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2024-05-06

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共8篇)

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1

1 广场舞起源的多元性

舞蹈与文艺同源,有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学术界普遍认为,巫术是舞蹈的直接来源,而广场舞作为团体舞蹈,其带有鲜明的团体性特征,通过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和轻快明朗的乐曲相配合,其起源与人类早期祝祷祈求粮食丰产等传统祭祀活动有相当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广场舞来源于人类早期的巫术祭祀活动。至今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通过集体舞蹈进行节日庆祝的传统。舞蹈作为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以广场舞的方式重新被人们认识,其强烈的节奏性和健康符号特色深刻符合中国当代市民文化的特征,因此,这种来源于人类早期科技文明不发达而进行的祈福祝祷仪式在当代重换光彩,并被学术界认识。通过对广场舞起源的分析,能够得出广场舞的起源是多元性的,无论巫术、游戏都印证了人类对审美的认识和对精神生活得以丰富的追求。

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2

1 现代城市广场

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传统城市中的围墙, 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在以现代主义为主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原则指导下, 整齐的路网和方盒子建筑形成20世纪城市的典型景观, 建筑成为主角, 广场成为附属。这一时期的广场规模巨大, 平面规整, 空间围合感差, 绿化少, 缺少人性尺度。二战后, 人们厌倦了现代主义城市空间的单调, 冷漠。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探索了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重建街道和广场的理论和方法。与二战前相比, 当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 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 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广场规模、形态多样, 注重与城市社区的整体协调, 注重空间尺度和人的心理感受;广场多功能混合使用, 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广场设计注重步行和其他交通体系的连接和综合设计;注重生态环境, 关注历史文脉。

2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特点

2.1 二维的围合空间

广场是以二维的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这种二维的存在形式突出了人的存在活动, 从一开始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 广场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这些三维建筑构成广场的视觉焦点, 成为广场的空间界限, 同时其体量、造型也体现了某种精神, 成为广场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公共性的共享空间

城市广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聚会、休闲的活动场所, 因此, 城市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 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广场应便于开展各种休闲、运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 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 城市广场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可参与性, 只有城市居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广场的各种活动, 能够充分地利用广场的各种设施, 其公共性才能得以体现。

3城市广场的现状

3.1 尺度过大

国内一些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 导致广场尺度过大。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不具备亲和力, 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 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建筑边界等因素共同制约的。

3.2 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多种形式。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 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 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 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有的广场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 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 其原因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新、旧建筑没有呼应。

3.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设计者只是照搬其他成功广场的表面形式, 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3.4 缺乏人性化处理

国内一些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 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 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 可视却不可达。而且会造成广场视觉空间开敞, 但游人只能在硬质铺装上活动, 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

3.5 广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场所应尽量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 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 在不妨碍整体景观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得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 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3.6 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及建成后, 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 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 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车辆的停车场。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 时刻监控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 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

4 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4.1 以人为本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 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要注意草种的选择。城市广场的绿化草坪不仅有观赏性, 更要有实用性, 要满足人们在上面“坐”、“躺”的需求, 因此, 不能为了追求名贵、追求观赏性而以诸如“小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貌似有情实则据人于千里之外的词语把人和广场隔开, 拉远了居民和广场的距离, 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大为下降;要从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人手体现城市广场的人文关怀。居民在广场内活动时要求有良好的服务配套设施。广场内公厕、电话亭、座椅、照明灯光、无障碍通道等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对广场认可度。

4.2 突出文化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 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 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特点, 突出地方文化。不同的地区, 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这些差异, 以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于地势不平坦的地区, 可利用地势的高差, 在布局上采取梯级、平台、阶地、斜坡等手法, 突出层次, 既能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动态感, 同时又能领略到广场的立体景观;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舞台。因此, 广场的建设要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 广场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大众文化, 要立足于本地、能够为市民所理解和接受。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使广场既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 又具有突出的创造性,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形成极富魅力的特色空间。 [ID:3891]

参考文献

[1]王富臣, 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IJ].华中建筑, 2000, 1S (4) :60-61.

[2]刘韶军.城市广场建设要结合居民的休闲特点[J].城市规划, 2002, 26 (3) :99-100.

[3]王柯, 夏健,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8-75.

[4]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004 (3) :29.

