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横县革命老区情况

2024-08-21

广西南宁市横县革命老区情况(共1篇)

广西南宁市横县革命老区情况 篇1

调 研 报 告

广西南宁市横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年7月11日

广西南宁市横县革命老区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会见“中国老促会成立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代表时,作出的“紧紧围绕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中国革命老区建设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有针对性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根据中国、广西、南宁市老促会的通知、会议精神,横县县委、政府相当重视这次调研工作,于2011年6月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相关单位发改局、财政局、党史办、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统计局、文广体局、教育局、卫生局、新农合、新农办、民政局、住建局、人资与社保局、扶贫办、老促会等20多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横县革命老区情况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座谈、表格统计、填写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全县革命老区乡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比较真实地了解了全县革命老区的基本情况、发展潜力、优势、成功的经验和找准制约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干部群众的意见,并提出新时期促进老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特写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横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西津库区。全县管辖17个乡镇,302个行政村(含26个社区),1784个自然村,120万人口,其中:14个革命老区乡镇259个行政村(含社区),1247个自然村,105万人口,分别占全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人口总数的80%以上。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三农”的 投入,经过“三大会战”、“整村推进”扶贫攻坚以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很高兴。

(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1、交通:“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 元,县境内新建成二级公路5条共107公里,通乡水泥路8条共182公里,全县17个乡镇都通水泥路; 个行政村通水泥路 公里; 个自然村通水泥路 公里;六钦高速公路建设及黎钦铁路(横县段)扩能改造顺利推进。

2、水库除险加固:“十一五”期间,投入 元,完成57座水库除险加固,水利三面光建设 公里,灌溉面积 亩。

3、人饮工程:“十一五”期间,投入 元,完成160项人饮工程建设,受益人口 人。

4、沼气池:“十一五”期间,投入 元,建成沼气池 座。

5、县城建设投入28.5亿元,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28.6%。

(二)地方特色产业优化提升

抓特色,促“三农”,农村经济得到了新发展。全县粮食实现稳定增长,优质稻、茉莉花、甜玉米、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提升;蘑菇产业建立了工业化生产基地,畜牧业和水产业也比较发达,商品林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8亿元。

(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05家,其中亿元企业34家。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8.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1元。

(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外出务工是全县的普遍现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经过开展培训、输送、上岗、跟踪服务等环节,贫困村外出务工(主要到广东)年年增加,一般占劳动力的20—30%,多的达50%以上。全县外出务工达 万人。

(五)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过多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在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同时在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扶持下,绝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相当部分群众建了新房,购置机动车 台,摩托车 台,家用电器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炒)锅、多媒体播放器、太阳能热水器等,许多农民用上手提电脑。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资2.13亿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重建或改造,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标,“两基”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攻坚扎实推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廉租住房1129套,经济适用住房715套。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助”的办法,完成33个生态文明村、103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群众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老百姓的追求终于变成了现实。

二、革命老区村目前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

(一)基础设施落后

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联合普查所填报的表格反映:

1、行路难问题。全县14个老区乡镇259个行政村,已通公路有 个,未通公路的行政村有 个;全县老区自然村1247个,通过扶贫、修建革命老区村和贫困村通屯路96条126公里,未通公路的绝大部分自然村涛声依旧。解放几十年了,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行路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2、水利渠道设施投入很少。已经运行几十年的水渠陈旧,渗漏大或崩塌、断流,已报废。如平马镇苏江村委会独石电灌站水渠12.3公里长,已报废,2700多亩水田成了“望天田”,如遇上天大旱,难以保收,靠天吃饭。全县兴修三面光水利很少。因水利设施建设问题有田不能种、或有种无收,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生活困难。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劳力不断增加,已达19.7358万人,占老区劳力的34.25%,留守老人、儿童也多。

3、饮水难。平马镇良糙村1080人,全村三分之二的人用牛车去到几里路外去挑水,而且水是浑浊的地表水,不卫生,不安全,但是也要饮用。全县革命老区 万人饮水难的问题没有解决。

4、抗灾能力弱。因郁江横贯横县腹地12个乡,每隔几年又来一次涝灾,在洪水猛兽大灾面前束手无策。因两岸防洪堤闸多数已报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恢复元气,涝灾又来。一到旱灾来临,因水利渠道状况差,有水引不了;机电泵站因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有水抽不了,直接制约农民增收。

5、农民增收不稳定,增收慢,增收难。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 户间发展也不平衡。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 村 人口;居住差,少数农民生活困难,享受低保全县 人。

(二)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原因

1、抗灾能力弱。郁江横贯横县腹地12个乡镇,1958年在这里上游兴建全国第一座最大的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西津电厂,蓄水淹没耕地7.6万亩,5.3万人搬走,主要是靠本县消化,补偿标准人均250元,横县人民也做了贡献;199 年在下游贵港增建仙衣滩水电站,征地占51%,可是税收分成没有横县的份,横县再作出牺牲,贵港受益。横县郁江河段144.5公里长,一条河两条坝、两座电站,全广西乃至全国少有。涝灾一来,上保南宁,下保梧州,上游西津电厂泄洪,下游仙衣滩电站调洪(节洪),横县成了一个大蓄水池,洪峰一到,流量竟高达13000——14000多立方米/秒,郁江洪水迅速猛涨浸到县政府的大门旗杆底下。交通受阻,将收割稻谷被淹无收。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夏季洪灾损失4.3亿元,2001年洪灾损失4.6亿元,横县人民多次作出牺牲。(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曾到横县检查指导抗灾工作)。洪水居高不下,持洪时间长,郁江两岸耕地滑坡,河床提高,蓄水量减少,电厂效益也随之受影响,受淹的稻田面积扩大。每次洪灾12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受严重损失,但是每次横县得到的救灾资金、物资分配却很少,只是精神鼓励的多,主要是靠自己发展生产自救了。究其主要原因是:在建设电站时,没有把郁江两岸护坡防洪抗灾大堤、闸门机电泵等纳入电站附属工程预和虎之内来建设,电站从1964年至今已运营四十多年,已赚回几十座西津水力发电厂,但是留下这个遗留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好。群众说:“建电站,牺牲自己,照亮别人。”仅靠自己本县能力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国家帮助、支持才能解决。

