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2024-07-2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共8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篇1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主要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与分类,以及园林的独特魅力,并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从园林的特点与布局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发展分类园林魅力特点布局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古典园林主要由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六大要素构成,这些自然风景构成的园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苏州园林十分的精致,“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园林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

境域,就称为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按占有者身份分类,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等。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2.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两种园林形式截然相反,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

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2.3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三、苏州四大名园特点与布局

3.1拙政园的特点和布局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的中部是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都靠水而建,有的亭子则直接建在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园林中往往在适当的地方设一大镜,称为“镜景”或“镜借”。它不但使人在镜面上感到其中有景,其中有象,富于立体的深度感,而且使熟悉的景物陌生化,令人顿生新奇别致之感。拙政园的“香洲”,一进舱门,迎面是明镜相迎,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镜面上有“烟波划船”匾额,令人感到似实似虚,似真似幻,似静似动,似近似远,树木茂盛池水清澈,景色自然,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的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的西边有一条小河深入南部居民的住处,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景色十分迷人!

3.2留园的特点和布局 留园是明代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全园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园林中能看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它的中部以水景最突出,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厅、林泉耆砍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数十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为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部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3.3狮子林的特点和布局

狮子林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它的东南部多山,西北部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绕。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使得全园布局紧凑。狮子林假山,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3.4沧浪亭的特点和布局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著名的沧浪亭就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四、结束语

苏州园林集合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的结晶。苏州园林内的景色十分迷人,且构思独特,每个园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布局。让游人仿佛就处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且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篇2

在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古人慢慢地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并对其进行升华进而形成了自然美的思想观念。这在后来的很多思想观念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追求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追求与园林景观的构建不谋而合。这种天人合一包含着大自然对生命的养护,和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同时它也对各个领域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能找到它的影子。

我国古典园林较为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园林建筑地点时,通常都会恰如其分地将有利的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起来。然后将建筑物与流水、山石、植被等进行别具匠心的组合布置,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它以大自然的美感为依据概括和浓缩而成,是自然之美的一个生动缩影,虽然它的建造由人来完成,但其具有的神形都是从自然环境中抽象而来,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创作和自然天性并不冲突,它是以自然的内涵来更好地表达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其基本元素,将其作为园林的骨架,通常是以天然的土石来砌筑假山,创造出层峦叠嶂的美感。假山造型虽小,但其能传递大山之神,表现出厚重的韵味。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给园林带来灵气,既是园林的一景,又能够对周边的环境温湿度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古典园林中,水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比如溪流、湖泊、瀑布等,不同的形式带来不同的意境,像涓涓的溪流、如镜的湖面、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点缀在山水之间,起到修饰的作用,同时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统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物的形态也较为丰富,对不同类型的山水环境和地形会辅以相应的园林建筑物对其进行修饰。像在古典园林中,楼阁通常会建造在较高的地方,站在此处既可俯瞰全园的美丽景色,又可眺望远处迷人风光。在亭的布局上既有屹立在山顶的,又有紧贴水畔的,别具匠心的选址让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 注重园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中国古典园林是关于环境美化的艺术创作。人们进行房屋的建设是为了能够很好地避免风雨雪的侵袭以及各种野兽对人类的侵犯,这主要是从建筑物的实用性方面来进行考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和自然环境进行分离,但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不可能和大自然完全地隔离开,为了能够在建筑物周围留下与大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用栅栏和围墙把大自然的一些空间圈围起来,这样可以在其间进行种植与养殖,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能与大自然亲近,又不会受到野兽的侵袭,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园林。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人们更加注重园林的审美性要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从其艺术功能看是物质文化的享受,建造的房屋用于居住,山水亭等用于休闲游赏。这与一般的诗画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园林的实用性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其优美的布局环境还会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与人的心灵相联系。园林在实用性中也蕴含了其独特的审美性及丰富的文化价值。像连绵不断的小山丘,蜿蜒流淌的小溪流,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等这些都恰如其分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出了曲线之美。这些优美曲线的运用来源于大自然,曲线具有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征,从曲线中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境界和自然的气息。

3 空间艺术的创造

园林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空间是三维的,这与其它平面的艺术创作有本质的区别,它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更具真实性。同时,园林景观和一般的建筑物艺术相比,其存在的形态也有较大差别,一般的建筑物艺术在建设完成后是固定不变的,但园林景观会因时因季而变化。园林艺术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空间布局的不同和季节时间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园中的景观应时而生,应时而变。园林的大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通过山、石、水、木和房屋等的有机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圣景,整个园林空间的开合有致,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水、木等对空间结构进行分隔,同时在其间用亭台楼阁以及回廊等进行联通,这样创造出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空间艺术效果。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各具特点,像山前山后风格截然不同的北京万寿山,它的山前较为开阔,而山后则比较幽邃,呈现的景色对比分明。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要营造出小中有大、虚实结合的感觉,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景观。

