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究竟该怎样“爱”学生-班主任工作反思

2024-07-05

班主任究竟该怎样“爱”学生-班主任工作反思(精选4篇)

班主任究竟该怎样“爱”学生-班主任工作反思 篇1

最近在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和秦望老师的《光辉岁月》。两位老师的著作,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学生的浓浓的温情和细腻的爱意,掩卷玄想:班主任究竟该怎样爱学生?班主任到底该站在什么位置和学生相处?

学习的风越刮越烈,在一些重点中学,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被异化成了“考试机器”,在一些班主任和老师的眼中,学生已经成了“量化成绩”和“考试成绩”的代名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地演变得有点像“监工”和“打工仔”了。还有一些老师也特别“爱”学生,却每每让学生恨之入骨——因为种种貌似“爱”的举动里,包含了太多太多功利的因素。于是大家感叹了:现在的学生真难弄,你对他好,他偏偏“不要好”,我的“爱”无人理解啊!真是这样吗,非也。

爱学生,就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交往。只有真正走近学生,我们才具有谈“爱”的资格,否则,一切免谈。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一起跳绳,一起在沙滩上“斗鸡”,在学校的日子里,总是坚持在教室的西窗边一个一个地聆听学生的心语;秦望老师则每天和学生一起 上早读,坚持做“最勤奋的学生”;和学生一起植下一棵“纪念树”,一起参观校史馆,并饱含深情的进行讲解;经常在课间走进教室,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来自老师的温暖;在星期六的下午和学生依依告别,在星期天的晚自习时欣喜重逢……这份爱,如此厚重,却又如此细腻。难吗?其实不难。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真的丢掉“班主任”的架子,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班级中去,做班级中的一个快乐的“首席学生”,又何愁不能走近学生,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呢?也许,作为班主任,当我们以一个“玩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身边时,得到的,将是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时刻不忘自己的“监工”身份,老是盯着学生的成绩和“量化成绩”不放的班主任,除了收到来自学生的冷漠,还能有什么呢?

爱学生,就要体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两位老师的书中,我经常读到两个词:周记、聊天。在闲聊中,在谈心中,在“笔谈”中,学生的心泉涓涓流淌,老师的浓浓爱意和教育智慧也展示得淋漓尽致。90后的孩子,孤独着,却又渴望被爱;外表成熟老练,内心却青涩而充满对真情的渴望。如果班主任放弃了自己“引路人和朋友”的角色,放弃了分享学生快乐,分担学生痛苦,聆听学生心语,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机会,那对于教育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损失;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多么大的缺憾啊。

爱学生,就要“会爱学生”。不是有人说嘛,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但如何爱孩子却是一门学问。在两位老师的书中,我读出了“因人制宜”、“尊重个性”。李老师的教育案例里,有对内向胆小的学生的鼓励,有对“小错不断”的学生苦口婆心的教导,有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帮助,也有对品质恶劣、屡屡犯错的学生一针见血的严厉批评;(班主任工作反思)秦望老师的书中,让我印象深刻既有对“不负责任”的班长的怒斥,直至拍案令其当场辞职,又有对“一米阳光”的一次次宽容和开解,甚至允许深陷“爱情迷雾”的他尽可能理智地和另外一个班的女同学交往(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秦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没有“一刀切”的独裁,没有居高临下的“循循善诱”,有的,只是理解,和基于人性的友爱和帮助。翻开一页页班级日志,上面都记载着那些读来让人感到无限温馨的时刻:秦老师背着学生,悄悄地给她闹家庭纠纷、即将离异的家长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经常给家长打电话,帮助他们分析孩子的近况,并给他们出点子,努力拉近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亲情成为孩子高三冲刺的“助力器”… …

班主任究竟该怎样“爱”学生-班主任工作反思 篇2

没人能阻挡那个疯子一样的学生,眼看他就要冲到班主任面前动手了。好在几个同学及时出现,拦住那学生,并劝说了半天,总算制止住。旁边站着好几个老师,没人敢说话,也没人敢上前制止。谁会相信,文化大革命过去30多年了,这样的场面还会出现在学校!后来听说,那学生到底还是踢了班主任一脚。此前还听说,那学生曾经嚣张地指名道姓,针对学校某领导,说要较量较量。

