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在职研究生

2024-07-17

重庆大学在职研究生(精选8篇)

重庆大学在职研究生 篇1

武汉大学在职研究生、武汉大学工程硕士、GCT、MBA、MPA 八千武大在职硕士考前培训,不过退全款。

培养方向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IT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软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数学图书馆工程、数字出版社、金融管理、教育管理、企业管理、警务管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互联网应用技术、网络工程、多媒体技术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向:全球健康,儿童少年卫生、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流行病卫生统计、食品与药品安全、健康教育制度促进、环境卫生与职业健康、健康保险评估

报名流程: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颁发武汉大学结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和统招研究生一样),2,每年7月1日至10日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最好由我院校统一报名,3,11日至13日现场确认照相,交纳80元照相、考试费,3,10月份考试,前一周到两周做考前培训,4,10月份最后一周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周六、周天)工程硕士周六或者周天上午考试(考四门,英语、语文、数学、逻辑)全部是选择题,数学共25道选择题,每题4分,其他题目,每题2分,总分400分,每年录取线190分左右,5,复试,分为专业课笔试、面试和英语面试,一般在元月份面试(元月8日之前)6,3月底教育部传录取结果,7,录取上课,顺利毕业

重庆大学在职研究生 篇2

移动学习 ( M-Learning) 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1], 其便捷性、个性化、交互性、情境性等特点, 将为学习者带来更多的自主空间, 增强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方向, 从而真正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4A学习模式[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3], 截至2014 年6月, 在网民上网设备中, 手机使用率达83. 4% , 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 9% 的使用率。农村人口比2012 年底增加908 万人, 新增网民比例中54. 4% 为农村人口。随着手机性能的提高及价格的降低, 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 将其作为移动学习设备势必会成为人们最容易接受和最方便获取信息的方式。

1 开展在职学习者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在职学习者是一类特殊的学习人群, 他们普遍面临工学矛盾, 学习时间分散, 学习地点不固定, 不能保证课程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开展移动学习能够彻底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 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随设备的自主学习模式。况且, 智能手机已经被人们很随意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如果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在学历教育中, 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 更会让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2在职者移动学习现状及需求调查

移动学习的设计和开发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习者, 因此应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笔者自编《在职学习者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需求的调查问卷》, 向在籍生随机发放120份, 回收110份, 有效问卷99份, 问卷有效率为90%。结果分析如下。

2.1智能手机拥有情况

调查显示, 99人中, 拥有智能触屏手机的人数为94人, 智能非触屏手机为2人, 可见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97.0%。使用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人群百分比几乎各占一半 (46.46%和49.49%) , 因此两系统均应纳入移动资源开发之列。

2.2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经历

由图1所示, 在职学习者通过手机获取的资源信息主要是新闻、生活百科类, 所占比例高达88.9%, 其次是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 分别占34.3%和33.3%。这项结果表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 尤其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 已悄无声息地渗入到各年龄在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

在移动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 ( 见图2) , 大部分学生是在乘坐交通工具、空闲、等待这些零碎时间进行移动学习, 而很少人会在专门学习时间使用手机。可见, 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特征是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说明在职人群是移动学习最适用群体。

2.3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评价和期望

2.3.1移动学习资源

图3显示, 最受在职学习者欢迎的移动课程呈现方式是微视频, 所占比例为60.6%, 这种集视、听、文字于一体, 呈现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为图片 (46.5%) 和文本 (39.4%) , 比较适于在上、下班路上等嘈杂环境中阅读。由于在线开放课程和移动App的在线学习需耗费大量流量, 故受欢迎度不高。这个结果为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提供重要提示。

在移动学习的篇幅上, 大部分学生喜欢短小、碎片式, 不需要连续跟踪的学习内容, 每个资源的呈现时间控制在10~30 min为宜 (见图4) , 时间过短不能充分展现课程内容, 影响学习质量, 而时间过长, 则不适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且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 同样会降低学习效率。

2.3.2对于移动学习的态度

大多在职学习者认同移动学习的优点 (图5) , 认为移动学习能够更方便地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81.8%) , 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度 (72.7%) , 部分人认为移动学习强化和促进了日常学习效果 (38.4%) , 适合他们的学习习惯 (33.3%) , 仅有1.0%认为移动学习的效果不大。

然而也不可忽视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图6可见, 上网速度慢 (46.5%) 和上网资费高 (45.5%) 成为制约移动学习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手机性能差和不便于操作。也有学习者觉得移动学习缺少师生间互动与反馈, 而且由于自制力差容易导致学习注意力分散。此外, 学习环境嘈杂也是移动学习问题所在。因此, 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 应尽可能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2.3.3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

