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2024-05-22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共7篇)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2.能力要求:(1)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历史观。

3.情感目标:(1)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孙中山站在时代前列,“集全国之英俊”,成立全国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布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连续对清政府发动武装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2)通过对秋瑾、徐锡麟等献身革命事业英雄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乐于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是重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创建同盟会?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找出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说明)同盟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革命时机日益成熟的形势下建立的。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下面,我们看一看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阅读、思考同盟会建立的有关情况)

师:(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简要说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不同于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它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明确的章程和政治纲领;且具有全国的规模(出示《同盟会国内支部和分会分布》投影地图和电脑教学软件):有机关刊物《民报》。这些说明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肩负起了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使命。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制定了政治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三民主义的含义。

生:(阅读教材,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

师:“鞑虏”这里指的是满族人。(设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仅仅是要赶走满族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吗?

生:(思考)

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其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主张独立,推翻“洋人的朝廷”,暗寓反帝的意愿。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的反帝旗帜不够鲜明,只是将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师:(设问)“创立民国”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创立民国”的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师:“平均地权”又是什么意思?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让学生阅读课文第77页文字材料,并思考)

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师:针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希望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进而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难以实行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三民主义的评价

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纲的展开表述。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引导学生评价三民主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阅读、思考,发言中有不同的看法)

师:(归纳学生的观点)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予以解决。它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师:(启发学生回忆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张和观点)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他们大肆攻击革命派,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论战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楷体宇,掌握或了解论战的时间、主要阵地、焦点及具体情况)

生:(阅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师:(强调)革命派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适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康有为、梁启超在实践上已经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之后,仍然顽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他们已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保皇派。革命派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

生:(让一名学生朗读双方论战的三个主要问题)

师:应该指出,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驳斥保皇派的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的观点时,天真地认为:中国的革命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还奢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劳动人民的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劳动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击,反而进行极力辩解,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派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性。

3.论战的作用

师:这次论战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忆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情况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回忆、阅读、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强调)前边讲过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而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斗争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师: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秋瑾》、《徐锡麟》并将几次起义的情况列成表格。项目包括:起义名称、领导人、时间、结果等)

生:(阅读、按要求列表)

师:(出示自制《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主要起义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指图简介下列几次起义的情况)

1.萍浏醴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生:(阅读、了解起义情况)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后不久,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让一名学生参照投影地图简介两次起义的情况)

生:(简介起义情况)师:(适当补充秋瑾、徐锡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黄花岗起义

师: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亭》)

生:(阅读、归纳起义概况)

师: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诸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作了认真的准备工作。早在1910年,他就约集赵声、黄兴等在槟榔屿(今马来西亚)开会,制定起义计划;并亲赴欧、美各国在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同盟会还在香港成立了“统筹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在广州还设立了30多个秘密据点;在起义前,同盟会还组织了“敢死队”,作为起义的中坚力量。如此充分的准备,其结果竟惨遭失败,其原因何在?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归纳学生的发言)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他们始终没有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工作,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没有作必要的联系、组织和配合工作。最终导致起义的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对其做了高度评价,称这次起义与武昌起义具有同等的历史意义。这是为什么?

生:(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

师:(视学生的解释情况,着重强调)这次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次起义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除了奏报朝廷外,还三次电告各省督抚,建议他们小心防范。此后,各省官员只要一听到革命党起事,就惊恐万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这次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可以说,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小结

师:请大家依据板书归纳本节内容。生:(思考、归纳、回答问题)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篇2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党专政的基本国情, 使得我国必须走党群共建的民主路线。“深入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和路线、方针政策, 这不仅显示了我党在制定制度上的民主化, 更印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响亮口号。我国的任何工作的和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尤其是在新时期的影响下, 党群共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党群工作的共建和建立健全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群众路线, 这也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党群共建的工作应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可否认从市场经济的确立到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我党在大的方针政策上制定相关制度的明智性, 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和相关制度的拥护。正是因为这种党群工作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 才铸就了新中国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所取得的地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健全党群工作不仅有利于国家的腾飞, 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1.2 党群共建工作的建立健全对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现在各国之间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国迎接世界竞争的重要方面。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提高在很大方面上取决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虽然存在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但是由于人口的数量使得我国的人均占有率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这种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激烈, 因此,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建立健全党群共建工作对于应对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党群工作创先争优的途径和方法

