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社会调查

2024-08-19

何为社会调查(共8篇)

何为社会调查 篇1

一、抓住重点,坚定不移减轻农民负担

近年来我们以“清费、治乱、减负”为重点,在加强农村价格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消了一大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了一大批过高的收费标准、查处了一大批价格违法案件,农民负担有了较大幅度的减轻,但农民在就医、子女上学、农资购买等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部份抵消了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绊脚石,我们需抓住重点环节,坚定不移地减轻农民负担,为新农村建设扫除障碍。一是常抓不懈清理涉农收费。坚持每年开展一次 “互查互纠”工作,采取交叉查文件、共同核对收费项目的办法,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涉农价格和收费检查力度,保持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二是完善配套措施,巩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成果,严禁搭电收费等现象发生,保护农民用电热情,促进电脑等产品进入农民家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信息化水平。三是严控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降低种粮成本。整合现有的流通网络资源,推行化肥直销制度,建立直销体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费用,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规范运营,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加强种子市场调查和价格监管工作,向农民推荐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良品种和标准品种,并公布指导价,确保种子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四是建立“包校到人”、“联系学生”和“一校一卡收费监管档案”工作责任制度,减轻教育负担。落实责任人分别“承包”监管承担义务教育学校的收费情况,同时要联系所监管学校3-5名学生,并将监管学校和所联系学生的每一项收费设立专门收费监管档案,同时采取措施降低教材价格,最大限度减轻农民教育负担。五是切实减轻农民医药负担。积极研究探索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价格扶持政策,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展农村医疗收费价格示范活动,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农村药品配送制度,把效果好、农村常用、价格低廉的药物和部分急救药物固定下来,降低农民看病成本。六是重新核定水利工程灌区水费计收面积,对城镇建设、公路建设、退耕还林等所占面积按实核减,禁止向非灌区、未用水农户摊派农业水费,同时减免水资源费,降低农业用水成本。七是通过召开价格警示会和诚信经商会,提醒经营者自觉规范价格行为,向价格诚信要效益,让农民从经营者价格自律中受益。

二、加强服务,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致富是根本,核心环节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无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农民增收心情十分迫切,物价部门要立足实际,积极开拓创新,加强服务,大力参与致富农村的富民工程,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打好物质基础。一是实施稳价政策,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在必要时扩大到油料等大宗品种,保护农民种粮收益。二是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延伸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给予免收通行费的优惠政策,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三是建立乳业、肉食品加工、泡菜等涉农企业服务制度。组成企业服务小组,定点定人定时深入企业,将收费政策印制成册送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受理举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促进经济作物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电视等为载体,及时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类农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大力宣传本地特色农产品,畅通销售渠道,引导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五是利用价格政策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切实落实支持农民发展服务业和经商办企业的收费优惠政策,坚持“应免尽免、就低不就高”原则,从严控制收费项目和标准,全面取消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岐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市场的收费管理,为农民外出务工和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做强做大劳务品牌,形成劳务经济,拓展增收渠道。

三、重心下移,建农村价格监管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要有良好的经济秩序,首先得有良好的价格环境,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活跃和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农村价格矛盾越来越多,仅靠基层物价部门“单打”、有举报就受理、有案件就查处肯定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得开辟新途径,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社会监督,打造好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以全面建设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基础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为切入点,架起与农民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做到农村价格投诉和矛盾有人过问,有人受理,有人解决。二是巩固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进一步扩大公示覆盖面,力争行政村公示面达100%;着重完善配套措施,对调整的收费标准及时变更,对损坏、丢失的公示牌及时更换和补充;积极推行网上公示等新路子。通过公示改变过去“干部笼笼统统收钱、农民稀里糊涂交费的情况,真正起到“给农民一个公正,还干部一个清白”的作用。三是建立“12358价格举报电话送下乡活动”制度。建立定期巡查制,每季度深入基层巡查一次以上,受理群众举报、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建立承诺制,明确案件的办理期限;建立协商调解制,对小的价格纠纷,可由价格联 络员依法进行调解协商,简化办理程序;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对群众举报投诉的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督促整改;建立培训制度,以村社为主场所,开展直接针对农民的价格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四、政策倾斜,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两方面内容,只有改善生产基础设施,农业发展才有后劲,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有保证;加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物价部门应在农田水利、新能源、新居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一是规范和完善农用水费政策,促进水利设施建设。改革现行的农业水价,从农业水价中划出一定额度的资金作为末级渠系的管理维修资金,由乡镇政府或村社组织管理维护,改变末级渠系管理责任不明确、经费无保证、渠道不畅通的状况;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和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建制镇开征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加快城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减轻入驻农户负担。三是通过对在规划区内农民新建住宅免征土地使用费等方法,逐步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四是利用价格承诺促进小水电开发,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五是积极研究制定农村新型社区统建房或农民自建房收费减免政策及水电气等基础 设施配套建设收费的优惠政策,降低房价,保证土地整理区农民拆院并院后修得起房和买得起房。六是通过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方式为广电村通工程筹集建设资金,并从严从低制定收视费标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阔农民视野。七是提供沼气池建设原材料供应价格信息,在沼气池造价审定上对农户予以扶持,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五、多予少取,引导资金技术流向农村