通过对在职学习者选出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手机社交方式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如图7所示, 应用频率最高的是电话, 比例为56.6%;其次, 微信以43.4%远远高于其他社交方式;QQ排列第三 (36.4%) 。目前, 电大学习多以论坛互动为主, 但从本次调查可知, 论坛并不是学习者最常使用和最受欢迎的方式, 其缺点在于互动不即时, 交流不直接, 且操作相对复杂。而微信已经超过QQ, 成为学习者最常使用的手机聊天工具, 这为移动学习交流平台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2.3.4移动学习的前景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受到绝大多数在职学习者的认同 (图8) :有53.5%的人认为移动学习在未来开放教育中有很大发展空间, 有31.3%的人认为手机移动学习将成为开放教育中的主要学习模式。当然, 也有小部分认为移动学习只能作为辅助学习手段 (6.1%) , 或者移动学习可以考虑 (8.1%) , 仅有1.0%认为移动学习不可行。总之, 移动学习在在职人群学习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前景是很光明的。

3 移动学习发展策略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移动学习时间呈碎片化, 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且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手机学习容易受网络资费、网速的影响, 同时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 现有资源匮乏, 实用性和吸引力不足; 学习支持服务如何保障等等,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就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化发展策略。

3. 1 针对碎片化特征应采取的设计策略

移动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不确定性, 学习者所处学习环境常常处于移动状态, 注意力容易分散, 影响学习效率。因此, 移动学习的资源应为实用短小的单元模块, 通过微型媒体将知识点讲授得完整、清晰、易于理解, 同时有较强吸引力。调查表明, 学习者最喜欢微视频资源, 时长在10 ~ 30min为宜 ( 见图3 和图4 ) 。由于学习环境易受环境干扰, 视频课程应带有文字说明和讲解字幕。

调查也发现, 学习者既希望移动课程碎片化, 又希望学习内容能够系统连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制作移动资源时应确保每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相对完整和独立, 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知识体系。这样既增强了移动学习的目的性, 同时便于学习者随时搜索资源。

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还应注重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试图将学习融于生活, 设计和模拟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到的场景, 使学习的发生、学习的需求及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不仅保证学习者思路的连贯, 而且让学习者很快进入真实情境, 很好将知识内化。

3. 2 针对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策略

在职者的移动学习过程是自主的、独立的, 当遇到问题和困惑时, 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同伴的知识分享将会是他们学习路上的强大动力。

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应该是建立在完善的软、硬件设备及畅通的网络环境支持的基础上,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多样化的服务渠道, 将线上与线下、人工与智能相结合, 为学习者提供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 24 h全天候的学习服务。本调查显示 ( 图7) , 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微信进行手机交流, 这为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设计提供参考。

此外, 稳定、高效的后台支持服务同样是移动学习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 通常由教学管理、技术支持、教学资源、答疑及咨询等构成系统化的支持服务体系。

3. 3 针对手机硬件及客观因素的局限性应采取的开发策略

智能手机都具有独立操作系统, 不同系统设计的软件间存在不可兼容性, 根据调查结果, 建议移动学习软件或平台的开发应同时适用于i OS和Android两种系统。

移动学习必然会受到网速、网费、智能手机性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 图6) 。由于手机内存和CPU处理能力的有限性, 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应化繁为简, 通俗易懂, 尽量采用按键式或者触屏式动作以代替文字输入来完成交互过程。由于网络传输和流量资费的限制, 建议将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 同时设计离线下载路径, 以便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学习需要。在云技术基础上搭建学习平台, 云端的学习资源是动态的、虚拟的, 可以与手持设备无缝接入, 学习软件无需下载, 自动更新[4], 将会带给学习者最优化的学习体验和支持服务。

4 结语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还有待进一步对整个移动学习系统, 包括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对象等系列要素进行深入探索, 期待成为未来远程教育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云飞, 王敏娟, 王加俊, 等.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2) :152-158.

[2]傅钢善, 李婷.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4) :106-111.

[3]CNNIC:2014年第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7541.html.2014, 7.

重庆大学在职研究生 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选修课程    在职师资    培训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以语言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课程设置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目前各高校已根据本校具体情况,着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增加应用型、实用性课程比例,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英语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出现,对当前大学英语师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未来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与特点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1.语言技能类,包括英语视听说、英文报刊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口译技巧、英语笔译技巧等。虽然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是大学英语各种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类型单一,学生的语言技能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这些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2.语言应用类,包括英语演讲、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商务谈判、职场英语等,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实际交流与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3.语言文化类,包括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英美影视赏析、中西方礼仪与习俗、跨文化交际等,这些课程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开设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能更多地避免英语文化因素对语言理解产生的干扰,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提高语言水平,准确、顺利地进行交流(周山,2008)。4.专门用途英语,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与专著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等。此类课程实现选修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选修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和训练专业领域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种类体现了多元化,课程性质与内容体现了专业化,课程设置体现了个性化。面对如此转变,大学英语师资现状如何,又该如何应对呢?

