室

师:1863年6月3日,是个平常的不能在平常的日子,诺贝尔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实验,这是突然的一声巨响,滚滚浓烟,诺贝尔时间年的心血化为了废墟。所有的一切,此刻都化为

废墟。

师:心血化为废墟

师:实验室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他全部的心血。读一读这个词

生:化为灰烬

师: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师:生诺贝尔辛勤的汗水,读一读

生:化为灰烬

师:汗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生:化为灰烬

师:谁在来读一读

生:化为灰烬

师:为什么读得快

生:因为他的实验室是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是很快的

师: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把这个词,带到话中,谁在读一读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诺贝尔的什么没有也永远不会化为灰烬

生:诺贝尔的意志力

师:就是大家对诺贝尔毫不气馁的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份意志力让我们看到了毫不气馁的诺贝尔。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接着看,读出了什么样的诺贝尔。谁也读出了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生: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

师:你从这儿感受到了,是吗?好的,还有不同的吗

生: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从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读出了他的坚持不懈

师:为什么从这感受到

生“:因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是多少多少的实验,他花费了多少的心血,从来没有放弃过

师:多会体验呀,一下子抓住二组数字展开想象,我们也关注二组数字,算一算四个年头多少个日子。大概是

生:一千三百

师:老师算过是一千四百

师:同学们,这几百次的失败,一千多个日子,意味着什么?

生:他将要成功了,

师:失败是成功之母,还有其它的吗?平均算来,几乎每几天就有一次失败。1863年的这次失败,硝烟似乎还没有从诺贝尔心头散去,一次失败,也许就意味着诺贝尔的实验室一切都会——

生:化为灰烬

师:十次失败,可能救意味着,他的一切——

生:化为灰烬

师:同学们,这两组简单的数字,如重锤一般敲击我们的心灵。坚持不懈的诺贝尔,有血有肉,展现在我们面前。谁来读一读

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艰难,诺贝尔他是如何熬过来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一起读一读

生: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还有几个同学读出了诺贝尔的严谨认真?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体现了诺贝尔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时炸药可能会爆炸,但他却紧盯炸药。

师:看来是一个眼神告诉了你。哪个词

生:紧盯着

师:紧盯着让你看出了。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的紧迫。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了?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同学们,从盯留意到他看着不放,他实验的时候特别的

生:细心

师:这是他什么时候的专注?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生:在炸弹即将爆炸的时候

师:你感受到了。作者通过简短的句式写出了这份危急。如果大家留意这里的三个叹号一定能把这句话读的更好。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特别的快,谁在读?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情况十分危急,诺贝尔的心——同学们,他怕了吗?从哪看出来?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把你的目光在聚焦的细一些,哪看出来?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仍然盯着不放,是吗?同学们,这位同学善于通过自己的读来表达自己心情。此时诺贝尔的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作者连用了二个盯,现在透过两个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位严谨认真的诺贝尔

生:一丝不苟的诺贝尔

生: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生: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师:同学们,此时他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关注,品味。自己看一看,能不能把这节有声有色的读一读

生:自己读第8节

师:谁来读?

生:读,第八节

师:读的不错,如果你边读边想,你会读的更好。谁再试一试?

生:读第八节

师:同学们,这段是课文写的特别细腻的一段,刚才看的时候,还有没有读出对诺贝尔其他的印象?有没有补充的

生:为民造福。我从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的加紧实验看出来的。

师:好的,还有吗?

生:我读出了他的——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炸药爆炸,他很可能就会完了。但他仍然紧盯不放,一点不怕

师:其实课文还有些段落可以看出诺贝尔不怕死。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还有吗?

生: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虽然他被炸的满身鲜血,但他欣喜若狂,说明他已经忘我了,一点也不怕死

师:这份忘我就从他的一声呼喊中,喊了出来。你读的很好,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师:就是这声惊呼,让这位同学读出了诺贝尔在实验面前好不怕死。如果老师把这句话这样改行不行?

