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2024-07-15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精选8篇)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1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期。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音乐素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中小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可就在音乐教育推行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农村音乐教育的滞后性。本身音乐教育就是传播美的教育,但是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雄厚,学生能够接收到的音乐教育少之又少。接下来,我会就了解到的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

现状

解决措施

农村学生本身数量大,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深知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视虽然有所提高,但现在的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被重视的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比较淡薄。

在我国农村还是存在着学习音乐体育类的就是在浪费生命、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观念。学生有兴趣,家长不允许,认为学好了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就是赢家。在我国国民的传统思想里,很多学校是以提升升学率为其唯一信仰,学生家长也将其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孩子前途命运的唯一尺码,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可以说是对于知识只知不懂,也并不习惯问其究竟,填鸭式教学模式使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十分的薄弱。时至今日,大部分的家长仍然认为音乐课是副科,根本不会作为培养其子女优良品格的美育教育来看待。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所设立的科目中,音体美等学科名存实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即使是上了音乐课也可能是听老师口头教授,或者拿来做其他作业。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在做过一些调查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校为追求高的升学率,忽视了音乐教育,由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没有提出硬性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所以很多学校便“自作主张”,为给学生多上几节所谓主科的强化课,便占用或直接将音乐课变成了其他科目的课堂。这样的做法导致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生对于音乐课不会重视,由此恶性循环下去,音乐课的开展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也无法达到培育健全人格的美育目的。

1.2.师资力量匮乏,音乐教育投入低。

在农村中小学,很多音乐老师都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多都是兼职教音乐,存在的情况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等兼职教音乐,导致音乐课质量不高,由于本身音乐课质量不高,音乐教育就更加不受重视,投入自然就放到了其他的所谓主科上面去了。很多优秀的音乐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上课,原因是设备不齐全,本身地位也不高不受重视,他们大多愿意呆在大城市或者对音乐教育重视的学校。许多农村中小学连最基本的钢琴都没有,老师上课只能口授,学生吸收能力也不好,所以很多老师的兴趣也慢慢下降,每个学校配备的音乐老师人数又少。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大部分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缺少音乐教学上所需要的多种类的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设备。这样会造成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大大减少。从而无法得到音乐教育的预期效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2.1.加强对于师资建设的力度

培养良好的师资力量,广泛的招收各届毕业生,对于教师的素质的要求也应该加大要求,并且提高其待遇,让音乐老师正视自身的职业地位,增强其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影响力。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调的影响,合唱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2.2.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2.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校里提倡音乐学习,多组织音乐类的活动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的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不少学校没有音乐教室,没有电视、没有钢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适当增添音乐教学设备,改进教学设施。与此同时,我们应开发地区资源为我所用。在农村,石头、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垂生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这就为农村学校的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这一教学内容得以非常生动地展开,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音乐社团应创造条件,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节、专场演出、音乐讲座、艺术节等,争取办出特色,办成传统。比如每年如期举办“合唱比赛”的做法就值得推广,这对推动、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将音乐知识内容纳入高考的综合素质试卷,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积极性。

当前,导致农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轻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因为.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副科”,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如将音乐知识内容纳入高考的综合素质测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积极性。发挥网络优势,共享音乐资源。

教育部、音乐家协会、信息产业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建立网上国家艺术资源库(音乐类),开办网上音乐学校,把音乐各领域的名家一“网”打尽,把他们的课堂搬上网站,此工程若胜利竣工,将使农村音乐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观,新课改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离不开教育者的辛勤劳动和每个社会成员的支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若能从战略的高度对待艺术教育,把它看作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事来抓,那么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2

1 农村饮用水安全概述

1.1 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基本概念

《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认为, 安全的水是指经过处理的地表水和未经处理但未被污染的水, 如泉水、安全的井水和得到保护的钻孔水。我国制定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村饮用水安全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2个档次, 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4项指标组成。4项指标中只要有1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 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1.2 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总体状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 全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3.23亿人, 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 占全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的70%, 其他30%为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

在饮用水水质不安全人口中, 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有5 370万人, 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24%;饮用苦咸水的有3 850万人, 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7%;饮用水中铁锰等超标的有4 410万人, 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9%;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涉及人口9 080万人, 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40%。

