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备好初中物理课

2024-06-03

怎样备好初中物理课(精选8篇)

怎样备好初中物理课 篇1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按新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使教学活动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而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精心备好课,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备好课?又如何备好课?根据自己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什么是备课?

备课是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的实质是教师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中介对正式课程的领悟和把握。要求明确初中物理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使之转化为中学物理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来实现精通教材、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转化,落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对备课的感性认识

1,明确初中物理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 2,具备对实施物理教学目的的认识 3,明确每节物理课的教学目的 4,合理选择和安排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三、物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备课能力?

1、备课能力的构成

从物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看,备课能力可以包括以下要点:

(1)材料占有能力

包括信息的获得、资料的搜集、积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等。可以说材料占有越多,备起课来越会从容自如,备课质量会越高。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多看课外书籍,多阅读科普资料,以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备课过程,增添更多更好的素材。

(2)教材驾驭能力

能否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高度驾驭教材,是达到优化并转化教学内容的关键。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也就谈不上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初中上物理老师应该站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整体高度上来看待初中物理教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对教材应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坚持,因此这又是一个重要能力。

(3)教学决策能力 一堂课教什么,怎样教,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虽有大课程标准、教参为指导,有教材、学生为依据,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决策能力。教学决策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4)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为整个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蓝图。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创新性;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又要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现实性。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技巧的集中体现。

(5)了解学生能力

教学决策及教学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否则只是一种闭门造车的行为而已。了解学生至少包括三个层面:①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或阶段特点;②学生的学法类型及其现实适应性;③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现实水平或状态,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了解学生要靠平时大量细致的观察、对话及教学反馈,也要靠理论学习和理性分析。

2,如何才能备好课?

为了把课备得更好,同时从中获得能力上的提高,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努力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使之较好地结合起来。(1)、备课与备人相结合

(2)、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3)、依标准与创造发挥相结合(4)、重点与一般相结合(5)、旧教案与新备课相统一(6)、课前备与课后备相结合(7)、本学科与它学科相沟通(8)、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3,根据实际情况,去培养备课能力

物理备课能力只能在具体的物理备课活动中形成和增长,可以说是积学成思的结果。积学,就是不断积累与物理备课相关的学识、资料和经验,并使之成为综合思考的充足条件。每一次备课都认认真真对待,仔仔细细思考,反反复复加工,力求质量好一点。还要通过上课来检验自己的备课效果,总结由备课原因而带来的利弊得失,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巩固优长,弥补短缺,自然会逐步提高起来。

与此同时,要经常与同行切磋琢磨,求教学艺;更要主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思想、好设计、好建议。

怎样备好一堂初中英语课 篇2

关键词:备课;初中英语;课的结构;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84-01

通過将近十年的英语教学,我从中发现,要上好一堂初中英语课,首先要备好课,我们怎样才能备好一堂英语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起:

一、教师必须要了解课的结构

每一门课的结构在细节上不大相同,但大体上是一样的。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课的结构, 一般认为,课的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五个部分组成。只有对课的结构有所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备好每一堂课。

二、教师备课要备教材

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目的;影响着课堂结构。因此,只有吃透教学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才能对教材作出深入浅出的讲解。英语教材随时在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抓住教学重、难点的同时,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不能有歧义,更不能出错,不确定的知识要及时向专业老师请教,不能想当然。

三、备教师

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指挥和裁判,要做好学生的言语之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需要进行长期的思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教师仅仅知道一些有关的英语教育教学的常识是不够的,应该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还有学生必须所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和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与家长应该是互相理解、互相协作的;对自我应该是深刻了解的,时常自省,与同事应该是互相协作克服嫉妒心理;对社会应该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并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生活于其中。职业道德对教师也极其重要,“学为人师,行为师范”,已成为教师的千年古训。对教师来说,敬业爱业是最起码的要求。热爱学生,认真教学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最好教师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进行跨学科学习。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对英语这一门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它的体系、结构、内涵也应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除此之外还应了解英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跨学科学习。

四、备学生

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如全面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风气,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起点、难点、紧度和广度;同时还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延长学生兴趣的“保鲜期”。

五、备教法

在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是主导,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组织教学。目前,初中英语教师最常使用的是讲授法,很少使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教学。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要具备各种素质,不仅需要在各课教学中进行培养,还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加以培养。所以我们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质量。

