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2024-05-14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共8篇)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符号,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行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的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半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戊,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

删节)

[注] ① 內典:佛经。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 晏:平静。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云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译文: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 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0.(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甲题计分。)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调朱颜。

乙:①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⑥相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衣 张玮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毛,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

树鳔》,有删改)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

(2)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答:

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 睿智 勤能补拙 夙兴夜寐 B.甘霖 磨砺 积腋成裘 蔚为大观 C.宵汉 崔嵬 中流砥柱 沧海桑田 D.韬略 谙熟 飒爽英姿 风弛电掣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老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8.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计划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__1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___2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答:1______ 2______ 19.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6分)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在完成各国审批程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预测,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20.某城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带他们拟定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5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 (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4分)

【正确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 虚写山中的春景,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典型失误】

(一) 看到山中流出的溪水溅起的水花, 疑是溪流就在近处, 但诗人不能确定溪流的远近, 从此矛盾的心理, 可看出诗人心中的困惑。

(二) 诗人在溪边闲适游玩, 看见溪水潺潺流动, 虽不见溪水之源, 但见溪水中飘荡着山中的花, 仿佛希望就在眼前, 对前途持乐观态度。

(三) 不知道溪流的源头来源是远还是近?但是能看到溪水从山中间溅出的水花, 从实面上看, 不知道源头的远近, 但是从虚面上看, 知道源头和我们很近, 虚实相生, 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美景, 更好地回答了溪源的远近。

(四) 描绘了空山雪消, 溪水渐长, 游人过桥渡溪的场景, 望见溪水中飘散着山中落下的山花, 一副恬淡清雅的春山溪水图, 表现了诗人虽遭贬, 但仍然有乐观的心情来赏水看花, 体现了诗人豁达超然的高洁心情。

(五) 第三句虚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第四句实写溪水始终都要流出空山的。由此诗歌主旨升华, 烘托了诗人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坚强心理。

(六) 溪源就在山顶, 雪化之后, 流入溪水, 这并非所见, 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是虚写, 而流出的溪水溅起了水花, 这是实写。这样虚实相生合写出了作者被贬之后, 希望再次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误区警示】

纵观以上考生答题示例, 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答案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实写”、“虚写”字眼, 完全是在“随性发挥”。第一个、第二个和第四个即是如此。虚实相生作为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出现时往往是相辅相成, 能较好地突出中心。

二是生造词汇, 主观臆断, 强加结果。第三个即是如此。“实面上看”, “虚面上看”, 此种说法不甚专业。再仔细分析, 此答案中有“虚实相生”, 可是到底是怎么“结合”的呢?“不知道源头的远近”, 这是作者认为的实写;“知道源头和我们很近”, 这是作者认为的“虚写”。可是, 作者认为的两个方面又是怎么“实写”和“虚写”呢?明明都是在写“源头”, 毫无“虚实”可感。

三是重点没有落实, 意思有意拔高。第五和第六便是如此。此两个答案均写到了“实写”和“虚写”, 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些道理。可是, 仔细分析, 缺点也较为明显, 重点没有落实。两位考生的“烘托了诗人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坚强心理”, “希望再次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明显属于第8题的问题, 也人为地拔高了。其实诗歌就是表达对琅琊美景的喜爱,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真题回放】安徽卷第14题, 原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略。

小说的结尾部分, 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 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8分)

【参考答案】

只需要谈两个角度即可: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 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 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 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 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 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 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 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典型失误】

(一) 角度一:

给故事留下了悬念, 到底巴尔塔萨喝酒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没有给出, 这等于说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更能吸引读者, 引发读者的思考。

角度二:小说结尾如此写法, 让人浮想联翩, 感觉非常有道理, 道理应该存在多个方面。

(二) 角度一:

为了突出巴尔塔萨心中的想法, 他觉得自己的鸟笼可以让他发大财时, 使他非常开心。

角度二:巴尔塔萨觉得那样做可以让他一直都活在自己的美好愿望里, 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做梦。

(三) 角度一:

因为巴尔塔萨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很重要, 很兴奋, 所以饮酒。

角度二:巴尔塔萨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虚构环境中不能自拔, 他不断地饮酒才能维持自己的美梦, 所以他饮酒, 是为了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自私欲望。

(四) 角度一:

