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2024-05-15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通用9篇)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篇1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我从中选取色彩这一节加以扩展,成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回顾色彩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联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

2、教学目标: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 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三、说过程:

四、说注意事项

1、因为课件的导入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部分欣赏图片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在“游戏一”中,要强调学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时从两个方面来想:一是实际物体;二是联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红色,实际的物体可以想到红旗、血、太阳等,而联想到的心理有热情、危险、食欲等。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色彩心理的灵活运用,如自己的服装、校园的环境、教室的布置等。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游戏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篇2

小泽(化名),男,14周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好在母亲虽然改嫁,却还能在经济上给予他一定的支持。该生表现为上课听不进去,有时还称病不来上课,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经常找周围同学讲话,不按时完成作业,有时甚至不写作业,脾气很倔,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时常表现得很自悲,但这个学生头脑灵活,心地也很善良。

二、案例分析

(一)要本着交心结友的原则,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先是利用课间时间找他谈心,以朋友的身份和他面对面交流,尊重他的人格、保护他的自尊心。刚开始, 他有抵触心理,看到他这样我真想发火,但后来一想,我必须放下我的尊严与他促膝交谈,为他着想,这样才能使他能主动敞开心灵,如饥似渴地接受我的教诲。像小泽这类从小生活在不健全家庭里的学生,逆反心理是很强的,每根神经都是敏感的,你和他谈心他也总怀疑你是在可怜他,尽管我有足够的亲和力,但收效甚微。怎么办?我只有思考和寻找另一种方法。

(二)要善于选择时机,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

对于小泽这样性格倔强,甚至有些自悲的学生来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弄巧成拙。这时我只有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再和他谈。时间不长,机会终于让我等到了,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我的一家》,当读到小泽的作文时,我发现这样一句话:“爷爷奶奶一天天老了,我不能总是依靠妈妈,我要争取早一天自立,我要好好地做家中的支柱,让爷爷奶奶晚年生活幸福。”读到这,我顿时被他的话感动了,突然发现了小泽心灵的闪光之处。我想,何不借这个机会和他谈谈呢?于是,我利用自习课悄悄地把他叫到校园里的一棵小树下,先和他谈他的爷爷奶奶,然后又谈他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他的妈妈,这样一步步,我发觉气氛变了,他的抵触情绪也没有了,偶尔会说两句话,但离我预期的效果差远了。接下来我要做的便是:给予温暖和足够的耐心。

(三)要用心去温暖、关爱学生,不讽刺和嘲笑,这样才能感化他们的心灵

解决像小泽这样的学困生转变问题时,一定要有耐心,即使一时达不到理想境界,也不要灰心,更不要在他面前发牢骚。对于小泽,我总是隔三差五到他家家访, 询问生活,嘘寒问暖。学习上,只要发现他有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赏一番, 这样能慢慢地树立起他的自信心。

(四)要培养感情,以真诚和信任打动学生的心,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浓浓的师爱

平时教师应细心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各方面帮助他们,消除师生隔阂,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小泽谈话,首先是从侧面了解他的喜好———打游戏,事先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一些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以及玩法,在和他交流的同时,我先入为主,说到一些游戏时,他听得几乎出了神。 当他用诧异的表情看我时,我乘机攻入他的内心,也就在这时,我知道了他为什么上课老爱讲话,老是和老师对抗,原来他是想借此引起全班同学以及老师的注意。 对他的坦城相待,我当即赞美,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他又向我说了很多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

(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敲开学生的“心灵话匣”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在小泽的潜意识行为中,有一个核心和关键因素———叛逆因素。经过我和他的多次沟通交流以后;他的精神得到了鼓舞,心灵也得到了启迪,再也不会无故称病回家、逃避学习、悲观失望了。校园里从此多了一个乐观自信、尊敬师长的快乐男孩。

三、案例启示

一个14岁的少年,本来就处于青春叛逆期,他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化,再加上家庭的不幸,所以迷惘自悲, 倔强或多或少都体现出来了。对待问题学生不能一眼看死,任何人都是可以转化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善于引导就能提高,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尊重他们,让他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尤其是在谈心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与他们像朋友般无拘无束地交流,进而使他们的身心能健康成长。

