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

2024-06-21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共12篇)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 篇1

这是一节教研室楼老师的视导课。刚好我上到《罗斯福新政》这课,内容重要,线索清晰。在为时一天的准备时间里,我不停地追问自己: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与高一新授课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思前想后,在同备课组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是决定按照我的常规方法: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基础梳理后,用几个探究加深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几经取舍后,我选择了三个探究: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联系必修一,美国总统权力在新政中的变化以及对此的认识;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意在从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和多角度深入解读三个层面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公开课如期而至。学生表现活跃,基本上按照我的思路,或思考、或动笔,在下课铃声结束前,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可以肯定的地方有:

一、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完成了基本史实的梳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师生的有效互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我在教材内容上,有所调整与取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难点的突破上,通过三个探究实现有效教学。

三、基础知识落实,注重对历史的理解。通过相关图片、文字材料的解读,运用比较和联系等方法,不仅使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知识得到落实,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联系必修一政治史的内容,用相关史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政期间总统权力的扩大,从而提升主题,突出调整和创新是必然之路。

五、联系现实,谈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课后的研讨会上,楼老师让我先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总体上我觉得还不错,但总觉得有些东西我是忽略了或是没有抓住,但自己又全然说不清,道不明。楼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核心词汇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而这节课的核心词汇则是“干预”。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核心,就可以把很多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比如,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性,总统权力扩大的根源,德日法西斯军事干预的失败……其实,我在备课过程中整合资源的时候,也想到了罗斯福新政何以成功,德日走上法西斯的途径,但是,在最终的整合中,我没有找到合适它们的位置,无奈之下只好舍弃。楼老师的这番话,让我顿时感觉到自己在处理教材,把握核心词汇能力上的缺失。换言之,我对课堂的立意还有待提高。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 篇2

一、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有种种限制,一节课只能选择一到两个探究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思维碰撞激发学生思维欲望,通过相互学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竞争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起始阶段,探究的主题往往由教师提前准备,经过多年培养后,学生才可能生成问题,并主动合作探究。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呢?通常情况下,选择探究主题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这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很难。以《罗斯福新政》为例,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由此可见,这一课的重难点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在“摆脱危机困境”中一并讲的,也没有区分特点和影响,要达到课标中“认识”层次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比如国家干预是对自由资本主义(市场调节)的否定吗?罗斯福新政前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

二、问题设置层次化,符合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在小组构建上通常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学生的个体特征是明显的,思维能力也有差异。所以探究主题可以分为几个小问题来解决。例如,认识新政的特点,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阅读教材,指出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了哪些法律文件?新政主要涉及哪些领域、调解哪些矛盾?分析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认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发现,政府已经主动干预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生产、流通、消费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干预经济发展的形式是立法并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新政特点认识的层次要求。

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属于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美国国家课程标准中是作为9-12 年级学生的要求,同时将标准分解为三个层次:学生能够理解新政和罗斯福总统;学生理解新政对工人和劳工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新政的反对声音、新政批评者的替代方案、新政的遗产。美国的课标更加细化且容易操作,我国的课标侧重于新政的遗产,层次较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问题分以下几个层次:

批评家说他往往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人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

(1)阅读材料:罗斯福新政推行后,对它的评价各异,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这个层次,是要求学生知道新政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明确对新政认识的方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非彻底推翻。

(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明白,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并开创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

(3)最后,要求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思考面对危机美国还有哪些选择,其结果会怎样?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白,法西斯道路只会葬送美国民主制度,新政始终是在宪政框架下运行的,尽管政府的权力有所扩大,但避免了泛滥的个体自由,是资本主义制度重获新生的唯一选择。

