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2024-05-13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0篇)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1

管乐跟其他通俗音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能获取一定的审美体验。管乐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人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定的审美情感体验。对于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位方面的问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荫昌曾指出: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性、职业性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管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乐团是多乐种、多声部的合奏艺术,其演奏曲目的风格非常多元化,并且可以雅俗共存。既可以是高雅的、经典的管乐作品,也可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通俗音乐。管乐团演奏的作品可以是国外优秀的古典音乐,如《G弦咏叹调》、《摇篮曲》、《匈牙利舞曲》、《欢乐颂》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外的文化艺术;也可以是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出征进行曲》、《茉莉花》、《走进新时代》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能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增强对我国艺术文化的自豪感,产生爱国主义情结。学生能够从管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也从多个文化视角增强对文化艺术的涉猎,从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

普通高职院校的管乐团成员绝大部分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本身有管乐特长的学生更不多。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管乐教育肯定不能定位在专业性、职业性的艺术教育,只能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当中,让学生接受管乐艺术的感染、熏陶,在情感上、精神上获得滋养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在当今功利风气当道的社会,新一代大学生也表现得很浮躁,这时候,需要一种力量去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变得温和。正3如冼星海所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任何表现形式的音乐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管乐也不例外。深邃宏伟的管乐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美妙的管乐可以使人烦躁的心情得到舒缓,压力得到释放;热情奔放的管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气势磅礴的管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高雅的管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与和谐。

管乐团是一个由多种西洋乐器组成的艺术形式,具有表现力强、音色刚柔并济、气势宏大等特点。里面既有轻快活泼的大鼓、小鼓、钹,又有温柔如水的长笛、竖笛;既有声音雄厚的大号,又有雄壮激昂的小号;既有音色圆润的萨克斯,又有低沉稳重的低音号、长号等乐器。要把这么多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融合成动听的乐音,需要团队里面的每一个学生具有高度的团队精神、互相协作的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管乐团演奏跟单个乐器演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讲究的是整体的发挥,整体的协调配合。一个人不认真,势必影响整个管乐团的演奏效果。学生在演奏管乐器的时候还要配合口型、指法、呼吸、吐舌等等,同时还要看管乐队的指挥,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因此,管乐团的训练,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组建管乐团对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特色,提升办学品味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文化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创建出来的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一所大学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尤其是如果要成为一所名校,背后就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名校之所有有名,源自其独特的、鲜明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展现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大部分普通高职院校都是以工科或者文科为主,平时的艺术文化活动都以通俗流行歌曲的演唱或演奏为主。如果在这些高职院校里面发展管乐团,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高雅艺术活动中愉悦身心、培养爱好、增强美感体验,这对提升办学品味有很大帮助。而且,训练良好的管乐团还可以到校外参加各种节日庆典、联欢活动、公益性宣传等活动,这对学校在社会上塑造良好形象,赢得良好社会声誉,打造学校品牌特色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发展包括内涵与外延,前者是内容与实质,后者是形式与外观。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都比较短。为了宣传招生,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是比较注重外观的建设,包括不断地建教学大楼,扩大校园的绿化面积,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等等。但这种发展方式并没有丰厚的内涵作支撑,最终会流于浅薄。而管乐团的组建及其训练,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它是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气氛的重要力量,是展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同时,管乐团在训练和演奏中,要求成员服从指挥,密切配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组建管乐团,既可以用管乐教育规范成员学生,用管乐训练规范成员学生;又可以通过管乐团的表演在校园里面去影响其他作为欣赏者的大学生,去影响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生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增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地方,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大部分普通高职院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多为歌唱比赛、文艺晚会、电声乐队演奏会等,而且多数的表演是通俗歌曲或流行音乐。这些活动虽然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但是与管乐团的演奏效果相比,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大学生是非常有创造性和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但也容易走向思想的极端或误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如果缺乏自控能力的话,就容易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电脑游戏上面。在学校里面组建管乐团并进行定期的演出,不管是参与管乐团的同学,还是去欣赏管乐表演的同学,都可以从管乐里面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感悟。慢慢地,学生通过对管乐的接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得到逐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懂得判断高雅艺术与恶俗艺术的区别,从而能够将自己从低俗无聊的活动中抽离出来。因此,管乐团的组建将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艺术氛围,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2

每种乐器因自身的特点, 在乐队中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拉弦乐器通常在乐队中起着润滑的作用, 而弹拨乐, 更多的是在节奏的表现上, 打击乐器在中国音乐当中的种类是十分繁多的, 这一点, 西洋音乐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它们在乐队中除了节奏方面的作用, 还有丰满乐曲等其它作用。吹管乐器在乐队中则主要体现在力度上, 通常乐曲的高潮部分吹管乐器是充分表现了, 另外, 在乐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均需要吹管乐器来表现。

总之, 吹管乐器在民乐队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在经典的民乐合奏或民族交响乐中, 民管乐器在其中如何表现的。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假日, 我经常能听到一些喜庆的音乐, 《花好月圆》是其中的一个曲目, 乐曲中祥瑞的情绪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 另外, 有很多因素也极大地促成了曲目的效果。其中, 吹管乐器笙、笛子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长段主旋律就有两遍是由笙竹笛轮番演奏的, 随着不同乐器的轮番演奏, 逐步将乐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如果, 仅靠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是很难取得这个效果的。