摘要: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和师爱,因为师爱的核心是尊重信任学生,师爱最能挖掘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潜能。教师对学生有殷切的希望,又能根据他们成长的特点,提供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转化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篇3

案例实践与反思: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校重视,纷纷配置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时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有时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工作中容易出现专业性错误。还有二部分教师虽然毕业于大学心理系,理论基础扎实,但因应用性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外,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还存在许多缺点,如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原理、规则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仍以请专家讲座或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课程培训为主。心理辅导工作是应用性、创造性、发散性、复杂性和情境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指标和与之相关的一成不变的策略手段,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措施符合集体中的所有成员,也没有任何一种策略永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更何况学校心理辅导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专业行为,尤其是个别辅导,通常是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服务,职业要求对辅导中所涉及到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使得辅导工作大都“藏匿于暗室之中”,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这就更加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对自己辅导过程的描述和反思来寻求有关专家或同行的建议。

美国著名学者波期纳曾经提出一道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是指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显性的和隐性的);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舒尔曼更是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包括原理规则知识、专业案例知识和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也就是我国有些学者所称的实践智慧知识)。职初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三类不同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见下图)

案例实践与反思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教师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智慧”为目的,以心理辅导实践中的问题为轴心,充分挖掘和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资源,在教师自主实践反思中转变,在同伴的交流互动中生成“实践性智慧”。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种崭新认识,也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案例实践与反思的方式

1.个别心理辅导案例的撰写

(1)主题和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心理辅导的核心理念或技术。常见问题、困扰事件和当事人背景,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

(2)基本情况和主诉问题

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生活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案例描述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对当事人某些情况必须作适当调整和改编以保护个人隐私。应紧扣主题,突出讨论焦点。

(3)症状诊断和分析

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评估和分析。

(4)心理辅导指标和策略

准备运用哪些辅导策略,达到什么样的辅导目标。

(5)辅导步骤和方法

针对当事人的情况具体采取了什么样的辅导策略和手段,包括当时面对的场景氛围、精彩对话等,需详细重点描述。

(6)结果和讨论

案例不仅要说明过程和思路,还要交待结果,包括辅导者和当事人的感受、认知、行为变化等,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等,应作一定的评析,同时揭示事件、价值和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从参与研究的主体来分,可分为自我反思式、同行交流互动式和专家引领督导式

(1)自我反思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自我反思的内容几乎涉及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和心理辅导过程的全部,可以是对学生问题的再认识,可以是对某一心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自我感受、灵感顿悟,也可以是对某个或整个处理过程的反思。

个别心理辅导的自我反思一般包括:

①辅导教师是否时刻注意到,所有的辅导行为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这一核心目的而实施的,辅导过程是否是与来访者共同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促进此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

②辅导教师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对来访者的问题是否进行了准确界定和澄清,并且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了来访者提高自我探索、自我决策的能力等,对自己某些咨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是否能坦然面对,对自己无法解决的案例是否及时转介。

③辅导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态度、需要、情感、信仰、价值观等对自己的辅导行为、辅导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④辅导教师是否注意在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坦诚的辅导关系。

⑤辅导教师是否注意自己所运用的策略在最大程度上是来访者需要的,是促进来访者有效成长的。

一般在一次或阶段性辅导活动结束后,辅导教师能通过自我反思,对辅导活动的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及时通过自述回忆等形式收集辅导活动中的信息,辅导中的长处和不足,总结自己的辅导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概括,逐步提高专业水平。

(2)同行交流互动式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开放自己。如加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主要形式有:

①对话: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专题讨论和沙龙等,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发现隐藏在辅导行为背后的理念等,进而提高自己的监控能力;

②协作:指同一课题组教师(可以是本校或校际间)分别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

③帮带: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丰富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活力、创新相结合,以期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由于各校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由校际间的交往互动组成支持性资源系统,这种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对于维护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行间交流互动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功经验,在实践中自觉调整辅导行为,提高心理辅导活动的效能。