何为社会调查 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我国处于体制转履、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管委会以人为本的社会, 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 其主体是档案, 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 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2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保证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 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 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 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 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 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 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 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 和缓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 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 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 同时, 加强区域公开文件信息共享建设, 构建共享信息网络。

3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努力打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平台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离不开以档案资源建设来失去和保障服务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务的公开,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 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 个人查阅档案利用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利用者除了工作查考外, 大多是个人查找工龄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房地产档案等。然而, 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 各地档案馆也明显感到了馆藏结构单一、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不可否认, 还有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尚未接收进馆。因此, 档案部门今后应着手研究优化馆藏结构的方法, 加强向社会征集档案, 对于一些家庭或个人档案, 也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保存起来。同时, 还要更多地接收公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材料, 如照片、录音录像资料、收藏品、纪念物等, 以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要加快网络数据库建设, 并依托政务网, 建立公共档案资源网络, 以资源共享的办法来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总之, 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努力, 不断拓宽档案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不仅可以为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

4开展现行公开文件利用工作,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为民服务, 特别是保护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是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各地档案部门纷纷成立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 开展现行公开文件查询服务, 打破了现行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 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档案馆职能的内涵和外延, 将以关注历史文献、地域文化为主的档案馆推到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上。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开展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资料的利用服务工作, 是档案馆更新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 搭建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5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人才是决定因素。对档案工作者而言, 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科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能力, 除了要在工作实践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外, 还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 分期分批地不断培训人员, 否则其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陈旧观念必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要求。与此同时, 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 把具有活力、刻苦学习, 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工作队伍中来。

摘要: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 其主体是档案, 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 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何为企业社会责任之本? 篇3

嘉 宾→ 黄 鸣 皇明集团董事长 廖庆丰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

陈 玮 Hay集团中国区总经理 常 幸 华北制药董事长 范志军 苏宁电器副总裁

企业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该如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当今这个世界,我们强调社会责任到底为了什么?

黄 鸣:建设品牌也是社会责任

我们选择了一个既能够照顾股东利益,照顾客户利益,又能够兼顾环境的行业,天生的就承担了多一份的社会责任。企业、企业家的能力有限、资源有限,如果能够一举多得,投一得三,效益就是最高的,承担责任的能力也是最大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整个企业阶层和企业家阶层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主要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捐赠几百亿的事情。引出了一片声浪,很多媒体开始拷问企业家们:你们尽了多少社会责任?我觉得这是对社会责任很狭隘的理解。

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体现,不仅仅是捐献的多少。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不倒闭,其实不仅仅是对股东、对员工,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此外企业对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现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整个社会急需这种自信心、这种鼓励、鼓舞。所以一个社会的自信心,对未来的乐观,对自己文化坚定的自信、自豪,也是很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做企业的很大的责任。某些标杆的领导企业,应该为行业,甚至整个世界的行业树立标杆,为子孙传精神,尤其是一些领袖性企业更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在捐赠的时候,我们社会要注意对弱势群体心理接受能力的照顾,一方面给他物资帮助,一方面又损害他的尊严,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关注到精神方面的弱势群体,或者是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弱势群体。

