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024-06-14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共13篇)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1

诸城市密州路学校许士锋

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儿童成长的基础,也是我们班主任不可忽视的工作职责。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会相互协作等。而就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来看,德育目标定位偏高,层次单一,空洞的说教成分过多,造成德育工作泛化、无序的局面,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责任感如何似乎已经成为评价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清晰地明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班级里,我们班主任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爱好各异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敏感、自信、爱思考、见多识广,但又普遍存在独生子女易有的惟我独尊、责任心缺乏、感情冷漠、自私娇气等毛病。所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尤其重要。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的一个重要基地。作为老师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比如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中来,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机会,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负。事事责任到人,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并经常开展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这学期一开学,我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了劳动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放手让班干部管早读、午间阅读纪律。第一次大扫除,我带头做,以后打扫卫生,就叫小干部负责,分组打扫,扫完后小干部检查,检查合格,再报告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我在班上实行了值日班长制。我根据学校的四项竞赛,制定奖惩制度,力求用具体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每周确定一个小而具体的目标,用红笔写在黑板的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当天进步最大的学生,将成为第二天的值日班长。于是每天放晚学前评选第二天的值日班长,成了学生最期盼的事。偶尔因为事情多忘了宣布,总有学生大声地提起。平时坚持多表扬、鼓励。

根据《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行为规范训练,塑造“责任意识较强、人文素养较厚、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人格特征,让学生从小树立“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人类、自然负责”的意识,做诚信、文明、负责的现代人。

“红领巾监督岗”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值班领导、值周教师、学生干部、值周生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学生表现与期末“优秀班级”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从而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责任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红领巾责任岗检查考核制度:由红领巾监督岗执勤对干从纪律、文明、间操、卫生、安全等方面对所有班级进行全方位考核,各项考核按等级划分,计入班主任月考核常规管理,大、中队干值岗表现也与班级考核挂钩,考核结果每周一公布,每月一小结。

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由值周教师与红领巾监督岗值周生负责检查考核,考评结果与班主任月考核挂钩,每周评选一次“卫生红旗班级”,并在班主任月考核中嘉奖。

“学会负责我能行”班级检查考核制度:以责任教育为突破口,“从对自己负责”、“从对他人负责”、“从对集体负责”三方面根据考核细则,结合班级日志由各班组织班干部进行考核,学生责任行为的考核与学生“四好少年”和“校园之星”评选挂钩,考核结果每周一公布,每月一小结。

“责任之星”评比制度:根据“学会负责我能行”班级检查考核结果,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每个月每班评选出一名“责任之星”,由学校大队部进行表彰,同时,照片与先进事迹及时通过“校园之星展示台”展示出来,为其他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2

(1) 巧妙地运用分组练习和小组比赛,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虽然跑操练习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运动, 但如果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自己研究学习, 互相配合, 进行小组之间的演练和比赛, 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会为了不在其他小组面前丢脸而更加努力地练习和配合, 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萌芽, 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友爱也得到培养。

(2) 适当地运用“一人做错全体练习”的方法, 使学生更加具有集体使命感和荣誉感。在跑操练习中, 最难的就是整齐一致。这需要所有参与的学生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并且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只要一不注意, 就有可能影响到全体同学的节奏和整齐度。每个队伍里总会有一些节奏感不强、协调能力不好、集体观念缺失或故意捣乱的学生。对这种学生而言, 单独练习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因为虽然单独练习的时候, 他们也许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一融入集体, 他们就会出错。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采取“以学生治学生, 以集体带动个人”的办法, 如果一个人做错, 就让全体重新再来。这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 作为一个集体, 他们应该不分彼此, 共同进退。

(3) 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 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也希望得到师长的表扬。而在同学们练习跑操的过程中, 无论他们练习的成果如何, 只要是有进步, 就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一点点的甜头也许可以让他们充分感觉到被同学们肯定和被老师表扬的喜悦和荣誉, 同时也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练习。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在热闹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悄然成长起来。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课中通过加强跑操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1) 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做错动作的时候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 培养学生优良的责任心。在练习跑操的初始阶段, 做错动作或者跟错节拍是难免的。在练习中, 如果仅仅针对每一个做错的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可能会耽误集体的进度;如果把该生调离团体单独练习, 可能会让此学生更没有自信, 更受到其他人的排斥, 同时也更容易掉队, 跟不上集体的学习和练习进度。这种做法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 在练习的过程中, 如果有学生做错动作, 教师可以让其大声喊“报告”。这样做可以让该生向集体承认自己做错了, 让其有一定的羞愧感, 同时也可激励他及时改正错误, 下次不再犯错, 还可培养他的责任心, 集中他的注意力。

