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2024-05-13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通用14篇)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篇1

学生都能唱出主旋律,但要真正理解这首歌的内涵,体会这首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所表现出的革命感情,感受歌曲所表现的自豪、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上第二节复习课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单独唱就跑调比较严重,真是越熟悉的歌,越容易跑啊。因为有句话这么说,叫先入为主,看来要想让他们唱准,还得花一点时间啊。怎么办呢?只能让他们多听,多领会。看来我是太高估他们了。

篇二:

首先通过先听后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来认识常见的或自制的打击乐器,熟悉了音色并掌握了其基本演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能力。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篇2

冷静思考, 新课标实施多年, 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确实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成绩背后, 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遗憾。

课改新理念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从陈旧、落后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 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兴趣爱好, 启迪智慧, 彰显个性等等。但是很多教师对课改精神缺乏深刻的领会和理解, 丢弃了一切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一味地追求时尚, 以至于在教学中实施不当或步入误区……

误区一: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科间的“综合”, 将教学重点偏离, 把音乐课上成美术课, 地理课, 历史课等。如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辽阔的草原》, 课堂重点应放在聆听, 体验音乐的旋律上, 节奏上, 而有的教师几乎把它上成了民族文化课, 用大半的时间向学生讲述草原, 蒙古包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等等;又如欣赏《长江之歌》, 一些教师好像把它上成了地理课,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长江的源头, 长江流经的地区和两岸美丽的风光上了。

误区二:一些教师的公开课, 比赛课,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非常漂亮, 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课堂上教师很少再使用课本, 黑板, 有的教师甚至不用范唱, 不用伴奏, 不用指挥。一节课下来, 学生几乎不用动嗓子, 只回答教师的提问就行。还有一些教师顺应形势, 把一些乐器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引进课堂, 把舞蹈, 把表演引进课堂, 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热闹, 学生情绪很“高涨”, 师生互动很“热烈”……

透过表面现象,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实际音乐水平:

例一:给《歌唱祖国》中的一句旋律加唱歌词 (2008年山东“基本能力”题)

调查结果, 很少有同学能填上、填对歌词。

例二:试唱下列旋律, 然后写出作品名称 (国歌或义勇军进行曲)

同样, 大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

以上是两首家喻户晓的中国音乐作品, 学生却知之甚少, 为什么?我想这与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和教授内容很着必然的关系。

“万丈高楼始建于地基”, 学习也是这样。任何学科的学习, 它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新课标实施以来, 许多音乐教师突出了情感教学, 突出了学科间的“综合”, 却忽略了“双基”教学的训练 (基本的乐理知识, 基本的发音和视唱技能) , 有的教师甚至丢弃了“双基”教学, 致使学生无法更深入的学习音乐, 理解音乐, 鉴赏音乐。

旧课标注重“双基”训练, 新课标注重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新形势下, 教师教学的关键应该是如何将两者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认真、细致、科学的备课、上课, 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 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假如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音高、强弱和音准的概念, 听不出节奏的快慢, 感觉不出音乐的色彩, 更谈何鉴赏和审美呢?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篇3

【关键词】 教师音乐教学;学生伤害;音乐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最近的中国社会,学生被伤害事件频发:海南小学校长带学生开房(1)、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林森浩投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互殴(2)等。如何还学生一片蓝天,呵护学生的生命,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者的良知所在。我们从学生作业中、从校园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学生受伤害的蛛丝马迹,与那些焦点、热点事件相比,发生在身边的这些小事虽然性质不同、伤害程度不同,但毕竟都是伤害,而且从事情的性质而言,这些小事与热点事件相比并不是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教育教学如果不能避免对学生的伤害,还遑论什么教学成绩、学生的成长?避免伤害是教师职业职责与道德的底线。因此,笔者拟从音乐教育社会学角度就教师音乐教学行为中的伤害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讨论。

笔者在开展“规避音乐教学再度伤害学生策略研究”过程中,调查收集了相关材料,以下是学生的自述:

学生甲:“上午十点,我像往常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琴房的门,进去后在老师的允许下开始弹上周布置的作业曲目,像每次回课时一样,第一遍我弹得十分拘谨,而声音效果也十分僵硬,特别是拉威尔的一首小步舞曲被我弹得如进行曲一般沉重呆板。”

学生乙:“有一位老师,几乎从没夸奖过我,没给予过我肯定,即使有,我的闪光点也是跟在我的诸多问题后的,所以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很沮丧、很有挫败感,虽然我内心知道他说得其实都对,他是为我好,但是每次面对他,我心里都有很大的压力,会没有信心。”

学生丙:“我来北京求学住了四年的地下室。住地下室的日子真的是与世隔绝,没有白天,没有人管你做什么。我常常想,如果我死在这里,多久会有人发现我?自己坐在屋里,周围是漫无边际的寂静。……后来,我上了大学,不再一个人住,开始的日子是热闹的,然而,渐渐地我意识到,我仍是孤独的。我的上铺也许能看到我生活的一切,甚至脱衣服的时候都没有避讳,然而,他们不会想了解也没办法了解你的内心。”

这些真实的文字撞击着作为研究音乐教育学的我的内心,把我带入深深的沉思和反省之中。我一遍遍问自己,在自己音乐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有没有不经意地在学生身上划过这样的伤痕?我有没有以爱的名义伤害过学生?我有没有以教师的强势故意跟学生过不去?回想起来,答案是不容乐观的。

一、警惕以音乐之名对学生的伤害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充满爱的、帮助学生不受伤而成长的良好行为。但在实际上,若追问教师音乐教学行为有没有可能伤害学生?有没有已经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事实是,有学生不同程度地受了伤害。也就是说,如何真正规避音乐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行为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不公平、不友爱、不真诚、不民主、不宽容造成的伤害,这是当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一个不容回避的、亟待阐明的问题。