六、备作业布置和辅导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备课要注意作业的适量,唤起学生对所学课本知识的回顾和追朔。内容要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做到温故而知新。可根据需要布置一些引入下一堂课内容的作业。如果作业中出现太难之处,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启示,作业形式要多样化。还要把作业中比较集中的错误重点讲评,及时分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备课时还要考虑对后进生多鼓励,进行个别辅导,查缺补漏,尽可能面批作业,认真给学生答疑解惑,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七、及时写教学反思

认真并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责任心强、教学积极进取的表现。教学反思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自我进步的一种好形式。它的目的一方面是总结本课教学得失成败,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更好的经验和方法。每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可在扬长避短中修正教案,特别是在讲重复课前只要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补充和修改就可使用。

写教学反思应从课堂设计是否合理,讲解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学生课堂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的收获和课堂中的闪光点是否亮出等方面来写,不然教学的感受就会转瞬即逝。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写教学反思应尽量用英语书写,这样不仅总结了经验教训,同时也达到了提高自身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但要循序渐进。

怎样备好一节英语课 篇3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课堂就成了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了课堂教学教改教研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目前“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英语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课题。从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来看,一般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师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放在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封闭、单向传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困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一堂英语课的成败,有着诸多原因,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下列几个方面的安排和落实。

一、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备课、备人、备材料。

我们平时在教学工作中都知道备课的重要性,但往往在实际操作时就会以种种理由忽略了备课,导致课前备课马马虎虎。其实,每一堂课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备课、备人、备材料。

首先,要精心备好课堂上要教授的内容。

要熟知每一课中的课文、词汇、注释、练习等几个部分。还要考虑在课堂上怎样合理安排这几个部分,才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该节课中所学的基本语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交际语言的运用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来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就单词教学而言,就必须认真考虑。我认为不要过于生搬硬套。应该就生词数量和难度来决定。在备课当中精心安排这些词如何于课文内容里结合课文讲,这样做可以避免两种情况的出现:

1.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把单词教完的教学,使学生感到乏味,思想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老师把大量的单词放在课文里讲,这样容易使课文中断太多,讲课文便成了讲单词,将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打破了课文讲解的整体性,而且一堂课时间也不够用。

所以,我们在备课中要灵活掌握,随时调整自己的备课计划。运用各种手段,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课文中生词。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课文中有过多的单词时候,可适当分开讲。比如,我在教课文时,文中生词较多,而且难度较大。为了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单词,我把词汇分解到课文的每一句中,但又不是着重去分析句子的语法。通过形象的实物演示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在观摩和静听的情况下,理解这些词的意义和读音,反复朗读直至掌握为止。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较轻松地掌握每一课所学的单词。

2.我们在课前备课时,还要考虑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语法、语言点、练习在课文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中学生对英语出现的各种时态及非谓语动词的运用掌握都比较差。要他们迅速、准确地确定句子的时态及动词的形式有时也比较困难。无论是做关于动词的填空题还是单选题,掌握好动词时态及正确形式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如对所学的几种时态运用自如,则可以迅速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大多与时态和动词有关。学好动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靠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语法知识,细心体会。我们在备课中可以根据英语语法的一般规律,使自己清楚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如何保持联系性和统一性;如何弄清楚哪些内容是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等等,诸如上述情况,都要精心准备,细心策划。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艺和授课技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其次,课前要备学生。

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学生,一般来讲学习基础较差,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英语参差不齐,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也不尽相同。这给我们教学带来许多麻烦。因此,课前必须要备学生。

1.我们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前备课时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激发学生学英语的愿望和热情出发,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2.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确定每堂课的讲解进度和难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照顾到不同班级上大多数的学生,而且还要照顾到班上较差学生和较优的学生。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掌握好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做到潜心研究,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每天花费在英语上的时间、学英语当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3.达到上述水平,教师还得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同学生接触和沟通,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热情等心理变化,同时又要定期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听取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他们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通过辩证的分析和判断,及时总结经验。总之,课前备学生,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自身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去,注意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实践方能有度有节地备好学生。

二、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即是一个组织者也是一个导演。对于每一堂英语课,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其组织才能和导演技巧,把英语课上活上好。

1.掌握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师生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情绪。学生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教师也就会顺利讲授新课。