2 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情况调查

蚌埠市辖4区3县, 人口约349万人, 农业人口数约248万人, 约有104万人处于饮用水不安全状态, 其中约4.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情况特别需要关注, 其中氟超标2.80万人, 苦咸水0.70万人, 污染水0.66万人。蚌埠市现有农村供水工程基本情况见表1。

(万人)

3 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3.1 地理地质结构造成取水水质不安全

由于淮上区所处区域地质主要为古河漫滩地, 造成很多村庄的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超标, 汲取的浅层地下水在与空气接触后, 会很快变成锈红色, 长时间盛水的器皿会积聚很重的铁锈, 长期饮用, 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淮上区八大集村群众生活饮用水水源就是以手压井汲取这种浅层地下水为主。

3.2 废污水、废弃物无序排放污染水源

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还是以分散式供水为主, 水源分布分散、保证率低、污染源量多面广, 大部分农村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 保护管理难度大。由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及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渣直接倾倒造成对河流、溪水等水源的污染严重。因此, 农户把饮用水提取方式由公共水源改变为自家打井 (手压井) 、自来水的比较多。如蚌埠市郊区部分城乡结合地, 生活垃圾大多数无序堆放, 在此居住的外来人口、农民打浅井取水, 部分井口离生活垃圾区5m以内, 经检测, 井水氨氮及大肠菌群数严重超标。

3.3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

氮肥施用量的1/2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到水体环境中, 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还会引起湖泊、河流的富营养化, 水藻疯长, 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蚌埠市近郊农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 蔬菜过量施肥和施药情况尤为严重, 且大多是城市水源所在地或距离较近, 这给附近农村及城市人群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3.4 工业生产过程中时有泄漏事故发生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段, 上游各省、市的化工企业一旦工况异常产生泄露或每年逢丰、枯水期污水团开闸下泄,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淮河, 造成淮河蚌埠段水质恶化,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饮用水源的水质。

3.5 水处理设施和管理问题

生活饮用水水质主要受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系统制约, 需要有与水源水质相匹配的水处理工艺、卫生的供水系统 (配水管网和调节构筑物) 以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才能保证饮用水安全。目前, 农村供水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消毒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 即使有水处理设施的, 多数还存在问题;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几乎无水处理设施, 直接饮用水源水, 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

3.6 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缺少正式的检验及跟踪监测

除自来水外, 农村其他各种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检验没有正式的制度保障, 有的村庄饮用水从来没有进行过水质检验。一是部分农户认为井水是最洁净、最方便的, 没必要安装自来水, 更没有对井水定期检验的理念。二是有些村庄村民居住分散, 引自来水的成本太高, 自来水公司难以获得效益, 故一直没有使用自来水。三是部分农民认为自来水有漂白粉味道。因此, 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 水源的水质检验一般情况下就是由村民自我检验, 主要是通过看、闻等简单方式来判别水质。

3.7 政府关于饮用水安全的宣传不到位

在农村, 农民几乎没有接受到政府对饮用水安全的宣传, 对政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政策、法规, 包括政府对农民实施安全饮用水设施建设给予的支持、鼓励等措施不了解, 真正了解政府“村村通”政策的村民不到1%。

4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实施

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是以乡为单位, 多村联片、多乡联片为主, 单村供水为辅, 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模式。在城镇周边依托城镇现有自来水厂延伸管网;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平原地区, 主要以地下水为水源, 兴建规模较大的集中连片供水的中心水厂, 供水到户, 发展农村自来水;在丘陵地区, 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村级自来水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安排资金390元/人, 其中国家补助176元/人;省配套64元/人;市、县 (区) 配套100元/人;农户自筹50元/人。

2007年, 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总投资4 680万元, 其中中央及省共配套资金2 882.4万元, 市、县 (区) 落实配套资金1 197.6万元, 农民共自筹资金600万元。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 到2009年底, 饮用水不安全人数将由2008年的103.85万人减少至69.04万人, 减少了33.5% (见表2) 。

4.2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施工环境协调难、土地征用难、打井设备少, 同时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模式是严格按照乡镇供水模式建设, 影响了工程进度;二是蚌埠市正在运行的水厂电价执行的是工业用电、营业用电, 造成水价高, 农民难以承受, 影响了管道入户率, 入户率低又进一步抬高水价;三是适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全面落实下去;四是招标的供电工程施工单位少, 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 增加了工程成本。