在大家普遍的认识中,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作为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净化灵魂、愉悦心灵的手段和工具,这种观点在教育界不断地得到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精神佳酿,饮的人越多越好,饮的量越多越好。与此同时,一个现实问题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那就是音乐教学中的伤害历来有之。一种是看得见的肉体或生理上的伤害,也叫硬伤害。比如有意的、惩罚性的身体伤害,戳脑袋、打脸、打手。比如无意的、过失性伤害: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1928-)搬琴不慎砸断了手;一位钢琴专业同学因练琴方法不对,引起腕关节腱鞘炎;一位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因长时间练琴,经常大汗淋漓、浑身湿漉漉,得了风湿病;某大学一位吴姓学生声乐练习方法不对,造成肺泡破裂[1]32。

与此相对的是更严重的另一种看不见的伤害。那就是音乐教师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或精神的伤害,这种具有持久性毒素效果的伤害,也称软伤害。其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歇斯底里的语言攻击,或是冷漠无视、停止交流,或是教育不公平、另眼相看、好恶性歧视等等。比如,让唱跑调的学生闭嘴不出声、按成绩高低给学生排序、以不练琴为由不给或少给学生上课、当众斥责辱骂学生、把学生当作奴隶般对待、让学生没有人格尊严,等等。还有一种伤害是内隐伤害,即音乐教育行业中的潜规则。在招生、录取、教学、升学、就业中的不公平经历,会导致学生社会生活的无力、无助感,有些甚至会留给学生终生的伤害。比如:花钱上学、非平等的师生性关系、非常规渠道的获奖、就业,等等。

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有社会、家庭、学校管理、教师职业素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从音乐学科角度而言,音乐教学的技艺性、情感性、经验性特征,却可能遮蔽了音乐专业的不当教学行为造成伤害的事实。这是需要研究者和管理者关注、鉴别、讨论和解决的教学现实。

首先,音乐教学是需要亲身实践、具体操作的技能训练活动,是需要通过千百遍重复练习,日复一日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效的艺术实践。如果练习过度,方法不当,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式的音乐教学,都是违背人的生理规律的,极易造成学生演唱、演奏肌能的伤害。音乐伤害“一般都是过度使用,超过组织所能耐受程度,而引起的发炎状况”(3)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在技巧训练中可能受到的伤害,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程《身体伤害预防》。除了防范日常训练的伤害之外,还就个别病状严重的学生,如小提琴演奏者左肩胛抽搐、大提琴演奏者腰椎酸疼、大管演奏者颈椎不适、双簧管演奏着牙关脱臼等,进行专门诊治。

nlc202309041606

其次,音乐教学是情感愉悦的精神创造活动。不论演唱、演奏、欣赏、创作,如果没有兴趣,缺乏热情,勉为其难,兴味索然,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倦、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他们精神扭曲,形成心理障碍。恰如文章开头的学生甲所述:“我像往常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琴房的门,……拉威尔的一首小步舞曲被我弹得如进行曲一般沉重呆板。”这种心灵戕害短时间难以察觉。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小时候学习二胡时,被教师不当的教育而导致心灵留下了创伤,以至于成年后多年见到二胡就生讨厌之心。除此之外,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时机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当,也都存在伤害的可能。比如,要求沉浸于失恋中的学生演奏欢快的乐曲,要求活泼好动的少年做长时间慢速曲目的练习等等教学行为,都会直接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教学尤其要注意和关照学生现实生活情绪与音乐作品情绪的同步一致性,避免发生练习音乐作品与学生心灵状态之间的硬冲突。

最后,音乐教学离不开口传心授的直接经验教学。音乐艺术不是借助逻辑推理就能认识掌握的,直接经验教学不可或缺。在教师口耳相传、耳提面命、手把手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焕发出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从而实现直观、形象、有效的教学。与此同时,口耳相传也容易形成师生不平等的依附关系。有的教师言行简单粗暴,行事专横跋扈,他们不顾学生的意愿需求而独断专行,甚至体罚歧视学生,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妨碍了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塑造,使他们的性格变形,造成学生身心伤害。比如:习琴多年的学生讲:“多次因为弹钢琴而挨打,也因为被迫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而与母亲发生争执。”

如果要警惕、避免和杜绝“以音乐之名对学生的伤害”,那么,音乐教育者就需要加强对音乐生理基础的科学研究,做到遵循演唱演奏生理规律,避免因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不当而造成的对学生的伤害。完全避免“以音乐之名的伤害”,还需要加强对音乐神经心理、音乐医学、音乐心理学的科学研究,遵循音乐神经学与心理学规律而实施教学,避免音乐审美过程造成的心灵创伤。总之,只有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避免“以音乐之名对学生伤害”的事件的出现。

二、避免以音乐教学之名对学生的伤害

如何避免师生之间不平等、杜绝生成非善意的音乐师生人际关系呢?这是需要进一步讨论解决的问题和议题。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为了表达对学生练好琴的愿望,就把乐谱劈头盖脸地甩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心生恐惧,这样的行为是过失的,还是主观故意的伤害呢?教师明知自己发火会令学生难堪,还是颐指气使、一意孤行,这是主观故意的,还是过失的?这些实在的、也许还是司空见惯的日常音乐教学行为,是有必要在音乐教育社会学视野进行认真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音乐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主体性、精神性,[2]5-11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呈现出丰富复杂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性特征,使得音乐教学导致的伤害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并导致人们认知上的麻木性。因此,应辩证地分析和认识教师音乐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主体性、精神性特征。

(一)辩证认识教师音乐教学行为的教育性功能显现

现代教育是一种由国家举办、管理和监督的公共事业。教师根据法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活动,执行的是国家的教育公务,教师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愿望的代言人,拥有令全社会尊敬的公共身份和形象。教师职业具有公务性质。[3]10学生是需要通过教育教学逐步社会化的个体。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帮助与引导学生成长,使他们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教师教学工作既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强制性行为。师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信任、服从、听信教师,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

