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未来作文

2024-05-25

对话未来作文(共8篇)

对话未来作文 篇1

当我打开互联网查资料时,忽然屏幕的右下方跳动着一个蓝色的框框,上面写着:“这里是时光隧道,想和未来的你对话吗?请点击此处。”

“和未来对话,不可能吧”我自言自语到说。可是,我还是禁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不假思索地点了一下,屏幕马上就跳出“请输入你的名字,想看到几岁的自己?”我立刻输入:楼奕男、30岁。果然音响里传出来优美的音乐伴着一个甜美的声音:“请问,您是哪位?我是楼奕男。”“楼奕男?那不是我的名字吗?”我内心涌起一阵惊奇。吞吞吐吐到说:“哦……哦,我也叫楼……楼奕男。”“那你一定是从前的我喽!”声音是那样的甜蜜、可亲、和熟悉,我内心的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忍不住问:“能告诉我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哦,我的工作可有意思了!我经常陪同各国国家领导参加各种会议在他们旁边当翻译员。”“那你能说几个国家的语言?”“我能用非常熟练标准的语言跟五六个国家的人交谈。”“哇!你好棒,那你小时候是怎么样的?”“我小时候聪明、可爱、勇于挑战、兴趣广泛、努力学习”音响里传播出一阵自信的声音。哈哈!只要我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就能当翻译,太高兴了!

“男男醒了,该起床了,快到上学时间了。还在梦里笑,是不是做了个美梦?”“是的,我梦到了我们未来的互联网能穿越时光隧道,和未来交谈。”

对话未来作文 篇2

关于生命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 当地球上的植物全部枯萎的时候, 散落在地面各处的枯萎古树中以坚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的生命会是什么呢?我猜想那应该是白蚁, 更确切地说应是白蚁腹中的原生物。这种原生物细菌消化着干枯的木屑, 渐渐从白蚁肚中走出来, 一边多样化的进化, 一边渐渐的巨大起来。”这是毛利阳出春脑海中的未来的生命, 抑或, 是生命的未来。

一百多年前, 当法国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之时, 法国画家高更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创作了他的巅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他用尽生命的全部癫狂、热情、希望与绝望发出了最后的悲鸣。

一百多年过去了, 人类社会经历了空前的飞跃发展, 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变, 随之而来, 自然被无情的破坏:挖掘河沙、砍伐森林、屠杀动物、污染环境……

“我的雕塑也是地球第三权利者的里程碑。那个时代, 地球被白色包围, 没有五彩缤纷的颜色, 海中的珊瑚也全部灭绝, 只留下白白的珊瑚死骸, 海边散落的都是如同我的雕塑一样白白的各种各样的珊瑚。”

“生命”, 年逾古稀的毛利阳出春用艺术家的触感, 将内在的生命意象, 通过并不平常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语言传达出来。生命的意义, 心灵的安宁, 道德与价值观的重整, 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一一被呈现。

那些雕塑如同人类的异形, 汉白玉的材质温婉、柔韧, 蕴藏着力量。这种力量也许就是希望。

毛利其人

毛利阳出春是日本著名雕塑家, 年轻时游学意大利, 师从世界著名雕塑家梅西纳。1967年就已经在米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去年又刚刚在佛洛伦萨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他的城市雕塑作品遍布日本各地, 其中的代表作品有《通向天空的门》 (福冈飞机场公园城市雕塑) 、《新风》 (久留米长门石纪念碑群像) 、《风止妃》福吉车站前城市雕塑等等。2004年, 毛利阳出春更是接到中国杭州市政府的邀请, 为杭州创作了一系列的城市雕塑作品如杭州好望公园的《小夜曲》、《天女》、《小乐队》等, 并深受杭州市民的喜爱。2005年应中国建设部全国城雕委的邀请参加中国浙江省台州·城市雕塑设计大赛, 作品《生态家庭》获银奖, 作品也已矗立在台州市中心公园中。

除了城市雕塑, 毛利阳出春的胸像和浮雕作品在日本同样享有盛誉。在日本许多官员、名流纷纷邀请他为自己雕塑胸像, 他们中有原众议院议员国会议长石井光次郎先生、原众议院议员厚生省大臣樽桥渡先生、原众议院议员江口繁先生……这个名单还可以写得很长, 虽然这表明自己的作品已经获得大众的肯定, 但作为艺术家, 这种工业化生产似的创作, 对于毛利阳出春来说又是令他无法忍受的。

“艺术家需要孤独, 要把自己变成白纸, 不断想象、思考才能创作。”就像四十年前远赴米兰一样, 毛利阳出春放下了在日本的一切, 来到了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在这个既亲切又陌生的国度里他重新开始思考。

继续思考

北京朝阳一处僻静的四合院, 温和的阳光透过玻璃, 洒在毛利阳出春的工作间, 七十岁的老者, 宁静、安详, 手中的刻刀正在琢磨着他的新作《生命》。

四十年前, 远在米兰的青年, 热血澎湃, 才情肆意。如今, 时光荏苒, 沧桑历尽, 热血才情依旧, 只是思考来的更加深沉, 手中的刻刀变得愈加锋利。

“北京确实给了我创作的源泉, 我刚来的时候, 北京的水质量、空气质量都不是很好。”毛利阳出春经历的北京, 是正在进行城市化大发展的北京,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街道车水马龙, 夜晚的星空被厚厚的灰尘遮蔽。这一切无不触痛了他的思考的神经。“日本有很多先进的技术, 环保工作也有一些成绩, 但是还远远不够, 中国同样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的空间。人们只是单纯追求方便的生活, 这种观念需要彻底改变, 不仅是日本、中国, 全亚洲都还是很落后的。”毛利阳出春的语气平和, 透着一位长者的智慧和焦虑。“以人为中心的地球是没有希望的, 物种要多样化, 人与动物、植物、与生存空间要和谐共处。人需要丰富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关系网络, 极度的孤独感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工业社会要向环境社会转变, 一个城市先进与否考量的尺度应该是生态指标, 生态建设的情况。”

进行本次采访, 时逢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 中美达成协议在气候变化的重大课题上, 双方都同意采取重大行动减排, 这一消息使毛利阳出春深感欣喜。

“我期待我们人类热爱地球、热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希望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付出行动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并不期望地球的巨变, 然而地球的自然是循环的, 生命也是延续的。”

未来的对话 篇3

一个机器人因与一个人吵架而被法庭传讯。

法官:“你们为什么吵架?”

机器人:“为什么?他竟说是先有人,然后才有机器人的!”

(二)

“你什么时候出生的?”

“我来想想……哦,就是在昨天。”

“别开玩笑了,我是在认真地问你呢!”

“没骗你,我刚出生我们全家就移民到四十年前了!”

(三)

机器人婚姻登记所里,两个机器人想办理结婚登记。

“请问你们各属于什么型号?”

“这个重要吗?”

“是的。”

“我们是2A-222型的。”

“是吗,那对不起了,我不能帮你们办理。法律规定:近亲不得结婚,否则你们的后代一定会弱智。”

(四)

时空旅行公司广告:最新消息,本公司最近开通了“唐朝一日游”路线,欢迎报名参加旅行团,每人只需交一万元。

妻子看到这则消息,对丈夫说:“亲爱的,今年我们就去唐朝度假吧,顺便还能找唐僧签个名呢!”

