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2024-08-0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通用8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1

阳春市实验小学

冯小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教学重点

1、了解读后感的结构。

2、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的PPT,学生带来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或书本。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近来读过什么文章,有些什么感受或者收获呢?谁来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说一说?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当时有没有把这些感受或收获及时地记录下来? 如果你们能把这些读书的收获或感受并联系你的实际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怎样写读后感。(板书课题:读后感)

学生齐读课题,并打开书本130页阅读有关句段。师:什么是读后感?(生说)师小结:在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之后,把自己获得的体会、感受以及受到的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点击课件)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一)明确写读后感的几个环节。

1、下面就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这篇读后感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问题:这篇读后感中哪些段落是课文的内容? 哪些是作者的感受?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占多少比例?(学生讨论回答。)

师:不错,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来写。(板书:感是重点)那么,作者的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

对,是因为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也就是说,要写读书感受和收获,要先读读文章,读懂原文。

(板书:读是基础)

师小结:是呀,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出示课件)

2、那么,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呢?请大家思考各段写了什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并出示课件:是的,第一段点明所读的篇目,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写读后感的第一个环节,我们称他为“点”;第二段简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我们把它叫做“引”,第三段是就这篇文章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我们称之为“议”,第四段是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我们把这个环节称为“联”,第五段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所以称为“结”。

板书成:点—引—议—联—结

所以,点、引、议、联、结是写读后感的五个步骤,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时候,点可以省略,议和联可以放在一段来写。但最好是五个步骤写全,这是读后感的写作套路。(出示课件)

(二)学习如何把感受点写具体的方法。

1、同学们觉得读后感最重要最难写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可能会有许多感受,但不能全都写下来,只能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才能写深刻,否则就是泛泛而谈,变成空口号了。

2、怎样把联系实际写成自己的感受呢?我们先来看看几篇例文,看看人家是如何把感受写具体的。(出示课件)学生讨论:这些文章是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发表感想

引用原文资料展开议论(议)

展开联想

补充同类型或相反的事例(联)

3、教师小结把读后感写具体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写读后感的几个环节及注意事项。

(三)学习写读后感的命题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会写读后感了,但一篇好位置还需要有个好的题目,请大家看看刚才几篇习作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另一种可以采用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如课文中的例文就是采用这种方式。

三、学生练习写作。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了,很多同学都想露一手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那篇文章或书本,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分享作文片段。

五、全课总结,延伸兴趣。

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学者培根说的这句名言吧!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2

一、教材变化分析

1. 例题变化分析。

2011年版新教材比实验版教材在例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材中增加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 你发现什么?”在“梯形的面积”教材中也有类似内容的增加,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剪、拼、摆等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领悟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

2. 习题变化分析。

(1) 调整部分习题的顺序, 习题的安排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如, 新教材练习十九中, 把实验版教材排在第3题的“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28㎡, 底7m, 求高”移到了第9题, 新教材的练习二十中, “已知三角形面积176㎡, 底22m, 求高。”移到了第7题, 因为这两题根据乘除法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 难度较大, 学生不易掌握, 理应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而不应排在第一课时来练,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增加部分习题, 让学生练习量更加充足,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 新教材在练习十九中增加了第2题 (出示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第3题 (列表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求面积) , 在练习二十、二十一中也有类似的增加。练习二十二中, 新增第7、8、9、10题, 这些题目是针对例5估测不规则面积而设计的, 通过增加有针对性的习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建议

1. 沟通新旧知识联系,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 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图形的内在联系, 以转化思想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比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是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而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是通过合拼、剪拼等各种方法,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具体的转化如下图:

比如, 在复习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时, 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 让学生形象感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课件先出示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由一条线段逐渐缩减成为一个点时, 就变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出现梯形公式S= (a+b) h÷2, 当b=0时, 就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接着课件再出现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拉伸, 直到上、下底相等时, 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这时梯形公式S= (a+b) h÷2, 当b=a时, S=2×a×h÷2=ah, 这就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图形运动变化的教学, 形象地沟通三者的关系, 让学生印象深刻, 熟练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创新学生探究活动, 引悟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只有经历多种不同的探究活动, 才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新引领学生操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如,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除了课本中提供的探究方法外, 可引导学生再探究还有没有其它转化方法,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适时点拨:可不可以在三角形两边中点间画一条线段?如何再操作, 就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 得出另外两种方法。

(1) 折叠法。把三角形沿中点连线折出重叠的长方形,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底÷2) × (高÷2) ×2=底×高÷2。

(2) 割补法。把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从而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2) =底×高÷2。通过引导学生不同的探究思路, 感悟知识的不同形成过程,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核心目标之一,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这块知识中, 要特别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有一道题:“一堆圆木堆成梯形形状, 最上层有2根圆木, 最低层有7根圆木, 每下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圆木, 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很多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教师只有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帮助学生理解圆木共有6层, 就是梯形的高, 2根和7根分别为梯形的上、下底, 从而算总根数。这样可提高解题效率,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发挥方格子的作用, 提高学生估算意识。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多处有用到方格纸的地方, 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 练习十九第10题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求法, 例5借用方格纸来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比如, 在例5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方格纸的作用, 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方格纸中确定这片树叶的面积范围, 分别让学生数出满格和不满格的格子数, 把不满格的按半格计算, 就能顺利估算出它的面积。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特点转化成近似的规则图形, 再利用方格子的刻度, 找出求规则图形所需的条件, 再列式估算出面积。因此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方格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就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掌握了估算方法, 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灵活运用多样策略, 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策略解决相同问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教材中多处体现解题策略多样性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一特点, 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一个花坛的形状如右图, 请用多种方法算出它的面积。教学时, 要充分让学生探究,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可通过“割补”“旋转”等多种方式来计算, 计算方法有下列多种方法:

