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2024-05-27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共9篇)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1

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有一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是学生指导自己的学习,其理论基础为兴趣-动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不仅可以体现地理课堂的多样化,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因此,主要开展了两次实践活动,分别有三个班的地理兴趣小组完成。

三、实践探索

1、地理制作

地理制作有很多形式,如地理拼图,太阳系星球模型,还有一些自然现象演示模型等。根据初中地理知识及孩子的特点,开展了地球仪模型制作活动。其方如下:

(1)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构造

(2)了解地球仪知识:地球仪倾斜角度,经线,纬线等。

(3)材料准备:铁丝、乒乓球、铅笔、记号笔、彩笔、量角器、钳子等。

(4)分成小组,自己分工,开始制作。

学生通过地球仪制作,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对本来觉得枯燥无味的地球仪只是有了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2、地理测量

地理测量根据教学目的,组织,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测量,以获得感性知识,巩固、验证已学习的知识。其方案如下

(1)知识准备:了解一天中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必须在一天中测量四次:2时、8时、12时、20时。其中由于凌晨两点在午夜,所以有老师完成,其他的有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完成。

(2)材料准备:温度计、笔记本、笔等。其中强调,由于没有百叶箱,温度计需在离地面1.5米的阴凉处。

(3)学生观测和记录。

记录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测和记录,了解了气温日较差,一天的平均气温、一周的平均气温,进而还可以深刻理解一月平均气温,一年平均气温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2

一、把握教材,构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苏教版《科学》教材主编之一路培琦老师曾说过:“在使用我们教材的时候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课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学生等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顺序做到酌情调整,利用教材、开发教材,从而构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在教材的细节处理上,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所需,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经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

例如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中“刮风了”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置:

1.科学探究:能够有目的地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研究学具(工具或仪器)进行研究活动,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2.科学知识:1能了解八个风向,知道风有力量,能估测风力的大小。2知道风形成的原因。知道人们可以根据刮风时的现象判断风的强度。了解风有利有弊及人们懂得科学利用风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研究风的方向、大小和风的形成的探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可见,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新奇感,很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这样的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并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机会,在自主参与、主动探索中发展思维、有所收获。

二、科学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虽然,小学生们对《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神奇世界备感兴趣,但小学生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受限,往往会对科学探究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忽略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致使认识得不够深化。或者在“求证式”实验的探究过程中遇到了与既定实验结果不同的异常结论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保护好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科学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中,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学校里开始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三年级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生活了两年多,对学校已经非常熟悉,但专门集中性地调查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对调查活动可能会充满好奇。但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在室外活动可能会“走马观花”,因而在调查前,教师要对调查任务作出明确的要求,并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检查指导。教师还要明确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对认为有生命的物体只进行细致观察,尽量不要碰它们,特别是不十分了解的生物;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如实记录,且小组的其他成员要对记录进行检查、讨论。在最后的交流研讨阶段,笔者让学生在自己经历了探究发现的过程后,共同讨论说说为什么自己小组记录下的生物是有生命的?

通过教师必要的科学引导,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合作、讨论等环节,在寻找生命物体和讨论生命物体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效合作,营造自探共研环境

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适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但这些科学探究一般都是建立在分组、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然而现在的孩子,他们对待事情往往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能够完成所有的科学探究任务,或者在小组合作期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的学生继续完成教师下达的探究任务,有的学生则在一旁不闻不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调节好学生的合作心态,以有效合作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一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如“植物茎的扦插”,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也要注意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角色的互换,使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小组内各成员的重要性和团队的力量,这样才能及时记录下植物茎在生根发芽过程中的不同现象,体会植物这一“分身术”的神奇与伟大。当然,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些意外,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也要在小组共同探讨分析找出自己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所在。

通过营造自探共研环境,促进学生在有效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信息、知识、活动的有效整合中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77

新课程改革让被分数重压下的中小学教育如沐春风,改变了“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内容、单调沉闷的教学氛围、管教与被管教的师生关系。活动教学被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习得知识、提高技能、丰富情感。

