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乡村左右

2024-06-16

美丽的乡村左右(共11篇)

美丽的乡村左右 篇1

瞧,山茶花和野芙蓉挂满了花蕾,太阳花、火焰海棠、铁线莲都长出了新的叶子,平常一向在土里睡大觉的芍药也开了花。芍药都长了,其他的花不长可不是笑话吗?所以呀,红盈盈的美人菊、火红的玫瑰月季、淡紫色的姬小菊也在灿烂的阳光里竞相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笑脸。还有桃花,也把自己粉嘟嘟的脸亮了出来,真可谓三月桃花别样红啊!

屋后,几十只竹直挺挺的站立在那里,像一个个威严的解放军战士。竹子那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片浓浓的绿荫。春天,几场春雨过后,到高大的竹林中走走吧,你常常会看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对了,你一定要带几个鲜嫩的春笋,因为春笋可是可以做成竹笋炒肉的哦!

花园后有一个池塘,在芦苇丛边,在一片竹林倒影下,你会看见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的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外公在洗衣服,它们也从不害怕。

吃晚饭了,我们把桌椅饭菜搬到了门前的石板路上,开心的吃了起来,还不时的聊收成,聊学习,聊新闻呢!

美丽的乡村左右 篇2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取向

彬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是在充分发挥彬县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力求把全县24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渭北山区县之一, 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市建试点, 面向全省做示范。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 抓建设质量提升、抓综合配套延伸、抓品牌效应攀升, 目标是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对外第一形象品牌。彬县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 高度凝聚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元素, 集聚了农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因素, 全面彰显了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和品质农民特色, 整体营造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优势, 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彬县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县, 探索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典型, 构建山区县科学发展的示范性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一是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彬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 加快科学发展, 必须依托和放大先发优势, 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是基于对彬县地域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建规律的全面把握、基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提升、基于对农村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彬县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出台了《彬县美丽乡村实施意见》,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 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 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彬县是生态脆弱县区,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 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精神的要求, 也是现实的需要, 更是应尽的责任。四是展示彬县特色的有力抓手。在建设过程中, 彬县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 把“美丽乡村”品牌打造成为继“煤化重镇”、“果品之乡”之后的第三个知名品牌。这样, 既把“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 更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彬县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市建试点、面向全省做示范”的基本定位, 彬县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一是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确保全市第一, 力争全省唯一。二是搭建四度架构, 立意上求高度。围绕“着眼咸阳建试点, 面向陕西做示范”的定位, 置身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 着力“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的愿景目标。平面上求广度。城乡联动全履盖, 247个行政村全面实施, 以村为基础, 以城为带动, 发挥村的特色和城的辐射两大功能;全民参与共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民为主体, 发挥政府的带动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两个作用。类别上求深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 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 将全县247个行政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 不千篇一律、不千人一面。并且按照创建水平, 设定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面, 为各个村的创建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推进上求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坚持“同类不同步、同步不同类”和“先易后难”的时序安排, 确定年度建设计划, 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坚持四美原则, 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抓自然布局, 融自然特色, 不搞大拆大建, 避免不伦不类, 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 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 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 体现全方位开放理念, 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 因势引导, 因村而异, 体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效果。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 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 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四是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 巩固扩大成果, 综合改善质量, 全面提高品位;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 扶持优势产业, 形成品牌效应, 增强支撑功能, 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 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 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社会事业, 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通过实施这四项工程, 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广

2014年是彬县建设“美丽乡村”第二年, 在深入总结今年太峪镇拜家河村美丽乡村试点的经验的基础上, 培育精品村8个, 建成“美丽乡镇”4个, 进一步打响彬县“美丽乡村”品牌。一是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将在总结2013年验基础上, 调整完善和补充相关建设标准要求, 使“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更有力地引导和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把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继续以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 主动做好项目衔接, 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加大提高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水平, 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管理办法, 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 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 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继续实行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跟踪复评制度。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授牌后, 每年度进行一次复评, 复评合格的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 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四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 扩大影响, 形成声势。创新宣传载体, 适时举办“美丽乡村节”、全县“走进美丽乡村摄影大奖赛”大型活动。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 提升彬县美丽乡村的对外品牌, 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 提高策划经营水平, 创新合作途径。此外, 重点县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合作共建。通过积极宣传造势, 凝聚县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创建乡镇、创建村 (社区)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结对创业活动。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陕西省彬县以“美丽乡村、幸福彬县“为主题, 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合力共建”的原则,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异国的美丽乡村 篇3