三、大学英语师资存在的问题

根据大外教指委调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总人数21050,其中女性占80.1%;大学英语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大学英语教师中教授共702人,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3.3%,副教授4762人,占22.6%,讲师及以下15587人,占74.1%。拥有博士学历的只占1.5%。大学英语师资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丁仁仑,2013)。另外,据马武林等(2014)调查,67%的老师普遍认为,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目前的师资无法承担起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任务。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英语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学英语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日益突出,绝大多数教师疲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之余,大学英语教师无暇进行科学研究,缺乏有效的在职深造、进修培训机会。调查显示,19%的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有过脱产进修的机会,61%只得到过一次进修机会(周燕,2005)。同时,因为扩招过快,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负荷不断加重,很多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多数新教师既无岗前培训,又无观察学习,更没有资深教师进行传帮带,他们往往是进门即成师,拿到教材就上课(杨慧琴,2005)。由于这类新教师对外语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等知识和要求了解不多,教学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毫无疑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师资,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英语能力强未必能够达到新时期的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语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刘美兰等,2009)。现在很多大学英语教师都是由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在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难免先天不足。仅仅具有单一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大学英语教师显然难以承担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因为这些课程类型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教育、历史、文化、科技、经济、信息等领域,缺乏跨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单一,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科学理论、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论认识肤浅,了解不够深入(刘家凤等,2007)。

四、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职师资培训模式

Tedick(2009)指出,很大比例的外语教师主修语言辅修教育,因此,教学的重点通常是学习语言及其特征性的内容(文学、语言学和文化)。但教师仅仅关注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影响教学的有诸多因素,如教学原理、教学过程、技巧、特性、技术、策略、理念及态度,可以通过经验获得,也可以进行培训(李颖,2011)。目前在师资严重短缺、进修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作为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脱产学习和进修显然不太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大多数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接受培训才是切实可行的模式。

1.自我提升模式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和更新知识体系、教学观念,才能在面对学生时有新的内容传授。为数不少的大学英语教师因习惯基础课程的教授,对需要重新备课的选修课持排斥的态度。对这部分教师应加强危机意识,让其认识到多开选修课,开好选修课乃大势所趋,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短期内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当前也不可能实施大规模的师资培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意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坚持终身学习的正确理念,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学科意识、教育意识和协作意识,自觉学习和实践,促进自身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成长。为了达到自我提升,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养成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反思,教师审视自身的教育实践,敏锐地捕捉问题和解决问题。其结果不仅改变教学实践,而且加深对所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理解,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2.团队合作模式

团队合作目的是寻求同事、同行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倡导团队协作精神,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教学团队或课程组等形式实现。同事之间形成教师团队的良好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正如吴一安(2008)所言:教师群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其本身构成教师发展的重要环境。如果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教师能够开放自己,与同伴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提供支持,那么就能实现共同成长。例如通过听课、示范教学、教研沙龙、课程研究等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实现教育目标(傅建明,2007),这些场合为教师提供了寻找知音的机会。借此机会,你会发现别人也遇到了你在课堂、学科、学校所面临的同样问题。与有共同兴趣的同行切磋不仅能帮助你找到应对难题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建立起长期互助的合作网,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同开发资料、交流教学新思维、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杨慧琴,2005)。团队合作利于形成教师间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有较多良性竞争和交流的环境中教师发展得更快,有利于提高整个大学英语教师师资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团队合作是促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相互沟通,共享集体的资源和智慧的结晶,促进大学英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3.网络学习模式

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坐等培训的机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教师们得到本地不能提供的高质量的在线自我发展机会。利用一些专业门户网站及学术数据库,教师们可以分享到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前沿成果,无需中断教学工作,便可学习在线课程,开展专题研究,向国内外专家就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多方位的在线咨询和切磋,与同行进行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国际慕课(MOOCs),是目前实施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培训的一个有效而方便的途径。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甚至免费享受国际一流的课程。慕课给我国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慕课进行自我职业培训。

五、结语

在积极推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整合多种师资培训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确保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山.论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8-141.

[2]丁仁仑.大学英语师资的转型与培养[J].中国外语,2013,(5):15-19.

[3]马武林,殷和素.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三)——教师观[J].外国语文(双刊),2014,(8):162-166.

[4]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3):206-210.

[5]杨慧琴.在职EFL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33-35.

[6]刘美兰,吴宗杰.“话语、文化与教育改革:全球化视角下的外语学科转型”国际论坛综述[J].外国语,2009,(1):93.

[7]刘家凤,鄢章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育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S1):56-58.

[8]李颖.新形势下外语教师的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11,(2):57-61.

[9]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2008,(3):29-38.