也许很多企业很多个人说我没有多少钱捐助社会,但我倡导一种文化,抚慰一种精神,甚至救助一些自杀和精神崩溃者,也是一种责任,对社会是有非常大贡献的。

廖庆丰: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作为一个企业主,把企业的资产如何分配,我可以说了算。但是,我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就不可以这样。因此我想在国内我们看到经常有特大洪水等一些灾难,一些大企业就捐款,这个企业捐100万,那个企业捐200万,其实严格地讲,只要是上市公司,这么做是违法的,因为这是股民的钱,怎么可以说某一个人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就把这些钱捐出来?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做慈善事业,在一个企业里面应该固定每年的盈余有多少是捐助社会的。

中国现在在改革开放,已经不再是企业办社会,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规范,法律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商法》、《税法》规定的内容,都是大家的责任。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不管过去讲和平崛起,还是现在讲和平发展,国际上都在注意中国,也在排斥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企业不知道什么是企业的素质。现在国内的企业真正在内部给员工上课,给员工讲到社会责任或与法律相关内容的少之又少,而外企公司一定是经常把审计的规则给员工贯彻,而且还会有考试。这是中国企业应该提高的地方,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帮助弱势群体,而是怎么使这个世界更美好。我们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我们不能把子孙未来的空间当做今天的成本花出去。

陈 玮:和谐是最大的财富

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应该就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有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之分,有形的财富就是我们能够给国家创造多少税收,解决多少就业。所谓无形的财富就是我们现在谈到的和谐,实际上无形财富就是企业怎么样跟社会和谐,企业里面的员工怎么和企业和谐。

企业和员工之间,我认为也应该是和谐的,企业发展壮大了,已经进入世界500强之列,那么是不是员工在日常的培训、晋升,包括福利等等方面也和我们企业的发展相一致?我觉得只有做到企业和员工的和谐,企业和社会的和谐,才是对整个社会尽到了企业的责任。

常 幸:企业竞争力是根本

我带着一个非常沉重的心情来讨论这个沉重的话题,中国的医药行业现在确实面临重大的考验。一个企业要真正尽到社会责任,必须提升企业的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对企业社会责任,我感觉有一些偏见或者是有一些人理解歪了。我个人的看法,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由多层次的责任组成的体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最基本的责任是作为经济组织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说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一定要做到,如果利益相关责任都做不到,剩下的责任都是很难做到的。

千万不能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狭隘的、简单的理解为搞多少捐赠,把这个东西说成捐赠多一点就是尽社会责任了。也许这边在搞捐赠,那边在违法,或者那边在搞捐赠,这边在搞破坏。可能是用破坏生态环境的钱搞了一个捐赠。这绝对是错的,所以我个认为应该正确的、全面的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真正能够负起它应负的社会责任是需要企业的竞争力的,因为你只有有了竞争力,你才有可能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今后应该更多的讨论企业怎样才能担得起他应负的社会责任。我认为企业只有尽到你的社会责任才能持续发展,不尽社会责任就很难持续发展。

范志军:可持续的,才是负责任的

作为企业家来说,可能要关注的事情就是为什么我要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对股东有什么好处?是不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赚钱?同时又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发挥作用?

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通过行动来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捐助希望小学,捐款用于环境保护等等。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是可持续呢?有多少企业能够每年拿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的钱做公益的事情?

所以,应该可以找到一种创新的模式,能够帮助社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企业又能赚钱,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的方式。

我想借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评论穆罕默德•尤纳斯先生的时候用的一句话,原话是说为什么评给他诺贝尔和平奖呢?因为他说,当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的时候,持久的和平才有可能出现。我稍改了一下:当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出路的时候,持久的繁荣才能得以实现,我相信这是我们企业家最需要关注的社会责任。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何为社会调查 篇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十分鲜明的语言,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任务之一。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举全党之力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

一、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世纪末,我国终于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入世无疑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挑战。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来多少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科技精英,也要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逐年的高校扩招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高校的入学率应达到巧%,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率的15-50%的临界点。Ill(P 1-6)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1、加强和改进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的正确思想意识和观念。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