4 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自然的人格化的美学思想,将自然景观之美与人的精神思想相联系,人们之所以能够被美丽的山水所陶醉,是由于其蕴含着与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事物具有一致的品性。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置时,以保持其自然状态为原则,追求高雅的审美意境,突出其具有的自然属性,真实地展现其韵味。借助园林的植物和山石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美,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态展现其特征并给人们以启发,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洗礼人们的内心世界。从古到今,文人们都对植物有特殊的感情,借助它们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莲衬景的景观也是较为常见的,像西湖、圆明园这些被人们熟知的美景中都有莲的点缀,而它美丽的花苞所蕴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君子品质被后人熟知。另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园林造景植物是竹子,它使我国的园林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竹子历经四季的风霜雨雪依然翠绿长青,枝叶繁茂。竹子的结构笔直而中空外坚,虚实一体,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身正坚毅且虚心向上不谋而合。

5 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在这一美学中包含了对园林意境的创作和赏析,古典园林意境中也体现着中国古典诗画的艺术美学。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很多都是来自诗人与画家,他们是古典园林的艺术家,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布局创作依据诗文和绘画的原则来设计的重要原因,这些文人贤才在进行园林布局时特别注重其神似和韵味,清新淡雅、飘逸浪漫、朴实自然是他们的共同追求。通过这些展示出含蓄和朦胧之美,使古典园林艺术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因此,也常把古典园林美誉为凝固的诗文和立体的画卷。在古典园林中布置的木匾、诗画和石刻碑文等可以凸显园林主体,带来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还可以用文学的方式引导对园林意境的赏析。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志趣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反映出来,园林中蕴藏着他们的心声和灵魂。而当人们在进行赏析,也常常会将所见到的景观与内心的感情相联系,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从中领会出个人独特的感悟。

通观全文在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分析中,能够发现古典园林中融合了山、水、石、草木以及建筑物等,通过对它们别具匠心的组合,表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虽经人类的雕琢但却依然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要求。因为其本身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效仿,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类的感情和智慧,它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任,表现出了国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彭江林.试论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开发策略[J].艺术科技,2012(3)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美 篇3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美学艺术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在布局手法上,又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塔尖映池令人神往;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山峰耸立意境横生。

(二)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调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效果。苏州狮子林,苏州环秀山庄都是咫尺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之典型佳作。

(三)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在入口区段利用建筑元素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再从小的建筑组成部分廊和亭来说,廊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而在园林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可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 园林建筑景观中的色彩艺术

园林建筑中的色彩艺术,私家园林体现的是自然、宁静、祥和的视觉美。从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到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西园等,其建筑从厅堂、楼阁到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也全年常绿为主,营造出一种和谐、幽静的氛围。皇家园林则由于封建社会的礼制,在宫殿建筑上以黄色与红色为主要色彩,运用色彩的对比规律,营造出宫殿建筑景观富丽堂皇的视觉美。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体现的民族和地域文化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自古以来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经济实用,小巧美观,各有特色。

比如江南园林建筑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精华,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再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也体现出江南人淡泊、深邃、含蓄、温婉、细腻的性格。巴蜀园林因山地众多,在山地园林的群体布局上结合地势,适应地貌,巧用地形,智取空间,手法灵活多样,富于创造,其曲轴的运用、高差的处理、观赏路线的安排、中轴线的切割、建筑小品的布点、庭院层次的变化,均具有巧妙的设计构思和熟练的设计技巧。

巴蜀园林综合运用各种手法,组织自然空间,创造历史空间,在时时处处不断引导、强化之中,体现出飘逸、洒脱、质朴的道家精神。

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体现了维吾尔族人的热情奔放,豁达豪爽的性格。

云南竹楼、新疆吐鲁番土拱、华南骑楼、四川客家土楼等常见民居建筑运用到园林中,民族风味乍现,意蕴无穷。

四、皇家园林建筑中的吻兽艺术

吻兽是皇家园林所特有的雕塑装饰物,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密切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吻兽共有十种,按级别高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龙是炎黄子孙的图腾,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象征,龙文化是中华燦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的龙文化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族魂的凝聚。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只有故宫太和殿,十样齐全。乾清宫、保和殿、中和殿、天安门,檐角的吻兽为9个,坤宁宫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吻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五、园林建筑的题名、楹联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造园手法,也因为它更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画文学。正是因为古人造园,到处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才使得中国园林深入人心,流芳百世。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取自苏轼诗“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引用唐诗古词题名,更富有情趣。泰山普照寺内有“筛月亭”,因旁有古松铺盖,取长松筛月之意。北海公园中的“积翠”、“堆云”牌坊,前者集水为湖,后者堆山如云之意,取自郑板桥诗“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登上泰山南天门,举目可见“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借千嶂奇观”,让人顿时一身疲惫立消,满腹灵气升华!杭州灵隐寺用“飞来峰”景名给人带来无限的神秘感,冷泉亭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因为冷泉亭在飞来峰下,与灵隐寺相望,看到亭联,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意蕴无限的山水画,韵味十足。长堤春柳、梧竹幽居、闻木樨香轩、三友轩这些景名分别表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这些园林建筑元素与具有特色的植物配置,相互映衬,渲染出淡雅、幽静、馥香的氛围,充满了诗情画意。