(2) 在小结点评的时候, 多引导学生发扬自我批评与互相批评的精神, 加强学生的责任心。只懂得炫耀自己的队伍注定要被别人超越。因此, 在小结点评的时候, 要先引导每一个小组找出自己这个小集体的不足, 然后再说说其他小组的不足;首先要学着自我批评, 然后再批评别人。如果一个集体中, 没有人能发现自己集体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明这个集体有多好, 而只能说明, 这个集体的人不够负责, 他们只懂得炫耀, 只懂得追求虚名。他们虽然拥有一时的荣誉, 但是却有可能很快被别人超越。因为他们不懂得寻找自己集体的不足, 看着眼前这点小成就, 就洋洋得意。那么他们就是对自己, 对同伴, 对整个集体的不负责。因此, 自我批评和互相批评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三、结论与建议

跑操虽然看似简简单单, 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这也许就是新课改带来的成效和魅力。很多学校认为练习跑操就是让学生多多少少跑一跑, 锻炼锻炼身体, 但是其实不然。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令、高昂的精神以及学生们那份对荣誉和成功的激情是点燃学生年轻生命的火种。让学生们学会在奔跑中团结, 在奔跑中释放、在奔跑中成功、在奔跑中负责、在奔跑中追求自己的梦想。

摘要:随着中学课程的不断改革, 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 每一个学生在乎的基本都只是文化课的成绩。他们经常接触的也都是课堂、课本和作业, 而往往忽略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常被父母宠着惯着。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责任感和责任心, 他们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体谅别人, 也不懂如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而在体育教学中我惊奇地发现, 学生在短短一个月的跑操练习结束后, 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会有明显提升。这就让我不禁思考和研究如何在体育课中加强跑操练习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跑操,集体荣誉感,责任心

参考文献

[1]叶祥.以跑操为抓手, 丰富校园课间、推进阳光体育[J].文理导航, 2010 (10) :78—79.

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幸福感 篇3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特别注重集体环境的建设。

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指导学生共同创造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将班集体构筑成智慧学园、怡人花园、和谐乐园。例如,为了营造本真环境,可以在地面用粉笔画好“跳房子”的格子、“丢沙包”的分界线。为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打造墙壁文化,可以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搜集古诗词句、短小美文与大家分享,让喜欢摄影的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可以捐出自己爱看的课外书,建成班级图书角,还可以购置一些盆栽花,建起植物园。教室被打扮得既温馨又有艺术气息,会让身居其中的老师和学生倍感惬意,深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精心布置的教室凝聚着师生的心血,学生一进教室就会被浓浓的文化气息包围。学生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看到辛勤付出取得的成果,更会懂得去珍惜,在品尝到甜甜幸福感的同时,又会懂得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付出劳动。

二、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

在孩子的心目中,精彩纷呈的世界犹如一只奇妙的万花筒,它可以转出动听的旋律、缤纷的色彩和生活的欢乐。在班集体建设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愿望,从小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善于体验生活和学习中蕴含的幸福。

开展体验活动时要注意做到“三个字”。“全”,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调动班上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唱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教师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力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趣”,即“趣味十足,深入体验”,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注重童趣,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有趣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更愿意积极参与;“乐”,即“寓教于乐,传承创新”,每次教育内容都力求推陈出新,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多姿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通过观察法、座谈法、情景检测法,我们发现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班级的学生比不经常开展创新活动的班级的学生显得更为活泼开朗,知识面更宽,学习能力更强,综合素养普遍略高。

三、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体验精神生活的幸福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班集体智慧的结晶。班级特色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影响班级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把班级的特色文化当作龙头,带动和挖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说,“特色”既是内容,也是载体;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设人人喜爱的特色文化,可以让师生共同体验到集体生活中精神生活的幸福感。

1.找到优势,确定特色

在建设班集体特色时,既要找到班主任自己的优势,又要找班级的优势。比如,有的班主任是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将“科技”作为班级特色。如果班主任没有什么特长,可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班里有没有有特长的学生。比如,班上如有几个文艺方面的特长生,那么,不妨从文艺这方面引导学生,多开展这方面的活动。由于班主任的重视,加上骨干的带领,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就容易取胜;在成功的激励之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就会认同“文艺”这一班级特色。找优势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有特长的学生家长,这也是打造班级文化特色的重要资源之一。比如,一位学生家长是当地有名的剪纸高手,于是“剪纸艺术”便可定为该班级的特色;可以聘请这位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不仅请他给同学们介绍剪纸,还可开设兴趣班,请家长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剪纸创作,相信很快同学们就会喜爱上这一民间技艺。总之,要充分挖掘各种优势资源,找准目标,定好方向。

2.积极行动,打造特色

特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当我们通过分析确定了特色之后,班级活动应尽量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连续的“刺激”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班内形成“兴奋点”,更重要的是,这种集中力量攻一个目标的办法容易取得成效。比如,班里的学生热衷于体育,而且还有一些体育尖子,便可将班级文化建设定位在体育特色上。这时,许多的班级活动就应该围绕这一特色开展。诸如班级的命名、班歌、班训创作、班徽的设计等都可以此为特色,其他的诸如班级的调查访问活动、与兄弟班级的联谊活动、班内征文活动、手抄报、板报等等,都可以围绕体育这一中心内容展开。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4

培养集体观念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分工越显著越需要社会人才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协作一致,为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凝聚力,就会影响国家建设的目标和速度。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对这种成功进行评价的要求及学习小组的异质性,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呢?

