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024-08-04

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精选8篇)

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程的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拉开了帷幕。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特制定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变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道德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改目标

1.总目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打造高效课堂。2.教师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引领能力。

3.学生目标:做课堂的主人,做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课堂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成效目标:切实提高三效——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学习效果。

三、课改理念

1.课改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摒弃“一言堂”,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3.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基础有差异,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强弱,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掘潜能,因人施教,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抱怨学生到喜爱学生,由精英培育到有教无类,由“填鸭教学”到自主参与,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

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改领导小组 组 长:王景战

副组长:张西克、杨玉印、袁晓辉

成 员:汪连宝、赵新来、冯建强、张云、李金发、市直各中小学校长、乡镇各中心校校长、教研室教研员

五、课改具体方案

(一)试点学校实验阶段(2010年4月21日—2010年7月1日)

1.确立试点学校。确定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荥阳市第六小学、乔楼一中、高山一小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学校。

2.制订、学习、贯彻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阶段实施细则。3.试点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4.总结试点学校课改实验经验教训。

—2—

(二)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

1.召开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2010年8月)(1)学习《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学习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阶段实施细则》。

(3)邀请教育专家做有关打造高效课堂的报告。2.教师培训(2010年8月16—18日)

教研室负责在暑假期间对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训。

3、中小学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1)各中小学教师下学期提前一周时间上班编写导学案。(2)开学后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教师进行课改,上实效课,上高效课。

(三)阶段性验收(2010年12月)1.2010年11月底,对全市各中小学课改情况进行阶段性验收,为郑州市校本教研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做好准备。

2.2010年12月下旬,接受郑州市校本教研推进会的检验。

(四)精心锤炼课堂教学模式、完善细节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五)突破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3—

六、主要措施和要求

1.做好课改培训工作,上下一致树立课改决心,并积极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2.召开教职工动员会,组织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职工对这些教学模式有更全面的了解。

3.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校会、班会、校园文化等形式开展对学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课改氛围。利用家长会、请家长进课堂等办法,做好家长的宣传动员工作,消除家长的担心与抵触情绪。

4.课改指导组要对课改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在第一时间通报课改信息。

5.课改领导组和考核工作组要定期对课改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相应的课改评价体系对课改情况进行评价。

6.学校领导要率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坚持扎根在第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课改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解决 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7.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课改教师要写出课改心得体会,学校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分阶段对课改情况进行总结。

8.学校开放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班级建立图书角,图书馆藏书必须能满足学生查阅资料。

9.学校要营造课改氛围,细化管理,评价方式有效跟进,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加强宣传,使课改深入人心。

—4—

10.树立典型,以精彩课例作引领,使广大老师认识到课堂可以改,改起来更精彩,从而实现大面积课改的丰收。

荥阳市教育体育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二日

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2

能更好盘活现有师资资源, 让现有师资与场地进一步得到优化。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保障。实施走教制:即“一师多校”可以破解各村小学师资结构问题。构建一科多个板块模式, 可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效率。实施“两项”改革将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大纲与课程的落实。

二、实施村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现行有关政策支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辅助活动的通知》 (渝教基[2012]66号) 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 (试行) 》的通知、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村小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教委《关于开展“体育、体育、科技2+2”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管理规定等, 以及“领雁工程”、“支教工程”的实施为依据。

三、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策略

(一) 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片区体育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校长为核心成员, 其职责是加强组织保障, 协调各校师资配备情况;二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为核心成员, 负责收集整理过程资料, 加强“一师多校”、“一科多模”的研究;三是成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 体育教育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 负责根据农村镇片区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重新对课程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开发, 进一步挖掘、整理、创编教材, 让其更有利于一线实际教学。

(二) 实施办法

一个体育老师承担三所或三所以上学校教学。将体育学科分解成若干板块, 一位老师根据自身特长从事一个或多个板块教学。这样, 既能弥补体育教师的个体差异性,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师资水平得到最大优化, 时间分配更趋合理。应用资源共享, 推动均衡发展。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也将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也纳入之中。形成“一师多校、资源共享”的格局。推行专职与兼职结合, 跨学科结合等模式指导课外体育教育活动, 使活动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 统一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

1、精研课标对特色资源进行开发;

