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2024-07-17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共9篇)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1

教学中的应用

秉烈中学 罗绍孟

一、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已经在中小学得到广泛的开展。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一个鲜明的不同点在于其实践性强。我们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占多数。他们平时很少接触到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家庭知识背景、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对于信息技术大都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电脑,连开关机、使用键盘、鼠标都不会;动画制作和网页制作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就会让这些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相对而言,有少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里有电脑,平时喜欢玩游戏。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不屑于老师传授的“菜鸟”型的基础知识,老师讲的内容学生都早已经“自学成材”了,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无所事事,于是这部分学生也产生了“厌学”现象。两个极端使得整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显得杂乱无章、参差不齐,老师难教,学生厌学。

二、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优势与必要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是首先在课堂上用5-10分钟的时间来讲解、演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交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样“一喂一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较高学习层次的学生而言还能勉强接受,但对于较低学习层次的学生来说,就显得较为吃力了。个人认为,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十分有必要充分应用分层次教学来缓解学生对学生的吸收程度。所以说,采用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够从课堂上学有所得,有所收获。

学生在先天性因素、兴趣爱好、对新事物的领会能力等各种内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是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的,平时采用全班统一模式学习,“一锅端”的方法是很难保证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的。毕竟学生的层次不同,有的“吃不饱”,有的又“吃不了”,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对学生“对症下药”或者说是因材施教,所以说,采用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次教学使教师必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前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自主获取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以此来满足高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说,采用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根据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充分应用分层次教学的独特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分层次教学:

1、对学生进行分层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有着不同要求等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分为班级授课、活动课程、个别辅导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普及型教学)。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计算机课程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第二层次是以认知力强的学生为主体的操作课程形式(提高型教学)。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有智慧有潜质的学生进行提高教学,让他们广泛参与信息技术的提高型知识开发,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其信息技术特长。第三层次是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拔尖型教学,主要用于课外)。有一些有超长才华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对知识的需求的,这时,通过教师的个别辅导,对部分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助学习。使他们走上“兴趣---特长---专长”的成才之路。

2、对教学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为了更好地分层次施教,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分层次教学法”要求教师备课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多种提问方式,启发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题,那么在分层次施教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3、对教学过程分层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过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我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再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各层次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分层评价,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对不同的学生就要实行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要从不同的过程和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前途。样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2

●●调查为分层教学铺垫条件

笔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调查表, 通过调查初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与兴趣, 为分层教学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 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意愿, 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优等生是计算机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中等生是在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但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后进生是那些双基较差, 对计算机没有兴趣, 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的学生。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 实行升降级制, 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 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 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教室中进行的, 所以对学生座位的恰当安排也是很重要的。笔者曾尝试让优等生们坐在教室的两边, 而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交替坐在教室的中间两排。这种排位置的方法, 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进行个别辅导以及学生对信息的反馈, 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的分层实施

1. 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达到什么程度。这便于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不同学习任务。对于优等生, 能够透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 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 重点培养操作技能, 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有难度的习题。中等生, 在知识目标上, 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 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 重点培养操作技能, 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后进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方面, 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例如, 在《用Word制作环保宣传海报》的教学中, 我对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要求是:掌握“用艺术字作标题、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对优等生除了上面的目标要求, 还要求能合理修饰、调整版面布局, 使宣传画美观、和谐、自然, 通过图文混排的制作和设计, 起到更好的宣传环保的作用。

2. 教学过程的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 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得。具体来说, 即对优等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 让他们自己摸索探究, 并进行讨论;对中等生来说, 特别要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 落实好大纲;对后进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甚至需要“手把手”指导。

我以八年级《电子邮件》的教学为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优等生, 教师演示用Web收发电子邮件,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 研究其他收发邮件的方式就可以了, 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等生, 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 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两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 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于后进生, 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 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 再给出几个任务, 让学生去尝试练习, 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整堂课下来, 各层次的学生掌握得都相当不错, 整堂课的效果很好。需要注意的是, 对优等生来说, 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 应巧妙设计, 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中等生, 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后, 还要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后进生, 促使他们打好基础、多加训练, 并对他们耐心辅导。