当我乘坐的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时候,从窗口极目远眺,芝加哥夏意正浓:青葱的树木和金黄的玉米地几乎覆盖了整片目力所能触及的地方,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屋点缀在广袤的农田中。不知是应该惊叹还是怀疑:这和之前所想象的高楼大厦和“高科技”、“繁华”的景象总是感觉有些不太一致。除了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其余地方并没有像中国城市一样的高密集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乡村和无边的农田。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印第安纳州独特的城乡构造,但在游历了美国众多州市之后我才发现这样的乡村景色在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非常普遍。广袤的美国大地上仅有约5%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而其余95%的土地都被这样的农田和乡村所覆盖。越来越多的美国市民选择居住在乡村地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更让农场主成为一个吃香的职业。较国内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美国更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郊区化状态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union mills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成片的玉米地、分散的居民住宅、遍地的牧场,虽然小镇分布结构简单,但居住条件不仅不比城市差,甚至有很多居所的生活设施超过了城市。在走访了数家普通居民后你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有各种高科技农业生产用具,它们有序地排列在农田或庭院里,室内洗碗机、咖啡机、取暖机等现代化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乡村广袤的土地,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大为可观。由此可见在“城市化”日渐普遍的今天,相比起城市中较为繁杂的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由城市向郊区搬迁并且倾力于现代化乡村建设。

如此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得益于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应用。从大庄园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承包土地,耕地得以有效地规划和开发,没有多余的破坏和污染,在大片未经开发的地区,生态仍然保持其原状而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每家每户都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均被有效环保地进行分类。美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法律作为保障的,所有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年加快。随着城市的拓展,资源的消耗,部分乡村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无论是乡村的景观还是生态,美国的乡村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当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部分乡镇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繁荣”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守住原有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环境美丽、设施完备、教育先进的新型乡村。

首先是在乡村基础建设上。就拿美国城乡实例来说,在这个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不难发现的是,即使网络早已在城镇当中普及,我国乡村网络建设与城镇的差距还是极为明显的。就我在美国乡村观察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均为包网到户,网络的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好的,且价格也比较合理。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建设,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每一分钱发挥其最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美国的教育位居世界前列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使是在美国的乡村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上也远远超过我国乡村学校甚至一些城市的学校。我就读的south central jr/sr high school 就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高中部只有两百多人,学校面积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却有着完善的设施,宽敞的运动场地和课外活动场所。棒球场、橄榄球场、游泳池、篮球场……这些设施即使在再小的乡村学校也是极为常见的。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放学后常常有大批学生留在学校进行各个项目的练习。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教育大国,乡村教育无疑是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当下教育投入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却很难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如今在中国的偏远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水平不高、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乡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收入的差距悬殊,使得大量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工作,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应加强乡村教育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村民进一步提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扎根乡村。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生态资源日益稀缺的严峻状况下,生态环境和耕地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是全球的共识。在我交流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己家的占地不小的后院,更有部分居民拥有一片自己的树林。这些林子因为居民良好的保护意识和细心地照料生长良好。总结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些地区也曾因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没有节制的索取致使许多一派生机的青山绿水变得黯然失色,许多原先丰饶的土地趋向沙漠化。乡村垃圾处理的简单化和居民环保节约意识不强使得部分乡村生活环境令人担忧。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构架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保护生态和耕地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认为在落实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定位,完善村居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使乡村居民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才是获得更好居住环境、获得更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美丽乡村作文400字左右 篇4

外婆家在金华赤松镇黄泥垄村,一走进村口,迎面扑来了一阵阵花香,就在这时,我听见了叽叽喳喳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只鸟在欢快地歌唱呢,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走进去,就看见了大樟树耸立在村的中间,绿树成荫,显得高大无比。再看周围,一幢幢高高的楼房,每家每户的房前都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可回收垃圾桶,一个是不可回收垃圾桶。

妈妈看见了对我说:“记得小时侯,都住在矮矮的土房子里,垃圾都是扔在池塘边,一到夏天,走过去,一阵阵恶臭扑鼻而来,樟树也是枯枝败叶,人从树下走过去,不时会有几只毛毛虫掉到你头上来,若是被它咬到了,你可遭殃了,马上就会又痒又疼,起大个的.水疱来。”

再瞧瞧别的地方,真的是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全部是水泥路,门口每天都有专人打扫,所有垃圾都有人送到垃圾回收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来给樟树治虫、修剪。整个村子几乎看不见垃圾和虫子,而且现在还被评为“最美乡村”了呢!