[10]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经验总结 篇4

有人或许会觉得在职研究生考试特别难。自己在备考时总是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或者不懂得怎么样调节自己的心态。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考出好的成绩,面对研究生考试也是如此。以下是一些在职研究生考试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各位想考研的朋友带来帮助。

考试经验总结之如何应对浙江在职研究生单科薄弱情况

一、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报考目标院校的竞争力,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对各科学习时间、学习量进行量化、细化,对学习的预期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对学科复习中的重点逐级突破。

二、选择质量较优的复习资料:

考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判断资料的质量度,避免因复习资料质量不高而浪费自己宝贵的复习时间。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参考一些GCT考试网站发布的备考资料。

三、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科学的测评:

报考GCT考试的考生需要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测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复习过程中的问题,为后期的学习提供参考。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考生需要进行考前模拟测评,使自己将应试必备的各种要素,包括知识、体能、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督促自己根据复习计划进行复习,保证学习进度:

很多考生在计划制定后没有克服自身的惰性,最终导致计划不能落实。学习进度监控内容主要包括指定时段内的学习量、学习时间、完成效果。

五、不过度熬夜:

经常熬夜造成大脑过度疲劳,降低了自身抵抗力的同时学习效率也变的非常低。考生要有意识地按照考试时间表调整生物钟和兴奋点,每天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不过度熬夜。

六、选择考研同伴:

有个同伴的话,可以一起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可以在复习疲惫松懈时,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然后,可以在同伴间实现信息资料共享。

考试经验总结之过来人的6个忠告:

1.选学校不要怕好,但是也不要报那些只招几个人的专业。

2.准备不在于早,而在于是否真正用心准备,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

3.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计划不要定时,要定量(把每天的任务要定好并按时完成)。计划分为总计划、分期计划和每天计划。

4.既然准备考研了,就要学会放弃。能不上的课尽量不要上,能不参加的活动尽量不要参加,放弃一切影响考研的东西(自我放松的时间除外)。

5.不要贪得无厌,买一堆参考书。一本好书读5遍胜过5本好书读一遍。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篇5

网站简介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学院有国家关系学院,哲学院,信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等,专业有经济学,美学,艺术学,人力资源,工程硕士,企业管理,会计等。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1949年12月11日做出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抽调部分干部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1949年11-1950年10月;1949年开始筹备,1949年11月1日举办开学典礼,朱德参加。中国政法大学设三部,并设法学研究院,校长谢觉哉,副校长李达、左宗纶,秘书长陈传纲、于烈臣,图书馆馆长是关世雄;1950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合并,并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抽调人员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专任教师1700人,其中教授510人,副教授595人。学校拥有13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担任委员会顾问,罗国杰、曾宪义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开设在职课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主要开设学院

一、环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在全国享有盛誉。它是全国首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建立了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人口、资源

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01年被首批认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专业及方向

自然资源专业——农、林、水、矿产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专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战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人口、资源、生态与环境管理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环境与公共事务管理

二、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全国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产业经济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学院。企业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按国家学科门类划分属于管理学学科,授予的是管理学学位。

专业及方向

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

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专业——财务金融

企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

会计学专业企业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

三、艺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是一所集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院,自建院以来,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民族使命”的传统,借鉴国内外众多艺术院校的经验,形成了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相结合、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相结合、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专业及方向

艺术学专业——艺术研究与艺术产业

艺术学专业——动画(漫)节目创意与策划研究

艺术学专业——数字影像艺术研究

艺术学专业——新媒体艺术创意与策划研究

设计艺术学——广告策划与会展经济研究

设计艺术学——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创意与策划

设计艺术学——动画(漫)研究

美术学——书画艺术与人文素养研究

音乐学——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

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与科研活动的机构,是我国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情报、图书与档案管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专业及方向

情报学专业——信息化管理

情报学专业——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

档案学专业——档案学方向

五、信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创立于1978年,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将数学与信息科学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为特色的系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三十多年来始终立足学

科前沿,跟踪国际先进信息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始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研究的系所之一,在管理信息系统、IT项目管理、电子商务、首席信息官(CIO)、企业知识管理、IT治理、IT外包、IT服务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保持领先的位置,承担了许多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专业及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据库与软件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IT项目管理

工程硕士——金融工程

工程硕士——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

工程硕士——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工程硕士——基础软件

六、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现有在校生近千人,博士研究生105多人,硕士研究生220多人,本科生450人,港澳台学生12名,其他类型的研究生约200人,其中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100名外国留学生。

专业及方向

国际关系专业

国际政治专业

外交学专业公关与传播学

世界经济专业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

国际政治学专业——金融贸易与公共经济管理

国际政治学专业——国际经营与跨国公司管理

七、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现有社会学系、人口学系、社会工作系三个院属系。拥有社会学、人口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07年重点学科评比中,社会学一级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重点学科。在09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社会学一级学科名列第一。

专业及方向

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

八、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2001年6月组建之初,就提出了“远见、求实、创新、奉献”的院训。学院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建成全国公共管理领域学科布局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科研成果最显著、人才培养最出色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及方向

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房地产投资与金融

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房地产项目管理

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房地产估价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行政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土资源管理与规划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整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城市规划与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企业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 公共财政管理专业——金融投资与管理 公共财政管理专业——财政与税务管理 公共政策专业——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专业——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九、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材的重镇,目前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教授最多,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系。