生:自读

生:不行,因为当时人们都以为诺贝尔完了。而这写出他冲出浓烟,人们对他冲出来并不好奇。

师: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冲出来的人,最先喊的是

生:我得救了

生:救命

师:诺贝尔喊的是什么

生:成功了,成功了

师:在他心里,有什么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生:他研制的炸药成功了

师:同学们,回望诺贝尔,为了成功,为了研制炸药的成功,他的实验室,一次次的

生:化为乌有

师:他的亲人,在这一次次的实验中

生:失去生命

师:为了这成功,他还付出了什么?

师:这是一次次失败后的成功,这是一次次化为灰烬后的成功。这是他全部心血后的成功。一起读,

生:读第九节

师:刚才还有同学,读出了诺贝尔的无私奉献,从哪看出来?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无私奉献这一点,还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诺贝尔为民造福

师:没有炸药之前又是什么情况

生: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拥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货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师:没有炸药的日子,无法想象,大大石头得靠工人们一锤一锤的,一块一窥的搬,诺贝尔同情大家。谁再读

生: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拥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货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师:自从有了炸药,读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师:从此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诺贝尔这样做,因为他是这样想的。引读——

生: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老师在读的时候,特别留意这组,请你读一读。

生:18,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用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将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师:此刻,看到这段文字,对诺贝尔这个科学家,你是否有新的认识

生:对不起,老师,我忘记了

师:没有关系,还有谁来说说

生:可以看出诺贝尔发明的种类多,也希望在这方面突出的人做贡献

师:他用自己全部的积蓄,设立了一个——

生:奖项

《诺贝尔》教学实录 篇2

师: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现在, 请快速浏览课文,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指名回答后出示“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齐读这句话。 (圈出“整个生命”这四个字) 能说说生命的重要吗?

生:生命是人最宝贵的。

生:没有了生命, 就意味着人再也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师:生命如此重要, 那么“整个生命”又说明了什么?生:说明诺贝尔把一生的精力都扑在了研究炸药上。生:“整个生命”就是指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自己的研究, 可以看出诺贝尔对这项事业的执著。

师:“执著”这个词用得好。你能读出诺贝尔的这份执著吗?

生朗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 你用重读强调了“整个生命”这四个字, 会读书, 同学们再一起读这句话。

【评析:全文是围绕“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句话来写的, 主线鲜明。设计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提出“整个生命”, 意在引起学生的重视, 初步建立对诺贝尔这一人物的印象及崇敬之情。】

师:默读第4~9自然段, 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 投入他的整个生命的?你可以画一画、读一读, 也可以在文中的空白处, 写一写你的感受。

【评析:倡导个性阅读, 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中思考。相信学生会在默读、圈画、批注中, 丰富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生:我从课文描写的诺贝尔发明爆炸油的经历中, 看出他的成功和他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诺贝尔成功了, 他满足了吗?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但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谁来读一读这段惨痛的经历?

【评析:老师连说两个“惨痛”, 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诺贝尔这段不平常经历时, 先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 唤起学生对诺贝尔这一惨痛经历的同情和担忧, 引起共鸣, 为下面体会诺贝尔对科学的奋不顾身的精神作好铺垫。】

师: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 使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 父亲被炸成残疾。他的邻居们非常恐惧, 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 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师:设想一下, 如果换成你, 你会怎么样?而诺贝尔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

生:我从“经过十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又”等词句中, 感受到诺贝尔坚定无比的信念,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还是孜孜不倦, 实在太了不起了, 太令人佩服了。

师:你能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有了这样大的发明,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感到无比自豪。

【评析:两次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使学生走近了诺贝尔, 体会诺贝尔为科学奋不顾身、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诺贝尔的形象逐渐在他们心中丰满起来。】

师:诺贝尔再次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实验。 (指名读“有一次……完了!”) 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一句话:成败在此一举。诺贝尔一定为此付出了比上一次更多的精力。

师:是的, 这一幕实在太惊险了, 请你说说, 这段话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惊心动魄?

生: (七嘴八舌) 紧盯、缓缓、近了、轰、震撼、滚滚浓烟……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让我们惊心动魄的场面?

生读。

师:你从“满身鲜血, 高举双手”两词上, 能感受到诺贝尔的心情吗?

生:欣喜若狂。

师:这就是他对科学痴迷、热爱的表现。让我们再来读这句—— (生齐读) “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在第10自然段中, 有份诺贝尔遗嘱。请你认真读一读, 想想此时, 诺贝尔又是怎样想的?