漫话城市广场设计 篇3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尤其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休闲娱乐广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类型的广场,是本文讨论的主体。广场并不是现在流行的房产开发中那种以建筑为主的“没有广场的广场”,而是能够聚集很多市民的大块空地。而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时期,称为Agora ,这个词有集中的意思,是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是由当时活跃的民主气氛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古希腊人将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审美情趣渗透到广场的设计当中。因此,广场是外部交往的共享空间,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与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建筑、住宅及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些休闲娱乐、调养身心、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我们看到城市广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群活动,特别是黄昏以后市民涌向广场聆听优美的音乐,观看动人的喷泉,享受清新的空气。由此可见。城市广场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休闲、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广场一般是指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地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外部公共空间,也是构成城市、乡镇公共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首先必须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广场的外部条件、客观情况和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了解城市规划对广场的要求,包括广场用地范围的红线、广场周围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了解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了解使用者对广场设计要求,特别是对广场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要求,对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等。广场设计只有结合上述各种因素,统一和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才能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广场。

城市中的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近代著名建筑师萨里宁(Eliel Sarinen)在《城市》(The city)一书中说“……也许没有任何地方比圣马可广场的造型表现得更好了,它把许多分散的建筑物组成一个最壮丽的艺术总效果……产生了一种建筑艺术的持久交响乐”,圣马可广场不但在建筑上集百家所长,而且还是群众集会,举行节日庆祝的场所,除此之外还供市民游览和散步,完全与城市交通无关。意大利人喜欢在广场上与亲朋约会,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这座美丽的客厅,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其群体的空间处理和新老建筑相协调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仍有借鉴意义。

绿化广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广场生活将成为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形式。国内有些学者已经开始从“三位一体”(指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的角度),以广场建设为主线索来开始研究21世纪的公共空间。人类在建成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四个阶段,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理念的今天,现代城市绿地已走过了游憩观赏阶段,进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目的的阶段。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成为衡量一个设计优劣的标准之一。我国近十年内城市绿化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少原有的公园也相继拆掉围墙,改成了绿化广场。纯粹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绿地已逐渐演变为城市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城市中的小面积绿地即“微缩”绿色空间的营造,将成为生态城市的绿色特色。城市广场设计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从而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无限的自然。为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配植常与一些地方文化相联系,诸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产、地方名胜古迹之类的雕塑、文化墙、古建筑、古文物等文化艺术景观相结合。为体现多姿多彩的艺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常用蟠扎、修剪、编织等整形方式创造各种形象生动的植物造型。

功能多样性使得休闲娱乐广场的空间富于变化,设计时要巧于利用植物的不同层次、形态和色彩特征结合其他园林要素,组合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活动空间,将一个大的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分割成各种大小不等、动静结合、风格各异的若干小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目前我国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乔灌木比例不合理,缺乏观叶、观果树种的问题。有些广场常绿树种用量较多,导致绿化气氛过于凝重。广场绿化植物配置的艺术水平不高,种植形式呆板单调。休闲娱乐广场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儿童游戏的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较多,绿地面积较大,植物景观丰富,夏季遮阴较好,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呼和浩特的如意广场,包头市的银河广场。这类广场功能多样,集文化教育、娱乐、健身、休闲观光、社交活动于一体。广场形式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设施齐全,面积可大可小。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造景方式根据环境特点、各种活动空间需要和景观特征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配植植物。往往将主景区配置成规则式,其他地方兼有规则式和自然式。

随着智能科技设计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智能科技设计社会,智能科技设计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那时智能科技将大大简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們将使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享受生活,与被使用者产生直接接触,来表达我们的行为。

小议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篇4

一、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希腊时期

西方城市广场最初兴起是在古希腊时期,最初是用于商谈国家大事和集贸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是,位置是闲散和不确定,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较高的政治氛围,人群喜欢聚集在一起休闲、娱乐,喜欢广场的氛围,广场的实用功能渐渐的从带有政治倾向的议政往纪念、娱乐等方面发展,广场也开始固定在一个地区作为一个标志场地存在。随着不断发展,广场渐渐的兴起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广场作为意大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充满魅力的广场。有学者认为“如果意大利没有了这些广场那它就不存在了”。从功能分区上来说,意大利的广场分为政府议事,商业活动,宗教传播以及综合性的广场。大家认为应该有一个开放性空地与其行驶的功能相配合,这种布局理念就成为了当时广场设计的主要理念,大家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商业活动,从设计当中的规划来看,中世纪的城市广场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范围合围性,大部分的规模尺寸适与所在的城市社区相匹,地点一般都在城市的中心范围,周边建筑物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空间和尺度的连续性,从而创造出大家所能接受的“如痴如醉”的城市景观,著名实例有圣佛朗西斯科的广场等等。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视觉感官和庄严的艺术效果,并使用了透视原理和比例法、美学原理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发展

