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03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共11篇)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作文教学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难点。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也少,加上接触作文的时间不长,难免感到头疼。由于小学生的视野面窄,知识量少等因素,写起作文来一直就像是在攻克拦路虎一样,一提到作文就会愁眉不展。而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一定不能被学生的畏难情绪吓倒,而是要充分利用一些积极的因素来培养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现在越来越广泛,它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应该在作文课上充分、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们爱上作文课。

【关键词】

丰富 开拓 鼓励

很多教育都需要改革,作文教学同样不例外。很多不为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应该被遗弃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取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和形式,给学生朗读范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让他们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我们急需一个新的模式来督促学生进行读书和写作。我们可以尝试着在作文课上引入信息技术,让作文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些。

信息技术有许多优点,具体到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来,综合来说,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利用电脑评论,加强师生互动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比如,现在流行的博客,微博。现在很多学生都会用电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或者学生的家长把学生写的作文发到博客或者微博上,老师及时地登录博客、微博,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阅读肯定之后,燃起写作的热情。为了让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性,教师还可以在电脑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运用幻灯片在教室里放映出来,同时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继续比较,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长处,让学生进行前后对照,找出其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哪里写得不好,便于以后的改进。

二、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素材资料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写作才能游刃有余,网络上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很多资源都非常重要,对学生写作文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被学生所利用,就非常可惜了。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搜集到一些可以让学生利用的素材,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写以致用”。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不但有优美的句子,动人的文章,还有许多鲜明的图画,这些鲜明的图画可以直接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起他们写作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动人情境

小学生难以写出动人的文章,对作文犯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阅历不够,词汇量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作的热情,所以,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就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表达自己的创作热情。信息技术能够创设一些动人的情境,运用一些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既然信息技术有这么多有利的因素,那么我们在作文课堂中更应该积极地运用,让信息技术引导作文教学,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让信息技术和作文教学有效地整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创开发性课堂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连接着你我他,如果能够在作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那么就能够让封闭的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能够让学生的视野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向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的视野会无形中打开了很多,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把这些心灵感悟写进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写出的作文无疑就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个性

许多学生的作文会给人们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这些作文里没有真情实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来构思、布局、写作,这样写出的作文怎么会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呢?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一定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信息技术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学生能够发现很多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小朋友,还会发现许多奇特的观点,压抑的童心和个性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提高

赞扬如同一束和煦的阳光,温暖着学生的身心;赞扬如同一泓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对于喜欢听表扬的小学生来讲,鼓励和赞扬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适当的肯定,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更加爱上作文课堂。传统而言,我们喜欢把优秀的作文展览在黑板报上,或者订成一个优秀学生作文册子,在班级学生中传阅。这样的肯定方式当然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保存时间短,不便于学生进行回味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够把这种缺陷弥补。语文老师可以在建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博客,平时学生的优秀作文,优秀段落等,都可以摘抄到班级的博客上,学生可以点击这个博客观赏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而且,博客上的东西保存时间久,便于学生回味和反复品读。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和作文课堂相结合,就会对小学生的作文课堂能够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对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等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它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阎子霖.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02)

【2】熊凤梅,郑燕林.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7)

【3】颜小蕾.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小学作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2)

【4】王茜.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J】.科技信息,2012(17)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2

本文结合作文教学的具体案例, 详谈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为学生写出好文章提供前提保障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学科教学中所采用的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小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传统的作文课, 归根结底就是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推陈出新, 总是依照传统的思路, 很难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发现, 小学生很喜欢动画素材, 喜欢动漫作品, 尤其是接近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动漫素材, 小学生都很喜欢。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作文教学时, 结合写作内容为学生精选优秀的动漫作品供学生欣赏, 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这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检索, 在课前为学生查找相关资源, 积累素材, 通过集体备课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尤其是那些动漫视频素材, 更是作文教学课上的首选资料。这样的教学,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自主写作的积极性, 为学生学好作文奠定了灵感基础。

比如, 在进行“春景”类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一起搜集了一些有关春景的诗句、国画山水、乡村春景等, 还有有关春景的歌曲、散文等。教师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音画作品展示, 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尤其是那些动漫春景视频, 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写作主动性, 使学生觉得作文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十分活跃的, 能够知道写春景时应该从季节、颜色、声音、生机等方面着手去写, 从而大大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 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提供保障