专业及方向

美学专业——美学与文化创意产业

美学专业——美学与环境艺术创意产业

国学专业——国学与卓越管理

十、外国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前身为人大外语系。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等各方面结构合理,梯队合理,朝气蓬勃的队伍,它正以极大的热情与干劲,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文社科类大学奋斗着。

专业及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

十一、统计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始建于1950年,两年后成立统计学系,是新中国经济学科中最早设立的统计学系,2003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多年来,本学科一直强调统计理论和统计应用的结合,不断拓宽统计教学和研究领域,成为统计学全国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也设在统计学院。拥有统计学和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两个博士点,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四个硕士点,应用经济学下设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专业及方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数据挖掘与应用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质量控制与管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经济管理与投资决策分析

下属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下属学院

法学院 哲学院 经济学院 统计学院 信息学院 新闻学院 外语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 社会人口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农业农村学院 教育研究所 国学院

开设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开设专业

企业管理、环境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艺术学、新闻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工程硕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国际关系、外交学等。

报考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报考条件

课程班报考条件

1.大专学历即可;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申请硕士学位者

1.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2.至取得学位之日起工作满三年;

3.通过校内统考;

4.通过全国5月份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

5.论文发表审核通过。

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

学制:1.5-2年 学费:2万左右

授课方式:班级授课制 隔周周末,节假日顺延

学位授予

学位授予

符合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若通过全国每年5月份举行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可向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申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教育方式

在职人员参加研究生教育的方式分为两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在职研究生分单独考试、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三种:

(详细分为六种方式:单独考试、1月份法律硕士联考、1月份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1月公共管理硕士(MPA)、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单独考试

单独考试: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一般应限于用人单位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硕士生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不转人事关系,不转工资关系,医疗费由考生原工作单位负责,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单独考试考生报考的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

(2)政治表现好、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在职人员,经本单位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并且是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考生,可参加单独考试。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可向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为在职人员进行单独考试的招生单位申请报名。

(3)有所在单位和两名高级专业职务的专家推荐。

(4)年龄可放宽到40岁左右。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一般应限于用人单位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硕士生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不转人事关系,不转工资关系,医疗费由考生原工作单位负责,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参加单独考试考生直接到招生单位或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告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确认截止日期与统考生确认截止日期一致。单独考试的初试科目均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单独考试考完后可以全脱产、半脱产、在职学习。学习期满,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合格并

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国家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是在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报名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通过学校资格审核,免试入学学习,交纳2-4万元不等的学费。在2-3年内修完所有课程。申请硕士学位参加两门全国统考:外语(英、法、德、日、俄五选一),专业综合。

在职申请学位不是学历教育,申请人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表明其在学术上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同等学力。申请人的学历并没有改变,不能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五月统考研究生同等学力考生申请硕士学位考试,是参加有资格授予学位学校的研究生课程班后,参加的考试。五月统考是检验同等学力申硕学员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的全国统一考试,因为考试时间定在每年的五月,所以俗称“五月统考”。参加五月统考的前提是参加有学位授予资格的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并获得考试资格证。考试的科目为外国语和学科综合,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提出学位论文,并在半年内完成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十月份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修业后学历依然是“本科”,但是有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中举行,毕业后学历是“研究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全日制专业硕士是学历教育,而以往的GCT在职硕士不是学历教育。

重庆大学在职研究生 篇6

南开大学教育心理学方向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中文简称“政府学院”,英文简称“ZSG”)于2004年5月成立,由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国际关系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心理学系以及MPA、MSW中心等组成。学院建有全球问题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大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等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同时是学校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民族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心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挂靠单位。

1923年南开大学成立政治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被取消,1984年重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南开的政治学学科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和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于90年代衍生出了蓬勃发展中的行政管理学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在南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又通过人才引进初步建立了民族学学科。

1982年南开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社会学系。费孝通先生主持的“社会学班”声名卓著,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在社会学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南开社会学学科在高级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学院现有教师干部90人,其中教师73人,82%的教师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多位从美、英、苏、日、韩等国归来的“海归”学人;有教授27人、副教授21人、讲师25人;特聘讲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5人。全院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高校首届“教学名师奖”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的入选者1人。学院政治学理论为全国重点学科,社会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建有社会学、政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政治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可在属于这两个一级学科的九个专业和行政管理学共十个专业授予博士学位;有公共管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民族学硕士点;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试办权;有政治学理论和社会学高校师资硕士学位

班;有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六个本科专业。目前计划内在校生合计1393人,其中博士生206人,硕士生226人,MPA研究生180人,本科生781人。

核心优势

核心优势一:全国统考通过率高

授课老师多为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博导。权威名师系统面授学位课程,根据每年考纲重点变化,紧扣考点,历年通过率名列前茅。

核心优势二:权威师资

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在2052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19人,教授723人,副教授78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选者120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8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5人。

大部分授课名师直接参与国家经济、金融、法律、组织人事机构等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能为南开研究生班学员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核心优势三:超级社群体验