党群工作的建立健全需要与时俱进, 创先争优, 尤其是在新形势的推动下, 党群工作更需要制定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党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1 建立平民化的信息平台, 注重群众对党群工作的建议

普通群众的呼声是值得重视的, 很多基层的现实问题想要做到切实的解决, 就必须建立平民主化的信息平台, 给与普通群众一个很好的发表建议、大声呐喊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党群共建的建立健全, 更有助于党群工作的创先争优, 此平台的建立从更高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人性化、民主化的表现, 对于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推进。及时的交流和沟通是党群工作的重点, 党群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实现党和群众在社会、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因此, 信息平台的建立实属必要, 在此基础上, 更需要合理的规划和探究。

2.2 奖励先进和典型, 推动党群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个文明完善的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奖罚分明。党群工作细致来说是相当复杂的, 它需要的是来自基层的不同角度的呼声来共同促进党群工作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社会各阶层要做好典型的推进和先进的推荐, 然后开展各行业、各范围内的内部学习和相互促进, 从实践上和真正意义上实现党群工作的创先争优。

2.3 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任何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发展, 在党建工作的党群建设中, 应注重整体局势的把握, 然后分阶段、分层次、份工作的进行一步一步的规划, 进而完成。在此项机制的设立下, 应遵循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不求冒进, 只求科学有效的稳步发展, 实事求是的推进党群工作的创先争优。党群工作的顺利进展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长足发展, 更能从侧面推动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和改革开放的步伐, 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普及, 更高、更好、更强的实现党建工作的创先争优

党建工作实施的前提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做得到位。思想政治的取向决定了我国党群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做到更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党群工作的建设中, 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得每一个党员都扎根在人民群众中间, 听群众的呼声, 及时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切实的做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鼓励党员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 通过不断的来信来访、参政议政中推动党群工作的建立健全和创先争优。

3 结语

党群工作的重要性是由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建立健全党群工作的创先争优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党群工作简言之就是党员和群众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过程, 是为了稳固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社会长足的稳定, 由此来看, 党群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世纪新发展, 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指引下, 为群众建立一个表达呼声、提供建议的平台, 使党员深入到群众中间了解民情, 及时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在妇女协会、共青团等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之下, 不断的解决普通群众的切实之需和实际问题, 实现党群工作的创先争优。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建国六十周年和“十二五”计划的确立与实施, 我国的党群共建工作在新形势的影响下不断向前推进, 走“深入群众、结合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断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认真听取普通群众对于我国建设提出的优良建议。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 不断的创先争优, 党群共建工作呈现一片大好形势。本文就党群工作的重要性、新形势下创先争优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学的发展党群工作的步骤上做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党群共建,创先争优,途径方法,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程明, 刘谨文.党群共建为创先争优添活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 (03) .[1]程明, 刘谨文.党群共建为创先争优添活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 (03) .

[2]王一华.党群合力创先争优[J].新长征, 2011, (02) .[2]王一华.党群合力创先争优[J].新长征, 2011, (02) .

[3]张智勇.蓬溪:在党群共建互进中创先争优[J].四川党的建设 (城市版) , 2011, (02) .[3]张智勇.蓬溪:在党群共建互进中创先争优[J].四川党的建设 (城市版) , 2011, (02) .

[4]忻惠发.党群共建、创先争优, 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感召力[J].中国职工教育, 2011, (01) .[4]忻惠发.党群共建、创先争优, 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感召力[J].中国职工教育, 2011, (01) .

[5]程明, 刘谨文.党群共建为创先争优添活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 (03) .[5]程明, 刘谨文.党群共建为创先争优添活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 (03) .

[6]白雪原.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助力丹东港腾飞[J].共产党员, 2011, (14) .[6]白雪原.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助力丹东港腾飞[J].共产党员, 2011, (14) .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篇3

在日本东京,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70多位成员多次商议,于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张。

1907年春,朱执信离开日本返回广东,为发展和壮大同盟会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广东高等学堂,以及培养政治人材的新式学堂——广东法政学堂,都已先后在广州创办。法政学堂的首任监督是夏同和,他有意招收留日学生到校任教,藉以提高学堂的声望。于是,朱执信和古应芬、叶夏声、李文范等留日学生,都被聘为教员。