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法宝。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就必须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提出新的作文教学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要素,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设计, 对每一类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的写、思、创新的灵感, 通过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设计, 来让学生体验写作的真情实感, 体验写作的乐趣, 体验写作过程中的那份成功和喜悦。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丰富性, 通过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写作训练, 利用QQ群、微信、飞信、博客等交流平台, 来提高学生的写作交流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说, 这些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提供了手段保障。

比如, 在进行“人物”类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例举自己身边的人物故事, 可以是语言讲述, 可以是用家庭DV录制的视频, 可以是从网上下载的有关人物的故事视频, 还可以是在QQ空间、博客等平台中查阅的微视素材。上课时, 教师要优先使用这些典型范例为学生展示, 如电视里感动中国人物的“两弹一星”钱学森的故事, 汶川大地震中舍身救子的母亲、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母亲的恩情”、生活中的雷锋故事等。众多人物形象, 通过多媒体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抒发情感的积极性,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情、吐实感的能力, 确保学生能写出一篇篇高水准的文章来, 在写作中能充分体验人物描写的特点和手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作文教学的内涵, 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标, 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中的最高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丰富作文教学内涵, 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素养, 在写作和赏析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教学目标。

比如, 在进行“说明文”类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了“行行色色的植物”一课的教学微课视频, 里面例举了很多写说明文的例子。学生通过对视频的理解和感悟, 有效丰富了写作内涵。这时教师不用过多强调写作方法,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写说明文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案例展示之后, 教师借机出示训练题目——家乡巨变。学生在视频的启发下, 能很快完成这篇习作任务, 教师专门为学生进行了习作成果展示, 很多优秀的文章在展示活动中都得到了好评, 这些评价很多都是来源于学生的,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综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素养。

总之,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要经常更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 经常让学生尝到不同口味的“作文课堂”,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去创作、去抒发内心的情感, 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根基。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整合方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 整合小学语文作文资源,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实际, 给学生创设真情实感的作文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 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从而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奠定应用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素养,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王桂萍.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优化语文课堂美[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2010 (12) .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作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12-01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则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运用新手段、新条件整合小学作文教学内容,改进小学作文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学为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为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服务,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1 利用信息技术汇集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作文必须有充实而具体的内容,丰富的写作知识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由于小学生平时缺少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也相当匮乏,因此,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界限,汇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素材,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知识层面,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可以真实地再现大自然中的雨雪风云、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生活中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学生在习作前重温这些画面和生活片断,通过再次地观察、体会,常常是才思敏捷,语如泉涌。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更加真实、生动、精彩。在指导学生学写描写环境景物的记叙文时,我以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为例,虽然武当山是我们的家乡所在地,但学生对她知道的并不多,写作时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关于武当山的图片资料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多媒体播放《武当探秘》,并对知识点较为集中的镜头反复播放、深入浅出地讲解,以期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武当山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活灵活现于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动起笔来再也不是无话可说。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丰富了学生的资源储存,也为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当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认识并接受;如果毫无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呈现出消极的态度或不予接受。写作也是一样,离开了兴趣,它就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所以,教师应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性,使写作成为小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课堂上,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和方法,而学生们往往不得要领。信息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传统教学课堂的弊端,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直观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学生主动学习构建了一个信息丰富的环境。

