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2024-08-31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共10篇)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1

茗洋学校程文华

[内容摘要]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其中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缺乏责任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是构建德育教育立交桥的重要基础,也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的高要求、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

[关键词] 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可见培养责任感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本人就对培养学生责任感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现状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 “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而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二)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和教育的必要性

1.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是构建德育教育立交桥的重要基础。所谓责任感(或者说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他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责任感以认识为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一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出来。有责任感的人会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等作出全面的考虑,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可以看出,责任感培养涉及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方面,是一个系统育人工程,是构建德育教育立交桥的重要基础。

2.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的高要求。在一个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讲竞争又讲合作,既讲权利又讲义务,既讲个性又讲共性的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造就优秀人才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起关键作用的情感因素是责任感,而孩子的成长中缺少的也正是责任感。古往今来,凡对本民族乃至人类作出重大贡献,都在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他们的成长过程看,责任感是他们在求学阶段的发奋学习,努力攀登的强大动力;是他们走上社会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将才学贡献社会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学生时代学的一些知识以后可能遗忘,但责任感会陪伴着他的终生。根据资料显示: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3.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当前,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责任感教育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通过课程形式规范化,科学化。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也强烈指出,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两字赫然放在校训的首位。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认为不但要把责任感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而且要把责任感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对学生责任感培养的体会与反思

1.学生责任感培养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培养学生责任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

3.以爱育爱,在爱的氛围中孕育责任感;相机诱导,在具体实例中引导学生感知责任感;榜样激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件件小事中形成责任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建立反馈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强化责任感。

三、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责任发生的角度来讲,培养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感,就是要让他们对自己所肩负的人生责任有明确而又理性的认知,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的行为主体,从而自觉地承担并积极履行自己的人生责任。为此,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对当代中学生展开责任教育。

1.就家庭而言。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素质。我们感到,应尽快改变目前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的现状。责任感教育是家庭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责任心的折射。父母富于责任心的言谈、举止会被子女模仿、认同,内化,从而对其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自己的事做起。当前,有些孩子做事缺乏责任心,在家做“小皇帝”,父母、祖父都围着“小皇帝”转,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做完作业,学习用品乱摆,起床后被子不叠;书包像杂袋……,最后都由父母收拾、整理,这些都是孩子不负责的具体表现。如果孩子从小有这种不负责的不良习惯,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影响其工作质量。因此,父母对孩子必须严格要求,做任何事都要负责任。孩子对自己做的事要负责,作好功课后,有责任整理好学习用品;起床后,要有整理床上用品的责任,有收拾自己房间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从身边做起。从身边做起,首先要从家里的事情做起。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把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使孩子树立起家庭的责任感。我们从一个家庭了解到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妈妈腰疼得直不起来时,她为妈妈打来热乎乎的洗脚水,帮妈妈洗脚、擦脚,并在她妈妈的腰部贴上伤湿解痛膏,安排妈妈早早的到床上休息,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感到自己是为人所属的,是有用的,从此而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但从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却是增长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家庭没有这种基础,对人民、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不知从何而来?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从周围的事做起。要使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在我女儿的学校里(小学),孩子们就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帮助教师组织各种活动,为班集体做事,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孩子们都很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向孩子多敞开一些交流的大门,向他们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事的繁琐、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而父母应捕捉住孩子的心愿,对他们的理解分忧的愿望表示欣赏,并且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感到骄傲,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任何帮助父母和家境的举动,这些都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对家庭有所益的自豪感,让孩子对父母工作经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进行了解分析,也能培养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判断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为孩子将来树立起社会的责任感打下基础。

2.就学校而言,一方面发挥集体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学业责任心的可行手段。良好的集体和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搞好学业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学风好的班级往往绝大多数学生学业责任心强烈,原来学习品质不好的插班生也会被逐渐同