从日本归国直到辛亥革命前这几年,朱执信主要以广东法政学堂等校的教员身份作掩护,在广州开展各项革命工作。他一面继续指导宣传工作,并撰写“排满言论”,在香港《中国日报》发表,一面在学生和亲友中积极发展同盟会会员。朱执信所介绍的会员中,有不少后来成为革命运动中的骨干力最,例如陈炯明、邹鲁等。

朱执信同广州的同盟会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保留下来的长辫子,与百姓头上留着的长辫子相差无异,可以掩护他到处奔走,不致引起清朝官员和警察的怀疑。朱执信还负责广州的同盟会组织与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之间的联系。几乎所有在广州加盟的同盟会会员,都由他介绍而转赴香港,正式接上组织关系。

朱执信在这段时期里,又以顽强的精神,在广东的新军和会党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力争在其中建立同盟会的组织。许多有正义感的学员,都先后在中国同盟会和孙中山的感召之下,在朱执信的具体指导下走向革命。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篇4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形成

经过多年努力, 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高校等部门密切配合, 在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下, 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措施, 建立了我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政策体系。

1、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奖学金。

既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 也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 还有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

2、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

学生贷款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

3、实施勤工助学制度。

主要是指高校通过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参加适当的劳动, 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用以补助在校学习的日常开支。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 以及参加实验室、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的各项服务性劳动。

4、开展特殊困难补助。

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 每年均及时给予一定的无偿资助。

5、实施学费减、免制度。

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实行学费减、免制度, 具体减免对象和额度由学校确定。

6、推行“绿色通道”制度。

“绿色通道”制度是指对被普通高校录取、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入学费用的新生, 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 分别采取措施予以资助, 确保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的政策。

7、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 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1999年发出通知, 要求各高校每年都必须从本校所收学费中提取l0%的专项基金, 用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保证了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各校已基本形成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措施体系, 即由政府、高校、金融机构、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分担、多形式并存的“奖、贷、勤、补、减”的资助体系。但是, 在实践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与认定难度大;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单一;学校争取社会渠道捐赠工作尚需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信息缺乏动态管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之间存在落差等问题。由于贫困学生点多面广, 同时, 大多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尚处于起步阶段, 工作人员不多, 而且在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上多偏重日常事务操作, 比如贷款申请程序管理、贫困学生档案管理、助学岗位管理等工作当中, 在对于贫困学生的精神扶贫层面却涉及较少。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同学, 但是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 很多同学存在的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等等问题一般都比非贫困同学更为突出, 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 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 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给学习生活带来更大的障碍。因此,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 除了物质层面的, 精神层面的帮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1、合理、科学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的资助工作中, 如何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 各校、甚至是各专业之间也难以做到统一, 因此, 合理、科学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校在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证的工作中, 应该改变依靠“困难证明+老师意见”的传统认证程序, 而在操作中把定性分析与数量分析结合, 使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 实现可操作性。

2、开拓勤工助学管道, 加大勤工助学资助力度与广度。

勤工助学在培养学生劳动理念, 自立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精神, 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 劳而有所获的资助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建设, 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比直接发给补助的办法要更有意义。加强勤工助学工作, 合理设立岗位, 既不能让学生投入太多的精力影响学习, 也不能蜻蜓点水, 流于形式。要保证勤工助学资金到位, 进一步加大投入, 提高学生劳动报酬。薪酬方面, 参照当地同类岗位的酬劳标准,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标准予以确定, 充分体现资助的原则。对于某些在专业上、锻炼机会上都不错的社会岗位如提供的薪酬水平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的, 学校方面可以考虑给贫困学生再发放一定的岗位补贴争取与企业联合, 在校内创办实体,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工作的有形依托。借助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有利时机, 高校要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发掘社会资源, 积极引进资金, 建立相应的经济实体, 创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工助学”工程, 以兴办自身产业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部分助学岗位, 使勤工助学向着实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3、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在保证财政拨款主管道的前提下, 应该拓宽视野, 广泛动员, 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资助活动, 尤其要善于发动和借助社会力量解决高校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请政府补助一点、单位捐献一点、家乡政府解决一点的办法, 多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筹集更多的解困资金;要充分调动企业和民营业主甚至校友会的积极性, 设立更多的奖学和助学基金;争取更多部门、组织 (政府和非政府部门) 和个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捐助。