2、推行体育教育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重组教材编写, 按低、中、高、 (若干个体系) 统一编制:打破现有对学校和学生的考核的模式, 做到几统一即《XX镇小学体育教育实施计划》、《XX镇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评价标准》、《XX镇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考试大纲》、《XX镇小学体育教育与课程计划》做到计划统一, 在此过程中推行体育教育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

(四) 组织人员重新开发村级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资源

1、做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补充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 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村级小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具有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 充实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请镇或县民间“能人”、“艺人”指导。可以作为大间操活动的形式, 这一做法可以丰富活动内容, 陶冶学生情操。 (2) 改进部分内容, 降低难度要求。改造部分器材, 可以使体育项目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更利于实现全体参与, 全面发展。如简易“球操”“彩带操”。有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很受小学生喜爱, 村校还可以从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适当选用。例如, 健美操、广播操、舞蹈等项目。注意应当使其成为参与性强、健康、安全的课程内容。把校本体育教育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补充。

2、做好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1) 提倡一师多能。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体育特长, 如有的教师在学生时代受过较好的体育训练, 有较好的体育特长。可以让这样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或者教某个体育项目。或者让有特长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让爱体育教学的教师再投师学艺或自学成才。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带头人, 承担起全校体育教学工作。 (2) 采用“一师多校”, 在村小人数较少班级合班上课。“一师多校”就是让有专业知识有体育专长的教师采用流动教学方式, 承担几个比较集中村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采用合班上课:就是采用多年级同班上大课形式, 相邻年级合班上课 (小学可按低、中、高学段) , 缓解编制紧张和体育教育师资缺乏问题。

3、做好体育教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 制作简易体育教育器材, 各乡村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 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 改善教学条件。 (2) 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 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功能, 如小皮球可用来编排球操, 踢足球, 也可以用做投掷, 也可以用投篮, 做标志物等。跳绳, 可以做绳操、棍棒操、绳投掷、拉网游戏、踩龙尾、绳舞等。 (3)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 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 处理好“利用”与“安全”, “使用”与“保养”的关系, 认真考察统筹规划。

4、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

开发行走课堂:周边秀美的山川, 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古迹等, 走出校门, 到大自然中去,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育活动。

5、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开发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他们的体育教育知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 提高“课改”意识, 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深入研究和尝试, 一定会探索出适应乡镇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让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形成体育教育主题月:如:田径、韵律健美操、跳绳踢毽等。健全统一的体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个体系:学生操行评定、出勤率、参与率、课外运动、体育知识等评价标准。开展“体育之星”评比体系。班级星级评比、校级星级评比、学区级星级评比。建立健全三级评比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最终形成激励机制。

整合师资、整合班级实施板块教学。村完小相邻年级 (低中高) 合班上课。体操体育类进行大课堂教学, 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在学生中常年推行“2+2”模式即有两项体育爱好、有一项体育专长、写一手好字。

四、重视与多项相关工作相结合, 借势推进

多渠道筹措经费是保障体育教育与课改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成立课题组收集过程资料。同以下相关工作相结合。

1、以“支教工程”相结合。2、以“领雁工程”相结合。3、以“课题研究”相结合;可从以下方向确定课题研究。 (1) 实施“走教制”, 对破解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研究; (2) 体育教育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 (3) 村级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4) 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的研究。4、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5、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6、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以培养教师一专多能相结合。7、以市教委“2+2”项目实施相结合, 以市教委“1+5”能力培养模式相结合。8、以学校教师奖励绩效分配相结合。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如何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仍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都充分的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一师多校”、“一科多师”制。

摘要:笔者在农村工作了多年时间, 对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进行了一番调查, 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应用现有资源对体育教育全面改革——即成立教育片区制:一个老师多个学校教学, 共享师资资源;将体育教育学科以学科或单元为标准分解成多个板块, 不同板块不同教师教学, 进一步优化教师自身专业知识。让教师之间优势得到互补, 对学科教师自身素质与业务进一步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各校间统筹安排, 才能更加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的顺利推进。