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向"人本教育"目标迈进的一大尝试。

3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构思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构成。写作是儿童内部言语即思维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力的高低与思维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他们对于较具体、能直接感知的概念易接受,对于本质抽象的东西难于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活化教材,变理论化、抽象化的写作知识为学生能直接感知到的感性经验,从而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写作能力提供豐富的感性经验。例如:指导小学生写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我将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制成Flash。F1ash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其通过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展示了每个小动物的特点、形态、活动、生活习性等等,使学生在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积极构思--比较分析各个小动物之间的异同,综合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各方面特征,从F1ash.中选择需要的题材,提炼自己要表达的中心与主题……由于每张F1ash上的小动物都有一段优美经典的独白,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随着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作文修改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既可以"全程直播"修改作文的具体过程,也可以给出病例鼓励学生变换角度,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修改意见。借此,教师教给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作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由形象视觉到思维和内部言语到书面表达的写作过程,其对开发小学生极具塑造性的思维及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写作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作文应说真话,抒发真实感情,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由不善于表达思想感情,到初步学会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写作时总觉得写作对象很陌生,不能适当地借物抒发真实感情,因而,作文内容也索然无味,毫无感情色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为陶冶小学生的写作情操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写作对象。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创设了栩栩如生的情境,学生们才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才会在写作中做到有感而发。信息技术辅助小学作文教学是熏陶学生写作情操的极好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情操对于加强他们的德育和美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欲望

课文理解质量

学习资源集累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

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蓝光闪过之后》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 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又如在上《鲸》这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鲸种类的资料,同学们便可以自主的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鲸的种类及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内容。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它能将静态的文字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丑小鸭在树林中生活却被小鸟讥笑,被猎狗追赶的场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猎狗追逐丑小鸭并朝着可怜的小鸭子 狂吠时,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丑小鸭真可怜”,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只被追得魂不附体的小鸭子。这时再让学生去体会丑小鸭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以及他身处逆境不放弃的那份坚强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

又如《白杨》这一课。白杨树是大西北特有的一个树种,成年的白杨树身形高大、笔直,作者用它形容在大西北艰苦创业的建设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校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白杨树、大西北地理面貌、新疆建设兵团创业、如今的新疆等素材,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制成课件。在讲解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播放课件,入情入境的学习,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白杨树和像白杨树一样顽强的建设者。当他们看到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建设者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革命斗志,经过他们艰苦的努力,昔日的沙漠、荒滩变成风景宜人的草原、城市。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鱼米之乡的同学们触景生情,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作者把白杨比作兵团战士,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平凡、坚强不屈、积极向上。和生活条件优越、无病呻吟、贪图享受的人相比,西部建设者更是像白杨树一样高大伟岸。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歌唱家阎维文经常在部队唱的那首歌曲:《小白杨》。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 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在社会上部分家长“谈网色变”之际,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不仅可以改变家长“谈网色变”的局面,更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一手资料,对美丽的桂林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又如《触摸春天》这一课,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了大量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笑对生活的故事和图片。在课堂上结合“安静”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谈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明白了:情商、耐挫折能力比智商更重要。他们还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你身体残缺也能创造奇迹。不少曾经郁郁寡欢,思想自卑的同学经由此课的学习,自信心倍增,学习成绩直线提高。

通过网络,不仅让学生查到了许多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我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通过云南《起点语文网》和其他一些语文网站读到不同体裁的作文范例,进行语文课的预习和复习;还有一些对朗诵有兴趣的同学,经常通过网络欣赏名家的朗诵,选取感兴趣的朗读材料进行朗读训练„„无疑,由于网络,这些同学的知识得到了更好地积累,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使学习过程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在网络教室,不仅收集资料、下载图片,还借助主题网站《美丽的小兴安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站他们不仅了解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提到的有关小兴安岭的风景、特产,还知道了大量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兴安岭的其他信息资料。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打字游戏,说是游戏,但要玩好却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要有扎实的指法基本功外,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如用拼音输入 法,倘若对拼音掌握得不牢,字的读音不准确,自然会降低玩游戏的质量。同样的道理,同学们若是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游戏,对汉字的笔画特征、笔顺不了解,也难玩出质量来。因此可以说,打字游戏可以让学生因为想要玩好而不得不加强汉字字形和字音的学习,在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掌握,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再如一些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修改病句、词语搭配、判断句型等,如果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单纯枯燥的“听”会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达不到训练要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类似于游戏似的教学设计。比如词语搭配练习,我们设计为学生与电脑中的“学习伙伴”对话,如果学生搭配正确,学习伙伴便可以让他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就停止,直到他选择正确了为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被激发出来,他们很自然地就处理好了“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关系。