中国古代真正能成为广场的场地非常少,封建时期的广场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合院落空间发展成为的广场,特点是利用广场空间的变化体现主题的宏大气势。另一类是结合交通枢纽、贸易往来、宗教活动等功能的传统城镇空地。但是广场文化和思想是相对滞后的。

言而总之,城市广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具有挑战的,现代广场的含义更加广泛,已经不再是市政类广场,出现了许多广场类型。现在的城市广场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生产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广场的特点

(一)城市广场的基本特点

.性质上的公共性:近几年人们生活节奏的速度越来越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越来越喜欢带有群体组织性具有丰富内涵的户外娱乐项目,需要满足不同的人群对广场的需求,城市广场要求有方便的对外交通。这正是满足公共特点的具体表现。

2.功能上的综合性:城市广场应该满足的是大家对于户外多种活动的需求。要取代以往的只具有单一或几个功能的广场,要建成具有多功能多口味实用性的现代综合广场。

3.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大家对一个空间要求是不一样的,综合的功能要与之多样性相配合,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要让人们产生场所感归属感,这种感觉是对人们的一种安慰和调节。这样的一个广场才是一个合格的广场。

4.文化休闲性: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一大亮点,是当前城市对外“眼睛”和“嘴巴”,追求愉快的心情是一个广场基本的理念,我国的广场舞很盛行,从侧面反映了对一个广场的要求,要满足人们的这种表演欲望。

三、目前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性求大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广场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盲目性的求大。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人们的理念往往是大的就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广场建造起来会显得特别粗糙和空洞。广场的大小不是盲目的确定的,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人流、地区大小、交通因素、整体感官、周围建筑等方面入手确定大小,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二)广泛种植草坪

城市广场在充分考虑绿化问题上有很大的偏差,有些城市广场草坪成了主体,广场面积虽大。但是这样建造的话就会把大量的人群聚集在有限的几条道路上,不利于人们的活动娱乐。在空间处理上,绿化不可或缺。但是不能大面积的铺设草坪,这样显得很简单,不能体现出广场的设计理念,并且在形态上要和广场的空间吻合。

(三)铺张浪费严重

城市广场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皇宫,不需要奢华的地面,也不需要高贵的装饰物,广场是一个提供大家饭后晚间娱乐的一个场所,它需要的是整洁大气并且需要接地气。现在有些广场设计者认为把最好的材料装饰物都用上,就能做出来一个大家都喜欢广场,这是错误的。我们需求的就是一个简简单单为老板姓真正起作用的一个公共活动空间。

(四)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体现的不够具体

现在每一个城市中的广场都应该对当地的城市负责,体现出本城市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个游览在广场中的人都能体会到城市的历史文脉,在特定的时间日期下,还要举办有特色的活动,让人们都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历史文化。如八仙浮雕是蓬莱的标志,非常自然的体现出了当地的特色。

四、未来城市广场的发展前景

(一)提高广场品味

以后城市广场的发展要像更高的境界追求,不单单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保证其职责的同时也要兼顾广场品味的提升,不能只是要大要广,也可以做成一个极具精华的小空间的广场,或者也可以为一些特殊人群专门的提供一个供他们娱乐游玩的空间。能把握住人们的心里。

(二)合理的选择植被

城市广场的植被多种多样,此处以北方为例。因为中国北方气候干燥,雨水不多,所以选择的植被应该是耐干旱、好打理、易成型的植物。而且广场人流量较大。尽量避免柳絮、异物、刺鼻的气味等出现在广场中。树木应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主,例如:女贞、落叶树种、银杏、枫树等等。绿篱应选择大叶黄杨、侧柏、等常绿树种。要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最好。

(三)适合简约大气的设计

以后广场的发展比较适合简约风格,不失大气而又显得庄重。广场的勉强人群大部分为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并不认识有多奢华的装饰物、也不需要弄上富丽堂皇的颜色。只是需要满足他们对广场的简简单单的需求便是很好的。极简主义风格比较适合广场的发展要求。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四)传承文化品味百年

对历史文化的接收和传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更是应该如此。对当地的文化品味、文化历史都要在设计当中予以体现,才能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人文知识、历史文化。

五、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

(一)广场的空间形态

在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交通方式带来的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下沉式和上升式广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人、车的不同需求,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的分流而言,下沉式广场的应用更多一些,在发达国家,下沉式广场更容易取得一个应有的安静、安全且祥和的氛围。

(二)广场的空间围合 广场围合有以下几种情形

.四面围合的广场

2.三面围合的广场

3.两面围合的广场

4.仅一面围合的广场

六、结论

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5

一、设计要求

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 ;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广场雨水运用的创新及模式的建造。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二、成果要求