3. 课堂练习的分层

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 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 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作业可分三个层次去要求学生, 一种是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 可以要求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给另一种学生布置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 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 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 要求一题多解, 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 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用电子表格检索数据》这节课中, 笔者以初二期中考试成绩表为例, 设计以下练习: (1)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关键字递减排序; (2)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关键字、“总分”为次要关键字递减排序; (3) 筛选出“信息技术”学科85分以上的学生的数据; (4) 筛选出“信息技术”学科85分以上的学生和总分400分以上的学生数据。这4道题由易到难,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后进生可以选前面两道;中等生在做完前面题目的基础上做提高题;而优等生可全做。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4. 考核与评价的分层

考核与评价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一把“尺”。但是, 大部分渔农村学生的家庭没有计算机。学生大部分是去亲戚家或者去网吧, 才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因此, 学生在课后上机练习的机会、次数、时间也是不一样,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而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却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针对前面提到的学生操作方面的差异, 若考核中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是不公平的。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分层次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 我采用过程性考核与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内容, 包括课堂平时成绩、电子作品考试。每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提交作业到教师机, 并有效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期末再利用一节课集中考核学生的操作水平。过程性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突破了常见的“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 对学生日常课上学习情况、课内外的作品完成情况等进行弹性的管理和评价。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 我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对于后进生, 我先提供一个样板和样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让他们模仿着做。这里, 主要看后进生在知识水平上的进步以及提高程度的大小作为评价。我对优等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这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终,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并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水平。

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31-1一、分层教学的起源及意义

班级授课制的模式是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什么是分层教学呢?是指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通过这一手段,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面对学生等级考试中所提出的要求,如想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那就必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现有的差异,而分层教学模式就是解决这一差异的一种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任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这一整体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再实施异步教学。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分层策略和学生互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达到教师教学前所设定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实际操作性和必要性

1.基础认识水平不同。我对高一年级的新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99%的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前,都学习过计算机,还有极个别来自条件差的学校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这99%的学生中,也是存在差别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所开设的课程数量和质量都是不一样的,在这样教学环境里,就造成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学习条件不同。现在的家庭多数都购买了计算机,有的家里还不止一台计算机,并安装有宽带。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课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外,在家也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这相对于家庭没有计算机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差异。

3.学生态度及自控能力的不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欲望强烈,主动学习,部分学生则是很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特别是现在,网络游戏、音乐、网购等网络活动,很容易使得学生分散注意力,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一种考验。

4.操作技术能力的不同。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平时喜欢动手摸索的同学,学习起来就十分有优势,老师稍讲一点就通,并且在很多时候还能做到举一反三。有些平时不好动的同学,在操作技能的实践上面,就会没有什么优势了,少部分学生就会落后于其它同学很多。更有甚者,对于最简单的操作都不能够顺利的完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步奏

1.备课分层。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在备课时,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下”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感受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以收获的成功来激励学生学习。对于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后,再进行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让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操作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操作技能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

2.授课分层。激励式分层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基础上,把知识和时间的安排做了一定的改进,拿新授课来讲,三个层次是独立成段,又是前后连贯的,这样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白自己在这个层次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时间的安排上,基础知识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

3.课堂练习分层。学生在进行练习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中低层次学生的辅导,鼓励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并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培养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问的习惯。让优生来帮扶这些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优生所学知识在帮助过程中得到巩固运用。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也得以提高,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又利于学生气氛的形成。在练习中也要分出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第二个层次是布置稍微有一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第三个层次是安排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性和创造性。

4.评价分层。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一个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练习,以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有侧重地提高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并建立同步评价表作为学生学习反馈和教学反馈。在平时的评价中,动手能力稍差一点的同学,只要他们的学习态度认真,能够完成当堂课所教授的内容,在评价时就要认可他们的努力,通过这些评价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慢慢地积累后,就可以有一个质的进步。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4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堂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主题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计算机 利用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在全国各中小学的普及。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前期比较强调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操作程序,现在逐步重视整合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及工具(即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①目前我国教育界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新型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教学结构的革新。