丈夫搔了搔后脑勺说:“好是好,只是要一万元。”

“你舍不得了!”妻子嗔怒道。

“我只是想说那广告不可信,听说他们那艘老式飞船最远也只能到达明朝。”

(五)

张先生与一机器人走在街上,遇到他的一位老友。

朋友问:“这是你新买的机器佣人吧?”

机器人抢上一步,愤愤地说:“你怎么对我的新仆人这样说话!”

(六)

“这是时空穿梭出租车,你想去哪里?”

“我想回昨天一趟。”

“对不起,那太近了,请乘别的车吧,拜拜!”

“站住。既然这样,请交一千元罚金并出示你的驾驶执照。我是‘时空车违例调查局’的,你拒载乘客,违反了基本条例。”

推荐人语

和未来的少年对话作文 篇4

和未来的少年对话作文

。哎,妈妈怎么加班到现在还没回来呢?挂在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在走。当大钟响起12点整的12声音结束时,忽然,一个声音轻轻悠悠地响起来:“21世纪的小朋友,21世纪的小朋友,请答话……”连续不断的声音就像鬼魂一般在屋中飘来飘去。我的心猛地一缩,这,这是什么人在说话呢?是小偷?是幽灵?我蹑手蹑脚地在房间里来回寻找声音是从那儿传出来的;我强迫自己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用心去倾听……倾听。“噢!我的天啊!钟在发光?没错……可那并不是钟呀!那分明是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群星小学生作文大全“啊!那图像竟然变成了我的身体……”我还没来得及想,我就被吸进了图像中。

“怎么,这儿不是宇宙了呢?”我惊叹着,看着周围有许多花花绿绿的隧道。正看着,”轰“的一声巨响,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怪物:绿莹莹的身子,身上长满了像仙人掌般的硬刺,大大的黑眼珠,身上长着一双薄膜小型翅膀。我一看,差点没晕过去。它一步步向我走来,咧开了它那张大嘴,黑色的尖牙令人生畏。它要吃掉我吗?抑或是像科******里一样把我带回它们的星球里作标本……我越想越怕,脚不住地颤抖,一步步向后退缩。“站好,小朋友,我不会伤害你们的。”它的语言竟是汉语,没错,是和我们一样的。它的声音是那么和蔼可亲,像一股暖流进入我的心里。“你是谁呀?”我仍心有余悸。“我是40的人类!什么?它竟也是人类!?我难以置信,使劲揉了揉眼睛。“你是21世纪的人类吧!”“是的。但是你说你是人类,为什么长相这般……不,是这个模样呢?”“唉!这都是因为恶劣的环境造成的。为了适应那暴虐无常的天气,我们只好利用科学技术将自己进行改造

对话ERP的未来 篇5

――对杨建青博士和李文先生的采访

对金思维和速达进行采访是在策划本次专题之前就有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采访这两个不同类型、面对不同用户群体的ERP厂商,来找到所有ERP厂商的共性。借助本次专题,本刊记者对两个公司分别进行了采访,读者完全可以从两位公司高层对问题的回答中看到两者的区别,但是,更多的是对ERP产品和ERP产业相同的认识、相同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市场乐观的期望。接受本刊此次访问的分别是:金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青博士和速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部总监李文先生。

本刊记者:未来ERP的技术方向如何?这样的技术方向会给应用企业带来怎样的收益?

杨建青博士:,国家863项目“新一代ERP”已经指明了未来ERP的技术发展方向。从集成方面看,未来ERP要实现两种集成问题。一方面,实现ERP系统自身内部之间、ERP与其他应用系统(如PDM、SCM、CRM、EC、OA、PLM等)之间的横向集成;另一方面,实现管理思想到企业管理的实现链集成。前者是横向集成,后者是纵向集成。ERP纵横集成的技术基础在于组件技术、标准化技术、架构平台技术、任务库管理技术、组件库管理技术、企业建模技术等先进技术。其中,组件技术成就了ERP系统的可重构、可剪裁和可配置功能。架构平台技术在应用系统层面上进行了更细、更专业的服务层细分,使得ERP系统的底层结构更加稳固,整体性能更加完善。企业建模技术和任务库管理技术使得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结构化描述和可视化管理成为现实,方便了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有效积累,从而成为ERP纵向集成的前站。标准化技术是实现纵横集成的核心,它使得纵向集成的各个层级、各工具之间实现数据的有效传递,使得横向集成的各系统之间实现准确有效的数据交换和业务衔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将是用户:一方面,用户企业可以节省管理信息化的总投资;另一方面,符合上述要求的ERP系统,其使用寿命更长。

李文先生:首先,互联网技术在ERP系统当中应用是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谁能抓住时机,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动向,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今企业越来越注重时效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宽带的普及,应用企业对ER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移动办公、异地分销、集团分支数据整合等。其次是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是未来ERP的发展方向。在IT技术的日新月异今天,传统ERP对人流、财流、物流的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非常关注对信息流的管理。内部信息管理如:办公管理(OA)、企业QQ;外部信息交流如:邮件,手机短信等。第三是物流控制技术是未来ERP的重心。未来的世界是物流的世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的逐步规范,中小型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跨国界,跨地区的业务日趋平凡,企业对物流控制技术一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刊记者:从管理层面上讲,ERP是否需要进一步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会给ERP带来什么?如何整合?

杨建青博士:ERP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更多的是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结晶与体现,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由于管理理念本身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所以ERP必须不断地融合新的管理理念才能体现其先进性,才能发挥“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ERP产品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工具,成为可以不断适应管理需求变化的柔性工具。整合之后,将进一步拓展ERP的外延与内涵,让ERP不仅仅是“管理实现的工具”,而且是“管理设计的工具”、“管理评价的工具”、“管理控制的工具”和“管理集成的工具”。ERP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整合的途径方法大致为:(1)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形成。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企业现代管理的成功经验,总结并提取适合中国国情的ERP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形成管理模式库和管理方法库,覆盖典型行业、典型制造模式,并包含一些特殊和专用的管理方法;此外,还包括管理者从自身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将这些方法、思想及其提取的特征用结构化语言来进行描述和管理。这部分工作可以借助企业建模工具、模型库管理工具来完成。(2)形成企业个性化参考模型。基于管理模式库和方法库,结合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管理需求,形成适合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管理需求的个性化参考模型。这部分工作可借助模型库管理工具、版本管理工具等。(3)形成企业个性化ERP软件。以组件库为基础,以个性化参考模型为驱动,将个性化参考模型转换为组件配置方案,从而形成企业个性化ERP软件,同时配置生成企业个性化的界面和报表。这部分工作可借助组件库管理工具、转换工具、配置工具、报表定制工具等。(4)形成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个性化ERP软件的基础上,通过整理企业基础数据、明确员工工作岗位、贯彻岗位工作职责、开展员工业务培训以及各项业务相继上线运行,从而使ERP软件、企业数据、人员与事务相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企业管理系统。这部分的工作可借助项目实施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工具等。

本刊记者:未来的ERP市场,主导软件厂商的是什么?或者说,对于软件厂商来讲,什么才是未来竞争的基础?