必须看到,教师职业的这种正当性、权威性,让音乐教师教学行为具有了表面的正当性。似乎有一个这样的逻辑,那就是无论教师如何实施教学都是“对”的,包括适当的与不当的行为。比如,不停地打断学生的演奏或演唱,对学生的演奏演唱作业很少完整地聆听;上课从头到尾只有教师自己一个人说话,从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图;不断批评学生,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等等。如前文的学生乙所述“老师几乎从来没夸奖过我,没给予过我肯定”,但学生“内心知道他说得其实都对,他是为我好”。可见,不当的音乐教学行为也可能被披上了正当的外衣。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教学前提,也是一个严重的教学误识。

对音乐教学的强制性,一定要认真分析、谨慎运用。音乐教学的强制性,也可能让教师的惩戒行为失去分寸。“练!继续练!不练好不要吃饭睡觉!”“迟到了站到教室外面去!”“考试没考好不要来见我!”等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似乎习以为常的不当或有害的专业教学行为,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惩戒成为教学的家常便饭,惩戒的力度不断加码,以此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和控制,这样的专业教学行为的后果,是让学习变成了学生为家长学、为老师学的精神负担,学生越学越无兴致,越学越不堪重负。另一方面,音乐教学的强制性也会给教师的过失惩戒行为以借口。“老师骂得好”,“老师打得对”,“老师发火都是为我好”,等等如此颠倒是非的认识结论与价值观,给了音乐教师行使不当行为的正当理由,反而使音乐教师在伤害学生的时候变得更肆无忌惮、更加变本加厉,也令受伤害的学生失去抗拒与谴责教师的理由,有的甚至产生自责内疚、自我作践的自卑心理与自我毁灭行为。

未成年人被性侵、校园软伤害等恶性事件发生,与教师职业形象的这种外表正当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在被伤害之前缺少应有的警惕、防范心理,甚至把教师的另眼相待视为格外关注和关心,甚至将师生性关系视为学生的荣耀。还记得上高中时,一位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学的男青年教师对发育比较成熟的一位女学生态度暧昧时,其他女学生其实内心是既妒嫉又羡慕的。也就是说,校园内教师对学生的伤害设计更容易得逞。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校园性侵案时有发生,这足以令人心寒。

nlc202309041606

(二)辩证认识教师音乐教学行为的主体性功能释放

教育是人的生产行为。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弱小变得强大,从单薄变得丰富,将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变为现实的、成熟的社会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既是传道授业的实施者,也是传道授业的工具,他以自身品行人格、行为能力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成长。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愿望和意志的参与、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才能达成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学既要发挥教师主体性,也要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师生双方知情意同步协调的互动活动。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较于学生的不成熟、弱势,教师在生活经验、知识能力、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势、成熟的地位。师生信息资源不对等,使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情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态,学生的个性性格也会反映出音乐教师的教学情态。

首先,音乐教学具有很大的弹性和自由空间。音乐教师既可以高密度、真情传授,促使学生学识能力更快进步,进而升学就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以致改变命运;也可以懒散懈怠,走过场走形式,敷衍塞责,听任学生自生自灭。比如,有一位音乐学院“大二”学生就反映,考学前专业老师如何想方设法追加上课时数,入学后这位教师如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应付专业课。对此情形,学生除了抱怨运气不佳,几乎无能为力。

其次,音乐教学效果依赖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音乐教师玩忽职守,向学生吼叫,学生就会心生恐惧;教师耐心克制,控制情绪,学生就会安静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会把学生引向开朗真诚;细腻严谨的教师教会学生专注克制;师生相互尊重,则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师生和谐平等的对话交流生态。学生就像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对学生笑,学生就会对教师笑,教师对学生哭,学生就会对教师哭。严格地说,带入到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个人生活、个人情绪、个人态度、个人喜好,如果对学生成长无益,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不利或无效,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三)辩证认识教师音乐教学的精神性特质

教学是教师通过传递观念意识、改变和塑造学生精神世界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理想社会行为。教学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学效应大小,体现为对学生精神影响力的大小。

首先,音乐教学的精神性体现教学质量与教学形式的内在统一,尤其表现为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增长。有的音乐教师言行一致地示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指引学生;有的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求学生一套自己另外一套。美国“Shakeshaft and Cohan (1995)发现那些对学生性虐待的老师,常常是家长和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也是学校里某一领域最好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并且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4]305。可见,同是教学不仅存在质与量的差异,而且存在履行职责与侵害学生的边界模糊性问题。

其次,教师音乐教学的精神影响力体现为学生观念意识的变化。当音乐教师施以正确的观念意识时,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当教师施以邪恶错误观念时,学生可能形成邪恶错误观念。如果怀有不良企图的音乐教师利用教学封闭空间,释放有利于自我罪行的语言措词、言语表白,对学生进行洗脑,那么学生不仅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而且可能协助教师实施共同犯罪。McCormack研究发现,女生受教育程度越高,遭到教师性骚扰的几率越大。[4]305受过教育的青年学生往往被理想观念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对那些自称无私实则贪婪、貌似关心他人实则冷漠无情的教师服服帖帖,无法分辨其中的凶险。也就是说,由于音乐教学的精神内在性,教学与教唆的边界模糊,教学存在极大风险性。表现在校园性侵现象上:教师可能将性侵行为解释为恋爱,一方面可以主导学生对性侵的认识,模糊学生对性侵与恋爱的区分辨识度,逃脱学生对性侵的可能追查、追究;另一方面可以自欺欺人,逃避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对自我的谴责。其他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学术原则等等方面,莫不存在以教唆误导学生而造成精神伤害的可能。

综上所述,以音乐教学之名的伤害具有不为人察的隐蔽性、严重性。换而言之,一名音乐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学缺乏清醒的职业道德认识,缺乏严格的专业道德自律,学生伤害事件可能随时发生。

从以上分析,“警惕以音乐之名对学生的伤害”、“避免以音乐教学之名对学生的伤害”都说明: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学校音乐教育教学都存在学生伤害的可能。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热爱着和从事着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音乐艺术之善美如此,何以成为伤害之器?