生:他为了科学投入整个生命, 希望后人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师: (引读) 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真的是—— (生齐读) “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诺贝尔》教学片段品评 篇3

师:诺贝尔研究炸药,从“小时候”一直到“中年”;为了研究炸药,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一研究起炸药来,他便忘记了一切……

生:(齐读)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立下遗嘱,把他的所有财产,一部分用于建研究所,一部分用来设立诺贝尔奖。

生1:(质疑)诺贝尔为什么不把遗产留给他的亲友呢?

生2:这说明诺贝尔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生1:那他至少也该留些钱给自己的子女吧!

生2:诺贝尔根本就没有子女。

生3:我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诺贝尔一生痴迷于科学,以至终生未娶。

师:我们再齐读——

生:(崇敬地齐读)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生1:假如诺贝尔有子女呢?他会把遗产留给子女吗?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大家想一想,假如诺贝尔有子女,他会把遗产留给子女吗?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之后发言)

生4:我想他会把遗产留给他的子女,而不是设立诺贝尔奖,世界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生5:我想他不会把钱留给自己的子女,诺贝尔不同于常人,他爱子女,更爱科学。

生6:我想他会把遗产留一些给他的子女,这样,他的子女们可以利用这些钱继续从事他的科学事业。

……

师:诺贝尔热爱科学,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人情味。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他仍坚持实验,实际就是在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对父亲,对弟弟最好的爱的表达。他曾劝诫天下的父母,要留给子女必要的教育经费,但不能给子女过多的钱,否则就是在奖励子女的懈怠,阻滞了他们的发展。他把子女受教育、子女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不同于对子女的溺爱,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关怀。他想到的是后代的发展,是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加崇敬诺贝尔,因为他——(板书:热爱人类)

生:(齐读)热爱人类。

【评析】回顾这一教学过程,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1. 学生的质疑能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像生1,提出的三个问题,可谓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如果避而不谈,则伤害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提问,表明了他在积极思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在教学目标的高度,去甄别问题是否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以上过程中,生1的质疑,看似与中心无关,却又合乎情理,结合现实生活,更有教育意义。父母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子女——让子女受教育、求发展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从这个角度出发,诺贝尔虽然没有子女,但他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地爱子女。教师准确地判断了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该如何去爱子女,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诺贝尔对人类的大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 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诺贝尔将自己的遗产用于建研究所、设立诺贝尔奖的事迹尽人皆知。如果仅知道这些,对诺贝尔的认识就比较肤浅——认为他只是不贪财,比较偏执,甚至不顾亲友,不近人情。生1的质疑实际上也是对诺贝尔认识肤浅造成的。课堂上的言论交锋,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诺贝尔的思想碰撞,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诺贝尔这么做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理智的选择。这样,诺贝尔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丰满起来,高大起来。

3.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出现“卡壳”,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短暂的沉默可能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的思维风暴。当生1提出“假如诺贝尔有子女呢?他会把遗产留给子女吗?”其他学生由于事出突然,思维卡壳了。这时,教师适当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再度被激活,不同的观点,异彩纷呈。由于学生有了诺贝尔爱科学这一认识基础,自然会说到诺贝尔将财产献给科学事业,但也会有学生说他会把财产留给子女,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两者并非不可兼顾。教师再及时进行小结,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情感。

诺贝尔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诺贝尔》第二课时后觉得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说文本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一单元以来一直是写人的文章,《天火之谜》中富兰克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一到这一课的时候忽又觉得不知道如何去教了。“诺贝尔”应该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让学生了解这一词汇的相关意义是教学的一个目标,比如颁奖的五大领域、颁奖的时间、颁奖的地点等都作为常识教给学生,要理解诺贝尔这个人,还是应该从他发明并改进炸药的描写中去体会。

为此,我让学生带着“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去默读课文,在令自己心动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感动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一、失去了什么。

他的“实验室化为乌有”,失去了弟弟,父亲也成了残废,这可都是全部的家当和休戚与共的亲人啊!此时此刻,他的母亲会怎么对他说?他的妻子又会怎么对他说?他又会怎么对自己说?