一、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现状分析

1.活动趋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部分教师不研究教材、不精准把握学情,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导致活动沦为形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

2.忽视主体的发掘。“一言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重讲授轻探究,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生活,把本应富有生命色彩的思想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学生沦为“忠实的听众”,没有参与,没有思考,其主体性受到抑制,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原则

1.趣味性。“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应打破“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活动,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形式,将认知与活动、学习与体验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

2.自主性。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学生也摆脱了机械模仿,不再“人云亦云”,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设计者,在活动参与中产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形成自我评价。

3.开放性。首先是内容的开放性。活动教学能跨越封闭、枯燥的教学樊篱,吸纳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是过程的开放性。活动教学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形式,活动设计具有灵活性,教学形式具有丰富性。再次是教学结果的开放性。答案不满足于单一,允许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多样性的答案。

三、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策略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避免机械灌输、空洞说教,要以生活为起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典型事例作为教学范例,让学生对生活产生感悟,获得实践的体验。如在《成长不烦恼》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各种烦恼。有男生说自己脸上长满了痘痘;有男生说自己“变声”了,声音变得低沉,被同学戏称“公鸭嗓子”;也有学生说自己与父母存在代沟,父母将成绩整天挂在嘴上,不能理解自己等。教者让小组学生选择问题(让自己长高、预防青春痘、保护嗓子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争当“排忧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学会悦纳自己的身心变化,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2.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只有亲历活动,才会获得主动发展。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精心设计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教学中,教者与学生一起做拍手的游戏,用右手的一个手指拍击左手的掌心,再依次用两个、三个、四个直到五个手指一起拍。为什么五个手指一起拍手掌才会出很响的声音?学生在感受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导读提纲,讨论交流:合作的原因是什么?合作与分工的关系怎样?合作的含义是什么?教师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打开“话匣子”,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对合作意义的理解。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信息交流的倾听者、对话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不断探索,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1)启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如在《笑对生活》教学中,教者以陈毅的诗导入:“试看大风雪,独有立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引导学生列举陈景润、蒲松龄、司马迁等人克服挫折的事例,从而学会面对挫折、承受挫折,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2)适时调控。学生在活动中会情绪高涨,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的情绪,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控制好活动的难度,以避免活动不到位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要优化课内活动,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预设与生活的统一、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统一,要合理设计、适度安排,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实践是相当有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解读

模式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 总结评价 巩固应用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提出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5、总结评价、加深体验

评价,既有学生小组间的互评,又有组际的评价,还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考方法的评价,重点是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二是对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评价。

6、巩固应用

7、拓展引伸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有收获。

二、尝试实践

1、问题来源

有问才能探。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1)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分数,老师很快判断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然后再让学生验证。“如何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既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探究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鼓励发现问题

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②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③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来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如学习比的知识时,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在球类比赛中会经常出现“2:0”、“3:0”?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思考,看马戏团表演,观众总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这是为什么。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就会涨高。

(4)在认知冲突中产生问题

如学习圆锥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把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发现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装满,这时学生傻了眼,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5)将课本的结论改为问题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5

【摘要】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功能,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一个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探索出如下教学摸式:①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②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③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④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关建词】自主、探究、摸式、特征、操作

一、研究目标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表现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外部调控轻内部转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二、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过程单一。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情感、意志、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他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转变,学校教育的目标由知识领域拓展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上,将个性的健全与儿童的未来联系起来,这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就需要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而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我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课题为学习的载体,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为学习内容,期间需要教师做相应的课题指导。

二、具体操作摸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质疑、猜想、探究、推理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质疑解难的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萨奇曼(Suchman)发展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们感到疑难时自然会去探究;(2)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并学会分析这些策略;(3)新的策略可以教给学生;(4)合作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模式利用学生先天的探索精神,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模式中,根据学生的活动可将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1、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通过以情激学、设难激学、创疑激学、信心激学(即让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信)、魅力激学(教师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