通过放手让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 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4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我爱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本组综合性学习的继续,也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读写知识和能力的一次迁移。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理成一篇习作,加入自己的所看所思,突出“我爱阅读”这一主题。教学目标

1.围绕“口语交际”的其中一项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出一篇习作,表达对阅读的看法。2.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话题,完成习作,做到层次清楚,内容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难点:运用在阅读课文中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完成习作。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窃读记》中的林海音、《我的“长生果”》中的叶文玲,这些作家们童年时读书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苗苗与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对阅读等的交流,使我们受益无穷。这一两周里,我们围绕着“读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十分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2.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总结“口语交际”情况,引出本次习作内容,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

二、指导习作 1.明确要求。

导学: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根据自己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这节课,请大家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确定好自己的写作范围和题目。教师课件出示习作内容:

(1)写你在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也可写你和书的故事,写出你的读书体会。(2)写你采访的一个爱读书的人的经过和访谈心得体会。

(3)写“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场面和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审清题意。

(1)谈话:你觉得本次习作的重点是什么?要突出什么主题?(2)学生汇报,选取相同角度的同学互相补充。(3)教师小结:

①习作重点:不同角度的选材,习作重点也不同。a.写自己和书的故事的——以事情的经过为主。b.写访谈录的——以访谈的内容为主。

c.写辩论活动的——以场面描写为主。

②习作主题:不管选择哪个角度的材料,都要突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一主题。(4)学生选择角度,整理材料。

明确要求:对哪个角度的认识感受深刻就选择哪个角度的材料,注意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主,不要大篇章地借用别人的东西。3.理清思路。

(1)小组讨论:三个选题按照怎样的思路写。(2)小组代表汇报。(3)教师点拨:

①写自己和书的故事或体会——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在叙事的基础上写出对自己的影响,突出读书的乐趣和收获。点拨要点:

a.记录你和书的故事和体会时,别忘了像林海音那样,把你的心理活动真实、细致地描写出来。b.“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在富有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你的习作构思和落笔算得上别出心裁吗?

c.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时,不妨选用一些读书名言,为文章锦上添花。参考题目:

《“骗”来的书》《我落入了书的“陷阱”》《买书》《最珍贵的礼物》《“恨”书》《书伴我成长》《我与书遨游》《都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

②写访谈录——以访谈的过程和主要问题确定写作顺序,突出重点,注意格式,突出对方见解,引发读者思考,悟出读书方法。点拨要点:

a.再看一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注意采访记录的格式。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名字可以用全名写出,也可以用“问”来代替采访者的名字。

b.把谈话的记录写得清楚、明白;叙述的口吻要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c.在采访记录中要突出你和被采访者对读书的见解,使人读了能引起思考。

③写辩论活动的——以场面描写为主,按“准备—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将辩论员的观点、引用的格言、列举的事实全面展示。点拨要点:

a.抓住辩论队员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浓墨描写,并不时穿插描写同学们的反应和表现,再现辩论时的激烈。

b.表达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时,要摆事实、说道理、多举例,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充分有力,有说服力。

4.探究写法。

(1)谈话: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了表达作者爱读书的感情,用到了哪些写作方法?(2)教师指导本次习作需要用到的方法。

①写读书故事:可以运用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对人物的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要真实、细致。②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可以写采访经过和心得体会,叙述要自然,口吻要符合人物身份。

③话题辩论:可以在写这次辩论的经过和自己的看法的同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观众”的反应、表现来衬托辩论的激烈,注意对辩手摆事实、说道理、举例子的引用。

5.展示例文,领悟写法。

6.学生确定习作内容,编写习作提纲。

7.选题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评议,完善提纲。

8.个性表达,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意在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审题,明确思路,运用表达方法进行本次习作,采用“先说后写、先范后作”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借鉴,互相启发,资源共享,最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指导完成本次习作。

三、修改习作

1.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2.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3.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4.选择典型习作,集体评议,进一步进行习作指导。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赏析中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参与评价;注意对语言的评价,抓住学生用得准确的语句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评价。5.自我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互改,集体评议,认识到自己习作存在的不足,学会修改习作,提高习作水平。教学反思

1.由“口语交际”活动,引发与之密切相关的习作内容,自然顺畅,抓住了习作的生活与实践基础。2.由“审清题意”到“理清思路”再到“写法探究”,环环相扣,抓住了习作指导的重点。

第一单元获奖选粹

我与书的故事 史松维

书,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塔„„①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我钟情的书成长。

凝视着满柜的书,我不由得回忆起与书前行的故事„„②

时光倒流,思绪回飘。那是四年级刚开学时,稚气的我刚刚迈入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新家庭”。一切都是那么眼熟而又陌生,我感觉到新鲜、好奇。