五、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在我校网站上,经常会刊登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 读之后通过网站论坛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空,同时也让他们交流了情感、增长见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藉此得到提高。尤其当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的意见后,将修改后的作文再次挂上网站并获得大家认同时,点评和被点评者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又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借助Powerpoint软件制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介绍。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必须符合电子报刊的要求,同学们对文字进行了再加工,图片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来选择确定。为了报刊更吸引人,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作了一些插图„„最后,当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不难看出他们对文字材料的加工整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通过制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信息技术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看到了它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长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例如限制了学生真实的体验,增加了教师制作课件的压力等。因此,将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已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增大了信息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使学科教学突破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时”和“空”界限,使人们原本不能在此时此地听到看到的知识信息不仅听到了,看到了,而且信息传递的范围广了,速度更快了,地域更远了,人的各种感官都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

2、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模式更为灵活。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够营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视听环境,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特点:

1、交互性

学科教学很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动教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扮演成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可以主动提问、回答、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自主而不拘束,活泼而无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的认知能力。

2、网络资源的无限性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把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进行加工整理,如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成课件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避免传统教学中信息量不大、方法单一的弊病,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3、应用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场景,模拟人物及事件的发展和演进,可以模拟面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反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角色的转换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一堂成功的多媒体学科教学课应该是一场内容丰富的大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是策划、舞台设计者及主持人、导演。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材思想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可大大提高形象视觉和传递信息的比率。

三、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是信息内容满堂灌错误。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老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在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不应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这样只是传统课程模式的换汤不换药,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是信息技术呈现单一化错误。教师从头到尾都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不敢合理使用传统有效的手段例如直接讲授法,无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展示,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把多媒体变成了“一媒体”。

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应该取长补短有效融合。对学生而言简明易懂的内容,教师采用直接传授效果可能会更好,或者稍加用粉笔临时补充绘画等,都比制作信息技术媒体课件要省时间和精力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计算机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四、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原则

1、该用则用,决不滥用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机要适宜,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一些抽象化,难以表述的东西。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反而会导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

2、防止学生兴趣迁移

教师必须对多媒体展示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否则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了缺点。

3、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丰富表象、补充文字教材不足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对于不能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的,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尽可能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走进学科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小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安徽省铜陵市第七中学 钱彪

摘要 文章首先叙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得必要性,接着指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重要性,再者,从“资料的补充”“录像视频回放”“学生作品展示”三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资料补充 场景回放 作品展示

小学语文与社会、生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篇文章,一本著作,一本书它们反映的就是社会、生活、自然中的某些内容;而写作是将人们对社会,生活、自然的认识,经过大脑加工后的一种表达。因些,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它们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自然这些“营养”源。然而,我们对现实中的社会、生活、自然所有事物并不是都了解,何况是小学生,他们岁龄小,经历少,知识面窄,认识程度浅,对现实中的社会、生活、自然的许多事物,均认识不够,理解能力有限,甚至根本没有见过。这样,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对小学生来讲,会存在不少障碍,困难和难度,同样,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许多难题。

然而信息技术,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它,可让我们了解社会中你不曾认识的事物;它,可让我们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它,可让我们快速、准确、更多了解各方面的内容信息。但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用得过多、过滥,这样会干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画蛇添足,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也学不到更多实实在在的知识与能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做到恰当、有效,画龙点睛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透,学得快,记得牢。

一、相关资料的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这门功课,往往要增补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前增补资料主要是口述,还有利用小黑板,在课前抄写好。这样地增补资料,费时、费力,而且只有文学信息,没有图像和声音。如今,信息技术迅速应用在教学中,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1、背景资料的补充 任何一篇课文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而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选自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补充介绍作者,以及朝鲜这场战争的起因等相关文字资料,同时,也可补充一些相有关朝鲜战争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以后,学生对课文的前因后果有了基本的了解。战斗视频画面的补充,对文中列举的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在敌机轰炸时,为救护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孙孙等这些内容理解,作了较好前期铺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它的作者毛泽东,写谁,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等等,而这些内容,距离学生都比较遥远,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可补充一些背景文字资料,也可在网络上搜索张思德的照片,以及延安窑洞、毛泽东等照片,补充这些资料、图片、对于信息技术来讲,就太简单了。