(3)专家引领督导式

专家根据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操作情况,有选择地介绍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认知和行为干预,对心理辅导全过程给予关注和指导,并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估,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对心理辅导教师撰写的案例进行及时总结。

不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半路出家,长期处于教师的权威地位,关注于辅导暂时的显性结果,在辅导过程中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给予学生直接帮助,而不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决策,实现助人自助。所以,通过与专家对话的形式,能反思自己辅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策略,提升专业素养。

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吴增强老师曾经举办过个案辅导研修班和学校心理咨询督导班,辅导班学员们边学习、边做案例、边讨论案例,边分析研究案例,学员们在专家引领下相互督导,辅导技能、素养、反思能力和督导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在案例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专家的对话,这三种对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缺一不可(见下图)。

3.从实践反思的内容、过程的复杂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主题式和综合式

(1)主题式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并与小组诊断剖析的方式相结合,收集各种案例,然后以归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典型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重点讨论影响辅导有效性的各种观念和策略;对存在于自身或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主题可以是针对当事人相同心理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分别有三位学生都因玩网络游戏而不来学校上学,把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症状相同,但由于引发的原因不同、个体的基本背景不同,辅导的切入点和策略大不相同;主题也可以是针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同辅导策略而进行研究,如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如何相互转化使之达到最佳辅导效果等。将个案中的相关问题汇聚在一起,细致探讨,相互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增强和提高辅导的实际效能。

(2)综合式

辅导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当事人问题、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和心理辅导过程的全部。研究和开发综合式案例有助于全面探讨学生的问题和辅导策略,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型、学者型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实践与反思的基本方法

心理辅导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

在心理辅导案例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对象,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表现及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阐释,揭示丰富多样的个性,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调整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行动研究缩短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2.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创造的一种掌握边缘人散漫行为的工具。叙事研究在复杂的心理辅导案例实践中选择叙事的内容、事件、情景,分析立场、观点,把握个人的主观现实、假说和信念。叙事把个人的生活置于更大的环境中,既置于亲身经验的情境,又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提炼、明确有效的辅导行为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叙事发现心理辅导过程中遗漏的信息;尚未思考的角度和尚存的没有较好认识的问题。叙事帮助教师更加明确目的,确定价值观,并使教师的感情定向与人们和事物一致起来,有利于自己在活动中定位,并把自己的主体性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3.角色扮演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篇4

——《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每写一篇文章一定会进行精巧的构思,往往是先有一个想要表达的中心,在酝酿的过程中,作者往往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将自己要表达的中心表述的清楚明白。这时,他会搜取脑海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组合,有了内容,其文思都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刚接触写作不久,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根本没又对写作顺序有太多的关注。为此,在教学《令人神往的日内瓦》一课时,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教学案例:

在学习课文中描写日内瓦湖四周的景色时,我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第2小节,把自己最想告诉朋友的景物用直线划出来。接着学生自由交流句子,我出示句子,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争着举手发言。当学生把所有的句子说完后,我和学生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标注出表示地点方位的词语。

紧接着,我表扬学生读得真好,读出了日内瓦的风光绮丽,都是一些聪明的孩子,问他们敢不敢接收挑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敢!”我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还是这段话,你能将它按照先四周再中间的顺序再来说一说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根据我标注出来的方位,进行梳理,按先四周后中间的顺序轻声说了起来。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没有把“湖畔”和“沿湖”的顺序排正确,经过点拨,第二位学生说对了。所以,我又告诉学生说:“其实,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止这一种,如果老师再变一变顺序,按照先中间再四周的顺序,你们还会说吗?”这一回,大家都会了,没有一个出错。看到学生出色的回答,我笑了,我乘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写作的顺序,不能想到哪写到哪,不然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会让读者感觉你的思维是混乱的。瞧,这篇课文的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日内瓦湖的景色时,就是有顺序的。下面,就让我们模仿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一写黄浦江的美景吧。”说完,我出示句子:(1)黄浦江像一条彩带横穿申城。江中____________。江的东岸________________。江的西岸 ___________________。(按先中间再两岸的顺序说)