很快,我发现我的语文水平在班里是那么平平庸庸,成绩一般,我不免心急如焚。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儿子,你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要与书交朋友。”爸爸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告。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执迷不悟的我仍不思进取,依然我行我素。③语文成绩毫无进展。

正当我在黑暗中寻找出路时,教我语文的李老师在我面前出现了。李老师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犹如一座灯塔,把我引入了书的海洋。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大地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我的心情犹如这寒冷的冬天。“史松维,来我办公室一下。”来到李老师的办公室,屋里的暖气使我感觉到丝丝温暖。“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最重

要的是多读书。只有书读多了,你的写作水平才会提高,你的语文成绩才会明显进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会引领你走向辉煌之路„„”④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听完李老师一席话,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我顿时感到春天般的温暖,驱散了我冰冷的心情。我从此下定决心“要与书为友”!

从那以后,我每天如饥似渴⑤地吸取书中的精华,汲取书中的道理。引人入胜的书使我如临其境。我仿佛走进法国的巴黎,聆听着圣母院那虔诚的钟声;我好像来到保尔·柯察金身边,触摸他那钢铁般的身躯;我又似乎漂到孤岛上,和鲁滨孙一起顽强地生存下去„„⑥我读啊读,写啊写,我的语文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高,我的日记也经常被作为范文在班里传递。

时隔一年,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同学们的肃然起敬,老师的刮目相看,更加坚定了我“要与书为友”的决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终于悟出了高尔基这句名言的深刻道理。是书,引领我走向成功之路。

我爱书,我愿与我钟情的书相伴前行。⑦

(“金星杯”全国小学生课堂作文大赛三等奖)

①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情有独钟。②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爸爸苦口婆心的劝告,丝毫没有唤醒小作者对读书的兴趣。为下文李老师的教导埋下伏笔。④从这些劝诫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老师的循循善诱。⑤“如饥似渴”这个词点出了小作者对书的痴迷与渴求。

⑥小作者采用排比句式,写出了自己与书相伴前行,与书为友,真正走进了书的世界。⑦结尾与开头呼应。

理由一:全文围绕着“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我钟情的书成长”展开,层层深入,重点突出。

理由二:习作在讲与书的故事中,层次清晰,语言朴实,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后进生通过读书名列前茅的样本。理由三:文中两处排比,既让读者看到了读书之美,又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从书中受到的益处。

第一单元例文引路1

我和书的故事

我早就想买一套《纸项链》了,可是130元的价钱对我来说太贵了。我打开储蓄罐,全部家当只有30元,怎么办?

暑假,我来到上海的叔叔家。婶婶在外滩有一家“快餐沙龙”,生意很红火。嘿!有了„„② ①第二天,我成了快餐店里的打工仔。说是打工,无非是端端盘子,帮客人点点餐而已。戴上帽子,系上围裙,戴上白手套,钻进吧台,我全副武装,走马上任,多气派呀!

这天是星期天,客人很多。我端着盘子在吧台与餐桌间穿梭着。走着走着,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唯见《纸项链》在向我招手,我快步冲上去。“扑!”哎呀,不好!茶水泼到一位老婆婆身上了,老婆婆干净的裙子上顿时“钻”出讨厌的斑点。让客人大清早就触霉头,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连忙赔礼。“噢,没事。”老婆婆拉了拉裙子,轻轻地抚摸我的头,慈祥地笑了笑。③④

忙碌了十多天,捧着用汗水换来的100元钱,我高兴得简直要飞起来了——可以买书喽,买那朝思暮想的《纸项链》喽!

书终于买回来了。我爱不释手,欣赏着那精美的封面,嗅着油墨⑤的清香,心里美滋滋的。

开学了,班里要建立“图书角”,班主任号召大家捐出自己的好书,充实班级的小书柜。捐好书,捐什么呢?我想到了《纸项链》。不行,绝对不行,它可是我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番思索后,我决定把那本已经发黄的《星际动物园》捐出去。到了学校,我惊讶地发现,同学们都把自己心爱的书带来了。瞧,陈朋朋捐了一套《成长的声音》,那可是他省吃俭用两个月才买来的;孙程程把她参加作文竞赛获得的奖品——《上下五千年》也献出来了。大家毫不犹豫,毫不吝(lìn)惜,我还在乎什么呢?

下午,我捧来了“宝”书——《纸项链》„„

⑦【行文写法赏析】

❶设疑式开头,写出了“我”对书的渴望。

❷感叹号体现了“我”此时的心情,省略号引起读者的想象。标点符号用得恰到好处。❸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我”的打工仔形象。

❹这句中的几个连续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老婆婆的善良。❺形象地描绘出“我”将要拥有《纸项链》时的高兴心情。

❻这本书得来不易,所以“我”舍不得捐出来,心理活动描写很真实。❼无私奉献,升华主题。★篇章结构借鉴

第一单元例文引路2

与方芳姐姐的对话

时间:2014年8月20日 地点:学校操场

人物:我和方芳

我:方芳姐姐,你的作文写得特别棒,有好几篇文章在征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最近,我在《校园报》上还读到了你的文章—

—《哭泣的小河》,读后我感触颇深。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向你请教一下有关读书和写作方面的问题,好吗? 方芳:好啊!咱俩是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彼此的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我:方芳姐姐,你文章中的词汇那么丰富,是不是平时读了很多书?你都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呢?

