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4-06-09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共12篇)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1、养成教育为学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渊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

二、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小学德育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家都知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2] [3] [4] 下一页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2

一、宣传教育, 激发动机

我们先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行为规范, 让学生熟悉、了解和规范具体内容。再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对学生逐条讲解, 列举事例创设情境、开展讨论等, 既讲清规范的要求, 又讲明道理, 让学生从心底里领会并愿意遵守它, 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 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二、制订细则, 提出要求

学校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100条》等相关要求, 把教育目标按“学习”“礼仪”“纪律”“卫生”四方面进行了细化, 每周确定重点养成目标;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再次具体确定目标, 在进行训练前对练什么、怎样练应注意的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训练指导, 严格要求

我们坚持有目的、有标准地规范化训练, 这样既便于指导和检查, 也使学生有所依据, 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调整。本着“快乐创新”的宗旨, 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 获得体验, 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

1. 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 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我校把评比活动作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日检”“周评”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予以鼓励;班级建立“争章台”定期开展评选“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爱班级”等单项好少年活动发挥激励的作用, 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 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 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 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 学生的主体体验则越真实越深刻,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情境法。创设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 如:举办“交流会”, 把大家在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好思想、好方法, 通过交流的形式变个体的体验为集体的精神财富加以推广, 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主体体验, 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

(2) 开展“专题讨论会”。让大家对某个同学或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 既让受评议的人受到教育, 也让评价者得到教育。

(3) 开展“表演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关习惯的小品, 使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再现, 让学生在演与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 受到教育。

四、点面结合, 开展活动

在开展活动时, 我们先选定一个班级作为运作活动的一个点, 论证实施活动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 及时修正不尽合理的地方, 通过这个点的矫正和示范作用辐射到全校这个大“面”中去, 最后扩展到局部———班级的“面”。

五、家校统一, 形成合力

实践中, 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一起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 一起制订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用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字: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1运用教材、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①说理要有针对性。一事一议,由近及远,由小引大讲。如我在教学《我的小伙伴》这课中的“学会相处”这节时,我针对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任性。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任性,在深入挖掘任性的危害。从而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己任着性子做事,不加约束自己,现在犯小错误,将来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做到凡是对的、好的、该做的坚决做。对于错的、丑的、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②说理要有趣味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做的:由故事揭示课题,把故事穿插在教学之中,以故事做结尾。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说声谢谢》等课都是由故事导入课题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又揭示了课题。又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我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穿插了故事,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了。再如《我升入了二年级》、《鲜艳的红领巾》等课是由故事结尾的,使学生回味无穷。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不仅学生爱听、爱学而且易懂、易透,教学效果好。③说理要符合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讨论、辨析、陶冶情操,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如教学《钱该怎么花》这课,我先阐明: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正常要求是一种浪费,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浪费与节约的一些现象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注意节约、不要浪费的道理。④说理也要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如教学《我是谁》这课通过教学,学生明确了:在生活中由于场景不同、参照对象不同,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店我们是小顾客,在车上我们是一个小乘客……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参照对象,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各种的角色,

总之,给学生讲清道理、坚持经常,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逐渐养成。

2榜样示范,动之以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最乐于模仿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给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做人模式。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模范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学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艺术中的完美形象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来激励孩子们的仿效之情。如《鲜艳的红领巾》这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述董存瑞、雷锋、丛飞等故事,还让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又推荐学生阅读了《鸡毛信》、《王二小》等小英雄的故事及书刊,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应该向英雄学习,更加明确了要以英雄为榜样,树立革命意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辜负为祖国牺牲的先烈们。至此学生受到了正义的感奋,激起了对邪恶的憎恶,对崇高的敬仰,对卑下的蔑视。

3多种途径,导之以行。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道德行为是一个人主观态度的外在表现。我们常说对一个人的看法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就是说看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主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我国的古代教育学家十分重视行为的训练,孔子提倡立志和力行。宋朝朱熹更明确的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是说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的责任最大,老师要多引导、多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导之以行。除了结合课堂教学,教学中的图片、插图等作用,练习中的行为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如:看电影、看电视、看图书、报纸、网络、讲故事、听报告、做游戏、书画展示、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也是课外导行的良好途径。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这课我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制定了家校联系表,请家长做裁判。请家长当裁判非常必要,对孩子的课堂收获和行为是进一步跟踪,有利于学生真的通过活动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让“经验”通过行为训练和知情明理进一步得到规范,再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这就是從生活中来再从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指导了他们的生活,又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又如: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之后,组织学生写诗、作画、举办小小书画展,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而且易反复。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①反复实践,培养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道德知识,有初步的良好愿望的基础上,在低年级进行了强化行为训练。使之掌握各种情况下道德行为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反复实践,锻炼自己。②形式多样,耐心引导。我利用各种形式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如:利用文化墙、光荣榜、黑板报、评定卡等都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作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充实丰富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供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5结束语