2.掌握课堂上“导演技巧”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挖掘英语语言的可表演性,逐渐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自身的“导演技巧”,活灵活现地把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比如,英语中sob,weep,cry;big和large,huge等词汇,没有必要用语言来描述,只需要用身体语言(bodylanguage)分别演示一下两个动作,学生便会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掌握英语各种教学法的要领。根据所传授的知识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比如“情景教学法”。把语言知识点放在事先假定的各种语言环境中去讲授,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学语言,这样,可以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近义词”的区分及难度较大的语法知识。比如,我们在讲解“现在完成时”的运用时,即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设定几个场景,来表达某一动作对现在、过去、将来的影响。

4.把强行记忆变为娱乐记忆。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适当加入几首经典英语歌曲,或播放两、三部原版英语电影。前者可以用填空形式补充歌词,然后跟唱。后者让学生模仿片中的精彩对白,在全班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总之,我们要把“死”的语言知识导活,让学生愿意学英语,愿意参与到英语的教与学当中,并成为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 篇4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己会”转化为“他会”的过程。可以说这个矛盾的解决构成了教学过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己会”。所谓教师的“己会”,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会”与“不会”的矛盾的过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时要以一章为钻研“对象”,进行知识排队,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网。而后要做大量习题,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知识。将这一思路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运用,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学化学的方法,这也相当于给了他们一把学习化学的金钥匙。

二、教会知识与培养能力

备课不但要钻研教材、接触大量习题,同时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决不等于能力,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时刻注意问题的设置,通过提问问题让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回答中自己总结理顺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抓住“纲”与理清“目”

研究教材好比捕鱼,只有掌握好“纲”才能理好“目”。这个比喻十分贴切。这个“纲”与“目”即全部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在研究教材中不可忽视。若以整个化学作为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就是组成这个“纲”的一个个“目”;若以化学实验作为一个“纲”,那么仪器、药品的使用、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物质的检验、定量实验就是组成这个“纲”的各个“目”。教师只有心中有“纲”,处理各章各节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知识条理、全而不乱,才能知道功夫应下在何处,才能达到使学生知识面广、条理清晰的目的。

四、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纵横联系

化学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产生了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钻研教材就要深入研究这种新与旧的关系,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这个新旧的辩证关系,是我们钻研教材时应注意掌握的教学方法论原则。同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雷同的总结,依据已有知识分析归纳新知识的方法比较有何不同,这个不同就是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还要利用好问题设置这一方法,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学会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

五、难与易的合理运用

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而且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形形色色的物质的性质,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因此,化学学科教学确有难的一面。教师钻研教材,就是要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联系实际、由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都是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化难为易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们能对教材钻深钻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组织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难”就变为“易”了。还有就是可以形象化教学,让学生觉得抽象化的知识不抽象,有的`可以设计一个魔术,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六、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我们是教书又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化学教师不要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化学教材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唯物主义思想、辩证的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科学家们的勤奋精神与创造精神等等,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七、备课与备学生

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篇5

培训地点:学校图书室

主 讲 人:龚兰英

培训学时:一学时

培训内容:

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决”,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高深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科学教师怎样备课呢?我认为科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科学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二、备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采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达到预定的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教师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是信息储备,二是相关知识准备,三是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四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同时,还要考虑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和资源。教师都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也没有为一堂课作好准备,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

三、备学生的前概念。

什么是学生的前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之前,老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技能技巧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为什么要充分探究学生的前概念?依据有5点:

1、知识的构建性:知识通过新、旧经验互动来生成已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2、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不能以现成的方式打包,而且不能传递、复制。

3、知识的社会性:学习共同休(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4、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

5、学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动的生长点,采用的方法:运用前概念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前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平时的活动,提问的方式,交流对某件事或某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参照课标,确定要改变的前概念。

当你把学生的前概念分析透彻了,才去考虑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每课的教学设计。

四、备好每一课的探究材料

布鲁纳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学科内容如果以一种智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科学教师深知科学就是构建实验的载体,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大,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特征,才能促进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变为思维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用图画的形式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表达出来,实际是一个建构模式,也是学生高层次转化的过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大量的课后作业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不但要认真准备,而且还要做到精心挑选。

五、备教学策略(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厨,而是学生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象历史学家那样去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分析归纳,观察、演示、探究、验证假设,展示、互评、设计实验、知识拓展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开放式的,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化人生的能力,只要教师选择的教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加上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多

媒体及网络),合理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科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特点去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探究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交流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学,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同组的互助学习,同桌同组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集体交流过程中,各组认真倾听,然后互评,这样,就防止了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设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七、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科学课程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以专门设计一张表格,这张表格的评价内容应全面,标准