《瑶族舞曲》是彭修文先生根据瑶族民族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乐合奏曲目。

乐曲开始部分柔美、婉约、犹如青年男女在月色下轻轻细语、倾诉衷肠, 这一部分, 以拉弦乐器和弹拨来描述, 唢呐在这一部分的领奏, 突出了优美的旋律。

随着三拍的进入, 吹管乐器演奏的比例越来越多, 唢呐、笛子、笙这三件吹管乐器轮番上阵, 将乐曲推上了高潮, 一幅热爱生活的人们、载歌载舞的人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需特别指出的是, 笙这件吹管乐器, 至始至终在乐曲中起着调和的作用, 如果去掉这样一件至关重要的润滑剂的话, 整个曲目无疑将变得枯燥无味, 这跟乐器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笙在乐队中就是不可或缺的, 说它是乐队中的灵魂, 一点也不过分。如果, 将唢呐、笛子比作中的高声部的话, 那么笙就可以算做中声部, 实际上, 笙在乐曲的高声部和低声部, 也屡屡涉及。

唢呐在民乐合奏中, 经常因为其苍劲嘹亮的音质特色, 充当领奏的角色。

《翻身五更》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一首民歌, 改编成合奏后, 又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 乐曲以它的内在特质, 感染了一大批人们, 唢呐在这首乐曲中, 以其特有的音色, 引领着听众进入到一个如泣如诉的艺术境界:

这一段, 优美的旋律, 由唢呐吹奏出来, 将听众一下子带入乐曲所要表现的境界当中, 随后, 笛子的配合, 笙的伴奏, 使乐曲更加丰满, 作品艺术感染力, 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竹笛在民乐合奏的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 可以说由南到北, 但凡大一点的曲目中, 几乎都有笛子的身影出现。

江南丝竹《紫竹调》的合奏中, 竹笛的演奏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这一段主旋律中, 二胡、扬琴、笛子几件乐器轮番演奏, 将柔美轻快的江南小调, 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广东音乐中, 闽南音乐中, 笛子也是广泛的应用, 在乐曲中往往起到了骨架的支撑作用。

在广东音乐《旱天雷》中, 笛子、唢呐、笙的有机结合。

乐曲的开始部分由几件民族吹管乐器的吹奏, 将人们久旱逢甘霖的喜悦瞬间展现在大家面前。

《金蛇狂舞》、《喜洋洋》……等等大量的民乐合奏中, 都使用了这一创作手法, 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笙、唢呐、笛子等民族吹管乐, 结合其它乐器, 如:拉弦、弹拨等, 可将乐曲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从以上几个简短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大致感受到一些民族吹管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

我们以传统对民族音乐演奏来概括, 往往称之为“吹、拉、弹、唱”, 吹是放在第一位的, 可见, 吹管乐器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的乐曲中, 有一件吹管乐器占有的地位是其它乐器所不可比拟的, 那就是“箫”。

在被称为“天外之音”的古曲《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曲目中, 箫当仁不让的成为主角, 就算以古琴为主的《高山流水》等曲目中, 往往也要有箫这个王子的陪伴, 才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内涵才更加丰富。

盛唐时期所作《霓裳羽衣曲》, 全曲从头到尾箫来领奏, 在分门别类、品种繁多的乐队中, 箫更像一位家长, 无论从旋律的表现, 还是为乐队做铺垫, 民族管乐都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 我们从以上的几个例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从唢呐领奏的曲目, 还是笛子做骨心的作品中, 我们都能看到笙在其中的身影, 有一些曲目中, 就算没有别的吹管乐器的出现, 但几乎都离不开笙的身影。

我们前面所说的例证中, 着重谈到了唢呐, 笙、笛子的作用, 实际上, 其它民族管乐器, 在乐器的表现中, 皆有突出的表现。

比如:管子的《江河水》、巴乌的《苗岭春色》林林总总, 管乐器的表现是多姿多彩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因素, 民族管乐器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引经据典, 说了一大堆民族管乐器的作用, 实际上归纳起来, 它们不外乎有这么几个作用:

1.旋律的表现, 各件乐器因他们各自特有的音色, 在乐曲中, 表现出来的感染力也是独到的, 另外, 吹管乐器有较强的旋律性, 也是它在乐队中充当这一角色的原因之一。

2.为乐曲的丰满, 连续性充当伴奏或是衬托的作用, 这一点在笙这件乐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就算唢呐、管子这几件个性鲜明的乐曲, 在乐队中时常起着烘托的作用, 因为, 它们的出现, 使得乐曲更加丰满、形象, 进一步增加了乐曲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3.在乐曲的高潮部分, 还有感情力度的爆发点上, 通常是要加入管乐器的表演的, 这也是乐器本身的音色、音量所决定的。

回顾一下我们谈的吹管乐器这几点作用, 就能发现“吹、拉、弹、唱”这几个字不是乱说的, 如果去掉了“吹”这个因素, 我们民族音乐是有很大缺失的, 甚至说, 我们脑海中所知的民族音乐的概念, 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面目呢?我们所知的一些精华, 会不会因为吹管乐器的旁落而失传呢?这不是危言耸听。

谈了这么多东西, 当然, 因为篇幅的问题, 我们没有再深入讨论, 不过, 仅就以上所谈的东西, 大家应该能多少领略到一些, 民族吹管乐器在民族音乐中的作用了吧。

摘要:民族管乐器音色和谐、优美、丰满。在乐队合奏时, 民族管乐在其中显得特别重要。它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烘托高潮气氛的作用, 极大的丰富了乐队的演奏效果, 在民乐舞台上民族管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乐曲,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1949-1979笙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2]笙曲谱.人民音乐出版社.