2、拓展资料的补充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在教学中,都需要进行一些拓展。而在以前,补充拓展一些资料,比较麻烦,资料由人工抄写在小黑板上,要么就口述。可现在方便多了,在网络上一点击,需要拓展的材料,就随手可得。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藏戏》,在教完这课后,我们就可以拓展“京剧”“豫剧”“ 越剧”“ 锡剧”“黄梅戏”等戏种,包括它们的唱腔视频,学生可在十几分钟内,就了解许多戏种。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女娲补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与网络链接,又可以学习到一些神话故事,像《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的连环画视频。还比如教学古诗,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拓展类似的古诗句、背景资料。例如,边塞诗,我们可拓展到,其他诗人所写的边塞诗句等等。拓展的内容,不仅仅这些,还有,像,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等内容均可以进行拓展。

二、场景录像的回放

信息技术的手段很多,除了在网络上搜索下载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视频回放。学生观看录像、视频,真实直观,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对作文教学更加便利,学生最容易获取材料。

1、网络视频回放 从网络中下载视频,是一种最直接,最便捷的办法。下载的视频,可单独集中回放,也可作介绍背景、作者,或拓展资料补充回放;还可以起喧染,烘托需要时回放,如在人教版《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中,课文讲读结束后,可下载我国宇宙飞船的一系列视频集中回放,学生对课文地理解,又更深一个层次了。

2、自制短片播放

首先是课文内容的需要,而网络中又搜索不到,这时就要自己制作短片。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中》,教学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拍摄一部小短片,镜头1:“换换挤挤”的荷叶;镜头2: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镜头3:像“一池的荷花都在舞”„„都可一一在公园里的荷花塘中拍摄到。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课文,而且也了解了,作者是怎样写作的过程。再比如,同册中的《画杨桃》,你可购买一个杨桃,然后从不同角度去拍摄杨桃,其中就有课文中作者所看见的那个角度。然后,回放,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就一下明白了。

其次,是习作的需要。有的习作,学生对素材一点不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那么,通过摄像,立即帮学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习作”教学,本次习作安排的是:写家乡的景物。那么,我们事先到家乡,两三个风景地区,按一定的顺序、重点,将这些风景地方拍摄下来,然后,回放给学生看,学生习作时,素材自然不成问题。

其次还可以制作:配乐朗读视频、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精美的视频与图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学生作品展示

信息技术,不仅有搜索、下载的功能,而且,有展示的功能。一件小制作,一副作品,一篇习作,如果在以前,要么通过教师的朗读,要么抄写在小黑板上,学生才能看见这些作品。如今,只要把这些作品一放在展示台上,就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一目了然,既方便,又快捷。

对于学生习作展示的讲评,利用信息技术效果更好。你只要将学生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教师一边讲评,还一边进行批注。这样,讲评学生的习作数量多,一堂课可讲评几十名学生的习作。因为,应用了信息技术这种手段,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示介绍,或展示小制作,或展示绘画,或展示习作等,同样,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仍然,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此时,学生就可以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介绍作品。这样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还收获了自己的成功。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

一、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分层教学是指在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能力、已有知识构成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 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 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条件以及学生条件等各种因素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不管是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 以满足不同知识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适应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应用分层教学需要遵守三大原则, 一是最优化教学原则, 老师应该通过分层教学实现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 而不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停滞不前, 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知识实践整体能力的增长上。二是因材施教原则,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需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三是分层教学应该始终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在个性兴趣、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已有认知结构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力也是不同的,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为学生提供差异性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 老师首先需要通过教学课堂观察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一般可分成优秀、中等、较差等三个层次, 将那些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电脑操作基础好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习归为优秀类, 将那些接受能力一般、基础知识较弱的, 通过课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学生归为中等类, 而将那些学习能力较弱, 基础差的学生归为较差类。另外, 对学生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 实行升降级制,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激励效应。

2.教学目标分层

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特征,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置, 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就应该设定在学生能够完成基本题和基本实践操作,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就应该设定在学生能够完成提高题, 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 而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 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中“亲自体验”“开动脑筋”等内容或者能够完成课后有难度的习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 体会到进步的愉悦, 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 在“遨游因特网”的教学中, 老师就应该明确中等与稍差层次的学生要学会输入网址、浏览信息, 而优秀层次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应该能够检索信息、设置主页等。