课余可以参加专业沙龙、名家讲座或文体俱乐部活动,融入南开全球校友网络,汇聚高端人脉资源。交不在多,识一人可胜百人,交不论久,得一日可逾千古。

管理特色

1:特别参照在职MBA的课时设计,所有课程均安排周末授课,便于学员合理协调时间。特创人性化无缺课设计,部分课程免费提供MP3课堂录音及老师课件。

2:凡报名注册者,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可预约选听本中心开设的任一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拓宽知识面,打造通才型的知识结构。

3:为学员推荐全新的、专业的学术期刊资料和数据库,便于查找资料完成硕士学位论文。4:制定教学过程监督、教学质量评估系列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班主任,为学员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

课程设置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外语、专业外语、心理学专题研究Ι、心理

学专题研究‖、高级心理统计、理论心理学、SPSS应用、心理测

选修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发展心理学、高级社会调查

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西

方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

专题讲优良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决策心理与竞争博弈、压力管理与情绪座 调试、沟通心理学与沟通技能提升、员工激励的心理学原理、自我认知--破译你的性格密码、情商管理、心理健康与人格魅力

*具体课程设置,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授课安排为准。

招生对象

1、免试入学、资格审核;

2、申硕学员入学时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

3、研修且非申请硕士学位学员可放宽至大专学历。

学位与证书

具有学士学位者,毕业满三年,修完全部课程,通过国家教育部同等学力申硕统一考试外语、学科综合考试,可申请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通过答辩,按国家规定授予硕士学位(国家学位办统一监制、统一编号)。

培养方向与目标

1、培养目光远大、知识广博、富有创新思维、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与合作,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2、通过科学的培养教育,使学员能够胜任各种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工作。

学制及学习方式

(1)学制:2年,每年10月份统一进行研究生院及教育部学位平台注册;

(2)按国家相关规定,符合申硕条件者,根据学籍注册的时间及考试通过情况,从入学到授予硕士学位,通常需要3-4年。

(3)学习时间:每门课程,安排连续两天周末集中授课;上课时间由教务老师提前通知。

(4)授课方式:南开名师亲临授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

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即日起开始报名,额满开班

2、报名手续:

(1)预约报名

(2)填写南开大学报名申请表

(3)提交本人本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

(4)交1寸和2寸免冠照片各5张(红底)

(5)报名费

费用明细

1、学费

2、增值服务费

(1)统考辅助(安排系统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统考辅导、学习进度监测、强化班学习等环节)

(2)学习辅助(上课通知、上课提醒;无缺课设计,提供上课的录音;上课课件、辅助资料的印刷和购买)

(3)申硕指导(统考注册咨询、校考复习辅导;小论文发表提供发表建议;论文辅导与答辩与校方沟通协调;学位授予流程咨询)

(4)人文服务(沙龙讲座;游学活动;长三角手拉手;竞技比赛等)

3、全国统一考试费用

4、论文指导及答辩费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5个必要条件

◇学士学位获得之日起3年以上;

◇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通过南开大学组织的课程,每门课程修满学分并考试合格;

◇在全国统一刊号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文章;

◇通过组织的论文答辩。

在职读硕需要做好四大准备

①职业规划准备

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需要根据本科专业、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职位、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是否攻读硕士学位;

②方式选择的准备

攻读硕士学位有不同的方式,各种方式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职人士要挖掘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深造要求做出选择;

③专业方向选择的准备

专业方向选择包括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两部分。在职人士可通过各招生院校的网站了解相关学校及专业信息;并根据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报考合适的学校及专业;

④财力、时间的准备

在职培训研究文献综述 篇7

一、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在职培训

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 例如斯密 (Smith, 1776) 和Pigou (王伟, 2003) , 对培训已有所关注。但在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 其广泛研究却是在贝克尔 (1964) 分析之后得以开展。

贝克尔分析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下在职培训。按培训知识的专用程度, 在职培训分为特殊培训和一般培训。特殊培训指培训获得的技能只能提高员工在本企业的生产率, 在其它地方没有作用。特殊培训获得的人力资本叫特殊人力资本。而一般培训指的是能够等量、有效的提高培训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生产率。一般培训获得的人力资本叫一般人力资本。

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情况下, 由于员工的特殊人力资本不具有外部性, 员工离开企业不能够从中得到任何收益, 因此员工将不会自觉进行特殊培训。也就是说, 特殊人力资本投资应全部由企业承担, 同时, 企业也将享受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反之, 由于一般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下, 企业支付的工资必须等于员工的边际生产力, 否则, 员工将会离开企业。因此, 企业实际上不能分享任何投资收益, 所以也就不会对一般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员工由于获得了全部投资收益, 也就必须自己承担所有的一般培训成本。

企业给员工提供了一般培训, 员工就得支付培训费给企业, 通常的支付方式是用员工培训期的部分工资对学费进行冲抵。按照这一逻辑, 培训期员工的工资远低于培训后的工资。大量文献对贝克尔的这一论断进行了检验 (Barron等, 1999) 。