一草要求:着重对题目的理解与地形、环境、文化的分析,从构思入手,注重创新,完成基本平面草图; 二草要求:调整一草不足之处,在一草设计基础上进行深入方案设计,绘制立面、透视草图;

三草要求: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可进行尺规作图,绘制规整平面图、透视图,并上色,也可电脑做)

2.1景观设计方案成型

1、总平面图(比例自定)

2、规划设计的结构分析图(比例自定)

a.规划结构解析图:应全面明确地表达规划的基本构思,用地功能关系和社区构成等,以及规划基地及周边的功能关系、交通关系和空间关系等。

b.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模型分析图:技术路线模型图

c.景观空间形态解析图:(包括景观功能分析图、景观节点分析图)应明确表现规划的空间系统、景观结构,以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等。

3、景观详细设计(包括平面图 立面图 效果图1:100或1:200)至少选择2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

4、植物配置总图

5、地面铺装设计图

6、小品、公共设施等设计 7、1:50主要道路断面图

8、景观效果图若干

9、整体鸟瞰图或整体透视图

10、设计说明

11、图纸规格:A2或A3绘图纸 或水彩纸,硫酸纸(亦可电脑出图)

试论城市广场的设计 篇6

一、城市广场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 是政治, 文化活动的中心, 也是公共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广场的设计因素很多, 但总体来说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个性特色的原则和整体协调的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在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广场的设计也是如此。在进行广场设计时, 要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 坚持以人为主体, 充分体现人性化, 使其更进一步的贴近人的生活。

1) 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 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 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 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 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 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 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3) 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 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 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 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 赏心悦目, 神清气爽。

(二) 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环境反映了城市的精神状态, 城市的生活方式, 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 也是决定城市品位和文化力量的发展潜力。城市文化包含了整个城市的活力, 城市的吸引力, 以及城市的生命力。首先, 城市广场的设计应突出当地的地形特征, 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温度。加强地理特征的显现, 尽可能的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技巧和材料, 反映出当地园林功能, 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次, 城市广场也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的特色, 即文化特色和历史特点。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的当地的历史, 以适应当地的风俗民俗文化, 突出地方建筑特色, 显示出非政府活动的当地特色, 避免每个城市都有似曾相识的一面, 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 整体性的原则

基于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城市是一个整体, 各元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空间上与街道相联系, 与建筑相互依存, 形成有序的、良好的城市外部空间。

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角度, 根据城市广场在功能、性质、规模、地点等几方面的差别, 对城市广场在城市空间环境系统中的分布作出全面安排, 以形成不同主题, 不同大小, 不同形状, 不同城市风格的一系列广场, 并共同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城市广场本身也必须有整体性, 必须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地形、位置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城市空间环境系统中的状态进行全面分析, 结合周边土地和建筑的功能, 在使用功能上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景观质量上相呼应。

(四) 突出主题的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 首先应明确其功能, 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 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 就会有“轨道”可循, 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 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 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 (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 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 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二、城市广场的设计及要求

(一)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1. 铺地

铺地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 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路面空间要简单并具有有更大的宽容性, 可以适应广泛的活动范围的需要。

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上, 地面应防滑, 耐磨, 并且排水性能良好。过去大多数广场铺地所用的水泥方砖与流行广场砖相对呆板和单调, 如果对关键领域进行对比强调, 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铺地的天然材料, 如砂, 砾石看似简单甜美, 但富有田野情趣, 是广场路径的最佳选择。事实上, 混凝土可以创造大量的纹理和色彩搭配, 是一种廉价和易于使用的铺路材料。

从装饰性上, 广场铺地要避免室内化的趋势, 以简单为主, 通过其自身的颜色和图案, 来完成对广场的装饰, 通过一些组合形式来突出空间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一定的结构, 来指明广场的中心和地点位置, 以辐射的形式或端点形式进行强调。同时, 结合广场地面的功能, 如通过纹理的变化, 标明盲人道路的走向, 并通过颜色的变化格局, 界定空间的范围等。

2. 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使用水, 欣赏水, 亲近水的本能, 以水传情, 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水不仅能降低噪音, 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而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也大有好处。水可以是流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 可以是嘈杂的也可以是安静的, 平静的水可以使环境显得安静, 流动的水可以使人充满活力。