化而进步;学风不好的班级则大多数学生学业责任心较差,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何况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时期。因此班主任尤其要重视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以强烈的集体学业责任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另外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增强学业责任心的速效捷径。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极大,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很不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业责任心水平。如在班级教育中经常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和楷模的榜样学习;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

3.就社会而言,个体品德的形成是社会生活提供的外在因素与主体需要的相互作用会合逐步实现的,因此,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社会是比家庭和学校更大的塑造人的熔炉,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大众传媒和个人的口语方式,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从而使人们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涣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3.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个性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个性化教育及其本质内涵

个性化就是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要对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村官,采用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手段,促使具有不同智能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以及大学生村官个体智能强项的发展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互促,促进大学生村官个性优化、和谐发展,就是让大学生村官的生命自由成长,让新农村成为大学生村官的精神家园。

1. 大学生村官的个性及个性化教育。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村官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大学生村官的利益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其本质是促进大学生村官的个性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村官获得人格的完善发展,奠定乐观积极地挑战生命历程的思想基础。进行个性化教育是使大学生村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鲜活生命的成长历程,大学生村官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理应受到关注和敬畏。个性化教育的真正意义恰在于教育核心价值的回归与大学生村官个性的解放。承认大学生村官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大学生村官个体的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前提。倡导个性化教育,就应从实质上、思想上注重大学生村官个体自由充分发展与个体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要真正做到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新观念,在尊重大学生村官差异的前提下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2. 大学生村官独立自主性的培养。大学生村官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体自由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样,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也不可能有个体自由充分发展。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是个性教育的最基本理念。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大学生村官教育自身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所以说,尊重人归根结底是尊重人的个性,这是个性教育的基本追求,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人是具有个性潜能的动物。黑格尔认为: “一个东西是人的对象,这就等于它是人的潜在性。”发掘大学生村官的个性潜能不是平均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发展大学生村官个性潜能的优势,亦即寻找每一个大学生村官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工作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村官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力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 含金的矿脉”。

3. 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个性化教育要体现“尊重差异,宽容另类”的教育观念,要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保证,突出大学生村官的个性发展,实现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培养的统一。个性教育要注重责任感的培养,责任感是人类最可贵的一种品质,是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对于个体而言,责任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个性教育在促使其个性发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对责任的激发、引导和培育,把责任当作个性的核心品质来培养。个性教育如果放弃了责任的培育,就势必导致个性教育走向误区。总之,要让大学生村官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个性教育是以培养与发展自我有价值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职业素质的教育。个性教育强调的是共性基础上个体的个性内容和个性价值。注重强调的是共性基础上个体的个性内容和个性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注重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增强大学生村官的主体意识,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主体品质,增强大学生村官的主体能力,是个性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培养的路径———自我调适与塑造相结合

1. 调适自我,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大学生在农村做“村官”,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顺利实现转换的前提是村民的认同,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调适自我,明白自我在农村工作进行的不是一场“阵地战”,而是一场“持久战”。身处农村这个大环境,许多事物还要靠自己摸索、分析、解决和处理,因此要多看看别人怎么做,不要沾染坏的习气,做到去粗取精,明确自己到农村究竟要去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出一番成就,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克服思想上自我定位过高、工作怕吃苦、依赖心理强等问题,不断地矫正自我,锤炼自我,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在思想上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理解幸福不应该是虚幻的,它来源于对生活的常新体验,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品尝到激动,在平凡的生活中,也会孕育美好的东西,关键是要有一颗善于体察的心灵。体验到当前充实愉快,做到身处基层更要心系基层,真正融入到农村。以尊重、谦逊、平等的态度到村民中去,群众自会敬待你、接纳你。绝不能拔苗助长,一蹴而就。要帮农民算经济账,找提高收益的路子,做农民的同路人。认同感产生感情,再加上懂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使自己融入到农民中去,才能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