李文先生:第一是拥有领先的技术;第二是资金雄厚、企业形象良好;第三是拥有性价比高的软件;第四是该软件易用、易学、易实施;最后是公司拥有完备的售后服务。

杨建青博士:厂商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高举“技术”和“服务”两面大旗。首先,ERP作为一个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的应用产品,必须高度关注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通过分析研究,将它们有机地集成到产品中,使其结构、功能和性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例如,结构上,要考虑分层架构、原子任务、组件化、开放性等;功能上要考虑管理控制、管理评价、个性化决策等;性能上要考虑全球化分布式计算、健全的安全体系、集成标准化等。其次,ERP作为特殊的管理软件产品,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用户企业,进行管理现状分析、管理体系设计、系统配置、系统应用指导等。所以,服务对于ERP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服务不仅包括实施咨询、项目咨询、技术咨询,还包括管理咨询等其他增值服务。厂商咨询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和用户满意度,而且也可以为厂商本身创造更多的利润。

本刊记者:软件产品,最重要的还是应用,应用企业的满意才是软件厂商最应该关注的,总结以往的成功案例,您认为,如何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令其满意?

杨建

青博士:应用企业对ERP应用的期望效果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规范、效率、效益,本质上是效益。企业在实施ERP以后,只有在以上三个方面或其中的某几个方面起到了正效应,才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满意。ERP产品本身需要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问题,同样,ERP实施也需要因地制宜,把握每个企业的个性化问题。在“贴近用户需求,把握管理个性”的基础上,为每个企业量身定做最“合身”的ERP项目实施策略。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软件咨询方要从企业的管理实际出发,务求实效,不要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时时从企业角度考虑问题,为企业的管理利益着想,这样才能让项目赢得企业的满意与认可。有一点需要注意:有时,企业由于受到媒体的扩大宣传的影响,“神化”了ERP,制定了项目目标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如果ERP项目目标成了“永远都够不着的篮筐”,那么企业就很难感觉“满意”。所以,软件咨询方应该帮助企业确定有限目标、有限范围和切合实际的实施进度。

李文先生: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第二是成本低;第三是实施周期短,见效快;第四是操作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第五是易学、易用、易操作;第七是系统稳定、高效;第八是功能简洁适用;第九是要有完备的售后服务。

本刊记者:实施成功率一直是ERP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你认为,导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应用企业,包括软件厂商在实施ERP项目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李文先生:我们认为导致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软件太复杂;售前/后服务不到位,如调查、培训等;操作人员素质要求太高;实施周期过长、见效太慢。

杨建青博士:导致ERP项目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比如:对ERP认识不足,对信息化期望值过高,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到位,组织不得力等;有软件本身的原因,如软件不成熟,架构不合理,功能欠缺等;也有软件供应商的原因,如软件商的实施力量不足,缺乏项目实施经验和项目保障机制等。ERP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得到企业和软件供应商双方的共同努力。实施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标准化建设。ERP应用过程中最大的工作量是为企业建立数据标准。数据标准化建设是企业ERP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成败。但不少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也许在项目初期,企业的基础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对项目的影响不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深化应用。因此,要重视建立企业标准,把编码工作看成是建立企业标准的重要内容,并基于标准整理基础数据。(2)重视培训环节。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概念性、原理性培训与体验性操作性培训要相互穿插进行。比如:为领导层提供ERP系统管理理念等内容的培训,让企业领导理解用ERP改造传统管理的意义、作用等。对职能层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实施方法、ERP软件功能等。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系统功能及如何实施。对操作层应该把重点放在操作技术和业务流程上,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使用ERP以后的业务流程、具体操作、规章制度等。而且,要将培训与模拟实战结合起来,加强对受训用户的情况的反馈和考核,力促企业在培训阶段就进入状态。(3)加强双方的沟通。沟通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双方充分地配合与沟通,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实施方案与策略。而且,ERP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通过及时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解决问题。

本刊记者:您对未来的ERP市场如何看待?您认为未来的国产ERP是否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文先生:目前国内企业ERP普及率还很低,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领悟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在IT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ERP、CRM等先进管理工具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白到企业要发展,科学的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迫切的。我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使得广大企业家对企业的信息化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因此,未来的国产ERP,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将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对话为题的作文700字 对话 篇6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我和主人形影不离,每天都被喂得饱饱的,肚子天天都是鼓鼓胀胀的。可自从主人有了手机――也就是你,主人再也不理睬我了,我的肚子一天一天饿得瘪瘪的。钱包叹了口气抱怨道。

其实不是主人不喂饱你,而是主人根本没有现金喂你。自从有了支付宝、微信等线上支付方式,人们身上携带的现金变得越来越少,利用手机扫一扫让人们方便了许多。主人给我充值也是在手机上完成的。手机同情地说道。

好怀念以前呀!每次主人出门带我去购物,总能听到数钞票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现在只能听到单调的滴滴声。

我觉得那并不单调,而是一个伟大的智能变革。看!我身体里装着各种APP,有着12亿用户的微信,8亿用户的支付宝,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都在使用,去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额高达300万亿元。中国正进入无现金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种生活缴费,节省大量人力资源。不管是大型商场还是街头地摊,你都能听到滴滴声;不管是动车飞机还是共享单车,手机一扫天下任你走。手机因激动提高了音调。

钱包听到这组难以置信的数据,惊得目瞪口呆。

大家都说‘手机在手,天下有我’,没有什么是一部手机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部。手机幽默地说,你也不用太伤心,事物的发展更替都有规律,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发展感到自豪。我的.出现降低了你的受众率,然而说不定哪一天我也会被新家伙取代,但我们都不该失落,因为我们见证了伟大的中国速度。

钱包沉默了许久,也许它和我一样陷入了沉思。

短短几年间,购物路径的变化带动了电商、快递行业的发展。智能机大面积普及,促进了许多新兴的事物。我们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在被改变着。我们是中国速度的创造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对话未来作文 篇7

创立于2006年的唯众传媒, 已跻身国内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一线阵营。在如今电视荧屏引进节目大行其道之时, 唯众传媒凭借着一批具有“唯众气质”的原创节目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财经类节目《波士堂》到人文类节目《开讲啦》, 再到网络调查类真人秀节目《你正常吗》, 唯众践行并不断丰富着TV2.0理论的新内涵。

杨晖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

博士, 资深媒体人, TV2.0电视新思维理念倡导者。

多年来致力于电视创新实践和创意管理研究, 擅长媒介战略管理、品牌策划和创意管理, 曾就职于湖南卫视、CNBC。先后成功创办《新青年》、《岳麓书院千年论坛》、《波士堂》、《开讲啦》、《青年中国说》、《一起聊聊》、《爱拼才会赢》、《大声说》等知名电视节目, 现为多家电视媒体战略管理顾问。

曾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中国少儿电视“金童奖”等国家级、省级政府专业大奖70余项, 撰写专业论文30余万字, 主编电视图书30余册。

一、民营影视:对市场的变化是最敏感的

《视听界》:如今, 参与节目制作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 除了传统电视台, 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视频类网站、海外节目制作公司, 甚至草根制作团队都来分一杯羹。播出机构酝酿着新的制播分离策略, 制作机构也正谋求着更多的合作平台。对于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而言, 这样的环境是机遇还是挑战?