方芳:我平时是读过很多的书,在我的小房间里,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空间。书的种类也很多,散文、童话、古诗词,等等,就连小时候最爱看的连环画我都珍藏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喜欢的书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我喜欢读一些少儿名著和话题作文,以便为以后升入初中打下基础。我:你说得特别有道理。我和你一样,家里也有很多藏书,平日里也浏览了一些。可是,大多如过眼云

③烟,从记忆中溜走了,到了写文章的时候,我依然语言贫乏,构思呆板,这是为什么呢? 方芳:你读书做读书笔记吗?你有写日记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吗?

我:没有,我读书多数是关注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命运,喜欢看热闹。至于读书笔记或心得之类的,我几乎没写过。

④方芳:是啊,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看书的,但是你想啊,这种读书方式如同走马观花,怎么会收到好的效果呢?要想在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必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学会积累,还要不断地练笔,反复推敲语言,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哦,我明白了。我一定要克服读书毛躁的坏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行文写法赏析】

❶小作者运用一个问句,很自然地引入话题,明确了此次访谈的目的。

⑤❷追问式的语言,使采访进入“谈读书经验”的话题中。

❸被采访者从书的种类和读书喜好两个方面回答了小作者的提问,既具体又有条理。

❹继续使用提问的方法,使采访自然过渡到“谈写作与读书关系”的话题上。提问写出了大多数学生的通病,具有针对性。

❺引用好词佳句,明确指出怎样读书和写作,照应前文。★篇章结构借鉴

范文三

记一次辩论会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现在就请正反双方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主持人王帅说完开场白后,我们班精彩的辩论会开始了。①

这次辩论分三个环节:1.一对一正反双方辩论;2.自由辩论;3.总结。

在辩论的第一个环节中,正反双方6位辩手争得难分难解。时间到了,双方进入了最激烈的环节——自由辩论。

②③自由辩论环节刚开始,正方辩手立刻表明自己的观点:开卷有益。

反方辩手拿出资料,得意地笑了笑,不慌不忙地说:④“开卷有益?如果看了不良的书会怎么样呢?现在的学生沉迷卡通漫画、武侠小说,以致名落孙山,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正方辩手对这个问题显然是有所准备,胸有成竹地开口反驳:“卡通漫画能增强艺术感,武侠小说能培养人的正义感。请问中国哪位名人不爱读书?读书是心态问题,心态好读什么书都没有问题。”

反方辩手听了,小脸成了猪肝色,一阵沉默,⑦好一会儿才说:“如果读书的人心态不好呢?”

正方辩手马上抢着说:“如果一个人拿刀去杀人,责任在刀吗?你来学校不就是为了读书吗?”

⑥反方辩手听后露出了笑容,正好来了个大显身手的机会,说:“我们就是来了学校才知道哪些书可读,哪些书不可读。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开卷有益’。有些书是无聊的,读了等于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也就是说读了无聊的书能毁掉一个人的前途。”

正方辩手肺都要气炸了,只听到“沙、沙、沙”翻资料的声音„„

⑧“丁零„„”一阵铃声打破了正反双方的辩论,主持人王帅总结辩论结果:打平。虽然这次辩论没有分出胜负,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是好的,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书籍。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篇语言简洁,点明辩论的主题。

❷运用简洁的说明性语言,简介活动程序,引起下文。⑨❸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❹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反方辩手的胸有成竹。

❺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增强了论辩力度。❻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❼神态描写形象生动,突出表现了辩论的激烈。❽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阐明了反方的观点。

❾写出自己的感悟,提出了“读书是好的,应该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书籍”这一观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读本 篇5

X X X:你好!近来学习好吗?你们那儿的天气热不热?

很高兴写信给你,虽然我们还不认识,但我似乎想象到你们那儿学习环境和条件。这次我们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大家了解你们那儿的情况,十分动情地介绍了你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我们很受感动,十分钦佩你们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我是一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女孩,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小公主,也是家里的开心宝。家里再有不开心的事,只要我一出马,立刻就会阴转多云,多云转晴。我的眼睛比较大,又是双眼皮,妈妈经常自豪地向别人介绍我的眼睛像她,可惜因为自己用眼不注意,如今已经戴上了眼镜。我可喜欢看书了,从最初的童话,到现在的各种名着„„当然电影、电视也是我必不可少的爱好。

最近我有一些苦恼:我们班的一些同学总是叫我的外号,虽然他们并不是恶意的,但我还是很伤心。告诉老师,告诉家长,都没有奏效。唉!我该怎么办才好呢?你能不能给我出出主意?

我们芜湖很美。赭山公园是我常去的一所公园,赭山公园的山上到处都是一棵棵翠绿的树。镜湖真得像一面镜子一般,倒映着天上的朵朵白云,一阵风吹来,镜湖的湖面上碧波荡漾,湖边垂柳的也仿佛在舞蹈着,一根根枝条垂在了湖面上„„镜湖很美吧?有机会一定要来哦!

今天我写信给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我们小组商量了一下,希望我们能够长期地保持联系,并且能够开展一些手拉手活动。比如我们可以一个月通一次信,在重大节日进行自制贺卡交流活动,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一个学期开展一次互访活动,你们可以到我们学校参观,还可以到我们家里做客,我会把我最喜欢的玩具给你玩,把最喜欢的书给你看。不知道这样的活动你是否喜欢?