3.教学过程分层

(1) 分层教学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益, 老师需要进行差异性的分层教学活动, 具体地讲, 就是对稍差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辅导, 甚至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动向, 观察他们的表情, 进行及时的解惑指导;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 要为他们布置一些需要进行摸索探究的任务, 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例如, 在讲“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 老师要明确基本任务与提高任务, 利用电子教室系统对学生进行电脑演示。其中基本任务是让中等与较差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任务是让优秀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此一来, 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 分层练习

另外, 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互助教学的方法进行分层练习, 可以采取异质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将优秀层次的学生分散在中等与较差层次的学生中, 使基础好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也使基础稍差的学生能够在同学的帮助下实现自身的提高, 如此一来, 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例如, 在进行输入汉字的练习中, 老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打字速度又快、正确率又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 让他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同时, 老师也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 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既能在合作互助的练习中提高打字技能, 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合作。

(3) 考核与评价分层

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形式, 就需要同时采取分层次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 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在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防止他们自大自满, 以促进他们深层次的进步;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要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 要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 要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进步进行及时肯定, 要降低考核难度, 采取肯定性的评价。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标准的考核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信任, 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评价的诊断、促进与激励作用。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今分层教学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任课老师还需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善, 以便更好地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文情境;写作素养;应用效果

小学生是民族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小学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的关注。小学生的教育质量不仅与其个人发展有密切关系,还直接影响了我国未来科技文化知识的进行。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主要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著改变了传统“灌注式”的教学模式,将现代的教学重点向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创造理想的作文情境

在小学语文作文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情景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根据小学生喜欢动漫作品、动画素材等特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精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生活实际的动漫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是学生创造高质量作品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程理念下,1~2年级的学生,通过作文教学,需要对其写话能力大力培养,而较高年级的同学,则可以对其写作能力大力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中主要是看图说话等类型的作文。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技术,可将图片内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清晰地显示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春景”这类作文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优美的春景诗句、图片、歌曲、散文以及动漫春景视频等,让学生体会春景的特点,从春天的颜色、声音及特点等方面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优化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信息技术充分丰富了教师语文作文素材,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教学资源,并将这些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变成教学素材,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掌握量;并能够增加学生课外知识阅读量,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其次,信息技术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在网络世界中包含着各种形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教师将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下载下来,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完成作文创作,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最后,在多媒体课堂中,可灵活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且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获取感悟。教师可在多媒体支持下重现事物,或利用音乐渲染的方法来让学生在观看音频或视频中获取情感共鸣;教师再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激发其创作欲望,丰富情感体验,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文。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素养

由新课程标准可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并通过不断丰富语文作文教学内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及创新,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可在信心技术支持下,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来展示出“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微视频,视频中举有大量说明文例子,学生在观看中可理解并领悟到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度强调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满足了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作积极性。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蔡锦双.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8):81.

信息技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范县第二小学

吴彩群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作文批改效率低;作文讲评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都已经成为让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如果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作文教学课堂,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极大地增强开放作文的教学氛围,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在低年级作文训练中,我们如果能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儿童主动说、积极写,就会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如今,大多作文题目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如“写一种植物”“记一种小动物”等,这并不利于对初学作文的儿童的训练。于是,我便设计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教学软件使文题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例如,要求学生写植物时,屏幕上展示了十几种植物(西红柿、榕树、喇叭花等),其中除了真实生动的图像,还有关于这些植物特点的简单介绍,学生通过简单操作——击键,便可以从各自的计算机选出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然后