(2)黄浦江像一条彩带横穿申城。江中___________。江的东岸____________。江的西岸__________。(按先两岸再中间的顺序说)案例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进,我深刻地认识到: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截然分开。读可以促写,写可以带读。在教学《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时,我有对学生进行了写作顺序的指导。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两个小练习,清楚地明白了什么是写作顺序。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也明白了:只有按一定的写作顺序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条理,才会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后,又让学生模仿课文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写一写黄浦江四周的景色,学以致用,事半功倍,加深理解,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在总结的时候,告诉学生这种写作顺序的名称以及对其他的写作顺序加以梳理,我想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但是,不管怎样,读写结合,点滴渗透,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穿插作文教学,这样的作文指导方法结合了具体事例,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接受。众所周知,学生都知道作文要有顺序,但真正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通过尝试,我觉得按以上的流程指导下来,比纯粹的作文指导效果肯定要好很多。

具体效果我认为有一下几点:1.范例引路,形象易懂;2.读写结合,避免枯燥乏味纯理论指导,也便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3.趣味讲解,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令人反思的心理案例 篇5

完整版本的108个令人尖叫的疯狂营销秘密请

登录:

SEO案例一零零:圣诞树网站优化案例讲解(五)_SEO优化_令人尖叫的疯狂营销秘密

SEO营销案例库(完整版本的108个令人尖叫的疯狂营销秘密请登录巴特营销:http:///)特别声明:所搜集SEO营销案例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作者:范少晖(原创)2007-12-5 10:27:24 关键字: 网站优化 圣诞树

这篇文章的公布稍显迟了些,在优化上面,圣诞树网站自上篇文章更新到现在十天时间内网站并没有做大的改变,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页面,网站在这段时间内的排名变动比较大,其中主要体现在google上。

案例:圣诞树-购买圣诞树指定销售网站

域名:http://

快速有效提升800%营销效果,帮你彻底击败您的竞争对手!

引擎认作网站页面的相似度太高,拒绝收录。但不出所料,20日那天在google上site的时候,平安夜的故事、耶稣诞生、圣诞节礼物这三个页面已赫然出现在google的结果中,快照时间分别为11月14日01:55分、11月14日01:56分、11月14日01:18分,和圣诞树童话的页面收录时间相当,圣诞树童话页面的快照时间为11月14日01:56分。但在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同一时间收录的页面却不在同一时间内放出?而且,圣诞树礼物页面的快照时间比圣诞树童话页面的快照时间还早,为什么放出的时间却晚?既然是搜索蜘蛛爬行我的网站,为什么各个页面的快照时间却相差幅度这么大(01:18到01:56相差38分钟)?由于我的空间无法查看服务器日志,所以只能通过百度快照时间来推断网站的收录时间。按我们简单的思维方式,搜索蜘蛛来到网站,也就是说当搜索引擎向网站服务器发出浏览请求时,他会首先找到网站的默认页,然后沿照链接依次爬行,但当服务器返回的http数据流中头信息(header)中的出现200状态码,表示一切正常,搜索蜘蛛就会将网站的信息送回到自己的索引数据库,也就是百度快照的形成时间。莫非蜘蛛在我网站上爬行了38分钟?或许你会想到是不是我的网站空间请求速度慢,搜索蜘蛛执行效率低;搜索引擎或许是在同一时间抓取到的,而后在自己快照形成的途中遇到了延迟,等等的猜想。这都是不对的,我们不要把搜索引擎想的过于简单化,猜想只能使你更容易走入误区。也可能搜索引擎将索引回的信息没有放入同一个索引库,所以导致快照时间不一致,放出时间不相同,但这种猜想对于优化者来讲有意义吗?!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到一些很个人化的结论:同一时间收录的页面不一定同一时间就能看到。但有一点也必须明确,快照时间也并不是真正的蜘蛛爬行网站的时间,蜘蛛爬行网站的时间通过服务器日志可以查看,但一般情况下我个人经常把这个时间等同于一个时间来考虑。