4、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状况动态信息档案, 发挥有限资助金的最优效能。学生经济状况信息数据是资助工作的基础, 建立和逐渐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是做好助困工作的必要前提。学校每年都编制并适时调整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经过以下程序:学生凭当地民政证明领填《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登记表》, 院系回收初审, 征求班级同学意见, 特困生的确认还要求辅导员进行关心和了解。确定初步名单报学校学资助办公室, 资助办公室根据材料并对照学生档案进行审核、确定, 编制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特困生) 经济状况信息档案, 并不定期审核, 及时调整, 动态管理。相对客观准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能有效地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资助效能。

5、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资助体系的综合作用。

各高校要严格贯彻相关政策, 确保助困的各项经费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勤工助学为主导, “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 联动助学的资助体系, 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拓宽勤工助学途径和范围, 努力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和覆盖范围, 可单独设立“贫困优秀大学生奖学金”, 当增加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各项奖学金的比例;继续坚持给予特困生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 使“奖、贷、助、补、减”这“五金”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发挥资助体系的综合作用。

6、采取有效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

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所有高校学生, 包括贫困生在内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下半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16号文件, 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这是新时期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文件,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成长的高度重视。同时,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与广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相结合, 教育部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总之, 建设一个和谐的高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而做好大学生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建设和谐高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要发挥政府、社会、银行、学校、学生的积极性, 协五方力量来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这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发扬传统的资助体系又要结合社会化的机制和市场化的手段, 不断创新, 建立适应形势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贫困生资助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就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形式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分析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以便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工作

参考文献

[1]沈吉文.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实施现状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01) .

[2]李京彬.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良性资助体系[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04) .

[3]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J].商业经济, 2008, (01) .

[4]朱永忠.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经营与管理, 2007, (01) .

[5]赵炳起, 李永宁.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 2006, (06) .

[6]王小丽.对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1) .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篇5

1934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与巩固,陇东解放区的人民教育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宣传动员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培养革命干部、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实现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陇东革命根据地各类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1.小学教育——创办新型学校和改造私学并举

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正宁县三嘉塬树起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革命旗帜后,为了使广大劳苦大众不仅从政治上翻身,同时也在文化教育上得到解放,便开始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正宁县五顷塬村创办了回民小学。虽然这所学校存在的时间很短,又无固定的教师和教室,但它作为陇东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萌芽而载入史册。

1934年春,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陇东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倡导下,合水县太白葫芦河龚家沟门罗家洼村利用当地的古庙办起了“列宁小学”,由共产党员殷云山担任教员,招收贫苦农民子女20余人,进行识字教育。

学校成立不到一年,因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军事“围剿”而被迫停办,这是党组织在陇东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型学校。1934年11月,南梁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又在华池县转咀子村创办了一所列宁小学,委派苏维埃政府秘书霍建德任校长,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长高敏珍、张景文先后任教员,学生达40多人。当时,列宁小学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生上课住宿均在窑洞,教室里没有桌凳,没有黑板、纸张,甚至连粉笔也没有。师生们自己动手泥土台、搭木版代替桌凳,以锅底灰代替墨汁涂在石板上作黑板,以土块作粉笔,手拿木棍在地上写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教学。

此后,各县、乡相继办起了列宁小学和初级小学,到1937年上半年,根据地内小学已发展到258所。

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各所小学,从创办开始就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教育方针,除统一使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写的小学课本外,还根据当地革命斗争和生产生活的新内容自编补充教材。为了密切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依靠群众力量办学,各小学还建立了校董会,动员学生家长资助,解决经费困难问题。这一时期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开始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人民掌握教育,男女一律平等,工农及其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事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培养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教育必须适应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办学。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贯彻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制定的“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文化教育均应适应战争的需要”的“国防教育”方针,大力兴办学校,开展普及教育,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并以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新一代,小学教育保持了稳定的发展。

到1940年底,陇东革命根据地的8个县(当时设有曲子县)共有小学299所(其中完全小学14所),在校学生7238人。1942年,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贯彻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学校要走向正规化,精简合并不合格的学校,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全区小学数和在校学生数大幅度下降。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全边区文教大会,提出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办教育运动,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坚持办学形式多样化,全区的小学数量又有了恢复和发展。据1946年的统计,全区共有小学217所,比1942年增加142所,增加近2倍。