8月24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则指出: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

对此,人们以为,教师从此批评学生有了尚方宝剑。然而看了下面的报道,你就会很泄气。8月份,《华西都市报》以《学生上体育课摔伤,学校赔五万元》为题,报道了在某校的体育课上,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跑步时,被一同跑步的同班同学绊倒在操场的水泥地上,致使右手骨折,花费医疗费1300多元。家长将孩子所读学校以及那个同学推上被告席。之后,成都市武侯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校方承担全部责任,赔偿受伤学生5万余元。

面对法院作出这样的判决,你说学校今后还上不上体育课,学生还要不要进行体育锻练?教育部的规定有用吗?

在教育部新颁布的规定中,授权班主任有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但是我担心的是,如果发生上述类似的事故,法院会作出怎样的判决?如果因为班主任的适当批评,导致学生出了事故,比如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法院判班主任负全责或部分负责,你教育部能否为班主任撑腰说话?教育部出台的只是一纸规定,人家动用的可是法律武器。“规定”当然不比法院的判决有用,若最后让班主任负责,你说班主任还敢批评教育学生吗?教育部的新规定,只是说“有权”“适当地”批评教育学生,却没有明确告诉班主任怎样是适当的,怎样批评就有过错,是要由自己负责的。

只要看看下面的案例,就知道班主任批评学生以后,要负怎样的责任,其后果是多么严重了。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的第二天,湖北恩施市某中学的一名女老师,收到该市水利局局长的一份特殊“礼物”——巴掌掴脸。事件的起因非常简单:局长的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纠纷,班主任进行了调解。局长大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于是冲进教室,一巴掌打在女老师脸上,导致女老师的左眼受伤。(见《楚天都市报》)

某地一所重点高中发生了一起血案:一名高二学生手持利刃,杀死了年轻的男班主任。事件的起因很简单:该生多次在课堂上看小说,班主任没收了他的书,因此导致两人发生口角。于是学生找上门去,对着班主任胸部就是一刀。你说学生上课看课外书籍,班主任有没有权力批评教育,能不能没收他的课外书?

一段时间以来,打骂甚至杀害老师的事时有发生。如浙江温州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在学校称王称霸,经常向同学勒索“保护费”。为教育帮助该生,该校校长前往其家家访,不料竟被这个学生杀害,惨死在学生家门前。又如,在无锡,一名小学女教师(22岁)因管教一小学生,被其家长割断喉咙,死在校门口。再如,重庆一女教师因制止学生在课堂上打扑克,被学生不堪入耳的辱骂气倒,引致心脏病突发身亡。在我的身边,也时常发生学生骂老师、打老师的事情:最近,我的一位40多岁的女同事,在与一问题学生进行谈话时(涉及批评学生),被学生推倒,撞在办公桌下,致使胳膊和腰部多处受伤。

……

试问,教师在发现学生犯错误以后,有没有权力管教学生?面对问题学生,老师是该管还是不该管?《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管吧,学生出了事老师要负责;不管吧,教师又失职,这岂不是让教师左右为难?虽然我当了20多年的教师,也当了20多年的班主任,但是最近却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当教师了。而有这种困惑的并不是个别人,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这已相当普遍:越来越多的教师不知该怎样做,班主任更是不知怎样批评学生了。

现在,针对教育事件,媒体的舆论导向很多时候不利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过多的责备已经使教师不敢有所作为,因为弄不好就要坐被告席。迫于社会压力,学校有时只得违心地处罚教师,而教师则能忍就忍。上述我的那位女同事,在被学生打翻在地以后,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现在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敢探索,对问题学生不敢管理,甚至是春游也不游了,体育课不上了……凡是有可能使学生受伤的活动都被取消。与此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幅下降,就连早晨升国旗站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晕倒,要送医务室救治。对于这些,许多人只是一味地责备学校,而没有检讨社会的评价机制。如此下去,教育前景实在堪忧。

我们的社会一再要求教师要有高素质,要爱护学生,可谁来爱护教师?教师连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没法保障,谁还敢大胆管理和教育学生?不错,学生的合法权益应该受到保护,但在强调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总之,光有教育部的规定而没有实施细则,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力是很难得到落实的,老师的合法权益也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职业中学)