总之,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美,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在建造现代园林时,能够学习和运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和手法,把握好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运用、民族及地域特色、题名楹联等细节处理,使中国园林及中国建筑在世界上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郭风平,方建斌.中外园林史.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3]成玉宁.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音乐美探讨论文 篇4

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可以分为动静交织、虚实相济、旷奥有度、曲直对比、大小相宜、开合聚散等6种表现方式,这些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赋予了古典园林一种音乐律动之美。动静交织是中国古典园林整体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动静区域的划分,如可供游戏游赏的山水就属于动的区域,可供休憩坐赏的亭榭就属于静的区域,动静区域的划分根据园林规模的大小,各有侧重,通常规模较大的园林,游览路线比较长,且有回旋的余地,主要以动观为主,静观相辅,规模较小的园林正好相反。从整体布局来看,园林有动、静两大区域,这两大区域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景象混合交替,动与静也处于交替变换之中,使得园林的艺术结构就有了向音乐一样的动静对比和转换的律动之美。至于虚实相济,主要体现在近景和远景、景处和留空处的对比布局的关系上;曲直对比,讲究一个“藏”字,曲径通幽,方显其中韵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更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2]。

2.2古典园林的结构韵律

古典园林的结构布置都围绕一个“韵”字展开,“园韵”是园林的“魂”,也就是园林艺术的风度和气质,这主要体现在“独奏”和“协奏”2个方面:园林景观的“独奏”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重复、变化和齐一,这种节奏形式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形式,但也常出现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其中,游廊就是最有节奏的景观;二是层递,这种形式是由重复衍生而来,音乐节奏比例的层递与园林空间造型的层递极为相似,在艺术上是相通的,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三是循环和回旋,园林结构也具有曲式结构中起、承、转、合的特点,这属于音乐性的循环和回旋,其作用于立体结构中,更富有音乐抒情的乐感。园林景观的“协奏”体现在“动”上,移步换景取得的观赏效果与音乐的流动性特点极为相似,游人在感受到各种景致之美的同时,仿佛是在聆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具有浓郁的乐韵[3]。

3结论

艺术是共通的,具体体现为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的共通,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音乐凝固之韵,也具有音乐律动之美,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都遵循着美的法则,在艺术上都以实现美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培.园林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美学关系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

[2]张培,孟朝,聂庆娟,王中华,李艳.园林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6(11):12788-1279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篇5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同为艺术门类,理应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素材、却都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对美的追求。园林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中国园林之所以独具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民族文化特质所规定的,因此,寻找出他们之间的相通性,对进一步研究传统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关系起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园林和书法艺术的渊源

1.书法文字的起源与建筑的关联

谈到园林,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是广义的建筑,它是由狭义的建筑、山石、花木、水域及其它人文景观所构成。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书法与园林,可以从书法与建筑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术思想》一文中写道:“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干来贯穿”;而在中国因“书法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从书法的功能作用(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和社会意义(一部书法史,暗示着整个社会、哲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

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研究史上有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与象形有关,这类学者认为书法起源于模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态,即从现实生活中可找到形体的根源。文字是书法的载体,研究书法的起源不可避免地应从文字入手。

书法是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为点线所框进的一块空间。结字之法讲的就是用点线构造最美的空间,于方寸之间生出万千种点线的排列组合。建筑则是以墙、梁、柱等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体,二者都在进行空间的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二年级上学期有一个“解字重构”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是拆解常见的字为零碎的要素;二是组合要素重构新的形象,其目的就是练习一种设计方法。该作业要求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符号,再用符号来创造新的形象的方法,以拆散汉字的笔画要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成结构似字的新形象。结果一种是纯粹的抽象构图;一种是有意味的新字,分析书法墨线所留下的二维平面空间和三维运动,建筑的空间是依赖于墙体的分布来界定,书法的空间是靠笔画的间架结构、组合得以构成空间。书法的线条及线组合的形,具有独立的美,可以使人联想到建筑的形式。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学者曾提出“空间书法”的概念,他们指出“空间书法是一种概念,不能以建筑学的功能性原则加以解释,它是以传统书法的描红经验中衍化出来的,旨在探索纯粹空间内涵的一种经验的设计过程”。反映出了汉字文化心理的潜在影响。汉字形体的美感与可塑性为书写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该课程旨在对同学灵活运用建筑构成要素进行组合提供帮助。由此可见汉字与中国建筑在历史上即是有所关联的,并在其构成上有相互借鉴之处。

2.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创作思想

园林与书法在艺术目的上有共同的主题,虽然他们用了不同的表现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然而在艺术手法上应有相互借鉴之处。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文字的点画书写和字形结构即古人所说的用笔和结字,以此反映出字的形体与动态美。园林则借助建筑,山水,花木三要素来进行建造。在这里我借用书法的理论术语来说明园林的创作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奥秘。