在大力发展新型学校的同时,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还积极改造各类私学,以满足工农子女上学读书的需要。在当时的根据地内,由于公办学校相对较少,因而存在相当数量的私学。这些私学多数由年龄较大的旧文人教学,给学生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旧书,教学方法以让学生念口诀、死记硬背为主,且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十分严重。

1944年边区文教大会后,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贯彻边区政府“提高教员认识,提高教育质量,以公立小学为核心,团结私学,改造私学”的方针,总结过去改造私学的经验,有计划、有领导地通过公立小学的骨干带领作用,加速对私学的改造。各县教育部门经常派教育干部深入私学了解情况,帮助私学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公私学校相互参观学习,并提出了改造私学的具体办法:不教旧书,改教边区政府编写的教材,增加珠算、应用文教学;废除“溜口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禁止打骂、体罚学生,采取奖励、批评、竞赛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参加生产劳动。通过改造,多数私学采用新课本,基本上纠正了打骂、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乐意上学,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2.中学教育——普通教育与干部教育并举

1940年以前,陇东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所普通中等学校。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应陇东分区的要求决定创办一所陇东中学,并由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委派陆为公、孙萍前往庆阳县(现庆城县)筹办。陆为公、孙萍到庆阳后在陇东分区领导的支持下,按照边区政府“少花钱,多办事,要想尽一切办法,能在半年开学”的指示精神,利用庆城南街一座旧文庙,一边建校舍,一边动员招收学生,终于在经费仅为2000元的困难条件下,用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陇东中学的筹建工作。当年9月1日,陇东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学校亲笔题写了“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的题词和“陇东中学”校名,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也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当地党政军领导马文瑞、王维舟、马锡五等还亲临会场祝贺。

创办初期的陇东中学是一所包括师范班在内的普通初级中学,受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直接领导,办学宗旨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赵长远为专职副校长,陆为公为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有11名教职工,首届招生122名,学生均来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区,按文化程度编为师范班、中学班、预备班(文化补习),学制1年。1940年11月,根据边区政府提高国民教育质量的指示,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整顿,确定教育宗旨为“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和地方干部”,学制改为2年,对教学内容作了重新安排。

1941年9月,学校教职工发展到28人,学生增加到247人,有7个教学班,其中包括新文字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各1个。1942年秋,改学制为3年。1943年3月进行精简整编,取消了预备班,同年5月,接收了陇东地方干部班第12期学员,改称为陇东中学地方干部训练班,学制2年。当时,学校有5个教学班,其中师范、中学各2个班,地方干部班1个班。1944年,根据边区政府决定,将陇东中学改为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取消师范班,只设中学班和地方干部班,学制3年。1946年,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校教职工达到37人,有教学班7个,学生330人。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庆阳城,学校受到严重破坏,师生转移到华池县城壕、二将川一带。陇东分区决定保留陇东中学建制,停止上课,全体师生参加了解放战争和土改工作。同年9月,形势好转,学校在二将川复课,当时有教学班3个,学生74人,教职工24人。1948年3月,陇东中学奉上级指示停办,改为陇东分区党校。

陇东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陇东革命根据地创立的第一所完全新型的中等学校。从开办之日起,这所学校就遵循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其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教育和民族教育、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劳动观点和实践观点的教育、中国革命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政策和工作方法的教育。

思想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依靠群众,人人动手;耐心细致,重在转化;从严要求,一丝不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个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如开设《政治常识》课,讲授经济政治常识、抗日战争与三民主义常识、组织生活与工作方法常识等;开设《边区建设》课,讲授边区史地、边区政策、边区组织。1946年后《政治常识》和《边区建设》合并为《公民》课,讲授解放区、中国及世界政治概况、党的基本政策与基本工作方法。开设的《国文》课也主要是从《边区群众报》上选择的一些工作经验介绍、革命英雄故事和实用公文等。这种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的做法,对树立学生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俭办学是陇东中学坚持的办学原则之一。在大生产运动中,师生共同奋斗,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喂猪打柴,修建校舍,自制教学用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45年刘泽如校长办理接替手续时,学校尚有余粮182.4石,有大牲畜11头,猪羊74头(只)。参加劳动,勤俭办学,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当时的物质困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实践观点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陇东中学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1942年7月,以首届陇东中学毕业学生为主的陇东学生观光团一行53入,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还给观光团的师生们讲了话。这年寒假,学校选拔了42名学生组成地方工作组,深入乡村,宣传抗日,帮助扫盲,破除迷信,并向群众学习。