[3]1949-1979唢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4]唢呐演奏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

高校管乐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管乐团  高校  作用

一、 概述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实践模式。管乐团是高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高校管乐团

管乐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管乐依据其投资小、成效快、演奏曲目广泛的特点成为最适宜高校音乐特长培养与音乐基础教育的乐器之一,而管乐团是管乐学习者与爱好者展示、排练、提升的重要平台,也是管乐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方式。管乐团根据其性质、人数、建制可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与展现形式,近年来在高校中得以广泛的发展,并在实践与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2014年教育部指出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其中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特长,通过其艺术素养的建立与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管乐团对高校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高校教育角度出发,管乐团在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对高校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管乐团是高校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通过学习、排练、演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管乐团成员的情感教育与广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此外,管乐团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对高校各年级、各专业、各年龄的学生均有影响,是素质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体现。

(二)管乐团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辅助渠道

高校管乐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组织,在校园中与社会中具有较多的演出机会,演出多以义演、慰问演出为体现。这是高校学生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们接触社会、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机会,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与高校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机制相吻合。实践证明,管乐团活动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正义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高校思想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管乐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重点指出,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建设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其它社团相比,管乐团具有培养学生技能、丰富知识构成、促进协作意识、提高艺术素养等多重作用与优势,是德育、美育、智育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活力与生机的新生力量,是实现校园文化的融合的载体。

三、管乐团对高校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管乐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均有帮助,同时对学生自我教育与突破创新进行引导,为学生的能力结构的优化与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体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引导和激发。管乐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体组成,最终实现个人能力提高与团队水平提升的目的,是以兴趣为引导,以促进为途径的自我教育过程。此外,管乐团的训练与活动对学生的信心建立、个性塑造、自我认识均具有促进作用。

(二)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审美能力

管乐团是一个学生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平台,通过从听觉上感受旋律的优美,进而深层次从作品文化、背景方面理解音乐、启发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管乐团成员,同时也能够传递给管乐团表演的每一个观众。此外,作为一项艺术特长,管乐队丰富学生专业技能、优化能力结构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写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乐团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经费的募集、场地的协调、活动的指挥、排练的磨合、演出的配合,管乐团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是对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的考验,也是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管乐团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沟通与协作的方式,也能收获团队力量的成果,对学生集体精神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实践证明,管乐团对高校教育的推进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更要发挥好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在现阶段高校管乐团已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之上,应努力完善和优化管乐团的管理与推广,通过校方与学生双方面的努力,推进管乐团的规范化形成于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使管乐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李悦.对中学管乐团组织与训练的一些思考[J].黄河之声,2014,(08).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4

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西方管理思想相结合,能否构建出当前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值得期待。文化理念是一个融合和内化的过程,它必然也有它所遵从的规律。顺应规律,我们必然会减少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下面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谈谈企业文化建设。

一、文化管理的优越性

当今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所谓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对管理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它和管理是相互分离的。通常情况下还要用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而这种约束,对企业是成本,是一种负担,对被管理者也是一种负担。在企业和员工合作的过程中,这就变成了一种内耗,对企业的发展是没有积极作用的,所以说,制度管人是有缺陷的。另外,在制度管人的时候,存在一种评价误差,这种误差或者人为的错误,带来的是不公平和对制度本身公信力的伤害。同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可能造成权力寻租。员工和企业的对抗导致工作的效率降低,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员工的很多精力就会分散到对抗和逃避企业监管上,人员的流动性就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上升。解开问题的钥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的思路

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是规范、规律、价值观念的内化。文化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标准。企业是由员工、老板和管理层共同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要变成团队,就必须要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更多的企业是围绕企业家的愿景去规划,这是不对的。还有一些企业请专家进行的文化体制建设,这也不是文化。文化是员工和老板及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一旦发生分歧,就无法形成公司正确的、需要的文化。分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那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标准,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现在的文化建设就是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的一种扭曲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的步骤

1.诚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是常态,如果没有诚信,沟通就是没有效率的。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现代的社会,因为单独靠个人的智慧生存下去都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何况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呢。在企业中,诚信是首当其冲的、必须要所有人共同认可的一条原则。基于此,就可以建立起企业全体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老板的,在社会信用体系之下的,更加细化的诚信考核体系。将这种体系下的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调整职位的基础指标。

2.共同标准的确认

基于公司全体成员达成共识并内化的文化,进行管理制度和薪酬体系的制定,这样的体系和在该体系下的管理才是高效的和持久的。现在大多数的公司文化都是基于少数强势群体的,而对大多数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却熟视无睹。而由此导致的管理上的大棒政策,在过去一段时期对待毛主席时代过来的员工还勉强可行。现在,在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员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传统的监管式的管理方法出现的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内耗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企业建立全体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在此标准下的考核办法迫在眉睫。公司的一切行为都不应该是随意的或者某一部分人认可的。