美丽乡村作文400字左右 篇5

我老家只有我的外公、外婆、舅舅和小弟弟住在我老家。我偶尔会回去看看他们,看看他们过的怎么样。偶尔也会去陪陪小弟弟。

我的老家在戴王浜美丽乡村。那里风景甚好,有清澈见底的湖,有香飘十里的桂花树,那里的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放寒假了,我小舅舅来到了我的老家“戴王浜美丽乡村”。他和我哥哥一起玩手机,每天都是我小舅舅去找我哥哥,偶尔是哥哥去找小舅舅。我有时候一回去就看到哥哥在我家里和小舅舅玩,但是,我会先去找徐辉宏,如果他不在家的话,我就会回去。因为,徐辉宏是我的好朋友和好兄弟,所以我会先去找他。

美丽乡村作文400字左右 篇6

夏天,乡村的房子前,总会有几株黄瓜、豆角顺着架子往上爬,很快,黄瓜就已成熟,一个个黄瓜又粗又长,坐在瓜藤下,吃着可口的黄瓜,解暑又解渴。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麦子也由翠绿变成了金黄,如金色的海洋!大片地里,机器的轰鸣声响起,小片地里,农民伯伯一大早就拿起了镰刀,在麦田里忙碌着。

秋天丰收时,地里又有玉米成熟,玉米杆长的很高,玉米犹如一个个胖娃娃,我通常会拎着篮子,专找长得大的带回家,而家长只好无奈的笑笑,跟在后面捡“漏网之鱼”。红薯也是在秋天成熟的,拿起锄头,瞄准红薯颈根部,一锄一个准,那红艳艳的红薯出土时,一个比一个大,真让人欢喜。

冬天,天上大雪纷飞,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门前有几株腊梅,争相开放,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美丽的乡村左右 篇7

一幢幢干净明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荫里,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一个个美观大方的垃圾收集箱安放在房前屋后……身处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 你能深切感受到“美丽南丹·清洁乡村”活动的新风, 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的别样美丽。

清洁之风吹遍锡都大地, 清洁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在自治区、河池市部署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之后, 南丹以清洁家园、水源、田园为切入点, 上下一心、干群携手, 迅速打响“美丽南丹·清洁乡村”活动攻坚战和持久战。“山清水秀、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经济发展”是目前南丹城乡的真实写照。日前, 笔者到南丹县采访, 更深切地感受到南丹在实施“清洁乡村”活动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 体现在城乡整洁舒适的环境、干部群众会心的笑容和外地客商的赞誉中, 县城、圩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处处呈现出新气象。

如何建立健全“清洁乡村”的长效机制, 建设美丽南丹?县委书记莫振祖道出了其中“玄机”——突出“乡村清洁的六个模式”, 即“突出城乡新貌新风改造模式;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突出倡导文明新风模式;突出问计问需于民模式;突出转变干部作风模式”。同时, 南丹将开展“美丽南丹·清洁乡村”活动视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作为检验全县干部战斗力、动员力、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全县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齐抓共管, 狠抓落实, 切实造福南丹人民。

结合城镇化:突出城乡新貌新风改造模式

走进车河镇车河村堂皇屯, 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与秀丽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在村民韦秀勇家门口, 韦秀勇正乐呵呵地把一块印着“卫生清洁户”的牌匾往门上挂。韦秀勇告诉笔者, 堂皇屯清洁卫生评比小组目前有13人, 按规定每月对屯内的47户村民进行一次卫生评比, 对获得90分以上评分标准的住户颁发“卫生清洁户”牌匾。“我们屯刚做好风貌改造工作, 房子变漂亮了, 环境卫生也不能差, 这样才是我们期待的新农村的样子。”韦秀勇的愿望达成得益于该县实施的城乡新貌新风工程, 尤其是该县乡镇村屯风貌改造的实施。

南丹县把“清洁乡村”作为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延伸和拓展, 不断丰富改造内涵, 提升改造层次, 把名镇名村、综合整治村屯作为清洁家园行动的示范点来打造和推进。

一是加快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在2012年完成城关镇等3个乡镇总规修编以及12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的基础上, 投入300多万元启动城区环卫等6项市政专项规划、六寨等8个乡镇集镇以及主要道路沿线110个重点村屯规划编制。

二是打造特色名镇名村。在投入1.5亿元深化县城区道路等城镇项目建设的同时, 里湖、车河、同贡等名镇名村试点风貌改造全面提速, 尤其是车河镇风貌改造工作, 已完成工程量的90%, 22个村屯新貌新风试点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 二级公路及高速公路沿线村屯房屋立面改造即将竣工。