广场中喷泉、跌水、瀑布等水景, 特别是喷泉, 是比较常见的。国外许多广场因拥有独特的喷泉而声名远播。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 制造喷泉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不断增加, 势头也不断增大, 但声音和光线的控制, 成本高昂。水功能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地理气候条件, 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 特别要与人的心理结合起来, 尽可能创造一个靠近水的安全空间, 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 创造出适合不同人的近水活动, 包括欣赏水, 玩水, 听水, 闻水等场所和空间。

同样, 从人们的需要出发, 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场的空间, 应使用高压钠灯, 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 在雕刻、绿化、喷泉处, 应突出灯光的影响, 采取通过反射、散射或扩散的手段, 使颜色品种多样化, 并使之交替, 混合产生理想的光晕效应。同时, 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化, 冬季应采取橘红色光线,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夏天应采用高压水银灯, 能给人凉爽的感觉。

3. 雕塑与小品

城市雕塑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种是远距离“瞭望型”的大型标志物, 其以醒目的颜色、形状、质地、纹理和其他功能, 站立在城市背景之中;另一个趋势是“亲和力模式”, 这样一个与身体的形状大体相同的雕塑很具有亲和力的形象, 既没有雕塑基座, 也没有周围的防护, 以很小的体重, 在很多时候都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包裹着, 但它却能给观赏者一个特别的惊喜和乐趣。

雕塑是美化广场的点睛之笔, 应服从该广场主题的要求, 与广场的情调相一致, 与周围环境相一致, 在广场上发挥对比烘托的作用。因此, 雕塑本身成为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仅要有好的构想, 还要有一个美丽的外形。正如刘开渠的文件中提到的城市雕塑的作用:“站立在街道、广场、园林、建筑、雕塑上的硬质材料的圆形雕塑或浮雕不分季节, 不论昼夜, 总是沉默地释放着艺术的光彩。”“这不仅为现代服务, 而且也为未来的历史遗留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正像中国的唐文化和古希腊, 古埃及, 古罗马文化, 通过历史长河的侵蚀, 很多事情都被淹没, 而硬质材料的雕塑比较容易长期留下来, 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对比。”

小品建筑, 虽然不是广场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一旦成为广场的组成成分, 特别是功能性的小品建筑, 在广场空间景观上将起一个领导的作用。像标志、栏杆、灯柱、广告等, 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 因此该作品如果布局合理的话, 不仅能够美化广场, 展示文化, 还能够陶冶情操。或者换句话说, 环境小品设施是一个广场空间装饰的必需品。广场上的垃圾箱、凳子、广告牌、读报栏、电话亭随处可见, 它们直接影响城市广场的景观和丰富, 广场的小品建筑应与广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造型要生动, 形式应多种多样, 并有街道化特征。如凳子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 如何布置凳子必须审慎考虑, 一般在温暖和舒适, 有很好的视野条件, 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和保护意识的地点设置凳子要比在一大群人的地方更受欢迎。

(二) 城市广场设计要求

1. 城市广场规划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作为高密度的城市开放空间, 在设计时要尊重周围的环境文化, 以文化为设计的向导, 将文化环境中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进行一个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设计出该城市, 该文化环境下, 符合该时代背景的广场环境。广场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应考虑到人的需要和可行性。文化环境在特定的情况下, 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背景、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国家、风格、不朽的、著名的、怀旧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书法、诗歌和符号学等。设计人员还可以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意图进行设计。

2. 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空间、比例上的协调和统一

广场面积的大小与形状, 要根据功能的需求、观赏要求和客观条件、以及其他因素来确定。功能要求方面, 如交通广场则取决于交通流量的大小, 交通法规和交通组织的规模。集会游行广场, 则取决于会议所要容纳的人数, 以及队伍的宽度。大型公共建筑前的集散广场, 则取决于在许可的集散时间内, 能满足人、车流动的组织要求。此外, 广场面积要满足相应的场所, 如停车场、绿化、公共设施。观赏要求, 应考虑人民与广场建筑有一个良好的视线和视距。

广场从平面形状, 可分为二种:规则的和不规则的, 随地形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组织。从空间形态可分为平面型和空间型两种, 空间型广场又划分为上升式广场与下沉式广场, 其根源是为了解决人与车的交通问题。

三、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此类广场的设计时, 要把握设计的原则, 不仅要考虑到局部的效果, 更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 全面分析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 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标志性景观, 它作为城市艺术建设的一个类型, 不仅继承了传统和历史, 也传达了美的节奏和韵律, 它是一种公共艺术形式, 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广场设计的原则及设计的要求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原则,设计要素,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姚翔.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探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2.

[2]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 1998.

[3]于化云.城市雕塑的定位[J].城乡建设, 2001.