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还远远不够成熟,在他们的思维里,也许根本就没有该如何学习的想法,以及学习对自己的意义有多大这样的概念。他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种喜好,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让他们对这样一种他们并不熟悉的语言产生兴趣,这也是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改革的第一步。当然也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等模式教学。众所周知,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采用游戏的学习方式。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可以搜集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然后将游戏中的一些关键词汇翻译成英语,然后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必须用英语去表达某个单词的意思,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会话交流。还可以设计一些奖罚的环节,当然最好也是和英语相关联的。有时候一些游戏在老师看来虽然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小孩子的思维也很简单,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小学学生年龄这个实际因素,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简单的思维,才会对很多事情产生兴趣,而兴趣一旦产生,对于小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也就会事半功倍。

除了爱玩,小学生还有一点就是好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英语里面会涉及很多的动词、名词等,对于那些常用的英语动词,我们可以在教他们英语读音的同时也教他们相应的动作。而有些名词是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例如:各种动物。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产生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了解与记忆。

二、加强学生互动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强化英语交流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方便双方或者多方的交流。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交流这一块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很多学了英语很多年的大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也往往是力不从心。对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改革上,必须从娃娃抓起,加強英语的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语的听、说、读、写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就笔者多年经验而言,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先后过程。也就是听、说是第一性,读、写是第二性。了解了这样一层关系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地进行几人的交流和互动。例如:情景模拟、故事表演等。有目的的提高小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其次,培养英语思考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可以掌握自主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面对一门陌生的语言,必定会有很多不解与疑问。这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学生答疑解惑,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然后尝试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很多人觉得创新应该只是对那些国家的核心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但笔者却不以为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只有从小学生抓起,做好最基础的启蒙教育,才能让学生将来在运用英语上的过程中流畅、自如。因此,对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也认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一,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天才总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语言的学习也可以从模仿中进行、学习。小学生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还没有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原声英语儿童电影或者一些英语歌曲等,让他们一遍表演的同时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神态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在培养了他们英语语感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第二,在合作中进行创新。强调合作是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到的,当然小学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小学生可以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这样就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与此同时,每个人思维的不同,让他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想出的解决方法也会不同,当大家组织在一起时,就会有多个思维在运作,那样对培养创新思维也是不错的途径,应引起英语教育者的重视。

四、总结

笔者一直认为任何好的教育都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因此对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能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他们掌握了一门重要的语言,也适时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些对于他们以后漫漫的学习生涯也有很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优明.《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科技信息.2011,(19).

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4

(审议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创新体系,全面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6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和《河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机密件)精神,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1.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社团实施,支持科技社团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承接适宜 学会承担的科技类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更多采用以间接投入、奖励、后补助为主的财政投入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565”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2.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我市着力发展的“565”产业体系的技术创新需求,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从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到人才、技术集聚,整合创新资源,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牵头,持续推进)

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与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衔接,支持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次性奖补,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牵头,持续推进)

4.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家、省重大工程、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提升我市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科技小巨人”培育工作,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天使基金等投融资支持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年营销额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 企业。(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牵头,持续推进)

5.积极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部署,逐步将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落实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办法,依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6.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创新产品。落实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落实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市内研制和购买使用经省认定的成套设备、单台设备和关键部件的单位,按照其销售价格的5%分别给予奖励,奖励总额最高500万元。落实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降低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对经过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投保企业,支持省财政按照综合投保费3%的上限及实际投保保费给予一定比例补贴,推动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市财政局、市工信委牵头,持续推进)

(二)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7.鼓励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载体,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 极支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打造“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互联网+创业社区”,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服务能力。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认定的,三年内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分别给予不同等次的运营补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持续推进)

8.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布局,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制定市级企业研发机构认定和绩效考核办法。对新认定的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落实国家、省、市财政奖补政策,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奖补。(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牵头,持续推进)

9.鼓励企业设立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独立经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对达到一定条件的,可以认定为市级科研机构,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方面可享受国有科研机构的相应政策。对利用存量房产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适用土地的过渡 期政策。(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牵头,持续推进)

10.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落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洛政办„2016‟119号,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牵头,持续推进)