三是提升村镇环卫能力水平。以每个乡镇“五个一” (即:一辆垃圾压缩收集车和若干垃圾收集箱、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场、一个田园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村、一个村屯生活污水处理、一个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点) 为标准, 投入469万元为每个乡镇配备一辆垃圾转运车、一辆垃圾压缩车;筹集资金2600万元, 动工兴建垃圾池1339个、简易垃圾场373个、焚烧炉235个, 配备垃圾桶900个、人力车589辆。同时, 聘请保洁员近2000人, 实现全县148个行政村保洁员覆盖。

_在南丹, “清洁乡村”活动的各种宣传、学习交流活动在热烈地进行。

加大知名度: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整齐、干净、漂亮, 依山傍水, 风景如画。房屋边、树荫下围坐着一群惬意的白裤瑶妇女, 她们边习歌哼曲, 边刺绣……”来自美国的民俗学者POM在跟笔者愉快地分享首次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景点时的感受。

“使‘清洁乡村’活动与创建旅游名县深度结合, 用心用情打造一批‘清洁乡村’精品, 大力推动特色旅游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推进白裤瑶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土司文化城建设, 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土司文化品牌和白裤瑶民俗文化品牌, 以旅游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增长。”县长廖国璋说。

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南丹县千方百计保护好美丽的自然生态。一是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2.3亿元实施甘河白裤瑶寨、洞湖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23个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旅游标志牌、公厕、垃圾箱等基础设施, 尤其是总面积36.5平方公里、覆盖2个乡镇3个村16个屯3000名群众的南丹地下大峡谷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过专家组初审, 为带动全县乡村景点景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助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干净整洁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娱乐、农家乐等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打造了里湖白裤瑶铜鼓表演队、中堡苗族山歌表演队等, 王尚屯白裤瑶风情体验园顺利开园;芒场镇黑泥屯“三月三演武节”、吾隘镇那地村“壮族蚂拐节”等各类乡村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 吸引外地游客10万余人, 向外界充分展现了该县清洁干净的乡村形象。三是为“丹文化”旅游节顺利举行打好基础。在“清洁乡村”中融入“丹文化”元素, 抢救和保护好千年土司历史、白裤瑶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 使南丹悠久的历史文化能世代相传。

推进富民增收: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要使“清洁乡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必须要有产业支撑, 进而又以干净整洁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这是南丹县领导达成的共识。南丹县着力打“资源牌”, 唱“特色戏”, 围绕不断壮大的瑶鸡、黄腊李、长角辣椒等传统产业, 提升烤烟、椪柑、板栗等骨干产业的同时, 还着力培植冰糖梨、红高粱、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 着力走“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该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 大力推进基地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大力培植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屯、专业乡镇, 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群众的“钱袋子”更鼓起来了。几年来, 全县建设了以月里、中堡等北部乡镇为主产区的2万亩优质烟叶基地, 以芒场巴平为主产区的万亩优质谷基地, 以六寨为主产区的2万亩长角辣椒基地, 以八圩为主产区的“公司+基地+农户”红高粱基地, 以罗富、吾隘为主产区的板栗基地, 以里湖为主产区的“百万瑶山鸡”生产基地, 以车河为主产区的柑橘基地等。

近年来, 南丹特色产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一是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为切入点, 加快长角辣椒、烟叶等八大特色种植业发展。引导群众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 创建了3200亩六龙茶、1.2万亩巴平米、860亩无公害蔬菜等3个绿色基地, 种植核桃7万亩, 实施了甘蔗等10个百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以及与袁隆平院士合作的超级稻项目。2013年上半年, 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066元, 同比增长14.36%。二是以畜禽场污水排放治理为重点, 大力发展林下瑶山鸡和生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新增瑶乡黑猪养殖示范场3个、瑶山鸡养殖示范小区5个;瑶乡黑猪出栏5000头;产值1000万元;瑶山鸡饲养量360万羽, 出栏200万羽。三是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为依托, 大力改善农村商品消费环境。截至2013年7月, 全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店”共218个。同时, 投资1200万元的城区屠宰厂搬迁项目顺利推进, 总投资近1800万元的县城新区、六寨等3个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罗富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有序, 吾隘、车河、芒场巴平等3个商贸中心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突出倡导文明新风模式

“能够被评为‘清洁卫生户’, 我觉得很光荣, 这是对我的激励, 我会以身作则, 和村民们一起维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近日, 在南丹县芒场镇者麻村黑泥屯, 一说起自家门口挂着的“卫生清洁”牌匾, 村民们都很自豪, 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后整个村庄的环境变化和自家房前屋后的变化。

