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4-08-24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精选2篇)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1

【摘要】从当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入手,总结当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分析广西壮族典型文化元素,提出民族元素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结合的原则,探讨壮族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广西壮族;文化元素;艺术设计;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20-02

一、引言

民族文化元素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古人早期的艺术成果。广西壮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当地文化资源中璀璨的一笔。壮锦、绣球、铜鼓、干栏式建筑等元素已成为挖掘壮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在许多艺术作品中也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在文化强国的指引下,势必要深入挖掘这些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进入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中。

二、当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分析

基础造型与三大构成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塑造、画面色彩、图形构成以及空间表现等问题。

(一)基础造型课程。艺术设计的基础造型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与设计速写,旨在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二维与三维造型能力。素描作为基础造型之基础,是人类最早进行的一种造型方式,也是当前造型艺术的核心基础。设计素描主要以线条与明暗为载体,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形态的创作与结构的探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创新来发掘一些新形态。

色彩是人类视觉最容易感知的视觉元素,作为一种造型语言,人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出现了我们常见的载体材料,如油画、水粉、水彩等。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相比,更注重装饰、搭配与写意等要素。

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同素描一样,不但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设计速写旨在提高设计专业学生草图构思与方案表现能力。

(二)三大构成课程。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是在二度空间范围内,探究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重构以及元素构成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是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探究色彩三要素对视觉的影响,利用构成学知识,结合人们对色彩的感受,进行色彩设计。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学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的要素是点、线、面和体,而它的组合法则就是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均衡、比例、韵律等。

三、广西壮族典型文化元素分析

民族元素内涵丰富,且种类繁多,壮族文化元素也不例外。笔者根据比较研究法,列举以下几种壮族典型文化元素进行分析。

(一)壮锦。中国传统手工织锦,大约起源于宋朝年间,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一般以棉线或麻线作地经与经纬平纹交织,图案生动且富有民族特色。壮锦应用广泛,可用于制作衣裙、背包、台布和被巾。此外,壮锦的纹样图案也是一大亮点,传统图案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植物等二十多种,后期又出现一些地方特色的纹样,如桂林山水、民族团结等。这些精美的图案,或二方连续或自由组合,无论在二维形式还是色彩构成上,都是当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所研究的内容。

(二)绣球。在广西众多的刺绣工艺品中,壮族绣球是最精美的。壮族绣球原是壮族人民的定情信物,现在已成了壮乡人们的吉祥物,成为传递民族文化的使者,也成为许多人家居中的装饰品。一般绣球大多以红、黄、绿三色为底和面料,由十二片绣瓣组成,各片绣瓣上皆绣有吉祥图案,如梅、兰、竹、菊,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刺绣过程与方法比较简便。而壮族绣球以堆绣绣球最为著名,其采用复线刺绣方法,图案极为复杂,所绣之图案立体感强、栩栩如生。壮族绣球的空间构成与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或许能为当前艺术设计的基础课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三)铜鼓。铜鼓是壮族人民祖传的宝物,在壮族村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壮族铜鼓数量最多,造型精美,总体造型为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稳重饱满之感。其装饰也有许多讲究,鼓面为重点装饰部位,中心施以太阳纹,外圈以光晕纹配合,鼓边部分配有精美的动物圆雕装饰,以蛙形为主,此外还有骑士、龟、鸟等。鼓胸、鼓腰部位也配有装饰图案。鼓足则留空处理,形成疏密与虚实的对比。在装饰纹样方面大致可分为物像纹与图案纹两类。物像纹以太阳纹、羽人舞蹈纹、龙舟竞渡纹为代表;图案纹以云雷纹、圆圈纹和席纹为代表。这些图案往往以重复、重构的形式出现,产生较好的装饰效果和美学氛围。

(四)壮族建筑。干栏建筑作为壮族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特色鲜明。据《博物志》记载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这是历史上对广西壮族民居形式与功能简单而生动的描述。干栏式的壮族民居以当地的木材为基本骨架,空间一般有下、中、上三层。下层架空,开阔不设围栏,用于圈养牲口,堆放石磨、农具等重型杂物。中上两层铺木板,四周用木板围墙,人居住在中层,上层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中层的前端设有阳台,也称望楼,可用于晾晒衣物,也是纺织、乘凉和对歌的场所。望楼内就是主厅,也称堂屋,设有神龛。堂屋两侧是卧室和厨房,一般左右对称。壮族干栏式建筑对地势的利用、空间的构造以及原生态材料的使用都是当前空间设计所追求与倡导的。

四、民族元素进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原则

民族元素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两者的结合可促进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发展,但也需遵循一些原则。