3.体系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企业进门处有一花坛,大家都不愿意绕着花坛走,而是从花坛中间走,花坛中间为什么不设计一条路?日子久了,花坛中间也便成了路。后来,管理者通过泼水、挖坑等阻止人们通行,后来发文禁止通行,效果都不好。通过这个事例说明,员工的方便、舒适这些普适的价值理念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考虑,不能仅仅按照企业或者部分管理者的喜好去制定。因为一切人类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在充分考虑到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马斯洛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方利益的平衡,制定出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内化,形成企业的文化。在此文化下的制度建设,必然是大家愿意共同遵守的制度,其执行效率必然很高,而且监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被化解。以上这个是基础的文化,更高层的文化对应马斯洛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会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的需要。在这些共同价值观念下的文化在与底层需求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可以覆盖底层文化。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也会忽略掉这部分需求。这就是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工作,让所有人都将企业价值标准内化。

四、总结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篇5

鹿明俞寿明马建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会,安徽 合肥230026)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探讨高校工会组织的性质、职能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472.2 文献标识码: A

The Role of a Universitys Trade Union in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LU Ming, YU Shou-ming, MA Jian-p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A discussion is presented on the content of a campus culture, the nature of a university’s trade union, and the role of the union in the building of the campus culture.Thes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first-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Key words: university;trade union;campus culture;content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和谐高校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教职工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1.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应该注意到,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它始终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它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校园文化内涵来看,一般来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三者相互依存、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和表层部分,是实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与手段,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校园校貌、建筑物及其风格、纪念日或纪念性的标志、校名、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等均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完整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活动场所,为师生员工锻炼身体、提高素质、丰富生活提供条件。

制度文化是以师生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校风校纪、规章制度、行为守则、组织作风、办事风格等。它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和保障系统,它规定了师生员工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制度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一方面不断将人的意识内化,并影响精神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转化,并最终物化为文化创造物。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群体意识。其内容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大学精神、文化品格等。其中大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精神文化主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是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它体现着大学的理念,体现着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每个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高校超强的育人功能和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导向功能。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年轻的大学生确立学习成才的正确目标,找到完善自己、造福社会的明确方向。校园文化会把高校的发展目标、校风学风、各种制度等深入到师生员工心中,促使他们把个人的事业心与高校发展的大目标及大环境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规范功能。校园文化对人的规范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靠成文制度的硬性约束,但主要是靠不成文的风气、道德等软约束。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软约束由于减弱了硬约束对人心理的冲撞,能够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规范和约束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激励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精神、优良风气、人文底蕴和文明修养。高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敬业为乐的教风,成才为志的学风及追求民主、法治的管理,共同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教职员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学习和工作热情会受到激发,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辐射功能。校园文化被所有成员认同和接受之后,它就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各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对同行和社会产生影响。优良的校园文化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它高校和社会组织可起到示范作用。不难看出,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将渗透到高校的各个层面,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

高校工会是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围绕学校建设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依法治校和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凝聚、教育、组织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的作用。高校工会的职能主要包括:

维护职能。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促进学校树立良好的正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设职能。引导和带领教职工积极投入到学校改革与发展各项事业中,大力开展师德师

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促进职工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与职能。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民主办学。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保证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教育职能。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全面提高教职工的素质。

三、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任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组织和文化社团优势,自觉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努力担负起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高校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紧紧把握高校知识分子的特点,努力将关心人、理解人、服务人、激励人、团结人和帮助人等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中国科技大学工会在维护教职工利益、关心教职工生活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学校党组织对教职工的关怀。学校针对高校教职工的特点,克服一般的说教,多一点“以人为本”的思路,多一点“人性化管理”的措施,使每个人“心平、气顺、精神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宽容、互助、融洽”,体现了工会组织的亲和力。在制度管理上,从教师的基本需要出发,“实现好、维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体现他们自身价值,实现他们自我发展。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以及校长的行政实施过程中,中国科大注意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严格依法照章办事,强调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尽最大努力杜绝以权谋私、不正之风等现象的发生。在这里,不分资历皆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学派也能同台唱戏、互相切磋。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师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委员会、教师单项奖评审委员会对全校科研项目的审定、学位点批准、博导资格的认定、各种学位的评授、教师技术职务的评聘,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另外,学校还通过每周一次的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园计算机网上的BBS意见箱等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和对校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科大民主校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代会上,校领导要公开回答代表和教师的提问和质询。质询的时候,代表常常措辞严厉,当面质疑或批评。意见提得对的,立刻接受,并提出改进措施;需要解释的,也据实予以说明,绝不能推诿回避。

2.发挥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工会开展工作的真正优势。多年来,中国科大工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协助和配合学校党政领导,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和理论对教职工进行引导和宣传,大力弘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激发广大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这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

为了培养和激发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强化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发挥团结凝聚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工会每年暑期组织教职工旅游休养活动,为广大教职工增进了解和友谊以及交流感情提供了最宽广的舞台。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参观浏览,教职工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素质,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由校工会组织的多次救灾捐款活动,教职工踊跃奉献爱心,参

加人数达90%以上,充分体现了教职工的崇高的互助精神,也充分反映了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工会组织的号召力。