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21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终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尽合理等经济上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在实际生活中,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增强国货意识,多消费和使用本民族企业的产品,以支持和帮助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经济。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及崇拜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培养集体中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民族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并不是要求弱化国际意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文化需要中国,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同样也离不开世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世界。在加强基本国情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经济形势与对策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学习;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要汲取;在抵制西方政治霸权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强化民族意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下才能立足,不迷失方向;增强国际意识,当代大学生才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兼收并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中国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激烈加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之间,甚至是同一行业的同一类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新世纪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

存”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国内、国外经济竟争中的强者。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代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竞争大潮中获胜,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新世纪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个“激发”四个“创造”。即要激发各个行业人们的创造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倡导竞争,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对抗,是斗争。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虽然有着激烈的竞争,但竞争并不就完全意味着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相反,事物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竞争的基础还有协作和共存。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经济项目,尖端的科技产品和计划以及人类社会谋求继续发展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就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们所提倡的竞争不是对抗性竞争而是协作竞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协作,协作中竞争的思想意识。在校园中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拾和谐的人际环境。培养大学生形成竞争和协作意识,还需要大学生具备两个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竟争必须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前提下进行,市场经济应该是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经济,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具备民主法制观念,在日后的竞争中他们才会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抵制违规非法的竞争行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21世纪经济活动中要遵守的信用准则,诚实守信是人们互相协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如前所述,在中国已经入世,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政府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学校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人生何为苦,何为乐? 篇5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恩恩爱爱,悲欢离合,生生死死,酸甜苦辣。无一天不在发生。・ 没有人无端地寻求艰苦,也没有人真正地厌恶欢乐。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进来,浸泡我,柔软我,感动我。

苦与乐,是一对冤家,却又常常形影想随。有时互相交替,有时互相融合。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

人生的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和痛苦,而一切厄运并非没有希望和欢乐。

不要等待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所以每个人要好好地珍惜今天,

资料

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人生间曾有多少悲欢离合,生命中曾有几许的无柰沧桑,过去的记忆,是难于忘却的,情到深处人狐独,多少次的寂寞与痛苦挣扎在心头,只是为挽回我那么遥远的爱之梦,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泪水,只是为了告诉自己,我已不在乎……!

生有相爱而结合的终生幸福;有忍痛而分手的永恒遗憾;有突然间失去亲人而所遭受的苦痛;也有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而取得成就的欢乐;这幸福与遗憾,欢乐与痛苦交织着复杂而真实的人生……!

人生何为苦,何为乐。人生,记载着岁月的沉重,没有痛苦和磨难,没有欢乐和幸福,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只有把自己当别人、把当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当把别人当别人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世界观,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价值观。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隐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合法的行为和思维的`空间,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而自己,就要把自己当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求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别为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报酬,甚至是他人一些闲言碎语,一个不屑的眼神而怒发冲冠,要以平静淡泊的心态去面对种种荣辱得失和情仇恩怨。

人生路上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含透彻一遍。

何为社会调查 篇6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专业专项培训班 陕西事业单位申论范文—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导语】大学,乃培养精英人才之圣地。几乎所有大学的新生教育,都会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领大一学子们去思考这样一对重要的命题——“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如果说每所大学都像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因其成长环境、性格、特长的不同而各具魅力的话,那么新生入学后,切身感受并融入自己所就读大学的文化氛围,则是必须要上好的大学第一课。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独立与自由、敢于为寻找真理而冒险„„尽管大学定位各异,但大学之道也有共通之处,值得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细细品味。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每个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身立命本”,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并不在于每所大学所固有的特色,它应该有其作为“共性”的精神或内涵,这种精神或内涵是所有大学生存的根基。从个体的发展而言,大学应当是每个个体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它应承载着挖掘每个学生潜在能力或素养的神圣使命,要想真实挖掘学生的才能就要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就要求学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主要通过学校特色教育体现出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把此“一致性”称为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人才需要机制的“无缝对接”,然而,这种“无缝对接”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真正的实现,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学校教育机制出现了问题,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这种做法虽然是可取的,但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怎样改革?学校培养人才无市场真正的病根是什么?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是学校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管理这只是一个手段而已,管理手段出了问题还是大学理念出了问题,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它一定内涵着某一社会特定的时代精神和要求,这种精神和要求主要体现在某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一般意义上,教务管理者总是把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全面的就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在当今人才分化的教育体制下,全面性的教育不应当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它应当是基础教育的主旨,大学教育应当是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创新性人才,只有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专业业务素质的塑造。深究之,专业业务素质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否则专业素质越强,破坏力和杀伤力也就越大,如清华大学朱令陀案,复旦大学投毒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案等,因此,大学主题精神:塑造正确的人格形象+过硬的专业素养,可称为“形象阳光和专业阳光”,这样的人才才能使社会、国家更加阳光。