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再如,“分数的基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激发学生探性质”数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情景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们吃。(投影或实物出示)猴王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在教师讲到这之后,做出很苦恼的样子,猴王很为难,它既想满足后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这时候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充当猴王来解决这个大难题。随之,教师布置操作任务,用桌上的圆片进行“分饼练习”。学生在想学探究秘密的氛围中,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 “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3、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①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③网络探究

早在1995年,美国有一位教授就提出了网络探究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合作谈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题的训练也是教学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

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三、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四、操作注意事项

1、体现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获取和应用,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欢乐与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和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

2、提倡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感悟有不同着眼点、着重点,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是非常可喜的,教师一定要珍视、要尊重并大加鼓舞。

3、展现交流的真实。学生的课堂交流是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因此在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的认识理解无论正确与否,只要真实地展示学情,就会促进其发展。

4、重视与人合作。数学学习的很多地方需要合作,如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学具的操作、实验的完成,探讨规律和设计方案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将来走向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5、鼓励学法个性化。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数学、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的时空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 左秀兰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

丁证霖编译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课堂教学策略》

王维城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注:指导老师:刘云章

南京大学教授

赵东金

南京晓庄学院讲师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6

我校“课堂教学最优化实验研究”从 2004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年。五年来, 全校教师在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华罗庚教授的 优选法理论的指导下, 开展了全校性的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学 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年年创三中历史新高。实验中, 每个教师都 能够根据自身实际,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最优化模式。随着实验的深入 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2009年,每个教师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重新整 合了自己的实验模式。不少学科也由个人实验模式转向了集体实验模式。从目前 已定型的实验模式看, 其实验的主体内容, 基本都是在新课改理念主导下的自主 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为了促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在整合全校课堂教学最 优化实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望认真研究 实施。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天清理遗留问题” 等四个基本环节。而实现这四个基本 教学环节的载体是探究学习学案, 现将探究学习学案编写过程以及 “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作如下说明。

一、编写探究学习学案

探究学习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载体, 其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探 究指导作用。它有别于一般的预习提纲和导学稿,是由教材解析(教学目标、重 点难点、易混易错点、高考解读等 ——知识点探究学习提纲——知识网络图表 ——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规律总结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教学时应与 课本及学生资料等结合使用。

(一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分配并及时完成探究学习学案编写任务

1、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开学初,备课组长应根据上级教学安排,结合学校 实际,带领本组教师弄清本学期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教学安排、教学奋斗目标 等,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有序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通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大纲、学生所用资料等,科学划分学时,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备课组组长应在开学初带领本组教师通读教材、教参、课程 标准(大纲及学生所用资料等,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科学 划分教学学时。

3、分配探究学习学案编写任务。分配编写任务时,应根据本组教师实际情 况而定, 教师教学水平相当时, 可以平均分摊编写任务。有新毕业教师或没有教 过本年级教材的教师时, 老教师和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多承担或完全承担编写任 务。新教师可以负责打印、分发等任务。另外,也可以根据本组教师对某部分知 识教学的特长分担编写任务等。对于每个教师承担的任务, 一是要明确具体内容;二是要明确编写时间;三是要明确编写要求,严禁放羊式编写。在此基础上,教 师应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稿。为保证编写质量, 探究学习学案上必须注 明编写人,以备核查和师生共同监督。

4、制订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主笔,全 组教师共同研究, 制订出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并报教导主任批准和教导处备案。

这里强调全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 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每个教师明白本学期计划 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照计划教学,既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又可 以把集体计划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而由组长一人起草的教学计划是不可 能达此目的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相对较弱。

5、集体研究定稿。教师个人学案编写完后,由备课组长组织全组教师进行 集体讨论研究, 提出修改意见, 编写人根据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最后 由备课组长审稿签字(也可以相互审稿、印刷。严禁不经过集体研究的、谁编 写谁印刷分发的现象发生。探究学习学案原则上应在开学前编写完成, 印刷成书, 否则, 不仅保证不了编写质量, 还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编写任务或不能按时印刷 而影响教学进度,造