1946年6月,西峰发生国民党军队打伤庆阳师范师生的“六一六”惨案,陇东中学师生闻讯致电声援庆阳师范学生,并捐款8500元慰问。1947年5月,陇东中学又组织了30多人的随军工作队,辗转于陕北及环县、华池、合水一带,为部队动员筹集粮食、担架,协助运送伤员。每年节日和假期,师生都要帮助群众扫除文盲,讲究卫生,举办社火,参加大生产运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封建教育长期关门办学、与群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使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陇东中学在战争年代坚持办学8年多时间,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含中途调出参加工作者)523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许多人后来还成长为党政军高级干部。陇东中学不仅在陇东老区的教育史上,而且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由农业部发起,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开创性产业。绿色食品强调“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理念,突出食品“安全、优质、营养”的质量特征。其具体概念是指在优良环境下,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无污染、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已在全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绿色食品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本文仅根据笔者几年来从事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做一介绍。

1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建设原则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依托,是实现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基础。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之初,国务院就在有关批复中明确指出,农业部应“根据国际市场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以推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朝着正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为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确定了方向。因此,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食品标准是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由农业部统一组织制定、审核和发布。

多年来,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一直遵循以下4个原则。

1.1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食品标准以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规范生产者的行为。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1.2 遵循全程质量控制原则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从认证、管理和生产等各方面,体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原则,通过对生产过程各环节实施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

1.3 遵循安全、优质的原则

绿色食品标准制定过程中,始终贯彻突出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特色,其安全卫生指标主要是参考发达国家的标准,它们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并根据行业生产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检测项目(如加工食品中苯甲酸和糖精钠不得检出,增加啤酒中对甲醛的限量要求等)。产品质量尽可能采用相应国家或行业标准中的优级或一级指标,并科学地加入营养品质指标。

1.4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除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一般性原则,还具备开放性原则。绿色食品产业是不断发展的,绿色食品覆盖的产品范畴也是极其宽泛的。随着认证和管理工作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检验检测方法的不断产生,现行标准总会落后于需要。因此,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应具备开放性原则,要随时制定新的标准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标准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

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

2.1 探索阶段(1990年至1994年)

1990年,农业部刚刚开发绿色食品时,就遇到了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产品质量判定的问题。经有关专家研讨后,农业部确认质量卫生指标达到同类产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中一级品技术要求的产品,方可认定为绿色食品,这个判定原则使用了5年左右。

2.2 起步阶段(1995年至1999年)

1995年,为了满足绿色食品质量特色的需要,农业部以农业行业标准的形式颁布了首批25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同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又制定了《绿色食品分级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和《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等4项标准,并在认证和管理工作中开始试行。1997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又提出第二批共20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并开始组织编写制定工作。1999年,农业部下达了《1999年第一批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绿色食品标准正式作为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

2.3 稳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对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更加重视,农业部下发的《关于下达第二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的通知》(农市发[2000]13号),不但将绿色食品标准作为其中的经常性项目,而且还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自此以后,绿色食品标准项目列入了历年的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步伐加快。

3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注重落实“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经过2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等4大组成部分的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对绿色食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各生产环节进行规范。截至2009年,农业部共累计发布绿色食品标准152项,现行有效标准108项(其中基础通则类标准13项,产品标准95项)。2010年还将发布《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防疫准则》和《绿色食品海洋捕捞水产品生产管理规范》2项标准。这些标准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绿色食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主要包括2项标准,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态的特点和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的要求,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畜禽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是与前者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它规范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为科学、正确地评价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充分体现了绿色食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为促进生产者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在环境标准中提出了产地肥力的参考指标。

3.2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规程的控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主要包括3个部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生产认证管理通则和具体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主要是对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投入品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农药、肥料、兽药、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包括畜禽和渔业)、食品添加剂等使用准则。通过这些准则,对农业生产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投入品及其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以生产安全、优质的动物源性绿色食品为目标,确定了绿色食品生产者应供给动物充足营养,加强饲养管理,力争不用或少用药物等基本原则。在必须用药的情况下,规定了禁止使用的兽药品种和禁止用途,这些禁用兽药不仅包括国家标准规定的品种,还包括美国(氟喹诺酮类)和日本(二氯二甲吡啶酚)重点监控项目。另外,对可能用于畜禽养殖的农药品种也进行了规定,充分体现了绿色食品标准的先进性。