2. 塑造自我,个体自我意识的定位。大学生村官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也就必须形成自己的良好个性。只有做到个体自我意识的准确定位,培养自我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个性素质,增强责任感,大学生村官才能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根据自我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参加实用知识培训,保证工作急需的实用技能需要,运用自己的理论优势发展农村经济,掌握更多的信息化知识、信息化技能。做到在认识上不停留在低的层次上,在工作进程上只争朝夕,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农村工作要注意自我对社会的认识的真实、全面、深刻。将环境的好坏都视为自然现象,作为既成事实坦然接受下来。在一时尚无法改变的时候,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要积极地适应它。在任何不好的条件中,总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总有可以去努力改善的地方。与其悲叹自己命运不济,环境不佳,现实令人失望,不如静下心来,冷静地审视现实,找出有利的一面,充分利用它,而不是终日为现实中的缺憾和不足困扰。在工作中要跳出传统习惯的思维模式,有昂扬的精神状态,不能把绕过矛盾当成稳健,把无原则的所谓和气当成和谐,迟滞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在工作中将自己所学的所擅长的东西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要真正理解自我所学的知识、在大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化过程。只有通过农村的实际工作,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能力的提升、系统思维方式与现实的磨合。这一过程正是自我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3. 完善自我,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大学生村官自我个性教育要以自我现实的个性素质特点为依据,促使自我向理想个性素质逼近的过程,大学生村官的思维极为丰富活跃,接受新事物很快。同时,由于涉世尚浅,很多思想都受到外界影响,个人的辨别能力相对弱一点。因而往往在思想上容易显出一些盲目性。而一个人的成熟,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和独立意识上。一个想要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也必定要有独立的思想为其基础。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独立性,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体系。完善自我,培养个性品质独立性,独立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要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同时,思想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与他人隔离,只在自己的个人圈子里思索。恰恰相反,思想上的独立,要求常与有新思想、新观点和有健康的人格者互相接触切磋,不断接受新经验的影响,逐步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才能保持思想上的活跃与独立。确定自我的岗位目标。正视农村工作的复杂与烦琐,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逆境面前展示力量,健全的人格培育,克服危难,面对挑战,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要紧扣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不断超越、突破和创新。做到勤学善思,勤思多行,把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得失,不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知识全面、见多识广的“全才”。要注重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自觉融入到群众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处处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营造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奋发有为的创新氛围和平等宽松的竞争氛围。不断完善自我,注重责任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大学生村官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全方位、多角度相结合

大学生村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把握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规律,抓住各方面问题的交织点和结合点,建立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成为一种趋势,使大学生村官成为优化和变革基层管理模式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做到:

1. 塑造大学生村官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村官”选得准。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是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突破与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的形成是个体素质、环境、教育和主体活动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及其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个性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即良好个性素质与不良的个性素质同时存在于大学生“村官”身上。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要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要针对农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村干部队伍。在选聘过程中,要突出个性化教育,把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下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工作能力。只有塑造大学生村官的主体意识,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才能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使大学生专长与农村需求能进行“嫁接”。要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强化督察指导,促其履职尽职。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督促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吸引力、提升群体的整体素质,形成更好的群体效应、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推行大学生村官考核测评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思想动态,为其价值导向、创业择业、挖掘潜能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在农村工作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能力培养。

2.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主体品质,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人的良好个性素质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个性教育的首要功能。大学生“村官”良好个性素质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受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亦即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某些个性素质会萎缩丧失,因此,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主体品质,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是十分必要的。农村的建设发展,主要是科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水平,而人才又是知识经济中的第一资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必须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主体品质,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党性教育,打造一支老百姓信得过、组织放心的大学生村官队伍。要分析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潜能,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管人头、管人事”,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一群体的成长发展和作用发挥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让他们有事可干、有章可循、有责可究,主动履职尽职。同时,切实把他们当作特殊的青年人才,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进而形成一整套更科学、更高效、更有活力的管理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工作的进展,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管理能力。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    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    优势     策略

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厚重的社会责任感。而中学地理教育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责无旁贷,地理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教育素材,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优势