这就是什么样的诺贝尔?——坚强、执着……

痛苦让他毫不气馁,血的教训令他更为细心,租船在湖上实验这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安全。

这又是什么样的诺贝尔?——细心、谨慎……

二、得到了什么。

实验之中,诺贝尔是怎么做的.?“盯”让我们想到了什么?盯的是实验的过程,盯的是实验的成败,这是一种专注,更是一种献身。

“近了!近了!火星即将靠近炸药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连用了三个“!”这又是为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激动?这是失败了两百多次实验的期待!这是失去了亲人后悲痛所积聚的力量!

没有写激动,但激动却跃出纸面!我们学校的“冬季三项活动”在即,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文章之中还有写诺贝尔激动的句子吗?“成功了!成功了!”这是什么样的呐喊?是声嘶力竭的,是百感交集的,是欣喜若狂的!

一生的探索、实验,失败、努力让诺贝尔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他还得到了什么了?200万英磅他真的得到了吗?这是什么样的诺贝尔?——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学设计 篇5

第二课时

榆社县太星小学

常俊飞

教学目标:

1、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

2、练习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感受诺贝尔身上的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不断探索、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

1、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合作探究。注重读、说、写结合。

2、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感受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1、2、10自然段,知道了诺贝尔奖以及颁奖的时间、地点。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走近诺贝尔,去触摸,去感知这一个伟大的生命。

二、抓住中心句,品读课文,走入生命的殿堂

1、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句中心句展开学习,来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和感受他是如何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发明炸药之中的。

2、请几个同学读一下这句话。

你能说说“整个生命”你是怎样理解的吗?

(人的一辈子,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财富,所有的一切)

过渡: 对,一个人用他一生所有的一切去投入的,一定会是他最挚爱的事物。而诺贝尔用他生命的全部去投入的,就是发明——炸药。

齐读句子。

3、请同学们捧起书,认真地默读课文3——9小节。不放过一个词,一句话。去用心地感受诺贝尔是怎样把他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发明炸药的事业中去的?要前后联系起来看,重点字词可以圈圈点点,还可以在带给你感受的句子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感悟。好,开始默读吧!

(4分钟,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4.师生交流。

第3小节:(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

第4小节:(他从小就树立了发明炸药这一远大的志向。当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是那样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说明诺贝尔的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大众的关心和同情。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劳动者,令人感动、敬佩。)

指名读。

第5小节:(诺贝尔发明了液体炸弹。

有了志向,诺贝尔更把它化为行动,与父亲、哥哥一起投入了艰辛的发明工作中。)

补充:这项艰辛的工作,诺贝尔年仅14岁就开始了,真不简单。

第6小节:(液体炸弹极易爆炸,把诺贝尔的实验室都炸成废墟了。

当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重伤,面对这样惨痛的场面,诺贝尔毫不气馁。他毅然继续实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1)出示句子: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补充1:实验之所以如此危险,是因为炸药的成分主要是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极强,但性质不稳定,极易爆炸。所以,对硝化甘油进行研究,其实就意味着什么?

(高度的危险,乃至牺牲、死亡。)

补充2:现在,实验室被炸得无影无踪,5名助手牺牲了,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弟弟埃米尔,父亲也成了残废,而且老人经受不住这件事的沉重打击,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不仅如此,邻居们呢还把诺贝尔称为“科学疯子”,出于恐惧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这样政府就不准许他在市里进行实验了。

真是重重的困难,层层的阻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们的耳旁仿佛又响起了人们怎样的话语呢?

(参考答案:父亲成了残废后,整天唉声叹气,他用微弱的声音劝告诺贝尔说:“孩子,看来我们的实验的确太冒险了。算了,弟弟已经去世了,不能让你再牺牲了!不要再实验了!„„”;而人们万分恐惧地看着实验室的废墟,惊慌失措地说:“天哪!诺贝尔在这儿实验,我们迟早也会被炸死的!”有的气愤地说:“这样真是胡闹!诺贝尔简直就是疯子!不行,我们要向政府控告他。”„„)

同学们,你们看,对炸药进行研究,不仅意味着高度的危险,还将承受着什么?(人们的指责,内心的孤独、伤心、委屈、不理解。)