道德的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对小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形成习惯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4

“养成教育”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长期积累而养成的定型行为,是一种心理需要。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发性,时间越久,习惯越难改变。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

那么,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做人”要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要遵守规则、讲究效益、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那么,如何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习惯呢?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在养成教育中做到人格育人

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亲其师,信其道”,做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当教师的人,一定要讲究

修养,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如果教师自身不健全、不和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试想,如果教师的思想和心理不阳光、习惯用阴冷的眼光看社会,学生怎能做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本身自私自利,学生怎能做到无私奉献、承担责任?教师上班懒懒散散,学生怎能刻苦攻读、专心致志?教师仪表仪容不端庄、衣着不得体,学生怎能仪表端庄、朴素大方?教师备课不认真、授课不精彩,学生怎会兴趣浓厚、勤于钻研?教师上课板书混乱、潦草、甚至还有错别字,学生的书写又怎能工整规范?教师知识阅历浅显,举止粗俗,学生的素质怎能全面提高?教师做事没计划、不守规矩、工作拖拉,学生又怎能知行统一,严于律已、创先争优?教师在校园内随意吞云吐雾,学生又怎能拒绝烟害、从我做起?“有渚己而后求渚人,无渚己而后非渚人。”说明只有自己做到的,才能够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样的缺点,才有资格批评别人的缺点。教师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诚实守信、善于思考,在习惯上勤俭节约、乐于学习、遵规守纪,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能时时处处成为学业生的表率。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师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学生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要比光凭口说真切得多。所以,教师要时时审视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将“爱、实、严、勤、细”的作风切实落实到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重塑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尤其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只有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名师的成功之处不是体现在怎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体现在怎么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以渔”。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都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辈子。咱们当教师的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爱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业一辈子,终身受益。例如,培养学生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可采用从年开始,向月、周、日细化的方法。计划可概括,月、周、日计划要详细,日计划和每天的执行是关键,当天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要在前一天做好计划,按内容主次缓急排序;培养学生常规学习习惯,可以从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如何练习,如何反思等环节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刨根问底学习习惯,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教师不妨每天给学生提一两个“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勤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及善于请教的习惯,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争创一流。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真心乐意地去求真、崇善、爱美。因为“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给

学生树榜样、找差距、比进步,使学生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针对性

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自主训练能力,要注意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积极疏导与反复强化相结合。训练内容的制定要“小、近、实、细”,切忌“大而空泛”。“细节决定成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注意细节。因为一个人要做成一件大事,不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而应相反,要从小到大,从近到远,每一个大事业都是由许许多多小事业构成的,做不好小事的人必定做不了大事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错误想法,指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项作业,学好每一门技术,完成每一项劳动任务,遵守学校的每一项规定,明礼诚信,言谈举止文明”等细节方面做起,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习惯。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搞突击,使学生逐步养成如果不按照“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的要求去做,就会觉得不舒服的习惯。这样,才是习惯成自然,养成教育才会收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四、要营造养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养成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无小事,处处都育人。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固然对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但毕竟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外。为了使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使学校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发挥出育人的作

用,让学生时刻处在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氛围中。

学校要努力营造养成教育的环境,将养成教育训练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教职工要人人都做养成教育的指导者、监督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学校要注重创设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和空间,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出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家庭教育要培养学生有孝心、爱心、责任心,养成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要教育好孩子,不是靠学历、不靠社会地位,靠的是父母健康高尚的人格,靠的是父母良好的教育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学好。父母做的比说的更重要,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是观察性学习。如某市一间重点中学的一个初中生,父亲是个私企老板,家境极好。儿子大把大把地花钱,无心向学,老去泡网吧,打游戏,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教师找他谈话,他不屑地说:“我这算什么,我老爸还到处嫖女人呢。”是不是啊!这是模仿,孩子是在模仿、观察中长大的,所以说父母要用自身的好习惯去影响孩子,用自身的健康人格去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如果所有家庭的父母都能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避免“我爸是李刚”之类事件的发生。

搞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因为他们本身就有不良习惯。因此,学校要利用开家长会、请专家到校演讲、宣传(师生、家长共同参加)等形式,矫正老师、家长们的不良习惯,提高教师和父母的教育素质。另外,全社会各机关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团体都应开展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处处讲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做到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给力,教育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巩固。

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帮助他们成功;坏习惯使他们走向失败。因此,重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质建设型人才,每一位教师都应义无反顾,竭尽全力!