从内容上看, 巴尔塔萨可能后悔了, 因为毕竟有人先用钱买过而自己却免费送人, 心里有些矛盾。

角度二:从结构上看, 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误区警示】

探究, 是新课标下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作为高考考查的能力, 属于F级。这一等级也是新高考设定的最高等级, 难度可想而知。探究也就是要求考生由文本拓展到文外, 在对文本作解读和归纳后, 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能力及知识储备, 进而生发开去。探究时, 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 解读中, 不要受别人观点支配, 要有自己独立的, 贯彻个性化的思考, 产生独特的认知。此类题目较为开放, 考生根据题目要求, 作出不同的且都符合试题要求的解答, 只要能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即可。切不可千人一面, 更不可无中生有。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 有这样一类探究题, 值得我们注意。根据文本提出问题, 呈现两个或以上的角度, 分析、归纳, 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种题型要求考生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题即是如此。

观察以上考生的错误之处, 有这样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是很多考生根本不知道答题的步骤与环节, 更不知道答题的方向。上面的五个答案, 无一例外均存在这种状况。探究题, 有问有答, 为考生提供思考、探索、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有助于考生创造力的发挥, 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我们必须看清楚问题, “请从两个角度谈谈你的见解”。我们首先必须用一句提纲挈领的话来概括, 然后再稍加分析, 这才是答题的根本所在。以上考生明显辨不清答题的方向。

二是根本就没有探究, 或者说探究不到位。探究题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以导向, 其目的是让学生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 从而有所发现与创造。可是我们细加分析, 第一个答案, 尽管是两个角度, 但没有任何探究内容。“更能吸引读者, 引发读者的思考”, “感觉非常有道理, 道理应该存在多个方面”, 属空话, 无内容。

三是所写角度和正确答案相差太远, 根本就是错误的探究。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的题目, 文本中有明确的指向, 要求考生分析、解说, 只要懂得筛选、整合就可以了。可是, 现在的探究题高度开放, 答案并不唯一, 多个答案均可, 这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少部分同学, 认为高度开放的探究题, 理解成“想怎么探究就怎么探究”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就是如此。我们应当清楚, 探究不是胡编乱造。

四是混淆了探究题和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以致“答不对问”。第四个即是如此。

【真题回放】 (安徽卷第19题)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 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6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 ①

;

②【典型失误】

(一) ①我只想明白它是不是你的个人见解

②我不想理会你的手机有多么昂贵

③我只想清楚它是不是你和父母沟通情感的工具

(二) 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打动人的理由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衣服有多么漂亮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展现优点的方式

(三) 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高考作文得满分的利器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毅力有多么坚定

③我只想知道他会不会成为你前行的动力

(四) ①我只想知道它能不能让你更巧舌如簧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时间怎样度过

③我只想知道只要潇洒便是生活

【误区警示】

多年以来, 仿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

以上同学存在的错误, 分析起来, 有这样几点需要我们备考时注意。

一是句式没有做到一致。第一个答案便是如此。读完整个仿句题目, 我们不难发现, 整个语段有着严格的句式, 具体说来就是“我不想知道……, 我只想知道……”。可是, “我不想知道……, 我只想明白……”;“我不想理会……, 我只想清楚……”这种句式明显不合要求。

二是内容不够统一。第二个和第三个即是如此。仿句在内容上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连贯统一, 形成一个有机的、相对完整的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针对原句中的“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 怎么可以用“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打动人的理由”来对答呢?语言应当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打动人的理由”有些牵强附会了。同样的道理,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高考作文得满分的利器”, 更是有些偏激了。

“我不想知道你的衣服有多么漂亮”,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展现优点的方式”, 此番对答, 实在有些偏颇, 在作者看来, 是否具有优点,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衣服有多么漂亮”, 实在是不合逻辑。

三是色彩不甚吻合。第四个就是如此。这里的“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本题仿句, 无不含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可是这位考生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作为高中生, 应该明白“巧舌如簧”是什么意思的。如果明白的话, 那就表明了这位考生的态度, 难道语言就是为了“花言巧语”吗?还有, “我不想知道你的时间怎样度过”, “我只想知道只要潇洒便是生活”, 如此价值观值得反思。

我们必须记住, 任何时候“语言运用的最高准则不是语法本身, 而是语言运用的目的和行动”。对于仿句, 不仅要形似, 更要神似。

注释

1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2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大语文 语文高考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有了四年命题经验的安徽省在2009年高考命题中又是如何凸显这一目标的呢?结合高考试卷,笔者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注重基础知识考核,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的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性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学习语文离不开汉字的识记和词汇的积累,字音字形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传统内容。自主命题四年,安徽省2009年对字形的检测,一改过去16个词语“有无错别字”的形式,新瓶装老酒,考题选用四个句子,尽管词汇量远远大于16个词,但是通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和平时语感能力的培养,只要对考试重点把握到位,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四个句子分别关注“波滔、清净、胜地”,“如火如荼、凸显、头酬”,“神采、不黯世事”,“断壁残垣、跋涉”十个词,重点明确了,找到答案也就不是难事。