但诺贝尔退缩了吗?一起答。(没有!)此时此刻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弟弟已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去世了,我更要继承他们未尽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我应当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研制出安全炸药。)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诺贝尔遇到困难真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对科学是如此的痴迷与执着。)

过渡: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发明创造是永无止境的。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指名读,再齐读。

第7小节:(他发明了固体炸药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

—雷管。

政府不让在市内搞实验,诺贝尔就在偏远的湖上搞实验。以前的失败没有使诺贝尔丧失意志。)

出示句子: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一年365天,四年就是一千四百多天,放弃假日、没日没夜地实验,实验,再实验。透过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虽然面临失败,但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他把每一次的失败都看成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成功。)

指名读,再齐读。

第8、9小节:(已经成功发明了固体炸药以及雷管,但他没有满足,连续不断地实验,为了减少伤亡,还要继续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说明他热爱人类,醉心于科学事业。)

(为了验证炸药是否具有更大的爆炸力,他是那样地专注和忘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出示句子):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a、诺贝尔的哪些举动令你敬佩:亲自、双眼紧紧盯着、仍然盯着

b、两次写到诺贝尔“紧盯”,什么叫紧盯?他在盯着什么? 他双眼紧盯着火星,火星怎样了?

从诺贝尔的“紧盯”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读句子)c、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老师范读)这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懂了吗?

——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危险更近),所以他的心(怦怦直跳)——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成功更近)所以他的心(怦怦直跳)d、怦怦直跳的心是为即将到来的危险而紧张,更是为可能到来的成功而激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e、轰!巨大的爆炸声——(教师引读,感受当时的危险)是啊,巨大的爆炸声、滚滚的浓烟让人们慌乱起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人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假如我们就是当地的人,请你演示一下人们当时的样子。(学生演示)你从人们的惊呼中体会到什么?(惋惜、难过、伤心)人们可能还会怎么议论?

3.过渡:就在人们看到实验室火光冲天的时候,就在人们听到大地传来那巨大的爆炸声的时候,就在人们看到滚滚的浓烟涌出来的时候,就在人们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的时候,突然„„

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再重复一遍,激发学生感情。读了两遍,你体会到了什么?

(就在人们为诺贝尔当心、难过的时候,诺贝尔却是兴奋异常,因为他的实验成功了。)

再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可以启发:是啊,诺贝尔就是这样,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来研究炸药的。

出示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此刻,你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就把你的情感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他还为了什么,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诺贝尔一生有355项发明 出示:为了(),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2、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字的小传(主要写明人物的生卒年月,国籍、身份、主要成绩和贡献。

3、最后,让我们以这句诺贝尔的名言来结束这节课。

(出示):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诺贝尔

齐读后,请全体起立,再深情地读一遍。

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并用你的生命去努力实践这句话吧!这是向诺贝尔表达的最崇高敬礼!

板书设计:

诺贝尔

百折不挠

持之以恒

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学设计 篇6

1、通过检测预习效果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学会用不同方法理解新词。

2、继续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预习检测中将课文读正确、感知课文大意,初步了解诺贝尔。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正确课文,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不回。

教学用具:

写有检测题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在哪儿听说的,谁给大家介绍一下?(生简介诺贝尔生平)

2、师补充并明确:诺贝尔不仅在在电化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和文学等方面有一定建树,而且在炸药方面更是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无私贡献。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

3、揭题: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诺贝尔,学习一篇和他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明确“诺”字念“nuò”,跟着老师书空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效果

课前已布置大家进行预习,不知同学们预习的怎样,老师出了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师出示检测题,逐题检测。)

(一)、进行第1题检测:读课文,将下列词语读三遍,读准加点字音。

瑞典 斯德哥尔摩 逝世 机械 铁锤 砸石头 装置

1、自由读,指名读(读拿出你最美的声音读给大家听)、齐读、同位互读。

(二)、进行第2题检测:读课文,借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请试着给“逝世”换个词。

1、指名说知道的词语的大意。并说明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词语意思的。

2、让生找出“逝世”的近义词。明确:有时一个词语的意思还可以用同义词的方法来解释,如看到“探望”想到了“看望”。

(三)进行第3题检测: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1、统计读书遍数:1遍的举手?2遍的?3 遍的?5遍的?