大学要培养阳光的人才这一“产品”,与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大学更像一个工厂或企业,有生产者和被生产者,被生产者很显然就是学生,生产者是学校,它基本上分为四大模块: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和组织部,这四大模块构成了大学基本教育主体,最直接的主体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另一个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各级别的辅导员、教学秘书、系主任和学校学生处的各位指导教师,每个岗位都有自己一套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即大学生产者的多元化和被生产者的单一化,就像现代的家庭管理孩子的模式,四个或六个大人管理或教育一个孩子,基本主旨都是向善的,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样,学校各个主体初衷都是非常好的,从各个环节上对学生加强管理,现在的问题是各个环节是否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如果不是,就会培养出“四不像”的学生,不是一个完整链条的生产环节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更何况,“学生”这一特殊的“产品”,它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对其培养需要一些人性化的方式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其认可自己和社会,所以,大学教育首当其冲的是一种理念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理念上的教育:一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或思想,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现代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比较自大,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或情绪普遍化。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应当能够很好驾驭自己的情绪,主动利用自己理智,“不因某人而己悲,不因某人而拒善”。二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主体性是一种创造性和思想性,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活动。一般人对课堂教学的误解,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多回答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是一种表面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方式,真正的主体性虽然以学生活动作为依托,但并不停留在这表面现象,它应当是教师的某一个理论、想法能够带给学生思考,从而更快更好进入学习状态中,以便深入把握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带给他思想性和创造性,这应当是主体性的真实内涵。

大学不是工厂,而是国家育人的摇篮,是一种承载着学术精神、国家命运的组织。

何为社会调查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

青少年问题是关乎新疆未来的大问题。“三股势力”把目标对准青少年, 针对青少年社会阅历浅, 分辨能力差的特征, 利用宗教极端思想进行煽动、蛊惑, 致使个别人受蒙蔽,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 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无神论教育作为抵御宗教影响和渗透的武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润物细无声, 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 大力开展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宣传教育, 开展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新疆“三史”) 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中国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荣辱与共。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规范和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二者相互统一, 相互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传播不断推进的过程, 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群众普遍参与, 让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接受教育。近年来, 新疆和田地区重视以生动的实践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统一起来, 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传承、深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田在农村试点启动了创建“文明和谐家园”活动。重点以“平安守法之家、民族团结之家、现代文化之家、科技致富之家、卫生红旗之家、和睦友善之家”为创建主题。通过文明和谐家园创建活动, 引导各族农牧民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生活理念, 做“懂政策、讲法制、铭恩情、建家园”的好公民, 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形成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挖掘先进典型, 利用典型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有一大批先进典型, 身体力行并且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 逐步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先进典型, 他们之所以让人感动, 受人敬仰, 就在于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近年来在新疆涌现了许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新闻媒体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在宣传这些先进典型, 宣传践行“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吉木乃县萨尔楞村哈萨克族父子斯拉木和马合沙提哈, 30多年来, 与风雪做伴, 与烈日同行, 与孤独为伍, 策马扬鞭在边境线上。他们用实际行动抒写着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谱写了爱国爱疆的动人传奇。吐尼沙汗, 是阿克苏市英巴扎社区一位年逾古稀的维吾尔族老人, 先后收养了3名被遗弃的孤儿, 用行动诠释了超越亲情、民族的大爱;乡村医生夏忠惠, 在40年的巡诊工作中, 医治患者数十万人次, 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10多万元, 用最朴素的言行, 在各族人民之间撑起团结、友爱之桥;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农民卡德尔·巴克, 连续40年坚持记“拥军日记”, 见证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一桩桩感人往事。