论文题目: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职 务:

劳木旺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一、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主要是表现在晨读。这个学期在晨读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负责,进行分工合作。为了不让学生早晨一到学校走进教室就乱,让学生走进教室先自己读书,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班长、学习正负两个班长,最后还是班长安排好各自任务,上下衔接要紧密,在学习班长领读的时候,班长负责巡视,检查评价。

二、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清扫卫生的好习惯。

刚开学的时候,每天地上的废纸特别多,特别是上了美术课之后,小碎纸特多。后来每节课一下课我就到教室,到了教室之后不说话,周围绕一圈,然后以小组点评。各六人小组的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专门负责这项任务,劳动班长每天一下课就对各小组进行检查。要求上美术课的时候各自带上小塑料袋,把美术课上剩下的杂物全部装到袋子里自己带回家。专门找出那些扔废纸的同学进行教育,让他们下课扫地。每个人一个星期做什么已经张贴在教室,让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天早晨有一个人扫地,扫楼道,扫楼梯,这样就不至于乱,其他人就能安心晨读。下午一进教室各小组打扫各小组的卫生,谁来的早谁就打扫,特别是座位里面的土扫干净,等其他同学一到就能快速坐到座位上,根据打扫干净的程度进行评价。比快比净比齐。打扫卫生区人数不多,个人打扫和集体打扫相结合,看情况而定。同时教给打扫卫生区的同学方法,不然会耽误时间也打扫不完。

三、培养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经常有同学反映下了课之后左右不分上下楼梯,跑的跳的推的都有。每个小组各派一个组员一下课就到上下楼梯拐弯处,大门口,厕所口,台阶下进行值周,每天有值周小干部巡视,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就及时处理,专门安排一个同学巡视看哪个同学跌倒了就赶紧扶起来。对于那些多次反映有问题的同学重点教育。在厕所口的同学最后看全部出来后回教室,每次都要进行汇报。

四、重视学生路队安全

每天路队跟随学生到大门外,到学校门口分四个路队重新整队,每队有三个路队长,下午来了之后路队长准时汇报路上路队的情况,特殊的同学进行教育。

五、培养学生要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这方面注意告诉学生要做到一水多用。有的孩子小,可以让孩子们拿上塑料壶打水,最好是带把的水壶子,学生方便提水,有的时候端上脸盆容易倒了,水桶抬水也不方便。打水的同学有固定的,他们打回水来之后有个小桶,把水倒在这个小桶之后,也要有计划倒水,先洗抹布,用来洗黑板,擦窗台,之后的水用来洒水,教室和楼道每节课都少洒一点不要太多,楼梯根据天气情况来定,保持湿润就行。这样就能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费水。有的同学带的水喝不了也可以倒在小桶里或者脸盆里,用来洗抹布,洗黑板然后洒水。这两天学校没有水,我就自己在办公室打水擦了桌子的水倒在我班教室的小桶里,或者我提着小桶打好水之后放到办公室之后让学生再抬到教室,因为我的胳膊有点疼。

六、教育学生要有环保意识,变废为宝。

从小要培养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见到塑料瓶就捡起来,攒的多了的时候就买了,这些钱用来买书。到现在为止,用买塑料桶的钱已经买下书十多本,有助于学生循环读书。

七、多给学习困难生掌声

记得那天在讲《掌声》一课时,在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出示了一段话:“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让学生读了几遍,但是那种情感始终没有读出来。我看了一眼郭文阳,只见他坐得直直的,想到他近一段时间来的变化,特别是这几次的板报办得也很认真,学习的主动性比以前增强了,因此就对他进行了表扬。我说:“想想他从一年级到现在批评过多少次,想想他曾经有多少次不完成作业而让别人看不起,在想想他学习成绩不好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一次又一次与他的谈话,如今,他变了,对他来说容易吗?这个学期由于视力的原因,学习更加困难,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书写比以前认真了,作业也转入正轨,也在努力改变着自己,这种种的改变对他来说容易吗?(班主任工作经验)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他一些掌声吗?”我话音刚落,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再看看孙嘉诚,情况与郭文阳相似,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办的板报在全班是数一数二的认真,我真的能体会到他妈妈的辛苦。他的妈妈要照看一岁多一点的小妹妹,还要关注他的学习,同时还要操持家务,他妈妈的辛苦从作业中体会到,真的不容易,难道不应该送给他掌声吗?”同学们听了之后对孙嘉诚又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坐得一直都很好,那就是杨立兵,他的板报刚好在教室,我当场拿起来让大家看,我还未说话,掌声又响了起来。”是啊,这些同学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态度,学习的态度。当掌声过去之后,我又请同学们读那一段话,这一次,同学们不是敷衍的读,而是用心用情地去读着每一个字,他们走进了英子的心灵,看到了英子面对生活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人的一生何其多,人人都需要鼓励,每个人都想得到掌声,当你在付出辛苦后得到了掌声,你的心情是如何呢?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篇6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习惯养成,管理,培养,方式,途径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而养成教育也因此而产生。养成教育就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引导进行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培养,小学阶段也是提高其道德素养的最佳时期,针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习惯培养,其具体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一、对于学生言行加以规范