就写到这儿吧,我还要做作业呢,你一定要回信哦!

祝你学习进步!

X X X

2014年3月3日

习作二:童年趣事

童年,像一条络绎不绝的小溪,缓缓地流在我的心里。在这条小溪里,既有欢乐的笑声,也有伤心的眼泪,但记得最深的,要数童年时我做过的一件傻事。

那是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上午,外婆正在厨房里炒菜,发觉盐没有了,顿时手足无措。为什么呢?因为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如果她自己出去,丢下我一个人在家,又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感到不安。这时候我看穿了外婆的难处,自告奋勇地对外婆说:“我帮您去把盐买回来。”“你?”外婆疑惑地看着我。“对!我还去过几次了呢!”(事实上我并没有去过)外婆无奈地点了点头。

很快,我就从小卖部买回了盐,正高兴着自己能为大人做事了,孰不知一不留神踩中了地上的香蕉皮。顿时摔了一跤,盐袋落在地上摔破了,白花花的盐撒满了一地,我立刻慌了手脚,心想:盐掉在地上弄脏了,得赶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给外婆听。

刚来到院子门口,就看见隔壁的王奶奶正在洗米。我顿时灵机一动,心想:既然米可以用水洗干净,那么盐一定也可以洗干净。想到这里,我立即向王奶奶借了一个水盆。来到大街上把盐装进水盆里,往大院的水龙头跑去。

水很快就把盆子装满了,我使劲地摇了摇盆子,然后把手伸进去搅动一下。孰知盆子里空空如也,我十分惊慌,也顾不得盆子,立刻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里,我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外婆听。还未说完,外婆已经捧腹大笑起来。她摸了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傻孩子,盐并不像米那样洗得干净的,它是遇水即溶的。”说完又大笑起来。

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皆要三思而后行。

习作三: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包可欣,今天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演讲,而第一次演讲就是竞选班长,此时此刻我很激动,也很紧张。班长是一个许多同学向往的职位,需要一个有能力有爱心的人来担当,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我在一二年级都当过班长,大家是不是继续给我这个机会呢?让我童年的日记里留下为全班同学服务的无比美好的回忆吧!我热情开朗、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拥有爱心。我的缺点是看不起差生,不爱听别人对我的劝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改掉这些毛病。

假如我竞选成功当上班长,我将用旺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来做好这项工作,我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如朗诵、演讲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想我们都应该当个实干家,不需要那些美丽的词汇来修饰。假如我落选了,说明我还有许多缺点,我将继续自我完善。

工作锻炼了我,生活造就了我。戴尔卡耐基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提任这个或那个职务”。

同学们,信任我、支持我,请投我一票,谢谢大家!

习作四: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有难忘而感动的事,比如说父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把生病的你送往医院;再比如你的亲人在路程很远的情况下为你送伞等等。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经历,虽然他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在一个星期三的中午,我和往日一样,跟几个同学一起回家。不巧在过马路时,一辆迎面而来的自行车把我给撞得四脚朝天,自然伤势一定不轻。我轻轻地摸了一下脑袋,啊!流血了!幼小的我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吓得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叔叔走过来,他见我头破血流,立刻打了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往弋矶山医院。

一路上,我疼得睁不开眼睛,并且大声喊疼,那位叔叔不停地安慰我,照顾我。到了医院,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只见十几盏手术灯的灯光向我射过来,使我迷迷忽忽地睡着了。不知不觉的,手术做完了,而我却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疼。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想起了妈妈,口中不停地大喊:“妈妈,妈妈!”这位叔叔问了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连忙告诉了他,想让他打电话给我的爸爸妈妈。这时,我感觉有点儿饿,这位叔叔知道了,马上下楼给我买吃的。我很快又睡着了。

当我醒来的时候,那位叔叔、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都围在我身边。我感动极了,那一场面是那样得感人。我用力地咬着嘴唇,极力克制自己不让落泪。可是最终,豆大的泪珠还是从我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是感动的泪水,也是友谊的泪水!

我想,这件感动人心的事我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永远不会忘怀!

习作五:《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为了保卫国家,便想杀了诸葛亮这个人才。

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保险起见,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快船和士兵,还在船上扎满了稻草人。忠厚而顾全大局的鲁肃果然,没有告诉周瑜。诸葛亮算准第三天有大雾,于是到了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请鲁肃来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大雾漫天,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诸葛亮算准曹操多疑,便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果然曹操听报告说:“先不要进攻,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

过了一会儿,船就被射满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诸葛亮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周瑜知道了诸葛亮借箭的事,只好自叹不如。

习作七:爱“唠叨”的奶奶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她中等个子,总喜欢穿一件棕色的外套,腰上常系着一条绿色的围裙。那布满皱纹的眼睛。她只要一笑就合不拢嘴,这时候你可以看见她嘴里只剩下几个“卫兵”——门牙。我的奶奶可爱唠叨了,一唠叨起来就没完没了,奶奶这种唠叨伴随着成长,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奶奶的唠叨。奶奶虽然爱唠叨,但我从来就不讨厌她。有一次,奶奶出去买东西,稍稍回来晚了一点,回到家后,爷爷说了奶奶几句,奶奶又不厌其烦地开始“念经”了,“今天去买东西,那可叫个累呀!路上又塞车,好不容易才买到那么多东西,你也不去帮忙,专叫我这个老太婆去拿那么多东西,可把我累坏了。现在人老了,动作不利索了,什么事都干不好了,今天回来晚了,本来想回来吃个热乎饭,可你什么也不干,我还得自己做,全家什么事都让我干,不知哪一天也会累个毛病来就好喽!

