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2024-06-23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共14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1

1.口算。

+=+=+=5-=-=-=-=+=-=+=

+=+=+=-=-=

2.计算。

++-+++--

-(-)-(-)+(-)5-(+)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3--()=0()-(-)=0

()++=2+()=+()

4.在里填上“>”“<”或“=”。

------+-

++++----

1-+++-+-1

5.解方程。

X+=+X=X-=0X-1=

+X=X-=X-=X--=

二、解决问题。

1、小明从家里向东走千米是书店,从家向西走千米是邮局,书店到邮局多少千米?他家到邮局比到书店远多少千米?

2、食堂有大米370吨,吃了240吨,剩下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五(1)班图书角科普类书占总书记的,文学类书占总书记的.,剩下的是童话类书,文学类和科普类书一共占总书记的几分之几?童话类书占总书记的几分之几?

4、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6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甲、乙两队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5、有两块布,第一块m,第二块比第一块少m,两块布一共长多少米?

6、数学课上,老师用小时讲课,学生用小时探究,其余时间做练习,学生做练习用了多长时间?(一节课按1小时计算)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2

关键词:新授课,练习课,家庭作业,车轮直径

望课堂内外, 小组忙忙;大组小组, 讨论声声。您瞧: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 小组成员忽多忽少;您听:三句讲一题, 五句指迷津, 小组声音忽有忽无。在这样的课堂中, 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中成就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能力。在各项活动中, 我班孩子都能“巧”然应对, 展现出他们独有的自信, 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源于教师的“懒”。

一懒:在新授课中要适时适课而“懒”

学生能自学的新课, 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 教师不重复讲。经过四年级一年的培养与训练, 各小组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合作习惯, 所以, 在五年级的很多课中, 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比如:刚学完“圆的认识”这节课时, 由于刚认识圆规,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展它的神威, 也想认识一下“圆”这位新朋友。刚宣布完学习内容, 学生已翻开课本看了起来———圈画重要知识点, 找出疑问之处。我在教室里巡视, 观察各小组的反应, 只听第二小组组长说:“你们看完了吗?”她先选的4 号种子选手李×, 让她说出自己圈画的重点。李×说:“我知道圆也是平面图形, 但它是由曲线围成, 没有顶点。我还知道怎么画圆, 将圆规两脚分开, 针尖固定, 另一只脚转圈, 边说边画。”孙×同学快速补充说道:“你们看我画的圆, 针尖的地方叫圆心, 用字母‘O’来表示, 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 把书上的知识点快速地复述了一遍。

二懒:在练习课、试卷讲评课中要适时适题而“懒”

在练习课中, 采用多种形式, 让练习课首先具有趣味性, 其次是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练、自查与自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例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选用闯关练习法, 看哪一小组先闯过所有关, 到达胜利的彼岸, 摘得一颗智慧星, 要求小组成员无掉队。教师根据小组长的汇报和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做出机智讲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再也不会走神了, 真是事半功倍。试卷讲评课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教师在上面讲得是抑扬顿挫、口若悬河;而孩子们却是无精打采、昏昏沉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是, 老师“懒”一些, 把课堂交给孩子, 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具体做法是:先小组内自纠, 纠正因马虎而错的马虎题目;再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向本小组成员请教;本小组都错的题目, 可通过跨组学习来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查自纠能力, 又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讲解能力, 还使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得到了发展。例如,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单元测试”, 发下试卷后, 先进行试卷总评, 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 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各小组按上述方法订正完成后, 进行汇报, 提出试卷中的疑问之处。一堂试卷讲评课, 看不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演讲”的身影, 下课后却收上来一张张用红笔圈画的试卷。

三懒:在家庭作业的批阅中要“懒”出成效

努力让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产生兴趣, 这是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作业的乐趣所在。每次的家庭作业布置, 一定要做到题精而量少, 便于组长批阅、讲解、汇报。

例如: (6月16日家庭作业)

1.只列式不计算。

(1) 在一个长4 厘米, 宽3 厘米的长方形里, 画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 一个圆形花圃, 它的直径是12 米, 用一半的地方种一串红, 种一串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一根铁丝, 正好可以做成一个边长是157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圆,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 一张圆桌的半径是40 厘米, 在它的周围加上一圈铁丝, 至少需要铁丝多少米?