(一)地理学科特点有其便利性

地理学科是基于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它以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又相互影响与制约。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培养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灾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也强化了其对人口、宗教、经济、社会等人文问题的思考与认知,这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教育素材

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社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些素材在教师的灵巧运用下,将系统、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化为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独特的态度与看法,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天独厚的教育素材。例如,鲁教版初中地理《从世界看中国》中,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萌生解决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人均资源占有率低、部分地区贫困等问题的意识。再如学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中《水资源》后,也会激发学生节约用水,从自身做起,珍惜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二、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教育作用

地理课堂是对中学生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善于在地理课堂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培养意识,并将其贯穿于地理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深入挖掘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达到教育目的。(2)优化课堂设计,内化知识为情感。地理课堂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因材施教,优化课堂设计,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内化为学生对社会、对祖国、对家庭等的责任与义务。(3)言传身教,发挥楷模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表现出为人师表、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将此情怀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起到模范作用。

(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责任感

地理课堂是践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学生真正社会责任感的履行要通过日常社会实践凸显出来。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领悟自身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对于地理教师而言,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性、调查性较强的暑期或寒假社会实践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了解最真实的生活故事,强化责任意识。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城市的交通状况,并基于此探索出必要的解决措施;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垃圾、城市污染等相关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这些实践问题可以由单个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将学生分组,鼓励他们集体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学生逐步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三)通过社会热点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感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而言,社会热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社会热点,并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热点,加强学生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关注。例如,中国北方各城市的雾霾天气、沙尘暴等社会热点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将这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再者,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影播放、电子屏幕展示等途径传递社会热点信息,让学生时刻受其影响与熏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式,切实高效地開展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是地理教师为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稳定所做的一点努力,应大力提倡。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材,通过课堂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社会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等途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切实践行中学地理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岚,黄成林.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00-203.

[2]张小宝.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目标之变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301-307.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4

师德建设已成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小学教师的关键。良好的师德观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稳定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致使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承载着未来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希望,合格的初等教育师范生不仅要具备从事小学教育的专业技能,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目前,关于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薄弱,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整理,亟需加强建设。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5

“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从我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我校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 认 识 行 为 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 话说:“习与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6

各学院:

刚刚接到教育厅下发的各地州2011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岗位需求表,根据教育厅2011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免工作总体安排,我校“硕师计划”的报名、推免工作正式启动。请各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本次推免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组织学生报名、推荐工作

1.根据教育厅提供的需求信息、组织好我校学生的自愿报名工作,自愿报名的同学需填写《新疆师范大学2011 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院推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自愿报名的同学进行资格审查,比照农村教育硕士的报名条件,并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以及教育厅的需求信息综合考虑,择优推荐。具体推荐名额分配如下:语文(语言学院、文学院)共15人,数学25人,英语4人,物理6人,政治7人,历史5人。学院推荐的学生需填写《2011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填表时注意事项:

(1)只能填报指定的培养学校;

(2)填写登记表“本人志愿”时,须选择到指定的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

3.时间安排:请各学院于10月12日上午将本学院推免名单及学生的两套表格一起报到研究生处招生科,过期不候。12日下午研究生处审核无误进行公示。研究生处将于10月12日----10月14日对各学院推荐上来的学生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名单,一律无效。

4.报名条件

(1)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

(2)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具备教师任职资格条件;(3)年龄在30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身体条件;

(4)可按时获得学士学位;

(5)同等条件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优先,参加过一学期及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优先。

(6)招生专业: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思政。本科所学专业仅限于上述6个专业或与此相关专业,具体招生人数根据各地区实际需要确定。

(7)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汉语水平。母语非汉语的报考人员,HSK等级标准应达到7级以上(含7级),具备基本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

(8)凡是已经与其他部门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或因其他特殊情况与本计划造成冲突的本科毕业生不在招生范围之列。

二、复试工作准备

经学校初审并推荐的学生首先要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供需见面会,并签订《教师聘用合同》。教育厅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拟定于10月15日上午在我校进行,届时请等候研究生处的通知组织学生按时参会。