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一次编写时,也可分段编写,但必须 有时间提前量, 以确保不误教学。第二年可以在此基础上修编成书, 以后年年完 善使用。

6、准备学案答案,原则上谁编写谁准备,可以文字印刷,也可以制成课件。(二探究学习学案的编写具体要求及其作用

探究性学习学案分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两种。复习课学案编写已在高三 毕业班复习备考方案中作了详细阐述, 这里只对新授课学案编写加以说明。新授 课学案分课时学案、单元复习学案和对应性训练学案三种。

1、课时学案

课时学案即供平时每节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使用的学案。编写时 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具有时限性,必须保证在每节课 40分钟之内师生共 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具有针对性, 针对每节课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编 写。三是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能够根据课时学案自主探究学习。若学案编写过于 简单, 则学生通过学习无法弄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无法在学懂知识的基础上延 伸、迁移和升华;若学案编写不能直观明了,则学生无法自主学习;若学案编写 内容过多, 则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些都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一 定的负面影响。

课时学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②本节课重点、难点及易 混易错点。③本节课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提纲。④例题及训练题学习提示。⑤应 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题时的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骤、规律性总结等。⑥本节学习内容在本学科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高考解析。⑦课堂小结。其中①②④⑤⑥ 应由教师直接总结完成, 学生在上课时学习思考即可, ③⑦由学生在上课时自主 完成(⑦应为空白,学生学习后自己总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总结。上课时, 学生通过阅读①很快就知道本节课学习时应达到什么要求, 以做到心中有数, 明 白自己学习是否达标。通过阅读②很快就知道本节课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 是难点、哪些地方易混易错, 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自主学习。通过③和④的提示作 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阅读⑤知道怎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题。通过 阅读⑥很快就能明白本节内容重要与否(即是否是主干知识及高考时考什么、怎样考等。通过自主

完成⑦理清并弄明白本节课都学习了什么,有什么启发等。编写学案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边要求的项目进行取舍, 也可以根据需要 另增加项目。各项目内容应遵循前边提到的编写学案三原则(限时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不说,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否则, 学生光看学案就用去了很多时间, 则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连锁的恶性作用。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特对③作如 下说明。

编写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提纲时,可用填空的形式,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 让学生在学习时边读书(或相关资料边填写。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对每个知识 点应从各个角度进行分割解剖, 让学生既学习该知识点, 又同时弄清楚其内涵和 外延。

对理科而言,原则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编写:(1该知识点的文字表述是 什么。(2该知识点的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结论和关键词是什么。(3 该知识点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限制这样的使用范围。(4该知识点有 无公式表述,若有,其表述公式是什么。公式中每个量怎样用公式变形来表述, 公式中每个量的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是什么, 公式中的量有无限制范围或附加 条件等。(5该知识点有无推论,若有,其文字表述、公式表述是什么;若无, 为什么?(6该知识点有无逆定理,若有,怎样表述;若无,为什么?(7该 知识点易混易错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8该知识点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 活中都用于哪些方面,怎样用。(9该知识点怎样与本科其他知识联合应用或 跨学科联合应用。(10该知识点在教材和高考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否属于主干 知识,大纲要求学习到什么程度等。

对于文科而言,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编写:(1该知识点的文字表 述是什么,有几个要点。(2该知识点关键点或关键词是什么。(3该知识点 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为什么?(4该知识点易混易错点是什么,为什么?(5 该知识点与哪些政治观点、法律法规、政策等有怎样的关联。(6该知识点在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都用于哪些方面。(7该知识点怎样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 知识联合应用。(8该知识点在教材和高考中的位置是什么,是否是主干知识, 大纲要求学习到什么程度等。

上面是对每个知识点提出的原则上的解剖点, 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科学, 各 学科在编写时可以取舍, 也可以改正和添加某些项目。另外, 有些方面学生不一 定能通过自主学习回答出来, 此时, 教师可以直接加以说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读读记记即可。