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 该县把“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作为动力, 以群众全员参与为原则, 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改变乡村“脏乱差”的落后习惯, 增强群众卫生意识, 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南丹县还积极顺应群众“居住更舒适、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开心”的新期待, 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清洁乡村”的重要内容, 注意发挥文明新风在活动中的引领性和渗透性作用。一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以“移风易俗倡文明”、“讲文明、展新貌、树新风”等主题教育为抓手, 狠刹赌博迷信、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酒席等不良风气, 破除房子乱搭乱盖、垃圾乱扔乱堆的陋习, 有效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二是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编印《南丹美梦众人圆》山歌集、光盘等6000册 (张) 发放到村民手中, 制作宣传海报2500份, 组织“清洁乡村”文艺巡回晚会12台、山歌会12场、播放电影16场, 指导各村屯制订《村规民约》4400多份, 与3.5万多户家庭签订清洁乡村责任状。三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南丹县市容市貌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 强化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宣传;配齐配强乡村保洁员队伍, 制定清洁标准和考核细则;成立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村屯卫生工作理事会及监督小组;深入开展“卫生标兵”、“清洁卫生户”评比工作等。

_华灯初上的南丹县城。“清洁乡村”使这座桂西北县城干净、美丽而安详。 (宁国用/摄)

为民办实事:突出问计问需于民模式

为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清洁乡村”带来的实惠, 南丹县领导干部积极帮助群众定思路、定目标, 送政策、送项目。一是加强帮扶带动。结合正在开展的“红卡进百企千村万户”活动, 134个县直单位结对148个村, 2234名干部联系帮扶5365户困难群众, 联系帮扶资金3600多万元。培养“能人”型村干134名, 新建帮扶示范户927户。二是加快实施民生扶贫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已开工7条96公里, 投资8800多万元。1910户农村及特困户危房改造已全部开工。里湖、月里等易地扶贫搬迁及8个广东帮扶示范村等项目有序推进。同时开工建设屯级路32条。三是全面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完成水电固定投资近4000万元, 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00亩, 中低产田改造8300亩, 解决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 加强中小流域、水库污染治理, 加强环境监管、重金属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管理等。

美丽乡村的五大效应 篇8

产业融合效应:新型产业链提升了产出效率

产业是村庄建设的基础。具有较高产出效率的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撑。从产业支撑的角度分析,八个金花村的一个共同重要特征,就是初步形成了基于产业关联基础上的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八个金花村在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以黄龙岘为代表的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以世凹桃源为代表的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大塘金为代表的金花村产业与周边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导致不同产业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度加工、市场营销等成为新型产业链条上有机联系的产业环节;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新型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导致在相互需求基础上的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提升了农村产业的产出效率。[ 八个金花村起步于2011年底或2012年初。本文用2011年和2013年的数字,对金花村建设前和建设以来的情况作比较分析。]统计数据表明:

新型产业链扩大了金花村的产业产出。2011年,八个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3120万元、141.5万元、404.1万元,总产值为3665.6万元,销售总额为3109.7万元。2013年,八个金花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6855万元、534万元、19092万元,总产值为26481万元,销售总额为24223.5万元,分别是2011年的2.2倍、3.8倍、47.2倍、7.2倍和7.8倍。

新型产业链提高了金花村的产出效益。2011年,八个村的总利润为479.4万元;用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其产值利润率为13.1%。2013年,八个金花村的总利润为6925.4万元,是建设前的14倍;产值利润率为26.1%,比建设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新型产业链促进了金花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分析八个村的产出结构可以看到,2011年八个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85%、4%、11%。2013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26%、2%、72%,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是美丽乡村建设前的6.5倍。分析利润结构还可以看到,2011年,八个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利润分别为337万元、14万元、128.4万元,分别占总利润的70%、3%、27%。2013年,第一、第二、产业利润分别为309.6万元、42.8万元、6573万元,分别占总利润的4%、1%、95%,其中第三产业利润占比是美丽乡村建设前的3.4倍。

农民致富效应: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建设美丽乡村,农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关键要看其能否真正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农民的期盼、承载着农民的希望,这是美丽乡村受到农民欢迎并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大幅增加。2011年八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为14447元,2013年人均年收入直线上升为36472元,是2011年的2.5倍。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村民收入结构的调整优化。2011年,村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到村民人均年收入的71%,而经营性收入仅占16%、财产性收入占6%。2013年,村民的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到48%,财产性收入占比上升到9%,工资性收入占比尽管下降到39%,但其绝对量仍保持了较快增长。

从村民经营性收入的变化看,2011年村民人均年经营性收入为2361元,2013年为17616元,增长了6.5倍。例如,汤家家28个从事农家乐餐饮、民宿、土特产及旅游纪念品销售的经营户,开业以来共接待游客近19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500万元,户均营业额达53万元。