5 改变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的主要措施

5.1 要注重解决农村饮用水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是农村饮用水面临着工业污染, 主要是工业企业排出来的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和废渣, 直接渗入地下水源或直接排入农民直接饮用的塘水、河水或溪水等水源中, 从而对水源造成污染。二是农村饮用水面临着农民生产和生活污染。农民因为使用化肥、农药等间接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饲养各种禽畜产生的粪便、垃圾等因为不能及时和正确处理而对水源产生污染。同时, 生活废弃物等也对水源产生污染。在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对水源水质的监测。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控制和正确处理农村饮用水污染源, 为农村饮用水的长远安全提供保障。

5.2 要多方筹资来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资金不足是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 这是主渠道。作为安全饮用水的受益主体, 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各方合力, 才能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彻底解决。

5.3 要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各地农村饮用水水源、提水方式、用水量、水质、便利情况等均不同。因此, 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既要加强引导、宣传、维护和管理, 又要加强财政投入, 同时也要发挥村民、社区的积极性, 保障农民喝上放心水。

5.4 要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 要加强政府内部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将饮用水安全管理问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内容之一, 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农村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是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 关系到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事;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 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自身利益的重要性, 自觉参与到维护饮用水安全的行动中。

摘要: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在农村饮水解困基本完成后, 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介绍了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分析了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 总结了蚌埠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变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的主要措施。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措施 篇3

一、硬件不“硬”阻碍教育发展。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生均公用经费的投入只能是缓解了学校经费紧张的现象,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2、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学生打上40分钟;音乐教师无法唱曲谱,教师唱一句歌词,学生跟着唱一句,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专职教师,教是由语、数教师兼任,教育教学差不多都是照本宣科。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软件太“软”制约教学发展。

1、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地处偏僻、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班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农村小学大部份教师是“民转公教师”,据调查,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上占80﹪,村完小、村初小教师平均年龄都在50周岁以上。这一部份教师年龄大,教学方法陈旧,精力有限,冲力不足,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只要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就很不错。近几年来,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绝大多数都是过渡,只要工作一段时间,就调到中心完小或进城工作,留在农村小学的还是原来的“坐耕牛”。

三、家长的思想观念陈旧,影响教育的发展

1、不少家长思想观念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2、受打工潮的影响。学生家长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收入可观,可与当地国家公务员工资相比或胜之。所以不少家长认为读不读书没关系,有没有知识不重要。家长不从严要求子女,学生从小认为外出打工照样可以修房、买车。出现了知识无用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

针对以上现状,谈谈解决的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二、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三、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论文 篇4

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乐于助人、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好少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小学科学却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之中,其作用几乎被忽视殆尽。本文旨在对当前小学教学中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三者普遍将小学科学当成“副科”,认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决定学校的升学率高低、教师能否获得职称评定、学生能否考入好中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的将科学学科忽视掉,将语文和数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

(二)小学科学授课教师素养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实际授课中不被重视,因此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根本都不是科班教师出身,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在自己所教的领域表现较差,因此被“发配”来教小学科学,有些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增加很多额外的兼职工作,这就使得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小学科学授课,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没有精力来认真的备课并构思上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必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设备不足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它需要在实验室中依据一定的设备开展授课,从而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但是在很多的小学中,实验室的规模很小很难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更甚者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实验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就在课堂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则需要记忆下这些步骤和结果。

(四)大班教学、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选择好的教学质量的学校成为教师的关注焦点。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都来到县城或者市里上学,导致小学班级的规模不断增大。在我们县城的附小之中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在70人以上。班级学生数量众多,那么教师组织活动便愈加困难,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也比较多。再加上当前学校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教师是否讲解科学知识为判断标准,而不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故而在很多的小学教学中,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仍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多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

二、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加大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宣传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在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十分重视,而小学生一旦看《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时就认为孩子是在不务正业,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小学科学不重视。对此,教育部要大力宣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将小学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之上,将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功能凸现出来,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小学科学课程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招聘教师或者选派教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师时一定要选择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到教师教学各司其职,不能将一些杂活都交给小学科学教师完成,要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构思上课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备课,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真对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