签订《教师聘用合同》的同学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复试。现将复试准备工作一并安排。各招生学院要加强对复试工作的领导,按招生专业成立复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领导、学术骨干、指导老师、副高以上(含副高)职称的教师组成,每个复试领导小组应至少有1名熟悉中学教育的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参加,每个复试领导小组成员一般不应少于5名。复试领导小组要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人员参与复试工作。请各学院10月12日上报复试小组名单,名单需盖学院公章。

由于时间紧急,请各学院高度重视,务必按照上面时间做好本农村教育硕士的报名、推荐、和复试工作。未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关工作者,后果由学院自负。

特此通知。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7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我国高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 使得学校和导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心向培养研究能力倾斜, 而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次之的位置。

2. 实践教学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 一是有的高校为了避免太多的麻烦, 减少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数量和环节, 压缩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时;二是部分高校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师资及办学经费的不足, 对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重视不够, 更没能形成体系性的培养结构;三是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考试压力、分数压力, 部分实践基地校不敢轻易将更多的实践机会甚至是课堂教学时间给予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之用。

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东北师大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努力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1. 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清晰原则。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必须紧密围绕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要在把握学科专业内涵, 突出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构建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二是学科差异原则。全日制教育硕士涉及的专业比较多, 专业差异比较大, 各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践能力要求, 所以必须要考虑到学科差异, 构建起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三是系统性原则。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高校需要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内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使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相互渗透, 构建起系统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并贯穿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全过程。四是规范性原则。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 必须与培养方案相一致, 同时对培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的执行开展规范化管理, 严格要求, 确保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工作落到实处。

2. 构建的基本思路。

东北师大以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为目标, 以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实践能力培养融于课程建设、基地实践等环节, 通过实践性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一系列教育教研实践研究项目设立等相关措施, 构建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以提高培养质量。

3. 实施的保障条件。

东北师大为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了《东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和依托学院的分工和职责均进行了归属与界定,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管理模式, 从而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保障。

三、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主要举措

1. 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回归到教育硕士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的本质要求上来, 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对实践应用能力课程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为避免偏离“实践性”的轨道, 片面追求“学术标准”[1]等问题的发生, 东北师大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 要求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融入课程基本理论教学中, 同时使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等与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拉近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 有助于加深教育硕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积极参与课程的互动学习, 提升了对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从抽象教学到实景教学不同情景的认识, 促进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调整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结构,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当前, 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导师由现有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 他们虽不乏指导的热情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但缺乏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 难以高屋建瓴, 切中要害[3]。为了使教育硕士得到更好的培养, 东北师大制定了《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一系列措施,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并初步取得成效。其中, “请进来”, 即从现有的教育硕士实践基地校中聘请一批一级教师等优秀教师担任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指导教师;同时还聘请他们承担了全日制教育硕士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 提高课程的实践效果。截至目前, 共聘任中小学教师256人担任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指导教师。“走出去”, 即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从教。这些措施有效增强了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培养能力。

3. 开展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研究, 提升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

东北师大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基金”, 制定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基金实施办法》, 以立项和资助的形式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申报和开展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的开展提升了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性及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水平。

4. 建立稳定、高效运行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 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研究生教学技能和专业精神、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4]。东北师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稳定高效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学校与实践基地是一种互助互惠的共同体的关系。在校内, 已建立了5个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微格实验室, 13个基层培养单位建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案例教学库。在校外, 与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建立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建设协议, 开展协同合作。在实践基地建设上, 一是建立并开拓高端实践基地, 目前已经建立了15所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二是学校立足东北地区, 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依托, 建立了26所实践基地校。2014年, 学校又与长春市7所优质中学共建“卓越教师培育试验区”, 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基地实训提供独特的便利条件, 多方位解决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脱节、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等问题。