(一)注重原本的课程目标。基础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民族元素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相融合时,可以渗透到一切的方式、手段等教学途径上,在形式上也可多样化,但必须以实现课程原本的目标为原则。如在平面构成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壮锦的图案为教学素材,来探究这些传统纹样的视觉规律。

(二)注重民族文化的创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在多年的生活与劳作中智慧的结晶。然而,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于当今的生活。在民族文化进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时,必须本着吸其精华,适度创新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们去认识与接受。如干栏式的壮族建筑在适应地形与气候方面,有非常好的功效,但是当今城市化的进程并不需要照搬曾经的样式,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可以借鉴壮族建筑的空间形式,创造出一些新的建筑空间。

(三)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基础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课程目标制订也会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壮族元素进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方式与手段可以多样化,但是必须注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如在三大构成的课程中,可以融入许多壮族元素,可以直接描摹图腾纹样,也可研究其空间造型,但是必须考虑这些内容或形式的训练目标,以及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程度。

五、广西壮族文化元素进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方法

民族元素与艺术设计基础课结合的方法有很多,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广西壮族文化元素进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壮族文化元素进入教材。教材是授课内容的直接体现,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壮族文化进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入教材。通过笔者的实践,壮族文化元素进入教材的方法有下面两种:第一,在教材编写时直接进入教材。第二,进入教师的参考教材系列。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一本教材,会有一系列的参考教材,壮族元素进入这些参考教材后也会进入课堂。

(二)壮族文化元素进入课程训练。对于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来说,课程训练不仅时间比重大,而且作用大。课程训练包括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只有通过这种反复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壮族文化元素来源于生活,与课程训练结合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让学生直接描摹壮族纹样或形态。如在设计速写课程训练时,可以直接让学生临摹壮族建筑的照片。第二,对壮族纹样或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在三大构成课程训练时,可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壮族特色纹样或形态让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民族纹样,在构图与色彩搭配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

(三)以模块化的方式来推动。目前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受到较多的关注,在一些高校的成功应用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模块化就是将课程目标分化为几个相应的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根据这些模块再配以相应的训练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每门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设定相应的民族元素模块,既能发扬民族文化,又可以让课堂内容推陈出新。如在设计速写课程中,可以设定壮族建筑临摹与写生模块。

(四)鼓励此类教学改革的立项与研究。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各级教学单位都鼓励教师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壮族文化资源,通过鼓励相关教学改革的立项,督促课题研究与结题工作,可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或能直接进入课堂,或能指导课程教学。当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都缺乏创新,通过鼓励民族文化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立项与研究,对艺术设计基础课能带来些许新意。

六、小结

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国和文化强区是当前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拥有着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精美的纹样图腾、巧妙的色彩配置、合理的空间结构吸引着我们去挖掘与传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须遵循相应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2).[2]江波,黄露,谭典.广西壮族干栏建筑对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应用探究[J].艺术探索,2009(05).[3]赵畅.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5,8.[4]詹松.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三大构成”教学现状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5(6).作者简介: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篇2

笔者所在高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地域文化资源, 鼓励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从2011年以来, 通过深入研究广西地域文化和细致分析本土传统图案, 发掘其文化和艺术价值, 同时结合实际设计生产经验, 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创新设计方法, 研发了“桂字号”地毯图案系列产品。

1“地域文化”的概念界定及主要内容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等[2]。广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由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不断积累、共同创造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见表1) 。

2 广西传统图案的设计特点

广西传统图案取材来源广泛, 充满民间乡土质朴之气。图案造型精致、构图讲究、排序严谨、色彩鲜艳, 体现了人民淳朴乐观、善于美化生活的天性。主要来说, 广西传统图案设计有以下四个特点:

2.1 图案设计的具象性

具象性图案常见于女性儿童服饰和家居用品, 其中, 动植物形象是最常见的题材, 例如:鱼、青蛙、飞鸟、蝴蝶、莲花、牡丹等。这些精致的图案较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了祖辈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自觉创作。在尊重事物主要形态的基础上, 以传统审美观点进行变形、增减和美化修饰, 选取原事物最典型、最生动的部分进行设计, 使图案适用于二维装饰。依据这些题材所设计出的图案富有生活情趣, 寄托着人们对氏族、家庭、婚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图1是从各民族服饰和织锦上搜集抄绘的部分具象性图案, 分别是:鱼戏莲叶、喜鹊蝴蝶如意祥云、回头麒麟、双龙戏珠、喜鹊牡丹。