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字词的掌握只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如何准确使用词语,如何正确的传情达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病句的考核正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2009年安徽卷分别考查了不合逻辑、表意不明、句子成分的残缺等几种类型。要想让自己的作文流光溢彩,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能够正确的区分病句并加以修改,这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通过具体语境考查知识点,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注传统文化,突出爱国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精神。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主命题以来,分别考查了宋词、清词、宋诗、元词,安徽卷对词的选择可以说是情有独钟。2009年安徽卷选用了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一提到端午,人们自然会想到汨罗江畔那个披发行吟的三闾大夫,想到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性遗产的端午祭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强烈震撼。传承古典文明,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着许多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诸如中秋赏月、上元灯会、清明祭祖、重阳登高等,2009年命题人借助《小重山·端午》,虽然考查了诗歌欣赏中关键词语的把握、词的表现手法等知识点,两道题难度不大,但更重要的是让考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尤其是在世界政局动荡、金融风暴横扫五洲的今天,要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要有伟大的爱国情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会“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聚焦社会热点,突出“大语文教育”观

全面教育就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要求,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语文教育”的观点要贯注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张孝纯先生《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2期〉)指出,大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在2009年安徽卷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关注“通俗历史热”,另一方面聚焦“三农”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如何让历史大众化、普及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安徽卷第一大题的现代文阅读就紧扣时代脉络,让学生将眼光透过高考繁重的学习,去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历史。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2009年安徽卷首次采用概括图画内容的形式,一幅图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涉及了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图画内容简单,但意旨深厚,一方面要求语文教育突破语文课本的局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读、写全面发展。高考命题的这种“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育思想的核心。

四、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学习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教育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古汉语翻译、对联的组合是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方面,2009年安徽卷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则是现代文阅读《董师傅游湖》和作文《弯道超越》。宗璞的《董师傅游湖》篇幅不长,只有1087个字,但语言朴实,情感细腻,突出表现了一个安于生活现状、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技艺精湛的木工师傅的形象,考题涉及到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理解以及个性化的阅读等相关内容,难度不大,考生基本上不会答偏、答错。尤其是试卷中的第14题(2),要求考生说出小说给自己带来的启示,这就要求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黄孟轲在谈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时说道:“作文应该是我们学生生命精神的实现,学生除了直接拥有自身的思想、意识的内在生活之外,还有对自身存在及自身存在的环境的观察和评价,这就是一个精神性的问题。我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三重性,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生物生命是三重生命的根本和基础,而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一经产生,就相对独立了,尤其是精神生命,因为这是属于学生个性的。”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不再采用沿袭两年的“命题作文”样式,避开较为空泛的话题,注重引发考生从生活、从社会经验出发,注重让考生从生活中提炼对生活的看法,使考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作文时考生不能忽视对题目中“‘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的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要关注考生的三重生命。无论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论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飞黄腾达,还是“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会遭遇“弯道”,超越“弯道”,是每个人不容忽视的问题,考生在作文中更应该关注的是“精神生命”。遗憾的是,表面上看安徽卷的材料作文很有新意,但只要把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细细咀嚼,所谓的“弯道”与前些年涉及的“挫折”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又一例“新瓶装老酒”罢了。

30年前,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30年后,吕老“当年馨欬犹在耳”,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2009年安徽卷虽然在诸多方面都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方向,但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实行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书却读的越来越少了”,“学生忙了,学习成本提高了,语文素养降低了”的现状,还需要各位同仁为之尽心尽力了。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4

浪花淘尽英雄

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6分)......①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②,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③,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⑦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⑧,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

生活并非安逸,它是思念和希冀。死亡并非哀歌,它是失望与憔悴。智者不在言词,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ì。

伟人不在高位,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

(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安逸()藏nì()不屑()..(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3)“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

A、使积水流出去 B、舒散 C、泄露

(4)诗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2分)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在、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中,女主人公 面对敌人的酷刑,发出了铮铮宣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2)《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故事出自(国别)的寓言故事集《 》。4.九年级某班以“走进民间文学艺术之谚语歇后语”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B】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

①【A】处划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②【B】处划线句与下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2)小军同学做事拖拉,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写几句话,劝说他改正缺点。