认知和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结合认知的改变来进行。具体实施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刚开学的时候,可以花费一周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宣传,让学生对于正确的三观与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在对于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不会产生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在进行教育宣传的时候,可以让教师将学校的教学以及思想道德规范都详细地一一讲解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定下一个大致的目标,新学期开一个好头。在讲解校规过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班规制定。在小学阶段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逐渐产生自律性,从而不会偏离正确的道路。

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教师的习惯很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学生。对于小学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指引学生在学生生活中正确地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固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众多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教导自己知识的领路人,更是教导自己道德品质和为人修养的指路标,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犯错,教师的衣冠举止和为人师表的言行都需要三思而行,进而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如果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在道德素养生活上得不到学生的尊重。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两方面都需要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才可以正确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在教育中需要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比如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犯了错误,不应该施以惩罚,惩罚并不能令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惩罚结束就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在意识层面上完善自己,只在行为上制止错误的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召开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从自身找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在班会中为了活跃气氛,还可以加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在看到废纸等垃圾的时候会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保护环境,进而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与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三、关注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正确的知识和认知,并且教导学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逐渐将认知与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道德修养习惯的培养中,需要以大量的实例作为道德指标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习惯培养,比如看到老人坐车要主动让座,看到走路不方便的人过马路需要伸出援助之手,这些活动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景互动的方式做模拟训练,让学生在玩游戏般的活动中逐渐养成好的习惯,还可以举出一些反面例子, 或者奖励制度等各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习惯教育,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开设监督与奖励制度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一、宣传教育,激发动机

我们先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行为规范,让学生熟悉、了解和规范具体内容。再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对学生逐条讲解,列举事例创设情境、开展讨论等,既讲清规范的要求,又讲明道理,让学生从心底里领会并愿意遵守它,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二、制订细则,提出要求

学校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100条》等相关要求,把教育目标按“学习”“礼仪…‘纪律…‘卫生”四方面进行了细化,每周确定重点养成目标;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再次具体确定目标,在进行训练前对练什么、怎样练应注意的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训练指导,严格要求

我们坚持有目的、有标准地规范化训练,这样既便于指导和检查,也使学生有所依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本着“快乐创新”的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

1.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我校把评比活动作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日检”“周评”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予以鼓励;班级建立“争章台”定期开展评选“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爱班级”等单项好少年活动发挥激励的作用,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学生的主体体验则越真实越深刻,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情境法。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如:举办“交流会”,把大家在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好思想、好方法,通过交流的形式变个体的体验为集体的精神财富加以推广,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主体体验,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

(2)开展“专题讨论会”。让大家对某个同学或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既让受评议的人受到教育,也让评价者得到教育。

(3)开展“表演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关习惯的小品,使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在演与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受到教育。

四、点面结合,开展活动

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先选定一个班级作为运作活动的一个点,论证实施活动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及时修正不尽合理的地方,通过这个点的矫正和示范作用辐射到全校这个大“面”中去,最后扩展到局部——班级的“面”。

五、家校统一,形成合力

实践中,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起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一起制订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用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9

作为一位从教只有两年多的教师,有多少教育经验是谈不上的。但从工作的过程来看,也有许多的感触,借此机会,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些感触在这里简略谈谈:

首先,做到坚持和有耐心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论是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不断地坚持和耐心的教育。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人都可能会认为年轻老师做事有激情。我想这也是有道理的。的确,年轻的老师有激情。但是有时激情也会导致另外一个不理想的结果------灰心丧气。因为自己作为老师很有激情,花很多心思在学生身上,但看看学生的表现------满不在乎的样子,老师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你作为老师看到他们的表现越在乎他们你就越生气。这时,作为年轻老师往往会很迷茫、无奈,以致出现灰心丧气的情况。所以,正确看来,教育学生是需要激情的,但更需要一种平常心态,对任何学生都要持理解的态度。不过,这种心态和理解,绝不是在教师岗位的麻木和习以为常。也就是持理解态度的同时,还要坚持放手去管,想方设法去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对表现不太好的学生,更要坚持去找他们谈话,明确地表明自己作为老师的立场,严肃地说明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集体生活的原则,特别强调不允许他们的种种不良表现,同时提出针对这些同学的改正措施和希望。(举实例:见案例1、案例2)

关于做到坚持和有耐心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坚持一早一晚到班级检查,主要检查班级的出勤与纪律情况。看看有哪些同学缺席、迟到。了解情况,了解原因,缺席是因为生病或是有急事,还是无故缺席、迟到。对于普通班的学生,缺席的普遍原因是他们意志比较薄弱,早自习时往往还赖在寝室睡懒觉。当然,也可能他们在夜晚时出外通宵上网去了。像这些情况在普通班是很常见的。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就应该深入到寝室,督促他们早些起来,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就寝情况。抓典型,给予严肃的批评,但也不能单纯批评,仍要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老师自己要做到稳住阵脚。从理解的角度,对他们批评教育。这种批评教育要上升到一个高度,即不仅要要求这些迟到、缺席的同学早些起床,按时到校到教室,还要要求他们到教室之后要认真读书,大声朗读,让他们明确来到学校就是以学业为中心的。如果班主任坚持一段时间,这些现象能得到一定的遏制。整体班风会有所好转的。