绿色食品生产认证管理通则主要是对绿色食品生产、认证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规范。如,《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防疫准则》(2010年待发布)对畜禽饲养过程中的疫病预防、疫病监测、疫病控制和净化以及疫病档案记录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绿色食品产品检验规则》主要是对认证检验环节的工作进行规范,规定了产品检验分类、抽样和判定规则。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包括各类具体产品的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方面生产操作规程。这部分标准主要以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形式发布。目前,以地方标准发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已达300多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6 047家企业16 034个产品,都分别有企业版的生产操作规程(数据截止到2009年12月)。生产操作规程主要对具体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如,种植业的规程包括:农作物的产地条件、品种选择、苗木和定植、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包装贮运等生产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规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是全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它的最大优点是把食品生产以最终产品检验为主要基础的控制观念,转变为从生产环境和生产规程的源头控制。

3.3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是产品质量保证的最后关口,集中反映出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水平。绿色食品认证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农产品,又包括深加工食品,因而,产品标准分类存在很大难度。只有先建立起比较科学且基本完善的产品标准分类体系,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将产品按专业分成种植业产品、畜禽业产品、渔业产品和加工产品4类,每一专业领域又按大类、小类2个层次细分。比如种植业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类、油料作物类、蔬菜类、果品类、茶叶类、特种作物类和糖料作物类等7大类。大类下面又细分小类,如蔬菜大类产品又分为根菜类蔬菜、绿叶类蔬菜、甘蓝类蔬菜和茄果类蔬菜等15个蔬菜小类。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种植业产品包括7大类,37小类产品;畜禽业产品包括4大类,6小类产品;渔业产品包括7大类,14小类;加工产品包括15大类,57小类。产品标准按小类产品分别编写,标准中规定了相关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感官要求、理化要求、卫生要求和微生物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以及包装、贮藏运输等。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的安全卫生指标严于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其质量规格要求达到国家一级品以上指标要求。

3.4 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目前形成农业行业标准发布的包括2项,即《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绿色食品包装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以“3R”和“1D”(Reduce减量化,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再降解)为原则,主要对绿色食品各类包装材料的选择、尺寸等提出规范要求。绿色食品对贮藏运输的要求主要从全过程质量控制为出发点,对产后的贮藏设施、堆放和贮藏条件、贮藏管理人员和记录,以及运输工具盒运输过程的温度控制,都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尤其强调记录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4 绿色食品标准推动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绿色食品生产、认证、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依托。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其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成功典范;二是奠定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技术基础;三是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管理行为;四是提高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五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六是树立我国出口农产品(食品)的良好声誉。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引领食品安全理念,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篇7

关键词:病案管理,信息安全,数字化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病案管理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保存, 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病案存放空间紧缺、安全性差、查找病历效率低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 (HIS)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管理技术等手段对病案信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系统, 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医院病案管理现状

1. 病案存放空间有限

许多医院积累多年, 加上近年来医疗业务的发展, 病历数量猛增, 医院需要大量空间在存放这些纸质病案, 占用医院一定的存储空间。

2. 纸质病案安全隐患

每份病案都是原始资料, 没有备份。遇到任何人为和自然破坏, 就会造成重大的医学资料损失, 可能遇到纠纷隐患。

3. 管理模式落后

病案管理大多数还停留在半体力劳动上, 以回收、整理、装订、分类上架保存、借阅等为主要工作内容。遇到在病案质量控制、统计资料等方面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4. 工作效率低

医生和病人借阅病案费时、费力, 劳动强度大, 而且频繁借阅、复印, 学习、检查、病历评比等行为极有可能造成病历的损坏、归档错误。

5.