[4]孙成仁, 李丹.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J].规划师, 1998.

[5]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浅谈城市广场照明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广场;城市道路;照明设计;灯光

城市广场照明,是城市道路照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各种级别道路照明既有功能上的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因广场本身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其照明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将不同性质的广场,布局同样的光环境,那就可能产生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光污染,达不到人们的活动行为上对光环境的要求。

一、城市广场照明设计建议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最能反映现代城市文明的开放空间。按城市广场的性质可分为:交通广场、市政广场和纪念广场、娱乐休闲广场和商业广场三类。现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对这三类广场的照明提出一些量化的推荐值与建议:

(一)交通广场

城市道路的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立交桥)形成的交通广场,由于交通流量大,对照明的照度和照度均匀度的要求也应当高。《城市道路照明指南》中指示:“驾驶员观察路面障碍物的背景主要是驾驶员前方的路面。障碍物本身的表面和路面之间至少要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亮度差(对比)才能被觉察到。觉察障碍物所需的对比值取决于视角及观察者视物的亮度分布。视角越大,路面亮度越高,则眼睛的对比灵敏度越高,也就是阈值对比越低,发觉障碍物的机会也就越大。因此提高路面平均亮度(照度)值将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辩认可靠性。”交通广场的照明应以功能性照明为主,其照度应大于快速路的照明水平,根据各地设计较好的交通广场的照度,一般都在100Lc左右。为了限制眩光的产生,应提高灯杆的高度。最好是采用中心设置圆盘或圆球中高杆灯的方式,也可采用四周设置投射型中高杆灯方式。总之,要保证司机视觉作业的注视范围内,照明器与司机眼睛水平视线之夹角大于45°。

(二)市政广场、纪念广场

一般来说,市政广场和纪念广场的一部分或某个方向兼有交通广场的性质。那么,我们可将这属于交通广场的部分采用杆灯照明的方式,切不可采用庭院灯一类的栏杆照明,并严格禁止使用非截光型灯具。广场的绿化、雕塑,可采用彩色金卤灯来装饰;广场上的纪念碑、纪念塔和纪念意义的雕塑,则适宜采用日光色金卤灯和高压钠灯来作装饰照明,以显其庄重之感觉。

市政广场和纪念广场的照明应有层次感,除标志性建筑要亮一些,其它地方的照度可控制在10Lc以内。广场照明要使人感到舒适、轻松,应着重考虑造型立体感、限制眩光、灯型灯具的视觉效果和色温及显色性等四个照明要素。

(三)娱乐休闲广场、商业广场

近年来,不少城市修建了供市民娱乐休闲的绿化广场(或称市民广场)。绿化广场的照明要适合游人的生理要求、安全要求和交往要求。因此,休闲广场照明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使人感到轻松、舒适、随意,并能潜心静处,避免不舒适眩光。

2、满足觉察障碍物的要求。

3、满足视觉方位的亮度,对广场的标识、指示牌的照度可略提高,帮助不熟悉周围环境的人确定方向。

4、从安全和交往的角度出发,需保证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能识别他人面部,或他人特征。

娱乐休闲广场应以景观照明为主,注重灯型、灯具的视觉效果,注重灯杆、灯具的保安接零和接地的可靠性。除主要出入口安装1~2盏功能性照明灯外,其他部位的照度控制在5Lc以内。空中强光探照灯之类的光源,应安装在广场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建议高度应超过20米。商业广场以商业经营为目的,店堂及其他商品陈列处的亮度要高,能清晰分辨商品的外表造型、颜色等等,因此要求采用显色性好的光源。其它地方则在尽量减少眩光的前提下,安装各种彩色光源,形成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场景,以渲染气氛,吸引消费者光顾。

二、城市广场照明设计

(一)在城市广场照明设计过程之后,首先要总体把握,理清思路。照明离不开建筑,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设计风格、设计手法,选用不同的灯具,已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与建筑设计师协调沟通,理解其实际意图,这是照明设计中很重要的一步。

(二)分类设计,有机结合。广场照明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广场照明、道路照明、绿化照明、水景照明、雕塑照明、建筑外立面照明和庭院照明,不同广场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设计。

(三)选择合适的灯具及容量,准确计算水平照度和垂直面的照度,确保照度满足规范功能的要求。

(四)进行合理的回路设计,每一回路尽量用同一种负荷并做到布设线路最简明,以减小线路电压降与损耗,便于广场进行分路控制。

(五)在电缆回路敷设走向设计过程当中,应特别注意与原有管线之间的冲突问题。

三、结束语

城市交通与建筑设计关系的解析 篇8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编号:51478320)

