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2024-07-18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共11篇)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篇1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冬至将至话习俗 篇2

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很多,它与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多关系。过节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仪式“贺冬”。《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这天,不但朝廷放假,军队、边塞、商旅闭关,停业休息,而且亲朋好友还要相赠礼物,聚会饮酒美食。清朝的《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冬至、夏至,是一年阴阳交替的一天。三十、初一,是一月阴阳交替的日子。子时、午时是一天阴阳交替的时刻,等等。体质虚弱的人在这个时间(刻)内容易患病或者老病复发,危重病人甚至可能“阴阳离决”而死亡。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总结,认为冬至是个非常的日子,说不清这些异常,以过节的形式表示重视,祈求避祸。

◇吃饺子习俗 在一些地方,民间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谚语。传说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相传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看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冻烂了,顿生怜悯之心。于是,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与葱姜等具有驱寒作用的蔬菜做馅,包成像耳朵一样的食物,在胡椒面、辣椒面的汤锅里煮熟,名曰“驱寒娇耳汤”施舍,并让乡亲们饮食效仿,御寒防冻。后来,每逢冬至节令,人们便吃“冻耳朵”,渐成习俗。“冻耳朵”也称“扁食”、“烫面饺”、“饺子”。河南南阳一带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吃狗肉习俗 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狗肉味甘性温,具有温中驱寒之功效。《本草食疗》说羊肉温中益气,“凡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

◇赤豆糯米饭习俗 江南冬至之夜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作恶多端的儿子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赤豆又名红小豆,性平味甘,能健脾行气,醒脾化湿。糯米就是江米,《本草原始》称它能“温补脾胃。”

“药补不如食补” 冬至之后,宜多食羊肉、韭菜等温热食物,少食寒凉菜肴和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传说中的羊肉、狗肉都有咸温补阳的作用。

泉州冬至有哪些习俗 篇3

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

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篇4

从周代起,2113冬至5261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4102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1653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二、传统饮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北方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舍药留下的。

六甲番人是潮汕人,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冬至这一天,父母亲都会在家宅的门窗搭粘两粒冬节圆,而更有一些人家还会在桌、橱、梯、床等显眼处搭圆,而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养猪的猪舍,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三、冬至养生: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篇5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年最冷的“数九寒天”时节了。

我国传统有从冬至开始“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日算起,每九日为一段落,代表寒冷程度的加深。冬至这一日为“一九”的头一天,直至“九九”数尽(共八十一日),寒冷算结束。这个寒冷季节叫做“数九”、“九九”,也称为“数九寒天”。其中“三九”时最为寒冷。

起居:早卧晚起,防寒保暖

冬季防寒尤需重视,寒为冬令主气。因此,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要有足够的防寒保暖措施。但“暖”不等于“热”,冬季室温以20℃-23℃最为适宜。室内温度太高,外出时容易感冒,反而不利于健康。

冬至外出时应特别注意头和脚的保暖;入夜睡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年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年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感与痛苦,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提高警惕。老年人体温过低时可以用温热水给病人洗擦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体温。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饮食:多食温补,注意“三多三少”

冬季饮食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饮食忌辛辣燥热,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至时节可多食些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至时天气较冷,多数人吃后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坚果的油脂成分多,但都是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因此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糖尿病及预防冠心病等作用;坚果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等,并含有大量具有抗皱纹功效的维生素E,因此对防老抗癌都有显著帮助;坚果还有御寒作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并且应因人而异。

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冬季进补多选择从冬至开始,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饮食进补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的潜藏,以敛阳护阴为根本,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具体的是应遵循增加热量;少食咸、多食苦;辨证施补等基本要领。

宜多食温阳食品如韭菜、狗肉、鹿肉、桂圆、栗子等;气虚者应食人参、莲子、淮山、大枣等;血虚者应食牛肝、乌贼、荔枝干、黑木耳、水鱼、羊肝;阴虚者宜食鸭肉、海参、芝麻、糯米、蜂蜜、银耳、果蔬、苦瓜,忌食狗肉、酒等辛热食物,血瘀者宜多食桃仁、油菜、山楂、醋等;痰湿者多食萝卜、紫菜、海蜇、白果、扁豆等;气郁者少饮酒,多食佛手、橙、橘皮等。

运动:不宜过,动中求静

潮汕冬至节习俗 篇6

1、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

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却也体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2、吃冬至丸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

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

3、贴甜丸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不再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甜丸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丸后便分手了。

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4、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须还要有冬节丸,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5、上坟扫墓

上坟扫墓则是冬至的另一项活动。按潮汕的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 篇7

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冬至俗称为“日短”。他们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四开,又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故冬至有3种意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

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称为一个“九”,即:公历从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数九寒天”,还曾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

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冬至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煮好后,分给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满族人则不同,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杀猪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门的.东南角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内装用碎猪肠,猪腔骨拌的米饭祭祀乌鸦,乌鸦是满足古老氏族的图腾(氏族标志,北方氏族多以飞禽为族标),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俗称“神余”。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寒冷的季节。此时正值我国的小寒、大寒节气。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团”之说。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的记录中,则往往是小寒却比大寒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当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冬腊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欢欢喜喜迎新春。