1.材料分发。在分发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只发给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就必然向他人索求所需材料。为了向他人索求材料时不致遭到拒绝,小组成员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索求,否则每个成员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注意做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尊重他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意识。

2.作业收交。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包括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上交作业可由小组成员轮流执行,提供均等机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辨,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在争论、讨论过程中差生可随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所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

3.小组评价。教师依据各小组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及小组的.成员进步等情况定期对学习小组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对优秀组和超级组进行奖励。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真心合作、互相帮助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取得。要使学生明确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组与组间的竞争。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体的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小组评价。教师应在每堂课或某一学习内容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的评定汇总,对各小组作出综合性评价,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予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上光荣榜、挂红旗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二是组内成员评价。由教师及各学习小组共同依据小组成员的进步变化情况对其作出评价,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5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尽最大力气调动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份独特的希望与关爱。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二、应加强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与获得情感体验为主。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点拨和引导,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主动地去认识知识,并改造知识,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有活力,有生命。于是,知识的学习便可以超越认知的范畴而达到影响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领域。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才会得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发展与提高,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完全放下师者的架子,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共同创设课堂情景,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必要时还要学会向学生示弱。这样学生的自我意识、挑战意识、责任意识都会得到加强,进而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乐意积极主动地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自然会逐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6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品德与生活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与生活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品德与生活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品德与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情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二: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别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三: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讨论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①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孩子们怎样让自己的妈妈感到节日快乐?在班里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说:要给妈妈洗脚,捶背。有的孩子说:要给妈妈送礼物。给妈妈做家务。大家议论纷纷,讨论十分激烈。

②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③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参与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方法引导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二)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品德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品德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科学家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兴趣。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缸泡而忘了洗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同时,也可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选择在学科取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刻苦努力使成绩很快提高的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因此,选择练习时要注意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五)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7

关键词:学生,感恩心理,培养,探索

一、情景再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朗诵这饱含深情的《一株紫丁香》,来表达对老师的无限感谢之情。”当我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排练一个朗诵节目的时候,一个突兀的声音刺响耳膜“好肉麻!”我下意识地注视着这个孩子,他赶紧把头深深地埋进了队伍中。我十分生气地说:“你刚才在说什么?谁肉麻?”“老师,我……不是说你,我是说诗歌里的小朋友。”我更加生气地追问:“你再给我说清楚!”那孩子反而变得理直气壮,说:“我觉得老师上课改作业,和我们学生学习一样,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要感谢,这不是肉麻嘛!”我愕然了。我万万没有想到,现在的孩子如此的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的不堪想象。那一株盛开在老师窗前的美丽紫丁香,在学生的眼里不可思议地变成了多余、肉麻和做作。

二、现象溯源

人的一生,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朋友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此淡薄,他们拥有感恩心理为何变成了奢侈,学生学会感恩为何成为了奢望,这样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其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叛逆反抗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少年学生”。法律的明文规定,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有效约束,它在制约父母与教师的责任与道德。这样就无须学生再来报恩。再说,父母既然生了我们,就有责任将我们养大,这既是法律责任,也是道德责任。老师呢,教书育人是天职,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地批改学生作业,是老师们的应该做的事,国家会发工资的,这样的劳动付出,何须千恩万谢。

其二,施恩图报的心理。有的孩子认为,付出一定得有回报。现代社会讲究效益,没有回报的是绝对不做,没有好处的忙绝对不帮。平时为学校、为同学做了好事,付出了体力、精神、时间或物质的代价,希望得到学校的奖励,同学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事。帮助老师完成的任务,也要“报恩”给酬劳;帮助同学理解疑难习题,也要斤斤计较要回报。

其三,攀比失落的心理。很多学生总是在权衡自己父母和别的同学父母的爱。人家父母给买四驱赛车,人家父母给吃肯德基,人家父母给买耐克、阿迪达斯……在其他同龄人的比较下,自己父母的爱变得微不足道,变得可有可无,自己父母的付出变得多余和累赘,自己父母的教诲和叮嘱变成了挦嗦与无聊,从而造成心理更加的失落、烦躁。

其四,长大报恩的心理。有的孩子已认识到,父母的确是恩重如山,老师也恩深似海。现在没有能力,以后长大了,有出息了,再好好报答。把对父母的感谢报答作为未来不可预见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回馈只字不提。这是报恩的误区。其实很多孩子的这种心理是一种推卸,是一种不负责。

三、有效尝试

感恩是什么?《现代汉语辞典》上的定义是“对别人的帮助给予感激”。推而广之,感恩是对外界施予自己的恩惠和自己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物质上或是精神上的感谢。通俗的解释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一个人只有知本、固本、不忘本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中队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笔者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温暖集体氛围,尝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四方面学会感恩,学会报恩。