三、建立过程控制中的竞争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竞争机制,不仅是小组之间的竞争,还必须有组内竞争。一个探究主题由若干小问题组成,要求小组成员必须选择一个小问题做答,尽可能多答,形成答案后交给组长进行量化打分。在展示过程中主动发言者、补充发言者适当加分。最后,就又形成个人得分细目和小组得分情况。一学期结束后,小组得分情况和个人得分情况都会很详细,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评价机制中的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有机结合。对于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我们更多地是肯定,但要注意艺术化,我们往往将成绩归于展示者、发言者,而忽视了这是小组通力合作的结果。笔者认为,智慧的评价应该让每个同学的贡献都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在展示时,要求展示的同学说明,此观点是某某同学提出的,回答时统一用语“:我们小组认为”,“某某同学认为”。这为教师点评,提供了帮助,不仅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给予评价,还可以对某些有特色的成果给予个体评价。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 篇3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鞠躬成九十度:此处应该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或者掌声不响亮,鞠躬到天亮)

(买一盒橙汁和五个杯子或五小盒)

今天我们就从柑橘种植说起。来聊聊身边的人和事。(生产模式和种植技术的创新给罗老伯带来经济效益)

本课就以“制度创新”为视角,来探究新政的成功之道。(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约3分钟)(展示课标P4)

请同学们用15分钟时间完成“目标导学案”(临近结束时将幻灯片切换至P5)

创新需要具备条件,(将幻灯片切换至P6)请同学分享你的答案: 1933年,罗斯福带着人民的委托,就任美国总统。

他将如何应对危机?(将幻灯片切换至P7)我们来梳理新政的新举措

(将幻灯片切换至P8)不过,治病救人,首先得弄清病因。

请同学来阐述漫画内容;(注意:“是该管管了——说明木桶表达了要求干预的愿望”)请同学回答:胡佛的应对措施?你的建议?(非常棒)还有其他想法吗?(视野很开阔)

总统的新政和我们的思路是一致的吗?我们来梳理自主阅读二的有关问题:(将幻灯片切换至P9)并停留问第一个问:

(将幻灯片切换至P10)

第一:同学,你能列举新政的创新举措吗?(抽最后一排的同学,列举财政金融方面的措施)非常棒!

这就是新政的创新举措(短暂停留后)(将幻灯片切换至P11)

第二:哪些措施是抑制生产和刺激消费的?请同学将你能找到的答案与同学们分享:(将幻灯片切换至P12)

过渡:没有胡佛的旧,如何体现罗斯福的新。请仔细观察左右表格,归纳出新政的创新之处。(学生停留一分钟)

同学,你有发现吗? 现在我们将同学们的发现做出归纳:从形式上讲——;最大区别在于——(将幻灯片切换至P13)

但有人却说新政非但不新,反而守旧?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将幻灯片切换至P14)

罗斯福以创造性的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转而全面干预经济为手段,通过梳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为美国摆脱危机困境指明了方向。

这些措施达到了他预期的成果了吗?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分享创新带来的成果(将幻灯片切换至P15)

你们曾经是这样勾画的吗?(展示图片)应该怎么归纳?(找关键词、句、提取中心意思,去除描述性语句)请注意横线。如:

既要抓住关键语句,也要提取补充解释部分的关键词语,如(将幻灯片切换至P16)

请同学将你找的关键句和词语按第一点的模式与大家分享

(学生阅读完以后,强调)这里反复提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幻灯片切换至P17)他是指……,以国家干预为特征;它的出现体现出近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又进行了一次的自我调整。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发展,竞争力增强,迫切需要通过自由竞争打破束缚,所以自由主义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私人垄断组织产生;经济危机说明放纵私人垄断会导致无序竞争,盲目生产,所以需要国家干预。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将幻灯片切换至P18)

新政对美国和整个西方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近年来,西方史学家对新政的又有了不的同认识。

我们一起来进行梳理。(将幻灯片切换至P19)

提问:变化题的答题格式一定要体现变字。常用的格式为从……到…..;由……到……;以前…….现在……;逐渐……

(学生回答变化以后,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讨论“肯定为主流”的原因,一组讨论否定成主流的原因)请相互讨论,指定一个同学将答案收集起来集中回答。

(将幻灯片切换至P20)

由于时间无法提供丰富史料,这里就留给同学们一个课后作业:查阅以下书籍,参考以下角度,谈谈你对新政认识。

最后,我们回到本课主线,(将幻灯片切换至P21)