关键词:土地使用、交通、公交可达性、步行空间、建筑和城市设计

现代社会中很少再有什么会像交通运输系统一样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如此深刻。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个人和集体的活动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不论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商务活动,还是休闲、访友等社会活动都日益频繁,城市内部及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种联系必然伴随着人员和货物的移动。正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朗社(Francois Ascher)所言,“移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成为实现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1] 在城市建设中,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开发建设又对交通需求的产生强度和分布等具有很大的锁定作用。由于这种锁定作用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这种作用的忽视,尽管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交通问题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而影响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的动力要素剧烈变动,城市交通对中国城市建设、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的影响也是城市建设者所始料不及的,与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发展目标往往又相距甚远。交通拥堵日益加剧,交通成为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的瓶颈。[2] 地标性区域和地标性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带来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3] 城市用地布局是一定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投影的表现,[4] 这些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建筑空间来容纳。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建筑物的空间分布无不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互动关系。高层建筑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需求高度聚集的一种积极响应,而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未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安排。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而不是一个村落,最主要就在于服务和功能的专门化和规模效应。高度密集的建筑物保证了高度聚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空间,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可以保证人们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的有效聚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妥善处理建筑与交通的关系。

1建筑选址

在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建筑物的选址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人们能够活动的范围有限,超出人们活动范围的建设往往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经济活动,或者表现为建设投资活动的失败。今天由于城市道路建设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有时会忽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与建筑物选址的关系,忽略城市的交通网络能力与建筑物选址的关系。也有些规划人员从城市疏解的观点出发,以农业经济时代的孤城理论为指导,鼓励建筑物的分散布局。这些远离城市中心地区、缺乏城市公共交通有效支撑的建设,长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如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困难在城市的外围边缘地区建设或计划建设的大型居住社区难以吸引居民入住。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也都采取过分散式发展的策略,如人口密集的荷兰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积极采取这种策略,但其发展结果表明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会鼓励人们使用小汽车,因为缺乏聚集性,人们就要到更远的地方上班。另外这种发展模式也很难抵御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的冲击,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日本城市外围边缘地区的房价受到的影响最大。城市中建筑物的设计也应考虑到多种功能转化的可能性,如一栋住宅可以转化为办公楼或旅馆,一栋旅馆可以转化成美术馆,一个展览馆可以作为庆典和婚宴的场所。建筑物选址的决策又决定了建筑物功能的灵活度。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单一功能的建筑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建设浪费和资源消耗。2公交可达性与建设开发强度

城市交通的改善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地区的发展,也创造了日益多元化和高度复杂的社会。伴随着交通的演变,城市的空间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时间上的易达性正逐步取代地域相邻性的优势。低速交通模式下连续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越来越多地嵌入各种高速交通的空间特征—城市快速路的空间隔离、轨道交通走廊更高的开发强度、机场及铁

路交通枢纽地区更多的功能混合。城市可达性的方式和强度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空间特征差异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与建筑的函数关系还体现在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与建设开发强度上。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应该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相匹配。在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高的地方,提高容积率,建设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区、高层住宅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同时避免大量的小汽车交通对这些人流高密度地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中国北方某特大城市金融城建设中,对每栋建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但由于交通出行的困难,出现了“逃离C B D”的口号。浙江杭州在城市新C B D—钱江新城建设中,开发强度一再提高,建设规模一再扩大。在缺乏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大规模CBD 建设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将是不可避免的,从图1 和图2 中可以看到,在钱江新城内部车流交通尚可,而在通向钱江新城各个方向的道路上交通拥挤十分明显。

图1 杭州钱江新城道路流量分析图(图片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图2 杭州钱江新城规划图(图片来源: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尽管通过交通分析能够认识到在高强度的CBD开发过程中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每个地块、单个建筑设计在前,轨道交通和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在后,这样无论在落实交通枢纽用地,还是体现TOD发展模式的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布局形态上依然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以汽车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为了避免汽车的高度聚集,在布局上必须采取拉大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方式。这样的布局模式将会使人流的联系变得比较困难,人们又必须依赖小汽车实现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如果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公共交通先导的发展模式,建筑和城市建设就会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和公共交通枢纽展开,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就会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形成更有活力的城市街区。在法国里昂旧区更新建设中,轻轨交通先行建设就可以避免人们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留给步行、广场,同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交通与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化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克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和居住拥挤等问题的一剂“良方”,因此其在城市中的开发被寄予厚望。城市综合体作为办公楼聚集之地,大多在城市中心或副中心,这些地区需要有密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支撑,以保证该地区有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来工作,同时由于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又不至于使城市交通拥挤不堪,而且为了保持较高的城市运转效率,这里的地块开发的容积率普遍较高。以经常被介绍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典范的纽约曼哈顿中城为例,其平均容积率高达15 左右。在新加坡,CBD 的容积率也高达8~25。正是这种高度的聚集保证了城市运转的效率。城市高度聚集所带来的拥挤和聚集的“不经济性”是通过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办公楼空间的有效利用来破解。一些城市的综合体的开发或者对吸引对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或者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缺少科学的判断。分散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可以改善小汽车交通汇集所带来的局部地区的交通拥挤,但会加剧个体机动化,延缓城市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因而很难发挥出城市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4城市交通空间的设计