(一)知——亲近教材,唤醒感恩之心

前苏联有位教育家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要想在孩子冷漠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浪花,必须着力让他们了解“恩”,体会“恩”,唤醒他们的感恩之心,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知,是行的基础,指导、规范着行。没有知,情、意、行容易陷入盲目性。感恩的基点在于学会尊重,认识到别人付出的价值所在。教育学生能够做到眼中能看到别人的帮助,心里收藏别人的付出。认识恩情的学生才能懂得感谢,懂得报答。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充分挖掘,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知恩。

在小学教科书中,编者从多角度来表达作为父母的伟大、教师的无私,让学生从中得到莫大的教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画杨桃》,则是通过从不同角度画杨桃而得出,看人做事都应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道理。从体会道理的过程中又深深体会到老师和父亲的用心良苦。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父母、师长的关爱,体会到对父母、师长这种无私奉献应该学会尊重,懂得感谢。如在执教《妈妈的账单》一课,我让学生算算自己的亲情账。学生将自己的学杂费、生活费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乃至大学毕业的投资。这一算震撼了许多同学,他们纷纷感慨:老师啊,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爸爸妈妈竟然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啊!

(二)情——巧用活动,激发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情,是实现行动的潜在动力;没有情,那么知就很难发展到鲜明的态度;没有情,漠然置之、无动于衷,行与意变缺乏巨大的力量。心理学家表示:“现在的学生的自我倾向相对较浓,主要表现为自私、霸道、个性强,不懂得付出,人际关系冷漠,缺少政治热情、集体主义精神,讲究吃、穿、玩,自我意识与社会融合程度低,对他人的付出态度淡漠,回报他人的意识也很淡薄,感谢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匮乏。”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家长总是会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把所有困难留给自己。家长认为这是爱,孩子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样时间一长,他们便习以为常,对家长的一切付出表现得淡漠。通过体验活动给了孩子一方感动亲情的舞台,孩子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恤到了父母的关爱来之不易,懂得对于别人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是需心存感谢,心有所动。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学生参加一个“护蛋行动”,要求每个同学在早上上学时带一只鸡蛋回来,全天随身携带,蛋不离身,尽力保护这只蛋,不要把它碰破。通过这次“护蛋行动”,让学生开始体会到妈妈养育自己的艰辛。孩子们只是用一天的时间来保护一只小小的鸡蛋,就已经费尽心机也没有保护好,而自己的妈妈从十月怀胎到养育自己长大,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用心保护孩子,不只是身体上的保护,还有学习上的引导和人格上的培养,这要花费多少心血啊!正如一位学生在活动后的体会中写道:经过这次“护蛋行动”的体验,我对“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会,父母是平凡的,然而,他们用一生的点点滴滴汇成的却是我生命中奔腾不息的大河:她们如一粒粒土般垒积而成的,是一座威严挺拔的高山。谢谢您,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父母每天的付出似乎计算不清,但是却能深刻体会到。在寒假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换位行动——今天我当家。让学生要代替父母买一次菜,体验一下父母的辛苦。老师首先发给了我们十元的活动经费后,就沿着宽而干净的人行道来到了这次活动的地点——大市场。孩子们一进大市场只见黑压压一片!又脏又臭的市场让孩子们不时地皱起眉头,看看这个,挑挑那个,原来买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每日的艰辛与不易。

(三)意——家校互动,坚持感恩之志

没有意,知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也不能坚持到底。意,是衡量学生在实现行为规范的要求、完善自己的行为时,是否做出了决定的,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标志。我们都会说:“坚持就是胜利”,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绝非多数。小学生尚未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对待人,只是凭借爱好和几分热度或一曝十寒。感恩教育贵在坚持,怎样使之常怀感恩之心的良好行为。在班级里以感恩计划促感恩活动成为常规。在班级里制订切实可行的感恩“学期计划”张贴在公告栏里,在指导学生制订个人感恩“月计划”。并发动家长配合感恩活动,促感恩行动成习惯。一小部分孩子在感恩行动中成了典型的“行动矮子”。小丽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日里,因为家长的宠爱,比较娇气任性,对于自己的感恩计划不能坚持到底。于是,我找她谈心。我告诉他,根据科学统计,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也就是当你重复21天做同样感恩之举的时候,这感恩之举就变成你生活中的一个好习惯。经过沟通,小丽很乐意达成了“21天协议”:1.坚持每天给父母挤牙膏、放洗脸水;2.每天坚持主动给父母盛饭;3.每天坚持说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在“21天协议”的实施过程中,有家长的鼓励和提醒,有老师的期望和引导。一天,收到了小丽妈妈的短信:老师,今天是小丽坚持“21天协议”的第25天。我和她爸爸依然享受这女儿的感恩之举。我们没有告诉小丽期限已过,真不知道这孩子接下来会不会改变主意。我将妈妈的顾虑告诉给小丽后,小丽笑得很灿烂说:“老师,我早就知道了,不过我还会坚持下去的。”