何为语文,语文何为? 篇8

1.语言和文学

语文即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达自己的意愿,相互交流,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人的语言比猿鸣、狮吼、虎啸、犬吠、鸟啼、狼嚎、马嘶更有优势,具备其它动物不可比拟的沟通的功能,才让人类在10万年到6万年前变得比狮子、大象更为强大,让我们走出丛林,走出东非大裂谷,走向欧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语言包括而不仅仅限于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的文学。语言的艺术即文学,文学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建构人性中的重要一极——感性——的基石。文学艺术是兽性和人性的分水岭,是人性觉醒的标志,是敏感的精灵,是催生科学的助产士,是走出蛮荒的先头部队。文学艺术往往能够最早、最快的传达出人的七情六欲,最为敏感的感受到时代的需求,最为直观的扫描到人性的痼疾和社会的病灶,并引导人走进知性、理性、德性、灵性、神性的殿堂。文学艺术着力表现的真善美,不应该只是生活的点缀,而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终极追求。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里没有艺术的元素,没有美的因子,一间房子里没有色彩、线条、形状这些具有美感的元素,生活里没有流动的音乐,那这个人的生活将与机器人没有什么两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意的栖居”、“在语言的家园安顿灵魂”成为我们增进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指标。

工具性经常被视为语文的特性之一。其实,语言和文学不仅仅是工具,还是终极目标的体现者。毫无疑问,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飞速发展,在逐步增进人类福祉方面确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如果没有人文科学的制衡,如果没有文学艺术中的真善美的导引,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越发达,人类就越有可能加速向悬崖狂奔。731细菌部队的高科技罪恶和瘦肉精的研制成功已经可悲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火车头,必须要由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的方向盘来掌控。

2.语言和言语

如果把语言比作是一个堆满钢筋、水泥、黄沙、砖块、石头的大仓库,那么言语则是建筑师利用仓库里的这些材料做成的房子。简而言之,语言是前人创造出来的已有的成果,言语则是动态的个人的表达过程。语文课程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就是唤醒学生潜藏在内心的表达欲望和言说本能,在已有成果的熏染下,逐渐习得言语技能。

是生活化的常态表达,还是文学化的非常态表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显而易见,除非一个人在文学方面天生异秉,而去着意训练自己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更多情况下,应该是以学以致用的态度,选择学习生活化的常态表达,选择学会理性温和、清晰简明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是选择激情洋溢、义愤填膺、文艺范儿十足的表达方式。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但不能总是用文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达。在合同、法律、文书、广告、报告、书信、说明书等诸多文体构成的社会化活动中,更多的社会人需要学习实用性文体。尽管文学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万应仙丹、灵丹妙药。我们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就像我们的生命必须由空气、水、阳光、食物等诸多要素支撑一样。

3.有用和无用

有一项调查表明,认为中学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严重脱节的老师是8%,学生是10%;认为联系较少的老师是80%,学生是77%;认为联系密切的老师是12%,学生是13%。概而言之,大约90%的学生和老师都认为中学教材与现实联系脱节。

就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情况来看,必修、选修、名著导读多而庞杂,看上去面面俱到,实则视野狭隘,内容和文体、训练目标和训练项目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过于看重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和生成性知识,训练方式和训练目标显得零散而孤立、单一而苍白,缺乏系统性和渐进性。比如第一册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研讨与练习”设置了三道题,分别是把握情感和节奏、意象与思想情怀的关系、延伸阅读。所设置的问题空洞无物,都是些空对空导弹,被老师采用的题目微乎其微,不能较好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不能对学生应对现实问题起到导引作用。要么是钻牛角尖式的螺蛳壳里做道场,要么是空对空式的大而化之,文艺腔调过浓,似乎非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诗人、文学家不可,而置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之目标于不顾。