1)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书法创作讲求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在书之前,先作一番筹划,浓淡、虚实、大小、疏密等,落款式样,如何用印等诸多问题都要作精心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方可下笔有神,一气呵成。园林在其建造之前,也有一个准备过程,由园主自己或园主委任的造园家进行相地,选址,实地考察,立意在先,做到胸中有园,按照初衷进行建造,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造园家的意图。

2)巧用点画,气韵生动

中国书体变化颇多,在楷隶篆书的点画书写上,虽然变化幅度不太大,但也很注意方圆的综合运用,起收笔极尽变化,粗细搭配得当,规矩中不失生动;草书则极尽变换之能事,巧拙、轻重皆有变化,一笔底,流畅洒脱,气势连贯。书法贵在一个“活”字,否则就会“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求其点画耳”(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明清之际的“馆阁体”其价值不高的原因就在于字没了生气。园林也同理,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山、石、水、木、建筑,求得一个“活”字,例如在动势处理上,亭子的翼角水戗发戗、嫩戗发戗起翘的做法,波浪形的景墙,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给人以动态之美;有了曲折的游廊还不够,还注意了结合环境与两侧的景观,使游人左顾右盼而得景,形成连续的画卷。陈从周先生特别重视造园的气脉连贯,有“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之说。

3)虚实相生,曲直互生

虚与实是一组较为抽象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较广,大小、疏密、藏露等。“虚”是笔画字里行间的空间,即空白;“实”是笔画形象的.实体。书法在布局时忌平、忌齐、忌均,有宽窄疏密的变化就打破了平均,这主要是由运笔,结字有张驰变化的结果。例如,因某一行中的某些字的笔势纵逸而占据了较宽的空间,造成了行间时宽时窄的现象,草书中更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产生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刘熙载《艺概》中说“直者不动而曲者动”,也说明书法有“忌直贵曲”的审美情趣。园林讲求“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四曲折四字也”。布置景致不得一览无余,或用分景,隔景,障景的手法求得一个曲,徐徐展开,细细体味。如苏州留园的前导空间,由经曲折、明暗对比之后进入豁然开朗的主要空间,取得欲扬先抑的效果。苏州拙政园的总体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疏密有致的例子。园林用曲线优美、自然、富有动感的道路,阔窄曲折变换的水面,高低起伏、迂回变化的线型建筑-廊。总之,曲路、曲桥、曲水、曲岸、曲廊等增加游人的趣味感。

4)前后呼应,多样统一

书法的结字难,难在如何于方正中求得变化,如何于千姿百态中独具匠心,欣赏书法如同欣赏园林,透过点画结构,透过景致布局,看到书者或造园者苦心经营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又不显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书法作品强调前后呼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一种呼应连贯,顾盼生情的美感;风格协调,一幅行草书作,若用楷隶书体进行提款则有悖统一原则,而楷隶的正文配以行书落款则有增加书作动感之功效。园林内容丰富多彩,正如钱咏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空廊、连廊、花墙、漏窗与园内园外的景物取得视觉的呼应;为达到分散而不凌乱的效果,注重主次分明,如圆明园规模硕大,又无中轴线,以九洲清宴的建筑群为重点,其余景物均围绕九洲清宴及福海来布置,达到全园的统一。

二。意境在园林、书法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教案 篇6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篇7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 经过一代又一代园林建筑师们的精心设计, 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分割再进行有意识的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 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 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古人对园林建筑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刻认识和借鉴。

古典绘画艺术:是运用点、线、明暗、色彩、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 在平面上创造图象, 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它与古典园林建筑有着紧密地艺术契合。[1]

古代国画绘画的特点: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 以线条为其生命, 运用散点透视, 造形构图, 赋物以神。古代绘画还与诗文相辅相成, 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 对应成趣。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来, 更是诗书画印、长款短跋溶成一体, 寄情感, 吐心声, 内涵丰富;或寓意, 或象征, 充满哲理, 素称“无声诗”。[2]

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变化, 中国画也经过漫长的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由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发展和变化, 绘画艺术逐渐跟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带有装饰味道的风格画,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装饰绘画。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于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而倾向于追求建筑的美观效果 (当然在足够满足人们的使用前提之下) 。那么这种带有浓厚装饰味道的绘画广泛的运用到建筑等方面, 增强建筑艺术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古代园林建筑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 更重诗情画意。

其实, 造园法则和绘画法则是相通的, 园林的造园艺术法则就是要在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 即古人所说的“小中见大”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造园理论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比如说, 中国画讲究“宽可走马, 密不容针”, 造园就是在讲究统一变化、协调对比、等造园法则的前提下, 根据造景的法则进行构思、立意、布局的, 将布景的要素构成一幅活生生的、三维动态的、立体效果的自然山水画。在物体大小、空间、色彩、线条的曲折等方面进行对比, 在统一中寻找对比, 在对比、变化中找统一, 这些在绘画艺术中随处可见。