城市交通空间的场所和交通出行时间的质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城市交通空间作 为连接人们日常出行起点与终点的过程空间,在规划和建设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人们每天都会有大量时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第三空间”内,然而却像没有生命、情感、任何私密性要求,可以自我移动的物品一样,被驱赶在或狭窄、局促、昏暗、嘈杂的各种内部空间,或危险、混乱、破碎及充满噪音和污染的外部空间,竭尽智慧寻找缝隙,竭尽体能承受在空气中都存在的压力,快速通过。城市交通设施的设计中单纯狭隘的技术观一统天下,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割裂了城市的肌理,湮灭了城市的特性,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一堆堆构筑物的集合体,滚滚车流在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品质活性的沙漠化。

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常识。城市中将会有更多的网络,更多的交通节点。城市交通空间环境的品质对人们的影响毋庸质疑。一个舒适、愉悦、方便和安全的交通出行应该让人们不再受到“交通”的困扰,可以自由来往;个体的和各种公共的交通相融互补,不论在何时人们都能方便地到达城市的各处;以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休闲空间设计的理念结合各种交通流的运动特征重审城市交通空间的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其归属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交通的主动权。如何将机动性的场所创造成为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如何才能避免城市交通与建筑设计成为一种互为边界的实际范式?日本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的设计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交通确实能塑造具有场所感的空间。设计者对纯美学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建筑不是一种塑造的艺术,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工程”。[1] 横滨的项目没有像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那样,拔地而起形成构造。他们采取的是“把建筑放到地里”,创造一个移动的地球,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地形”建筑并没有刻意地要成为日本大都市中又一个标志性建筑,相反的,它的目标是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图3)。

图3 日本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图片来源:潘海啸拍摄)5交通网络与形态设计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协调看似矛盾而又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交通与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交通问题复杂、环境要素敏感特点的城市中心地区。以下三个方面在规划中需要加以特别的考虑。

首先是如何保持地区的活力。地区的活力是城市历史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仅从容纳更多交通量的角度出发就会遏制地区的发展活力。这不仅涉及城市规划领域也涉及到城市交通领域,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

其次是如何协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交通向集约化的方式转换,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城市的交通空间不仅是道路空间或通道空间,还有转换和驻留空间。经过或到达本地的城市交通需求并不是在这一地区产生,而必须从全市的层面来考虑。

另外还要考虑如何提供一个尺度宜人、活动多元的步行空间。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人们的步行空间造成了困阻。各种道路系统、人造的各层次的平面、建筑物凸入公共空间的阶梯,这一切对人们的步行都造成了影响,人们无法享有连续的地面步行空间,而迷失于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建筑之间。规划中的一个紧要问题就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有传统肌理的步行空间。

如在有关上海副中心地区徐家汇的改造规划设计中,同济大学提供的规划方案“情感都市”[5] 凭借智慧和战略的眼光很好地反映了它所要承载的任务,那就是促进一种人文的、休闲的空间组织形态的形成,这种组织形态很好地将步行空间纳入其中并且探讨空间的内外关系。它与传统的以汽车为主要载体的城市机动性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却不乏高效。它从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最近由同济大学、上海世博集团和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上海世博地区步行 空间环境整合设计国际竞赛中,一个来自法国的设计团队通过轻轨线路的调整、多层步行空间的设计有效地整合了该地区许多标志性建筑的空间环境,实现了大尺度的规划设计与微观尺度的建筑设计的统一,从而避免孤岛状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又创造了大量富有活力的节点空间,用针灸式干预,激化整个地区的发展。通过这次竞赛,我们也认识到已有的从控制性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建设管理模式存在很多漏洞,需要以人的活动和步行尺度来有效地整合建筑设计与交通网络建设。

6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夜大毕业小结下一篇: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的心得体会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