杨晖:我觉得对于准备好的、有实力的节目制作机构来讲肯定是一个机遇, 但是对那些比较仓促、还没有想好, 或者作为一个内容供应商, 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够突出的话, 一定是挑战。总体来讲, 进入者越来越多, 这说明整个市场在逐渐扩大和繁荣, 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市场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丰满, 这种丰满将导致更多的内容被生产出来, 也意味着更多优质内容的出现, 这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竞争的速度和程度也在加剧, 当新一轮机会来临时, 意味着新一轮的洗牌机会也到来了, 这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现在是一个群雄逐鹿、各显神通的时代, 我称它为大视频时代。“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这个时代会造就一些优秀的公司, 但很大一部分会成为市场的泡沫, 最终被挤掉。

《视听界》:您认为相较于国有电视台, 民营影视公司有哪些发展优势?

杨晖:第一, 民营影视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它生长在市场的大环境中。不过,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它的劣势也在于此。身处市场, 你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攫取市场红利。只要有足够能力, 对市场的理解也是准确的, 你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强;同时, 在市场生态健康的情况下, 你会把你的长处发挥得越来越强大, 得到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回馈也会越来越多。我一直在讲, 民营影视公司的优势就是可以不断地角逐市场红利。劣势在于,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 在这个过程中稍有差池就有可能转瞬即逝。市场中的民营影视机构良莠不齐, 各自所处的背景也不尽相同, 对于市场的理解也不一样, 从产品迭代到商业模式的创新, 各有各的打法。比如视频网站, 它有资本, 暂时来讲, 对于投入产出比不是那么在意, 所以它可以拼钱;体制内的制作团队, 靠着台里, 拼的是相对的垄断;草根制作团队没有规范的公司管理, 有活就干, 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拼的是低廉的成本;而作为一家规范的节目公司, 要考虑成本控制和投资风险, 拼的是对市场的敏感和准确的预判, 将投入产出比最优化。

第二, 民营影视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 在体制、机制上非常灵活。这种灵活是指在制定战略、考量战术的时候, 很多大的机构可能船大难掉头, 一件事情要很多人同意才行;对于民营影视公司而言, 只需CEO或者主管VP拍板就行, 决策效率会高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我们是企业, 不是事业单位, 也不是企事业混合的单位, 没有叠床架屋的管理层级, 没有枝缠茎绕的复杂局面, 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的游戏规则运作的。

第三, 人才优势。人才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所焕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不一样的。像湖南卫视、江苏卫视那样对人才有高额奖励的电视台并不多, 也就个别一线卫视能有这样的大手笔, 大多数体制内人才获得的回报与他的付出并不成正比, 机制上的约束抑制了个人的发展。而体制外的民营影视公司, 薪酬的激励机制是和业绩直接挂钩的, 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激励人才不断释放自身的能量。

第四, 创新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民营影视公司扎根市场, 它的生存靠的是真刀实枪。我们作为一家内容供应商, 所处的行业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 这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要在市场上生存, 一切管理和决策行为都要围绕如何建立一个创新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来进行。成功的民营影视公司, 必定有一套自身的创新管理系统, 或是执行管理系统。很多民营节目制作公司做模式节目起家, 依靠的是强大的执行能力。对于唯众而言, 我们很在意创新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优化。8年以来, 40多档节目, 除了近期与腾讯视频合作的《你正常吗》这档专供互联网独播的节目是模式引进之外, 其他都是原创。因此, 创建一个保证原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这牵涉到专业层面、管理层面和经营层面, 必须建立一个非常细致的架构, 才能有效运转。

此外, 民营影视公司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我认为民营影视公司对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最敏感的, 不但敏感, 还会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呼应, 机制的优势给民营影视公司带来了很快的反应能力。民营影视公司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也给了其竞争资本, 它的合作模式是开放的, 不仅局限于同电视台、视频网站合作, 合作对象还包括游戏公司、出版商、电商等等, 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促进了其商业模式不断优化。

▲唯众传媒部分原创电视节目

《视听界》:您刚才提到人才优势, 这两年, 不断有电视台精英从体制内跳槽到视频网站、社会制作公司, 您如何看待这股人才出走潮?

杨晖:对于电视台的团队来讲, 它不是一个市场主体, 也不用承担市场主体所要承担的项目投资、收视率的巨大风险以及相应的责任。但为什么电视人才要脱离体制, 争取成为一个市场主体?从通常意义上来讲, 是他认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市场的理解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比较强, 他希望有更多的事情可以由自己做主, 也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 如此, 他也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种回报包括精神上的自我实现, 也包括物质上的更多回馈。这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 当你的责任越大, 你得到的回馈也相应越多。

《视听界》:制播分离再一次成为热词, 这一次剑指节目领域, 您觉得节目将来是否会像电视剧那样高度市场化?

杨晖:这是必然的, 电视剧产业的昨天和今天, 就是电视节目产业的今天和明天。除了电视剧, 还有电影, 都是这样, 未来电视节目的高度市场化已经不可逆转。或是像光线、灿星、唯众这样成为市场主体, 或者是体制内部的制播分离, 不管何种方式, 除了新闻, 最终视频内容的平台播出和制作都会实现制播分离。现在一二线卫视的竞争差距已经拉大, 未来很有可能许多二线电视台没有足够的实力做自制节目了, 而越不做就越不会做, 越不会做就越做不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下, 很可能变成若干家大的内容供应商来为他们提供内容。目前一线卫视自身拥有强大的制作能力, 而且短期内这个优势会继续存在, 接下来竞争继续白热化时, 强大的社会制作机构与其正面竞争。未来谁更开放, 谁就拥有市场。

二、唯众定位:基于优质视频的全媒体整合运营商

《视听界》:唯众传媒率先提出TV2.0的概念, 在新媒体时代有很强的实践性。视频网站做电视、电影制作公司做电视, 大多都以受众为中心, 强调互动与体验, 在此情况下, 唯众的TV2.0概念有没有新的元素补充?

杨晖:2006年, 我提出TV2.0电视新思维理念, 将唯众传媒当成实验田, 从《波士堂》、《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 到《开讲啦》、《爱拼才会赢》、《你正常吗》, 我们一直在用实践来解读TV2.0, 再用实践为TV2.0注入新的理解和活力, TV2.0的定义一直在演进。如果说8年前这个概念我是为电视提出的话, 今天TV2.0中的T指的是Television (电视) , V指Video (视频) , 已经是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了。

从唯众传媒的定位就可以看出TV2.0概念的演变。第一个阶段, 在公司刚成立时, 我们将唯众定位为“提供优质节目的内容供应商”。第二个阶段, 2009年, 我们做了《互联网的百万富翁》这档节目, 为国内视频网站第一次定制了一档直播真人秀节目, 当时在土豆网6期节目的点击量超过5000万, 这在六年前是件很神奇的事。自此我们把唯众定位改为“基于优质视频的跨媒体整合运营商”。第三个阶段, 2012年, 《开讲啦》开播, 我们没有把它看成一个单一的电视产品。首先, 它不是一个演讲节目, 而是一个自媒体发声器, 我一个人在那发言, 你们在下面使劲顶, 你可能要问我一些问题或对我提供的内容进行挑战。对于这个人来说, 他是一个TV2.0的发声器。这种节目方式已经解构了目前的访谈类节目。很多访谈节目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你问的东西未必我答得出来, 或未必我想答, 我想说的可能你没问。所以, 《开讲啦》弱化了主持人角色, 让你自己说, 但你要对所说的内容负责。你得到了一个独有的表达机会之后, 很公平的是, 你也要接受大家的提问甚至质疑。互联网的平等精神和自我表达在节目中有很好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的不仅仅是内容的革命, 更多是形态的革命, 也可以是语境的革命。《开讲啦》如今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和最受中国青年欢迎的电视公开课, 从单一的电视产品变成了全媒体产品, 在微博、微信、视频网站进行全媒体整合营销, 以及在出版、音频等方面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所以, 唯众现在的定位是“基于优质视频的全媒体整合运营商”。