这时,妹妹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放学回来了。写了一会儿作业便嚷着要看电视,爷爷不允许,奶奶便出来帮腔:“小孩子,要以学习为重!”你才上三年级,以后要上初中,要上高中,还要上大学,路还长着呢!如果不好好学习,没有知识,长大了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现在考大学的人从来不看电视,怪不得人家学习那么好。写完作业看书,复习复习功课,做做练习题,把学习搞好,再去研究电视,听见没有。妹妹早把耳朵堵的紧紧的,见奶奶没有了,才把塞进去的棉花拿出来,说:“真唠叨!”这句话被奶奶听见了,又开始唠叨了,如果你不听奶奶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大人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你应该听大人的话,妹妹听了,只好不情愿地又把头埋进书堆里,接着学习。

自古以来,忠言逆耳。虽然奶奶有点爱唠叨,但那唠叨倾注着她对我们的感情。我希望奶奶的“唠叨”,永远陪伴我度过一生一世!

习作八:自由写作 忘不了的马老师

时间像流水似的过去了,亲爱的马老师,我对你的无限的依恋,对有多少话想对你说啊!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胆子很小,有一次上课,你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争着举手回答,我也想举手,可是又不敢,我只好低着头,心里不住地念着“马老师,别叫我,别叫我”,可是,你还是叫到了我,当时同学们的目光都刷地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慌极了,脸都红了,头一直不敢抬起来,结结巴巴,语无轮次地回答着问题,声音小得几乎只有我自己才感觉得到,同学们都笑了,我的头埋得更低了,脸更红了,心跳得更厉害了,我索性的闭着嘴巴,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凡随着怦怦的心跳,生怕你会冲我发火,可是,我没有想到你不但没有责怪我一句,反而亲切的对我说“你不用害怕,其实你还是表现得很好的”。你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此时,一股热流传遍我我的全身,我慢慢地抬起头,正好看见你那双深情的眼睛,让我一次次的明白了些什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流畅的回答着老师们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6

教学目标:

1、在单一情境和多种情境的结合中学写简单的发言稿,初步掌握发言稿的基本写作格式和方法。

2、在师生评改的活动中懂得发言稿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感人等特点,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自写发言稿一份。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发言内容

1、师: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交流,你们就像聪明、可爱的蓝精灵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老师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师:没想到老师也给你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如果由我来当你们的班主任老师的话你们愿意吗?(愿意。)真高兴成为你们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我们这个班能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更需要有得力的班干部来进行管理。所以这节课我打算重新竞选一下班干部,你们看可以吗?为搞好这次竞选,老师有个要求:在竞选前每个同学要准备一份发言的材料,也就是一份发言稿。(随机板书:发言稿)什么是发言稿呢?发言稿就是为参加某种会议或某种活动所写的讲话稿。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种变化,一种主动的体验,习作重在习得,这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开课时就创设了“改选班干”这个情景,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写作心扉,激发写作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作文就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平时只要自己多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文便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二、讨论交流,弄清发言稿的内容

1、师:发言稿是一种新的文体形式。怎样才能写好这份竞选班干的发言稿呢?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想一想,议一议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清楚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教师并进行小结并作补充。

课件展示:(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的是什么岗位?(2)要讲清自己的优势:我有哪些优点?为什们能胜任这个岗位?(3)要讲清楚自己的打算:①如果竞选成功的话以后怎样为同学服务;②如果竞选不上你又将会怎样呢?

4、让学生根据在这几方面的内容把自己所想的写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想一想、议一议,小组讨论。目的是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弄清写作的方向,为写好发言稿做好铺垫。]

三、引导学生弄清发言稿的格式

1、师:要写好发言稿除了把这些主要的说清楚外,我们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那么,发言稿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教师课前写好的发言稿),这是我来跟你们上课之前写的一份发言稿,也是今天我送给你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请大家自由读读。

2、学生自由阅读教师所写的《在五年级一堂语文课上的发言稿》。

3、师:谁来说说这份发言稿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与我们见过的哪种文体的结构差不多?

4、教师适时补充总结,并与书信的结构进行比较。(板书:标题称呼问候正文结尾)

5、学生对自己发言稿的格式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由于发言稿这种新的文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弄清格式是有必要的,在这个环节,通过展示教师所写的成品发言稿——《在五年级一堂课上的发言》,让学生通过浏览,自己悟出发言稿的一般格式,这样比教师直接讲解收效更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下水引路”正顺应了儿童的这一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作文的“下水引路”,他认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见过教师自己议论过写作文的切身体会,那学生的体会又从何而来呢?教师的“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畏惧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五、评改发言稿语言

1、师:“发言稿”最终是用来“发言”的。那么,当你在台上发言的时候,你希望老师和同学(听众)听得怎样?(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让他们受到感动„„)