2.小明骑自行车通过一座长816.4 米的大桥。已知车轮直径约是0.65 米, 车轮平均每分钟转80 圈, 求小明通过这座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

五个小组长互对答案批阅后, 再给自己的组员批阅, 对本小组的书写和正误情况做简单的汇报 (带着作业纸) 。第3 小组徐×× (冠军组、优秀组长双重头衔, 对工作认真负责, 原来我班的学困生——李××, 经常不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可想而知, 在她的管理和影响下, 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 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说:“老师, 今天的课外作业, 做得有点不好, 特别是计算错误率高, 张××错的最多, 你看这几题……”我听了各组长的汇报, 并看了他们的批改情况,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教案做了及时的调整, 把两道错误率高的题目加进了下次练习和重点讲解的行列。这样重点突出了, 难点更容易突破。老师“懒”了, 学生“勤”了, 学生能力有了, 教学效果增强了, 何乐而不为。

老师让一步, 就可能让出学生讲题的精彩瞬间;老师退一步, 就可能退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老师慢一步, 就可能慢出学生自我探索的沃土。

参考文献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3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 篇4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

(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平均数的求法: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

②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 画图时注意:

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

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数学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小学数学循环节是什么

1循环节简介

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

13÷99=0.1313…,这个商就是一个循环小数,它的循环节是13,方法二,可以用看余数的方法,来确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11÷9=1.……2,我们通过竖式计算可看出,数2重复出现,商就重复出现,那么循环节就是从,第一次出现余数2,所得的商2,所以我们可以用,看余数的方法,来确定循环节。

2循环节的判断

判断一个小数是否循环小数,其关键是首先判断这个小数是否无限小数,其次看这个小数 的小数部分是否有重复出现的数字,但是如何正确判断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可根据以下几点进行判断

方法一:按照循环小数的意义来确定。即根据“一个无限小数,如果它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一意义来确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5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数乘法和倒数的意义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材联系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讲到了列方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部分知识的目的是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比的认识。

我们知道,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则是在于理解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时教师要用好直观手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动手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和感悟算理。另外,教学时还要使学生弄清解答分数除法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单位“1”,找等量关系并结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的数量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关键句中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

提问:前两组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后两组呢?18

为什么小于15?

2.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

○)

2.探索方法。

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2页的练一练。

指明学生板演。

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

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提示:先用除法算式求出商,再比较大小。

四、反思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7

米勒教授把我从柏林特格尔机场接到住处已是晚上11点多了, 为我和房东贝克太太互相介绍后便告辞离去。贝克太太领我看了一下厨房、客厅和浴室等共用的生活设施后, 把两个大纸袋放到我租住的房间的墙角, 告诉我其中一个专门放废纸, 另一个装用过的饮料瓶罐等, 其他生活垃圾则放到厨房的垃圾筒内, 装满后放到门外由管理员收走。这是我抵达德国的当晚接受的一次环保教育。

我每天去学校途经的选帝后大街是柏林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就像上海的淮海路和北京的王府井, 而从这里仅仅再步行十分钟, 就进入了Tier Garden, 一个占地几千亩的原生态林区。林区内茂盛的树木遮天蔽日, 繁密的花草争奇斗艳;鸟雀于花木间自由地鸣唱, 野鸭在湖泊中悠闲地游荡, 时逢秋日更是色彩斑斓, 美不胜收。我专门去了几次都逢阴雨, 未能尽兴。而我学习的学校就坐落在选帝后大街边上, 离这一片原始林区只有百步之遥, 于是后来去学校时便随身带着相机, 当看到窗外天色转晴、阳光普照之时, 就匆匆锁起资料, 出门一头扎进这清新的大自然中。

德国有近2000个这样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在柏林这个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 有四分之一的面积被森林、湖泊和公园覆盖, 而这个地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段的天然林区在世界大都市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它是一个天 然大氧吧, 净化着城市的环境, 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空气。