对于TV2.0概念的不断演化, 尤为突出的表现是《你正常吗》这档网络视频节目, 该节目在腾讯视频独播, 仅仅两个多月网络点击量已超3.3亿次, 成为今年上半年位列热播综艺前五名中唯一的网络视频节目。节目基于网络数据调查, 近千万网友参与互动调查, 由网友决定节目内容, 在调查的时候你完成了“是”或者“否”的动作, 也就同时令节目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即超过50%就是正常, 少数派就是不正常。至今国内没有一档节目像《你正常吗》这样通过网友互动和网络数据的累计分析来完成节目的主体。因此, 我觉得《你正常吗》真正称得上是TV2.0的节目。腾讯在网络视频端、QQ端、微信端等全平台发力推广运营, 这是单一的视频网站难以完成的。另外, 《你正常吗》推出了轻App、白皮书、数据调查等各种衍生品, 包含了许多颠覆普通视频产品生产、制造、推送、推广的元素, 它也是唯众制作的节目中最过瘾和最特殊的, 让体验和互动成为现实, 而不仅仅止于口号。

《视听界》:除了《你正常吗》, 唯众其他的节目都是原创, 而国内近几年模式引进节目大行其道, 而原创节目大多量多质不高、关注度较低。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 中国的电视节目还停留在引进、吸收、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的阶段, 谈原创还为时过早。您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杨晖:我不同意。对于有这种看法的人, 我想说的是, 别把原创端着, 别把原创“神话”或者“妖魔化”。“神话”是认为原创很难很高大上, “妖魔化”是认为原创做不起来。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难道在模式节目没有引进之前, 中国的电视台没活着吗?我们可以将中国的电视看成一个时间流, 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发展, 正好这会儿因为互联网, 世界在我们面前打开了, 国外的一些模式节目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国外的模式节目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尤其是对于固有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模式节目把我们多年的养成型团队变成专业化团队, 这是贡献。但在没有模式之前, 电视人一样要奉献新鲜的电视内容给观众, 曾经也有过万人空巷的原创节目, 每年也有几档火的原创节目。这些节目会让你觉得, 好在还有它, 我还可以看电视。因此, 不能把模式看成救命稻草, 无限放大。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是靠模式起家, 将来会过渡到原创;也有的是原创起家, 就像唯众, 从原创也会过渡到适当地吸收模式, 这都很正常。不要把模式和原创截然分开, 模式节目也需要做本土化的创新, 原创节目也需要一些好的借鉴和吸收, 不能为了表明清高而闭目塞听。我看过很多国外的模式, 发现其中也有一些规律, 比如这个节目是成人版, 那儿童版就是另一个模式;或者这个题材采用这个方式, 换个题材同样采用这个方式, 这也是另一个模式, 都算原创。我认为创新就是“七巧板”, 核心元素就是那么几个, 不同的排列组合, 放大或者缩小某些元素, 就很可能形成新的模式。

其实原创一直都在, 不能说早或者晚, 只能说此消彼长, 当没有模式的时候, 原创就得一只手撑着这片天;当有了模式的时候, 就有了更多的抓手, 就是两只手撑着这片天。目前的中国电视还不够成熟, 没有用平常心来看待模式, 直到哪天我们的模式让老外叹为观止, 愿意来买, 就说明中国节目市场成熟了。中国的电视人具备这样的能力, 中国的电视台和民营节目制作公司可以交出自己的作品。我们的问题是, 没有学会工业化的生产和制造技能, 缺乏将感性的电视节目变成工业化的、可以出售的、标准化产品的能力, 这是“道法术”中“术”的问题, 我们要将“术”变成方法论, 将我们的“道”和“术”一起卖给他, 这是我们目前欠缺的。因此, 与其说中国电视谈原创为时尚早, 倒不如说中国电视的模式输出还需要一些时日。

我认为目前原创节目量多质不高、关注度低的问题是存在的, 因为原创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困难。这种困难除了来自原创的难度压力之外, 主要在于鼓励原创的环境不好。台长或总监一般都会问, 有现成模式吗?对电视台来讲, 原创意味着风险高, 他们不愿意拿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钱去赌一个原创节目, 除非你擅长此类题材或者此类模式的原创, 他们能从原创上看到模式的影子。电视台对模式节目有相当大的倾斜, 因为风险较小, 把握较大, 在这样的观念下, 模式节目的投入会很充足, 而原创节目投入的体量会相对较小, 没有人会为大的风险埋单, 这也是一个现实。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 像《开讲啦》这样的原创节目很不容易, 因为它传播正能量, 不能炒绯闻, 不能用过激的方式去推广。在这种情况之下, 能从2012年的季播到2013年的周播, 从2013年每周六晚间23:38播出, 到2014年每周六晚间22:38播出, 近期《开讲啦》推出特别节目《开讲大时代》, 进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21:00黄金档, 这让我们看到原创的希望。对于我本人来讲, 对原创一直是个死磕的主儿。我对我们团队的要求是, 在公司成立的前三年不准看模式节目。从我到我的团队, 都不准看。那三年, 他们抓狂得要命, 只能自己去想节目创意。因为一旦你看过模式, 你就会依赖它, 甚至想不到其他的创意,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 同质化程度非常高。我一直希望唯众是一个差异化的存在, 这一点应该从产品上得到体现。经过三年的“洗脑”之后, 大家已经适应没有模式的原创氛围了, 再看模式的时候, 就会有一颗平常心。

唯众的原创思维不仅仅体现在原创节目的研发上, 为腾讯视频制作的《你正常吗》是个传统的电视节目模式, 我们用多年的原创思维让这档模式节目变成了一个含有互联网基因的新模式节目。这是模式方也没有想到的。在今年秋季戛纳电视节上, 模式方播放了《你正常吗》的节目片花, 一下子又卖给了好几个国家。这给了我们信心, 当你坚持原创的时候, 原创思维会生根发芽, 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解别人的创意, 包括对一些模式节目的本土化和二次创新, 让一些老的模式焕发新的生机。作为以原创起家的内容供应商, 我们面对模式的时候, 会把它看成是一件衣服, 我们要去hold住这件衣服, 而不是简单地被这件衣服穿, 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视听界》:唯众的节目创意成功概率有多大?

杨晖:唯众所有的部门都是生产型部门, 从来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不会关一群人在这里, 跟他们讲, 你们就是为了创新而在这里的。创新必须接地气, 和一线结合得特别紧密。我们的节目团队和研发团队是捆绑的, 一切从需求出发, 这种需求可能来自团队以及我本人对某家电视台、某个频道、某个视频网站定位的了解, 对其目前产品线的分析。我们一直在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之间寻找自己产品设计的创意原点, 然后再将它变成准产品推介给别人。我们是应用型研发团队, 而不是研究型研发团队, 这是不同的。我们的产品是用来卖的, 而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觉得这个创意很牛。我们关注市场, 从市场中发现需求、找到灵感, 然后再紧贴市场, 创作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后, 我们会将自己的原创模式再返回到研发中心, 形成节目宝典。

▲网络调查类真人秀节目《你正常吗》

三、唯众产品:做视频行业的“无印良品”

《视听界》:从财经类节目《波士堂》到人文类节目《开讲啦》, 唯众在8年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坚持它的受众定位?