2、再给大家一次机会,练习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全文)

3、指名读1、2小节,谁最勇敢,第一个站起来读?老师最喜欢勇敢的学生。

(1)问:从这两节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问:人们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进行颁奖?

4、诺贝尔为会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指名读第3小节,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文)

5、指名读第4小节,小诺贝尔有什么志向?(,减轻人类的劳动,为人类造福)

6、指名读第5小节,这一小节写他发明了什么?(液体的炸药)

7、发明液体的炸药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随后他又迈出了第二步,谁来读?指名读第6小节)

8、问:“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诺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气馁”的?

9、诺贝尔决心继续实验,可由于危险太大,政府不允许诺贝尔继续试验,怎么办?――租船――这也是毫不气馁。船上的工作怎么样呢?谁来读?指名读第7小节。问:在失败了几百次后,他取得了什么成就?(发明了固体炸药)

10,在一般人眼里,诺贝尔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他依然没有停止实验的步伐,这次他进行了怎样的研究,结果怎样?指名读第8、9小节。

(1)讨论:诺贝尔在取得了成功后,这样一次次开始新的研究,还付出了很多,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引导联系第四节回答:善良的诺贝尔为了减轻人们的痛苦而立志发明炸药,他是在为工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正如诺贝尔自己所言“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他是立志为人类造福。)

(2)此刻,面对诺贝尔,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送给他?

(3)是啊,为了心中的这个信念,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整个生命。

11、更让我们敬佩的还不止于此,指名读第10小节。

(1)问:透过这份遗嘱,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为了整个人类的进步,诺贝尔又将所得奖金全部奉献给了整个社会,设立了诺贝尔奖,鼓励后人向科学高峰努力攀登。)

(2)可见,他不仅为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值得世界亿万人民敬仰。

12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选在了他的出生地举行,颁奖时间则定在了他逝世的时刻。每年的这个时刻,一颗颗科学新星都会在这里冉冉升起。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呼唤这个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世界的名字(指课题,齐读)

13、练读8―10小节,努力做到正确。

14、同学们,岁月的长河会带走很多, 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诺贝尔,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心底的声音: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完成检测第4题:读课文,标段号,完成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诺贝尔奖受奖仪式在 举行,颁奖时间是 。诺贝尔一生在 和 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 。

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依次发明了 、、,并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奖给在 、、或 、、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1)指名填空。

(2)这段话和课文有什么联系?

(3)你学到了概括课文的方法了吗?是什么方法?

(4)明确:读课文时就抓住每段中关键的词语连起来就是课文的大意。

2、诺贝尔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五)指导写字。

1、提醒“奸”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悬针竖,“蒙、贪、企”是上小下大。

2、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3、同位互评一个写得好的字,学习别人的优点。

《诺贝尔》教学实录 篇7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方法,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科学精神

药理学是药学与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的学科,是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桥梁学科。从学科任务和内容来看,它涉及面广,内容多,涉及许多医学和药学基础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难学、难记,补考率相对较高,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架好这座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药理学,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己成为药理学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一批1980年代后期出生的在校医药学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充满敬畏并且很想弄清楚获奖者的成果,因而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好奇和敬畏的心理,可以使药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通过详细解读与药理学讲授内容相关的百年来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可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是医药学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的灵活组织、讲授,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综合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重中之重。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环节不能偏废。近50年来,生命科学蓬勃发展,药理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也与时俱进,已由过去的只与生理学有联系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与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密切联系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新知识和新信息的飞速增长,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所有的新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唯一出路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使其最终成为独立学习者。而一百年来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成果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无一不是重大创新的典范。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的药理学教学大纲内,很多知识点本身就是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获奖成果。绝大多数获奖成果与药理学知识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或密切联系。表1就是笔者以药学类教材《药理学》为例(李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五版),简单整理列举了教材上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和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获奖成果的直接联系。

1 详细解读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成果,加深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

