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作文

2024-05-30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作文(共6篇)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作文 篇1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赵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吸引了我。本书的作者是孔屏和张勃老师。张勃老师是我上师范时的恩师,虽然说她教我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带着对张勃老师的崇敬和对这本书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是我最有印象的一篇文章。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动作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多维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可以经受挫折的考验,激发其成就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耐受力,从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篇2

我是因为一件小事意识到“蹲下来”的意义。有一天,我带儿子上街采购,一进商场,他就不愿意自己走了。我只好蹲下身来哄他,可就在蹲下来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感受:我的眼前全是裤子在晃动,黑黑蓝蓝的一大片,看得头都晕了!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因为,只有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才能看见他所看见的画面;蹲下来,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的陪伴;蹲下来,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

“蹲下来”,需要父母身体姿态和心理姿态的同时变迁,要关注孩子当下的感受,了解他难不难受。经常有成年的来访者找到我,他们反反复复说的都是他们的童年。一个35岁的男人跟我说,5岁时,他打破一个碗,妈妈把他狠狠骂了一通。他受到领导批评时,突然想到当时妈妈是怎么责骂、羞辱他的,于是他的“难受”在那一刻迸发了,跟领导大吵大闹。

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对他们来说,父母的脸色,就是天空的颜色。看见父母生气,有的孩子会吓得不敢吃饭,即使父母生气的原因跟他没关系。父母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一次,我给一个电视节目做嘉宾。女主持人和我聊天时说:“杨老师,我从来不敢唱歌。小时候,我妈说我唱歌跑调,让我以后别再唱了。长大后,每次遇到唱歌的场合,我都躲起来。别人都以为我清高,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是怕死了!妈妈的这句话,伴随了我20多年!”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真的是责任重大,需要换个角度,去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样说话、做事才不会伤害到他们。

“蹲下来”,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父母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

很多孩子不愿意叫人。一个爸爸找到我,说他家的孩子两岁多了,出去玩时,让他叫“叔叔、阿姨”,孩子总是低着头、嘟着小嘴说:“不叫。”我告诉这位爸爸,孩子不愿意叫人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父母因为孩子某次没叫人而当众批评过他,于是,他将跟人打招呼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他不愿意叫人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最好能给孩子一种自主的感觉,这样他就会有支配感,心气儿自然就顺多了。父母可以蹲下来问孩子:“你看,阿姨来了,我们是跟阿姨握手、拥抱,还是问阿姨好呢?”如果孩子当时正在专注地玩耍,父母没有必要非把他拎过来跟大人打招呼。想想看,当你看电视看得正入迷时,愿意被人打扰吗?

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孩子在超市里跟爸爸吵着要一个小汽车,引来很多人围观。爸爸没有气得跳脚,而是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原来,他们家里有个一模一样的小汽车,所以孩子认为超市的小汽车是自己的那辆。之后,爸爸蹲下身来对孩子说:“宝宝,小汽车想它妈妈了,它想趁着你不玩的时候,回超市来看看它的大汽车妈妈。等我们回家时,爸爸保证,它肯定也会回家的!”孩子一听就明白了,高高兴兴地跟爸爸走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优后感 篇3

回想起彦彦小时候经常会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对我温柔一点?我会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妈妈这样做是爱你的。此刻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很苍白无力。显然,我对孩子使用了家长的绝对权威,只要冠以“爱你”之名,妈妈怎么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读完这本书,我尝试一次蹲下来的姿势和彦彦说话,我发现即使是略带严厉的语言也变得温柔一点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惯常的居高临下的“俯视”变成了四目相对的“平视”,我们顺利结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来不止于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心态,一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态度。沟通是双向的,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将这个尊重揉入日常亲子教育的点点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个足字旁就变成了“蹲”,显然尊重孩子要求我们家长放低姿态,更加主动地与孩子沟通。这种姿态与心态,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对家长的绝对敬畏,敞开心扉,更准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仅能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时候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作为父母,生活的种种压力难免有时候会让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喜欢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然而身教永远重于言传。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因为一些琐事心情略烦躁,女儿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洒了一地,女儿说:“妈妈,水杯打翻了。”我说:“谁让你把水杯放到身后的,你看洒了一地!”女儿委屈地看着我。现在想来,其实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儿,二是,放低姿态,跟女儿道歉:“对不起,妈妈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给你重新倒一杯。”也许女儿就会开心地说:“没关系,妈妈!”知错认错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不能仅仅用于孩子,同样要反思自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记得中学时代读过《傅雷家书》,很难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就会与孩子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教育孩子的同时永远在深刻反思、检讨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样相互学习探讨,我想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大概莫过于此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作文 篇4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作文 篇5

现在的超市经营者很能读懂儿童的心理,一般把儿童的玩具和食品摆放在货架的底层,而把成人用的货物摆放在高处。这样如果你带孩子走进超市,在你的视线内问孩子要不要这个,要不要那个,那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反映迟缓,因为他们看不到你所指的商品。在他的视线内,他看到的都是他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在这个时候,你想要知道孩子的需要,就得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去看他的“世界”,那样,你也才会走入孩子的内心。

书中的事例启示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意识到孩子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每一个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有共同的生活。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所在,而教师则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很难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接受自己,以至很多老师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但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老师之所以没能教好孩子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难教,而是我们很多老师没有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没有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没有共同的生活。那么老师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呢?