杨晖:唯众之所以在目前的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很重要的是它坚持了自己的受众定位或者说市场定位。我有一个“圆规理论”, 圆点就是我们为谁服务, 这一点我们界定得很清楚, 就是为年轻的、都市的、白领的、中产阶层乃至精英服务, 我们定位在“中众”, 而不是“大众”或是“小众”。我们永远从年轻人出发, 因为年轻人的需求代表未来, 而且年轻人的需求是最敏感的, 代表市场最前端、最敏锐的触角。8年来, 唯众的产品已经形成四大矩阵, 我可以将它画出来, 这个是圆点, 用我们的能力和未来的潜力设定一个最大的半径, 然后画一个圆, 再用一个坐标将这个圆切成四份, 这四份就是唯众的产品线:大财经、大文化、大生活、大综艺。

唯众节目有鲜明的“唯众气质”, 不管做什么, 都有自己鲜明的态度和明确的受众定位。我们特别擅长将严肃的元素解构, 只将内核保留, 但外在的形式都让人觉得轻松、耐看, 有轻娱乐气质。唯众尝试在大家觉得很严肃、不可以突破的领域做创新, 比如大财经中出现了《波士堂》、《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大文化中出现了《开讲啦》、《青年中国说》、《大声说》, 将那些高高在上的思想用接地气的方式呈现, 但是绝对正能量。唯众对自己的受众群体很负责任。对中产阶级而言, 他对自己是有要求也是有底线的;对年轻人来讲, 他们需要正能量来激发, 但这帮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很挑剔, 你很难征服他。我们要做视频行业的“无印良品”, 因为在“无印良品”的店里面, 从睡衣到外套, 从筷子到拖鞋, 从书到杯子, 你的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且朴素简单, 质地良好, 体现了材质本身的魅力。同样的, 唯众也在为它的受众群体、目标市场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关于大生活, 受众的喜怒哀乐、生活健康, 就是我关心的, 所以我们做旅游类、生活时尚类、理财类、情感类的节目。关于大综艺, 今年我们做了《你正常吗》, 如果按照以往的节目制作方向, 这个节目很可能会归为大文化一类, 请一帮名嘴来点评90后的生活方式、行为范式和价值观念等等, 但我们颠覆了这种思维惯性, 通过纯粹的网络调查方式, 拐了一个弯, 把它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综艺节目。我们将社会调查、数据调查成功转变成综艺节目的重要元素。在今天的荧屏综艺战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唯众用不同的角度和对综艺不同的理解, 对综艺节目的题材和形态进行了升级和创新探索。

《视听界》:唯众的节目制作团队由刚起步时的精炼到如今日益强大, 如何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分工?

杨晖: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一看题材, 二看节目规模。一些大型节目, 比如《爱拼才会赢》这样的创业真人秀节目, 就会做一些专业化的垂直分工, 跟所有的真人秀团队一样, 有故事组、选手组、技术组等。有些中小型节目就不是垂直分工, 而是全线拉通。唯众最大的特点是闭环生产链, 我们所有的组织结构都是生产导向的。我们没有节目部, 而是产品部, 我们的节目总监就是产品总监。我们将节目看作产品, 将制片人看作产品经理。我们从概念先导开始, 让每个业务的角色定位更符合市场行为, 在机构的设置上尽量“去电视台化”。我们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团队在作战, 我们的研发车间、视觉包装车间、市场推广车间、运营销售车间都在为同一个节目一起协同运作, 所有的部门都是打通的。我们的公司就是一个大的变形金刚, 当大大小小的项目运作的时候, 就变成了大小不一的变形金刚, 每个都是四轮驱动。比如《青年中国说》开播要做宣传, 节目部门就不用操心了, 推广部门会用他们的方式去理解节目, 只需要节目部门交素材即可。宣传片、节目包装、制作由视觉中心、后期中心制作, 这边做运营上的补充和支持, 那边的推广已经热火朝天。

很多人认为唯众是个单一的节目制作公司, 实际上, 论坛、活动、互联网营销、整合传播营销都是我们的业务。我们把所有的部门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 后期中心可以对外接不同公司、不同电视台的活儿;视觉中心不仅为我们的节目包装, 也为别人的节目做服务;销售部门也承接独立的论坛、地面的活动、路演, 新媒体中心的整合传播部门可以做不同项目的整合传播业务, 每个部门都是一个小变形金刚, 都可以做贡献。内部整合协调能力强, 这是我们的优势。

四、市场探索: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化

《视听界》:电视节目已进入大制作、大手笔、大综艺的大片化时代, 唯众是否会跟随这股市场潮流?

杨晖:会。电视节目大片化证明这个市场能够承载更多的资金流向, 这是市场蓬勃发展的前兆, 当然其中会有很多的泡沫, 是不是一定需要这么多钱, 是不是好的节目非得用钱来砸, 是不是花了钱就一定有用, 是不是都花得起这个钱……这些都是问题。不过, 任何合理的东西都伴随着花哨的前奏出现。这种现象在2015年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2016年可能会逐渐回归理性。其实唯众不是后知后觉, 而是我们觉得这种现象不会长久, 胡乱跟风反而乱了自己的心性, 回不到自己的平常心态。平常心很重要。但我为什么又说唯众会跟呢?因为我们已经选准了项目。第一, 它确实要花那么多制作成本;第二, 我觉得作为一家有实力的公司, 应该参与这个竞争。唯众已经准备好了。但稍微有点不同是, 唯众经历了8年的发展, 有扎实的基础, 它想得很清楚, 大财经、大文化是它的基础, 大生活和大综艺是它即将积极推进和开拓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讲, 只要大生活和大综艺有了突破之后, 大财经和大文化作为底气和基础, 优势就会更加凸显。很多节目制作公司, 可能今天这个节目火了, 明天这个节目不火了, 唯众不想这样, 它有非常夯实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做后盾。“一剧两星”政策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是利好。周间的电视荧屏将空出大量版面, 而电视台将大量资金投向周末综艺档, 周间就需要成本不高但是品质有保证的节目。况且娱乐节目太多, 一是政策不允许, 二是太腻了, 唯众的大财经、大文化节目的优势也会进一步凸显。

《视听界》:在电视产业发展迅速的今天, 强项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许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都在谋求多元化发展。唯众是否也有向电视节目之外的领域探索的尝试?

杨晖:强项即竞争优势, 是一种博弈,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跟不同的对手比, 会有不同的优势。我觉得强项这个词本身就是个假象, 因为它是相对的, 也是动态的, 并不是抓在手里不会变的东西。所以哪怕是你擅长的东西, 也未必永远是优势。唯众一直在做积极的探索, 从2008、2009年率先向互联网视频节目进军, 再到做创业真人秀节目, 将来我们会尝试一些众筹化的创业项目;做生活时尚类节目, 向电商和社群靠拢;做综艺节目, 向游戏靠拢。可以概括为, 唯众向视频节目之外最重要的探索就是互联网化。除了产品思维、合作对象的互联网化,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化。跟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探索一条共同发展的路, 打造产业链, 将产品价值最大化。如何整合我们擅长的产品, 将形成品牌的产品价值最大化, 是我们一直在尝试的。未来, 唯众是一个互联网化的内容供应商。我一直讲“去电视台化”, 这个“去电视台化”不是不跟电视台合作, 是去掉那些长期服务电视台的思维惯性。学会清空, 才会有新的东西进来。

《视听界》:唯众目前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杨晖:除了节目制作、广告销售、线下活动之外, 整合营销已经占到一定的比例, 产品产业链的打造是方向。我们强调客户导向, 但并不意味着一切唯客户马首是瞻, 而是我们要从一个只会生产产品的内容供应商, 回到服务的概念上来, 做一个基于优质视频产品的全媒体运营商。许多“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领域是我们未来更大的指望。

《视听界》:唯众是否有上市打算?