再来看《美国语文》(马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7月版)的课后训练。比如第一课是哥伦布的航海日志,课后的第一个导读设计是“问题指南”,“问题指南”之一是“文学和生活”,有三个题目:第一个是假设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第二个是讨论领导者的素质,第三个是欧洲人与北美洲当地人相遇有何不同反应?你从文中找到什么证据?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同情之理解,推己及人,族裔平等,再现历史时空是其着眼点。问题指南之二是“阅读理解”,三个题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问题指南之三是“思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别培养学生学会寻找证据支持、分析、概括、判断、提出假设、解释、推断、得出结论、综合、对比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指南之四是“文学聚焦”,在开始初步了解日志的文体特征之后,再次加深对日志的认识。第一题设置的尤为有趣:根据你的理解,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物时想到它们的金钱价值?这道题把哥伦布这位英雄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着正常的功利意识的人,一个有着人的种种缺陷的人。课后的第二个导读设计是“作品累积”,由“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两个部分组成。“点子库”的“写作”要求有:从船员角度重写航海日志,续写哥伦布的日志,比較哥伦布不同时期的航海日志,进行社会研究连线。“点子库”的“项目”研究,之一是画一张哥伦布探险的地图,之二是哥伦布纪念收集。“微型写作课”由六个部分组成:口头航海报告,写作技巧重点,日志中的范例,构思,写稿,修改。五种感官细节的细致描述是此次写作技巧的重点。

nlc202309012138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健康连线的设计。在一篇课文的导读设计里,提到早期殖民者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很多人得了坏血病。要求学生了解殖民者吃的食物和他们种植的谷物,然后根据历史条件为一个早期殖民者的一天制定菜单。

另外还有别具一格的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媒体连线、音乐连线。如第四部分(相当于高一年级)第七课是威拉·凯瑟的小说《一场瓦格纳音乐会》,“点子库”的写作之二是媒体连线,情景设置是:乔治安娜婶婶决定要在红柳县开办一所音乐学校。要求学生制作一本宣传册,目的是说服内布拉斯加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上学。这个题目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之三是编辑评论。《一场瓦格纳音乐会》引起了一部分内布拉斯加人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凯瑟不公正的描述了那个州。而凯瑟说这个故事是对拓荒者的力量和坚韧做出的一篇颂词。作为一份内布拉斯加报纸的编辑,写一篇评论文章陈述和论证你的观点。这道题则是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批判精神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这些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问题设置的理念是,引导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公民,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努力用已有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生成自己的言语,找到适合自己、也能被别人接受的言说方式;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使其体现出有思想的操作、可操作的思想的特点。

从另一个层次来说,语文的有用不仅体现为在习得各种言说方式和技巧后,能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更体现为努力促进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完善、全面和多元。情感体验,历史体验,换位思考,逻辑思考(包括解释、分析、推断、评价、综合、应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同理心,族裔和解与融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宗教体验——这些构成语文内核的感性、知性、理性、德性、灵性、神性,正是人類精神的核心所在。这是语文的无用之大用。关于有用和无用,重要和不重要,王朔有一段入骨三分的话:"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原则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我们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于是乎我们也得到了猪的命运——迟早给别人当饭吃。" 慕容雪村也有类似的表达:“常有人会问,良心多少钱一斤?良知有什么用?我要说这些东西,真的没什么用,但它却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也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对他人的苦难抱有同情,在很多时候都会显得不够精明。但越是狂热的年代,就越显出这些笨人的可贵。正是他们,人类社会才保住了起码的尊严和体面。”

是的,在狮子、猎豹的眼里,人的颈项上的贝壳项链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在野牛、大象的眼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中的野牛无用而且无力;在鬣狗、胡狼的耳朵里,人说话的声音没有它们的嚎叫来得有用和有力。然而,正是人类萌生出来的对美的追求和对交流的渴望,引导我们摆脱兽性,萌发人性,逐步走向文明和教化,成为越来越具有理性、德性、灵性、神性的万物之灵长。

物质性追求满足肉身的需要——从功利角度出发,凡事考量有用与无用,当然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精神性追求满足灵魂的需要——赋予物质性追求以意义,引领肉身摆脱本能的驱遣,更有其终极意义。灵与肉的追求把无用和有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否定其中的任何一面,只能使人成为非人,就像从中间把纸币分开后只能得到两张伪币一样。真正的语文存在的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习得“生存”的技能,并以人类文明的精华引领其思考“存在”的意义。