二、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中的一般培训

贝克尔的理论基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假设, 而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却很少满足完全竞争这一条件。劳动经济学家们发现当信息不对称 (Chang&王, 1996;Katz&Ziderman, 1990;Acemoglu&Pischke, 1998, 2000;Autor, 2001) 、劳动力市场有匹配摩擦 (Loewenstein&Spletzer, 1998) 和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难以分开时 (Booth&Chatterji, 1995) , 企业都有可能投资一般培训并获益。

Katz&Ziderman (1990) 认为培训信息的不对称性会使企业投资一般培训。一方面, 外部企业了解员工在本企业的培训信息需要支付一定成本, 这个成本使得员工在本企业的价值大于在外部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 经过培训的员工到外企业需要面对长时间的磨合和低效率, 也就不愿意接受外部企业提供的岗位安排。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员工在企业之间的流动,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企业培训的有效性。

Acemoglu&Pischke (1998) 在观察了大量的德国学徒制公司之后, 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许多公司为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人提供正规的、标准化的甚至配发证书的学徒制课程。这用Katz&Ziderman (1990) 的解释行不通, 因为发证无疑给其他企业传递培训信号。但Acemoglu&Pischke认为培训企业所主要利用的是员工能力信息不对称, 而不是培训信息不对称。Acemoglu&Pischke (2000) 更进一步指出, 在劳动力市场垄断力量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企业投资一般培训可能会受益。但培训必须要员工配合和努力才能达到效果。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培训, 企业就对培训努力给以奖励, 即发合格证。

Autor (2001) 研究了不对称信息在企业提供一般培训中的作用。他发现在员工能力信息不对称下, 企业甚至愿意为临时工提供一般培训。Federico Garcia (2002) 等人研究美国海军自愿学习计划发现, 通过提供一般培训, 参加学习计划的人员流动率大大降低, 这些人员服役时间延长, 海军部门因此获益。

三、在职培训的道德危机

在“干中学”过程中, 企业希望老员工帮助新员工作, 但是当老员工考虑到失业和晋升时, 可能不愿意帮助新员工, 因为培训者不愿意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 (Lindbeck&Snower, 1988) 。Itoh (1994) 指出解决该困境的一个办法是:在晋升时, 老员工和新员工分开考虑, 这样受训者和培训者就分割开来, 不会产生晋升竞争。但是, 许多企业实际上难以把老员工和新员工分开, 而且, 某些企业更愿意提升有能力的年轻人。在这种企业里, 老员工必须为培训得到企业补偿 (Sheridan等, 1990;Reagan, 1992) 。Kyota Eguchi (2004) 提出通才计划可以降低培训者困境。他指出, 企业通才 (generalist) 人员虽然有可能会比专才 (specialist) 人员的生产率底, 但是某部门的新员工可能会得到其他部门熟练的通才员工的帮助, 因为在不同的部门, 培训者和受训者没有晋升竞争。

在特殊培训投资时, 通常企业承诺员工努力培训获得技能后会得到提升或加薪。然而, Kahn&Huberman (1998) 和Prendergast (1993) 指出, 员工可能会以某种企业难以发现的形式降低培训投入。因为员工考虑到:获得新技能后, 其产量只有企业知道, 企业就可以低报员工的生产率, 进而降低员工工资, 企业产生道德危机。Kahn&Huberman (1998) 指出up-orout合同是解决企业道德危机的一个办法。当企业声称员工产量是低水平时, 员工就必须被解雇, 这样, 企业低报高水平员工的产量会导致该员工流失, 进而企业受损。所以企业不会低报产量。Prendergast (1993) 也指出企业不会低报产量。因为, 在工作等级制的企业里, 工作头衔和任务是挂钩的, 企业如果低报高水平员工产量, 该员工就得不到晋升、甚至降级, 企业就不能安排该员工做对企业最有益的工作, 这样企业就会受到损失。

Ekkehart Schlicht (1996) 提出企业有少提供一般培训的道德危机。如果培训前签订合同, 合同条款明确企业提供员工特定的一般培训量和报酬量, 员工在评价企业一般培训量的基础上确定报酬, 这样就给企业创造了道德危机的机会。企业可能并不提供合同签订的那么多一般培训量, 当员工质疑企业提供的一般培训量时, 企业可以以员工学习能力差为由进行辩解和推托, 并解雇员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 让企业能够从培训中获得一定收益 (比如兼有特殊培训) 。职业培训标准和解雇限制等一些制度也可能有助于减少这一道德危机。

四、关于在职培训投资不足和规模效应

在人力资本得到学界普遍重视后, 许多经济学家就在考虑关于人力资本是否得到足够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培训不足问题也得到广泛研究。