(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11.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围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骨干创新平台及大型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市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市财政统筹相关资金给予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继续推进我市中小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每年确定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12.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工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社团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 运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13.围绕全面实施国家战略规划和争做全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的战略需求,培养“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旅游、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业、文化、科技服务、牡丹、健康养老、高效农业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凝练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和重点研发专项,集中统筹配置创新资源,一体化实施。(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14.围绕突破制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上下结合、市县联动的方式,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通过前补助、后补助、股权支持等形式予以重点支持,打通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二、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四)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 15.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在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其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落实相关法律和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金额比例不低于70%、最多100%,事前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持续推进)

16.贯彻落实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激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牵头,持续推进)

17.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奖励的相关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但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市财政 局、市国资委、市人社局牵头,持续推进)

(五)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

18.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分期缴税计划,在不超过5个公历内(含)分期缴纳,并将有关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19.鼓励支持驻洛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强和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在洛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我市转化扩散。大力发展社会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持续推进)

20.对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市转化的项目,按实际成交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技术转移机构奖励。对符合规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持续推进)

21.研究落实国家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技术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转持豁免的政策。(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22.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制定以科技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以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措施,贯彻团体标 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学会、协会协调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团体标准,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市质监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六)拓宽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23.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开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人才兼职的试点工作,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院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24.鼓励科研院所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贯彻落实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市人社局牵头,持续推进)

(七)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25.围绕我市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落实国家鼓励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在洛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在洛外国人才申请的工作证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在办理签证和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市外侨办牵头,持续推进)

2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较强产业化能力的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职称评定、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科技园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科协、高新区、各产业集聚区牵头,持续推进)

27.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支持洛阳境内院士推选,统筹现有资源,对有望当选院士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支持、协助和保障。对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28.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 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市人社局牵头,持续推进)

(八)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9.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市教育局牵头,持续推进)

30.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鼓励驻洛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鼓励支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增进教学与实践融合。(市教育局牵头,持续推进)

(九)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1.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人员推进分类评价办法,促进评价结果和岗位聘用的有效衔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32.根据国家、省部署和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市人社局牵头,持续推进)

四、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33.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市、县(市、区)联动,取参股、发起设立子基金、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对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河南省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发挥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政策,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简化管理流程,鼓励外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放宽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限制,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鼓励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市银监分局、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牵头,持续推进)

(十一)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34.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或挂牌,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再融资。(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牵头,持续推进)

35.依托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为我市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登记托管、挂牌、转让、融资等服务。积极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规范化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股权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夯实对接资本市场的基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银监分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十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36.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进入产业技术创新领域,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开放创投机构市场准入,简化注册手续,鼓励国内外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基金等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来洛创业发展。加快科技支行建设。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和评审机制,畅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业务,提供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银监分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牵头,持续推进)

五、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

(十三)深化市属科研院所改革

37.继续深化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市科技厅、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38.研究制定规范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在有条件的单位对院(所)长实行聘任制。(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39.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转企后的科研机构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要求加强监管。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市国资委、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40.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从事公益研究。支持洛阳市属科研单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十四)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41.鼓励加强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牵头,持续推进)

42.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牵头,持续推进)

(十五)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43.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44.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改革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六、推进开放式创新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开放创新。(十六)积极推进开放合作

45.实施改革开放合作工程。完善与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委和机构的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在洛布局,争取中国科学院在我市设立分院级研发机构,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我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洛转移转化。加快建立我市与知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会的紧密科技合作关系,积极落实我市与北京、武汉、西安等发达城市的科研合作,重点推进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知名院所深度合作。组织我市企业与知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会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合作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或引进技术成果在我市转化。积极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洛阳片区建设,全面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科协及各县(市、区)政府牵头,持续推进)

46.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洛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开展研发活动。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洛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创新创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经市政府同意后可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重奖。(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牵头,持续推进)(十七)促进军民企地科技融合发展