5. 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研究能力。

2009年以前, 教育硕士以招收在职人员为主, 其学位论文基本上沿用学员的工作实际和所学理论开展研究工作, 最终导致了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培养的趋同性问题。从2009年开始, 国家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 原有的学位论文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5]。根据《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要求, 东北师大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 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为加强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 东北师大主要在5个环节上狠下功夫。

(1) 尽早开展论文研究计划。有研究表明:当前, 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实践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困难, 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困惑与文献阅读批判思考的结合中缺乏提炼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的研究意识相对薄弱, 选题视野不够宽广, 选题能力亟待培养[6]。为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学校在招生工作初期师生互选结束后, 学生在学校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从入学开始就进入实践基地校开展专业见习, 在见习过程中发现实践问题, 并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 并在入学后3个月内制订研究计划, 提交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可进一步实施研究计划, 进而形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 严格论文开题报告审查。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必须以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 既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开题报告会必须由5名导师组成开题指导小组 (其中须至少有1名来自中小学教育一线的实践专家) 进行审核。开题报告会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下一环节。

(3) 实施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制度。学校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实行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制度, 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培养单位和所在专业根据学科特点自行确定。此举有效保证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4) 严把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关。申请毕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 其学位论文必须经过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践导师双重认可后, 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导师同意答辩申请后, 学校将抽取5%-10%的论文送与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论文双盲评审;其他学位论文由至少有一位校外具有高级职称或丰富实践经验人员在内的3名学者或专家评阅。评阅通过者进入答辩环节, 此环节将作为对学位论文实践研究的最后把关。

(5) 实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为了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 东北师大出台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办法》。文件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均要通过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 各基层单位学位评定分委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处理意见, 最终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6. 建立有效的实践能力评价制度, 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水平提升。

东北师大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评价贯穿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全过程, 加强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文件中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校内训练、基地见习、基地实训和教学反思等均给予了详细规定, 使得实践教学有据可查、有纲可举, 实践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系统[7]。

(1) 校内训练阶段。针对课堂案例教学, 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 教师通过全日制教育硕士参与讨论的质量来给予评价;针对微格教学工作, 开展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与考核, 聘请了54位长春市中小学优秀的教师担任评委, 对微格实践教学进行现场评价与指导, 并由学校管理部门组成检查组, 对其模拟课堂教学训练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不合格的不能参加基地实训环节。

(2) 基地见习阶段。增加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见习时间, 将教育见习时间从原来的至少一周延长至一学年。另外, 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每个月至少要到实践基地校见习两次, 每学期要提交两份见习反思报告。对欲取得优秀见习成绩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要求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在见习学校上一节本学科的课程, 并提交所授课程教案和反思报告。

(3) 基地实践阶段。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主要工作是独立组织课堂教学、承担班主任工作和开展相关的教学教研工作。实习考核学生的重点虽然是对教育行业的认识, 对实际需求的了解, 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 设计良好的学习计划, 同时也考核学生的集体观念, 对学校的热爱程度, 乃至做人的基本素质[8]。为了准确评价基地实训情况, 东北师大制订了《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表》, 规范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评价工作。

(4) 教学反思阶段。每位教师都必须自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不断加深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规律和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东北师大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后, 必须提交实践能力反思报告。此外, 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开展教师技能大赛, 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好的评价效果。

四、初步成效及思考

东北师大通过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了学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 就业率显著提升。2009级、2010级、2011级3个年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现了100%就业,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为进一步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 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有效的组织管理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高校应吸纳校外中小学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专家与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指导规划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和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的制订及实施, 深化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内容, 全面加强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和督促。

2. 巩固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夯实实践平台。

为满足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更高需求, 高校必须巩固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组织高校和基础教育专家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的体制与机制研究, 提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夯实实践平台建设, 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其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一环。东北师范大学为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开展了系列工作, 提出了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主要思路和举措。通过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 不断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栾锦红, 梁红蕾, 李作章.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4) .

[2]张春莉, 权元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01) .

[3]段作章.“四习一体”: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07) .

[4]邵光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02) .