2、师:是啊,要想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让他们能通过你的发言支持你、认同你,这就需要语言表达的艺术。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呢?(学生小组讨论)

3、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①语言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发言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发言就失去了听众。②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发言稿,语言要生动。可以用名言、格言增强说服力。还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表现力。这样,可以使发言的气氛轻松和谐,吸引听众。

4、师:请大家读读自己的发言稿,找一找,画一画,你认为自己写得有水平、有艺术的语言。

5、学生交流。

6、学生修改自己发言稿的语言,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学生写得好的片段。

[设计意图:新教材是以 “单元主题”编排课文的。每一单元后,都有与本主题有关的习作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自然地渗透了“语言的表达艺术”这个单元主题,让学生知道在发言稿中关注语言的表达。并能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六、拓展引伸发言稿

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写发言稿、上台发言的时候很多。但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类:

(1)节日类:班里开展“六一”联欢会上,你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发言;入队仪式上,你代表老队员发言。

(2)竞选类:学校要重新竞选大队委(班上要竞选班干部),你打算参加竞选。

(3)感想类:你参加什么比赛获奖,请你在领奖的时候谈谈自己的感想。

(4)讨论类:班里组织开展“男生或女生谁更强”的讨论会,你准备发言。„„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发言稿的内容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如同其他教学一样,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类旁通。“拓展引申”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发言稿的内容是——不同的。]

七、展示学生的作品,畅谈总结发言稿

1、让学生将自己的发言稿向大家展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如何写发言稿,现在请大家回顾回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发言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标题(居中)

称呼(顶格)

问候语(空两格)

发言稿讲清自己的观点

讲清自己的优势

讲清自己的打算

结尾:祝福或致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7

一、文本价值依赖于独特个性的存在

文本个性, 就是文章所独有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长相、性格、脾气、习惯和爱好等特点, 正是凭着这些特点上的差异, 大家才不会认错人。文章也一样, 它们各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标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正是凭着这些个性上的差异, 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 才值得大家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 它们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个性化光辉。个性是文章的全部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呈现文本个性的若干形态

人的特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在长相与内在性格。认识一个人, 通常也是先从长相开始, 然后逐步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要素。文章通常也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一篇文章的个性, 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 在内容和形式母体之下, 又各有若干子要素。内容部分主要包括:材料、主题、观念、情感等;形式部分主要包括:构思、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为例, 来具体说明它们的个性差异。

(一) 内容方面的个性差异

这一单元的共同点是“生活与启示”, 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得启示。当然, 所写的生活是不同的, 获得的启示也是不同的。《钓鱼的启示》写的是作者在三十多年前与父亲的一次钓鱼, 以及从中获得的关于道德自律方面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的是“我”的两件事情, 并以此证明父亲那句反映生活真谛的话语的正确;《落花生》写的是种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的过程以及做人的道理:要像花生那样, 踏踏实实, 做有益于大家的人;《珍珠鸟》写的是鸟由怕人到不怕的变化, 从中获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启示。四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 但选材丰富, 有国外的, 有国内的, 有过去的, 有现在的, 所获得的启示也是各异的, 有关于做人的, 有关于做事的, 有关于两者关系的。但不管怎样, 这四篇文章所写的生活和所获的启示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关系, 且合情合理。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上的个性差异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解读文本时, 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上的差异, 这是由阅读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中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目标之一, 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思想认识的更新与提高、情感的熏陶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神圣使命。这组课文的学习, 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形式方面的个性差异

文本形式的个性差异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说, 切准内容上的个性差异, 是着眼课程的人文性, 那么, 切准文本形式上的个性差异, 就是着眼于课程的工具性。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形式上的共同点是:叙议结合, 以叙述为主, 适当地夹以议论。但它们的个性差异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分述——

先从构思上说。《钓鱼的启示》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写三十年前的那一次钓鱼, 后半部分写获得的启示。钓鱼部分以叙述为主, 启示部分以议论为主。钓鱼和启示紧密相连。《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以父亲的教导为全文的线索, 一开头引出父亲的教导, 随后叙述自己经历的两件事:织毛衣和办时装展, 最后再回到父亲的教导。文章采用类似议论文式的构思, 父亲的话与自己的事情多少有点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落花生》采用的是由花生到人的迁移式构思, 先写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 再由说花生到说做人, 过渡平稳而自然。《珍珠鸟》则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 先写小鸟的怕人, 再写它的胆子一点点大起来, 最后写敢于趴在人的肩膀上睡觉, 由这个过程悟出一个道理, 水到渠成。点题后, 戛然而止。

再从结构上说。《钓鱼的启示》是并列式的两个板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总分总式;《落花生》是由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三个板块并列而成;《珍珠鸟》则是画龙点睛式的。两部分在文字比例上虽相差悬殊, 但点睛部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来看表达方式。四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叙议结合, 但在叙述方式和叙议比例方面又不尽相同。《钓鱼的启示》叙述得相对详尽, 有些地方还采用了描写, 《珍珠鸟》中的描写则更多。相对而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则以叙述为主。在议论方面, 《钓鱼的启示》比较深入, 并非点到为止, 如:“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我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段话, 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对这段议论作了淡化处理, 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怎么钓鱼上, 这说明教师没有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钓鱼的启示》是偏正结构, “钓鱼”是偏, “启示”是正, 偏必须服从于正。获得什么启示?这个启示与钓鱼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珍珠鸟》只有最后点题的这一句可以算议论, 其余都是描述。