动会上拔河活动的全过程,以某个拉拉队员的手舞足蹈,某个运动员的奋力拼搏的典型画面为镜头定格;用绳子中间的秤砣即将过线,输赢即定的那一瞬间为慢放画面;选秤砣一过线,胜利者欢呼雀跃,拉拉队员相互拥抱的镜头为循环播放;抓神态迥然的运动员、老师,拉拉队员的对比画面为窗口浏览。学生自由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场面,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自然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作文也妙语连珠。如“瞧!拉拉队员黄昌强因个子太矮,竟然站在凳子上,用力地挥动着队旗,那团跳跃的火焰点燃了大家的斗志。”“那个沉甸甸的秤砣像铁了心似的一寸寸地挪向对方。我的胸口也越来越闷,像灌满了铅,真希望此刻时间凝固起来。”“我们赢了!大家松开手,相互拥抱着,叫喊着,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站在队尾压阵的曾宇还没来得及解下腰间的绳子就跳起来,被绳子拽住绊倒在地。他索性躺在地上,闭上眼睛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选材和组材的能力。

盖房子要材料,造军舰要材料,写文章呢?也同样要材料。“没有油和盐,大师傅也靠边”,这些俗语强调的正是材料的重要。材料重要,但并非不加选择都可采用,须知,用劣质材料盖房子、造军舰,其结果不言而喻,写作也是如此,倘若用上“低级的庸俗的不上档次”的材料,其后果同样糟糕。反之,有了好的材料,如何舍取,如何运用,则是更要费一番斟酌的。如果材料处理不当,或用得不得其宜,不得其妙,也会大大降低一篇作文的档次,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组材问题。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该选哪些材料、哪

一张笑脸,一张恐慌的脸,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并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重新组合这个镜头,分别表现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胆小卑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通过讨论,并通过实际演示,同学们很快进行了正确的组合:表现大义凛然者的应该是“,一张恐慌的脸,一个黑洞洞的枪口,一张笑脸”,表现胆小卑怯者的应该是“一张笑脸,一个黑洞洞的枪口,一张恐慌的脸”。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这两个组合的过程,被细腻地模拟演示出来,非常形象,而且十分生动,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同样的材料,通过不同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这种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片断,让学生重新组合的方式十分有效,因为学生的组合可以被演示出来,学生可以很快领悟自己这种组材是否合理。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鼓励创新想象,培养独创能力。想象是从此事物的特征想到还不曾存在的彼事物,并按人们能够接受的样子或熟悉的状态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给人们以宽阔的思维空间,只要你认为是合理的,就可以把它写成是存在的。作文离不开想象,现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想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主题更深刻,感情更饱满,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一般说来,想象是自由的、大胆的、丰富的。但想象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是对生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即合理。所以康德说:“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符规律的’”。想象有其本身的规律:或取其质同;或取其意反;或取其联系。作文教学中,

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这般,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实现多向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让他们到体验到习作成功的欢乐。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仙女小学 薛大喜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我校自2000年以来,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数数学课程进行整合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学习统计图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们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的统计图表,并向家长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然后用软盘带来,课堂上互相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自己学着制作统计图表,结果学生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图表,反映出生活中各种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教,学生在下面跟着画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在收集数据制作图表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劲。这种练习设计,每个同学操作自己的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较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后就方便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毕业班的总复习经常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公式、概念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长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汇贯通的目的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 34+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可以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自己能否找到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4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

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4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

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身边有很多的这样形状的物体,书本、文具盒等等,开始有的老师把这些东西制作成电教片,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物体,找出特征,结果学生由于看不见物体的背面,常常出现找错特征的现象,后来我们把电子演示改为学生动手操作,数自己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模型,简单易行,效果很好。而在教圆柱体的体积时,开始我们用的是直观教具模型推导式,将直圆柱切割拼成长方体,学生看到的要么是拼前的圆柱体,要么是拼成后的长方体,由于没有原来的直圆柱相对照,给学生找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困难,后来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而在原来圆柱体的地方留下一个水印,这样便于学生对照,通过比较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高没变,体积没变,底面的大小也没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推道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两种不同的演示相比较,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实质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课件”中所呈现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就不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做一个生态瓶》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所以我要求学生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在网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记录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一课时,课上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细化、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掌握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通过网络搜集每种岩石的产地、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岩石的这些信息,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材料进步的历程》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总结材料进步的历程,形成书面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超导体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防弹材料很感兴趣,专门找了防弹材料的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习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搏,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就是以科学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科学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者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因此能够迅速得到广泛的运用。

上一篇:2011年乡镇副职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医院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