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古典园林建筑一样, 园林建筑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绘画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源远流长。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参与对园林景观起到衬托和修饰的作用, 比如说古代建筑上面有很多的彩绘、石刻等, 都体现了绘画对造园的作用。此外, 许多古典园林都有画家的设计和参与、建造, 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和万石园等, 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座上宾;中国明代最著名的造园家以及造园理论家计成, 也都是画家。由此可见古代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艺术存在本质的血缘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绘画所体现的是一种设计思想和理念而园林建筑所体现的却是一种设计形式的表达, 由抽象的哲学原理变成现实——即园林。

要真正找到园林和绘画艺术的契合点, 必须对两者有深刻的认识。那么要认识二者就必须从各自的特点出发, 毕竟园林建筑和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东西。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就必须对各自的本质特征有很好的认识, 如下:

(1) 从建筑风格上来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 (图1) , 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建筑本身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苏州的拙政园八角亭的设计, 屋角都向上翘起非常美观。这种独特的建筑造型是独具东方建筑魅力的, 是西方园林建筑无法比拟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的外部造型, 特别是苏州园林 (拙政园、留园、狮子园、网师园等等) 有虚有实, 曲线丰富, 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人”字型的屋顶造型, 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 同时有利于排水, “人”字型的设计给建筑赋予另类的审美效果。

(2) 从建筑的装饰上来分析, 艺术家们既看重建筑的审美效果又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 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 可是又得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性现实。古代帝王对宗教礼法的崇拜导致建筑装饰上的花纹即雕龙画凤的具有这种独特的特征。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始终是在尊重宗教礼法的前提之下为帝王将相服务的。北京的故宫、紫禁城等等对于色彩, 建筑的花纹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只有皇室建筑才能使用龙凤图来进行建筑的装饰。相反, 位于南方的私家园林则相对于皇室建筑比较宽松, 在不触犯帝王、将相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发挥, 以求建筑美。

那么, 作为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艺术契合的本质或者说具体的契合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和阐述:

1.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契合。

(1)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契合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上, 通常都是动景与静景相衬托, 往往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有勾勒出一副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满天地间生机的涌动。我们假设造园者没有依然明净的心灵, 又如何造就这天然和谐的景观呢?江南园林总给人以静默的感觉, 这样符合江南一带人们的生活习惯。此外, 建筑和古代绘画常主张在“虚”和“实”的结合中营造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以及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巨大魅力, 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民族特征, 让后人在“品尝”中回味无穷, 在使用大量的自然物体的同时池塘的布置在加上里面荷花和各种鱼类的加入增添了古园林的生气, 动景与静景的组合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园林建筑主张个性, 是造园者对天地宇宙的感应, 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那种独特的感应和体验才创造了造园艺术的个性和生命。

(2) 源于自然的艺术契合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生活在一定范围自然社会之中的, 人们的生产劳动都是在协同自然的前提下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通常都注重模仿自然、顺应自然, 园林建筑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创造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绝佳意境。古代绘画配上云和影的交替, 山与水的交错, 力求在方寸之间产生万千新奇的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从早期“上林苑”“阿房宫”到后期“圆明园”“苏州园林”无一例不是以“山水林泉之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将大自然美好的环境引到居住的室内与建筑之中。这是古人对诗一般境界的追求。

如果引用清朝有文人钱渌的一句话说就是:“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应像对诗、画那样, 应该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按照各自和意境的不同而命名的, 中国园林的环境设计不仅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 而且升华到诗情画意的境界美。作为建筑的空间, 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着关系, 也就是说在同一空间、地点由于风雨、日照的不同, 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如苏州的拙政园即“留得残荷听雨声”;离宫中的南山积雪亭, 这是透过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来全面加以观赏。 (图2) 这种以求诗一般的意境美的设计思想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密不可分。

(3) 含蓄表达的契合

由于中国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宗教法礼的深远影响中国古代的所有建筑园林等都要受到它们的限制,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作品大多含蓄, 创造中追求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那种耐人寻味的意趣, 并刻意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许多能人志士对社会存有不满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限制, 无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因此, 人们想到通过事物来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反之则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讲究财不外露。家财万贯也不会过多张扬, 所以一般私家园林建筑讲究含蓄、隐晦的表达, 中国的绘画也是一样除了适用用在建筑园林方面受到限制以外, 其它画作也同样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有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有的是对封建礼教思想的不满, 大多都很隐讳, 在含蓄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体现在意境上的契合

以有限的篇幅、空间、幅面创设无限的意境, 以求意境的表达、寄情与物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最高境界。但是由于构景要素和创设素材的不同, 园林建筑意境的表达和艺术的创设, 现分别加以阐述。

(1)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在创设素材的契合表现在物质实体上

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凭借自然界很普通的山、水、树、等作为原始创造题材, 经过设计师们精心设计和构思创作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之中的艺术形象, 这与国外的造园特点存在本质区别的。使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之中领略无限的艺术境界, 寄托情感, 同时遵循艺术构图统一和变化的总原则, 遵循艺术审美法则即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一点值得我们从事艺术设计的现代人深刻反思和学习借鉴的。以及该原则在造景之中应用产生的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构图原则来布置园林, 使主题和意境充分的表达, 创造无限的艺术境界。