药理学很多知识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很多知识杂而无头绪,如果能理清知识的传承,找到它的来龙去脉,药理学知识就相对好理解多了。而百年来的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成果无疑就是这些知识的“源头”。因此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查阅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者的获奖成果的原始论文,然后在讲授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详细解读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成果,并理顺知识的源头与延续,以加深学生们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授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递质时,有意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神经递质这个概念出现?是基于什么现象提出这个概念的?如何证明神经冲动是电传递还是化学物质传递?并让同学们自己思考。然后再详细介绍1936年诺奖获得者勒伟(O.Loewi)和戴尔(H.H.Dale)的获奖成果,并用生动的Flash展示离体双蛙心灌流实验,再讲解分析这个实验设计对于回答“神经冲动是电传递还是化学物质传递”这个问题的巧妙性与智慧,并且鼓励大家在“强心苷对离体蛙心的作用”这一实验后也去尝试这一实验,使同学们对传出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有了深刻而感性的认识,并且体会到药理学思维的美妙与乐趣。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1970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获奖成果。使同学们对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认识得更为透彻,也了解到科学是怎么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未知世界的。再比如,在讲授第二十一章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时,穿插介绍有“伟哥之父”之称的F.Murad(穆拉德)是如何寻找临床上的难题,然后运用一些药理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向的知识,在NO这个小气体分子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从而阐明了NO的信号转导通路,让学生们理解掌握硝酸甘油作用机制的同时也让其领略到药物机制研究的思路,并且体验到药理学研究的快乐。

2 趣读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入知识殿堂的钥匙。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讲授药理学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笔者经常有意插述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用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大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比如在讲授第二十九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时,笔者就插述了E.C.Kendall(肯德尔)如何从提取肾上腺素的丢弃的副肾中的皮质部分分离皮质激素的故事,并就他跟与他同时获得195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T.Reichstein(莱希施泰因)相互竞争的趣事描述给同学们,引导学生们学习T.Reichstein的聪慧、果断以及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精神。再比如,笔者在讲授第四十七章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时介绍单克隆抗体药物,就穿插讲述了单克隆抗体发明人之一N.Jerne(杰尼)(1984年度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得主)与捷克斯洛伐克籍妻子浪漫而又曲折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对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讲授抗幽门螺旋杆菌药预先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时,附带介绍了1981年年轻的实习医生B.J.Marshall如何在珀斯皇家医学院消化内科主任“错误”的安排下与J.B.Warren(沃伦)搭档工作,并在随后的第三年与J.B.Warren(沃伦)在《柳叶刀》杂志上共同发表了“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胃中的未知弯曲菌”(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成果)一文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不如意的工作环境中取得令人信服的卓越成就。

3 穿插讲解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获奖经历,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是对那些保护人类健康、探索自身奥秘的科学家们所给予的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解除人类痛苦、促进人体体质和种族改良的贡献。许多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的科研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和借鉴。从1901年E.M.Behring (贝林) 因发明白喉血清疗法获奖起,至2007年M.R.Capecchi(卡佩奇)等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而获奖,全世界共有189名优秀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的大多数获奖成果与药理学知识直接或间接相关,而药理学本身是一门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在药理学讲授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医药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何谓科学精神?龚育之教授曾给出了这样的描述:“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反对因循;就是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2]。医学教育的阶段性、专业性,人文精神培养的终身性以及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学教育更应注重科学精神;在这一阶段提倡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其作为终身性教育的连续性而非首要性[3]。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者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无一不是科学精神的生动写照。笔者在讲授药理学的过程中,有意穿插讲解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者的成果和经历,以熏陶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比如,在介绍磺胺类药物时,有意讲述G. Domagk(多马克)先后合成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并不厌其烦地逐一进行试验的经历,并介绍用自己发明的“百浪多息”挽救自己女儿的故事(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这种药物战胜链球菌败血症的人),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求真及献身精神。

4 结语

药理学作为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桥梁学科,对学生们来说是一门较难学习的学科。如何在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药理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药学类学生,比如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不分方向)、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方向)、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方向)等药理学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学习更偏重于对药物的运用(作用、作用机制及其毒副作用),而药学类学生应该更偏重于药物机制的理解及在创新药物中的运用。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很多获奖成果正是对药物机制和生命现象的最有说服力的阐明。因此,在课堂上相关章节的讲授上详细解读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可以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对药学类学生药理学的教学尤其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陈静君,任宏,马娟.药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5-277.

[2]龚育之.论科学精神[J].民主与科学,2001(5):11-13.

《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8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上一篇:快乐的体育节日记500字下一篇:剑桥少儿英语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