针对睡懒觉的学生,他们起来之后,应给予相应的惩罚。我的做法是------迟到的学生围绕教学楼罚跑6圈,缺席的罚跑10圈。我想,这么冷的天,跑了几圈,也会脸红鼻子耳朵痛的,让他们长长记性。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对我们老师来说,要坚持每天早自习及晚读课来学校,到班级里检查是很累的。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老师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为了上好课,花时间备课,出试卷、练习等等,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白天备课、上课,只有晚上有时间出试卷试题了。这样就往往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也很难早起。所以,每个星期抽出3个早自习(除值日外)到班级检查是可以做到的,不要固定时间。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能抽出3个早自习来检查,睡懒觉的现象是可以减少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直接触动学生早些起来,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二是也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既然老师都这么早来教室,何况是做学生的呢?老师这样做可以达到以身作则的教育效果。

二是普遍老师常用的------多找学生谈话。尤其找有较多不良习惯的学生谈话。谈话时,气氛要弛张有度,讲道理时要严肃,同时举出实在的事例说明道理。谈话时,要有互动和对话,好比是一场辩论赛。师生之间把道理和问题辩清楚。说清楚之后,再讲些轻松的事例,达到和气圆满的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个效果是需要很有耐心的。做班主任以来,我由于不够耐心,曾经比较偏激地体罚学生,造成极为不好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开展后面的工作。由此我认识到做班主任有耐心比有激情更重要。(举实例:见案例3)

案例列举:

案例1:

原高一(20)班何青山同学,男生。高一上学期开始时不太注重仪表形象,蓄长发,还打耳钉。当时,一看到他的这种“打扮”,我感到非常的生气。心里也非常的冲动,好想狠狠骂他一通,把他赶出教室。作为老师,我还是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然后找到他,谈了将近一节课,说了许多。谈话语气和缓而带严肃,主要意思有:作为学生要有学生的样,这种打扮太有损中学生的形象,这种超前的不良打扮也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另外,作为纯消费者,还没有经济能力,学会换位思考,应该体贴父母,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好好谈了之后,他态度诚恳,到星期天时就改变了原来的打扮。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时他仍有蓄长发的毛病,也有上课开小差的习惯,但经过我耐心地劝导,他态度诚恳,基本能做到知错就改。另外,对老师也很尊敬。到了高一下学期,重新组织班委时,由于他的表现和威信以及人缘。我满怀信任地提他作为班长。果然,他认真负责,能起到带头作用,成为我在高一下学期开展班务工作的得力助手。即使有些方面做得仍不足,但经过老师的指导,他在成绩和表现都有较大的进步。

案例2:

曾惠同学,女生。从高二(原(5)班)到现在高三((10)班),都是我作为她的班主任。这位女生比较内向,心地善良,尊重老师,做事认真细致负责。但有一个问题------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理想,所以常有厌学的情绪,无心学业。有时上课会无故缺席,当时我看到这种情况,开始很不高兴的,她回来之后,我也较急噪地批评她,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她的一位好朋友跟我说:“希望老师能好好鼓励曾惠。”我听了之后,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觉得要找到她来,鼓励她,耐心帮助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与她家长的沟通,希望大家一起来帮助她,鼓励她。现在,她对学习的态度有较大的改观,能主动提出一些学习问题请求老师帮助解答,人也更乐观开朗了。

案例3:

饶涛同学,男生。从高一到高三,都在我所带的班级学习,表现不是很好,上课时常常打吵,玩手机,听音乐。高一上学期就开始吸烟等等,有较多的坏习惯。科任老师和我找他了多次,劝导他,希望他诚实,好好学习。但是,有一次,上班会课时,他又随便打杈,我顿时径直走过去煽了他一巴掌。他当时也很嚣张,还到教务处告我体罚学生。当时,我刚刚做老师,的确有些偏激。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是很好,给后面的工作留下负面影响。直到现在,这位学生表现仍然不佳。我也只有每一次找他谈话,让他收敛起来,约束自己,学老实样。

第二,树立威信和做到尊重

作为班主任,树立威信很重要。我想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只有树立威信才更具有力量去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否则道理讲得再动听也苍白无力。很多人认为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期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能做到长久的和谐是很好的。但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普通班。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有的也很叛逆。与学生打成一片,可能会有一时的和气,却可能会因为他们犯错给予一些批评与惩罚,他们就不高兴,翻脸了,赌气了。我想,对这种是非不分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也是很难再与他们和气的。所以,针对具体的学生,严肃地讲明是非,让他们知道是非。老师应树立起威信,宁愿让学生敬畏,敬而远之,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因此,保持师生间的距离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原则性。这是为学生好。我想,学生终究会长大成人的,将来会理解的。让他们在中学时代就认识到判断是非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举止文明及具有良好自制能力的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老师的严肃和原则。