47.积极发挥在洛军工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军队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建立军民创新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对在洛设立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根据其绩效情况给予奖励。(市国防科工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48.探索建立以军工技术服务中心、军工技术市场等为主体的技术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和军工高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发布体系。支持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军民结合产业集中区建立军转民产业孵化器,重点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军转民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建成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区。支持承担军工任务的大型企业以及军工科研单位,利用其技术和产品优势,重点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重点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及产品中试基地;支持军工单位、民用单位和高校院所,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共建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组织军工先进技术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选择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进行军民联合攻关,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扩散。在遵守国防科技工业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鼓励支持军工系统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计量站、大型仪器和加工设备等高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和合 作利用,集聚国内军工科技创新资源。(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49.建立企地技术供需对接会议机制,搭建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科研院所成果推介、科技信息交流的创新合作通道。加快企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央(省)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释放企地创业创新活力。加快企地技术合作载体建设,建设一批企地技术合作载体,承接一批技术转移转化项目,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七、推动区域创新改革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谋划建设重要创新载体,积极开展创新改革试验,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十八)加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50.认真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先行先试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加快落实《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立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和发展模式,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51.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 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立足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快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支持洛阳国家高新区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鼓励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伊滨区科技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引导洛龙省级高新区发展硅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创新局面,完善区域创新布局。(高新区、涧西区、洛龙区、伊滨区、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牵头,持续推进)

5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省级产业集聚区走创新发展道路。依托省认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支持条件成熟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各产业集聚区、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牵头,持续推进)

(二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53.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高效农业项目倾斜,完善创新农业金融政策,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优势,加强科研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引进农业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对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创新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农业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市财政局、市农工委、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牵头,持续推进)

八、优化激励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 务转变,积极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

(二十一)完善政府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机制

54.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的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55.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分类评价标准,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主要由市场评价。鼓励支持学会等开展第三方创新评估,促进科技创新。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科技人员、社会公众意见,定期跟踪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市科技局、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二十二)推进市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6.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计划,依据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创新体系建设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洛阳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等工作。(市科技局牵头,持续推进)

57.建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完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公务卡结算有关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58.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持续推进)

(二十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9.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能,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司法审判,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专家顾问制度。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帮助企业规避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市法院、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牵头,持续推进)

(二十四)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60.加强政府科技综合统计和部门科技统计,把全社会研发投 入纳入统计指标,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调查制度建设,发布市、县(市、区)、高新区、企业等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支持国有企业健全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市统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牵头,持续推进)

61.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洛阳市县(市、区)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县(市、区)经济发展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各县(市、区)政府牵头,持续推进)

(二十五)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62.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化党政一把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机制。建立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人社、工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工信委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牵头,持续推进)

63.加大对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广泛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建立科技、财税等部门定期会商和督查制度,推动国家、省各类支持自主创新财税政策落到实处。(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持续 推进)

64.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加大投入的发展规划。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都要增加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对我市科技的资金支持,优化投入方式,提高经费使用效能。(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牵头,持续推进)

65.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普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到2020年我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实施纲要 篇5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德育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序言

沈阳历经百年积淀,从近代崛起的工业文明,到革命前辈的豪情壮举,传承着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地域精神,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中,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利用沈阳市优秀文化遗产和革命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道德高尚、理想远大、诚实守信、心理阳光等成为校园的主流追求,中小学师生展现出良好的文明道德素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公民素质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为建设和谐沈阳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章总体工作策略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以德育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工作方针

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自我教育与榜样引领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区域特色与总体推进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针,立足沈阳实际,明确德育目标,推进德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三)总体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中小学生品德修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第二章 丰富德育内容

遵循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规律,结合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一)小学教育阶段

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以诵读为主,指导学生读书、认字、写字,了解文化经典。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初步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好习惯;开展热爱集体、热爱家乡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教育;开展爱护环境、遵纪守法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开展心理教育、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小学生萌发爱国情感,初步认同中国传统人文精粹,感受经典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初步养成孝亲敬长、团结互助、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向上的性格。

(二)初中教育阶段

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以阅读为主,开展名篇讲解、写作与交流活动。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较为系统的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初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展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文明守纪、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思想品质。

(三)高中教育阶段

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把国学经典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研究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渊源和内涵,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和入党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合格公民。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命现象,掌握生存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第三章 搭建德育平台

(一)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研究编制《学科德育指导意见》激活学科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提高课堂育人功能。

(二)主题教育

学校要结合各种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勇于创新,及时有效的开展主题教育,并形成一种制度。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根据不同的生活主题和现实情境,抓住区域特点和班级特色,发挥学校艺术节、科技节现有平台的作用,通过班团队会、升旗仪式、社团活动等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文体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爱国兴校、校荣我荣”的情感。