(2)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的契合表现在艺术意境的表达上

园林建筑艺术是一个动态的三维实体艺术, 所展现的是一个个物质实体主要有亭、桥、廊、山等, 运用一定的造景手法进行布局, 并可通过象征手法对意境进行表达, 再加上一年四季的季相景观, 富有自然的表现和时间的延续性, 如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鲜花的开放。设计家们针对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以及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生息、变化特征加以揣摩, 从而巧妙的运用到园林艺术之中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追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 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衬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 以绘画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 并追求造园意境的深远。对境界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 同步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借助自然山水的形式美的同时, 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古典园林建筑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 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讲, 园林建筑又为古代诗词绘画提供了表现的场所并演变成诗词绘画的另一种形式壁刻等, 它也是中国文学里一种风格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3.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的契合表现在成景上

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由于匾额、碑刻、绘画等的运用, 更加突出园林的标题性。 (图3)

如果从单独的风格、景色来说, 其匾额、对联等的运用直接可以成一景, 对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能起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 可以讲对联、匾额、碑刻、雕梁画栋在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是无处不在, 遍及每一个角落, 从北方的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到南方的苏杭一带的拙政园、留园、狮子园、网师园等等, 甚至到广州一带的岭南园林这种独到的艺术特征无处不在。从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到面积小而内涵风趣的私家园林都无处不在。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亭、舫、阁等的对联、匾额等题咏的运用。由于绘画、诗词、雕刻艺术的参与能使主人忘却树木、石才的僵硬而呆板的自然特点, 也可以说不足将自然世界中简单的物质与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能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此外还能是园林在游者头脑中进行一种意识的升华即我们所说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园林都有绘画艺术的参与, 给人们的感觉是园林和绘画是血和肉的关系, 没有绘画的参与园林显得没有生气 (内涵) 没有灵魂。就好象一个人没有思想一样, 总的来说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人才能赋予物以灵魂

4.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的契合表现在点景上

诗词、绘画在古代园林建筑中能起到点景的作用, 诗词的运用增添了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 位于湖南的岳麓书院门前就有这样一副对联:“唯楚有才, 于斯为盛”它表达是楚国人才辈出的特点。书院因为有了文采诗句的参与更加增添了建筑的文化氛围, 给建筑增添不少光彩, 这种形式的建筑在中国随处可见。从北方的皇宫大院以及普通居民的四合院到南方的私家园林建筑, 可以说诗词、绘画运用相当广泛。

5. 园林建筑和古代绘画的契合表现在拓境上

绘画对园林起到指导和增添光彩的作用 (增加建筑的审美效果以及增加园林建筑的文化氛围) , 另外园林为绘画艺术提供了表现的场所, 其实园林本身也是一副活生生的画, 艺术家可以借助园林建筑的布局美和形式美, 重新构思、立意那又是一副美妙绝伦的画了。现实是创作的源泉, 园林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可以为绘画艺术提供理想的创作素材。总之两者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种风格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形式, 园林建筑的创设和表达和绘画艺术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借。

总之, 园林建筑与绘画之间的契合点是非常多的, 文化将两个不同概念的东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细线贯穿艺术的始终。无论是在园林建筑艺术还是在古代绘画艺术都在传达一种文化, 它们相互推经并契合在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里, 并在世人面前展示的是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曹林娣, 中国园林艺术论[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彭修银, 中国绘画艺术论[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计成, 赵农, 园冶图说[M],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

[4]罗哲文, 中国古代建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5]王鲁民,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篇8

关键词:园林理水;理水思想;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3-0025-04

收稿日期:2014-05-22

修回日期:2014-06-13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esthetic thought of water scen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including landscape metaphor of the wise and the good, learning from nature, Feng Shui, poetry, poetic imagery etc. Forms of water scen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includes lake, pool, marsh,stream, spring etc. Art of water scenes includes processing methods of form, color, sound and layout with combination of dynamics and statics.

Key words :Art of waterscenes; Aesthetic thought;Arctic technique

中国古典园林发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至今仍需传承发展,它同居住文化密切结合,以“庭+院”为基本景观单元,多借引周边景观环境,以小规模人群步行、静态观赏为主的风景园林。它是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态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的权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但不管是哪一类园林,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元素都是山、水、植物和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讲求“师法自然”,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加工、裁剪,创造出一个概括精炼的、典型化的自然,达到《园冶》中所说的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最高境界。

“理水”一说,原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处理。理水艺术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水体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泉涧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必须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再小也应形似回肠,状如游龙,疏水若无尽为妙[1]。

1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审美思想

1.1传统思想对园林理水的影响

1.1.1儒释道对园林理水的影响 我国古典园林特别重视体物、比兴,以物比德。不争名利、与人为善、正直无私是对水的品德的最好诠释。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寓意川流不息,象征着生机,表现了生命的永恒,喻示强大的生命力。老子曰: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有道德的人, 就像水那样, 总是滋润着万物, 顺其自然而不与人争。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建筑临水而建,前部架空挑出水上, 水好像从建筑下方流出, 显得含蓄深幽。这些艺术手法, 暗含着水谦和处下的品德, 甘于作建筑等物的陪衬[2]。这是水之德用于园林的例子。道家认为一切行为、理念都应该尊重自然,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池三山”模式就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寺观园林中的理水更能体现道家精神、佛家精神与水的融糅。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亦与佛教文化有关。