(四)行——落实行动,绽放感恩之花

感恩是一种心理美德。心理学认为要想心理健康,要培养积极的心理,经常表达积极的情感。表达感恩,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感恩是一种美好、慷慨、优雅的人类行为与感情。感恩导致幸福、宁静、人际关系的满意感、同情、自豪、希望,甚至身体健康。不止如此,感恩还使我们具有责任感与义务感。感恩的前提是受恩即当回报,这种回报的情感会使一个人忘记个人的利益、不计施恩的成本,让学生感觉到了回报之必须,爱与关怀的责任性和义务性。行,是知、情、意地完美体现和归宿。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成行动,从小事做起,让感恩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学生时时知感恩,处处有感恩,事事会感恩,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班级里将每年的5月定为“感恩月”,要求学生在感恩实践活动过程中坚持写《感恩心语》,并推荐优秀感恩日记发表在班级博客《感恩之泉》专栏里。让孩子们每天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孝心事,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每天将孝心事记在孝心卡上,班级推荐出班级“孝敬小明星”,并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家长,以感恩小报形式看出班级的“感恩新闻”,是每个学生深受感染,并将把回报父母的行动,作为学生一个经常性,习惯性的行为。

培养学生责任心 创建和谐班集体 篇8

一、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现状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

2.社会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青少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而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和狭隘,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每周的班会课都确定一个责任教育的重点,通过值周班干的总结,班主任针对班级出现的一些违纪现象或不良言论等的补充教育,在班级中树立“责任意识”教育的旗帜。另外,教室标语、学习园地、黑板报、荣誉栏等阵地的布置、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责任的意义,激发起学生要“做负责任的中学生”的渴望。

1.在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责任心

(1)以身作则,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给学生以表率

经验证明,身教胜于言传。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生动的榜样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句名言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体现了人人都有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集体?所以说,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学生的责任心就逐步养成了,而这种责任心的养成,不能只靠讲大道理,要靠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抓住学生的心。教师自身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在班集体创建中让学生承担义务,注重细节,强化认识

培养学生责任心要从小处着手。鼓励学生负起个人责任,具体细化工作分工:

制订班级奋斗目标,设计卫生细则、布置活动任务等,能交给学生的尽量放手给学生。班主任只是发挥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监督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两个固定的班级服务岗位,让学生在班集体创建中承担一定的责任。

2.正确实行必要的惩罚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惩罚绝不等同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当下社会流行一种赏识教育,认为只有赏识教育才是对学生的爱。在赏识教育的光环下,对学生的爱更容易发展为另一种极端,即溺爱,赏识教育也随即蜕变为溺爱教育。在这里我并不否认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适当地采取惩罚教育,让学生更体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更懂得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在创建和谐的班集体中责任心更强。

3.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课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时刻让学生清楚作为一名学生,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听讲、回答问题、读书、写作业,培养学习做事的认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知识不要单从兴趣出发,要磨炼自己学习的意志,在学习中能吃苦,说明学习的责任心就强。多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抓”“抓反复”,塑造学生上课主动学习的责任心。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表现责任心的行动,班级学习风气浓了,正是学生责任心形成的结果。

总之,责任心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我们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心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同伴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生存环境负责,从而使学生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班集体才会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

在责任传导集体谈话时的讲话 篇9

同志们:

根据换届工作要求和会议安排,现在我对大家进行严肃换届纪律责任传导谈话。这既是与各位代表共同学习严肃换届纪律的有关要求,也是为各位代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今年是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这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今年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严肃换届纪律是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进行、顺利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换届的成败,关系到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刚才的代表培训会上,大家重温了“九严禁”纪律要求,共同学习了三个通报精神,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片《镜鉴》,并签订了《严肃换届纪律承诺书》。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和辽宁拉票贿选案这三起案件,都是因党的领导弱化导致严重违反党纪国法、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严重破坏党内选举制度和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完全背离了党的宗旨和性质,动摇党的干部工作根基,挑战党的政治底线,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性质十分恶劣,教训十分深刻。希望各位代表要引以为戒,高度重视,紧绷严肃换届纪律这根弦。就严守换届纪律,确保上级人事意图的顺利实现,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遵守换届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次换届,是党的十八大后地方首轮班子集中换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干部群众十分关切。做好换届工作,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民主法治的重要实践。中央和省委、市委对加强换届风气监督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明换届纪律,以“零容忍”的政治态度、规范严谨的法定程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严肃认真的纪律要求搞好换届。省委王三运书记指出: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就是要把严明纪律贯穿始终、把督查督导贯穿始终、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选举前要抓、选举中要抓、选举后也要抓,确保换出用人好风气,换出群众满意度,换出干事精气神。市委多次传达学xxx省委有关换届风气监督工作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对换届风气监督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这些部署和要求,都表明了中央和省委、市委从严从实抓好换届风气监督的坚决态度,释放了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通过前面的学习、培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拉票贿选、破坏选举等违纪违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各位代表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能够当选为人大代表,既是群众意愿,也是组织意图,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把严肃换届纪律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中认识和把握,充分认识严肃换届纪律的重要性,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健康进行。