根据贝克尔的理论, 一般培训由企业提供, 但是由员工付费。然而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 个人难以借贷, 所以没有足够资金投资一般培训。如果企业和员工协定一起投资一般培训并共享收益, 员工有可能在培训之后离开培训企业而独享收益, 这样企业就有可能不会投资一般培训, 所以存在一般培训投资不足的问题。Malcomson等 (2003) 提出即使个人有能够支付一般培训, 由于培训合同十分复杂, 不可验证, 企业就有少提供一般培训的道德危机, 因此员工可能也不会购买培训, 所以仍然存在一般培训不足的问题。即使存在市场摩擦时, 虽然企业会投资一般培训, 但员工想到他们的培训在未来的收益有一部分会被未来的雇主占有, 所以依然投资不足 (Acemoglu, 1997) 。当出现培训者困境 (Lindbeck&Snower, 1988) 和企业道德危机 (Kahn&Huberman, 1998;Prendergast, 1993) 情况下, 企业特殊培训也会有投资不足的情况。

劳动经济学家们还发现, 大企业往往比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正式在职培训 (Barron等, 1987;Hill, 1989;Holtman, 1991) 。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在大企业里, 组织结构复杂, 信息传递较慢, 企业监督员工要比小企业困难 (Oi, 1983;Garen, 1985) 。降低监督成本的一个替代办法就是招更能干的员工, 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正式在职培训。Dunne和Schmitz (1995) 提出由于大企业通常采用先进技术, 所以大企业的员工也必须得到更多正式在职培训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大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内部流动的机会, 员工在组织内的时间就得以延长, 这也使得大企业愿意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正式培训 (Idson, 1996) 。企业正式培训通常需要一定规模的固定的培训投资, 大企业因为培训员工多, 所以单位员工的培训成本就较小, 所以大企业在正式培训上有成本优势 (Black等, 1999) 。大企业不仅比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正式培训, 而且其非正式培训也比小企业多 (Barron, 1989) 。

五、总结和研究建议

当前, 在职培训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然而, 我国在职培训研究实在太少。如何在在职培训上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这就是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现在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 勤奋好学。如何把我国的学习传统和在职培训相结合, 是一个前途光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Acemoglu, D., Pischke, J.S.Certifi-cation of training and training outcom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 (44) .

[2]、David H.Autor.Why do temporary help firms provide free general skills train-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4) .

[3]、Kyota Eguchi.Trainers’dilemma of choosing between training and promotion[J].Labor Economics, 2004 (11) .

在职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探析 篇8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观念

H319.3

一、引言

外语自主学习最早被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①确定学习目标;②确定学习内容与进度;③选择所使用的方法与技术;④监测学习过程;⑤评价学习成果(Holec,1981)[1]。《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正确处理面授与函授及学生课后自学的关系;……尽量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大量的语言输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师生改革教学的积极性。”[2]根据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界定,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和创新的学习能力(施春华等,2008)[3]。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在职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在职研究生英语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但同时它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在职研究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观念,以期对在职研究生英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贵州大学14级和15级非英语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收回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6.7%,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的材料、方法、环境,控制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能力。在被调查的学生中,72%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明确英语学习是为了阅读英语资料、提高科研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81%的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并规划了自主学习时间,但只有15%的学生能坚持下来并高质量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职学习,工作和生活杂事多且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47%的学生在非集中面授期间常接触英语报纸、影片及各种语言材料,并能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但53%的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師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变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要学什么,也不知怎么学。73%的学生在监控、评估学习过程的能力方面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对英语学习的检测、监控和评估的能力。

2.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观念

英语自主学习观念对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影响的。在被调查的学生中,76%的学生认为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评价学习进展、找出学习不足之处、定期检测英语水平以及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都应由自己自主决定并执行和完成。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观念非常有利于自主学习。82%的学生认为了解教学目的和内容不是自己的责任,应该由教师告知。这可能是因为在职研究生英语学习仍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将其转化成自己学习目标的一部分,从而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通过相应的考试。

四、几点建议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在职研究生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实践的丰富而在某些能力上有所提高,但元认知策略能力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使用自我评估、确立目标和制定计划等策略,宏观调控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使学习过程更加深刻,学习结果更加令人满意。因此,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仍需加强对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和培训,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扮演着“引路人”和“监督者”的角色。正如Dickinson 所指出的:“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语言学习者分析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帮助学习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帮助学习者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策略,对学习者学习进行管理和调控”[4]。由于在职研究生集中面授的课时不足,教师可在面授前用网络指导和监督学生预习。因为预习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在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产生的问题的原因以及怎样解决问题,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中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真实情景的营造,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输入量(i +1)从而促进理想输入,有助于学习者专注于对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语言习得效果的提高[5]。自主学习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在职研究生参与英语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和提高在职研究生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研究方面的能力。这样,教师把面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在职研究生对所学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结论

由此可见,教师在安排好在职研究生英语教学集中面授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S].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

【3】 施春华,盛海娟,王记彩 . 硕士研究生学习能力及有关心理特征的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 34-38.

上一篇:毛石购销合同下一篇:寒风飘飘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