2、单元复习学案

单元复习学案是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时使用的一种自主探究学习学案。复习方 法不同,编写学案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若教学时间较紧, 则可以采取教师一步编写到位的方法。学生自主 学习,理解记忆,并通过训练进行巩固升华。此方法原则上编写 1+2三个学案。一个学案是本单元知识的归纳总结。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本单元教材说明(又分为本单元教材知识点目录;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总结说明;知识点 学习层次分类、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高考解读四个部分;(2本单 元知识网络图表;(3本单元知识点解题时的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骤、通 式通法及规律性总结等。另外两个学案是和本单元知识点对应的两套专题训练学 案, 也即专题训练题。第一套为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骤、通式通法、基本规律的基础性训练题。第二套为升华性的模拟学校期 中期末考试或高考的训练题。

学生通过阅读知识学案中的单元教材说明, 在原来零碎学习的基础上, 对本 单元知识点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掌握。通过阅读知识点网络图, 能快速形成局部知 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阅读本单元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解题步 骤、通式通法及规律性总结等, 能在过去零碎运用知识解题的基础上, 升华解题

能力。通过训练一能够进一步巩固知识和解题能力。通过训练二能升华知识和解 题能力。

方法二。若教学时间允许, 教师可以编写成提高性提纲, 让学生在自我重新 阅读所有课时学案基础上,自行完成知识复习学案中的三项内容(见方法一。另外, 为

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教师可事先将正确答案制成课件, 或者 学生学习讨论后即发放,让学生完善。编制的两套训练题同上。

3、编制对应性训练学案

对应性训练分为平时课时对应性训练、单元复习对应性训练及考前对应性训 练三种。单元复习对应性训练前边已经讲过, 这里不再说明。考前对应模拟训练 则应根据考试范围、命题难易度等进行编写, 这里也不再说明。现就课时对应训 练进行详细说明。

(1根据课时划分情况对对应性训练习题进行划分。开学初,备课组长应 带领本组教师, 根据课时划分情况, 对对应性训练习题进行课时划分, 并做好文 字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2对每课时习题进行筛选。在划分课时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应 根据学校要求, 要求并检查督导本组每个教师熟悉课本上每课时对应性训练题和 学生所用资料上的每课时对应训练题。至少在讲课前一周全部做一遍, 然后在此 基础上带领本组教师对每课时对应训练内容进行研究筛选。训练内容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课堂训练题;二是当天书面作业题;三是资料上必做题目。对于课本和 学生所用资料上的题目, 经过讨论, 该删去的一定要下决心删去, 该补充的要补 充, 筛选习题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每节课安排了多少课堂训练时间;二 是学生每做一道题需要多少时间(可根据教师做题时间推算;三是当天有课的 学科会不会布置书面作业, 若布置有作业, 学生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学校规定每 科原则上应为 10—— 15分钟;四是考虑每天学生自主支配的课外时间有多少, 这些时间里除去学生日清占用 40分钟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做书面作业和 当天对应的资料(学校规定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和资料作业;五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六是要考虑课本和资料上题目的质量情况。然后在 此基础上, 确定出学生完成课堂训练、当天有课学科的书面作业和本课时对应的 资料试题分别所需要的时间和合适的题目数量。只有这样做才会保证把最好的题 目选出来, 才会保证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 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 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很难。

一是我们的不少教师还没有 这样的习惯和尝到这样做的甜头;二是个别教师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三是不少教师认为课本和资料上的题目既然编上去了, 就有其道理, 学生就应该 全做, 否则是一种浪费(忽略了资料具有的商业价值和课本要面对全国不同地区 和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四是一些教师害怕如果这些题我不让学生做, 同学 科其他教师让做了, 我就有可能考不出好成绩;五是害怕课下时间我若是不占别 人就会占用, 我就吃亏。鉴于上述种种原因, 对于课本和资料上的习题照单全做, 学生全做已经成了多年难以纠正的弊端, 其结果是学生没时间做, 要么不做, 要 么抄袭, 而教师们却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滔滔不绝地讲评, 既浪 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又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 了,呼吁教师们一定要科学筛选,高效做 10道试题远比没有效率的做 100道题 不知道要强多少!(3筛选出的对应性课堂练习题、当天书面作业题及学生资料上的必做题 目的处理方法。