20日那天我看到网站的收录已经放出后,随即又添加了如何购买圣诞树、圣诞树颈圈两个页面。这两个页面是在24日site到的,收录速度相比前几个页面较快。自18日发布上一篇文章到现在的过程中,我只对网站增加了两个这样的页面。有时候顺便在其他网站上留个链接,比如点石博客,未做去做任何的友情链接。

目前网站在google上排名已经得到一个明显的提升。目前,搜索“圣诞树”位于google第二页第一位,总排名第11名;搜索“购买圣诞树”首页第8名;搜索“圣诞树销售”google首页第一名。目前百度的情况较为反常,网站至今只收录圣诞树首页和圣诞树童话两个页面,网站首页快照更新频繁,却内容始终不更新。“购买圣诞树”“圣诞树销售”重回到原来位置,分别为第一名和第四名,“圣诞树”一词未找到任何排名,前几天看到“购买圣诞树”“圣诞树销售”恢复原来排名的时候,我还庆幸网站已经跳过百度的劫难,过几天可能主要词“圣诞树”会有明显好转,但至今未见起色。关于百度快照时间更新内 完整版本的108个令人尖叫的疯狂营销秘密请登录:

快速有效提升800%营销效果,帮你彻底击败您的竞争对手!

容不更新的现象对于许多新站都有同样的现象,百度现象有待观察。

作者: 范少晖

原载: 查查看seo优化公司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火灾频发令人反思 篇6

当地时间7月29日清晨,日本新日铁公司位于北九州市的一家工厂发生火灾,受火灾影响,工厂已关闭部份生产线。火灾导致燃料供应中断和计算机系统停运,高炉和转炉及延压设备等也被迫停运。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向其他建筑物蔓延。新日铁是日本最大钢铁企业。据悉,失火的八幡制铁所年粗钢生产能力为398万吨,承担着新日铁公司约一成的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4月,该工厂的5号炉也曾发生过火灾。当时,5号炉的煤炭存储仓库起火,大火燃烧了足足6个小时,375平方米的存储仓库完全被烧毁。户烟警署初步认为,起火原因是宽约1米全长约240米的传送带从高约30米处断裂落下,导致输气管破损起火。该输气管是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输入存气罐用的。

在国内,近日也发生了不少火灾。7月30日上午7时30分,上海松江新浜工业区某数码喷绘复合材料公司发生火灾,一个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车间被烧,过火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量生产设备受损。据了解,当时是一个生产车间突然蹿出火苗,由于附近有不少易燃物品,火势很快蔓延开来,单凭工人之力无法扑救。7月29日下午,广东顺德容桂一五金厂发生火灾,工人们从车间里面冒险抢救出众多易燃易爆物品,消防部门出动5辆消防车进行扑救。大火在约一小时后被扑灭,幸无人员伤亡,约50名该厂的工人安全从厂房中逃离。这两起火灾现场都有大量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失控,后果难料。

7月28日傍晚,广东中山开发区某皮革厂车间突然着火,中山消防支队开发区中队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动三辆消防车21名指战员赶赴现场成功将火扑灭。据初步了解,可能是一电焊工在焊补排烟管道时,引燃管道内沉积油污导致起火。火势顺着排烟管道迅速蔓延到车间。

7月28日下午7时左右,河北石家庄纺织厂发生大火。火灾发生后厂领导组织职工迅速撤离,随后展开自救。后来无法控制火势,报了火警,直至29日2时左右大火才被扑灭。纺织厂厂房约一半房顶被毁,暂无伤亡报告,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7月27日19时左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农夫山泉公司一生产厂房发生火灾。23时40分大火被扑灭。发生火灾的厂房完全坍塌。据悉,发生火灾的企业厂房内可能有塑料制品,火,势迅速蔓延。

7月27日下午,山东济南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建球类场馆发生火灾。火灾过火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因为扑救及时,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场馆主体未造成损害,并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由于该建筑正在施工,内部消防设施尚未安装。据调查。火灾原因为施工人员在电焊操作过程中电焊高温引燃体育馆穹顶铝合金屋面板下方的防水材料所致。