分为:

1、绝对标准(应作好课前准备)。

2、相对性标准(如果在学习中能力有限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还是应该以激励为主)。

3、个体差异标准(如这位同学原有的智商低于别人,但他的学习态度一般很端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已经尽力了,你同样应该以激励为主)。评价方法是:

1、有些项目由教师作出评价,如期末的总分栏。

2、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情况作出评价。

3、小组长作出评价。

4、科代表作出评价。

5、组与组之间互评等。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科学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科学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的全面评价。科学课程不同其他课程评价考核,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探究、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有课前准备、学习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自评、综合评价等的测评。

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根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正确的学习评价可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错误的学习评价则可能扼杀人才,埋没人才。科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分数,强化全面育人的意识,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工具和尺度。有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但评价标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是否公正与合理,因此,制定评价标准应坚持三个原则。

1、制订评价标准应根据教学实际制订。

2、制订评价标准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

3、制订评价标准应由一元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

八、写教后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设计出了一份好的教案,这只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完全合理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而,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记,就是要求我们在上课之余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行为,对于提

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普通人要反思,作为具有专业特殊性的教师,更需要反思。反思抓住实在的内容:包括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个人经验,师生关系,教学理论等,都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反思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怎样备好一节思想品德课 篇6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备课方法

一、研读课程标准,认真确定三维目标,恰当选择教法

1.理解《课标》中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从过分重视传授道德知识转向重视促进德性发展;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育内容是不断生成的。六个理念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设计每一堂课时,至少重点贯彻其中一个理念。

2.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内容标准”一栏中,还规定了基本的学习目标,句子的开头都有一个关键词“理解”“说明”“分析”“尝试”“体验”“学会”等等。例如,“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具体要求是:”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那么,教师就应该遵循调节情绪的要求,考虑用引导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对”调节情绪“知识的思考(包括情绪分类、情绪特点、情绪与性格关系、情绪的作用等)。并且通过学习情绪,能上升到调控情绪,达到乐观的精神。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对照附录中的”学习目标的说明“,从而确立恰当的教学方法。

3.充分利用《课标》中的案例开展探究活动。《课标》中的每个一级主题下至少都有一个活动建议,这些活动案例与教材中多数的案例比较起来,不但设计详细,从课时安排、方法步骤到讨论等等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易行,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范例。充分利用这些案例,在保证探究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备课程资源,领会并验证课标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备学生,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题

1.备学情。教师应通过各个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效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既表现在智商上,又表现在情商上。这就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上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迟一些。因此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相比低下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备学法。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标》研制组强调,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思想品德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

四、备教师,体现课堂指导者的指导作用

1.备观念。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学行为习惯。“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不转变,课程改革无从谈起,教师在工作之余,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领会课改精神;自觉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和资料;研究《课程标准》,以研究的态度参与课程试验;正视自己教育教学中需要改革的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重视自身的角色转换,努力把观念转化为行动,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授”,学习也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应成为“导学”,教师不能再坐享“师道尊严”,也不该再单纯充当“红烛”或“春蚕”。因为,教学需要“双赢”。

2.备教法。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如何运用。例如,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法,在新课程中运用时,教师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讲什么”“怎么讲”?是过去那样的口若悬河,还是适时、有效的引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

五、教后反思,做到前事之鉴,后人之师

学习怎样备好一节课的心得体会 篇7

董文婷

一、联系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

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

一个好的新课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精心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三、从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以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既要使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学、愿意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

四、以学生为本,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电阻》教案 篇8

⑴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⑵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观察和使用滑动变阻器,体会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之巧、之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电阻及其单位,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

电阻与电流、电压一样,是电学中的重要物理量。电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应用,定值电阻和变阻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很广泛。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后续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开宗明义,通过一个生活现象,使学生意识到“两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进而学习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并激发学生探究电阻的兴趣。知道了电阻及其单位,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1”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并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阻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基础。关于滑动变阻器,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2”让学生对照实物和结构图,边观察、边阅读,并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搞清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画其结构示意图和符号。“活动3”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调节,为下一节探究欧姆定律奠定基础。

本节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是上一章电路知识的继续,思路顺承上一章,所以,对于章标题可不必设计专门的“引入”(如直接点题:本章我们将继续探讨电路中的规律),仅引入第一节电阻即可。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关于电阻,可以像教材那样从生活现象引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以下几个实验可供参考。