(三)践行活动

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社区服务等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等场所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在假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好公益日活动。充分利用沈阳的红色资源,主动与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阳中共

满洲省委旧址、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单位建立校外教育联系,发挥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等场所的教育优势,开展“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行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家庭、社会

启动多元互动合作模式,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突出实践体验,完善德育实践体系,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贯通,推动政府、企业和社区参与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服务、考核、奖励等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在育人中的引导作用。

(五)网络德育

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构建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不断创新、丰富沈阳市中小学德育网、小太阳网和青少年教育服务网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建立与家长的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和咨询,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

第四章 采取六项措施

(一)开展国学教育

全面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生中系统地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幸福奠基。主要内容为国学经典的学习、修身和践行,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艺术、书画、体育项目的入门教育。主要途径是在中小学校开设少年国学堂,开设校本课、渗透课、体验课等,结合课程改革,分阶段实施国学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国学教育经典诵读、校园剧、古诗文比赛、实践体验等教育活动,组织校际经验交流和国内国际交流活动,以《少年国学堂》专刊为载体,展示各区县、学校的活动成果,传播中华经典文化及专家指导。建立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以大学教师、国学专家为补充的国学教育教师队伍。

(二)加强队伍培训

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开展德育队伍培训活动。市教育局每年开展针对区县德育科长和全市骨干班主任的专题培训。区县要抓好德育校长和德育主任的培训,以学校常规德育管理为主,提高德育领导的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教研部门要抓好学科教师的德育培训工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学校要做好全员培训工作,使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优化校外辅导员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在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各方面为学校提供校外教育资源。

(三)培育德育典型

加强德育典型培育。以主题示范县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区域德育特色形成,每个区县都要有自己的示范项目,以德育特色学校建设为动力,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工作,开发德育创新案例,打造区域和校本德育特色。开展感动校园好少年和好教师评选活动,发现、培养、树立一批德育典型。广泛宣传学生中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诚实守信、文明礼让、遵守公德、尊老爱幼的典型事迹,宣传教师中爱岗敬业、安心乐教、爱生如子、业务精湛的良好风尚,为学生、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深化网络德育

全市中小学校以“班班通”建设为契机,校校建立德育网站或网页,深入开展“网上德育1411”工程建设,以沈阳市中小学德育网为依托,开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文明、合理、快乐的使用网络。在寒暑假期间坚持开展网络主题教育。

(五)推进合力育人

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德育资源,营造全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要依托本市宣传、新闻、出版等部门,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与考核方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争取实现全市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等都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观学习的场所与基地。将祭扫烈士墓、参与志愿服务等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校长和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进一步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家庭,通过各种形式的家校联系,进行分层分类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渗透、整体协调的育人格局。

(六)加强德育研究工作

积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德育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措施,构建沈阳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纵向衔接,德育目标、内容等分层递进,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互联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开展项目研究,建设德育研究基地,搭建“沈阳市中小学德育论坛”等交流平台,推广研究成果,为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提供咨询建议。

第五章 完善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制

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谋划育人的发展战略,成立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德育常规管理体系,对全市德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区、县(市)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区域内德育工作,明确目标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二)建立健全德育指导检查制度

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标准,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市教育局每两年对区、县(市)德育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区、县(市)每年对学校进行一次德育检查和评价。将检查和评价结果纳入创建教育强区县的总体评价之中。

(三)建立健全评选表彰奖励制度

继续开展德育特色创建活动,将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德育示范区县作为创建教育强区县的重要任务。市教育局每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和特色学校活动。区、县(市),学校也要定期开展相应的评选表彰工作,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四)建立健全德育经费保障制度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新课改精神和理念作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本班实际,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班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方面:

1、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情,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学生难学、畏学、厌学。

2、重教轻学。教师侧重考虑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不敢放手或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3、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的培养。

4、对教学中的得失没有及时总结。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的依赖性强。

2、怕动脑,随意性强。

3、学习习惯差。不会预习、不会自学。

三、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生生达标。使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生生有所学成,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4、授课体现精讲精练。最少用一半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运用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间开展竞赛、评比等活动。