2.2 图案设计的抽象性

抽象性图案非常方便于手工操作, 其本身几何格律灵活多变、装饰性非常强, 常见于服饰的领袖口、裤脚、云肩、腰带等处。具体来说, 选取原事物最典型部分拆分成为点、线、面等几何元素, 并按照不同的方位重新交织、连续等构成各式纹样, 取得一定的视觉引导效果, 也有修边收口、烘托图案主题的作用。图2是从壮锦中搜集抄绘的部分抽象性图案。

2.3 图案的文化功能

受历史上生产力长期低下、科学知识有限和民族宗教信仰等影响, 古时人们对许多现象不能正确理解, 所以产生了混沌的世界认知观念及图腾崇拜, 由此作为灵感创造图案以表达思想。此外, 历史上部分民族——例如瑶族和苗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 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图形就是他们的思想传播载体。因此, 传统图案不仅有装饰美化功能, 而且蕴含特定共知的文化印记。例如瑶族盘王印象征着族人对于盘瓠的崇拜和对氏族的祝福;宁明花山人像群记录了宗教祭祀礼仪或辉煌战绩等。这些传统图案融汇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汗水和感情, 深深蕴含本土历史文化精粹。图案的文化功能使得原本单纯的纺织图案具备了传承记录能力, 审美物象从二维装饰升华到了三维层面, 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世世代代流传的“记事本”。

2.4图案的色彩表现

古时人民从大自然环境中学习到了色彩搭配法则。传统图案风格质朴厚重, 尤其喜爱使用黑、红、橙、黄、普蓝等高纯度颜色。传统图案主色调采用低纯度颜色, 显得洗练平实, 中心位置或衔接收边位置的图案多采用繁丽古艳的颜色, 绝少使用黑白灰等进行调和。在大面积使用对比色的衬托下, 少量使用不同深浅的同类色做叠加效果以增加二维图案的层次感。

3 创新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

目前, 地毯图案设计存在零碎性、表面化、局部性等缺陷, 同质化现象也非常突出, 社会创新设计的动力不足。笔者认为应结合高校的科研教学优势, 培养一支创新设计团队, 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 将广西的自然风貌、语言文学、民族情感、人文传统等内容整合融入到设计过程中, 让团队把对创作主题的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和系统理解, 由此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地毯图案创新设计之路。

通过三年的实践之后, 笔者探索总结出包括四个方面的创新设计方法, 重在把本文表1中的地域文化元素所表象化, 以提炼后的、审美的、物质的方式展现地域风采, 能直接被社会所理解, 实现完整的心理认同, 刺激市场消费。

3.1 体现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象

根据使用目的, 将主题素材的特征侧重梳理、进行提炼, 重新解构组合, 使原事物转化为具有美学视觉性的、能够传播和对接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元素, 使之成为表达思想与精神的符号形象。

例如图3, 这幅作品的表现主题是南宁青秀山国家风景区的标志景点——明代南宁籍进士肖云举所建的龙象塔。整体设计中突出龙象塔的造型特征, 把其反映的风水含义和周边环境内容提炼出来, 突出龙象塔质朴、厚重和青秀山的灵秀、苍郁的特征, 并融进了南宁市花朱槿的抽象造型以辅助构图, 利用向心式的构成形式将各种元素进行有序排列, 形成饱满、形象、生动的画面组合关系, 体现南宁历史典故风貌的新图案。

3.2 体现艺术时尚性

将设计视野拓宽, 尤其是能够把握住眼下时代文化题材的流行动态与审美观念发展趋势, 创作出侧重富有艺术质感与时尚品味的新图案系列, 能够与装饰行业流行的现代风格、极简风格、后现代风格、高科技风格等进行搭配, 成为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

具体来说, 首先要摆脱本土传统风格的羁绊, 根据当下社会文化、大众审美走向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更加自由的艺术发挥, 抓住原事物最典型、最被广泛接受的形象进行设计, 采用卡通的、抽象的、仿油画水彩等手法, 用现代设计思维将传统图案转化到商业时尚中去, 拉近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图4是一幅现代简约风格的迷你毯方案, 毯面尺寸60×60cm。这幅方案选取四类广西本土经典建筑代表——广西国际会展中心、广西民族博物馆、三江县程阳岩寨鼓楼、全州精忠祠花戏楼——作为素材来源, 意为表现广西的“经济、文化、历史、文娱”四个方面的辉煌成就, 以建筑结构特征为设计语义:广西会展中心的折板型穹顶索膜结构、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鼓身外形及装饰铸件元素、鼓楼的密檐塔形木结构、花戏楼的单檐歇山式大屋顶和屋顶脊饰等。将原本复杂的建筑造型提炼成几何线性图案, 保留建筑的主要特征, 并采用广西人民所偏爱的红黑两色, 旨在强调广西及本土建筑朴素厚重的外在性格。图案整体颇具原建筑造型神韵而又充满现代时尚感, 具有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