实验1:如图12-1所示,电源为三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l为3.8v的小灯泡,先后将两根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铜导线丝和镍铬合金线接入电路m、n之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

启发学生思考:前后两次实验,电源电压相同,为什么接入铜线时电流较大,而接入镍铬合金线时电流较小?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这两段导体分别接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不同,这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让学生指出哪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为了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的概念。实验2:如图12-2所示,电源由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l1和l2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教师(启发):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吗?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吗?(当学生回答电流不等后,可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的电流,证明学生的推测。)原来,小灯泡的灯丝一方面能够导电,另一方面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且这两个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谁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学生:3.8v的灯泡。)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实验3:如图12-3所示,用一个金属夹(作滑片)、一段镍铬合金线制作一个滑线变阻器,将该“变阻器”与小灯泡、电流表、开关串联起来,接在电源上。缓缓滑动金属夹,小灯泡的亮度逐渐变化。

学生首次看到这种现象,感到既“好玩”又好奇。教师: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变化呢?(稍停,让学生思考或猜测。)原来,当移动金属夹时,合金导线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致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滑动金属夹使灯泡变亮,此时合金线对电流的阻碍比刚才大了还是小了?(学生:对电流阻碍作用变小了。)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

还可以根据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制作诸如电子拉力计、压力计或风力计等,通过电流表显示其工作时电流的变化情况,引入电阻。

关于电阻的单位,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出示两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既及时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换算单位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电阻的单位“欧姆”具有感性认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见教材32页)。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过渡):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关于“活动1”的教学,这里提供两种方案,以资参考。方案1:学案式教学法 对于“活动1”,教材是以“学案”的形式编写的,可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参照教材进行实验,待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归纳总结、反思方法。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每一步的实验目的和方法,再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汇报和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得出结论,即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二是总结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具体说明怎样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如保持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比较哪两个量的变化?二者是否有关? 方案2:探究式教学法

对于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便于学生提出猜想,采用这种教学法时,“本节课的引入”最好采用上面图12-3所示的实验。因为学生结合图12-3所示的实验,很容易想到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有关,再给学生留点思考、讨论的时间,他们一般能陆续说出电阻还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为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可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教师:要研究电阻跟几个因素的关系,应当选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具体说明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电阻的大小?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结合自己桌面上的器材,经过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关于“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可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取废旧日光灯的灯丝或用细铁丝绕制的线圈,接入图12-1所示电路的m、n两端,用酒精灯缓缓地给灯丝加热,让学生观察加热前后小灯泡亮度的变化,由此判断电阻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同时向学生说明: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关于“几种导电材料的电阻”和“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电阻大小的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数据。对于这两个表格,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学;为加强学生的印象,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某材料或电器,学生查找对应的电阻值,或者让学生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表中数据,说说为什么前面图12-3中的实验用镍铬合金作滑线?导线为什么用铜丝?还可以再补充一些电阻值,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电阻器

关于定值电阻和电位器,可以收集一些实物照片,用多媒体展示、介绍;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收集(或到电子元件商店购买)一些实物,课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准备一些带有电位器的用电器,如收音机等,通过调节音量旋钮,改变其音量。对于电阻的符号,可在介绍了定值电阻之后告诉学生。作为练习,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由电阻、开关、电源组成的电路图。变阻器的符号可在“活动2”中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于“活动2”,可以让学生对照实物和教材图12-5及有关文字,边观察、边阅读、边思考;如有疑问,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于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分组活动完成后,全班集中交流讨论,教师视情况点拨引导、提炼总结。通过活动2,应达到如下目的:

⑴搞清滑动变阻器的构造:金属杆的电阻很小,其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圆筒上缠绕的是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其阻值较大,标牌上所标的“50ω”即指电阻丝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滑片可以在金属杆上左右移动,滑片的上部与金属杆相连,下端通过电阻丝的接触滑道(刮去绝缘层的部分)与电阻丝相连通。⑵弄懂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当把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不要求不出现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学生应能指出或画出电流的路径,知道电阻丝的哪部分被连入电路,当滑片向左或向右移动时,能判断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还是变小。为使教学更加直观,最好制作一个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动画,当连入不同的接线柱时,动画能清楚地显示电流的路经。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4所示,教师画出不同的连接方法,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描出电流的路径,判断移动滑片时电阻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将“a与d”、“a与c”、“b与c”或“b与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能起到变阻作用;将“a与b”或“c与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不能起到变阻的作用。