3.寓教于乐,丰富校园生活

工会是校园文化社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文化社团作为广大教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中国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工会“寓教于乐”的职能,花大力气建设各种文化社团,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

中国科大工会现有教工艺术团(内设合唱团、戏剧团、舞蹈团)、教工俱乐部、书画、集邮、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桥牌、棋牌、教工长跑协会等十多个文化体育社团。这些社团活动显著的特点是符合时代节拍,紧跟社会形势,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党和国家重大的纪念日和学校的纪念活动中,各文化社团都准备了内容丰富的节目,例如校史展、邮展、书画展、文艺晚会和各项体育比赛等,使全校师生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另外,工会积极鼓励校园文化社团走出校园,不断向社会辐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如我校教工合唱团参加2005年全国首届教师节合唱比赛,获得了三等奖;2006年应邀参加安徽省委、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党在我心中”——万人同唱正气歌歌咏大会,获得好评;教工棋牌队参加的“长三角”部分高校中国象棋和桥牌比赛,获得象棋男女团体第一和桥牌团体冠军;教工保龄球队参加中科院系统保龄球赛获得了团体第一名;教工田径队参加中科院第四届职工运动会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工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歌咏比赛活动,歌咏比赛有主题、有内容,全校所有单位都组队参赛,从学校领导、院士、教授到工人都积极参加,比赛场面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大独特的校园文化风采,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良好作用。

4.弘扬传统,激发创新活力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中国科技大学工会深刻体会到,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能否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建设。中国科大建校50年以来,历经坎坷,三次创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突出地表现在,形成了以勤奋学习、理实交融、创新进取、民主开放、报效祖国为核心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风气等等。而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只有代代相传,渗透在广大师生的血液之中,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了充分发挥“科大精神”的教育作用,将科大精神的讨论变成一个优良传统教育的过程,2006年4月,中国科大正式启动了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邀请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报告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结合我国当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历程,以生动的事例和充沛的激情,阐述了各自心目中的“科大精神”,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6

校园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特殊园地。校园文化作为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形成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物质形态为基础的,以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学生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反之,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等德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引导功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年学生正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模糊、摇摆甚至错位。例如,有些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经济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在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使学生在无形中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政治导向上看,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念。

(二)规范行为功能

校园文化的规范行为功能表现为两种约束形态,即“硬”和“软”。“硬”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规、校纪、校训等制度文化建设。这种规范和约束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制度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内化为自觉要求。“软”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风气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的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观,更好的把形成、思想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学校目标上来。

(三)情感陶冶功能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如果校园环境整洁优美、课室的教学设备完善齐全,学生的心态自然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产生激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陶冶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增强自觉学习的原动力,消除厌学的消极心理。

(四)精神激励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强调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激励学生则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常见方法。如在“清明节”“雷锋月“”国庆节”等富有人文教育的节日,组织师生开展扫墓、参观烈士故居、学习雷锋等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学习到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辱观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在校园内实施的途径。

(一)营造优良校园环境,发挥环境扬德的作用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以及校园绿化、教学硬件的构置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如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雕像、警句名言、廊墙面文化等。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制定的,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具体地说,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加强文化活动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整体风貌、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应多组织、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能直面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是一种有力的无声的教育语言,学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具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种“隐性影响”,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丁兰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载《今日科苑》,第8期.

[2]李鹏鸽《.浅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新途径》,载《青年与社会》,第1期.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7

一、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五千年的光阴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丰厚的底蕴。其丰厚的思想为中华儿女所认同, 并形成了华夏儿女的行动指南和处事方式。例如,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集体思维, “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的重友情怀,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 “忠信多以进德也”的信用准则等传统价值取向。这些思想在华夏各民族都深有体现, 成为各民族共守的原则。

草原人民作为华夏儿女, 既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扬者。因此, 草原各族人民身上所具有的中华文明优秀价值观也必将通过草原纪录片完整地再现出来。正如费孝通认为, “个体与自己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之间是没有冲突的。”[1]例如, 在《天堂牧歌》中, 一个镜头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把刚挤到碗中的牛奶端给孩子喝, 当孩子喝了一口后, 立刻转身递给自己的祖母, 体现出了对中华文化“尊老爱幼”的认同。草原人民的敬老传统在这一刻让人深深铭记与感动。《千年的守护》讲的是蒙古族的一个神秘的部落达尔扈特人, 他们把守护成吉思汗当世世代代的使命, 从成吉思汗逝世至今已经延续了800多年, 这样的忠诚震撼着所有的观众, 因为这不仅体现着“忠诚”, 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毅力、骨气”。由此可见, 草原人民的行为不仅体现中华传统价值观, 而且是忠实的继承者和坚强的维护者。

二、中华民族性格的认同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中的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逐渐积累在行为、思维、心理的表现总和。每个民族就像是一个人, 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而由众多民族所组成的国家的性格也就从各族丰富多彩的性格个性中被抽象化的概括出来。

草原纪录片作为现实的“记录者”, 真实地记录着草原民族的性格。例如, 《宝饶的故事》中, 由于额济纳河干涸, 宝饶一家千辛万苦为自家羊群寻找水源所表现出的坚强。《训鹰散记》中, 鄂温克人在冒着严寒环境的训鹰中所体现的智慧。《没有缝完的蒙古袍》中娜仁图雅为了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坚韧。《父亲的眼泪中》中, 两位父亲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草原母亲的爱》中展现的温柔、心胸宽阔又真挚的母亲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的体现。