1.1.2风水学对园林理水的影响 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风水学认为:“吉地不可无水”,中国古典园林是无水不成园,园林理水受风水学的影响,园林中堆山掇石、挖池引水以增景色的手法,亦可以说是从风水学理论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此外,风水学认为:“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势……凡水,来之要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3],说明水流应看不见水流出的源头、流去的出口,其理水理念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藏头露尾的理水原则。

1.2 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运用工程手段和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因地制宜,低则挖池,高则堆山筑亭。园林中的水景模仿了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溪、瀑、泉等自然形态,如北宋艮岳中的水系、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景区、北齐仙都苑中的“四海”均是模拟自然水体的典范。建造古典园林时常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说法,这种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可以将大自然微缩于“壶中天地”。

1.3曲径通幽,讲求含蓄

中国的诗词中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表达隽永之情,在古典园林中同样如此,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含蓄多表现为景致的藏和露,景藏则深,露则浅,求藏以达到意境深邃的效果。通过建筑物、树木、湖石掩映水面,加上岸线的曲折变化以及水体的深浅变化,来增加情趣[5] 。

陈从周先生说过:“水不在深,妙在曲折”。园林用水,贵在曲折。通过蜿蜒的水形,营造源远流长的意境。水的“曲”能够增加空间层次,让游人视线有多样的变化,使空间组织更加丰富,加上建筑和植物的点缀,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水似尽不尽,而意无穷,给人“欲隐还露”的感觉,引发无穷的想象。

1.4 诗情画意,涵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多数由文人士大夫参与建造而成。这些园林创作者运用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作品,使园林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诗画的情趣。在物质空间的营造上讲究“入画”,在精神空间的表现上追求“诗意”[6],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园林中把诗人的某些名句诗篇思想意境以具体形象复现出来,或者使用景名、匾额、楹联等对景园作直接的点题。二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类似文学艺术的构造[1]。

造园师不仅要在物质空间上对自然界中水的形态进行模仿、提炼、加工,艺术性地再现到园林之中,还要在人的心理层面上建构局促的园林空间与恢弘大气的自然山水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达到理想美的境界”[7]。这就是园林艺术中所追求的意境了。苏州沧浪亭的名字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达了园主超然世俗名利之外,钟情自然的清高意趣。

2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处理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是用写意的手法再现、概括、提炼大自然中的水体形态,如湖、池、沼、河、溪、涧、潭、瀑、泉等。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形式和特征,为园林理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2.1 水形、水色、水声

水无常形,其形在岸,水面的形态取决于水边建筑、山石、堤岸的处理。自然界的水,形态多样,郭溪对水的特性描述如下:“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四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欲扶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生辉,此谓水之活体也”[8] 。这段话将水形描述得惟妙惟肖,充分说明了通过对地形、水口、堤岸的处理,可以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水体景观。

nlc202309011613

“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色本非白,而色生白,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9]。水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在周围景物的光影效果之下,水体产生了丰富的颜色。“疏影横斜水清浅”说的就是水中倒影成景;“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的是光影下的水景和天空及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透明的水中可以看到游鱼、植物,以及水下的石、泥,仿佛一幅立体画,在阳光、微风下,水面还会出现波光粼粼的景象。

水的流动、跌落、与岸石的撞击以及水花的飞溅均会产生美妙的声音。“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利用水体营造声景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大特色。通过水声景的营造,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中涓涓的细流、澎湃的清泉、奔腾的江河,又时见余波激石、旋洑微沤……[10]无锡寄畅园中的“八音涧”利用地势的回环曲折,高差跌落,水流在其间形态多样,声音时而轻盈,时而婉转,时而又汹涌,仿佛一组美妙的乐曲。此外,“留得残荷听雨声”“雨打芭蕉(Musa basjoo)”“卧石听泉”都是水声带来的意境和情趣。

2.2 动静结合

水景的类型可以分为静态水景与动态水景。规则式静态水景,如方形(北海静心斋)、长形(南京煦园),自然式静态水景如网师园(图1)、寄畅园、拙政园(图2),动态水景如溪流、瀑布、泉等[8]。中国传统理水以静水为主,静态的水景可营造出静寂深远的意境,给人平静、凝重的感觉。静水,给人柔美、安详、温和之感;动水,显示力量,令人欢悦、激动、精神焕发。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静之物,动亦存焉。止水静,游鱼动;水面似静,涟漪自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水景频出[9]。

2.3理水布局

中国园林理水整体布局的特点如下:

2.3.1 对称的构图原则 中国园林从总体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尽量避免对称形式,整体布局采用拟对称的形式,讲求均衡,在构图上有意将景物的重点集中在一侧,另一侧留出较大的空间,如山水画构图的留白一样。画面的“不完整”可以让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3.2 以水池为中心展开布局 这是中国园林整体布局的显著特点。建筑和植物围绕在水池的四周,或者通过水系将全园联系起来,成一个整体。