主观因素仍是火灾主要因素

总结起火原因,无非是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人为因素包括麻痹大意、疏忽、违章操作等,客观因素如天气因素、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并不是事故的主要因素,因为任何客观因素归根结底。本来也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损失的,但是正是因为主观上的疏忽和麻痹大意,导致事故最终发生。比如雷击会引起火灾。但是如果防范到位,雷击是可以避免的。

要避免事故,一方面需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主动出击,积极准备,预防事故,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消防监督执法。但是,目前我国消防监督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受经济利益驱动,以罚代改;滥用自由裁量权,办人情案、关系案,执法失公正;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执法谋私、权钱交易,侵犯群众利益等。要解决当前消防执法中的这些问题,就要建立“阳光透明、公平公正、服务便捷、监督制约”的消防行政执法新机制。还要有科学的方法,重点抓好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督促单位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被动接受消防部门监督转变到自身主动加强管理,实现消防监督模式由强制管理向指导服务的转变。

火灾并非不可避免。只要从思想上绷紧安全弦,谨小慎微,排查火灾隐患。做好应急预案,按规操作,就可以扼杀造成火灾的罪魁祸首,有效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莫把安全设施当摆设

企业生产现场一般都按厂(站)房设计规范建设有各种安全设备设施,且有一定比例的设施投入,但是因为人们没有让安全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使类似的事故一次次重演。笔者亲见一些大型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一般只有一个门是敞开的,其它大部份安全出口都关得严严实实。如果会议期间突发火灾,那就谁也休想逃离大火的魔掌。数年前,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友谊馆就曾发生过一起因安全出口被堵死而造成300多名学生葬身火海的惨剧。

据笔者观察,某些企业将安全设备购置回来,安全设施建成后,既没有进行安全常识教育,也没有培训设施的使用方法,而是将安全设施闲置一边,形同虚设;还有的单位,强调客观原因,不按规定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个别单位陈旧、老化供电线路至今未经改造。安全隐患不是没有被发现,整改通知也不是没有下达。但是督促不力,整改不细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此种种,使“安全第一”在某些基层单位成了一种形式,一句口号,或者一种装饰。

日前,笔者到某企业生产现场调查。发现不少大型会场、厂房、库房物资摆放特别拥挤,通道过于狭窄。“一旦发生火灾,跑都跑不掉,后果不堪设想啊!”不少职工忧心忡忡地说。有些大型会场、厂房、库房为避免“有碍观瞻”,将灭火器等消防设备放在不易取用的墙角,有的上面积存厚厚的一层灰尘,有的虽然检查日期、检查人员填写得清清楚楚。但不少只是做了迎接检查的表面文章,真需要用时往往“拉不开栓”、“关键时刻掉链子”。另外,大型会议室、厂房纵然有多条快速逃生通道,但通道不通畅成了“死胡同”。笔者顺着安全出口指示牌走到会场内的“安全出口”,却发现出口堆满了废物,绿色的“安全出口”指示牌虽然赫然可见,但却是“此路不通”。如果发生火灾,而人们欲沿此通道逃离现场,但逃生通道被堵死了,岂不要误人性命?

在一家企业班组岗位上,笔者看到有一职工正在抽烟,他还客气地给笔者递来一支烟。笔者告诉他不能在岗位上吸烟,他还满不在乎,一脸的不高兴。将烟灰弹到被套着垃圾袋的垃圾筐里,而两者都是塑料制品,极易燃烧引发火灾。“万一发生火灾,你会用灭火器吗?”笔者问他。“一般不会发生火灾的,就是发生了,到时候看看灭火器上的说明应该就会用了。”笔者又询问了其他一些职工,他们有的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灭火器放在那里只是摆设。随后,笔者在一墙角看到了灭火器,拿起来掂了掂,感觉非常轻。原来该灭火器早已是在“超期服役”了。

以上事实让人揪心,如果真的发生火灾,我们的职工能远离火魔、幸免于难吗?笔者认为,既然安全设施是保障安全底线的最后“保护神”,决不是给人看的饰物和摆设,而应是关键时候能救人脱离险境的最后一道防线。