三、辩证认识音乐教学伤害的学科历史背景

自先秦孔子倡导音乐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念以来,“善”“美”一直不离中国音乐教育教学左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音乐教育片面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课程及其教学的德育意味较浓。在改革开放之后二三十年间,音乐教育一度成为开发智力的辅助手段,音乐的认知功能得到强化。然而,无论是教化还是认知功能,音乐教育都是作为实现另一个目的的工具——政治的或智力的,音乐学科自身的本质属性和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难以体现。在整个国民教育中音乐教育更像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难以确立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作用。

在这种学科危机的背景下,关于音乐学科的本质属性的学术讨论不断深化,并逐渐达成共识。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出版,他指出:“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声音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是有生存力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石,也是卓有成效而且堂堂正正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基石。”[5]3他的理论“不仅左右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音乐教育的观念,而且通过他两次来华访问、讲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音乐教育”[6]156。随之,我国的《21世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出台,明确提出了“音乐审美”的音乐课程理念,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审美是聆听、感受、体验音响而获得愉悦,并改造音响以表现自我的高级精神活动。当确立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观时,也确立了以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和围绕音乐要素及其表现而展开的感受与鉴赏、表演、创作等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真正展开了一场围绕音乐本体、揭示音响之于人的感受体验、宣告音乐学科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音乐教育有了根基,音乐教学有了着力点。教师们纷纷从注重音高节奏听觉训练、关注作品要素和结构分析、强调歌唱演奏轻重缓急对比、加强音乐知识概念的准确记忆与运用等方面拓展开发教学内容和方法。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篇4

《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我以小提琴独奏曲《沉思》为背景音乐,渲染情绪氛围,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土地沙漠化、绿地被损毁、污水乱排放等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地球环境遭破坏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通过影象图片的观看,引到学生注意观察在进行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小组讨论明确地球正遭破坏的缘由,进行归纳总结: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系列问题,并设想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接着因势利导,抛出问题:我们人类能为地球妈妈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归纳出几点:不要向天空吐烟、不向河流排放脏水等等,结合歌词呈现出来,自然地引入到下一环节的唱歌教学中。教学反思:

歌曲为带尾声的单段体结构,三段歌词,多处运用附点及切分节奏,怎样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唱好歌曲,并让他们深受感染呢?怎样突出歌曲的音乐性防止上成思品课?怎样通过音乐唤起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的情感呢?我想,这既是本节唱歌课的教学难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致音乐教学反思 篇5

二、勤、及时记载。这是写好教学反思的关键之一。根据记忆规律,在识记以后不久就开始遗忘。因此,写教学反思要趁热打铁,课后及时记载,立即整理归纳,总结分析,记录于册。三、全,全面分析。首先要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回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到师生活动

四、活,灵活多样。写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应根据要求和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因课而异,不拘一格。

五、高,标准要高。分析教学情况,提炼得失,不能低标准地就事论事,应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自己随心所欲而定,要根据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学原理原则和不同年级不同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来衡量。

六、实,实事求是。写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的工作和自我的要求。

小学教师音乐教学反思 篇6

音乐是动听的歌声、优美的乐曲、美丽的鲜花,流淌的小河,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音乐来表现,同时喜、怒、哀、乐也都将用音乐去渲染。很庆幸我和我们教研组的伙伴们都是把音乐带给孩子们的使者,我们教研组成员分别是:焦翎老师、曹秀娟老师、巴艳荣老师,还有年轻的姜阳老师,我们的平均工作年龄已有十个年头。十年中我们与音乐与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手中握满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的身后也印下了一点点喜人的业绩。

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走进我们的教研组,熟悉我们十几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共同称之为“艺海流香”。

多年来,我们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研究活动,解决课程中的多层次问题,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理论研讨,在“碰撞”中拓宽工作思路。

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集体教研活动,集中了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强化了合作意识,资源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从不同角度研讨,集思广益。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个性化的发挥,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频频碰撞。这样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广泛切磋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去年九月份我校举办了音乐校本教研观摩活动。整个活动分经验介绍,课堂观摩、节目欣赏和点评。焦翎老师介绍了我校音乐学科课堂评价过程中的经验及收获。两节观摩课分别是曹秀娟老师执教的《猜调》和姜阳老师执教的《北京喜讯到边塞》,全体领导和教职员工都参与了整个教研活动,活动后,大家交流、切磋、碰撞、反思、提升,音乐教研员王霞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认为本次活动展示了首山镇第二小学音乐组教师的团体协作精神和探索思考的能力,显示了评价的及时性,突出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

(一)、教研促进

①结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比较明显这一特点,我们在一年级开设了彩色谱、彩条谱的课程实验,通过在同一年级五个班的实验,我们发现彩色谱效果要好于彩条谱。彩色谱是把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符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展示,彩条谱是把五线谱的五条线变成五种颜色。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彩色谱,通过有趣的游戏,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各个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决了识谱难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成为一年级学生的乐趣。我们将使用彩色谱的实验,并将逐渐推广。

②中高年级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尝试

对于中高级的识谱,是难度较大的曲谱,我们摒弃了以往先识谱、后唱歌的学习,大担地实验,对于识谱中跨度大的音符演唱,我们是这样尝试的:部分歌曲采用先识谱、后唱歌,而对于较难的歌则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

通过实验,我们归纳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让学生分析歌谱、识谱、填词唱歌等过程,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歌曲的演唱更加准确,达到能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

第二: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视同儿戏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在学生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

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只是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同而己。

通过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谱难度,提高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效率,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训。

③小组合作尝试创作的乐趣

从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起,我们就引导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小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

一、二年级的唱游课:通过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力,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同时,我们引导喾一采取小组合作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歌曲创编动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智力,并使学生体验了合作的乐趣。

中、高年级则通过节奏练习、节奏创作、自编旋律来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多数班级以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学生乐于接受,且提高很快,多数小组以音乐能力强的配以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搭配进行,使学生乐于参与。尤其是音乐兴趣差一点的同学,他们大多数乐于参与,且提高很快。

(二)、课题推动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篇7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红色经典音乐,教学传承

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教学体系内本来应该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但是因为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现状, 使得其教育地位日渐受到冷落。探索红色经典音乐同当代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带动教学体制改革, 反过来在改革中寻求红色经典的传承方法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