从村民财产性收入的变化看,2011年村民人均年财产性收入为838元,2013年为3251元,增长了2.9倍。乡村环境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房产实现了大幅增值,房屋出租也成为村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来源。例如,大塘金原先价值10万元左右的房产如今价值过百万。再如,由于民房租赁供不应求,黄龙岘等地的普通住宅年租金就可达4万元。

从村民工资性收入的变化看,2011年村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为10312元,2013年为14119元,增长了37%。例如,在世凹桃源游客中心工作的就业人员,人均年工资性收入就达6万元左右。黄龙岘聘用村民从事景区管理、服务、保洁工作,仅此一项,村民就可每月增加1500-2000元的收入。

就地就业效应:农民就在家门口就业

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之前,村民的就业渠道单一,收入不高,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新渠道,带来了乡村就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巨大变化。

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农民充分就业。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2011年八个村外出务工人员为1298人, 2013年为277人,返乡的劳动力占了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79%。美丽乡村建设前, 八个村共有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383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增加到1603个,增加了3.2倍。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创业,充实了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有效地解决了“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农民就业。2011年八个村的外来就业人员为85人,2013年外来就业人员为1007人,增长了11倍。以横溪街道石塘村为例。2011年,该村有665人外出务工,外来就业人口仅40人;2013年,外出务工人员骤降到72人,外来就业人口猛增到610人。

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2011年,八个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53%,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占24%,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23%。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务农及返乡人员大量转入第三产业就业创业,2013年八个金花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比高达81%。

生态环境效应:碧水青山赢来了金山银山

徜徉在金花村,白墙黛瓦、碧水荡漾、绿树浓荫、鸟语花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令人心怡神旷。金花村是美的。这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更是一种内在的美。

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金花村建设明显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2013年八个金花村的林木覆盖率、公共绿地覆盖率分别比201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涉农休闲体验项目数由4个增加到58个。金花村建设还有效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以石塘村为例,美丽乡村建设前,石塘村没有公共交通线路,村里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电力供应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不仅每天都有公交车,节假日更有旅游专线进村;两个中心自然村分别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全村新增了两台400千伏安变压器,保障了村里的生产生活用电。

美丽乡村建设彰显了乡村的文化传承。北宋名将岳飞、明代航海家郑和是世凹桃源的人文亮点;传说中的七仙女是大福村打造美丽乡村的一大品牌;朱门农家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苏皖交通要津建起的都城卫城;七坊村用“舌尖上的历史”传承着豆腐、粉丝、酱、茶、糕、油、炒米等传统的民间制作工艺;黄龙岘自古以茶闻名,以至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都提到“润州江宁县生傲山” ;大塘金的薰衣草花卉使“芳香谷里”的美誉闻名遐迩;汤家家的温泉古井、流泉廊、文化长廊等让人体会到汤山温泉悠久的历史;石塘人家“狮背伞”、“星塘满”、“九龙潭”的故事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人文色彩。金花村特色文化的打造,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又赋予了美丽乡村更多的人文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美丽乡村建设使画里乡村成为现实,优美的环境使金花村成了旅游热点,这直接带动了金花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闲暇之余旅游休闲的目的地。数据统计表明,八个金花村的旅游总人数从2011年的3.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396.9万人次,增长了115倍;旅游业营业额从250万元增加到34831万元,增长了138倍。

村级造血效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了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特别是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拓宽了村庄建设的投资渠道。八个金花村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五个方面:(1)财政资金投入。主要是村庄环境整治、农村道路改造等财政专项配套资金,街道支持金花村建设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资金。(2)国有企业投入。最典型的例子是江宁区交通建设集团与江宁街道携手成立了黄龙岘建设开发公司,交建集团投资占比高达92.2%。(3)民营企业投入。大福村的前期建设全部由民营企业出资。石塘村也有不少民资参股的项目。(4)村级集体经济投入。(5)村民投入。例如,汤家家23个村民自营的食宿项目,村民共计投资1013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2011年八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为3902万元,2013年达24867万元,增长了5.4倍。八个金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与金花村建设相伴发展起来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形成的集体经济收入。例如,石塘村的夜合山茶叶合作社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2)村级集体经济参股形成的股份收入。(3)金花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性收入。例如,石塘村用集体资产建设的体育训练中心,年纯收入就达500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为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村级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了村级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以石塘村为例,村级集体经济每年用于村民养老补助资金60万元、村民合作医疗费用补助20万元、村民饮用水补助8万元、教育奖补15万元,加上村庄景观维护、水电支出等公共费用100万元,总计达200多万元。现在,金花村的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由于不同地区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的要素条件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也不尽相同。江宁区八个金花村的成功创新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探索了一条村庄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就地就业创业、农民勤劳致富、集体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 刘惟蓝: 研究员、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省乡村建设规划研究会副会长;章燕璐: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美丽乡村作文350字左右 篇9