一、教育信息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论基础

中学语文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②因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名家的遣词造句,来品味和研究作者行文风格、表情与达意,来掌握语言的运用法则与规律。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注重情、意的因素。

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教师的视野和想象。

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改变也必将进一步地改变与修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方方面面,这也启发我们同仁去对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诊断与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进

在我国有两种影响特别深远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其一是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应用。另一个则是凯洛夫的“五环节”,即把课堂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上面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当然受到了当今人们的批判。科技的发展为信息化下的语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带来了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要是介绍五个人物的出场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方式。如果课件展示时教师首先展示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然后让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在最后再次出现。这样,学生从第一个画面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到最后一张画面中对人物各种特征精确的理解,学生认识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教学既考查并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学反馈的目的也水到渠成,同时各种描写方法又在画面的展示中得到了深化。这种教学效果也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不论这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合理的想象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唯美的电子画面时,哪怕再迟钝的孩子,也会怦然心动。因为,信息化的语文教学将会填补学生们想象力的不足,而想象力的不足丝毫影响不到这些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感悟,对美的追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我们新课标提出的那样,“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的作用,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为信息教育下语文的教学方法、价值观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又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

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这种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教师设置的信息化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根基的,它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完成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而且深刻。

四、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农村中学运用中的困难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中学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名校,上好远程教育课,学生在计算机房里,便能观摩到远在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等网校的作文远程教育课。而在农村中学,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在计算机上写作,教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师生间通过人机对话,互通信息,及时交流,解疑释惑;学生写就的文章,可及时上传到教师机里,师生在共同批改中交流得失,增进感情;课堂上未完成的习作,可保存下来,课下抽时间完成;未能在学校计算机房里批改完的文章,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家中的计算机里,这就为作文的批改提供了方便(作文批改从办公室移到了计算机房,由学校延伸到了教师的家中),也为师生间的交流搭起了平台。对有条件的同学,教师则让他们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收集信息,帮扶同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对教学全过程的支持,使教师成为了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师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开展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资料库”的形式,将平时的阅读资料和搜集到的写作素材归类保存;通过填写“学生写作自我预测表”、“个人写作评价成长记录卡”,对每一次的写作水平进行自主测评并作好登记,以便了解自己的写作成长过程。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写作定位评价表”、“学生写作成果展示台” 等学生个人写作成长电子档案,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写作水平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写作教学过程的电子智能化管理。而农村的孩子家里有电脑的微乎其微,对电脑知识掌握的较少,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较少,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只能依靠老师自身的力量来实现。

五、教育信息化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使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达到知识与兴趣的相互促进,让语文学科发挥它人文性与知识性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好教育信息,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支撑。例如,在教《听潮》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涨潮的景观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可能比较有趣,但却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的文字符号较之直观的光电画面,会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达成人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在应用教育信息的时候,还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理性的对待教育信息技术。既不能简单排斥,也不能一味的盲从,切实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整合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8期,2011年第1期。

②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5

在学科教学中,多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其相辅相成。教师要充分掌握多媒体的基础应用,合理把握多媒体的使用分寸,不能忽视多媒体的优点,也不可以太过于依赖,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应该定位其课堂信息的应用价值。在课堂需要的时候,给予直观的图片、视频或者文字信息的展示,集中学生们在课堂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打破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跟着时代和教学改革的脚步,充分利用外界条件,加大教育领域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广泛,在不同的学科面前,有着不同的使用特征,在语文课中,多媒体可以提供动画、翻拍的影像视频、图片等内容,在数学课中,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演示图形转换、解题步骤、动画等,在英语课中,多媒体可以展示情景对话、听力朗读、播放英文歌曲等素材,在物理课上,多媒体可以多次展示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学到如何从实验里得到实验结论,在化学课上,通过多媒体可以直观的看到图表和实验模拟演示,给学生们最真的课堂效果。多媒体在每一学科的应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效渗透信息技术,推动各科课程教材改革