一红色经典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从红色经典音乐的内容及内涵上来看, 它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其体裁独具一格、内容丰富多样, 语言朴素流畅, 同时还拥有时代性鲜明的特点, 在客观效果上, 不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亦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是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在教育中得到传承升华的良好体现, 必将在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中叙写一篇华美文章。

从红色经典音乐的教育功能来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教育体系与教育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旧式的教学方法显现出诸多不足, 红色经典音乐因此倍受冷落。重拾红色经典的高校教育价值, 合理引导并利用其价值, 对于在校大学生的爱国教育、集体教育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既可以提升其思想素质, 也可以促进其民族自信心养成, 对于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与进取精神同样能够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二红色经典音乐的现实发展情况

红色经典音乐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非常重要, 其中既包括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也肩负着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使命。可是红色经典音乐在现在所面临的冲击挑战也是很严重的, 重点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 传承形式单一。

红色经典音乐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演唱活动创新性体现得不明显, 甚至是没有创新, 这在当前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形势下, 显得过于苍白枯燥, 对于热爱新鲜事物的在校学生来说, 其吸引力过弱, 这直接造成了红色经典音乐传承效果的不明朗。

(二) 传承意识薄弱。

高校组织的红色经典传承活动, 大多都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而不是用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心态进行活动组织, 一般都是走过场的上台好好唱、下台没印象。所以怎么样把红色经典音乐真正带到高校教学与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使之能够发挥常态化作用, 便非常值得加以深入探讨。

三高校红色经典音乐的教学传承方法

对于高校来说, 除了教育部门规定的音乐课程以外, 还可以同本地音乐特色相互结合, 探索一条音乐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新路径。基本建议如下:

(一) 定准办学方向。制定音乐教学目标, 用合理化的校园课程设置思路达到教育的区域化要求。音乐学课程的办学方向, 一定要注重本区域内富有特色的艺术内涵、音乐形式, 竭力让本地区的音乐教育给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地域红色经典音乐传承者, 构建传承与地区的统一化系统。

(二) 定准学生培养方向。高校的学生培养方向, 需要以国家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学生培养方向为基准, 让学生在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知识的基础上, 在系统接受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增开富于当地特色的文化知识课程, 以利于学生对于红色经典音乐的历史时代背景有更加详尽的了解。

(三) 师资队伍建设。本校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尽力完成基础音乐教育, 还可以将音乐同历史、中文等专业学科相结合, 再从校外聘请专门从事本地历史文化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 用讲座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及早让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势转化为学生理论实践进步优势, 使学生更加了解红色歌曲演绎方法、红色舞蹈系统表达方法。

(四) 课程规划建设。除了国家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基本课程以外, 还要对相关专业课程实施整改优化。系统开设古代音乐史、现代音乐史、舞蹈、声乐、钢琴、民族音乐等课程, 再辅以本地抗战史与红军文化史课程, 把红色经典音乐同教学创新研究结合在一起。

(五) 整理教材体系。在教学大纲基础上, 把红色经典音乐内容所占比例适当加大, 同时教师还可以把自己红色音乐科研课题成果形成教材, 当作本院或者本校的参考教材。我校目前正在着手实施编著的音乐教材中, 就有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这套书, 预计明年春即可付梓使用。

四总结

红色经典音乐里面包含现在社会群众所普遍缺乏的精神内在品质, 其中具有极其深刻的华夏民族审美观与精神追求。用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 把红色经典音乐的内在核心价值融入到时代精神当中去, 不管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都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秀群.思想政治工作呼唤红色歌曲重现辉煌[J].百色学院学报, 2010 (23) .

[2]许亮.浅析红色歌曲的德育功能[J].理论导报, 2009 (01) .

[3]朱凯.进一步发挥红色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9 (12) .

音乐教学误区之反思 篇8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试验逐步向前推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体会有了新的变化,音乐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但是,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不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进入了误区。以下是我近几年来通

过听课和自己的反思,发现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了兴趣爱好,忽视了音乐本体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就想到了安排一些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和音乐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如在人音版教材第13册《青春舞曲》的教学中,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师就设计的花样繁多,自己充当“导游”带领学生到新疆旅游,真正做到了以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但接下来的教学却让人觉得开始变味了,教师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知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翻腕、动脖子等)、一会儿学说几句新疆话、一会儿模仿手鼓的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真是热闹极了,学生玩得很开心。然而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青春舞曲》,可一堂课下来,真正学会正确演唱歌曲的人却寥寥无几。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次要的东西当作正餐,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谈什么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结果使课堂陷入了混乱的境地。

如在《荧屏乐声》中,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般乱作一团,有的上讲台抢乐器;有的兴奋地、使劲地敲打着手中的打击乐器;还有的在大声喊叫……老师好半天才恢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这样的课堂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对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了解不是很多,在学生还不太熟悉如何正确使用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就贸然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配乐创编”,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真正好的教学,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恰当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注重了审美素质,忽视了知识技能

实施新课程后,很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双基的学习不重要了,以至于在课堂上不敢涉及音乐知识,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等也被舍弃了。

如在《七子之歌》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先由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导入新课,然后和学生交流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再和学生交流澳门的一些相关知识,因课前下的功夫大,每位学生表现都很投入。教师也就没有安排专门的学唱,只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聆听,但每次教师都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聆听要求。课堂容量倒是大了,但整个授课过程没有解决歌曲中弱起小节及六度大跳这些基本的双基知识点,更不用说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在强化审美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又舍弃了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离。

四、注重了学科综合,忽视了音乐特色

现代音乐教学改革中,强调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人文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因此教学中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发展、渗透、互补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综合一定要慎重,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成为生硬和机械的学科内容叠加的“杂科”。

如在《春之声》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的教学安排如下环节:(1)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2)朗诵诗词《春晓》,并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3)欣赏美术作品《春》、《春色》、《放风筝》等。(4)画自己心中的春天。(5)介绍风筝的制作。(6)最后齐唱《春之歌》。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篇9