(三)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出现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科学实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小学的实验室都是有名无实、教学实验所用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也不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配置,但是无人管理也使得设备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的教育经费应当相应的扩大,增加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并对这些设备配备上专门的教师负责,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高适当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年20期

[2]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5期

[3]卢国浩.科学引导设计探究计划,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效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15期

[4]金叶.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4年07期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5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英语严重滞后,面临诸多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改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落后的策略,使农村小学生在相对低起点的基础上能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学习英语。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解决办法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英语这门国际性交流语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但在很多农村小学,由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家庭教育方式的差距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英语教育的差距日益明显,使得小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发展方向和严峻的挑战。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对小学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小学开设英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通过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初级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均不重视英语的教学。在学校方面:由于一直受到语文、数学主科地位多年来的压制,农村小学英语起步时间较晚;开课年级很不统一,有的三年至六年级、有的三年级至四年级、甚至有的就只在六年级开设;课时设置不合理,有的地方一周只有一节英语课,导致上课时间短,教学内容匮乏,课时间隔时间过长;英语往往被当成“副”科看待,随意性强,英语课形同虚设,甚至经常被语文或者数学给占用。在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父母由于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本身就对英语陌生,这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加上农村孩子的父母亲大量涌入城镇务工,使大多数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加上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普遍存在着“读书无用” 的错误思想,在这些环境影响下的孩子,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忽视的英语学习的重要性。2.英语教学资源贫乏。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它的教学以情景教学为主,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挂图、实物等教具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情景,达到动静、音响的有机结合,使得英语教学音、文、图并茂,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农村学校经费严不足,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有极少数学校建有语音室,大部分学校没有录音及视听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资料。部分学校现有的录音机、幻灯机、VCD机、电视机等电教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录音带、幻灯片、影碟等教学资源匮乏。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学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英语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现在部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存在大量的非专业或非专职教师现象比如往往由语文、数学、体育等老师兼任。他们不仅不具备专业英语知识,而且在学历上往往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要求。在加上目前农村小学资金的缺乏、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去小学工作的认识不足,造成英语专业教师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师资力量的薄弱,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缺乏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不能够真正承担英语教学的重任;语言表达不流畅,发音不标准,使学生体会不到英语语言的“真”与“纯”;跨文化交际知识较为狭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单一。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不足,使得他们固守于“满堂贯、英译汉”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应有的发展。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的形式过于呆板,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5.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与城市相比,农村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母语(本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干扰、家庭教育的影响等,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语境,使得农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非常困难,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课文,无法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和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二 解决农村小学英语现状的办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设备和教材的添置和更新。要积极为各小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光盘、磁带和教学挂图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能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外部环境,使得他们能更好的通过“视、听、说”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2.提高小学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应充分认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切实把英语真正作为一门主科看待。学校要积极配备专业的英语教师,合理安排英语教学的年级和课时,加大教辅材料的添置和更新,使英语教学拥有充足的教学时间。3.提高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①各级教育部门要从政策和待遇上给予优惠,为农村小学大力引进英语专业教师,使他们认识到投身农村小学教育的价值,要让他们安心的在农村小学任教;②加强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进行有关教学方法和技巧介绍系列讲座、外出进修学习、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评比、召开教学研讨会等方法,让教师开阔视野,使他们拥有最现代、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把握最新的外语教育动态,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反过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在语音、语调、书写和口语、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教学实践,抛弃传统教学的观念。4.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广师生、生生互动模式,加强沟通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奇好学、模仿力强、爱唱好动的特点,通过设置各种丰富的情景、营造愉快的气氛、注意教学的深度和趣味性,灵活多变地教学,使他们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还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积极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做好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工作,让他们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这样,通过学习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激发小孩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现状及措施 篇6

西华师范大学培训班

幼儿园改进方案

方案题目: 小学化倾向现状及改进方案 姓 名: 杨媛媛 学 号:

日 期: 2018/10/8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二○一八年九月

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纠正措施

幼儿教育应当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应在分析其表现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这种倾向的继续存在。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

教育教学内容“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有很多班级间接或者变相使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教学内容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并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幼儿园虽然使用了幼儿园用书,但并不注重以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还是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其中,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背诵、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这实质就是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中来,有的幼儿园所教内容甚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应掌握的水平。