⑶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符号:学生知道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习变阻器的符号就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虽然会画一个滑动变阻器的符号,但应用到具体电路图中却容易出错,所以应当结合一个完整的电路图,让学生练习滑动变阻器的画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活动2”,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制变阻器”的方法开展教学:首先明确活动目的,即让学生利用电阻丝等器材自制一个能改变电阻大小的仪器,学生通过构思、实验、尝试、交流、改进,体会到发明创造的曲折和乐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室实用的滑动变阻器,并与自己制作的变阻器对比,体会到滑动变阻器设计之巧妙(如电阻丝绕在圆筒上等)。

“活动3“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调节及判断电阻的变化,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连接电路时,要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滑片前,可先分析当向左或向右移动滑片时,电阻将如何变化,电流如何变化,然后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或者先实验观察后分析原因,使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相结合。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生活中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你是否思考过:钢铁也是导体,而且价格便宜,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2.人的皮肤干燥时,双手之间的电阻约为几千欧至几万欧,10kω= ω;我们平常说的绝缘体,其电阻一般应在1mω以上,1mω= ω。

3.实验室里某滑动变阻器名牌上标有“20ω 1a”的字样,它表示该变阻器电阻的变化范围是,1a表示的是该滑动变阻器。4.在图12-5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丝是 段(用字母表示)。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如图12-6所示,当开关闭合后,用酒精灯对导线加热,电流表的读数会,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酒精灯对导线加热时,导线的电阻(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关于导体的电阻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较长的那根电阻一定较大 b.镍铬合金丝的电阻一定比铜丝的电阻大

c.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较小的那根电阻一定较大

d.常温下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粗导线的电阻一定小

7.如图12-7所示,滑动变阻器有a、b、c、d四个接线柱,将该变阻器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通电后使滑片p向右移动,小灯泡逐渐变亮,下面4种接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图12-7 8.电位器是变阻器的一种,它可以用来改变收音机的音量。小红买了一个电位器,如图12-8所示。如果把它与灯泡串联起来,利用它改变灯的亮度,请仔细观察,现想使滑动触头顺时针转动,灯泡变暗,下列连法正确的是()a.连接a、c b.连接b、c c.连接a、b d.以上都不正确 9.在做“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几种电阻丝。导线代号 a b c d e f g 长 度 / m 1.0 0.5 1.5 1.0 2.0 0.5 0.5 横截面积 / mm2 3.0 0.8 1.2 0.8 3.0 1.2 1.2 材 料 铁 钨 镍铬合金 铁 钨 镍铬合金 铝

⑴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用导线c和(填写代号)进行实验; ⑵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用 两根导线进行实验比较; ⑶如选用了a和d两根导线进行实验,则是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 的关系。

10.如图12-9所示,ac、eg分别为长度和粗细都相同的锰铜丝和镍铬合金丝,b、f分别为这两段电阻丝的中点,晓薇同学用该装置做“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记录数据见下表: 步骤 m接 n接 电流/a 1 a c 0.5 2 a b 1.0 3 a和c b 2.0 4 e g 0.2 5 e f 0.4 6 e和g f 0.8 ⑴比较步骤,得出结论: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 ⑵比较步骤1和2(或4与5),得出结论: ; ⑶比较步骤2和3(或5与6),得出结论:。

11.图12-10给出了几个元件,要求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泡的亮度,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⑴画出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图12-10 ⑵根据连接的实物图完成下表。

滑片p 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化情况 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 向右移动 向左移动 参考答案

1.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下,钢铁的电阻比铜和铝的大,电流不容易通过。2.104ω 106ω

3.0~20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4.ap 变小

5.减少 温度 变大 6.d 7.b 8.c 9.⑴f ⑵f、g ⑶横截面积

10.⑴1与4(或2与5,或3与6)⑵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时,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⑶长度和材料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11.⑴如图12-11所示。

图12-11 ⑵如下表所示:

滑片p 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化情况 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 向右移动 变 大 变 暗 变 小 向左移动 变 小 变 亮 变 大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右 左

2.能起到变阻作用的接法是:将“a和c”,或“a和d”“b和c”“b和d” 接入电路。将“a和b”或“c和d”接入电路不能起到变阻作用。课外活动

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选器材,动手制作。

上一篇: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下一篇:何为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