早上,云雾迷蒙,山就像是穿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过了一会儿,云雾越来越少,越来越淡。渐渐地太阳出来了,一小点,又一点,好像一个小孩正不好意思地偷偷地看着外面的景色。慢慢地太阳露出了一半脸,它的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整个身体。一眼望去,到处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美丽极了。

中午十分,太阳也太“高兴”了,把大地烧得都快干了似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时我和哥哥们一起去小溪边玩了。我们来到溪边后,就像是疯了似的,卷起裤管,跳到了小溪里,可凉爽了。过了一会儿,我们不再那么热了,就开始在溪里捉小鱼小虾,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玩得太尽兴了,却忘记了回家时间。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回家吃饭了!”原来是妈妈在叫我们回家了。

傍晚了,我们把桌椅放在门前,端来饭菜,一边吃饭一边说着今天的趣事。此时的天空异常明亮,一颗颗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和我们一起欢呼一般。

美丽乡村作文350字左右 篇10

果然,乡村的美不是徒有虚名,连清晨都这样美,如同仙境一般。

当早晨天空还是鱼肚白的时候,鸟儿们就已经醒了。可万物都还在沉睡,鸟儿们便飞向四面八方,边飞边叽叽喳喳的啼鸣,那叫声似乎在催人们早起。风醒来了,发现了一些花儿还未清醒,它怜香惜玉,用微风吹拂着那些花儿,显得花儿们更摇曳多姿了。顿时,温暖而又圣洁的阳光洒向大地,金色的阳光如同万丈金光,使大地变得明亮灿烂。

中午,小河边的树荫下,大人们下着棋、聊着家常,凉爽极了,别提有多惬意了。这时,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玩得正嗨,有的在树边的草丛里折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有的光着脚丫在碧绿的草坪上奋力赛跑;还有的在水里精细的挑选好看的石头。水里还有几只白白的鸭子,在清澈的河水里活蹦乱跳。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

下午,人们把桌椅搬到了院子里,一家人一起开心的吃着晚饭。“歌唱家”知了和“伴奏”小鸟,一起为人们演奏着动听的乐曲。太阳也随着乐曲慢慢的落山了,天空开始是金黄金黄的,后来变成橘黄、火黄、棕红……在这期间天空,真是五颜六色的云彩,好看极了了。

春天里,美丽的乡村游 篇11

一、李坑:中国的水乡神韵

李坑旅游区,位于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江西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古称“理田”,建于北宋年间。史载自宋到清,全村由科举中进士者18人,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有32人。在南宋乾道三年还出了武状元李知诚。

李坑村群山环绕,横竖二涧村中交汇,穿村流过,涧水清甘,源远流长,曲曲弯弯最具中国水乡神韵。李坑村民沿涧散居,大量完好的明清宅院建筑极具皖南风格:翘角飞檐,粉墙黛瓦,映于青山绿水之中,历经百年风姿依旧。

李坑的桥简朴古意,充满地方特色。悠远的历史,忠厚的文化,旖旎的水乡风光,纯朴的乡间风情,有中国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游完李坑,可以顺道逛逛婺源的其他景点。婺源是一幅水墨丹青长卷,有12个村庄被评为全国文化民俗村。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景点,有人称它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其实就是一个古村落群。比较突出的景点有千年商埠———汪口;画里乡村———晓起。其他景点还有宋代廊桥彩虹桥、曾作为聊斋影视外景地的思溪、清代庄园延村等。

旅游小贴士:

1.李坑主要观光点:大夫第、申明亭、通济桥、铜绿坊、鱼塘屋。附近景点:艺术宝库———俞氏宗祠、钟灵毓秀之乡———江湾、江南第一祠———萧江大宗祠。

2.交通:到达婺源后,每隔半小时就会有一趟到李坑的车。婺源至李坑的车费2元。而且各村间还有“摩的”,可以讲价。

3.美食:李杭灸肉。始出于唐代。《朱子语类》载:婺源俗,岁暮二十六,烹豕一只祭家先,———亦以灸肉及以鱼佐之。具体做法:取五花肉洗净,切成厚半寸,宽约巴掌大小,用竹串之。投放佐料(桂皮、茴香、胡椒粉末、白糖、酱油)中稍浸,然后放到刚燃过的糠灰上两面翻动灸烤,烤至肉油滴入火灰即成。烤熟的五花肉,形体收缩,焦黄略红,外脆内松,其味特香。