教育教学形式“小学化”。目前,农村幼儿园幼儿室内活动时间与小学上课时间同步,有的幼儿园每天上4—6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单调的集体授课,使幼儿在园坐得多,活动少;教师要求幼儿一切行动要听老师的话,不许顶嘴与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搞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等等。这些要求明显是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到幼儿园中来,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玩少动。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教育方法“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育方法上的主要表

现就是将幼儿教学课堂化,以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在教学中,教学现场呈现出教具演示少、图案色彩少、角色游戏少的特点;在教学后,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调、枯燥的作业。这种讲授式教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1、强化管理,规范幼儿园的办学与管理

日前,省教育厅已经出台《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方面的文件,建立监督机制,严格检查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情况,从教育教学、幼儿作息时间、班额等几个方面对幼儿园的办学和管理提出要求,并具体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十不准”,为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供了政策依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多管齐下,内外兼治,切实有效地规范农村幼儿园的办学与管理。

2、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园水平

首先,各级各类幼儿园要明确办园宗旨,端正办园指导思想。幼儿园园长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并依据其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其次,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农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园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把握幼儿教育的方向,改变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三,幼儿园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摒弃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写字、拼音、珠心算等内容,把国家或省编统一教材和园本课程相结合,开展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科学制订幼儿一日活动计划,保证幼儿每天运动达到一小时,游戏时间达到一个半小时。第四,提升办园水平。美化幼儿园、完善内部设施也是加强内涵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幼儿园要积极筹

措资金,改善办园条件。例如定期粉刷园舍,绿化美化环境。购置各种橱窗设施、电教设备、玩具和活动材料等,提高办园条件。

3、联通家园联系渠道,实行家园共育

家园联系是促进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责任引领家长了解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比如建立”家园联系手册“,利用该手册将教学内容、方式、教师态度、幼儿园发展等内容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成长的问题。还可在幼儿园开辟家园联系专栏,教师将教育心得、活动安排、幼教知识等展示在联系专栏上,让家长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家长也可以将想法、意见、需要反馈在专栏上,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幼儿园通过专家讲座、活动开放日、培训家长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发展方案、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及日常教学活动中来,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更新育儿理念,为克服小学化倾向提供保障。

4、督导检查,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解决措施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园一直以来就是事故频发的场所, 对于一群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学生来说, 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大, 活动能力较强, 并且缺乏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不具备正确预见行为后果的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特别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和成为他人伤害的对象。尤其是近几年来, 中小学校园里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严重者甚至伤害了孩子的生命。这些发生在校园的伤害事件, 不仅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打击, 让无数的父母陷入了悲痛中, 对学校产生不信任和不放心, 更对社会造成混乱。校园本应该是学生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场所, 但这些一桩桩的血淋淋的现实却完全破坏了它的形象。这些都给社会和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应引起重视和高度的关注。对于如何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系统, 堵塞管理漏洞,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确保学校的长治久安, 预防和减少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保护未成年的安全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制度不严, 学校管理不善。

这点事导致学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2005年5月9日早上7点, 哈尔滨某小学发生的学生被一辆正开出校门的大货车夹在车和门柱间, 导致其死亡。据了解, 出租校园操场用作停车场的学校在哈尔滨还有很多, 这也就成了导致这件惨案发生的根本原因, 将学生专用的操场外租, 这是学校的管理不善和没有及时的预见危害, 这就为发生校园伤害事件埋下了隐患。类似的事件还有将无关车辆随意放入校园, 也可能导致学生受伤的事件发生, 学校食堂卫生不合格, 导致学生中毒事件等等。

2、设备陈旧老化, 学校未及时修复或拆除。

最常见的就是操场上的一些运动设施陈旧, 如单杠腐朽老化, 学生玩单杠是就可能因其断裂从上面掉下来而受伤, 因此, 如果陈旧老化的设备没有及时修复和拆除的话, 就可能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事故隐患。

3、教职工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玩忽职守;

职业道德素质差, 品行不良。有一些教师教育水平不高, 职业道德素质差, 在教育中常常对学生态度粗暴或辱骂学生, 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 有些学生自尊心较强, 心理承受能力低, 不堪侮辱耻笑而采取自伤的行为, 甚至严重者直接体罚学生, 导致学生受伤或致死;而教师在工作中的轻忽和渎职的行为, 也会为校园伤害事件带来隐患, 就如在上课时突然离开教室, 导致课堂混乱, 学生打闹而发生的伤害事件等。