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

(3)班级采风小组到王岭村搜集歇后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分)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 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选自《大自然》总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0.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1)①落英缤纷 ②大漠孤烟直 ③会当凌绝顶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⑤夜泊秦淮近酒家 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⑦将军白发征夫泪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共6分。选填6句,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或“君”)直到夜郎西。

(共4分。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9分)

(1)yì 匿 xìe(2)流倘 流淌(3)C(4)拟人 排比 3.(4分)

(1)罗广斌 江姐(江雪琴)(2)古希腊 伊索寓言 4.(12分)

(1)①制造 创造

②谚语形象、生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

(2)示例:小军同学,“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玩没了”,做事不拖拉,既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好习惯,不是一举两得吗?

(共4分。引用1分,内容与表达3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

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向前到十里铺,左转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就能走到王岭村。

(共4分,内容2分,表达2分。意思对即可)

二、(55分)[一](18分)

5.(2分)颜色(或“体色”)行为

6.(3分)示例: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

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共3分。说明方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

7.(3分)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

8.(4分)照应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15分)

15.(5分)(1)被选拔,被任用(2)他,他的(3)通“增”,增加(4)了解,明白(5)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

(共5分,每小题1分)

16.(4分)(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篇5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参考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徘徊的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踟蹰的意思是: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集聚的意思是:集合;聚合。积淀的意思是:①【动】积累沉淀。②【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宵衣旰食的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废寝忘食的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参考答案】C 【解析】A选项中“推行”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选项中“接受、理解和掌握”语序不当,应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项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在“周年”后加上“纪念日”。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参考答案】B 【解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A项选自黄庶的《探春》,这二句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将“东风”拟人化;C项选自宋·秦观《春日五首》(其一),两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态以人情,经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D项出自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B 项出自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此项未使用比拟手法。

试题分析: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熟悉常用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参考答案】A 【解析】语段开头一句是总写,写清明节的习俗,用了“除了„„还要”的句式,暗示下文应该说明“插上柳条”的意义。所以应首先选⑥句,③句与⑥句是因果关系,④句与①句是对“意义”的进一步解释,所以应选A。此外,还可充分利用选项中的关联词、代词以及“句链”来帮助判断,效果更好,准确率更高。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参考答案】D(后半句为干扰项)

【解析】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指由国家文物局确定并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图形标志。确定时间:2005年08月1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四鸟绕日”金饰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彭常新介绍,由国内著名专家联名推荐的这一金饰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专家认为,“四鸟绕日” 1 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考生可仔细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再对应选项确定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18分)【译文】

先生姓欧阳氏,名发,字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对内对外能做到态度同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不良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禄位已高,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先生长大以后,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论议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浮光掠影,只注意枝枝节节,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

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也不愿意随意任用他,让他发挥其所能,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感到很悲伤,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文忠公(欧阳修)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这类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前往哭吊前,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6.【参考答案】C 【解析】申:申说;说明。7.【参考答案】D 【解析】采用比对法,与最后一段“男一人,曰宪”、“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相比对,就可以看出请求作者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而非苏轼。8.(1)【参考答案】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 2 能跟从他。

【解析】关键:掌,掌管;号,被称作;以,介词,用;检束,检点约束;徒,学生,门徒;从,动词,跟从。

(2)【参考答案】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关键:治,担任;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名词性短语,创立的东西;更,更改。

9.【参考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第1、2段内容,特别是第2段的第1、2句,然后针对问题分点作答即可。4分至少答出4点。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简析】一日,正是秋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相赠。长安之地,“居大不易”,能在城西买得新居,钱哪来的?不好胡乱猜测。窦员外“时判度支案”,也就是他当时负责天下赋税统计与支度,属于户部。当时户部下属四个机构: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可以说他是官不大,权不小。刘禹锡与这位窦员外关系非同一般,时有诗歌交接。诗中的“清光门”即含光门,“崇德里”为含光门外街西第四坊。门外不远,“清明渠”缭绕含光门。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窦员外买的是一层带院子的房子,所以可以种植松柏,不出家门,可以看到“明月松间照”,而春天可以尽赏芍药花开满园的景色。有山有水,有松有月,亦有花香袭人,令人向往。案牍之劳,可以因此暂消;自娱之时,可以徘徊赋诗,好不惬意。10.(1)【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首先要理解“开颜”的意思: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分析作者“开颜”的原因要从主观(作者自己)客观(他人及周围环境)两个方面从诗句中筛选相应的信息,然后分点概括。第2句提到的自己心情闲适是主观原因;标题提到的朋友新居落成、颔联提到的优美景色、颈联提到的主人品味高雅、尾联提到的宾主志同道合等应属客观原因。(2)【参考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1.问的是艺术手法,一般应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逐一思考作答。2.问的又是“写景艺术”,因此每个方面都应侧重从写景、描写这个角度来思考作答。(3)【参考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作答此题,除了抓住尾联之外,还要注意标题及诗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另外注意赋分分点作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参考答案】(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3)惑而不从师(4)不蔓不枝(5)衡阳雁去无留意(6)月出于东山之上(7)成于乐(8)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试题分析:除了第七小题这个课外的较难外,其余都较为容易。只是个别字在书写时注意一下,比如“渚”“蔓”“衡”和“雁”等字,写时应注意,最好能结合所在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参考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进行考查。除了认真阅读第3、4段,更要注意结合语境,因为关键词都在第2段,如“实打实的”、“一股子认真劲(韧性)”。另外赋分4分,两点为好。