杨晖晖::对我来讲, 上市也好, 不上市也好, 自己的实力最重要。上市是为了走得更好, 如果不上市也能走得很健康的话, 其实是一样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外界对公司的期望不一样, 我希望能顺势而为, 水到渠成。

《视听界》:就是您说的平常心?

杨晖:是, 欲速则不达, 要用这样的心态把事情做到更好。

后记

曾经有媒体用“精致”来形容杨晖与她的唯众节目, 的确, 这是一位充满质感的女人, 她对待节目犹如对待自己的外貌, 精描细绘, 精雕细琢。在喧嚣浮躁、娱乐至上的行业里坚守节目品质、坚持人文气质、坚定受众定位, 如此感性的背后, 是杨晖理性的人生态度。

杨晖有过湖南卫视11年的工作经历, 作为早期一批从体制内跳出的电视人, 杨晖勇气可嘉;2006年她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创办唯众, 除了勇气, 更多的是她的坚韧;8年来, 唯众从一个工作间发展到容纳200人的七层大楼, 靠的是杨晖对节目与市场的准确理解与清晰判断。

80分钟的访谈, 杨晖对于我们的每一个提问皆是信手拈来, 不假思索。她思维敏捷、逻辑清晰, 而且语速极快, 单位时间里反馈给我们最大的信息量。读过MBA、获得影视学博士学位、有过湖南卫视和海外媒体从业经验的杨晖, 能够将节目与市场做最大程度的结合, “七巧板理论”、“TV2.0”、“圆规理论”, 杨晖将基于自身经历和实践的心得体会提炼成一个个可供借鉴的概念。

前不久, 台湾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主办的“第12届华人企业领袖远见高峰会”颁发了三个奖给四个人, “2014远见终生成就奖”颁给了马英九的老师陈长文律师;“2014远见卓越创业奖”颁给了两位企业家, 杨晖是其中一位, 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的获奖者;“2014远见杰出人物奖”则给了龙应台。杨晖拿过很多传媒界的奖, 但作为一个传媒企业, 从社会全行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 杨晖很是意外。这不仅仅是对她个人, 更是对一家民营媒体公司最大的嘉奖和鼓励。“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她说, 创业没有个人英雄, “创业是一个人的梦想捆绑一群人的梦想”。杨晖带领她的团队, 凭借着对于原创的坚持与品质的坚守, 从卫视走向央视, 直至更大的舞台。

关于未来的4个对话 篇8

太空探索是否会改变人类进化?

刘泓君 | 文

Robert Richards右手无名指上戴着奇点大学正式运作的周年纪念戒指,他创办的第一家私人登月公司Moon Express管理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来自于奇点大学,他也是这所学校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最近在科技圈大热的奇点大学位于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内,设立这家大学的初衷就是为了迎接电脑优于人脑的时代,培养未来科学家,并希望奇点大学的落地项目能够改变地球10亿人的生活。

在他的计划列表上,2016年,他会把咖啡桌大小的机器人送上月球,并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和谷歌合作登陆月球,这将成为除政府以外的第一个私人登月的公司;在2018年,一台远程望远镜将会放在月球上,并从月球回看地球;并计划在2020年开始,带回月球上的钛、铂等稀有元素。

野心勃勃的人类正将向太空开采资源,技术进步令人欣喜,也让未知的旅程隐患暗涌。作为一所培养未来的学校,我们更关心最前沿的生物基因、纳米技术、太空探索会将未来的人们带向何处。在Richards的想象中,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去火星居住,不是让火星适合人类,而是人类改变自己去适应外星球。这项技术,或许是在身体里植入芯片,又或者是改变基因,人类是否会如《黑客帝国》般难以分清楚现实和机器?

Tesla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曾担忧人工智能会比核武器还要危险,人类或许会在火星上建立第二个家;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感叹:“环顾四周,多少人低头弯腰看着手里的手机;机器已经赢了,只不过不是《终结者》里想象的方式。”

《奇点临近》这本书预测2045年机器智慧会超过人,你怎么看人工智能发展可能会产生哪些危害,比如说未来会不会像科幻小说一样,人类会被机器人统治?

我无法保证这种黑暗场景绝对不会发生,但是我觉得作为人类应该有能力控制人工智能,并且和机器人成为朋友 。

在人工智能帮助下,我们可以去火星探索资源。但我们去火星定居,不是说一定要把火星改造成能够适应我们生物需求的地方,而是通过一些科技手段改变人类,以适应那里生活环境。人工智能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就是人类通过转换自己生活需求,以适应外太空的生存需要。

当人类走向没有人类生存的外太空,是否应该反思“人类中心论”这种文化?

太空探索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寻求合作的机会,当你从月球看地球,你会发现地球没有任何国家边界,完全是一个国际融合和文化融合的世界,人类是一个整体的物种。

那时月球几乎相当于地球上的洲一样,它没有当地土著人,所以在探索它的时候完全作为未知新世界进行探索,不会出现人类和土著民之间互相融合或者相互征服的过程。

有的时候太空也是国际外交很好的契合点,比如说前苏联宇航员和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的那次握手,几乎宣告冷战时代的终结。

唯一一个关于如何规范人类探索太空的条约是1979年拟定的,1984年生效。这个公约签订那个年代是冷战年代,规定各个国家都不允许在月球上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在进行空间探索的时候将任何一个星球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制定条约时,人们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私人公司也会开发太空资源。几乎没有任何相关国际约定,告诉我们如何在一起工作,以及进行探月时候应该有哪些基本合作理念或者法律条款。

太空旅行和再造地球,哪个更难?

刘泓君|文

在腾讯的WE大会上,太空领域的女企业家Jane Poynter展示了通过热气球进行太空旅行的全新方式。她所创建的完美太空公司(World View)希望能够做适合于普通大众的低成本太空旅行,乘客只需要花7.5万美元,就可以在距离地球30公里的太空边缘遨游。你不需要穿航天服,也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可在舒适的太空舱里观察地球。目前,越来越多私人太空公司提供太空旅行, 单程花费20万~25万美元左右,这相对于其他公司,使得太空旅行平民化更进一步。

在把乘客送上太空以前,完美太空并未盈利,资金主要依靠早期收益,另一部分来自投资基金。最近正进行了最新一轮募资,腾讯成为投资者之一。

11月6日,维珍银河的航天飞机在莫哈维沙漠中测试飞行中发生爆炸,飞行员一死一伤;事故之前,有700人花费25万美元,向维珍银河预订了座位,其中包括斯蒂芬·霍金,以及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夫妇。在几天以前,轨道科学公司的一家携带补给舱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火箭,升空几秒钟后发生爆炸。这并未阻止人们探索太空的热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都开始在太空资源上投入精力。