信息技术虽然是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但是信息技术渗透教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起信息技术,收集更多的教学相关的信息,建立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教师从中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创新,信息技术逐渐渗透教学当中,不单单是作为辅助工具的引用,而且还向教学目标靠拢。在课堂教学目标里加入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一项任务,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熟练的应用信息技术,并提升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

三、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各科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资源比较丰富,教学信息只是应用的领域之一。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法,随之,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成为了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之路。多媒体从单一的展示方法,开始向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迅速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四、结束语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6

作者姓名:宋冬冬

作者单位:登封市唐庄乡初级中学 电话:*** 时间:2012年5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课外延伸,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关键词:电子备课

教学形式(兴趣、情境)

课外延伸

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雨后》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雨中孩子的欢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

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

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

《2008,北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一片欢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人们听到申奥成功那一刻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

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 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是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5、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

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 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为例,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看看吗?”“想!”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

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为了理解作者对鸟岛独特的风光以及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鸟岛的信息,举行“鸟岛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鸟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鸟岛风采的图画。

4.创作或填写保护鸟的歌曲。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兴趣小组分层教学,网络德育分层教育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好处是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还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种愉快的情绪, 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 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形成个性化发展, 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 拓展视野, 勇于创新, 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笔者作为县级信息技术校际教研组成员及学校教研组组长, “带领”一些年青的信息技术教师,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尝试进行“分层次”教育教学。几年来, 我们充分利用Internet平台及学校软硬件设施做了一些工作, 也取得了一点成效, 受到学校、社会的肯定。

一、在日常教学方面实行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 (1) 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 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 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2) 学习条件各不相同,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更有机会接触电脑, 拥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 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 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 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种种的原因让我们尝试分层教学法。并根据以上的四种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当然这种分层方式是动态的, 我们会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1、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平常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接下来我们还要确定教师在本节课应以哪个层次的学生作为出发点。有了以上的准备后, 再进入课堂。

2、课堂教学的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 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 做到多练。授课时我们以“中”、低层的学生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或降低层次。在课堂实践中, 我们会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都包含有这“三层”学生。目的是让他们的操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有的时候, 学生们之间的“互教”比老师的传授效果还要好。几年来, 学生在信息技术会考很少出现不及格现象, 说明其有“独到”的作用。

3、教学评价的分层

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 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所以对各层次同学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样。对学生的评价, 我们除了统一的考试外还通过设置附加题 (以实践操作为主) 等手段来勉励各层次的学生。再根据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较差的同学, 寻找其闪光点, 采用表扬评价,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课外活动方面实行分层次教学

我们采用了“广撒网”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 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而我们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也是多样的, 包括: (1) 青少年信息学奥赛活动; (2)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3) 电子作品制作活动; (4) 机器人制作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习需要让他们自主选择兴趣小组。指导老师们也相互配合、互通有无。保证我们兴趣小组的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1、制定及实施相关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可以让学生知道活动行为规范, 强化他们的责任感, 以此防范学生在活动中的不良行为, 为兴趣小组开展提供更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方面的保障。为了让学生认识并重视它们。我们一般会选择在活动开始前夕进行宣传, 甚至向学生征集“条例”,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2、组织“学优生”参加信息学奥赛及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活动

这两样活动对年轻一代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养成创新精神, 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它们通过竞赛形式对有才华的青少年起到激励作用, 促使其能力得以发展。特别是信息学奥赛要求选手要在比赛中展示更强现场实力。这两项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上网获取知识并能区分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的能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这几年在信息奥赛方面屡有收获。一些同学因为获奖而受到学校、社会的表彰, 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满足。还有一些同学虽没有获奖, 但他们在大学里因为有这一技之长而发展得更加顺利。