复印资料时, 我注意到纸张都是再生纸, 远不如国内的光洁厚实, 但毫不影响复印的清晰度和使用。在德国的造纸工业中, 废纸的再利用率已超过50%, 达到350万吨左右, 这意味着每年节约了相当于5000万棵树木的原料。在超市购物后, 购物袋需花钱购买, 这样市民手中的购物袋便会被多次使用, 减少了一次使用后即丢弃的浪费。地铁站和商场内的电动扶梯是感应的, 有人踩上去即刻启动, 没有人时戛 (jiá) 然而止, 避免了不必要的电耗。便桶的冲水箱比国内常见的规格要小, 但设计的出水力度极强, 犹如洗衣机内的水流上下翻腾, 这样就只需要国内水箱一半的水量便足以将便桶冲洗干净。还有一种放水量可以手控的设计, 一按就冲, 抬手即停, 无须一次放光一箱水。此外,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德国政府就要求所有机动车辆安装废气催化装置, 并提倡使用无铅汽油, 因此在柏林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几乎闻不到机动车排放的废气味。在柏林两个月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只要稍加注意, 便可发现环保的理念渗透在这座欧洲大都市的方方面面以及市民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自主阅读》,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8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9

一、说教材

(一)内容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和展示,使学生经历“分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从而掌握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的含义,并理解单位“1”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放飞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本部分包括一下四个环节。

(一)提取生活,情境导入(1)分数的产生

新课伊始,我会出示课本第60页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读到什么?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进行测量时,有不足整数的线段。”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两个人在平分一个物体时,每人只能得到1/2。”此时,我会指出:像这样在测量、计算、分物时不能正好用整数表示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类很早以前就引入了新的计数方法---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采取简洁谈话,自然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产生的必要性,更让学生体会出数学就在身边,随时应用于生活之中。)

接着我会投影出分数1/4,并说明1/4也是因为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1/4?此时同学们会积极回答,说出各种各样的情

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等等……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会概括,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强调出平均分的概念。

在这里,通过让学生回顾并说出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为了使学生理解“一个整体”和构建单位“1”的概念,我会课件创设这样的几个情境:

1个西瓜,要平均分为4份,每人分到的1块西瓜是这1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把这1个西瓜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每人分到的一块西瓜就是这盒蛋糕的1/4。

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其中的一份就是这8个桃子的1/4。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这8个桃子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接着我会再

12个正五边形,平均分成3份,……。

通过以上例题的讲解,我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去我们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现在我们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也可以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像这样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而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后称为单位“1”。)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单位“1”的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和理解分数单位,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刚才同学们在平分12个正五边形时,将它们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总体的1/3,其中的2份是总体的2/3,那么3份是总体的3/3。同样,等分成4份或6份时,也会出现相应的一些分数。像这样的1/3,1/4,1/6,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就此,归纳出分数单位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

(该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分数单位的产生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加深对分数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三)巩固练习,应用深化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通过作答和拓展,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把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对单位“1”与分数单位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10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姓名

一、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1、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则这两个分数()。

A.分数大小相同 B.分数单位相同 C.所含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2、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

1122A.B.米 C.D.米

33333、小明把5个梨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个梨。

451A.B.C.5444、把15米长的铁丝锯成相等的5段共用20分钟,平均锯一段用()分钟。

A.4 B.5 C.2 D.3 125、()kg的是kg。

33A.2 B.1 C.3 6、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每段占全长的()。

3311A.米 B.C.米 D.101010107分母是5的真分数有()个。A.3 B.4 C.5 D.618、10里面有()个。A.10 B.20 C.40 D.50 5899、要使是真分数,是假分数,X应取()。A.8 B.9 C.10 D.11 xxm10、如果(m、n均不为0)是真分数,那么()。

n A.n>m B.m>n C.m≤n D.无法确定

711、在分数中,X不等于()。A.0 B.2 C.3 4X12712、把的分子加上7,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A.7 B.8 C.9 836513、与 表示的分数相等的分数是()。A.B.C.424125114、3里有()个。A.5 B.15 C.29 8815、在3、5、7、8中,只有公因数1的有()对。

A.3 B.4 C.5 D.6

16、数a是数b的倍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A.a B.b C.1 D.ab

17、下列叙述的几组数中,()的最大公因数是1。

A.两个不同的数 B.两个不同的奇数 C.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 D.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18、最大公因数是1的一组数是()。