4.虚构和非虚构

大体而言,虚构类文学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神话传说,非虚构类文学包括散文、随笔、演讲、报告、宣言、传记、论说文、回忆录、书信、日志等。两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虚构类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的篇目数据以及编辑特点如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这里统计必修1-5,以及《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虚构类文学89篇,非虚构类文学64篇,按照文体特点编排;突出特点是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时代色彩较强,外来资源占一定比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其空对空的特点,基本上被师生忽略不计;而为应付高考计,另外要做大量的练习。

美国语文(为12岁-18岁所使用的《文学》教材,相当于从初中到高中):国内翻译过来时删去原版中的诗歌与戏剧,因此本文不统计虚构类文学和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篇目;严格按照美国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编辑。编排体例为:全书由“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张”“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开篇讲述“时代故事”,由“历史背景”和“本时期的文学”构成;接下来是5-7篇课文,每篇课文前有“阅读指导”,介绍作者及历史事件;“背景知识”,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介绍相关历史;“文学与生活”,由“联系你的经历”“写作”“专题聚焦”组成;“文学聚焦”,介绍该部分的文体及其特征;课文文本;课文后的问题设置由“问题指南”和“作品累积”两个部分组成,前已述及,此处不赘。当然,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诠释和解读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文本的第二次创造,直接决定阅读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决定言语的生成水平,决定思维的活跃度和创造性。

《美国语文》比较重视非虚构类文学,重视非虚构类能力的迁移和养成。特别是文本后的“问题指南”所设置的“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每个单元后的“作品累积”所设置的“点子库”“微型写作课”,十分注重学生社会化、常态化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可以看成是对常态表达能力的重视,对学以致用原则的持守。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准备好基本的价值观、沟通能力、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过度重视虚构能力、过度培养虚构能力,不以培养所有学生当诗人、文学家、科学家作为教材编写的目标。天才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5.本土资源和外来资源

nlc202309012138

《美国语文》十分看重本土教育资源,所选文章也全部是美国籍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选取美国的根基——《独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说》作为课文外,《美国语文》十分看重选取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的作品。有印第安人的神话,非洲黑奴的自传,非洲裔作家的小说,墨西哥裔作家的作品,华裔小说家艾米·谭(通常翻译为谭恩美,成名小说是《喜福会》)的关于语言和言语的思考性散文。在平等理念下所产生的族裔融合,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以至于成为不可碰触的政治正确的红线。民族熔炉、文明交会的特征体现得十分明显,立足本土、博采众长也成为美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自信力的奥秘所在。

人教版《语文》课本则是古今中外熔于一炉。本土作家几乎全部是汉族,编者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但愿有一天,教材里出现《格萨尔王传》《烏古斯传》《江格尔》,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在学习语言时可以触摸到的事实。对外来思想资源兼收并蓄,可以彰显我们学习的迫切,也可以显示我们放眼全球的自信。

在编排体例上,人教版《语文》完全以文体特征为依据,给人以割裂散乱的感觉。一向关注教育的王丽老师写道:

1943年,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一文中曾指出:“这种编辑方法并不是绝无可商榷之处。前一篇彭端淑的《为学》,后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前一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章》,后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无论就情趣上文字上看,显得多么不调和。”他又说“不调和还没有什么,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象就难得深切。”也正是基于此,1948年,叶圣陶、朱自清和吕叔湘三人合编了一套《开明文言读本》,试图进行文白并行的尝试,只是由于种种因由,最终未能付诸实验。

而对于这种明显“不调和”的编排方式,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特有的语感,也不利于形成对文言文体的概貌认知,更无法体会文言文背后隐含的文史哲贯通的中国传统知识结构。相反,由于中学文言教学一直过于注重语法,特别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用法,还有“意动”“使动”等等,严重败坏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结果白话文言都没有学好,可谓两败俱伤。(王丽:《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

本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在体现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思想性上,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和抽象思辨能力上,在编排体例上,在传播普世价值观上,在发掘本土资源上,在课后问题设置上,在语言和文学的平衡设置上,在虚构类文学和非虚构类文学的平衡设置上,希望人教版《语文》能够借鉴《美国语文》,着力体现中华文明传承的连贯性,挖掘文明内部的纠错能力,重新阐发、诠释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源之所在,以教材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催生出受教育者内心潜藏的真善美。

上一篇:岁月流年诗歌下一篇:少年游柳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