3、组织“中、中下学生”参加电子作品制作活动、机器人制作活动

这两项活动注重实践能力,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兴趣持久不熄。我们通常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明确每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并设置疑难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 保证学生充裕的实践, 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任务或发现某项事实时, 必然能够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并增添一份喜悦之情, 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在培训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兴趣小组同学之间也存在逻辑思维上的差距, 对于比较平庸的同学我们会建议他们参加这两项活动。为了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一般都把这几个兴趣小组放在一起开展活动。几年来, 我们在电脑作品及机器人比赛方面都有收获。

三、在网络德育方面实行“分层次”教育

笔者除了日常的上课外, 还要兼顾学校德育网站的建设工作。自从兴趣小组的成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以来, 我明显感觉到工作轻松了, 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

一般的德育网站都有这样的特点:理论性强、内容单调、页面枯燥, 但所需的技术含量不高。我们把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同学集中起来, 由他们参与网站制作与维护,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是这样来分配工作的:由发现问题比较敏锐的同学来收集材料, 文字功底好的同学写报道, 网页制作技术比较强的同学制作网页。以此来发挥学生的特长。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发现, 同学们收集过来材料、资源反而更能打动学生, 毕竟同龄人更能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网站的建立到现在我们发现到网页更新频率还是很快的, 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著作型)

[2]胡永跃《从网络负面效应谈网络德育》2000年 (www.zsdj.com)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8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了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的探索。

一、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完小,每班约20多人,班级每周的信息技术安排一节课。学校在2011年下半年配置了一个新机房,以满足每生一台的上课需要。由于学校以前没有可以用的机房上课,并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家里条件较好的学生,因为家里有电脑而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较好,反之,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不少困难,最终我尝试对五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进行。

三、分层教学的探索

1.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

在开学初对学生调查如兴趣、操作水平、上网经历、有何不足等方面,以此进行具体的分层计划。根据调查情况,发现信息技术学科,学生的兴趣没问题,大家都很喜欢,这一点值得我欣喜。通过他们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我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某几块知识操作已经很熟练,譬如上网、电脑画图、打字等,如卢宇栋、褚创、孙生平等;第二层次,有一定电脑基础,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操作不太熟练;第三层次,没有任何基础。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就6-8个人,而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占大多数,第三个层次的学生5个人左右,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

2.课堂内分层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别,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采取一定的分层教学措施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有:

(1)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情况设置各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在教学第1课《相聚在网上》时,我设置了三个不同的目标。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认识网络,了解网络是怎么一回事;对第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我希望他们发挥主动性,注册成为网站中的一员,并添加自己的内容,了解学生的信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完成任务后要提出相应的适当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赞扬,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的话,就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3)分小组学习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学好学到知识,我采取了分小组学习。我给每小组定下一位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上课时,有任务下达后,我会提醒组长照顾到第三层次学生的情感,千万不能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忽视第三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堂内巡视时,我会倾向性地关注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学生,尽量把时间放到他们身上,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而且我还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指导组内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

另外,教师的评价机制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评价时我要求评价全组学生的作品,如果一个小组其他三位学生把作品都完成得很好,而有一位学生没有完成,这个小组就不能评为优秀小组。

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学,我发现五年级的23名学生,每人都有所提高,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进一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探索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平时教学时,学生的层间、层内、组内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通过分层教学,课堂效率大大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极大地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备课时估计了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总之,我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分层教学的尝试对于老师来说是很辛苦的,备课时要详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考虑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提问、不同的评价等。如果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便很值得。

参考文献:

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信息技术 篇9

长汀二中

钟启仁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与当地的重点中学学生的状况相比,知识水平相对较差,且极不平衡,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他们在初中有的甚至连计算机机房都没进去过,他们所在学校,一方面学校的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并且硬件条件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般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结果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我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法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就“分层教学法”的依据和实践作一些论述。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什么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理论的缘于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结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 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在班级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熟练运用分层施教,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有目的性的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