我觉得自己在树立威信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树立全面的威信。所谓“威信”,既要有威,又要有信。是“以威取信”呢,还是“以信取威”呢?作为班主任,能严格要求学生,而又因为严格与负责任,能让学生觉得你这位老师是可靠的,值得敬畏的。但由于他们处于青春时期,对事情理解是片面的,对事情的态度是偏激的,也就是认为我们作为老师严格要求是好的,但心理却在逆反,心仍存不服,表里不一啊。所以很多老师能做到就是“以威取信”,而要让学生不逆反而真心钦佩你做老师的,达到“以信取威”,我还须要改善许多工作。

尊重,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当他们有不良表现或犯下错误时,比较合适的处理办法是单独找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好不要当众多同学的面前批评他,给他面子。在单独谈话时,既要严肃又要尊重他们,不要侮辱他们。然而要做到这点,老师是需要有较高境界的。比如在课堂上,某些学生表现太过分,老师盯了他好几眼,他却仍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有些生气的,这样就很可能当众批他一顿,否则,其他学生就会认为你这个老师太好“欺负”了。既要顾及不良表现的学生的面子,又不能自己被“欺负”,怎么办?看来当老师最好要有锐利的眼睛,像鹰一般注视大地的一举一动,发现有动静时,将其遏止在最初阶段。

做老师难啊,难怪有人说“老师这个行当,好汉不愿干,懒汉干不来”。

第三,做到因时制宜与适时而教

高中三年,学生会有许多的变化。每升一个年级,都会有些改变。从整体上看,高一的学生应该是最诚实的,刚进来,很多事情还不熟悉,对学习也还上进。毕竟,觉得时间还长,现在基础弱,有时间把它补上去。高二时,由于学校进一步的分层教学,这时普通班的学生就更多问题了。一方面是学习成绩的分化,另一方面是行为表现的分化,普通班两方面的表现都极不乐观。高二阶段普通班的班主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能稳住阵脚,镇住班级的歪风邪气,高三的工作就更好做了。到了高三,因为时势的缘故,很多同学会作最后的一搏,风气会有好转。但是,越临近高考,有很多学生又开始放弃,开始“绝望”了。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每个学年每个学期,都要做好应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的准备,即做到因时制宜。

适时而教。当发现某位同学有不良表现时,首先要让他知道老师已经发现了他的行为。但不要急于去批评他。因为我们看到的有时并不全面,所以老师应再继续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论他是表现好还是仍有不良表现,在合适的时候都要找到他,做一次师生之间的了解及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两年多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的一些感触。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有一点可以说明的就是原来高一(20)班的学生升上高二、高三之后表现仍还好,表现很差的学生基本没有。即使有表现差的,仍在我现在带的高三(10)班(例如:饶涛等)。但从心里上来讲,感觉到自己仍做得比较失败,没有从心底上感到有多快乐或者说有多少成就感。因此,我还要不断地向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及各位同仁学习。

-01-07

附:关于学校管理及教育的几点看法

1、采取必要的“特殊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当今的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针对的是芸芸众生。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应该属于凡人,并不具备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即使我们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的名牌大学生,我们仍应该认为他们属于凡人。名牌大学生,多数是属于学习积累与良好习惯养成的结果。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人:在学生时代,有很多的不良表现,但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却做出比那些遵规守纪的学生更有为的成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杰出人物在学生时代却往往面临老师劝退甚至开除的情况。那么,老师对这些少数“怪人”的做法是否合理呢?我们已有的看法就是认为这种学校教育不好,方法不对。我想这种观念我们应该改变了。其实这些怪人,在当时学校里的表现就是出格,就是不良表现,至少学校无法满足他需要的条件。让他离开学校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与教训,对他来说是一次激发潜能的教育。所以,他们即使离开学校,今后的人生一样取得很高的.成就。从这点来看,学校的教育应包括“开除”和“勒令退学”。学校是针对大众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基础的行为准则。既然这些些“怪人”有常规教育无法扭转的不良行为习惯,不遵守基础的行为准则,给予开除,就是给予教育与教训。