又是如同往常的一天,教完了准备的内容后,我给他们留下了一些自己练琴的时间。看着他们操作着并不算灵活的手指,因为过于专注而皱起的眉头,听着三样乐器碰撞出了微妙却又不太协和的音色。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渐渐形成:

既然这么多乐器我们都有了,何不就组个乐队呢?尤克里里、钢琴、鼓,再加个主唱,就是个小乐队啊。

刚好弹钢琴的成成在练习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曲子歌词唯美,旋律动人,并且和声旋律都比较简单,容易上手,更重要的是,学生都比较熟悉这首曲子,减免了熟悉的过程,用来作为乐队合奏的第一首曲子,再好不过了。

想到就立刻去做,我当即把这首曲子的尤克里里和弦写下来,并且把旋律再次简化,用简谱记录下来,以便让学生更容易识谱。鼓的部分则是我根据节奏规律自己编创的一段简易节奏。

当我把各个部分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自己的部分。然而,由于天使班学生本身的音乐底子实在是太差,在合奏部分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能完整没有错误地演奏出自己的部分就已经很不容易的他们来说,让他们一边演奏自己的部分,一边聆听他人的部分,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不得不把合奏练习不断细致化。比如,先让尤克里里跟唱的部分合奏,再让尤克里里跟钢琴部分合奏,再加唱的部分进来,最后再加上鼓......让我稍微欣慰的是,在这样反复的练习中,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疲惫或是不耐烦,相反,在我说练习结束时候,他们还感概时间过得太快。

按道理说,把这几个小调皮蛋抓住了,天使班的课应该会有所改进吧。这周是义务乐器教学以来第一次上天使班的课。要知道在往常,每到上天使班的课前,我都尤其焦虑,消极的情绪特别强烈。然而这周,我却有点小小的期待,期待着他们的转变,想象着他们经过乐器学习后变成“乖孩子“的样子。

离上课还有5分钟,慢慢有学生走进教室,向我问好,并且找到自己位置安静地坐下。

一切都很顺利,希望保持这种氛围。我心里想。

哐!调皮二号人物进来了!果然是调皮小子,进个教室都是自带背景音效,别人都是慢慢走进来的,就他大踏个步,哐哐直响,就怕别人不知道他进来了似的。进来之后,他径直走向放在教室后面的古筝,这台古筝是其他班的学生暂时放在音乐教室的,因为是学生的私人财产,所以我已经三番四次对其它学生强调过不允许动这台古筝了,尤其是在天使班。然而他却好像从来不知道这事儿一样,径直坐在古筝前,双手潇洒一挥就是一顿乱弹。我在讲台盯着他,用平和但毋庸置疑的口吻对说:

“ 郑明,请不要动古筝。”

他抬头看了我一下,低下头,继续弹。

“郑明,不要动古筝!” 我用手指着他,提高了音量。

他看了我一眼,站了起来。正当我以为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又开始用手大力拍打古筝。

看到他这一番明显不把我放在眼里的行为,我自然气不打一出来。我努力克制住想把手里的粉笔扔过去的冲动,再次提高音量:

“郑明!不要动古筝!!” 我拿起鼓棒指着他。他瞟了我一眼,若无其事地摇晃着走开。

不能生气。我对自己说,深呼吸平复好自己的心情,等待上课铃响。这时候,小展走进教室了。他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没说,便坐回自己的座位了。现在想想,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过他说老师好,甚至从未叫过我一声老师。算了,只要他上课好好坐好,不要影响纪律就行了,其他都不要求了。让我欣慰的是,他坐回自己的位置,而没有和他们班的另外两大天王坐在一起。可是当他一坐下,另外一边的两大天王就对他招手并大喊:

“ 小展!过来这边坐!”

小展看了我一眼,也没有丝毫犹豫,笑嘻嘻地坐过去了,也算是意料之中吧。这个年龄的孩子,同辈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我曾无数次说过不能换座位。趁着课前音乐还没有播放完毕,我走过去要他们坐回原来的座位,小展虽然表现出一副不情愿的表情,但还是乖乖坐回去了,也算是比较令人感到欣慰,要知道在以前,他可是无论软的硬的都不吃的那种学生啊。

这周的随机表演刚好有他,按照学号排序,他是第一个表演的学生。但是当我点到他名字,让他第一个表演的时候,他却露出那副既陌生又熟悉的凶狠表情瞪着我,大声说不要。这幅表情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但是自从我开始给他上尤克里里课之后,他再也没有对我展现出这个表情。如今又看到这个表情,让我既意外,又心痛。

“按照学号排序的规矩来,你确实是第一个表演的。”我还是用尽量平静的声音对他说。

“不要!” 没有多一句话多一个字,还是那副表情,瞪着恶狠狠的大眼睛,挺得笔直的背,昂起下巴,挑衅似的直勾勾地看着我。

他的话声化作两根尖锐的针,随着话音,径直刺向我。我明白这么继续跟他僵持下去没有意义,只能让下一个表演的学生先表演。下一个学生倒是似乎准备好了,没有扭捏犹豫就上台了,趁着学生表演的时候,我迅速调整了情绪,不让负面的情绪过多地淹没自己。

等所有学生表演完之后,我再次叫到小展的名字。他还是大声喊着不要,不过这次,他的声音似乎没有像刚才那样这么刺耳了。也不知道是他态度的变化还是我心态的变化。最终他还是上台了,除了他,平时放学后一起训练的成成(钢琴),大熊(唱歌),还有火火(爵士鼓)也一起上场了。我以为看到这么多乐器同时表演,班里的学生应该会因为感到惊奇而安静下来,会认真观看他们的表演。或许是我期待太高了,班里的学生依然讲话的讲话,起哄的起哄。而他们的表演也并没有彩排的时候好,几个乐器几乎就没有合在一起过。但是当他们表演完,我还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了他们一番,并且给了他们满分。表扬的时候,我看了一眼小展,希望能在他脸上看到一丝变化,然而我的希望又再次落空了。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已筋疲力尽。我投入了这么多天的下班时间,而天使班却几乎没有任何转变,我开始怀疑,我所花费的这些时间精力是否有意义,是否还需要继续坚持呢?有老师劝我,说对待天使班的孩子用感化教育是没有用的。可我又不甘心,我想再坚持一下下,看看结果会不会有一点点的不同。