我们从时代与个人角度,讲述了罗斯福上台的背景;之后,他以新政为口号,从财经、工农社等方面对美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的特点,虽未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是美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创新”二字。

(短暂停留后将幻灯片切换至P21)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不竭动力。现在,李老师要征集一男和一女两位同学来朗诵,来作为本课的总结。

创新赋

师:创新者,国之源也。

生:忆往昔,秦皇汉武,何等雄杰;唐宋发明,何等隆盛;明清瓷器,何等绚丽;近让日本为之仰慕,远令英法为之垂涎;吾中华之国威,广播于四海。

师:叹晚清,泱泱大国,沦为鱼肉。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地;十八省之土地财产,以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以为人注籍之奴。吾民族之尊严,已荡然无存。

生:何者?善创新者胜,保守者败,历史之定理。

师:看今朝,峰回路转。中华儿女多才俊,遍撒才智扬国威。神舟飞天,天宫筑梦,与嫦娥赏月,指日可待;高铁飞驰,天河运转,同大圣追逐,已成现实。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 篇4

专业:历史学

班级:0502班

姓名:蒲绮恒

一、第一目:临危受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现在我先找同学来回顾一下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

【板书】

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提问】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并且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和破坏性强三个特点。而在经济一危机爆发的源头,经济危机给美国的打击是空前严重的。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板书】

2、胡佛反危机的失败

我们来看一下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美国人民的国民经济状况。【PPT】《危机期间美国国民收入的情况》

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是“每况愈下”。国民收入下降意味着什么?生活水平下降。这当然会引起人民对当时政府的不满。我们从这次经济危机的英文翻译“The Great Depression”就可以看出人民的绝望情绪。

【板书】“The Great Depression” 而就在这时,美国人民迎来了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他们用自己的选票表达了对胡佛政府的不满。

【板书】

3、全国要求改革

我们来看一下1932年胡佛与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的得票情况。【PPT】《胡佛与罗斯福在大选中的得票情况》

胡佛得到1575万选民票,而另一位候选人22280万张,比胡佛多了700多万张。另外,胡佛只有59张选举人票,而另一位候选人得到472张选举人票,这意味着胡佛失去了绝大多数州的支持。

【PPT】《记者的评价》

这位以绝对优势战胜胡佛的人,曾经有记者这样评价他:“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这位总统是谁? 【提问】

这个人就是罗斯福 【板书】罗斯福

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你可能会因为对胡佛政府的不满而投票给罗斯福,但你也可能会担心你支持的这位候选人将是第二个胡佛,他对经济危机的处理同样不力。那罗斯福究竟有什么优势打败胡佛,赢得总统大选呢?

【PPT】《罗斯福生平》

我们来看一下罗斯福的生平。从材料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呢?

【提问】你认为当时的美国选民看中他哪些优势的地方而投票给他呢?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罗斯福个人的能力很强,这从他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来。第二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第三是有惊人的毅力。但是我们说,这三点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能得到选民支持的原因是罗斯福的演说打动了人心。

那罗斯福在他的演说中说到了什么呢?大家来看一下。【PPT】《罗斯福的演说词》

请同学们留意红色字体的那些文字。罗斯福提到,他要实行“新政”。【板书】新政

这个“新政”指的是什么呢?“新”体现在哪里呢?这表明罗斯福宣誓,如果他任总统,他会采取种种与胡佛不一样的措施,我们就用“新政”这个词来表示。正因为以上诸多因素使罗斯福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板书】

4、罗斯福就任总统

这四个因素成为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板书】

一、背景 【PPT】《新政实施的背景》

二、第二目:实施“新政”

罗斯福上台之后,立即实行应对措施。当然,这些措施是围绕着一个“新”字实施的。那这些应对措施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

二、实施“新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罗斯福新政。【PPT】《罗斯福新政定义》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和财政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新政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调整和复兴经济;第二阶段,着重改革。

不知道同学们对刚才展示出来的罗斯福的就职演说还有没有印象。罗斯福说他要在“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那他是如何在宪法赋予他 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呢?