班主任究竟该怎样“爱”学生-班主任工作反思 篇3

切值得反思的事情。现将本人在学业水平测试期间所做的工作及思考总结如下。

(一)从面上看,纵观整个学业水平测试期间,我们的学生在心理上呈现出“开学初的放松——一模至二模期间的紧张——二模至正式考试前的放松”的波动曲线。究其因为,我觉得是很多学生刚开始很自信,觉得学业水平测试很简单,拿4个A没问题,随着一模成绩出来,又感觉拿4A很难,于是紧张起来,而到了考前,很多学生又觉得自己准备的很充分了,所以又有所放松。

(二)从点上看,心理起伏状况较大的是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想拿4A的学生,这类学生也得一分为二地看。一种是斗志昂扬,不只是对学业水平测试充满信心,而是对自己整个的学习都是感信心百倍,这种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持必胜的态度。另一种是想拿4A,无奈自己成绩又是很理想,在希望与徘徊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想当然地产生一种“纵使努力也不会拿4A,拿个3A算了”的想法。另外一个心理状况起伏较大的群体就是那些“四A无望,全过没问题,得过且过”的心态。

(三)具体做法

学生参加考试,不仅是知识掌握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角力。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采用群体疏导和个别引导相结合的策略从容应对。

1、群体疏导。我在备考期间,采用多种渠道多管齐下的方法进行群体引导。比如用定期的班会课向学生分析上我们的得与失,我们现在的处境,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努力的方向。刻意营造一种乌云压顶的氛围,给学生加压。在发现不利于备考的事情展现苗头的时候,及时召开不定期班会予以疏导,为学生减压。通过这些举措应该说是牢牢锁定了班级学生的思想动向,对最后学生获得让人满意的成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个别引导。虽然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摸索到一些规律,找到一些对应的策略。个别引导开展的前提是你必须对学生个体充分了解,包括该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习惯、奋斗目标以及最终可能达到的位置。搞清这一点会极大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比如某学生现状堪忧,自己又有厌学情绪,那就适宜采用疏导的方式,唤回他学习的兴趣;某学生同样处境极差,自己也想通过,只是不能克服原先已有的不良学习习惯,那就应当采用疏导加督促的方式,“边哄边压”;如果同样还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他想凭自己努力一举通过,却总是不断遭受模考打击,自己的热情几将消耗殆尽,那就需要我们充分肯定他的努力过程,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对于那些想考4A也具备冲击4A实力的学生,我们就要在其大意的时候及时给他敲警钟,在其思想出现波动甚至灰心的时候及时予以鼓劲加油。无论是哪一类学生,班主任都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变化,才能娴熟地进行辅导。

3、配合任课老师做好辅助工作。

班主任该如何帮助缺失爱的孩子? 篇4

案例:李娜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了。她觉得同学们不爱她,家里缺少爱,曾经产生过离家出走的念头。作为李娜的班主任该怎样教育这个孩子?

在我们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闭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这个案例反映的正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帮助李娜同学更好地面对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她的心理使其尽快得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李娜的班主任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呢?

其一:师生沟通,用爱心抚慰创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要从情感上真诚的关怀这位不幸的孩子。谈心是一种好方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她谈心,以朋友的身份听她的倾述,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开导,让她体会到温暖、信任和愉快,同时班主任还要尽力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李娜和妈妈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困苦,班主任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或报告学校为她减免学费。

其二:生生沟通,架起爱的桥梁。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李娜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班主任要努力创建和谐班级,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方法措施:第一、通过主题班会或集体活动,让李娜参与到同学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同学相处。当李娜生病时,班主任带领同学们来看她,并安排班干部轮流给她补课。当她过生日时,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给她祝贺,一句真心的祝福,一份小小的礼物,让她感受到: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第二、增强她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带领全班同学为她填写“优点卡”,帮助她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建立信心;另外有意识地把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交给她,培养她的自信心。

第三、与家长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苏霍姆林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李娜觉得在家里也缺少爱,原因是失去父爱后,母亲对她的关注不够。作为班主任要主动跟孩子的母亲联系,做她的思想工作,请她经常与孩子沟通,可以母女谈心,也可以书信交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缩短母女之间的隔阂,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上一篇:义齿加工下一篇:体育兴趣小组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