[5]马爱民.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新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推行“论文包”学位论文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06) .

[6]何善亮.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调查研究——以J省N大学2007年入学部分教育硕士研究生为例[J].教育科学, 2010 (04) .

[7]朱正伟, 刘东燕, 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1) .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8

前言

美术教育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在培养自身的美术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体验实习班主任的工作,这对美术专业实习生未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美术教育实习就是让学生从心理上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学生需要做好教材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班主任实践、美术教育等工作,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最终使自己会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除了以上的要求,美术专业实习生还要从自身向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靠拢,要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对美术学专业生来说,在校园里实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实习,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本文的写作主要源自自身的实习经历,在实习中发现培养实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通过本文加以阐述,希望寻求提高培养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方法。

第二章 美术教育实习的目的

实习,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途径和标准,在实习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合理巧妙的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是实习的最主要的意义。实践具有检验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实践教学还能让美术教育实习生检验自身的理论结构,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实践技能,为成为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教育人才而做准备。

在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美术实习生必须始终坚持这个理念,那就是实践教学是推进美术实习生素质教育、培养美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为基础,从学生个体出发,讲课过程中循循善诱、依次推进并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研究。 学生在实习中提早接触未来工作的氛围,提前与社会接轨。对毫无经验的实习生来说,学校安排的校园实习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学习美术教师的基本工作技能。美术实习教师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际绘画出发,在美术实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基础知识是指人类长期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积累起来的带有共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技能则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是指绘画水平,除了最基本的手上功夫外,还需要其他的专业技能。审美是美术的核心,审美能力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会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实现教育的价值,是一名合格美术教师所必须拥有的。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而言,课堂上美术老师的作用要比学生要大,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培养美术教育实习能力的方法

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艺术的艺术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合格的小学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实用,又适用于专业的艺术作品的连接。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是一份有其专业化要求的职业,这是其他行业所无法代替的,美术教师更是如此。这种专业性岗位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文化涵养能力和学科表现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自己的美术教育实习能力。

在国内,对教师知识的结构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个观点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随着美术改革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挑战日益增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体性知识是我们教师普遍要知晓的特定学科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实习教学效果的保障。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上的。实践性知识是美术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受教师经历的影响,有明显的经验性。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掌握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积累教学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是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它决定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言,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学会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加强与学生的对话。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适应环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察力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教育观察力是一个良好的教师必定拥有,是需要长期地观察学生才能培养出来的。

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思考活动。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后能够及时记录下笔记,并对当时的情况加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今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的处理。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篇9

优势项目介绍

1. 院校介绍

坐落在美丽北国春城长春市的著名高等学府——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的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校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理念,即“尊重的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教

高厅[2003]15号文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工作,并依托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现代远程学历教

育。

招生信息(2007年秋季最新招生专业)

精品专业:

东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和层次相对是比较齐全的,文理皆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推荐指数:★★★★★

汉语言文学专业设于文学院。文学院前身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46年,是国家首批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撤系建院。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现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文艺学、汉语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教学论(汉语言文学)等6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调查研究、语言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主要课程】:

1、公共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

2、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字学、古代散文、民间文学、中国古代诗歌、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新文学思潮与流派、文艺美学、鲁迅研究、综合教育与语文综合教育等。

【客户群分析】: 据统计2005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2000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奥鹏学习中心

项目说明

二00七年秋季

备注:

本项目说明概括了从招生到毕业各个关键环节的重点工作要求,并包含了教学服务的相关规定,奥鹏学习中心应严格按照此项目说明中的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招生和教学服务工作,涉及到具体奥鹏教学教务管理平台(OEMS平台)操作的流程和步骤请参阅奥鹏每季颁发的各项管理文件或登录奥鹏教学教务管理平台(OEMS平台)查看最新通知。

本项目说明若与教育部最新文件、政策和规定精神相悖或不相符的,以教育部文件规定为准。

一、简要说明

二、院校的优势和项目特殊要求及管理

1、各专业的学分较低,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为主,精练实用

2、课程结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50%+期末考试50%;