同学们看一下美国宪法有这样的规定: 【PPT】《美国宪法》

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战争状态,同学们从课本第84页的“资料回放”可以知道当时罗斯福已把胶泥国际危机当作战争来看待。在这种情况下,总统可以召集两院开会,还可以召集两院休会,这说明总统基本上集立法权和行政权于一身。正因为这个原因,在罗斯福上台的一百多天内,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建议,而国会就通过一系列法律。其中第一项是紧急银行法。而在众多法律中,有1/3是与财政金融有关。

【板书】

1、整顿财政金融

【提问】那为什么整顿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开始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其中银行业破产,才会导致工业破产、有大批农民破产,工人失业。所以总统决定在1933年3月6日宣布全国银行休业整顿一天。这就体现出与胡佛的措施的不同。

【PPT】《“新政”的具体措施》

上节课我们讲到胡佛认为政府不是管理商业的,但罗斯福不但管理了,还要求银行整顿。不仅如此,几天之后,他 命令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七个月后,美元大幅度贬值,幅度在30%左右。这体现出罗斯福与胡佛的不同,胡佛不管理经济,但罗斯福政府却开始干预经济了。而国会也通过《银行法》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在第二阶段,国会通过《证券交易法》来管理最容易出现风险的证券业。这些措施很快得到奏效。1933年4月经济危机暂时停止。这使美国总统和国会有了信心,就是只要政府干预经济,就可能缓解经济危机。所以之后,他们在工业、农业上通过一系列立法来处理经济危机。

首先在1933年,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板书】

2、农业:《农业调整法》(AAA)根据《农业调整法》,很快成立了农业调整署。它的职责就是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减少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但是政府是这样子想,可农民不是这样子想啊!农民为了多获利,他会多生产产品,而产品多,价格自然会低,农民收入也会低,就是造成这个恶性循环,但政府要怎样做,农民才会心甘情愿呢?

【PPT】《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政府说服农民大规模毁坏农产品,然后给农民补贴。这个措施见效还是挺快的。1932年农民只有40亿美元的收入,但到1935年就增加到将近70亿美元的收入。

另外,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板书】

3、工业:《工业复兴法》(NRA)根据这个法律,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来规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譬如说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这些措施显然对那些无法与大企业相比的小企业有利。而规定员工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显然是对工人有利。通过这个法律,使200万人重新就业,而复兴工业也成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

但是,我们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有1700多万人失业,这就意味着还有1500万人失业。这就有点奇怪了,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让农民增收,大规模地毁坏农产品,却丝毫也不在意那1500人忍饥挨饿,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提问】那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解决呢? 罗斯福是对失业人员采取直接救济的办法。但是他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救济资金很快就陷入低点。这时候罗斯福才想到增加就业机会。这种救济方法叫做“以工代赈”。

【板书】

4、“以工代赈”

也就是政府雇佣大批失业工人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如果我们说罗斯福命令银行休业整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例,那“以工代赈”又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创意呢?政府雇佣工人,政府成了资本家,成为雇主。这就意味这美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PT】《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之前,大企业都在大资本家手里,相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我们把它称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在这之前,经济又是处于什么阶段呢?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以说“新政”是使美国逐渐转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折时期。在这段时期,美国花了180亿美元,建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学校和医院。要修建这些工程,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这些公共工程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田纳西水电站的修建的确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我们看一下经济学家的统计。

【PPT】《田纳西水电站》、《经济学家的统计》

我们说“以工代赈”标志着美国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提问】那你们怎么看待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件事?