这天放学,小展依然准时过来教室了。没有了白天上课时的嚣张跋扈,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本来有点负面情绪的我,看到小展这个样子,瞬间心又软了下来。我想,或许在小展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他很少被温柔地对待过,所以当他对一件事情有抵触情绪的时候,他只会用最负面的情绪,最消极的态度以及最具攻击性的语言以示自己的抵触与不妥协。所以他在白天才会用那种特别不友好的语气和表情来对待我。

虽然也不知道事实是不是真如我所想,但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也慢慢释怀了。想罢心里有点苦涩,觉得自己像是农夫与蛇故事里的那个农夫,救了蛇却还有被反咬一口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即使学生有一丝变得更好的可能,我也要尽全力去继续努力。

作者:黄心瑜

小学教师低年级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曲中的重点乐句可以先放慢速度练习,一拍时值放慢为二拍来练习,三连音可放慢为三拍来进行练习,待练得准确、稳定、巩固后,再恢复到原速进行练习。放慢速度练习,能降低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逐渐掌握重点乐句。

2、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

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不少刚进小学的新生,当我让他们区别老黄牛叫与小鸟鸣、大钟与碰铃的音高时往往分不清。他们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大小(音高、音值、音量)混淆不清。

只有听准了才可能唱准。从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和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听辨大钟和小铃,火车汽笛鸣和汽车喇叭叫等声音的高低。也在钢琴上弹奏单音进行对比,如“1”比“5”高还是低?“5”比“3”低还是高?低年级学生从简单的单音听辨练起,慢慢地发展到听简单的乐句。

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如分辨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平时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先分辨差别大的,再结合歌曲,分辨歌曲中的不同音高乐句。启发学生用心去听,培养他们对音高的想象力、辨别力,从而唱准曲调。

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反思经典 篇11

关键词: 影视传媒 小学 音乐教学 重视经典

一、何谓经典?

“经典”一般被认为是经过了一定时间考验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辞海中对“经典”的解释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你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像是在重温的书”。我个人认为,“经典”应该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是经过千锤百炼、千淘万漉、千挑万选、千秋万代而得以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它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不受某一民族、国家、地域、语言等的限制和约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这里所说的应该重视的经典正是基于此认识之上的,因此,它应该包含全世界的、全人类的所有经典音乐作品,而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实例。

二、影视传媒时代经典作品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这里所说的影视传媒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和电影电视媒体的时代。

现在,网络、影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交流、生活等各个领域。它的信息化、开放化、快捷化等特征使人们的视野变得空前开阔,头脑也更加活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影视传媒产品就像一条大河,裹挟着金子和沙子一同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尤其是对今天的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比如,随着许多电子媒介以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快餐式的消费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对流行音乐的片面理解而被其所营造出的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 他们的欣赏中心发生了转移,渐渐远离了曾经带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文化营养的经典作品,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充斥耳目且并不适合小学生欣赏和传唱的诸如伤感歌曲,非主流歌曲等流行音乐。并且,随着欣赏中心和内容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行为方式等都在相应的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让我们惊喜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忧虑。网络、影视中出现的快餐式歌曲在迅速走红的同时,大量黑色、灰色的词曲和恶搞音乐渐渐充斥其中,这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心。诸如“伤不起”、“寂寞在唱歌”、“ 最爱的人也伤我最深”等颓废、伤感、甚至色情的歌曲伴随他们走过本应天真烂漫、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作品会对他们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及他们以后的青年期甚至更长的生命旅程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十分令人担心的。随着小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疏离,了解量的减少,很多小学生对人类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三、经典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音乐没有国界,而经典更是蕴涵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是迅速了解某一民族或世界文化精髓的最有效途径。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此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影视传媒时代大量通俗甚至低俗音乐的强烈攻势,经典音乐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倡导素质教育的历史机遇,让重视经典音乐更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视经典音乐可以传承文明,启迪人生。

经典音乐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少年儿童接受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是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精神食粮。

对经典音乐的重视使少年儿童在增长知识、增加智慧的同时,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使孩子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意志更加坚定。这样,他们在面对烦恼时,就能从容应对而不至于稍不顺心就消沉、颓废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当他们感觉到沮丧的时候,经典音乐能给他们以安慰。近年来频频传出学生因为感情出现问题或学业的压力等而产生种种过激行为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相信倘若他们了解并熟悉人类经典的音乐《命运交响曲》及其创作者贝多芬,大概不会轻易选择轻生。因为先贤早就教我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要以林泉之心寻找出路。

2、重视经典音乐对重建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前面说过,影视传媒的多元化、信息化、开放化等特征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网络流行歌曲等在小学生中也拥有庞大的欣赏群。当然这些作品中也有一些优秀之作,但具有颓废情绪及玩世不恭等思想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其中一些爱情至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也不断影响和侵蚀着许多小学生的纯真心灵。而他们又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在这一时期教会并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3、重视经典音乐对弘扬优秀的积极的人类文化有巨大意义。

文化是人类立足世界之本。影视传媒时代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这可能会使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受到冲击甚至侵蚀。因此让学生认识和热爱优秀的、积极的文化至关重要。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经典音乐文化、热爱经典音乐文化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经典音乐文化。而这一切同样需要音乐课程担当重任,需要音乐课以重视经典的方式来完成这个重任。让他们从经典中了解人类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了解,产生判断、分析、消化和吸收的能力。这样,人类灿烂的音乐文化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4、重视经典音乐可以促进我们创造新的音乐经典。

经典为过去所创造,了解和熟悉经典是为了从中汲取精华从而创造新的经典。每个时代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经典,能够创造经典的时代才是伟大的时代,能够创造经典的民族才会是不朽的民族。今天我们强调重视经典,就是为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以展现我们新时代的理念和文化。但只有对经典有真正的了解,才有资格去继承和批判,也才有能力进一步地创造新的时代文化,完成返本开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邵冰华,非纸质文本下经典重读问题[J],安徽文学,2007年第12期