几周以前,Jane的团队刚刚把一个人送上13.5万英尺的高空,并安全着陆返回。Jane预计将在2016年,可以使用胶囊太空技术把人送上太空。她也正在与丈夫共同筹备灵感火星(Inspiration Mars)项目,并计划在2021年开启火星之旅,Jane负责该项目中生命系统的开发。

火星生命系统的开发以及对宇宙的兴趣,都起源于她曾经在生物圈2号的经历。“生物圈2号”是20世纪90年代备受瞩目的项目,这是一个坐落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人工封闭生态系统, 在仅有两个半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内, 4男4女要在这里生活两年,他们处于一个模拟封闭的环境,有自己的雨林、沙漠、海洋、沼泽,所有吃的食物来自于约0.1公顷农业用地的产出,空气、水都是自循环的。

“生物圈2号”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来的太空殖民中封闭生态系统可能的用途。

Jane曾在此前采访中提到,在这个项目进行中,会出现一些自己也难以理解的古怪行为,比如偷食物并贮藏起来。除此之外,Jane与其他参与者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幻觉。比如在她正在摘菜时,突然感觉走入时间机器,并从另一端走出,与哥哥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但她第一次遇到如此真实的幻觉,仿佛真的看到和感觉到了。她推测,幻觉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氧气减少有关。

当实验进行到16个月,参与者开始出现严重的疲劳和睡眠呼吸暂停状态。当其中一名参与者进入模糊状态,并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突然大幅下降时,实验区不得不重新注入氧气,这标志着这个自循环系统结束了自给自足的模拟过程,以失败告终。

对于Jane来说,生物圈2号是一个缩小版的地球,她意识到了自己呼吸的每一口气都是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参与着整个生态的循环。如今她创建的完美太空公司,也正是希望人们能够从宇宙的角度去看地球。

如果人类探索步伐真的深入太空,诸如《三体》之类的新宇宙法则开始改变地球上的规则,人们或许会以太空和银河为基点思考问题,思维方式变了,游戏规则也就变了。

你在生物圈2号的经历,让你对地球、人和环境的看法有哪些改变?对你现在做的太空旅行事业有什么影响?

这个项目后我完全改变了对地球的看法。在我生活的那段时间里,要完全依赖于周围的植物,要从它们那里获取氧气、获得食物,而它们也依赖于我所呼出的二氧化碳。我们每天喝的水都是重复循环的,反复地喝同样的水。在那段时间里,我成为了这个生物圈非常有机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这个地球太大了,使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强烈感受到我和周围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的感觉。这使得我对地球上的生命体心存很大的感激,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它们帮我们清洁了空气,清洁了水体。

在这段生活当中,我理解了地球是有极限的。因为我是生活在生物圈2号固定空间中,能够亲眼看见它的边缘,能够触摸钢铁和玻璃形成的幕墙,我就是在这个里面。所有在这个里面的东西就这么多。在这么大的地球上,它也是有极限的,只不过我们无法感受。

这种体验也非常类似于太空员从宇宙当中去看地球,去感受到这个星球,在这样一个星球上,所有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所有生物能够共同居住在一起。我们希望在进行太空旅行的过程中,能够给旅行者展示这样一个地球的图景,让他们也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是否可以预测一下以后人们会不会去火星或者是水下长期居住。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需要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我觉得去火星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降落。人类已经送了很多火星车到火星去,只有50%成功降落,其他的都是在着陆时出现问题。

第二个挑战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是很小群的一组人在一起生活。这些人是否能够相处得好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以前的实验过程中,有欧洲人、美国人、俄罗斯人参加,在那样的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是很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就是生命支持系统。现在有很多生命支持系统在太空中使用,如果要去火星,并在那里生存很久,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一定要比现在的可靠得多,要极为可靠才可以。

家居智能以后,和人的关系会有什么改变?

胡勇|文

苏运升从事智能家居的设计和推广已经超过10年,在本次的WE大会上,他向大家介绍了通过3D打印实现的智能家居——“易茧”,希望通过环保、可持续材料建设来达到节省能源、实现环境友好目的并推动智能家居发展的房屋规划。

如何在新型的智能家居规划中融合传统的建筑美学?只有在为住户提供现代化的居住体验的同时还能推动弘扬建筑设计之美,只有在“新”与“旧”之间实现平衡和共存,在智能家居的基础上促进智能都市的发展,只有这样,智能家居才能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推动智能、住户体验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真正融合。

刚刚说到你设计的智能家居对风、光和水等自然因素的运用,这和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有什么共同之处?

安藤忠雄是我非常喜欢的设计师,很多灵感来源于他,他有一个很著名的教堂叫“风的教堂”,体验是穿过光明的走廊,竹子的光影打在走廊上,风一动的时候竹子在动,他看到了风,他的建筑是一个容器,也是一个过滤器,他那个院子,露天的院子到他的卧室,下雨的话需要打伞,在院子看到了天,看到了水,建筑像过滤器一样,把光、风、水经过这个东西提炼变成精神的东西,让人能够感受到。

表皮技术是未来建筑重要的方向,我把我的建筑理解成包裹在人周边的一张皮,这张皮从外界过滤能源、水和信息三样东西,让它们变得更安全,可以被个人接收,这个观念跟安藤忠雄的观念一模一样。表皮技术有更多科技的含量在里面,人除了吃饭以外,还要吃信息,信息过量也会造成注意力涣散一系列的问题,和过度饮食是一个道理。

这个理念西方人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机器跟生命体的皮肤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机器是烧油的,而我们是要能源转型。第一个事情就是把化石能源转成可再生能源,我们的建筑物就是人在中间,自然在外面,那张皮跟安藤忠雄讲的一样,两张皮,一张智慧皮,一张能源皮,就是天人合一了。

我们需要害怕“阿凡达”吗?

胡勇|文

Jose Camer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他和美国军方合作,以大脑植入来治疗退伍士兵的PTSD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用脑电波控制专门开发的假肢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当今脑机接口和神经义肢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一。这两方面的研究动态和在未来的应用是他在本次的WE大会上的议题。

突飞猛进的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无限便利,使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在当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并和智能、机械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让人类的视界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但是,这样的进步必然是安全的吗?当我们享受于这样的“智能”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时,是否也会在某个时刻产生这样的担心和忧虑——人类会被自己一手开发改进的智能背叛并奴役吗?在“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是否正在逐渐模糊?

这并不只是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母题而已,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现实忧思,在与时俱进的技术背后,人类未来究竟如何自处?个人又如何保证在伦理道德、信息隐私安全方面的权利?Jose Camera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回答了这样的疑问。

人机结合必然考虑到历史和存在之间的关系,这就像转基因干细胞一样,必然存在伦理上的纠纷。对很多人,尤其对那些保守人来说,把一项新技术植入到身体当中,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让机器控制人的意志,这种能力上的纠纷对这样的技术发展会不会有不利的影响?

对此我不是特别担心,因为现在这种植入技术已经存在了,而且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像有听力障碍的人会植入一些耳蜗帮助他更好的听清东西,还有帕金森氏综合征的人在脑部植入神经的启动器,以便让他症状有所减轻。所以在基础医学领域植入式的设备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式,这种形势已经发展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我们并不是说在开始的时候,第一次介绍一个植入性的设备。当然了,我们把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比如说无线的能力来更好地让一些行动不方便的人能够行动或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上一篇:于写猫的作文下一篇: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