13.【参考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本题是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应由表到里进行阐释,不能脱离具体语境。14.【参考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首先要了解线索的类型及常见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按照答题模板进行解答即可。

15.【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解析】本题属于探究句子含义题。此句处于文章最后一段这一特殊位置,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关键句、文章主旨、作者情感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解析】本段思路很清楚,开头、结尾句分别为一层,中间部分为一层,然后概括层意,最后用规范的术语串联即可。

17.【参考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解析】答题区域在2、3、4段,注意上位概括(观念、内容形式)、分点概括。

18.【参考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理解“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需要从参观者、罗丹和雕刻本身三个角度入手。另外,要注意具有暗喻性色彩的词语的内涵。

七、作文(70分)19.【解析】 试题分析:还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有两个大层次,而第一个层次中又有三个小层次。整体上审题没有什么难度,没有难为学生。材料的立意也较为宽泛,可以就材料本身来写,即写材料中所提示的任何一种,比如“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也可从材料说开,谈自己对智慧的看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6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 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 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 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 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3、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4、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⑤③④②① B.①②④⑤③ C.③⑤①④② D.④③②①⑤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8、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B.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C.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计与建立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D.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 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â

10、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1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7

一、面向多数学生,加强“三基”考查

本次试卷以高中数学教材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这主要表现为试卷中的大部分题目都是考生在日常复习教学中接触到的,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如果能踏踏实实地对待每一道常规题目,就能在这份试卷中有不俗的表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表现为一个人的数学思想。全卷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绵绵细雨,贯穿始终而又不露声色,意在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感悟,真正做到了“重点内容重点考”,层次要求恰当。

综观整张试卷,基础部分的分值达到81分,其构成涵盖了高中数学各章节重要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方法和基本运算。试卷非常注重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考查,有些题目就选自教材或由教材改编而来,试卷对考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扎实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偏题、怪题几乎没有。只要考生的基础扎实,所有题目基本都可一试。

二、注重数学素养,能力立意强化思维

本次试卷整体难度较前几年有所提升。同时,从解题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考生不同的数学素养。以文科卷第21题与理科卷第20题为例,文理科题目完全相同,都是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问题,出题角度与2014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相似。第一问着重考查考生对余弦定理的使用;第二问着重考查考生对应用问题的数学转化,以及分段函数的最值讨论问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且比较容易上手,但分析过程需要全面思考,且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要求。因为数学素养是长期从事数学活动所形成的科学的思维或行为素质,只靠重复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因此许多考生缺乏必要的数学素养,分类讨论时很难做到全面。又如文科第23题与理科第22题,文理科前两问完全相同,第一问是所谓的“送分题”,基本人人都会做;第二问是考察利用基本的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证明相关结论,但由于是证明题,不容易想到从何下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对数列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文理科第三问,是“求满足某些条件的数列的参数取值范围”问题,此类题目在前几年的试卷中非常常见,一、二模考中也大量涉及,由于此类题目变化较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很高,需要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基本功。

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点之一。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标准,没有超纲题。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问题,并突出考察了思维、运算、空间、应用等几方面能力。理科填空题第13题和14题以及选择题第18题,题型比较陌生。因此,考生在这两部分题上耗时太多。第23题考查抽象函数,是学习型能力立意问题,其内容为大多数学生所不熟悉,学生认为以上这些都属难题。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正确而简明地表述推理过程。今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延续了上海高考长期形成的特点,体现了“多思少算”的思想。只要考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准确,不少题目是可以迅速解决的。如文科第七题只要考生知道抛物线上点到焦点距离即为到准线的距离,那么最小值何时取得就一目了然了。文理科选择题第18题,若遵循简单思维,即求交点再代入求极限,不仅运算量大而且再求极限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本题是考查转化能力,实质上就是求圆x2+y2=2上点A(1,1)的切线的斜率问题。还有理科的第10题、11题、13题、14题和17题及很多文科题都不需要过多的计算量就可通过推理直接得出结论。之所以不少考生感觉题目难度大,一方面是因为题型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死记题型和结论,急功近利,缺少理性思维的训练。