3.3 体现民族民俗性

从图案设计的角度看, 民族民俗性主要是指广西本土诸多民族在图案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所遵从的特定固有的内涵特征、心理情结, 这些寄托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希翼的造型符号, 几乎成为广西民族民俗传统最为显著的外在标志, 事实上也是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市场喜爱的创作主题。

因此, 继续抓住“民族民俗性”这个热点主题来创新设计, 重要的是要战略性地权衡市场喜好与民族民俗元素表现力度, 注重传承表达优秀的民族民俗传统, 把美好事物与特定空间实用功能、市场使用需求进行有机结合, 彼此之间能形成有趣的互动和呼应。

图5是一套组合式双喜毯, 以壮族新郎新娘的传统服饰为主题, 分为男女两款, 每款长60cm, 宽40cm。“囍”字以蔓草卡通形象处理, 显示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图案整体采用单纯大红色调背景, 突出人物形象的主体地位, 以可爱的民族人物形象、鲜明亮丽的服装特色为特点, 呼应了所在房间所需要的红红火火的气氛。一方面在婚礼当天, 两款喜毯可以拼在一起合成“囍”字, 放置在喜床床头上作为床头毯, 增添喜庆气氛, 寓意新人生活喜气洋洋;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 两款喜毯可以分别拆作床前地毯使用。这套喜毯胜在不仅成为民俗风情的形象代言, 还能成为人们实用生活工具, 实现了民族民俗的主体性与日常生活使用的良性互动。按照这个设计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创新设计出其他民族人物系列的喜毯图案, 赢得稳定的消费市场。

3.4 体现开放主体性

中国传统手工地毯以其所传达的民族文化, 精良的材质, 精湛的工艺而享誉海内外。20世纪以来我国地毯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形成了北京式、美术式、彩花式、素凸式四大名毯[3]。

要做好“桂字号”地毯图案系列, 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发展眼光和更开放的心态, 把图案设计放到全国甚至世界的视野下去考量。不仅要注意体现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本身, 还要吸收中国四大名毯艺术的优秀成分, 开发出兼具广西特色和其他风格流派精粹的新图案系列。需要格外注意的是, 在设计过程中, 首先必须要确认“广西”的主体位置, 应主动地引导设计理念的铺开展示, 重点表现本土特色和优势, 始终是以本土地域文化来影响、感染和吸引市场。

如图6, 这是一幅为在北京的某广西特产厂家会议室而设计的地毯。在参考北京式地毯构图原则的基础上, 以广西瑶绣为主题进行创新。北京式地毯的标准格式是:四周围绕三边, 四角镶嵌角花, 中央放置圭龙。这种在整体布局上讲究四平八稳、端庄大方的对称形式的构图, 旨在营造一个中央统一、四周呼应的画面构成关系[4]。在构图上以两层几何图形做收边处理, 再加一圈黑色收边, 版芯以橙黄色为背景。中央以团花的形式纳入了瑶绣中经常出现的并蒂莲花、双鱼戏珠、花卉等吉祥物形象, 反复强调了被瑶族人民所广泛喜爱的“蝴蝶”这一形象, 并在团花四周以大小八个角花作呼应处理, 以红、黄、绿、橙等鲜艳色进行穿插协调, 整体和谐活泼而不失民族风情, 最大限度保存了设计主题的独特性和原真性, 体现出“奇幻、华丽、精巧”的传统瑶绣之美。

4 结束语

在我国装饰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地毯行业具有非常乐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实现地毯图案设计的创新, 为了拓宽广西特色产品的市场领域, 如何深入挖掘和运用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需要以历史文化内涵形象、艺术时尚性、民族民俗性和开放主体性为设计方法进行深入开发实践, 以增强地毯的适应机能与时代价值。借着广西南宁东盟国际博览会、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平台, 推出“桂字号”地毯新产品, 传承本土传统精粹, 以新形式体现广西这个多彩之地的不同魅力, 同时也推动广西高校社会服务的参与程度,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的良性发展, 实现企业、高校和市场的多方共赢。

摘要:以广西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 从具象性、抽象性、文化功能和色彩表现四个方面对本土传统图案进行分析研究, 发掘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历史文化性、艺术时尚性、民族民俗性和开放主体性为设计方法进行创新, 以期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系列图案, 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地毯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广西,地域文化,图案,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崔唯, 肖彬.纺织品艺术设计 (第二版)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26.

[2]赵世瑜.中国文化地理概况[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244.

[3]杨光宇.中国传统地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83.

上一篇:啊!真好吃-写物作文600字下一篇:翻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