民族性格决定着民族的命运。我们的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民族性格创造过盛世大唐, 也以优秀的民族性格打到外来列强。民族性格会给予民族成员无限的精神与动力。新时期, 中华各族儿女还将以优秀的民族性格去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的认同

自然是人类的母体, 人类在大自然中得到了进化和哺育, 而人类的活动又会对自然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古人早有论述。尤其是, 华夏儿女早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中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便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最好回答。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 从古至今以拥有天然草原而文明中外, 这里的人民生活与天然的草原息息相关, 难以分割。放马牧羊、狩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自然的崇敬视作至死不渝的信仰, 千百年来怀揣在心中, 这也是草原纪录片的主要背景构成。例如, 《驼殇》讲述的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 双峰驼数量逐年下降, 而牧民额尔登在极度艰难的生存环境并中没有放弃牧养骆驼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牧人与牲畜间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阿妈的宝贝》中, 苏米雅阿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一只先天不足的骆驼孤儿, 并温柔地称其为“宝贝”, 他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 游走在城市边缘。从这些纪录片中, 都能看出草原人民与大自然的相依相偎。

十八大提出构建“美丽中国”的使命, 体现华夏子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 是对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精神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一理念使人们深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是中华民族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源动力。

四、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认同

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 都平等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并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采用多种优惠政策。国家在各个方面积极努力, 显示出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与关怀, 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从1947年内蒙古草原刚刚建立人民政府至今, 草原各族人民在憧憬与希望中热情地参与祖国的建设事业, 把自己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草原影像也清楚的记录着草原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认同。例如, 《阿妈的宝贝》中展现的乌拉特戈壁是国家为了遏止生态恶化退耕还林的试验地区, 当地牧民为了支持国家政策纷纷主动搬到了附近的城市。《牧归》讲述的是兴安盟八达嘎村一个名叫根成的牧民全家的生活, 尽管身有残疾但是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根成来说仍然不得不挑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自然环境, 根成一家在没有考虑未来生活着落的情况下, 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祖祖辈辈的劳动方式, 努力寻找新的生活。

草原文化的原生态影像记录了草原人民中的共同记忆的同时, 也推动了草原文化的族群传播与交流。对中华各族文化产生互融, 提供了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纪录片必将提升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摘要:草原纪录片承载着草原文明及草原民族气质。它真实地记录着草原的各种符号, 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构建起草原民族记忆的同时, 也将草原地域风情和淳朴豪放的草原情怀传递给他族。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发现, 草原纪录片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性格、“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认同。因此, 探究草原纪录片对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 必将有利于民族传播与和谐。

关键词:草原纪录片,国家认同,民族

参考文献

翻译在译作经典建构中的作用 篇8

《简·爱》是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1847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国语言,成为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作品。在我国,从1935第一个中译本(伍光建译)出版以来,迄今已出现了40余种中译本,还有10余种简译本。正是因为文学翻译对外国文学经典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作品的翻译才对广大中国读者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外国文学的经典建构需要具备以下要素:首先,原著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正如李雾野在把《简·爱》译稿投往中华书局时所附信件中说的:“这是一部优秀的英国小说。”其次,原著的主题正好符合译入国当时的社会需要,译作很快能在全社会推广。此外,该作品能符合译入语文化中赞助人所代表的各种权利关系,代表经典的制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学利益,符合其文学旨趣,符合文学史家的经典遴选标准等。最后,译者对文本进行的“有意为之的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1]译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某种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从而在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的同时,争取到最大量的读者群,甚至在此基础上完成翻译文本在目标语文化场域中的经典建构。”[2]因此,译者从事翻译,既要站在原作者的立场上,力求真实再现原著风貌;同时,也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用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情达意。

一、《简·爱》这一翻译文学经典在中国的重构

英语 canon(经典)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的Kan·n,意思是用作测量仪器的苇杆或木棍,后来引申为规范、法则等意义。在早期的欧洲语言中,经典最早指某一文本和作者,后来常见于基督教系的教会信条和文学的准则等,尤其是指《圣经》和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的著作。在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文论家把Kan·n用到修辞学上,专指完美无暇的文体和文章规范,这一理解与近代的classic一词意思相仿。翻译文学经典的出现,应该远远落后于原创文学经典。查明建先生曾对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3]本文探讨这一定义中的第三种翻译文学经典,即翻译文本如何在目标语文学体系中完成其经典建构的问题。

首先,译者的翻译动机和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因为感受到时代及国家的需要而翻译,因为自己对作品的喜爱而翻译,应出版社的邀约而翻译,因不满自己的初译而重译,不满他译而复译,为了自身的名利而翻译……这些都是翻译的动机。可以说,译者翻译动机决定了翻译态度,翻译态度又决定了译作的质量。著名翻译家屠岸先生在谈到影响翻译的选择因素时说:“意识形态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与处理有很大影响,这是事实。”[4]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李霁野《简·爱》译本受中国社会的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因此,李霁野先生译介《简·爱》是为了反帝反封建,帮助人们寻求积极的思想,探索平等与妇女解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唤醒国民抵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而黄源深先生的《简·爱》译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刚刚走出80年代末的经济萧条,迎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期。黄源深先生翻译这一文本,一方面是应译林出版社之约重译,另一方面出于对《简·爱》的偏爱,他认为一部世界文学名著有几个译本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黄先生从事这一翻译工作,更多着眼于艺术阐释,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