二要坚决严明纪律,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换届风气清正,就能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换届风气污浊,就会损害公信、涣散人心。中央纪委、中组部提出的“九严禁”换届纪律要求,是换届必须遵守的纪律,是换届风气的“净化器”。从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等案例来看,部分干部在换届工作中搞非组织活动,严重违反换届纪律,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人大代表,《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了应当享有的权利,同时也要求人大代表“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各位代表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讲品德的高度认识严肃换届纪律工作,模范地遵守“九严禁”换届纪律,把“九严禁”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不可触摸的“高压线”,严守纪律底线,坚决反对各种非组织行为,确保换届政策规定和纪律要求落到实处、执行到位。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再次重申一下“九严禁”纪律要求,希望各位代表认真学习领会,自觉遵照执行。一是严禁拉帮结派,对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的,一律给予纪律处分。二是严禁拉票贿选,对在民主推荐和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一律排除出人选名单或者取消候选人资格,并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贿选的依法处理。三是严禁买官卖官,对以谋取职务调整、晋升等为目的贿赂他人或者收受贿赂的,一律先停职或者免职,并依纪依法处理。四是严禁跑官要官,对采取拉关系或者要挟等手段谋取职务或者职级待遇的,一律不得提拔使用。五是严禁造假骗官,对篡改、伪造干部档案材料的,一律对相关人员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六是严禁说情打招呼,对搞封官许愿或者为他人提拔重用说情打招呼的,对私自干预下级干部选拔任用的,一律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严肃追究责任。七是严禁违规用人,对突击提拔调整干部、超职数配备干部和违反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一律宣布无效,并视情节对相关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八是严禁跑风漏气,对泄露、扩散涉及换届人事安排等保密内容的,一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九是严禁干扰换届,对造谣、诬告他人或者妨害他人自由行使选举权的,一律严厉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责任书 篇10

一、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前需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认真学习《关于重申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安全事项的通知》的精神,并按通知要求自行办理各项手续,健全活动安全保障措施。

二、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必须要成立安全工作组,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都是外出活动的安全小组成员。对外出活动期间的各种安全问题充分估计,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听从带队老师的指挥,不擅自作主。

三、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务必选择安全的活动路线和场所,租用具有营运资质客运企业的车辆,驾驶员证件齐全、合格,应有五年驾龄,严禁车辆超载,严禁驾驶员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务必选择有安全和卫生保障的饭店、宾馆食宿,防止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事故的发生。

四、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发生安全事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上报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处置过程中,第一要务是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开展自救工作。

五、活动组织者为本次活动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全权负责本次活动的安全。

六、本责任书经活动组织者签名后生效,有效期为此次活动的全过程。责任书一式两份,组织者持有一份、安管办保存一份,两份具有同等效力。

活动主题: 活动地点: 活动起止时间: 活动组织者签名:

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劳动态度 篇11

一是来自家庭的因素。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劳动的机会很少,几乎得不到锻炼(家长在思想观念上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一点再说;有的则认为现在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没有时间做家务;有的则担心做家务活太危险、不安全,怕出事,更有的家长怕孩子做家务太麻烦,孩子做完了做不好自己还得重做一遍。由于家长劳动教育的观念淡薄,而忽视了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二是来自自身的因素。

由于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乏意志力,责任感,动手能力差,劳动中表现出怕脏、怕臭、怕累的思想。

针对以上原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班级建设当中,应该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增强意志力。

1.提高认识。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首先,要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要认真上好品德课,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的生活。认识到劳动光荣,没有贵贱之分。其次,还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习《养花》一课后,让学生重点感受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并结合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谈谈自己在劳动中的体会,然后写一写读后感,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讲故事,介绍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参加劳动的典型事例,唱歌《劳动最光荣》等,提高学生的认识。

2.创设实践环境。根据学生喜爱集体活动、爱表扬的特点,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如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岗位责任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每天的清洁卫生如抬水、扫地、擦门窗、倒垃圾等都要进行检查和评比。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劳动任务。即使有学生想逃避劳动,在集体舆论的监督下,也会克服自己的惰性心理,完成规定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劳动锻炼。劳动后及时组织评比,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强化学生劳动积极性。及时对学生进行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卫生、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创造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的教育。另外,让学生放学前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养成爱惜学习用具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用书面表格的形式让家长每周填写孩子在家劳动情况。每学期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如“削苹果比赛”、“钉纽扣比赛”、“美食小拼盘”、“废物利用”等。通过竞赛,大大地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在写作上也为学生找到了丰富的素材。

3.注意榜样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以劳技课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小学生由于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成为一时兴起,不能长期坚持。当学生出现懈怠情绪时,教师要善于将班上涌现出来的劳动榜样引入到教育中来,对他们大加表扬并给他们颁发劳动之星小勋章,使这些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对集体有益的,他们就会强化这一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过程,无形中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在模仿榜样行为的过程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以激发全体学生向先进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持之以恒的劳动热情。总之,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它可以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自觉内化良好的劳动行为,促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利用家庭的力量。俗话说:“百炼才能成钢。”要让学生把学校受到的劳动教育坚持下去,还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以日常生活为课堂,对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劳动教育,家长要改变过去一味溺爱的教育方式,把握好“严格”与“爱护”的尺度。认识到培养孩子不仅仅是家长的个人行为,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劳动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中,家长都应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他们去实践、尝试。孩子在劳动中可能会弄脏手、脸、衣服,甚至会弄破皮、撕破衣服、毁坏物品、耽误时间,但他们在劳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因此,必须为孩子营造一个促其自理、促其自立的成长氛围。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协调发展。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12