有些医院虽然建立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 但只是进行身份登记、病案编目及病案流通等, 而没有病案质量监控模块, 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缺乏质量控制, 使得病案录入人员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并不是一个完善的病案管理系统。

同时大多数医院的主要是由几大块组成, 以提高病案的质量。

三、病案信息化系统的实现

1. 病案管理系统组成

病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病案首页管理、信息管理、统计数据、日志管理等几大模块, 还可根据医院不同需求开发其他功能模块。病案首页管理模块包括:病案高级检索、质控管理、借阅管理等;信息管理模块包括:病案多项查询、打印管理等日常管理功能;统计报表模块包括:分类统计、自定义统计、按日期统计等功能;权限管理模块:可按使用者级别或部门设置权限、按病案号设置权限等各种权限设置;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的导入、备份、恢复等功能;数据库设置模块包括:对数据库和存储信息的设置等应用管理;日志管理模块:记录用户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操作, 可以定期自动导出以作备份, 查询。

2. 病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病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 (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单位、户口地址、病种等) , 入院记录, 住院病案, 出院诊断,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根本死亡原因, 病理诊断, 手术日期, 手术名称, 麻醉方法, 切口, 手术医师, 抢救次数, 成功次数, 治疗类别, 抢救方法, 出院方式, 有无输血、输液情况及病人在院期间的各项费用等, 还包括病人的X光片、CT、MRI片、检查记录和特殊检查单、医嘱单、体温单等。

病案能够统计的项目:各病种的出院人数, 其总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天数, 术后住院天数, 手术人次, 总住院费用及各分项费用及其所占比例, 各科室的各项指标等。

3. 病案管理系统的作用

(1) 改变病案室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1) 计算机的管理手段可以大大减轻病案室工作人员对纸质病案的管理, 转变病案室的人员职能, 提高工作效率,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挖掘和统计病案数据。2) 通过病案的数字化, 可以完整地对纸张病案再次整理、完善, 避免错误和缺陷, 防范各类医疗纠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光盘等方式阅读病案, 不再借阅纸质病案, 防止其损坏、丢失。3) 数字化病案可以高效地满足病案的查阅、打印等需求。通过打印控制选择需打印的内容, 杜绝敏感信息泄露。系统日志文件记录每一项操作的时间、操作内容和操作者, 同时系统自动提供查询、打印的工作量统计, 进行自动管理。

(2) 病案资源共享运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图像处理等多项计算机技术, 将文档病案和图像病案有机地融为一体, 解决了病案存储占用空间大, 难以长期保存等问题。影像信息不会有损失, 备份光盘易于长期保存, 存放环境要求低。院领导、各科室、质控部门、医务人员、科研人员都可以按照授权,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全方位检索、统计, 不受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 为管理、临床、教学、科研提供了多种快捷的方式。还能够方便和其他医院、社会部门互换信息, 使得在线诊疗、远程会诊、共享病历等成为可能。

(3) 资源整合, 扩展功能强大它和医院其它HIS、PACS、RIS、LIS等系统的灵活链接和扩充, 实现广泛的数据共享。尤其是和电子病案无缝链接, 实现在同一平台下所有病案的一体化管理。医生能方便、快捷的了解病人的各种信息, 节省看病时间, 提高效率。病案管理是HIS的一个重要部分, 涉及医疗、教学、科研、法律及医疗保险等各个领域, 在医院管理与医疗质量、医院安全、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显示出来。

四、发展和思考

1. 政策合法性

电子病案目前急需法律制度来促进其发展, 它不像纸质病历那样不易修改, 存在造假的可能,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根本利益, 只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 才是保证病案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

2. 技术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设计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时, 首先要求规范各类病案的基本格式, 保证以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原始病案文档的真实性。其次保证对病案的每一次操作都有详细记录, 即使是误操作, 也要保留信息。

3. 管理模式有效性

医院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当一份病案完成传输后, 只能提供查询、调阅权限, 如需修改需要上级部门授权方可。而参照发达国家的信息管理模式, 需要成立独立法人资格、有法律监督机制的医院数据管理公司, 实时接受医院每天产生的最新数据, 医院并无修改权。

五、结束语

病案作为一种技术档案, 是医院各项工作的信息载体, 它汇集了最基本、最完整的医疗信息, 它记载了病人住院期间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全部过程, 是病情变化及治疗和护理方法的原始记录, 是医院最宝贵的医疗信息资源, 与一般档案相比, 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利用价值。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病案信息资源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已确立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病案, 为医院和社会提供重要的信息, 已成为广大病案管理者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维佳.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病案管理[J].中国病案, 2002, (31) :21

[2]刘克新.医院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2, 2 (31) :73274

上一篇:业余足球队管理制度下一篇:毕业设计指导方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