4.文化:婺源是朱熹的故乡,历代名流辈出,古建文化精美绝伦,民俗有起源于远古的傩戏、徽剧及表现道德文化的茶道。在一些旅游点可以看到当地人精彩的表演。

二、小哨村:采山菌、赏野花

距昆明95公里,距石林大叠水瀑布5公里的小哨村森林茂密,又有绿水相傍,生态环境令人陶醉,特别是满山遍野的野生菌引人垂涎。

这是2003年新开发的旅游点,让游客采菌子、赏野花、观瀑布、探密境、划竹筏、探险、骑马、垂钓、欣赏和参与民族歌舞,和一般的农家乐不一样,非常有特色,值得一游哦。

旅游小贴士:

交通:小哨村位于云南省宜良县狗街镇,1995年投资1800万元修通的云南省第一条高等级乡村公路———狗街东二环路与狗竹公路构建了狗街公路大循环圈,交通便利。

美食:有闻名遐迩、独具特色的狗街烤鸭、美味适口的大口胭脂鱼、罗非鱼、白昌鱼以及四季常鲜的蔬菜瓜果。

附近景点: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陡坡寺、高明寺以及新建的玉龙奇特乐园。

三、丹巴:世界上美人最多的乡村

此地置县时,因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

丹巴藏族属嘉绒支系,只有语言,无文字,很多年轻藏民大都已汉化,民风相当纯朴,热情,好客。世代居住的藏寨和他们雍容华贵的民族服装及饰物,热烈隆重的祭祀庆典,别具一格的婚丧嫁娶,悠扬悦耳的山歌,矫健欢快的锅庄,以及香喷喷的青稞酒、酥油茶、藏瓜汤,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民俗风情画。

丹巴山寨在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尤以甲居、聂呷、革什扎和巴底乡最为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远远看去,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伴着时有时无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随之展示。碉楼寨房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征。

到丹巴,就不能不去看墨尔多山。墨尔多山海拔5105米,它是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黑教的神山,也是嘉绒藏族文化中心,藏区四大神山之一。

丹巴出美人,世所公认,特别是来自丹巴美人谷的美人特别多。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亲自去饱饱眼福。

旅游小贴士:

1.交通:丹巴位于四川省旅游西部环线的中心。去丹巴可在成都茶店子客运站坐汽车,经都江堰、卧龙山、四姑娘山路线到达丹巴县,一天一班,早上6∶30发车,车程6小时。还可从成都出发,经雅安、泸定、康定北上道孚到丹巴。

2.特别提示:丹巴的民俗独具地方特色。无论其服饰、婚风丧俗、饮食文化、男女间的谈情说爱、歌舞、民间节日聚会等,与我国其他藏区相比,迥然不同。最适合背包客的有丹巴青年旅馆,床位价格在20~50元之间。另外,目前丹巴住宿条件最好的是丹巴大酒店、鑫茂宾馆,标准间价格在150~300元之间,可供游客选择。

3.美食:香猪腿、老腊肉、土鸡、酸菜、咂酒、蜂蜜、野生菌等。

四、宏村:诗画婉约亦风情

如果没有宏村的出现,古徽州就如音乐中缺少一个极致音符的乐章,盛宴中缺了最诱人的一道佳肴般有些缺憾。北靠雷岗山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是古代高人雅士依据仿生学原理建造的一处山野间的水系村落,美丽、婉约而妩媚。

明朝风水先生何可达花费十年时间进行研究,和宏村人一起把村西河水引进村子,形成“牛肠”。“大肠”流经主街道,“小肠”把水引到家家户户门前。而位居村中心的“牛胃”由天然泉水挖成,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半月塘”,又在吉阳河上架了4座古桥当作牛脚,村头植红杨、银杏树各一棵,象征牛头上的角。

而南湖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村南的百亩良田修成,是另一个“牛胃”,风情万种美得惊人。观望间一阵清风袭过水波弄碎宁静的湖水,而白如玉的墙壁、黑如墨的瓦砾、岸上杨柳的枝桠、小巧的石拱桥却风姿不改。

宏村最奢华的古民居是“民间故宫”承志堂,附近的有名景点还有塔川村、卢村木雕楼以及《卧虎藏龙》拍摄景地之一的木坑竹海。

旅游小贴士:

1.门票:55元。

上一篇:未来之路分析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自查自纠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