A.7和14 B.12和20 C.15和35 D.13和5

19、a=2×5,b=3×2×5,则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A.12 B.10 C.42 D.30 20、三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为18,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A.18 B.54 C.210 D.180 21、96是16和24的()。

A.倍数 B.公倍数 C.最小公倍数。

22、任意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

A.1 B.2 C.积 D.和 23、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A.8 B.16 C.24 D.32

24、下列计算中,正确的一组为()。(a、b、c均不为0)

bbbcbbbbb A.= B.= C.=

abacaaaab25、在下面各组数中,最小的分数是()。

5555 A.B.C.D.12131416

二、动动小脑瓜,一起画一画。

1、用你喜欢的颜色为下图涂色,并设计出一个美丽的图案。

2、在直线上找到下列各数所表示的点。

131579

552101010

3、看图填充数。

①线段ac是线段af的()。

②线段cd是线段ch的()。

③线段fh是线段ai的()。

4、涂色

5、有一个长方形菜地,要用它的1来种菜,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请你用阴影表示出来。(至少设计4两种)

6、在下面数轴上标出下面各数。

8351

41101210254

二、亲自练一练,动笔算一算。

1、小明的课外书的本数是小新的5倍,那么小新的课外书的本数占他们总课外书本数的几分之几?

2、五(2)班有男生37人,女生比男生少2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8千克苹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平均生人分得多少千克?每人所得的苹果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4、一周休息两天,算一算两周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各占总时间的几分之几?

5、某家具厂有木材80m3,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做家具,剩下的做课桌,剩下的占全部木材的几分之几?

6、有甲、乙、丙三个小队去栽树,甲队9人栽10棵,乙队7人栽10棵,丙队7人栽6棵。各小队平均每人栽多少棵?哪个小队平均每人栽的树多?

7、小明把一块蛋糕平均切成4块,吃了一块,亮亮把同样大小的蛋糕平均分成16块,吃了5块,他们谁吃得多?多多少

8、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X。

(1)1616323x19x72=,求X=?(2)=1,求X=?(3)=,求X=? 3030x82059、一个分数,用2、3、5分别约分一次后得

7,这个分数是多少? 9110、一个分数,把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3倍后,这个分数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扩

5大或缩小了多少?

111、一个分数的分子加上1后,其值为1,分子减去1后,其值为,这个分数是多少?

12、同学们去植树,按15人或18人一组都能正好分完,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13、一些文具分给同学们平均分给12人多3个,平均分给18人也多3个,这些文具至少有多少个?

14、2路汽车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5路汽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从早上5:30发车,到中午12时共有多少次同时发车?

15、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上山去采药,老大10天回来一次,老二8天回来一次,老三6天回来一次,兄弟三人至少需要多少天后能同时回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11

教学内容

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4页例3、教材第85页例4及教材第8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

2、 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练习

1、 口答下列各题。

(1) 说一说2、3、5的倍数的特征。

(2) 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

18和24     12和30      9和72     11和7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二、 探索新知

1、 最简分数。

(1) 投影呈现情境图。

师:小红说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小青说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你能猜到吗?

生1:小红说小明游了全程的 ;

生2:小青说小明游了全程的 。

(2) 提出问题。

师: 和 是一回事儿吗?为什么?

(3) 分析,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他们不难发现 和 是一回事。

让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板书分析过程。

= = ;

师: 和 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但是,它们的分子、分母之间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生: 的分子、分母含有公因数含有1、5、25等,而 的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

(4) 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 师:像 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不是最简分数。

板书: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6) 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84页的“做一做”。

① 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明理由。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看看对不对。

② 第2题,学生自己连一连,并和同学交流。提问说一说思维的过程。

2、 约分。

(1) 出示教材第85页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师: 是不是最简分数?什么叫最简分数?

(2) 学生化简。

由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可以如何化简,教师巡视课堂,注意提醒学生化简的最后结果要最简分数。

(3) 情况反馈。

① 提问学生说说化简的方法。

生: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子、分母。

师:那太好了,我用公因数1去除。

这时,学生会一致反应,不对,1要除外,应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② 说一说,怎么除。

方法一:         。

方法二: 。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公因数,能一次除尽?”