三、增强应用意识,重视探究与实践

考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近几年来上海高考数学命题进行探索与改革的重要思路和举措。加强对考生应用意识的考查既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应用广泛性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这是考查分析问题能力和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综观今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理科除了以两个填空题形式考查排列组合、数学期望外,还设置了一道解答型应用题。上海理科数学第20题(文科第21题)就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的三角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无论在试题结构、试题形式,还是解题方法方面都给广大师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理科卷第22题的设计起点低、坡度缓、分层推进,可谓独具匠心。不同层次的考生都可以上手,绝大多数考生都可以完成第(1)小题,部分考生可以完成第(2)小题,而完成第(3)小题则需要有一定的探索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正是高考选拔功能所在,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所呼唤的。理科卷第23题是一道能力要求较高的创新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通过即时学习、即时理解、即时应用,在新的定义背景下完成求解,有效考查考生抽象概括能力与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与学习潜质,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体现了选拔功能。

上海考生普遍反映此次理科卷题目难度较大,和平时练习题的类型不一样。这一现象也告诉我们光靠平时重复训练题型恐怕是无法得到高分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

四、把握试题特点,寻求教学启示

分析和把握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重基础、重素养、重能力”的特点,对接下去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1.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本次试卷基本涉及了上海高考考纲要求的各大模块知识点,如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复数、向量、排列组合与概率统计等。可以说,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中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中却能隐约看到原来的题根。因此,对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习题,教师在复习中要进一步进行归纳、类比、延伸、迁移、拓广,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进行总结、提炼,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从而让学生从大量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应进行大量的盲目猜题、押题训练,导致学生对基本题型、通性通法的忽视。

2. 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次试卷有意识地引导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摆脱“题海战术”。从每一道区分度较高的题目来看,都反映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多角度地去分析、探索、发现、研究、创新。教师在上课时要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讲清知识的本源,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模块,如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特别是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教师要把教学中分割讲授的知识点、知识单元整合成知识链,实现基础知识体系化、基本方法类型化、学科内容综合化、解题步骤规范化。如向量的坐标是连接代数与几何的纽带,在复习中关注向量与函数、向量与三角、向量与几何等综合问题等。

3.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2015安徽语文高考试卷 篇8

一、统计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Ⅰ、Ⅱ已使用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适用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新课标全国卷Ⅱ适用于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单独命题的北京卷是第6年使用,天津卷是第7年,重庆卷则是第10年使用,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只适用于各自地区。

1.试卷结构(表1)

2.知识能力

说明:“四项能力”要求分别为A表示获取和解读信息;B表示调动和运用知识;C表示描述和阐释事物;D表示论证和探讨问题。

☆自然地理与地图(表2)

☆人文地理(表3)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表4)

☆选做部分(表5)

3.热点情景

☆统计梳理(表6)

☆解读分析

2015年全国及京津渝五套试卷突出关注重大社会热点,时代、生活气息浓郁。

热点共性:①素材选取多为重大社会议题,如城市问题,资源、能源问题;②近期社会热点,如高铁出海、中非合作、路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电子商务等着重考查;③极端天气中的台风、沙尘暴问题连续、多地出现,显示其成为天气、气候这一主干知识的重要素材,应引起重视。以上共性,显示高考命题对社会热点并不回避,而是主动挖掘命题素材,体现高考命题选材鲜活的一面。

热点差异:①全国卷Ⅰ对热点考查以隐形考查为主,如城市问题、水源问题、工程建设,此特点与2014年一脉相承,需引起重视;②京津卷热点多选本地重大热点事件,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如北京的重大会议、活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③重庆卷对国际议题关注较多。

4.图表呈现

☆三年五套图表类型及数量统计(说明:复合图拆分统计、去重合计)(表7)

☆选图、用图规律、趋势解读(表8)

☆深度剖析、引领教学

纵观近三年、横比此五套试卷,全国卷Ⅰ在选图、用图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成熟度高。鉴于2016年起绝大多数省区将采用全国卷,深度剖析其选图、用图规律,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1)新颖景观图开篇。切合社会热点、考查背后原理成为趋势。如2014年选取太阳能电站景观图,2015年选取城市雨水花园景观图。