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首先它收获了社会效益,因为解决了就业,也就解决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美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法西斯势力泛滥,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美国政府也是获利的。美国以“以工代赈”的办法给工人支付的工资比私人企业少23%~54%。所以政府有极大的获利空间。而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个人而言,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是失业者,现在有工作了。除此以外,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残疾人的救济制度。

【板书】《社会保险法》(SSA)

所以美国进入到这个阶段对政府和个人而言都是件挺不错的事。

三、第三目:摆脱危机困境

【提问】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呢? 【PPT】《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作用及意义》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它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呢?没有。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三个。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板书】

三、摆脱危机困境 【PPT】《美国人民生活改善》

经济复兴,国民经济状况有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自然对政府就有了信心,因此社会矛盾得到缓和,也使法西斯势力无法在美国泛滥。而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一个最大的不同。所以,尽管罗斯福新政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在1938年~1939年经济危机重现了。

【PPT】《1929~1945年美国生产状况柱状图》

但它的影响和破坏性会不会想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那么大呢?不会。首先,新政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所以经济危机重现呢?两个原因。第一,国家已经开创了干预经济的模式,国家可以运用它的政策来干预经济;第二,哪怕干预经济不能马上见效的话,还有理发来帮助失业的工人。美国经济制度的这种重要调整,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三个内容。【PPT】《知识结构图》

第一个是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罗斯福在经济危机的前提下当上了总统,他应对机关机危机的措施称为罗斯福新政。内容有四个,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和社会福利。前面三个都与经济密切相关。

【PPT】《“3R”》

应对经济危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恢复经济,我们用“Recovery”这个词来表示;然后通过立法力图实行经济方面的改革,我们称它为“Reform”;社会福利体现的是救济,我们称为“Relief”。所以我们可以用“3R”来回顾新政的内容。另外,对新政的评价我们要掌握它的实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PPT】《知识结构图》

五、课堂练习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 篇5

一、秦朝的统一 (前2,秦王嬴政)

1. 条件:A春秋: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诸侯国君称“王”,卿大夫夺位政变,诸候国竞争,各国变法。

C、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2、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 意义:它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表现):

(1)皇权至上,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三公之下,是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的九卿。

(3)地方推行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不能世袭。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县乡里,

(4)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6)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3.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岳麓版 篇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 任老师来耕作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 辛勤耕耘, 获取知识, 铸就能力, 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自主探究学习进入课堂, 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例如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节教学中, 运用情境来创设“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学, 思考着学, 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交流合作—尝试运用”的自主学习过程, 不断学习和积累历史思维的方法。

二、案例描述

下面是一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的教学片断, 主要探讨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如下:

马:小罗, 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噢, 为啥?

马: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 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哈哈。

(注:“马”是马克思, “罗”是罗斯福, 并在幻灯片上打出两人的图像, 加强直观感受。)

学生看到这段有点滑稽的对话, 觉得很有意思, 甚至有学生在下面哈哈地笑起来了, 我看到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又打出了以下一段材料:

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 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 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在幻灯片上打出:罗斯福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吗?有学生在笑)

师 (故意装作很疑惑的样子) :罗斯福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啊?

生1:当然不是!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不是呢?你有什么证据呢?

生1:我也说不清楚, 就是凭感觉。

师:那我们再回头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以及我为大家提供的一段材料。

作为一个国家,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思考、判断, 并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

师 (在观察到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 :谁愿意将自己的判断告诉大家?

生2:我认为罗斯福应该不是共产党员, 因为他说“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中的这个“彻底的革命计划”应该指的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法西斯分子建立极端独裁统治的要求。“拒绝”表明他不赞同。

生3:我也觉得不是, “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应该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师:好, 你说得很有道理, 看来大家都认为罗斯福不是共产党员。那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新政可以做到吗? (特意强调“永远”)

生3:不能, 因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罗斯福新政说到底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

师 (很激动) :你分析得太棒了!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吗?

生3 (思考了一会) :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师 (看到有的同学还是似懂非懂) :谁能从工业政策的角度来论证一下?

(学生又开始忙活起来了, 看书, 思考, 并与周围同学交流。)

生4:我来说说看。《工业复兴法》虽然限制了部分资本家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等等, 但是并没有剥夺资本家对工厂、设备的所有权啊!

生5:《工业复兴法》虽然损害了部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但是它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加剧经济危机, 是有利于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师:大家分析得都很好, 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准备迅速转到下一个环节。)

生6:老师, 我觉得罗斯福的新政在当时资产阶级中间肯定掀起轩然大波, 我有个提议, 我们下次上一节辩论课, 就模拟当时美国国会是否赞同通过罗斯福新政的一系列法律, 你看行吗?