(4) 揭示约分的概念。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让学生指出这一句话中的两个重要词语。

①“和它相等的”,即与原分数相等;

②“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数字要变小。

(5) 约分的方法 。

(6)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

(7) 师:约分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也可以这样写: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也尝试约一约。

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约分后的数位是否对齐,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同时,要引导学生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分子、分母,然后板书约分结果。

(7) 即时练习。

完成课文第85页“做一做”。

练习要求:

① 先判断是否为最简分数,并说明原因;

② 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③ 检查最后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 巩固练习。

课内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 篇12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教学第8题 2.教学第9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3.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4.第11题 比较较分数的大小。

讨论: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5.指导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探索与实践

第14题 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第15题 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第16题 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作文 篇13

有了因特网,它能帮大家很多忙。

比如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办一张“古典名著”手抄报。这难不倒大家,回家找百科全书——网络来帮忙。我打开电脑,点开浏览器,打开百度,输上“古典名著”四个字,再轻轻点一下“百度一搜”,只需三四秒钟的时间,好几十个答案供你选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挑几个有用的先保存起来,然后再查“优秀手抄报图片”一幅幅精美图片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根据图片设计好面板,再翻开查好的资料填上去。OK!手抄报就完成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作文 篇14

一、看拼音,写汉字,你一定能规范地写出来!(4分)Shun jian li shu gu ge peng pai fu shi 二 我能找出错别字画上╳,改正后依次写进括号里.(4分)

1、我们可以推则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祥细情形.()()

2、一群一群的铃羊和驼鸟走来走去.()()

三 我能分辨下面的形近字,并组成词语写在括号里.(4分)椎()趾()烤()椭()雅()址()拷()随()

四 照样子写词语,肯定难不倒我(8分)1.照样子各写两个词语.A、清清楚楚(AABB), B、考虑考虑(ABAB),2、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

例:(东)倒(西)歪()思()想()七()八 前(俯)后(仰)取()补()承()启()五 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地挣扎()的搏斗 高兴得()()地奔跑()的波涛 顽强地()六 我能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6分)1.又软又烂的淤泥怎么能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改成陈述句)

2.诺贝尔把自己巨大的财富献给了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缩写句子)3.在这棵高大的松树林上,有几只蜘蛛在爬来爬去.(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依据提供的句子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我一定能行.(4分)聒碎乡心梦不成 夜深千帐灯 身向榆关那畔行 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八 我能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条理通顺的话,在括号里标上序号.(3分)()作文果然有进步.()每次作文后我还认真修改.()以前,我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先找别人的来参考.()此后,我试着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事.()老师在我的作文后面批道:不真实,要用自己的话写真实的事.()自己不动脑,作文简直就是七拼八凑.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一.学过的课文我已经很熟了,阅读《琥珀》片段后, 我能回答问题.(15分)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luo la)在树干(gan gan)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像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mei mo)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chong zhong)包裹在里面.1.联系句子,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拼音.(2分)

2.“渗”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笔;同“渗”字意思相同的字有().(2分)

3.“热辣辣”在文中是指 ;“太阳光热辣辣的”结果是.(2分)

4.文中的哪句话用了拟人的写作方法,找出来,画上“═”然后仿照它的写法也写一句.(3分)

5、“可怕的事情”是指

;“可怕”体现在.(2分)

6、假如当时的太阳光不会热辣辣,你认为会有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吗?为什么?

.(4分)

二.要多读课外书.下面这篇课外的短文,我认真阅读后,一样能回答问题.(15)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踏遍了祖国的山 山水水.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 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起了一段路,他的朋友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 筋疲力尽)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 他的朋友喘着粗气, 筋疲力尽地说: “我的鞋磨破了, 脚掌也磨出了血 ,我实在走不动了.” 说着, 坐在地上, 简直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鞋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朋友(惭愧 愧疚)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从括号里选一个恰当的词语画上横线.(3分)

2.从 这几个字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道路确实很陡.(1分)

3.文中的“好容易”和“好不容易”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含有()的意思.(2分)4.面对朋友的三次抱怨,徐霞客是怎样做的?.(3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5.你认为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要改变意思.(1分).7、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3分)

上一篇:修饰月历教案下一篇:2018校长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