2、充分预习原则。对学生的预习做详细的要求,没预习不开讲,先学后教。

3、当堂达标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避免花俏环节,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生生过关。

4、让学生在中肯的评价中得到鼓励、改进、反省。

5、教学中利用课程内容、过程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法制教育。

6、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7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尽可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对师生的思维惯性的影响,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素质教育的影响力。通过必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运用、探索数学知识奥秘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以课本为中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积极探索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知识和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学好数学知识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践,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尽可能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整天搞题海战术,不能以为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数学基础课的学习, 必须把知识体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灵魂深处真正感觉到数学的魅力,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重视培养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始, 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学好数学是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文化氛围, 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性学习活动,倡导大家自愿组织学习小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在自主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为前提, 不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一定要把教学内容融入文化情趣中,创设趣味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热情,培养攻克难关的精神。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与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始终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有良好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任何其他表象的因素都无法诱导孩子们主动学习, 尤其是其他学科来说较枯燥的数学。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科学探索学习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探究数学知识奥妙的兴趣。在学习兴趣的支配下,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实施师生教学互动,培养探索热情,有利于激发新求知欲望,能够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互助学习的热情,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数学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大胆地说出来,在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探讨中有效解决问题, 从而得到成功的收获和快感,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新时期,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前提,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和谐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数学知识。教师要抛弃一切情绪化的干扰,以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围绕某一问题,开展师生互动,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实施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互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艺术地实施分层教学,有效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体, 各个教学方法的组合是否最优, 对于是否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乃至促进学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数学教材中的趣味性知识点,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情境。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首先必须了解和剖析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做好趣味性课堂教学目标导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教学策略, 拓展学生思维, 做到张弛有度。小学数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要融入相关科目的知识,教师要创新运用各种教学设计,营造和谐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数学课堂上,并且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组合,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课程的创新教育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把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创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结语

强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希望, 引导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能力和兴趣为目标,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生活中蕴含的趣味化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教育教学任务,贯穿于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强化实践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荥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建立体系开放、标准统一、认定规范、管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试评价,执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心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引导教师教育改革;健全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规范认定工作,严格教师职业准入,结合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三、工作原则

(一)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统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指导、考试管理、资格认定等主要环节,系统推进改革;妥善处理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二)严格标准,稳步实施。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组织考试,全省参与,同步推进。

(三)分级负责,规范管理。省教育厅负责整体方案设计和政策制定,统筹管理笔试、面试和资格认定工作;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实施笔试和面试工作;州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认定权限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明纪律。

(四)以人为本,公平择优。以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为宗旨,为考生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坚持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择优选拔乐教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招生考试院分管领导、厅人事处等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各州市教育局以及各高等学校分管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的组织和政策制定。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本州(市)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州(市)成立州(市)教师资格认定中心,负责做好本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具体业务工作。

(二)考试管理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由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统一组织,面试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统一组织,各州(市)教育局具体负责本地区面试组织实施工作。

(三)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关于笔试考场设置: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在标准化考场内进行,各州(市)按照要求提供标准化考场。

2.关于面试考场设置:面试对考场、设备和考试材料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设好面试考场并配备管理技术人员。

3.关于面试考官:面试考官由各州(市)教育局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云南省教师资格指导中心统一组织的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担任本州(市)相应学科、相应学段的面试考官。已取得培训合格证的面试考官要根据工作需要参加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织的定期培训,以更好地掌握面试要求,统一面试标准,确保面试质量。

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对笔试、面试考场建设、面试考官培训提供经费支持和保障。各高等学校负责做好本校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的相关工作。

(四)做好政策衔接

在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同时,要依据《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过渡办法》妥善处理好省内原有政策和国家现行政策的关系,以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该办法实施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

(五)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在明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招生考试院、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各州(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分工的同时,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云南省教育厅人事处牵头,建立云南省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协调机制,并制定相关的工作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协调解决云南省组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加强交流沟通,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

(六)严肃工作纪律

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据教育部暂行办法的要求,严禁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各相关部门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对承担考务管理、监考、面试等与考试工作相关的人员及报考人员的违规行为,坚决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罚。

(七)工作时间安排(参见表格1)

上一篇:河南省省直基本医疗保险门诊重症慢性病业务培训材料下一篇:计划免疫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