为了确保训练效果, 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可以把这些题目和例题一起编辑到 学案中去, 最好是开学前成书。二是对这些题目全批全改;三是这些题目必须进 入日清和单元双过关的范畴, 让学生做到满分题,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要组织验收, 教导处要组织检查,并列入教师考评。

探究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7

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并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转变为教学共同活动的多边性, 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参与率, 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 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先导, 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 一种享受, 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扭转, 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如《Natural Disaster》, 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利用多媒体提供视听材料向学生提供更直观背景材料,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讨论埋下了伏笔。

二、引导探索,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运用已学知识探索、发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教师的主导, 但主导并非代替, 把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 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have/has gone to及have/has been to时, 通过安排场景, 让一学生去办公室, 引出“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office”, 该生回来后引出“He has been to the teachers’office”, 从而让学生探究出两者的区别, 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发扬民主,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扬民主, 讲究师生平等, 教学中不搞“我说了算”的“一言堂”, 而是提出错误的推理和结论, 和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学生据理力争, 坚决摒弃盲从、迷信的观念, 放手让学生讨论, 互相说理, 直至达成统一认识。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了学生有主见、不盲从、能自主的好习惯。

四、尊重差异,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英语教学, 教师往往搞一刀切, 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现有水平差异, 简单施教, 强迫灌输。因此,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的主动性都较差, 有些学生对英语课产生了心理抵抗行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 是“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亲近学生,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 健康、自主、自觉的发展, 掌握知识, 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 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华而不实, 提出的问题思维程度与层次低,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法单一, 教学中不论是什么内容, 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过分功利化, 教学中概念形成过程简略, 企图用大量的解题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急功近利, 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教学目的不明确, 照本宣科, 学生学习兴奋度差, 收益小。因此, 提高思想品德常态课的效率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精心预设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驾驭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要全面深刻地研究体验教材。第二, 教师要分析教材, 理解内涵, 摸清联系点。第三, 要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 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 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 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第四, 要以学为出发点, 做好教学预设。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 它是为教学服务的, 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最后要制订弹性教案。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潜心实践

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 运用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 开展自主、合作而后探究等学习活动。另外, 也要注重学生活动安排的多变性。其次要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与一身,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创造了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而言, 它可以使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和动画, 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渲染课堂教学气氛, 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悉心生成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 创设精彩课堂;给学生搭桥引路, 让学生顺利地说下去;对学生关爱宽容, 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 讲求实效。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要走到学生中去, 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谁还愿意试着来说一下你的答案和理由”“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分享一下”等等;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识学生。教学过程中, 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认可, 使其产生心理满足感, 形成愉悦的心境, 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

总之, 关注课堂生成, 教师一定要关注下列五种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流状态, 情感状态、学习效果的生成状态。

四、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

古语云,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有效地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后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反思, 能真实地记录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和感受, 及时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记录好每节课、每一天的课后反思,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科学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许广敏

摘要:提高常态课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需要教师正确地面对自己的课堂, 纠正以往教学中的误区, 做到充分备课, 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 掌握学生发展动向;精心设计, 引导开展多边对话;课后反思, 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关键词:有效预设实践生成

基本策略,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 学会合作, 学会倾听, 学会分享,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从而达成学习的目标。在自主中体现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例如:在教学《Star signs》时, 按星夜分组, 每个小组讨论自己星座, 教师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同学及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然后小组选择最合理的跳跃练习向全班展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主题探究;幼儿;自主学习

主题探究活动是一种基于幼儿主动探究行为的充分认识和认可而展开的一种活动。它以主题的展开来组织活动,帮助幼儿把日常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在特定的主题背景中再现与整合,并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不断互动,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自主学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独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学习,即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