师 (愕然, 但转念一想, 这不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吗?) :好的, 下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辩论课!

(学生纷纷鼓掌。)

以上是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片断, 从教学过程来看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交流合作—尝试运用。教师在其中起了点拨、引导、指导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三、案例反思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 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自主学习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主学习?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可见, 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 应根据教学目标确立需要创设的情境, 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创设新颖、直观、能够激起学习兴趣的情境。

上述教学片断一开始就用学生感觉很新奇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吸引了学生,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解决“罗斯福是否是共产党员”这一问题的欲望, 形成了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想学。可见, 如果没有情境的创设, 学生没有了兴趣和动机, 要实现自主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启示一: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工作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 即“创设情境”。因此, 教学设计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立需要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要新颖、直观, 能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 依托情境, 提出问题。

要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提出问题, 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因为对课堂教学来说, 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学生进行思维、进行探索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 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特别应注意考虑的环节。实践证明, 不同的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 对学生探究动机的程度、持续性影响很大。教师只有认真研究, 巧妙设计问题提出的时机和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

上述教学片断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学生被”穿越时空的对话”吸引, 兴趣盎然之时, 教师以字幕的形式提出问题, 又以启发性的语调强化提出的问题。可以说, 片断中问题提出的方式和时机恰当, 效果明显, 其原因就在于问题是以情境为依托的, 对学生探究动机的激发是显而易见的。可见, 以情境为依托的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学生要获得知识须围绕问题来组织。这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 其学习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启示二:以情境为依托的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设计问题时, 要与情境创设相统一。因为情境是问题提出的依托, 问题是情境的必然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情境设计更需要让学生探索问题, 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要从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情境。

(三)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有内在联系的;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合作, 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 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决该问题时, 可能就需要分工协作,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这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 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如下所示:

上述教学片断很好地体现了三者的关系:问题提出之后, 首先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 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 直至解决问题。这其中, 学生查书、思考、判断等活动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 而当问题无法解决时, 则进行合作交流属于合作探究过程,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此看来, 这个过程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 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 它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启示三:学生自主学习是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 这种学习包含个体和集体两个部分, 对前半部分, 教师应充分放手,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对后半部分, 要善于引导、善于调控, 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争论, 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四) 建构知识, 灵活运用。

2000年初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努力地探索研究性学习,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 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 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述教学片断中“美国国会是否会通过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辩论”正反映了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要求, 学生可以结合必修一所学“美国的民主政治”来较好的策划这场辩论, 尽可能使历史事实逼真。

启示四:学生所学的历史应该是“活”的历史, 是可以运用的历史, 这种历史不是教师教给他的, 应该是他自己运用各种手段体验、感觉到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引导他感觉历史, 提供给他各种手段、方式体验历史。

摘要:文章结合《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片断, 提出采用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依托情境, 提高问题;小组合体积, 自主探究;建构知识, 灵活运用等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片断,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龚福英.“自主学习”的案例和启示.

[2]邢力飞.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地理知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篇7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 篇8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限制王权的开始:《大宪章》的签署;议会的创立

(13世纪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2、17世纪后,英国王权与议会发生尖锐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束标志: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3、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并颁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制定并颁布的目的:限制王权;

内容:A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意义: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此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从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运行机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以后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三、民主化的发展:

1、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2、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19,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四、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特征:

1.君主的地位:国家的元首是世袭君主英国国王,国王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2.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高中历史知识点岳麓版 篇9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篇10

二、罗斯福新政突出特征的提炼问题。通过制定《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一系列的法案,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征——运用国家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划时代的转变,经济政策有自由主义过渡到了国家干预主义。

三、本课标题再加工,突出主题。教材标题为“罗斯福新政”,初中教科书是这样的标题,高中教材依然如此,过于平淡,很难对学生构成冲击,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再加工。在标题设计上采用“罗斯福新政——坐在轮椅上转动世界”。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 篇11

一、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三、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克隆实验成功

五、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六、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 “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七、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八、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12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上一篇:xx幼儿园课程评价范文下一篇:维修会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