其次,译者对经典原著的理解。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必然受其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接下来的翻译过程。具体而言,在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个人生活经验、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审美情趣、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渗入其中,影响其对原文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简·爱》原著中圣约翰人物形象本是正面角色,一经译介到中国文化语境,就长期被当做反面的宗教人物。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受译入语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有意为之的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

最后,译者的风格策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宗教问题、怎样翻译典故、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如何取舍归化或异化等等,这些是译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决定了译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李霁野先生深受当时译潮的影响,译文主要采用了欧化汉语的语言特点和直译的翻译手法。因此,译文生硬拗口、不顺之处很多。而黄源深先生则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再现原著诗般语言、神韵氛围与整体风格。

结语

综上,外国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时代因素对作品经典建构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无论是对本土作品,还是译作。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时代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品的命运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翻译的执行者——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能力与翻译策略,决定了译作的风格与面貌。

[1][2]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4(2):86 -102.

[3]胡安江.翻译文本的经典建构研究[J].外语学刊,2008(5):93 -96.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9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人和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人和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TU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2-0102-01

企业活力和凝聚力的产生,需要有企业精神的感召、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影响、激励措施的正确运用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方面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根本。企业如果没有保持团结和相互关系融洽的“人和”,也就谈不上由人创造的企业活力。

“人和”作为一种文化不能从措施办法和管理策略中直接体现。但它可以渗透于其中,通过这些措施手段来形成全员共有的目标趋向,确立互帮互助、情谊深长的文化内涵。成功企业在求得“人和”的努力中,实施过程都有很多共同点。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条件,管理上注重相互沟通,激励功能的正确策划,领导者管理行为显示个人魅力等等。

“人和”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建设“亲密性”的人际关系是凝聚力形成的基础

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孤独的,都渴望在组织和群众中得到关心和照顾,获得温暖与友情。企业给一份关心、一份情谊,职工就能感受到一份爱,他们对企业也相应产生一份情感。一个群体对企业共同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团结和谐的亲密氛围,这正是先进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特征。所以说,在营造“亲密性”文化的努力中,要特别讲究管理中的“人情味”,经营中的许多投入,也许最重要的投入正是“情感投资”。在实践中人们常看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条件和环境并不尽人意,但企业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融洽,人人都相互关心,使企业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如进军北大荒的创业、新疆戈壁滩上的开垦、大庆油田的建设等,条件都很艰苦,报酬也很低,但上下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大家都理解国家和企业的困难,不计报酬,自觉奉献。由此可见。奠定企业成功的基础是凝聚力,凝聚力的产生所依赖的必然是“亲密性”的文化托举。

二、“大家庭”文化思想在企业中显示的作用,是优厚报酬和制度约束所不能替代的

“大家庭”可使职工把企业认作是家庭外延的扩大。“亲密性”与“大家庭”的关联密切,但“亲密性”不能替代归属感。在一个企业里,不管如何有钱赚,上下级关系如何处理得好,但工人如果没有像在为自己家里做事的那份情感,那企业只是打工赚钱的场所,工人与企业就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契约关系。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契约关系极为脆弱,很难以有好的维持结果。富士康频繁不断的跳楼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家庭内可能有姊妹不和,但人人都信守家丑不外扬的准则,视家庭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以大家庭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合拍,而受家庭群体指责。家庭的每一件事都与自己有牵连,这样的一种儒家“大家庭”文化。构成了企业“人和”的基础,这种文化已是渗透于很多中国企业的各个细胞,使企业相当部分工作内容都不一定与经营有关,而是直接为职工服务。职工成为企业大家庭的一员,生老病死全部依托于企业。企业效益提高,意味着全体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大家庭”文化可使整个企业成为充满友爱之情,生气盎然、朝气蓬勃的“家”,可给其成员带来无限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它的激励作用和凝聚人心的合力,无疑将超过金钱的影响,至少它赢得的那份忠诚是金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三、把企业建成职工的社区活动中心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这一点在中外各种类型的企业中都是比较被看重的。企业的“人和”主要体现在工作交往中,而往往形成于非工作性接触中。人们走入企业除了干活还是干活。那是工作的奴隶。企业不仅是工作的场所,还是员工价值体现、愉快情绪传递和生活爱好表达、思想交流的处所。人们在为企业的成功而兴奋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的信任和热爱。经营成功是企业成功的总体目标,它有阶段性和综合性,需要企业许许多多其他的成功烘托,其中包括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员工们通过企业的成功来实现自己的成功,通过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人事业的成功托举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而“人和”文化最注重体现这样的成功。企业需要通过许许多多小集体或每一个个体的成功来表达群体的喜悦,当一个工作班组一名成员在集体的体育或文娱活动中赢得了好名次,班组在企业庆功会上获得了表彰,个人的成功即可扩散为整个工作组成员的成功,一个班组获表彰是班组每一个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这一认识出发,许多企业将组织俱乐部、劳动竞赛、公司运动会、文艺表演团体、艺术类型的展览比赛视作重要的工作,正是为了不断满足职工在企业范围内的自我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表现的需要,企业组织众多的文体活动也是鼓励员工加强非工作性接触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又是企业活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形象的塑造,还可以是员工集体主义和向心力通过文化的无形手段获得聚焦,企业“人和”文化中所显示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企业文化》2013年第7期.[2]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3期.作者简介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篇10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大庆石油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及相关资料的学习,感受颇深。作为一个企业、一个集团或者一个组织,若没有深远的奋斗目标和长期的战略方针,那这个组织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豪无生机的组织,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组织,那它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