2.3.3 扩大视觉空间 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即为上文中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求曲折含蓄,使得水脉源流或藏或露,不让人一览无遗。漫步水际,水回路转,步移景异,不断展开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水体虽小却使人产生幽深迷离的无限之感[11]。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从布局上大体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布局手法[4]。 一般集中式布局手法是指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建筑分列四周,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就是通过大面积的水景来表现的,绝大多数水池的形状均采用自由曲折的不规则形式,也有个别的皇家园林中的园中园采用规则式的布局,而且通常面积不大。

分散式理水布局的特点是水面被分割成许多个相互连通的小水面,这样可使人产生水景源远流长、不可穷尽的感觉。水面可用堤、岛、汀以及池岸进行分割,成为大大小小水体。这些水体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单体又各自形成内聚的中心。亭台楼阁或山石花草因势利导与水体配置形成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环境,相互之间用狭长的溪流连接,可营造水陆潆洄、岛屿间列和小桥飞跨的水乡气氛。

2.4水的来去

《园冶·相地》中说道:“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从此处可以看出理水艺术中源头和去向的重要性。园林大多选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理水之初,最重要的便是寻找和确定水源,以活水为佳。通常引水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园外地表水,二是在园内开凿井而引用井水。在水源的处理方式上,中国造园家注重将“源流”与园林引水水口设计结合起来,水源通常隐藏在幽闭之处,并架设桥梁加强空间的深远感,形成“源流脉脉”的意境[12]。

3 结论与讨论

中国园林有着“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是在中国古代造园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经验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而成的,反映出了中国人对理想的生活环境以及精神家园的追求,在当今园林的建造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理水艺术。但是现在很多园林理水设计一味地崇洋媚外,照搬照抄西方设计。实际上,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着许多极具现代性的理念和理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同时,中国传统理水有着符合中国自身审美特点的独特气质。从传统理水理论中吸收养分,继承传统理水的形态、风格和艺术手法,合理巧妙地运用工艺和材料,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不乏民族特色的现代水体景观才是现代水景设计的正确之路。

(注:图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14.

[2]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高友谦.中国风水[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2:82-83.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3.

[6]朱均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7]霍锐.中国传统自然式园林与西方传统规则式园林理水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8]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9]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2007:20-27.

[10]任树强,徐雷,曹震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意义[J].华中建筑,2011(4):126-129.

[11]吴汕.中国园林理水风格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

[12]陈蜜,刘喜强.简论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J].浙江建筑,1999,96(6):1-3.

作者简介:

李建能(1974-),男,广东顺德人

园林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的施工和养护管理

E-mail:99367173@qq.com

简讯:

岭南盆景佳,名家展风采

——盆景大师吴成发、陈昌、黄就伟盆景精品展在北海公园举行

五月的北海公园春光明媚,松柏苍翠,花木芬芳,绚丽多彩。5月28日,国内高水平的盆景展——岭南盆景名家精品展在这里拉开了序幕,展期12天。展览由中国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世界盆景协会(BCI)中国地区委员会、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地区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北海公园、北京盆景协会、广州盆景协会承办。为配合气氛,展出前三天还邀请了广东省著名书法家陈秋明、陈芳,画家欧武、严永满、谭国桢即席挥毫。

本次展览展出了吴成发、陈昌、黄就伟三位岭南盆景名家多年精心栽培的200盆作品。这些作品形态各异,品种繁多。技艺手法多采用岭南盆景传统的蓄枝截干式,体现了盆景雄浑苍劲、舒畅自然、章法严谨、四季情趣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整个盆景展在布局上独具匠心:根据公园庭院特点,利用背景挡板及木几架布展;展品大、中、小型兼备,布置高低错落,突出展览的艺术品味。

吴成发、陈昌、黄就伟三位盆景名家,是当今岭南乃至中国盆景界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吴成发先生在深圳创建“趣怡园”盆景园,创作和收藏盆景精品三千余盆,古盆超过两千只,成为当今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盆景园。陈昌先生是著名的企业家,长期热衷盆景栽培创作,他将大量盆景精品陈设于公司园内,既美化环境,又树立了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典范。黄就伟先生在盆景艺术创作的同时从事盆景的出口经营,每年出口到欧美的小盆景多达一百万盆,生产规模也首屈一指。此外,吴成发和黄就伟两位大师还曾多次赴国外进行盆景创作表演,并将自己创作和收藏的精品盆景无偿馈赠给外国盆景园,为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位大师此次相约北海公园展示他们的盆景佳作,一方面出于对盆景艺术的热爱,希望把多年的创作成果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希望借此唤起国人对盆景艺术的热爱和重视,激励盆景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将中国盆景艺术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盆景这朵奇葩愈发青翠美丽!

(广州盆景协会)

上一篇:4bm3u1sounds教案下一篇:九年级下学期班主任优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