客家冬至习俗 篇8

酿冬至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喜酿冬至酒。

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晒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除了羊肉之外,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在冬至还有吃鸡炒酒、糯米汤圆、糯米饭等传统。

鸡炒酒(娘酒鸡)

这种酒做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只要把鸡肉斩成块,放入砂煲里,再加上娘酒、生姜,煲至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相对于用酒瓮来焗制羊肉酒来说,鸡炒酒的制作方法要简单些。

糯米汤圆

客家人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冬至挪圆,夏至捡田。”意思是说,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汤圆之后,对身体很有益,明年生产劳动的劲头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收入,用劳动所得的钱来“捡田”(买田地),用强壮身体的劳动带来更大的收入。

糯米饭

关于上海冬至习俗 篇9

上海冬至吃什么?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

上海冬至吃什么?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这个了,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两再摆上新酿的甜米酒,花糕拼成一桌热热的吃。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汤圆”是上海冬至 必备的食品,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 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在冬至的家宴上,除了新酿的甜白酒、新蒸的花糕 外,汤圆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食物。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上海人冬至日还有吃八宝粥的习惯,这个是听说来的,不知道准确不,不过吃赤豆糯米饭的风俗是有的,但是八宝饭是与赤豆糯米饭不一样的。传说,上 古时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儿子不学无术,而且作恶多端,后来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还要变成疫鬼来祸害百姓,不过,此鬼最怕赤豆了,于是百姓纷纷在冬至这一 天来煮赤豆饭吃,借以来驱鬼避邪,防灾去病。

上海冬至吃什么?上海人过冬至节除了要吃汤圆、赤豆糯米饭,还要服膏方、喝补酒,外出的人要早点归家,相聚一起共叙天伦亲情。上海人还说,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什么小鬼的会出来活动。

上海人冬至祭祖扫墓

上海人过冬至还有祭祖扫墓的习俗。旧时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汤圆之前,还要在桌子上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有点类似于清明,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是要吃青团的。也许每逢祭奠祖宗的时候,便会和鬼联系起来,于是便要人们早点回家了。

有网友说冬至扫墓,据说要全鸡、全鸭、蹄膀、豆腐、青菜、全鱼、鸡蛋 去上坟的,全鸡全鸭说是要留头留尾额的鸡鸭,老祖宗一定要祭,不祭不发财。

苏州冬至习俗大观 篇10

苏州冬至大于年

冬至又称为“冬节”,民间习俗认为不必等到春节,吃过冬节汤圆就表示增加一岁,因此,有人打趣说,冬节不要吃汤圆就不会老一岁了。宋朝陆游《辛酉冬至》诗有:“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也是把过冬至视为添加年岁的节日;

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始于二千五百年前,当时吴国始祖泰伯、仲雍都是周太王后裔,他们沿用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于是就形成了苏州“冬至大如年”的独特遗俗,

资料

冬至的意思,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而是冬天到了极致的意思.

苏州冬至吃什么

冬至夜,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祭祖、祭灶,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

金华冬至习俗 篇11

一、祭祖

在金华,冬至祭祖是绝对不能忘的。虽然不会有猪肉、鸡肉等祭品,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带上菊花,去先祖坟上走一番。上坟祭祀必备四样菜上坟时的祭祀食品有讲究,有四样是金华传统中必备的:小青菜、白切肉、豆腐、豆腐包。“小青菜要一整根,白切肉不要放酱油,清清白白的意思。”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研究员章竹林说,四种食品都有寓意,豆腐两面煎过,寓意红红火火;豆腐包因为和筛子颜色相同,代表丰收。

二、羊肉汤圆年糕瓜子,你要吃哪一样?

冬至这天要吃什么,不同地方的`人有不一样的说法。有人说吃羊肉,有人说吃汤圆,有人说这一天要舂上足够吃到明年的年糕,还有人说要吃瓜子、花生等干货。至于为什么要吃这些东西,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不外乎就是驱寒保暖的意思吧。你知道你们那旮旯要吃什么吗?

三、晒年味,做米酒

窗外栏杆上,一串串饱满的香肠红白相间,在阳光下泛起嫩嫩的光泽。旁边还有被熏得黑黝黝的腊肠和酱鸭,有时候还能看到几条咸鱼呢

除了香肠,老金华人还会用红曲酿一坛清香的米酒。据说,在冬至这一天酿的酒味道特别好,容易保存。

四、泡泡脚,去冻疮

说到泡脚,可能有人会说,不是每天都要泡的嘛。可是在金华的汤溪一带,确实流传着这样一项习俗。据说,这样可以去掉身上的冻疮,过个暖和的冬天。金华有一句话“冬至洗冻缺,过年洗钱财”。

五、媳妇回婆家团聚

上一篇:人物动作描写教学教案下一篇:看图写话多幅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