(2)区域选图重特色。如2014年选取新疆吐鲁番附近区域、错那湖附近区域、中东沙特区域,2015年选取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些区域要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要么区域的事物有较大变化,均可提供丰富的命题素材。

(3)光照图淡化。以置于区域图中结合经纬网等信息考查为主。

(4)图表信息挖掘深。2015年全国卷Ⅰ在用图数量、方式上具有一个区别其它区域的鲜明特色,即选择题一图均是三问(最后一题,题量所限除外)。其它则多一问、两问。一图三问,考查的角度、内容更多,对图表信息挖掘更深入。如图1城市雨水花园结构图,分别考查了目的、作用、功能等;图2纽芬兰甘德机场图则考查了区位及变化原因,并跳脱开去考查了地球运动知识。图3渤海年均气温图考查了海冰的厚度、资源分布及开发等内容。这要求在迎考复习中,对于图示的判读练习不可浅尝辄止,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挖掘图表信息,这也是高考命题区分度的要求。

二、总体特点

1.依纲靠标,紧扣主干,自然人文人地协调

从五套高考试题考点统计来看,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没有离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紧扣主干知识。全国卷Ⅰ、Ⅱ、天津卷涉及地球和地图内容。全国卷Ⅰ继续弱化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而其它四套试题中均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设计高低不一,天津卷和重庆卷难度较高,但整体趋向难度降低。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考查的比例,全国卷Ⅰ的选择题是36∶8,综合题是40∶16,整体是76∶24,自然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内容的三倍多。全国卷Ⅱ的选择题是28∶16,综合题大致是28∶28,整体是56∶44,自然地理内容比人文地理内容稍多。北京卷的选择题是24∶20,综合题是14∶42,整体是38∶62,人文地理内容是自然地理内容的近两倍。天津卷的选择题是32∶12,综合题是17∶49,整体是49∶51,基本均衡。重庆卷的选择题是20∶28,综合题是25∶27,整体是45∶55,人文地理内容多于自然地理内容。综上所述,全国卷Ⅰ、Ⅱ自然地理内容多于人文地理内容,北京、天津、重庆卷人文地理内容多于自然地理内容。

2.彰显特色,以点带面,学科主线不偏不倚

综合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如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有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整个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完整的有规律的综合体。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它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这一特征在综合题中体现尤为明显。如全国卷Ⅰ36题,考查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又分析卤虫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对卤虫捕捞业的展望。

区域性。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学习地理时,要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特征,综合某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方面特点,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而显示其特性。全国卷Ⅱ36题选定区域是非洲尼日利亚,考查了铁路网特点及作用、布局特点、沿海气候及其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铁路建设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影响等。

空间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空间性指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位置;继而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动态性。现存的地理事物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应随时留心它的时空变化。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放到一定的空间中研究,是地理学习的思维特点。如全国卷Ⅰ10~11题,考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推测淤积和侵蚀的先后顺序和黄河流域降水、入海年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农业灌溉面积等变化。

试题用自然和人文两条腿走路,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深刻落实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偏不倚。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国卷Ⅰ37题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运营的影响及对策;43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北京卷36题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张家口发展新能源的地理条件;天津卷13题南方丝绸之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3.关注社会,稳中求新,生活有用终身发展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高考试题更是引导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体验,反映时代特征,彰显人文关怀,这是地理学科价值的最终体现。如“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天津卷13题以“南方丝绸之路”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选线的影响因素,铁路、公路建设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积极影响及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北京卷40题选取丝绸之路上尼罗河沿岸和我国南疆的绿洲农业,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及其优势自然条件。如“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卷36题以北京与河北张家口为依托,考查交通运输的变化及其影响、产业合作与发展(葡萄酒),共办赛事(冬奥会)、区际联系(能源调整)。天津卷12题围绕“合作”分别考查古都的分布及形成基础、河北钢铁工业调整的目的、天津旅游发展的条件。再如北京卷6~8题取材APEC会议期间的放假旅游,考查景区门票优惠政策的影响、旅游资源多样性分析和放假期间各地的地理现象;11题以“城市牵挂”切入考查武汉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地域差异,给人感觉生活就在身边。全国卷Ⅰ1~3题考查“雨水花园”的结构和功能,全国卷Ⅰ、Ⅱ的选做题考查旅游、灾害和环境保护,更体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应用。