在会昌中学校园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成绩差,表现差,而且也谈不上“怪”(前面说的“怪人”只是表现有些异常,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位天才),而我们学校内的这些是破坏分子,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从里到外都不像一位学生,既不单纯也不诚实,其行为表现可以用“令人发紫”来形容。我断定,这些人到了社会之后可能会很富有,但他肯定是不诚实、不合格的公民。学校先给予常规的教育劝导,如果没有效果的话,那就开除他,坚决地开除他。既然他如此的不合群,不遵守集体生活的基础准则,给集体造成极坏的影响,开除他吧,否则学校就不像学校了。特别是一些多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更要像送瘟神一样把他送走。学校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和劳动者,既然学校用常规的方法无法扭转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那就采取特殊教育,开除他吧。将其退回给家长,退回给社会,让家庭再重新教育他,让社会来教训他。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不是万能,不是一切。学校教育并没有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劳动者的能力,这点我们都清楚。当然,这种做法可能有学校推卸责任的嫌疑。如果这样认为,也是不合理的。还是那句话,学校教育不是万能,仅仅是一个催化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学生越多,说明问题家长也越多;问题学生越多,也反映我们的社会问题也越多越严重。这些家长问题和社会问题对这些学生的影响太深刻了,远远超过了学校给予他们的良好影响,家庭和社会让他们染上很多很多的不良习惯。如果要让这些学生真正洗心革面,除非他们的家长得到良好的改造以及社会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和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否则,单靠学校来教育犹如对牛弹琴,痴人说梦!他们的家长得到良好的改造以及社会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和社会风气得到好转是治疗这些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药方。可是,我们作为学校开得起这个药方吗?显然,是开不起的。既然开不起这个药方,而常规的教育又无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学校为何不采取特殊教育呢?为了大众学生的成长利益,为了净化整个校园,为何不采取丢卒保车的做法呢?为何不把少数“毒瘤”割除,以保整体的健康呢?我想,不作为,是领导的问题。当然,这个领导包括所有的领导------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到学校领导,换句话说凡是有权力的,都是领导。

我们开除学生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则这些学生的确受到特殊教育的影响,接受社会教育,开始醒悟,不断反省,不断改邪归正,最后走向成功,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二则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表现平平,倒无违法犯罪的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三则他们有可能继续滑向深渊,要么犯法,要么自残。对于犯法,有监狱和警察来处理;对于自残,这种犯错而承受不起教训和挫折的学生,不自重的学生,不会成人,更不会成才。所以,他们是不值得我们同情的。

归纳起来,对于前面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庆幸学校采取的特殊教育,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不要自责。他们还没有“改邪归正”,说明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家长仍有问题;说明他们已经“病入膏肓”了。

2、教师应多执行

任何部门的决策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句话在拥有众多知识分子的学校也是通用的。承认学校领导的决策未必是高明的,但做教师却不能敷衍了事,而要执行。即使决策是有很多的漏洞,我们作为老师在提不出更好的建议之前,必须严格服从执行,而不是依据自己的主观和自己的立场发表断章取义的言论。如果对现有的决策有意见,我们必须考虑全面,考虑客观的环境,最好是要换位思考,同时所提的意见或建议要有条有理,最好是系统化,不能没有一个所以然。

3、改变一些教育观念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天性,教育学生要顺其自然。这个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有局限性的。社会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的教育之所以很难执行素质教育的方针,是“素质教育”这个理念根本不符合现有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大量化,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还有我们本身观念的影响,根本很难执行素质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基于现实的考虑,否则,既素质不起来,又丢下原有好的东西,搞得不伦不类。其实,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恰恰反映我们学生的素质在下降。为什么当代中国缺乏大师,而早些时候我们是从不缺乏大师的,而早些的这些大师哪个又不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磨练意志的教育,面对现实的教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尊重自然与尊重天性是对的。但面对客观现实,更是对自己成长的激励。

2017-01-08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0

中国有句俗话: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实际上,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他肩负着管理班级、培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通过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其次、加强校园文明礼貌建设,让全校学生对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行为习惯教育要抓住关键,从点滴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校外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行为习惯教育应实实在在,需要从学生点滴的行为养成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好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最后、家校配合也是重要的部分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单靠我们一方面的努力有时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家校的配合来共同完成。

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了,我们再对其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轻松多了。

2014年暑期道县初中班主任全员培训(第三期)

58号学员刘荣卓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的是无穷的。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学生的言行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能力分别有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引导。有句名言说得好:“教师是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学生的榜样、表率。学生一般都有尊敬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以及模仿教师等特点。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必须做到,否则,学生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不可信。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指导学生看有意义的书

有一段时间,我们班上学生看《老夫子》、《冒险小虎对》等入了迷,这些都是系列丛书,一套100多本,对中学生来说教育意义不大,他们既学不到好的语言,又学不到写作手法,也没有故事情节,只是好玩而已。我说了几次,他们明着不看,暗着看,有的上课偷着看,直接影响了学习,家长们也很着急。我想硬压不行,就想到在班内开展“读好书”活动,范围是天文的、科普的、历史的、地理的、名人的、哲理的等每周摘抄一篇好文章或好的段落, 每周一班会大家交流,比比谁读的书好,一周评出五个“好读者”作为学期末评先的条件之一。