[2]杨德初,洪燕,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声像工作,《河北科技图苑》2002

(作者单位:西安市高新三小)

论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篇12

(一)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

1. 中国传统乐理知识教学的浅薄

无论是艺术类高考前还是进入大学后乐理课, 大多还是教授西方的基本乐理, 并且尽可能的深入和强化, 而对于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的教学仅占据了一小部分, 只学习了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三分损益律等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 但是对于更为深入且更加能够理解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的十二律吕、借字、犯调等概念的学习和应用则几乎不曾提及。

我们在学习西方乐理知识的同时, 不应忽略对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的掌握, 也不能仅懂得一些皮毛, 就认为已经懂得了中国传统乐理, 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这是西方不能相提并论的, 而它的整个体系也有着自身的规律, 无论是律制还是记谱法等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虽然没有西方乐理的系统与规整, 但是以文字性描述为主的中国传统乐理具有着中国的特色, 并且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比西方复杂, 可以说例如旋宫转调等实际操作中国的传统乐理比西方更早的应用, 也更加严谨, 我们不能只对中国传统乐理进行浅显的认识, 作为一个中国人, 更应该懂得属于本国的乐理。

2.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知识教学的不足

1990年王耀华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提出, 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 其中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综合性乐种;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词调音乐;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但是,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多仅仅局限于对中国民间音乐的集中学习, 完全忽视了其他的传统音乐, 尤其是宗教音乐, 基本不会去提及。宗教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仪式、重大日子等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能对其一掠而过或是只字不提, 这不利于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 也无法更清晰明白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脉络。

(二) 中国传统音乐实践教学

1. 民间音乐 (民歌、民器) 实践教学的缺失

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属于各自特色的民歌,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会学习各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来增强对民歌的认识。然而在具体的学习中, 我们仅仅是跟着录音来学习, 或是老师边唱学生边学, 仅仅是学到了谱面上的旋律, 而中国的旋律更多的是在于装饰音以及即兴变化中,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 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除此之外, 各地的民歌都有在演唱时都使用自己独特的方言, 而在学习中我们多数用普通话来演唱, 不够原汁原味, 也没有很好的掌握民歌的精髓。

民器的教学首先是要先了解民族乐器, 然而仅仅是书面和口头上的学习是不够的, 应该学习掌握民族乐器, 才能更加了解它的特色, 但是受各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让学生学习每一种民族乐器, 但至少应该保证让每个学生学习一件民族乐器, 这对于理解民器有着很大的帮助, 不仅从脑更从手来掌握, 从理性和感性双重学习知识。

2. 民间音乐 (戏曲、说唱) 实践教学的缺乏

对于戏曲音乐的学习, 在课堂上会学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学唱几首唱段曲目, 然而学习也就仅止于此。但就戏曲音乐的定义而言, 是一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 包含了唱念做打, 那么学习戏曲就不应该仅只是对歌唱的学习, 还应加入其他的表演方式, 例如舞台演出、肢体变化等等, 与身体动作相结合, 使用当地的语言, 这样的戏曲音乐的学习才到位与准确。

说唱音乐是一种讲唱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 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 说唱音乐讲究韵味, 以叙事为主, 音乐与语言结合紧密, 讲求“按字行腔”, 那么在学习说唱音乐时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对歌词和曲谱表面化的学习, 而是要以说唱结合的特点为依据, 来交代情节和表现人物。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反思

从上述可以看到,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此做一些努力与改变, 使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更加发展与全面。

1.理论、实践的再深入

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上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不能仅仅只是学习皮毛又肤浅的知识, 深入挖掘, 多角度的探讨, 使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更丰富与发展, 全方位的将中国传统音乐贯彻其中, 例如学习同均三宫、借字、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 甚至是精髓,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知识的学习。

在实践上, 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一件民族乐器, 通过对乐器的学习, 从眼到手使得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更为深入, 在学到一定程度后, 还可以组成乐队, 来演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的经典曲目, 对民间器乐的认识也更加透彻。此外, 对于戏曲音乐的学习, 除了会唱以外, 更重要的是会演, 因此还要加强对唱念做打、身段表演的学习, 让学生上台演出则会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田野工作的新开拓

传统音乐来自于民间, 因此很多的传统音乐都在民间绽放着美丽的花朵, 要想与传统音乐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 则要进入民间, 从民间挖取最纯净的养分。因此, 如果有条件, 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工作, 与当地的艺人们生活在一起, 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 对他们的演奏、表演进行记录等等, 用最直接的方式与传统音乐亲密接触, 这对于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这样的新开拓更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起到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当前, 在全球化的冲击中, 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面临着转型与否的尴尬处境,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也在风雨飘摇中。西洋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 使得传统音乐的教学变得及其艰难, 然而面对挑战我们更应该将自身的教学与研究做好与深入, 在教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 从中西音乐关系的困扰中走出来, 给传统音乐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样中国传统音乐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常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作家杂志[J], 2009 (6) .

[2]陈静, 唐应龙.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现状之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2006 (7) .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2013年高中教师音乐反思 篇13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每学期对自己的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通过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别的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

二、让乐器走进课堂。

乐器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我们在课堂上穿插了葫芦丝和巴乌的教学。

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所以应该多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等。并反思自己如果这课是自己上,又将会是如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是帮助自己在教学道路成长的一种肥料。在这学期里,我收获了很多。音乐课上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象一个工程,先要规划好如何去建造,然后去架一个框架,再从每个细节去着手,这样才可以使得它变得牢固。

音乐组:秦伟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篇14

永兴中学:谭建华

近期全国各地的国学教学正在开展,国学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学习典范,各大学校也都开展国学诵读,从小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国学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和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全方位的有意发展,国学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想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国学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初步了解,受到国粹教育。我们可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下面总结一下国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的形式

1、趣味化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和活动体会。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

1、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2、课前朗读古诗词积累成语。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

3、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上一篇: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暂行规定下一篇:护理质控会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