《幼儿园的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并指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而主题探究活动是符合幼儿自主学习这一年龄特点的,它既包含全面发展幼儿的要求,又关注每个幼儿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需要,给不同的幼儿有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并通过活动发现事物之间的变化和联系,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如何使主题探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试图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他对学习的兴趣关联度很大。因为,兴趣是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或某个活动发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发、自觉地学习,从活动中获得一些经验和乐趣。为此,在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观察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注意把握时机,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适时的引导幼儿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确定新的主题,并不断激发和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例如:在《种子发芽》主题活动中,教师让每个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种植,孩子们天天去观察种子的变化,天天为种子发芽的不同情况进行记录;有一天,孩子们突然发现记录的材料太多了,前后的顺序都打乱了,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这时老师及时介入幼儿的讨论,询问幼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十分着急地告诉老师记录材料的情况,教师也着急的说:“如果继续这样记录下去材料会越来越多,这是个大问题,大家都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材料整理的有顺序又整齐。”教师及时地抓住幼儿关注的问题和兴趣点,把问题抛给孩子,并将问题转化为全体幼儿共同探索的活动。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制作小书》由此诞生了!

孩子们的发现,预示着他们对这一问题、现象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制作小书》的活动中,幼儿经过了多次操作、观察、感知、交流,从开始制作出粘在一起或订在一起的不能看的小书——到制作能翻页的小书——到能设计页码、封面——最后,作出一本完整的小书。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是在不断的与材料、与同伴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我们认为这种生成活动,给予幼儿的不仅是发现,而且有效的促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良好契机;在这种生成活动中,既能使幼儿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学习与成功的快乐,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对事物、现象的好奇和兴趣点,适时引导幼儿进入问题的探究中,发挥幼儿的自主学习潜能。

二、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基础,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杜威认为,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幼儿已有知识生活是他们“同化”新知识经验的基础,他们总是依靠先前的一些经验来理解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建构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外部的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结果。为此,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预设和幼儿生成的内容尽量是幼儿感兴趣和自己所熟悉的,在幼儿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中能找到支持点,形成“问题意识”,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引发幼儿的好奇与探索行为。例如“会变的图形”, 大班的孩子在图形认知方面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在“会变的图形”活动中,幼儿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如:图形对称关系的问题,图形的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问题。为此,在活动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现有的图形材料进行主动探索,如:尝试多种方法改变图形,从探索的过程中,解决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在幼儿的自主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的幼儿首先选用的是方形的图形来变一变,其次是三角形和圆形,而且,围绕着这三种图形进行变化的频率也最高,而选用梯形、椭圆性进行变化的少。究其原因是,孩子们对这三种图形熟悉、了解,经验也比较丰富,使得他们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尝试,去建构新的学习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增强他们主动探究的自信心。

三、以幼儿个体之间的互动,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的发展是与众不同的,自主学习就是承认和发扬孩子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因此,个体自主学习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注重孩子的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因为,孩子的心智同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他们比较容易相互理解。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9

绵竹清道学校:马时利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健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体现了三个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这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如在教学小数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首先问:“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六一儿童节”,师生齐唱“六一歌”,引出布置六一联欢会会场场景图,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找规律”,让孩子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找规律>>一课来说吧,引出问题后,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小花小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从而小组展开讨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求得最佳的答案,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互补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合作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五、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就<<找规律>>这节课来说,小组讨论找到主题图规律后,教师就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如:“做游戏”、“接着摆”、“有规律的掌声”、“表演一些有规律的动作”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

六、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最后我们仍以<<找规律>>一课为例,通过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以后,再做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手儿巧”。要求孩子们把一些花按规律贴在头饰上,把头饰戴上并说明按什么规律贴的,让他们都参与并展示成果。最后布置一个课后练习“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为妈妈设计一条项链”。让所有孩子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能促进思维活动,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上一篇:新-学科组简介(修改版)-(201451)(DOC)下一篇:房屋抵押贷款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