任何一个漫不经心的疏漏或随意都有可能引发一场不可估量的灾祸。因此。笔者呼吁,企业除了要抓紧时间还历史“欠账”、填“空白”外,要尽快警醒起来,切实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做好安全设施操作培训,让其有切肤之痛;同时要彻底查一查还有多少消防栓等安全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有多少安全设施等成了聋子的耳朵——空摆设?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避免灾难事故,但我们应当为避免灾难事故进行不懈的努力。

《家》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7

在讲授《家》的公开课上,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深刻感悟到自然地形成语感,我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同时利用电视屏幕打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仿照例句用此句式练习说话,说出自己喜欢小动物家的原因。学生情绪高涨,都能根据图片(黑板上贴着四种小动物家的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整地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动物家的原因,从而绘声绘色地读。可是,我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没有人读蜜蜂的家。于是,我问学生:“还有一种动物的家,我们还没读呢。是谁的家呀?”

生:(几个人小声地说)是蜜蜂的家!

师:谁愿意读一读描写小蜜蜂的家的诗句,再来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生举手不踊跃,老师顺手指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请你来读,好吗?)

生:(机械地读)蜜蜂的家,是漂亮的房舍。

师:你为什么喜欢小蜜蜂的家,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你的原因吗?

生:因为蜜蜂的家漂亮,所以我喜欢蜜蜂的家。

师:你能恰当地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而且说得很完整,真了不起!不过,老师好像没有感受到你因为蜜蜂的家漂亮而喜欢的语气。你能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吗?

生:(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大声地)老师,我不喜欢蜜蜂的家!

师:(惊讶)为什么?

生:因为蜜蜂的家根本不漂亮!(大家附和:对,不漂亮!)

师:(迟疑了一下)“漂亮”换个词怎么说?

生:好看。

生:美丽。

生:美观。

师:你能用“漂亮”说句话吗?

生:我的新书包很漂亮。

生:星期天,我妈带我上街,买了一条裤子,挺漂亮的。

师:你的这个句子很复杂,但是正确。如果说“我的裤子很漂亮”会简洁一些,你还可以说“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漂亮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蜜蜂采蜜的花园和蜜蜂的家(指蜂巢图片)哪一个漂亮?

生:(大声齐说)花园漂亮!

师:是啊,可是蜜蜂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家漂亮呢?

生:(沉默)

师:(神秘地)孩子们,你们也许不知道,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高超卓越的建筑师,它们为了防潮、防寒、保护幼虫和自己,就利用工蜂分泌的蜂蜡一点儿一点儿的建起这样一个圆柱形的蜂房(师指图片上的圆孔介绍),许多的蜂房粘在一起就形成了图片上这不起眼的蜜蜂的家——蜂巢。也就是说,每一个蜂巢中生活着成千上万个蜜蜂的兄弟姐妹。(学生恍然大悟般“啊”了一声,开始窃窃私语)亲爱的孩子们,现在你能知道蜜蜂为什么会喜欢自己的家了吗?请你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试着说一说。

生:因为蜜蜂的家是蜜蜂自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所以蜜蜂觉得自己的家漂亮,喜欢自己的家。

生:因为蜜蜂的家里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很快乐,所以蜜蜂喜欢自己的家。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能理解小蜜蜂的心情。让我们来做勤劳的小蜜蜂,把你对小蜜蜂的家的理解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很兴奋,小手高高举起)

二、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熏陶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技巧的指导应建立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基础之上。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本案例中的学生不喜欢小蜜蜂的家,应当说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个性化解读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些思想观念不太正确的解读,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本案例中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蜜蜂的家,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局限性所致;同时,本意是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图片误导了学生,让学生反而觉得它很难看,学生对课文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与教师的预想背道而驰。但正因如此,又促成了教学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正确感悟课文扫清了障碍。而且,教师利用这一契机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对有嫉妒心理学生教育的案例 篇8

我陷入沉思,这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向我发问时的那一份焦虑、那一份渴望,把我震惊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陷入了“嫉妒”的心理泥沼之中,这是异常性格类型之一,由于嫉妒会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会使她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长此下去,这种扭曲的心理会毁了这个女孩美好的形象。我应该帮助她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整自我,使其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遏止。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对她实施了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咨询诊断,明确危害