志愿服务指志愿者出于自愿, 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 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及组织性四大特点。有关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 在志愿者的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占的比重高达46.1%。基于这些特点, 志愿服务活动不失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社会转型中大学生的人格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意识因素影响, 在对待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偏差。在社会转型期,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确立个人独立性、自主性地位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视和追求个人的价值和需要, 其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强化, 不无进步之处。但少数大学生自我责任感呈现功利化倾向, 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

(二) 由于经历和年龄的限制, 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缺乏深刻性。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独立生活经验缺乏, 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 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却相对不足。因此, 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往往忽略甚至无视他人的存在, 缺少对他人的关心, 这些同学的自我责任感容易走向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 势必影响对他人责任的履行。这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更不利于步入社会后与他人的合作。

(三) 在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 缺乏长效的机制和有效的平台。当代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身负社会责任, 但是负有什么责任, 怎样担当责任比较模糊。大学历来被称为“象牙塔”, 大学生在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学习了理论知识, 不代表毕业后一定能自觉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他们需要一个适当的平台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形成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 当前的教育模式提供有关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理论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 在大学课程中, 主干课程与辅修课程多是各学科专业课, 有关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块, 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所体现。学生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以及公益事业了解有限。另一方面, 21世纪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 自觉性不断增强, 若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拘泥于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使学生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认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认识到大学生应当为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发展着想, 担当起社会重任, 也才能真正有个人的远大的前途。

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优势

(一) 实践育人, 在与社会生活的深入接触中明确社会责任内涵, 构筑“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价值体系。在社区服务, 孤寡老人帮扶及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中, 大学生通过具体事务的参与, 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深层认知, 激发其建立主人翁意识和共建社会的意识, 明确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二) 通过集体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协作能力, 建立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积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体会团队合作成功的喜悦, 促进其主动思考建构起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并在分工协作, 互相帮助及矛盾解决中实现个人的成长。

(三) 志愿服务活动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具有提供载体、扩展内涵、增进实效的功能, 于无形中开展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日趋成熟。通过奉献爱心与服务社会的结合, 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和升华。

(四)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主观世界。实践育人的形式将社会需要与大学生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实现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每位大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 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自我体验、激励、评价和提高的机会。

三、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则

(一) 深刻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求数量上的普及, 而要达到教育性的深刻。过多的志愿者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说容易因时间有限而流于形式, 很难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因此, 必须做到认真策划, 细致组织,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每一次活动, 并在活动后做好总结工作。同时, 提升志愿服务参与面, 充分发挥志愿者潜力, 服务内容不仅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 更要突出专业性、技能性, 使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感知奉献价值所在, 获得实践经验。

(二) 制度性。据调查,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反馈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实绩评估机制等研究还不够完善。活动多受工作时间、地区、规模、内容及服务要求的限制, 活动普及而不够广泛, 很多大学生有热情、有意愿参与活动, 但往往机会有限。要根据学校、学生专业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活动内容, 确定适宜的活动项目, 建立可行的项目评价体系, 选择评价结合点, 并对所实施的内容进行考核, 并及时通报出现的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制定实施方案, 形成科学的志愿活动开展机制。

(三) 激励性。志愿服务活动是自发自愿、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 但是适当的激励措施也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志愿者们也希望能在参加志愿工作中得到学校的认可和鼓励。应根据志愿服务动机, 实施激励或优惠政策, 以此作为对志愿者的一种褒奖, 这也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体现了教育的导向作用。因此, 必要的和肯定的奖励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并持续志愿服务, 同时对社会其他成员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凯, 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13

一、选择题

1.现实生活中,集体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集体作用的是 A.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B.集体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 C.集体能使我们走向人生的巅峰 D.集体有助于我们扩大视野,获得成长

2.一位中学生说从农村中学来到城市中学,将近一年的寄宿生活大大提高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同学,们在一起,我感到快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A.集体生活能提高学习成绩 B.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水平高 C.集体生活有助于个人成长 D.人在城市会比在农村发展得更快

3.神舟11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后,10月21日,宇航员景海鹏说:“这次是我第三次上天,已经两次进入‘天宫’.此时此刻,我和陈冬在天宫二号非常想念大家。我想对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说,十八年以来,我们同在一个桌上吃饭,同在一间教室上课,同在一个球场打球。十八年来,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追求梦想,我们亲如一家。我知道今天大队的战友们都在为我们站岗、加油、值班,向大队的全体战友敬礼!”这表明

①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有无穷的力量

②集体需要每个成员贡献智慧、发挥特长 ③任何个人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④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容易把集体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混淆起来。对于小团体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小团体主义就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