三、教学启示

解读全国及京津渝五套试卷,可见如下特点非常突出:一是内容上回归区域的趋势加强;二是图表考查深度增加;三是以景观图为载体,重视其背后原理的探究;四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成为命题的重要情景;五是复杂的或局部的光照图等已基本不再考查。这种命题规律、趋势,对今后的教与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师生应适应这种变化,顺应这种潮流。

1.回归区域

从五套试卷的统计看,区域图占绝对比重,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而统计图、等值线图、光照图等趋于减少。图表是载体,区域图增多意味着对区域的关注增多,也表明高考命题的趋势是进一步重视将自然、人文地理及可持续发展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考查。

☆重点区域重点研究

(1)重点区域及选取标准。从全国及京津渝5套试卷看,所考查区域多为常见的重点区域,如全国卷的美国西部地区(大盐湖)、北大西洋海域、青藏地区、北非西海岸地区、美国五大湖区域、河套平原地区,京津卷的京津地区,重庆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这些区域都是历年考查的重点。

解读以上区域,可见高考命题对于区域选择有两个特点较为突出:一是所选区域地理要素集中,便于综合考查;二是所选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便于深入考查。进一步具体分析可发现高大的山地、典型的河湖、复杂的海域、独特的岛屿是命题人青睐的重中之重。

(2)区域复习方法及策略。首先是整合。即要梳理考查过的重点区域,分析其考查方式。以此为依据,推及哪些区域可能考查、如何考查,又如何应对。对于已经考查的区域,还有哪些点是没有考查而将会考查的。梳理、整合是为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见招拆招,疲于应对。

其次是解剖。可能考查的区域众多,不能一一兼顾,故需择其最典型的区域进行深入解剖式复习,在“透”字上做文章。

☆关注区域特色地理事物

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独特生物等是区域地理环境的反映,是命题的重要抓手。以全国卷为例,从2013年尼罗河的鲈鱼、西南地区的速生桉,到2014年科隆岛上的企鹅、鼠蜥,到2015年大盐湖的卤虫等,即为体现。

宏观上不割裂自然、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注重以区域为载体,整合式复习。把自然、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知识、原理放到区域中去运用、检验,回归地理学科区域性的本质属性。具体上,对重点区域要进行小切口、精研究(所选区域要小、要典型,研究要深、要透)的解剖式复习,对区域要吃透、挖深。

2.深挖图表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为提高试题区分度,在图表考查上呈现出拓广度、挖深度的特点。这要求在日常教、学、练中,不迷信成品题的权威,不止步于对一图一题的理解,不满足于对题目的正确解答。对高质量的图表,多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跳脱出原题设定的试题情景,进一步挖掘试题信息及可能的命题方向,方能跳出题海、决胜高考。

2014年全国卷Ⅰ的太阳能电站、Ⅱ的握手楼,2015年全国卷Ⅰ的城市雨水花园、青藏铁路热棒等均为景观图。这些新颖的地理景观,要么深刻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要么背后隐藏着地理原理,是地理环境、地理原理的直观体现、映照,是地理命题的重要抓手、切入点。在教与学中,要善于寻找、剖析此类景观,探寻其反映的地理特征、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等,学会运用所学去迁移解读。

3.关注重大热点

从五套试卷看,高铁出海、中非合作、一带一路、重要会议等,多卷多次考查。这些事关国际民生的重大热点,深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等,为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情景。

对热点的关注,一要注意科学筛选,选取与地理学科特点(区域性、系统性、边缘性)紧密相关,能深刻反映区域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重大热点。二要注意以地理眼去审视、剖析热点。不可过多关注热点本身,应以热点为切入点,将热点落实到具体区域中,剖析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明晰热点事件、现象发生的背景、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将书外之热点与书中之原理紧密结合。

4.淡化复杂光照图判读

从五套试卷看,对地球运动的考查,题量、题型、考查方式基本成熟。单纯的光照图判读基本回避,将地球运动知识置于选择题区域图中的最后一题,多结合经纬度等信息,以时间为切入点,考查时间计算、经纬网图判读等。

前几年全国卷命题,多出现难度较大的局部光照图判读,也使得光照图判读成为教学重难点。局部光照图判读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文科考生而言,难度较大,往往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且影响对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主干知识的学习。今后教学中要结合高考命题的最新特点,淡化复杂光照图的判读,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教学时可将重点转向:关注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探寻其背后的地球运动原理应用;熟练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技巧并关注新事物、新景观等。

上一篇:我和“丁丁”下一篇:新北中学评选优秀教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