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不断发展至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加完善。做为市场经济的主体otot;-――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然要参与到市场的竞争当中。而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是人才间的竞争。

人才是泛指能力较高,以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和人类作出一定贡献的人。而人才的表现是个人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或企业实践活动所取得成果的综合反映。它是对个人素质的综合评价。

个人的综合素质所反映的是他的价值观念、文化水平、道德准则、综合运用知识等各个方面。人在离开学校,进入企业或社会后,周围的一些环境会对他个人价值体系、思想体系产生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企业文化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我个人理解“四个过渡”是集团现阶段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体现在集团活动中全员参与、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加强了本单位职工间、集团内部间的团结协作、在活动中职工学习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学习型转变,营造出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的内容简单明确,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活动中,企业的主要成员会产生使命感,员工对企业及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形象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而对于我们物资行为业来说:第一层面是服务层;包括服务的体系、构成、价值观念、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沟通方式。这一层面是直接面对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决定着我们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具体内容的实施有赖于人的执行。优良的企业文化是员工对企业的外在反映。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产生企业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在建设发展中,员工参与企业各项活动来体现的。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否则的话,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以华为的企业文化为例,华为文化之所以能发挥使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华为文化的假设系统,也就是隐含在华为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假设系统。如“知识是资本”的假设,“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的假设。再如学雷锋的文化假设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而华为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系统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正是这种文化的假设系统使全体华为人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华为人的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二、引导教育职工作用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

义的、更大范围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讲是首要的。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从1989年~1999年连续10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其内在原因是企业持久的创新能力。该集团提出并实施了“观念比资金更重要”的思想模式,认为观念是产生生产力和利润的源

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确立并有效贯彻了重视危机忧患的“末日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与人才观念”,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的“市场与竞争”观念。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促进职工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员工设定了很高的任务目标,但是在业绩考核方面却不仅以是否实现了目标为标准,而且将指标与去年同期比较,若没有完成指标,会充分考虑造成指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问题。如果是个人问题,分析该员工与以前比较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并且以正面奖赏的形式对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进行鼓励。不像有些企业那样员工一犯错误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因此通用电气的高指标不仅仅是一种考核标准更是一种激励手段。

四、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1995年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及相互协作均无现成的模式,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公司各部门仅按自己的业务范围制定规章制度,各辅助部门对生产支援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员工对经营理念、生产及品质的管理都缺乏完整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开展了“生产早期安定化”活动。这一活动为实现公司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又以品质改善为主题,开展了“96我的提案”活动以及以诊治当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品质的问题为目标的全方位的质量改进运动。公司也开始起用新口号——“品质××、靠我、靠大家”。经过一年多的品质革新活动,公司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同年12月韩国lg电子总部的决赛中获银奖。

五、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信誉资产。信誉资产是社会对企业美誉度的综合评价。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度越高,为企业带来的有形价值就会越大。

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现在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加强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

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与丰富必将在企业的内部产生坚实的凝聚力量。在这我可以引用一句话:凝聚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企业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它会使员工非常热爱集体,有时达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这里有一个海尔的案例:

1.在海尔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姑娘在海尔的洗衣机一分厂工作,她19岁的时候走进海尔集团,这个姑娘的名字叫王俊晟。她接受3年海尔文化的洗礼,3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候,她跟她的亲人提出她最后的一个愿望:她要最后再看一眼她所工作的海尔。就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家人让她的灵车在海尔的大门口整整停了15分钟。这说明了什么呢?只有一点,就是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热爱这个集体。

2.前两年在海尔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进入海尔工作的大学生,在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离开海尔,到深圳的一家非常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当了部门经理。可是不久,他就给张瑞敏总裁写了一封信,他的信上说,我现在在深圳的这家公司工作,收入很高,但是我总觉得我缺了点什么,我仔细地想缺什么?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团队精神,缺的是透明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海尔。

通过海尔的案例1,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以致于那名女工在临死前都要再看一眼自己工作的海尔。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它的力量确实超出想象。案例2中的那个大学生只在海尔工作了一段短暂的时间,他通过对比最终发现了海尔文化的真正的魅力。他虽然在大企业做了部门经理,收入很高,但他却还对海尔的文化念念不忘。在海尔那个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离职率是非常低的,这全得益于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物质不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不全是经济人。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物质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当物质满足了之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物质利益对他的吸引力就非常小了。因此,作为企业,单纯靠高薪,高待遇是不容易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因为只凭借高薪是无法满足他们高层次需求的。只有企业文化才会对他们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上一篇: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步骤下一篇:猴子传奇小学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