三、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商末尾或中间有0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试商,遇到问题与同桌互相商讨。学生提出质疑:832÷4中,除到中间一步,不够商1。学生质疑: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通过研讨,学生得出在筆算除法时,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这个0不写行不行?0在算式中起什么作用呢?经讨论后,学生得出:0必须写,它起到占位的作用。教师让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逐步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联系学生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课前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课堂学习中听的习惯,读的习惯,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稳定的良好习惯。如我带的三年级的英语课,在我教之前该班无课堂上复读英语课文的习惯,而语言需要的就是多读多练,熟能生巧。根据这个情况,每次上课我首先带领学生们复读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再学习新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班的学生普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每次学习新课之前,都是学生们自己主动预习了。

五、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

根据前面的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可知,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例如: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抑郁、乱涂乱画,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等。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予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以利于转变其行为,不宜突然提问,因为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会使得其反,更不宜当众指责。交头接耳:教师不一定就要大声批评,不妨停下讲课,静一会儿,学生会觉察到自己的不对。这样,既让学生恢复正常学习,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对于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如:喧闹、扮小丑、戏弄同学,顶撞老师、敲打作响等,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走近学生,以此提醒他。如果教师一见班上有“风吹草动”,就小题大做、大声当众训斥、罚站,叫滚出去等是不妥当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学生本人的自尊性。适当惩罚消极行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都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的维护,不能让学生难堪,而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警觉性。

总之,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纠正课堂行为问题不是课堂上都能解决的。一个好的教师还懂得如何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功夫放在课外,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热爱、关心、严格、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或自卑中解放出来,从任性、无理取闹、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乐于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友金.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

习惯[J].课外阅读:中旬,2011(9):51~52

[2] 何玉梅.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J].考试周刊,2011(2):92~93

[3] 陈梓生.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4~15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作用是伟大的,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一本名叫《观念》的书中是这样评价习惯的:“习惯是伴随你一生的伙伴。好的伙伴会使你受用一生, 坏的伙伴可以毁掉你的一生, 而选择什么样的伙伴全由你自己来决定。”“习惯的力量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微弱, 弱如一根绳、一滴水, 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力量。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习惯的力量就存在于类似绳和水滴这种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的重复之中。等你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的时候, 它的力量已大得足以撼动山岳了。”

对于学困生来说, 他们太缺乏好的生活习惯了, 有着太多的坏的生活习惯。如喜欢吃零食, 而且不分场合, 在宿舍里吃, 在路上吃, 在教室里吃, 更有甚者, 在上课时吃;随意扔垃圾, 不光在校园内行走时随意扔, 在自己的宿舍、教室也如此, 很多班级的教室到处是纸、包装袋、粉笔头, 即使是实验室等功能教室, 只要有学生进一次, 在桌肚里、地面上也到处是学生留下的垃圾。还有下课时只顾玩, 刚上课却要上厕所;不按时吃饭, 喜欢买缺乏营养的方便食品吃;早饭不在食堂吃, 而喜欢买到教室吃等很多其他坏习惯。这些坏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 更影响他们作为学生做学问的严谨性。所以对学习缺乏热情, 给人浮躁的感觉, 即使有时想学习, 也静不下心。

笔者试过很多次, 在生活习惯上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 没有任何效果, 只能通过外部压力强迫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笔者认为, 学校在管理上要改一改。如校园内的小店, 只能卖文化和生活用品, 不能卖任何食品。这一点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做得很好, 学生既省钱, 又可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者要加大管理力度, 看到不文明现象要及时制止。同时要督促学校食堂, 提高饭菜质量, 在花色变化, 口味上都要改进;对学生不提供方便袋给他们带食品离开食堂。最重要一点, 还是不能放弃思想教育工作, 有机会教师还是要进行讲道理的思想教育, 也可以利用班会课, 不断播放金正昆老师的礼仪讲座, 这个讲座非常好, 播放的次数多了, 学生肯定会注重礼仪, 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如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但是学困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喜欢看课本, 从来不预习, 不复习;已经学完化学一册书了, 绝大多数学困生对书上的内容还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很少认真听课、记笔记, 上课时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作业很少自己完成, 以抄作业为主, 也很少主动订正做错的题, 更不会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养成以上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如何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教师要严厉, 要舍得花时间指导他们预习、复习。上课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课, 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做笔记。要认真检查他们的作业, 发现抄作业现象, 要联合班主任和校分管领导, 对相关学生及时处理, 要强迫他们改掉抄作业的坏习惯。要指导他们学会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 要让他们明白, 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发现了错误就应该反思, 搞懂相关的知识点。

家长也要严厉, 知道孩子犯了错, 比如抄作业, 要配合教师处理, 不能放任孩子。很多家长对孩子太放任, 导致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使他们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

学校领导要严厉, 对常犯错误的学生, 不能太放任。要及时处理, 更要开除那些犯错误特别严重的学生, 以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 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 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 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 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 克服坏的学习习惯,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 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上一篇:良种猪繁育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英语优秀教案:Big and 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