再说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 也是组成个性的重要因素。由于表达的内容与作家的性格不同, 每篇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钓鱼的启示》的语言比较深沉, 特别是后面的议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语言朴素而平实;而《珍珠鸟》的语言则相对清新活泼, 色调比前三篇都要亮丽一些, 温暖一些。

三、直击文本个性的条件与达成方法

如何直击文本个性?特别是如何快速地 (只读一二遍) 直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并非束手无策, 只要具备一个条件, 再采用两种具体的方法, 直击文本个性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 积淀丰厚的学科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学科素养, 主要是指文学、文章学、写作学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积淀丰厚的学科素养,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并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与概况。只有阅尽天下美文奇文, 才能一眼识得美文奇文。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一些文章学。诗、词、曲、赋、文, 各种不同的文体, 都有其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是文, 还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等之分, 有记实与虚构之别。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特性, 掌握内部规律, 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再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和掌握写作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写作过程与写作心理, 并积极参与写作实践, 体会创作的甘苦。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 不但更能体会写作的艰辛与快乐, 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奥秘。

(二) 学会用各种不同身份阅读品味

要想直击文本的个性, 反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怎么读呢?这里确实有讲究。要深入解读文本, 应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不同身份逐一阅读。

第一种身份, 作为赏鉴者的阅读。就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课文, 像我们平时阅读小说, 阅读《读者》《诗刊》中的诗文那样, 像闲暇时读人物传记那样, 以一种放松的心情, 不带任何功利和任务, 用欣赏的眼光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这样的课文往往有一种场、景、情、势。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用放松的心态来美美地读, 不要一读就考虑有什么要学。

第二种身份,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如果说作为赏鉴者的阅读是一种感性的阅读, 那么,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就是相对理性的;如果说第一遍阅读是为了融入文本, 那么, 这第二遍阅读就是为了跳出文本, 要引导学生用冷静的目光来审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阅读文本也相同, 太投入就有可能难以自拔, 只有一种感觉, 说不出所以然。只有跳开一步, 理性些, 才可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评论者的阅读, 既要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 又要着眼于文本的艺术形式。

第三种身份, 作为编撰者的阅读。编撰者, 就是报刊编辑。如果说作为评论者的阅读是着眼于文本的大局或宏观, 那么, 作为编者的阅读就是着眼于文本细部或微观。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意义, 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文本的主题和情节当然需要理解, 但如果只停留于主题和情节上, 那便是文学课了。小学语文教学姓小, 姓语。小学语文课与文学欣赏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文课要推敲语言, 咀嚼文字, 学习运用语言。推敲和咀嚼哪些语言呢?主要是含义特别深刻的、令人回味的、遣字造句巧妙的语言。

第四种身份, 作为吟诵者的阅读。吟诵者, 就是放开喉咙大声地、有感情地读, 像电视播音员播音, 像演讲大师上台演讲。看不等同于读, 默读也不等同于诵读。看关注的往往是文字所传达的意思, 并不关注语言的音律和节奏, 默读虽然注意到了语音和节奏, 但往往没有关注音调、语势和节奏。音量的高低, 速度的快慢,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诵读比默读的要求要高得多, 诵读不但要读准字音、控制音量、掌握速度, 还有倾注感情, 赋予表情。诵读的目的, 就是为了更好地确定情感基调。文本的情感基调和语势等,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第五种身份,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有了前面四种身份或者说四种不同方法的阅读, 作为教者的阅读就有了基础, 目的也相对清晰了。这一身份的阅读, 就是要边读边考虑:我该怎么教, 让学生怎么学?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具体地说,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主要考虑的是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学试图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二是用何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目的;三是如何寻找最佳切入口, 以什么为线索。这些, 都应该从文本的个性特点来考虑。

上述五种身份的阅读, 从感性到理性, 从宏观到微观, 从读者到教者, 全有了, 还会读不出个性吗?

( 三 ) 置于三大背景中比较鉴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文本个性是比较出来的。要直击文本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三种比较:一是置于单元背景。就是把这篇课文与它所属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进行比较, 努力找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单元中的几篇课文, 虽然有相似点, 但肯定有不同点, 比较就是最好的寻找和发现。在比较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单元提示和单元后的练习设计来进一步切准文本个性。二是置于文体背景。人教版教材以同主题的课文组成单元, 同一单元中的几篇文章, 其文体可能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发现个性, 可以选择一些同文体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 比如解读《珍珠鸟》时, 可以和已经学过的《麻雀》进行比较, 也可以引进课外文章进行比较, 解读《钓鱼的启示》时, 可以选择《爬山的启示》《游泳的启示》等。三是置于作者背景。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 如果我们只看作家的一篇文章, 其个性特点不一定能体会到, 但如果我们找来这位作家其他类似的文章, 那就有可能清晰地发现该作家和该篇文章的个性特点。比如解读《落花生》时, 可以找来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细细读读。这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一样, 近近地看一棵草, 往往看不清它的颜色, 如果退得远些, 看一大片, 颜色就鲜明了。

四、厘清解读深度与教学程度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篇8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宝贝,这辈子我只牵你的手情感美文下一篇:写红酒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