4、学校安全保护措施不够,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足。

最为明显的就是逐年增加的学生上下楼梯发生挤踏、踩伤事故, 还有学生高楼擦窗而发生的坠楼事故等, 这些导致学生人上伤亡的事故反映出了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忽视。如2009年12月7日在湖南湘乡一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 造成多人死伤的惨剧, 其事故原因就是该校安全管理不足。

5、学校周边环境差。

这也是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⑴学校附近的小吃摊点较多, 其中很多都是既无工商营业执照, 也没有卫生许可证, 还有一些直接就是销售过期的“三无”食品, 直接威胁到学生的身体健康[2];⑵学校附近的交通安全也是存在着隐患的, 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 没有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和减速带, 道路拥挤, 这些隐患都或字节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⑶学校周边的治安管理差, 是有一些闲散人员在附近对学生进行堵截敲诈、殴打, 甚至调戏女学生;⑷学校附近也是游戏厅和网吧的聚居地, 这些场所多是无照经营的, 内部管理混乱, 安全设施不够, 在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 还甚至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

6、校园安保工作力度不到位, 安保人员的素质低下, 责任心不强。

在许多中小学校园中, 安保形同虚设, 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就没有安保人员, 这对维护校园安定和学生安全存在很大的漏洞, 甚至因此而导致事件的升级, 扩大伤害的范围和程度, 如出现校园暴力或不法分子闯入学校行凶, 却因没有安保人员的及时制止而酿成惨案。

7、学生自尊心过强, 心理承受能力差。

学生的自尊心强, 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 一旦遇到点儿不顺心的事, 就容易走极端的自残的行为。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身子女, 在家备受宠爱, 到学校后因违反纪律而受到老师的一点批评或惩罚, 一时就想不开了, 然后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伤害自己, 这样而导致的校园伤害事故也不在少数。如某学生在考试中因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而当场收走考试卷, 把该生送到教导处处理, 最后被给予通报批评的处分, 该生认为失了面子, 一时想不通就跳河自杀。

8、其他突发因素导致的伤害事故。

有些事故的发生是突发性和偶发性的, 这类事故往往是让人难以预料的, 如一些自然灾害, 主要有地震、雷击、台风、暴雨洪水、暴风雪、高温严寒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造成学校师生的较大人员伤亡[4], 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泥石流中死伤的师生, 这些都是不能预料到的伤害事故, 没有办法避免, 只能减少伤害程度。

三、针对以上对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应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进行预防和采取解决的措施

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 无论大小, 都将打乱教学秩序, 给一些家庭带去伤害, 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所以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 教育部门应制定出一些列的措施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他们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健康的茁壮成长。

采取的预防和解决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措施具体如下:

1、树立积极的防范意识, 重视对师生的安全教育。

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 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要求具有高度的预见事故发生的可能, 有高度的对存在伤害事故的敏感性, 还要有高度的解决伤害出现的主动性, 有了这点意识, 将能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积极预防措施, 在事故发生后也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化。这种防范意识不单是针对教职工, 更是针对学生, 因为学生是整个事故的直接受害者, 因此对学生从小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他们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可大幅度的降低中小学的校园伤害事故。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完善教学设施。

从事故发生原因中, 有许多是因为设施陈旧老化所导致的, 这就要求学校对于教学设施、教学楼、校舍等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和更换, 随时加固, 尽可能的排除隐患, 不能忽视;不可构建劣质建筑, 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不能一时解决的也应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如挂上有警示语的标志牌, 切不可置之不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要将能预防和避免的事故扼杀掉, 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3、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学校的安保工作。

很多因管理不善和安全保护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校园伤害事故, 要求学校要健全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目标管理, 落实责任制, 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建设, 对安全保卫机构和学校的保安队伍进行加强, 提高安保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使保安工作做到人防、物防、技防, 绝不轻易放陌生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 构建坚实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让因外来人士的突袭而发生的校园伤害事故和校内车俩而发生的车祸尽量减少。