首先,应当尊重每一个孩子,这是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前提。学生有优差之别,但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责任不是在于一个孩子,一部分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作为差生,他们的心理本来就有些自卑倾向,如果我们老师再不能将他们和优生一样的对待,那势必让他们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产生极大的隔膜。所有为人师者,一定要记住:尊重每一个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作文 篇6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不应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来”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来”,所谓肢体的“蹲下来”,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有比学生高的东西。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片段吧!

片段一:教师去学生家家访,如果学生没有给教师搬凳子、倒水,教师肯定会想,这个学生真是白教了,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真没礼貌;如果学生搬凳子、倒水了,教师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想问,当你的学生到办公室找你谈心时,你会给学生搬凳子、倒水吗?

片段二:当学生遇到你时,学生不向你问好就走开了,这时你肯定会想,这个学生白教了,连向老师问好都不知道。但是,当学生很有礼貌地向你问一声,“老师好”“老师早”时,你会回应——“你好”“你早”吗?或许你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好”“早”,或许直接省略为看一眼学生,轻轻的一声“嗯”,更有甚者,假当没看见学生!

片段三:当你恰好手中的红笔没有墨水时,你向学生借红笔,学生马上递给你了,但假如学生病了,学生去你的宿舍吃药时,你会倒水给学生吗?

片段四:学生违反纪律受到教师的批评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当教师讲解有误,承认自己的失误时,却变成了美其名曰的“师德高尚”。

像这样的片段有很多很多,这里,我想问一句,老师,学生和你是平等的吗?这是“蹲下身和学生说话”吗?其实,这些都源于教师的一种“潜意识”,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而正是这种“潜意识”造成了口喊师生平等,行动上却并不平等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做到“蹲下身和学生说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做到平等

师生间的平等是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遇到学生问好时,教师可以说声“你好”,学生帮助教师做事时,即使是一点点小事,也要说声“谢谢”,学生到办公室与老师谈话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搬凳子、倒水,不要认为这样做了会有损自己的身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就在自己违反班规时,接受处罚,多次打扫过教室。教师只有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把民主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

尊重学生差异,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他们的成绩有优、良、中、差四种情况,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指挥棒下,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一棒打死。教师往往只喜欢优等生,对后进生抱有歧视的态度,总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们脸色看,对学生犯小错误就严厉斥责,甚至用言语进行侮辱。在这里我想说:老师,你想到过吗,你会在无意中挫伤学生幼小的心灵,甚至给学生的一生都留下阴影。当你因学生不能完成任务而大声斥责时,不访看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编著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想想书中的多元智能论。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优点,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用相同的眼光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爱。

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行动上让学生感受到平等

记得上小学时曾学过一篇题为《我选我》的课文,文中的小女孩在全班选班委时,投出了选自己的一票,当老师问她为什么选自己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相信自己能做到,我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教师反思的例子呀。在这里我想问:老师,如果你们班有这样的学生,而他只是一位很不起眼的学生,甚至是后进生时,你会给他们机会吗?你会相信他们吗?我想这里有部分老师会认为是学生在有意捣乱吧!这并不足为奇,对学生“潜意识”的偏见(平庸的学生什么都是平庸的,表现不好的学生什么都不可能干好)让你并不相信他们也能做好。老师,我想说:你知道吗?这样你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信任自己的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在学生的自信面前,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不妨多设计一些“试一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发现本班人才。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是相信自己的,在心灵深处、行动上体会到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低年级班级里有一个仅仅五岁的小男孩,他并不是一个有超常智力的孩子,仅是因父母忙不过来,而早早送到学校里的“早读儿”,这样他过早地接触到一年级的知识,让他幼小的头脑难以接收,结果,一学期下来他的成绩排名最末,数学仅考了10多分。从此,教师就认为这个孩子是一个“笨蛋”,给他下了“差生”的定义,烙上了“差生”的印记,这个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后来,他的妈妈让他复读了两年。结果,在第三年,这个孩子的成绩出奇地好,一跃成为了全班的第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在对待学生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从学生的智力水平、身体等因素去考虑,不要过早地给学生定型。这样,对待学生是极不公平的,也是极不平等的。否则,即使爱因斯坦在你们班,他依然不会成才。

老师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漫长的育人生涯中,我们要转变许多教育理念,“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无疑是一种符合新型师生关系的典范,相信只要你能做到真正的“蹲下来”,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一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测试下一篇:部门旅游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