②为了班集体的利益而损坏学校利益的行为,是小团体主义的表现 ③小团体主义是集体主义的表现之一

④小团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只有形式上的区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⑤小团体主义的实质就是将局部的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

5.随着中考脚步的临近,班主任号召全班同学在中考复习中互相结对子,发挥“1+1>2”的效应,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发挥“1+1>2”的效应,要求全班同学 ①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②团结协作,互助前进

③对自己负责,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 ④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知识虽然是崇高的,但只有把它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它才有真正的价值。”这说明 ①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②知识的价值在于造福人民 ③爱国者可以不要知识

④拥有知识与爱国是对立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下列选项中,能够正确体现在集体中发展个性的有 ①甲同学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②乙同学加强训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了校足球队的选拔 ③丙同学喜欢玩网络游戏,他邀请其他同学与他一同去网吧 ④丁同学性格活泼,他在同学们的提醒下不断改正课上爱溜号的毛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苏霍姆林斯基说:“个人是否完满,是由个人跟周围世界的交往与联系是否完满决定的。”这句话表明

①在集体生活中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 ②我们要有集体荣誉感

③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不同造成每个人的个性不同 ④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团结友爱,是这个集体的作为;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是这个集体的精神。有时,我觉得我好幸福,因为这个集体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勇气,给了我自信。这表明

①集体生活成就我 ②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 ③在集体中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 ④集体生活需要我们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如图所示,我们每个人有的感性,有的理性;有的内向,有的外向。这说明了 ①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 ②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③要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其优点 ④参加共同活动,不利于个性不断丰富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迟到,罚!上课打瞌睡,罚!不按时就寝,罚!……某中学的很多班级都对违纪学生进行罚款。比如,哪个同学迟到、上课讲闲话、打瞌睡或晚上不按时就寝,被政教处老师抓到,他所在的班级就要被扣分。落实到违纪学生头上,班上则要罚这个学生10元至50元不等。这种情况在该校已存在多年,校方称,这是一些班主任或学生定的“土政策”。据此完成11-12题。11.对于这种班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有利于保障个人利益 B.学生都乐于积极维护 C.不利于建设和谐班集体 D.有利于坚持集体主义 12.如果你的班级也有类似的班规,你会

①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 ②要求班主任完全采纳自己的建议 ③向班委会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 ④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简答题

13.七年级(1)班学习氛围很好。口语优异的英语课代表每天为同学们用英语讲一个小故事;酷爱文学的语文课代表为同学们精心选取“每日一句”;思品课代表则每日为同学们准时播报“每日要闻”……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同学们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学校最近开展的班级评比中,该班以明显优势赢得了“优秀班级”的称号。(1)这段材料体现了该班什么特点?

(2)进入中学以后,我们都有了自己新的班集体。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创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

14.中学生小磊是个活泼聪明的小伙子,可他有个毛病:遇事容易着急。一天,他的同桌一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洒在了他的白上衣上。一看到自己刚换上的白上衣被染黑了一小片,小磊的火“腾”地冒了上来,气愤之中朝着同桌就是一拳。事后在老师的批评下,小磊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他也很讨厌自己的这种个性特点。

(1)你是怎样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

(2)面对人与人之间个性的不同,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3)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

15.某校创建特色班级激励学生成长。特色标志有:班名:“棒棒堂”;班训:“团结进取,永争第一”;班规:“课前准备不能少,铃声响后静息好”;班级口号:“我们的班级最好,我们的班级最棒,我们的班级顶呱呱”;班级誓言:“创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班级你喜欢吗?为什么?

三、分析说明题

16.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有超过万人的科学家、科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载人飞船的研制与发射工作,他们相互合作,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确保了整个工程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材料二 有一个班集体学习氛围很好。口语优异的英语课代表每天为同学们用英语讲一个小故事;酷爱文学的语文课代表为同学们精心选取“每日一句”;数学特好的数学课代表为同学们精心准备“每日一题”;道德与法治课代表则每天准时为同学们播报“每日要闻”……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同学们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期末班级评比中,该班以明显优势赢得了“优秀班级”称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一中画线部分包含的道理。

(2)材料二体现了该班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二,关心集体,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集体的和声更美?

参考答案

1-12 CCADB,ABDBB,CD 13.(1)这个班级有集体凝聚力,每个同学都有较强的 集体荣誉感,班级具有向心力和归属感。(2)树立共同目标。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14.(1)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我们发展和完善个性的“明镜”,也是集体生活中重要的学习资源。

(2)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助于我们完善个性。

(3)①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个性;②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要积极参与共同活动,把握机遇,自主发展,使自己的个性不断丰富。15.喜欢。走进这样的班级就走进了一个新的“家”。在这里,我们积极与同学交往,团结互助,友善待人,让纯洁的友谊伴我们快乐同行;这样的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乐园。16.(1)①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②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在美好集体中,我们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展各自的能力。③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每个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各尽其能,发挥所长。(2)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

上一篇:北大学生必读选读书目下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续写优秀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