4、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工作责任心, 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执教的意识。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 但因教师体罚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件还是一直有发生, 发生体罚现象的原因归根究底是教师的道德素质低下, 法律意识不强, 因此,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成为减少校园学生伤害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转变教师陈旧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思想, 树立起素质教育的心观念[2], 对教师要经常进行培训和告诫, 预防因教师的脾气粗暴体罚学生的行为, 加强其法制观念, 不得违法执教, 造成学生伤害, 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行;还要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不得擅离职守, 提高教师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5、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改善周边文化, 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校园附近的小吃摊点卫生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 确保学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对附近的游戏厅和网吧也应进行盘查, 不合规格应查封掉, 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周边的交通也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道路狭窄拥挤, 没有指示灯等安全设施, 应健全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最后应加强校园附近的安全保卫工作, 在上下学间应有警察巡逻, 防止学生打架斗殴或其他人士对学生进行抢劫或敲诈甚至是故意伤害。

6、完善服务保障, 积极推进心理育人工程, 普及心理知识, 构建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也是中小学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还有发生伤害事故而对学生造成的心理疾病, 这都要求要加强心理安全的构建, 推进心理育人工程, 普及心理知识,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诊察,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预防伤害的发生[4];更要有针对伤害而造成的心理阴影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心理辅导员, 如像在福建南平小学发生的惨案中活下来的学生中, 肯定有很多学生的心理留下了可怕的阴影, 这时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和辅导治疗, 以免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

7、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的教育法规法律还不健全, 致使校园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和解决伤害事后问题存在不明确而产生的纠纷, 只有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使教育法律法规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 从而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对于解决和防范校园伤害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8、制定一套比较完善、齐备的应急措施, 做好随时应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应急准备。

针对中小学校园随时会发生的伤害事故, 学校应对可以预见的学生伤害事故, 研究和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有制定的人员、安排物质准备和救援准备。如组织一支校园事故应急小队, 平时对教师教授一些急救知识, 掌握遇到事故时的应急本领;教授学生学习救护常识, 普及避险、自救本领,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 学校和家长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于学生擅自离校等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信息, 教师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 对学生进行学校、家庭的双重保护。

在中小学校园伤害事件中, 有许多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通过安全教育等措施, 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增强法律意识等等;也有许多事件是具有突发、扩散快、波及面广、难以预料的, 由于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任何的防范措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这就要求要尽量将伤害减到最低, 采取有效手段, 不让事态扩大, 并迅速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及时进行化解, 还要对事故的后续处理得当, 妥善安抚被伤害者和家属, 调整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预防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伤害事件。总的来说, 中小学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要预防和避免就需要学校加大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 这是一条漫长但又必须坚持走下去的路。

参考文献

[1]毛锐.论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的学习伤害事故及学校教育防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08 (4) .

[2]邱卫东.现代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

[3]杨旭.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类型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07 (4) .

[4]刘津平.浅析校园伤害事件的法律责任及有效防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6 (58) .

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8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状;实训室;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空前增长的规模却不能掩饰后续发展明显乏力的事实。

一、教育观念落后,影响高职教育的基础

在高教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未达成共识,重普教、轻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是家长和学生努力的方向和主要目标,许多考生考上了职业院校也不去报到,而是宁愿复读后再去读普通高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很低。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了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相对来讲,高职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市场人才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为”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专业调整慢,传统专业所占比重大,面向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设置和建设比较滞后,赶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的速度,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三、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相对较弱,经费投入对政府依赖较大,加上连年扩招等原因,教学基础建设相对较滞后,生均占有经费、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育资源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来源单一程度较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资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偏低。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单位的工作经历,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老师,社会阅历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不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水平,因此教师流动性很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解决措施

1.彻底更新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现在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不认可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没有跟上,因此解决观念问题的最好途径在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质量就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一要构建新型教学过程,二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

2.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人才结构

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办特色专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競争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情况,全面规划专业设置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建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在数量和品种上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人才;加强传统专业改造,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和提升传统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培养结构。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投入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财政应统筹规划,每年拨出足额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以改善高职院校地基本办学条件,并能有计划的增加对此类院校的年度事业费拨款,彻底改变生均经费和教育资源占有量下滑的状况,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既不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扶持,更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履行社会义务,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宽跟企业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大幅度提高专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师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第三,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有必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做到准确把握,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简短的忧伤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我们的小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