(一)“分层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升学教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总是“充耳不闻”,即使举手,也是“熟视无睹”,甚至被 “劝”离学校。这些做法客观上剥夺了后进生应有的权利和个性得以发展的机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创造条件,提高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教育对象,并能提出都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二)“分层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 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像我校学生更是如此。“分层教学法”强调个性差异,坚持从个体实际出发,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三)“分层教学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教学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学生升人高一时成绩的差距,意味着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均处于不同层次。如果从班级的平均水平出发,后进生不会因知识间的断层和学习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会渐渐丧失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习。“分层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逐步提高,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步骤及遏用

在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1.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询问、调查、各种测试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组的学生是属于对信息技术较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的;C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差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状况分成A类(好)、B类(中)、C类(差)三个层次,过半个学期作一次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以上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A类学生(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B类学生(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类学生(学困生)能掌握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学习任务。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根据全体同学的分层情况,分层次进行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再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对课堂中每一环节精心设计。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C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内容。如:如在EXCEL的函数学习时,对C类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函数的作用及掌握2-3种常用函数的用法,对A类学生则要求根据常用函数的学习,灵活掌握函数的用法,可根据未学过的的函数的功能介绍,对该函数进行正确的应用。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C组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难度,以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及练习的设计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目,让A组同学回答、演示,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在备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充足的发展。

2、讲课分层进行。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类中等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及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操作软件的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B、C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C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层次性和梯度。即讲解、演示、操作均应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尽量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重点知识,分解难点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教学中尽量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有成功感受,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讨论中,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鼓励并协助沉默的学生发言,这种方法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锻炼,从而消除“被冷落的学生”。

3.课堂提问分层。

A层学生以发展性思维、拓宽性知识为提问中心;B层学生以分析性思维、系统性知识为提问中心;C层学生以印证性思维、规范性知识为提问中心。例如在VB程序教学中,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中60名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总分和平均分”的程序问题。对 A层学生,你能用两种不同的算法设计这程序吗?对B层学生,你能在已知的源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吗?对于C层学生,你能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吗?

4、分层训练

信息技术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堂上机操作练习一般情况下,为达成学习目标,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的量上可以设置必须完成的练习、思考探讨题,使练习具有弹性,使学生能有选择。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的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础强化练习(模仿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比如在“创建图表”这一课中,在讲解完柱形图的创建后,对C类学生要求能模仿完成柱形图的创建;B类学生要求能完成饼图的创建;A类学生要求充分发挥所学,制作的图表能更精确详细的反应表格数据,更符合美学。又比如在文件属性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理解只读和隐藏的含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探索将隐藏的文件找出来的方法和要修改只读文件的做法,促类旁通,探索逆向操作。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指导到位,及时反馈,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尤其对C类学生,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类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测试和评价。

发挥阶段性测试全面及时反馈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进行测试及评价的分层。把握好试卷的密度和难度,大部分试题为基础题(占70%)和较易题,少部分为综合题和难度题。分层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激励。以分层测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考察研究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进退程度,使达标学生及时被调整到高一层;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好心理辅导,分析原因;对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和学习辅导,鼓励为主。总之,教师要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继续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让更多学生感受成功喜悦,增强自信。

7、根据隐性分层法,成立学习小组。

首先,通过调查和观察,教师掌握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等,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学生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组内隐性分层,既使各层次的成员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产生竞争,促其发展,又使全组同学为了组的集体荣誉,实行组内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组内隐性分层次,能使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

四、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我们对学生的分层是否科学、客观、合理,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管理的范围拓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尽职尽责。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的工作。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分层教学是为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消除“被冷落的学生”,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分层施教既能体现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又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认真研究,找出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教改做出最大的贡献。

五、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多角度讲解细化,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充分,尤其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教材内容,减少或清除“旁观生”。同时,分层次教学也能较好地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加深其知识的难度,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满足其“吃饱”的需要,杜绝“干坐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学习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各得其所,全体学生获得了良好发展,落实了素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分层教学》,教育热线网

2.姚爱姬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 验的做法和体会》 浙江教育网 http:// 3.段生军 《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上一篇:女司机不可怕杂文随笔下一篇:鲁迅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