 注意事项

招收物理、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心必须为学生提供实验环节的必要条件。

三、入学资格审核

1)、学历审核(验证)处理办法:录取前验证,只验一次

专升本: 奥鹏在高校划定录取分数线后到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生信息网上查询学生信息,向网院提供书面材料,书面材料含验证结果及学生毕业证复印件,验证结果可以以三种形式提供(网上个人查询结果打印/网上汇总结果打印/认证中心书面盖章结果),毕业证复印件由奥鹏从平台打印。验证通过的学生高校予以录取,验证未通过的,由学生到学历认证中心进行证书验证,出具验证报告(验证报告必须在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发放后的25日内提供)才能予以录取,学生毕业时间在91年之前的或者在本年的,由于学生信息未上网,学生需要将承诺书原件提交网院,高校方进行录取

高起专: 由学习中心初审,奥鹏进行报名信息复审(奥鹏提供书面汇总表给网院),奥鹏审核通过的网院负责验证的老师登陆奥鹏平台进行毕业证书原件扫描件的终审,审核结果会记录在奥鹏网站上。高中毕业证经验证不通过的,取消录取资格。

专科毕业证经验证不通过的,或经申请作高升专层次录取,或取消录取资格。2)、终审

由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给予终审。

四、学籍管理规定

关于转学转专业和转学习中心:

1.学生在学期间,由于工作调转等原因需转学者,可在我院各校外学习中心之间转学。由本人提出申请,提交有关单位证明材料,经双方校外学习中心同意后填写《学生转学申请表》(一式两份,学院与有关校外学习中心各一份),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审核后,报学院审批。有关转学学生学籍卡等材料,可由转出校外学习中心和转入校外学习中心直接联系交接。

2.外校学生转入我院有关专业学习者,需本人提出申请,同时提交转出学校证明材料,由本人办理有关转学手续。经原学校和接收校外学习中心同意后填表,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审核、学院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正式注册手续,编入相应的班级学习。所缺课程需补齐,并参加考试。

3.本校学生一般不准转学。如确有特殊原因需转入外校学习者,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联系转入学校,经所属校外学习中心同意填表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审核、学院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4.学生一般不得转专业。因特殊原因确需转专业者,只能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或第一学期的期末前一次性办理。其中,专科升本科不能转专业;高中起点专科的文科与理科不能互转。转专业者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和填表后,经校外学习中心负责人审查,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审核、学院审批备案。已批准转专业者,不得申请转回。

5.各校外学习中心须在每学期开学后四周内,将本学期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汇总、学院备案。

五、免修、代修、免考的条件及办理:

免修的具体规定:

(1)凡具有本、专科国民教育系列学历的学生(含二学历),可申请免修相同学习层次已学过的公共课程,并可申请免修相同专业、层次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取得免修课程的学分。一般免修课程学分不得超过专业毕业学分的 30%。

(2)凡获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含四级)以上或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四级(含四级)以上考试合格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专科、本科的大学英语

(二)。持有全国大学英语二级(含二级)以上或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二级(含二级)以上合格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专科的大学英语

(一)。(3)持成人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电大等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的学生申请免修时,需通过我校组织的免修测试。免修测试合格者,准予免修。不合格者,需正常修习该门课程。

(4)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二级和二级以上证书者,可申请免修本、专科公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师范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篇10

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关键词:责任良好行为培养教育

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专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其八项重点内容:

⑴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⑵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⑶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⑷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观望目前在校的学生,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他们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群体,享受着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尤其是部分小学生,学习不知为谁而学,总是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青少年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呢?

首先要究其原因。解决问题,总要先寻找原因,因为原因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从问题的基本根源入手,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造成青少年不负责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思想影响,没能科学地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二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

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难看出,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影响着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我们所说的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对于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可以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上一篇:队伍教育整顿心得体会 钟下一篇:《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