我首先通过心理咨询让她倒出心理困惑。她毫不隐晦地说:“老师,你知道我是个自尊心太强的人,我多么希望能在老师和同学们中享有更高的威信和荣誉呀!可是当别人超过我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我说:“这正是你的致命要点,由于你内心攀比意识强烈,心地狭窄,所以对同伴的成功产生嫉妒、怨恨,甚至仇视对方,疏远对方的心态。”接着,我心平气和地帮她分析嫉妒的危害性,让她明确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一个芳龄年华的女孩,本应天真活泼、诚实友爱,彼此和谐共处。但却持虚伪冷漠心态,处于互相猜疑和互相提防的焦虑状态之中,这不是作茧自缚吗!”同时进一步让她知晓:嫉妒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如果整日沉浸于嫉妒之中,不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延误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一席话使她顿悟猛醒,为她走出嫉妒阴影迈出第一步。

然后是帮她找出“嫉妒”心理的根源,通过对话向她指出: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人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就是这个道理。她听着听着眼里闪出光亮,似乎心领神会。

二、引导疏通,调整心态

当她明理之后,急待教师的指导,于是我从以下几点引导她学会心理调适。

1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

我告诫她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时,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世界上没有最好。而只有更好,“第一”只有一个。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2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于是我鼓励她要自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这种多思多虑的嫉妒诱因就会悄然消失。而且,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3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我告诉她未来社会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公平、合理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正确的竞争意识,就会以嫉妒心理不择手段的。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缺陷,希望她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能和自己的竞争对手形成相互学习、和谐竞争的态势。不论谁超越谁,都应正确对待,切忌以嫉妒的心对人冷嘲热讽。我教育她做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容大量的人,以自己的美好心灵和聪颖的智慧赢得同学良好的口碑。

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生1:变成圆柱体。

生2:变成长方体。

生3: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

生4: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

生:圆柱体。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

生: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索

师:请小组合作,利用圆柱容器、圆锥容器、水进行实验,共同探究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6个小组展开合作实验:有的拿着圆柱,有的拿着圆锥,用圆锥装水往圆柱里倒,有的用圆柱装满水再倒入圆锥,有的观察水的高度,有的记录实验数据。必须说明的是,其中三个小组使用的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等底等高的,另外三个小组使用的分别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底高均不相等的。

三、汇报交流,引出冲突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何发现?

组1:我们实验时,用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倒在圆柱里,圆柱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组2:我们用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等到圆锥第三次装满水,圆柱里的水也正好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组3:我们组实验的结果与前面两组基本一致。

组4:我们用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往圆柱里倒,圆柱并没有装满,所以,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组5:我们组实验时,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倒完第二次后圆柱就满了。

组6:我们还要快,圆锥第一次装满水倒入圆柱后,圆柱就满了。

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2、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的三分之一 。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开始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

生:是不是我们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差别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开始用各种方式比较各组所用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的拿起尺开始测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

四、柳暗花明,又一春

师:请小组相互间交流一下,找一找结论不一样的原因。

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生再次汇报交流,经过辨析,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圆锥的体积有可能不是圆柱的1/3。

概括公式V锥=V柱=1/3sh

(等底等高)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用手势来回答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

3.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

(二)思考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你手中圆锥体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等底等高V=1/3Sh

七、反思

1.注重体验,引导发现

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圆锥体积公式的学习,关键是建构“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形成,靠文字解释和直观形象的观摩演示,都是苍白无力的,它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倾心投入的亲身体验。于是便有了上述实验,学生们借助不同的学具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再次发问引发了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对比与反思。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认知重点因充分体验而获得深刻领悟。

2.精心预设、有效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必须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生成性。文中先通过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再加以巧妙引导,使学生自然想到选择“圆柱”作为研究工具。由此看出,我们不但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某种目的和意义的实验操作,还要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才真正体现实验操作的价值。

3.尊重选择,发展个性

上一篇:教育教学反思心得体会下一篇:员工培训工作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