2、投入严重不足。地处在老、少、库、山的横县管辖17个乡镇120万人口,其中14个乡镇259个行政村,1247个自然村,105万人口,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120万的33.3%,40多万人,库区移民 万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5个山区乡镇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部分老区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贫困村有 个,人口,既不属国家级贫困县,又不属自治区级贫困县,自治区搞几次大会战,举全区之力,集中财力搞大石山区建设大会战、边境建设大会战,东、巴、凤建设大会战等等,横县什么都没有列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考虑安排既是老区又是库区,少数民族较多的横县,所以长期以来投入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横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家给予的关心扶持,1986年国家曾安排过60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库区,“十一五”期间扶持30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从200 年给库区移民每人每年600元连续20年的补助,但是与一个120万的人口基数大县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要让横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仍需要国家加大扶持的力度。

三、老区人民的心声

(一)正视老区的贡献和现状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讲话精神,中国老促会主动作为,对全国革命老区情况进行一次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全国老区建设发展的现状,科学评估,具体研究分析,向中央提出新时期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在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上的意见建议,使之真正纳入发达地区带动贫穷落后地区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统筹,纳入全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老区人民的心声,大得民心,老区干部群众为之 高兴。体现党中央相当重视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老区在过去的年代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革命胜利了,又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作出贡献。革命老区有许多变化,面貌有了很大改现,但有的地方还是很困难。老区干部群众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讲话了,作了一系列指示,但没有具体政策,实际惠顾革命老区民生的不多。有的老区基层干部说,扶贫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但还是要有革命老区的政策,不能只靠扶贫的政策,两块牌子应该有两块资金。

(二)加大老区建设投入

老区基层干部群众实话直说,老区的困难问题是明摆着的。就以横县来说,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 个,光靠一个五年规划列入30个左右贫困村,其他不知何年何月才列入扶持对象,一年大概20—30万元的投入,很难解决问题,实际上一个村委有500—600万这样的投入,才可以解决基本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特别是老区又是库区的贫困村,隔江过水,出圩入市,生产生活靠小木(铁皮)船的贫困地方,建设成本更高。老区人民渴望加大对老区(库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县、乡镇老促会的同志说,没有政策和投入,不知促什么。

(三)凡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的老区(库区)村都应扶持 横县列入全国贫困村扶持的老区村 个已规划30个左右,这已经是很好的照顾了。占全县老区村259个行政村的8.6%,还有许多的贫困村因指标所限未列入扶持范围,他们的困难不亚于现在扶持的贫困村。有的老区村长期以来得不到扶持,他们的代表问:“我们该不该扶持,这辈子有没有希望,该去找哪一级?”群众要求脱贫的愿望相当强烈。有的群众 说:贫困村的概念,应该有新的认识,确定贫困村的标准,不要以农民人均收入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才扶持,应该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有些老区人均收入略高一点(因为把劳务收入列入统计范围),但他们的基础设施那么落后,交通难,生产、生活、饮用水难是明摆在那里的,如果不扶持就很难,甚至一辈子都难以解决。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利等落后是制约老区发展的重要原因。长期不通公路,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路不通财不通,信息闭塞,出去读书的人较少,高中文化的人很少。外面的不愿进来,连老师都难找,有编缺人。根据县老促会到平马镇、陶圩镇、百合镇、横州镇四个乡镇基层干部、村民座谈和问卷调查(老区村扶持情况问卷调查表),收上问卷调查124张,对今后扶持项目安排顺序,优先选择基础设施建设83张,占75%;选择优先产业开发25张,占20%;优先选择培训16张,占5%。从问卷调查表中可以得知,老区干部群众迫切要求优先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基础设施解决之后,应该抓产业开发,这是群众生活的保障,是增收的主渠道。群众对扶贫培训是肯定的,对劳务输出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也是认可的。

四、意见建议

(一)树立长期扶贫观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横县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区面貌整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全县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在这里兴建了全国第一座最大的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西津水电站,为支援国 家重点项目建设,5.3万(现在20多万)老区人民异地搬迁(主要是靠本县内部消化)。再作出了重大贡献,地处老、少、库、山,土地匮乏的革命老区,目前仍有部分老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的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成本高,交通难,饮水难,居住差,增收慢,抗灾救灾能力弱等许多实际困难,老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对革命老区要树立长期扶持理念,当然也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革命老区建设的政策

要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步伐,应该制定规范的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性文件,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的会议开了不少,大会战投入不少,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作为长期的经常性的投入是不够的。就以老促会来讲,主管部门从上到下都是扶贫办,只有老区的牌子,没有老区建设资金,而扶贫资金的量不多,顾不了那么大的面,故应扶持的得不到扶持。老促会的同志认为,要加大投入,应该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长。

(三)郁江两岸的防洪抗灾设施建设应尽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让老区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

(四)提高扶贫投资标准

上一篇:便民服务大厅制度综述下一篇:湘行散记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