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2024-05-25

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精选4篇)

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篇1

一、加强市民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讲社会公德,要求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句话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种基本关系,加强市民社会公德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提升社会的文明度

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有机构成,容易被会成员感知,对提升社会文明的效果更直接,作用更大,鞍山市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其中社会公德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公共卫生的保持,公共秩序的顺畅,公共场合的节制有度,公共交往的互助想让,互敬互助,都依赖于社会公德的提升。

2、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提升社会的和谐度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归根究底源自于小矛盾,小纠纷,小摩擦,提升社会公德,能够有效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生活的和谐程度。

3、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节约社会公共资源

交拥堵,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建筑工地彻夜工作,商家在居民区内大音量促销,都会引发社会秩序的紊乱,都要牵制综合执法、公安甚至司法等公共资源,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能够有效节约社会公共资源。

二、我市提升市民社会公德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升市民社会公德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市区人口流动快、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根深蒂固的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一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影响了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推进和提高。

1、公共意识不到位、社会责任感不足

目前我市市民中存在着公共意识不到位,社会责任心不足的问题。很多人缺少主人翁精神责任意思,对鞍山这个自己居住的城市缺乏认同感;对城市建设少过问少关心,对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规划、公共秩序不维护、不遵守。特别是随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和界限日趋明显,许多人只热衷于个人领域,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共生活、社会事务缺乏相应的热情,对一些公共事务不再关心,忽略他人、社会的利益,大到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中的漫天要

价,小到自家打理的干干净净却在公共场合随地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均有所体现。

2、公共道德规则意识不强

公共道德规则是整个社会有秩运行的关键。城市越发展对公共规则的要求越高。但目前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居民对公共道德规则不了解,不接受也不适应。或是自我约束力差,明知公共规则要求,但图省事,不愿自觉遵守,明知故犯。甚至有的有意违背规则,我行我素,弃公共规则不顾,甚至有意破坏规则。

3、行为习惯的不适应

我市居民公德方面存在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个人行为习惯与城市发展的不适应.诸如不能在公共场所抽烟、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拉圾、习惯横穿马路、不遵守时间、不爱护环境等,这些原本一些个人习惯,当升级为公共道德要求时,这些不相适应造成了公共领域不容忽视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由此引发一些恶性事件,带来了社会的不和谐。

三、提升我市市民公德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社会公德涉及至社会公民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样,提升社会公德也不是运用单一手段就能够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运用方方面面的手段,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改善和提升。

1、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教育对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通过采取多

种方式和手段,不断加强对市民公德意识的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对提高社会公德进行宣传报道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内容、网络上有文字。二是注重手段的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学习班,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民俗健身活动,形成以帮带教,寓教于乐的学习局面,让市民在最普通的娱乐活动中爱到公德教育,从最简基本的日常生活开始社会公德实践。三是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调动群从的积极性,使社会团体、学校、企业等参与进来,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通过各类社会道德风尚评比树立先进典型,领导和激发广大群众对国家、社会、家人的热爱之情和维护之情,引导群众的参与,得到群众的共鸣,引发群众的思考,使全社会自发的加入到提升社会公德建设的事业中来。

2、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形成制度约束

在素质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当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形成之前,制度约束成为关键手段。一是制定出一些符合实际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通过采取法律化制度化的手段,建立市民公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处罚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对于社会上财大气粗,无视社会公德,态度蛮横,不仅要经济处罚,还要强制当事人到相应的培训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三是建立公德档案,对违规者要进行登记,屡教不改者、顽固不化者、态度恶劣者将其行为以文字的形式寄到当事人单位和社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媒体曝光,以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

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道德规范;文明素质;“哈尔滨风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93-03

从年初的“最酷爸爸”谢尚威,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勇敢的士兵”高铁成,到近期的“神勇大妈”杨惠和“创造奇迹”的救人英雄苏泽军,到“最美少年”常伟豪和“最美的哥”王君,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人物感动着我们整个城市,催生了哈尔滨特有的“哈尔滨风尚”。整个城市不论年龄大小,不分职业、不分贫富,不分单位和个人,所有的人都关注着道德模范人物,每个人都被他们崇高的道德力量感染着,人们心里燃起了对高尚道德的敬意,对高尚道德回归的希望。在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具有高尚道德的典型人物引领下,大力弘扬“哈尔滨风尚”,促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一、“哈尔滨风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

哈尔滨风尚的形成是哈尔滨市长期以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的显著效果的体现,更是进一步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的重要精神支柱。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人物体现的崇高道德境界、深刻道德内涵、强大的道德力量是哈尔滨风尚的精神实质。

(一)把握道德模范人物丰富和深刻的道德内涵,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

“最酷爸爸”谢尚威用双手托起15岁少年的生命,彰显着普通人人性的光辉。面对坠落的少年,没有漠视和逃避,而是挺身而出,彰显了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疾驰而来的汽车,推开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学生,不顾自己限于危险之中,完美诠释了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先正己的职业操守;“最勇敢的士兵”高铁成三进火场,及时排除险情,把危害降到最低,保护了人民财产,履行了军人神圣的职责,使“人们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再是一句空话。“神勇大妈”杨惠营救两名落水男子,“创造奇迹的救人英雄”苏泽军勇救两名落水少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做出了超越自身极限的英雄壮举,完美诠释了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道德精神;“最美少年”常伟豪三次潜入水中救人,表现出勇敢和智慧,是当之无愧的“美德少年”;“最美的哥”王君,常年坚持做好事,多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挽救他人性命,表现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感动我们,感动这座城市,是因为从这些道德模范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他们所体现出的道德自律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勇敢地付之行动,是常人办不到的。在全社会热切期盼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的今天,理解和实践其精神要旨,有利于提升全体市民的道德境界。

(二)提炼道德模范人物的精神要旨,有利于形成促进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

提炼道德模范人物的精神要旨就是要为全社会建立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对社会发展而言,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发展目标的共识,即文化认同的形成,无疑是任何一个社会存在、发展的精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是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市民素质需要一种精神把它引入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中,这种精神能引领、约束、激励市民的行为规范,并把市民素质引领到促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授予谢尚威“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形象大使”荣誉称号,授予这些道德模范人物“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授予谢尚威、杨惠、苏泽军、常伟豪、王军等五位道德模范人物为“哈尔滨文明市民标兵”荣誉称号,就是在全社会倡导道德模范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提炼道德模范人物的精神要旨,使其渗透到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更加注重培养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主人意识、担当意识,倡导以和谐、诚信、责任、宽容、奋进、敬业、创新、奉献为时代内容的城市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模范道德人物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导力量,是城市发展急需的精神力量,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

(三)通过模范道德人物事件引发道德内省,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这些道德模范人物激发市民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对生命和心灵的感悟,从而释放出创新与创造的能量。道德模范人物的所作所为全方位演绎了道德的内涵,扩大了道德的影响力,有助于道德的内化,有助于增强集体的道德意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城市文明是在城市居民的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交往、对话与沟通是城市文明的本质和精髓。道德内省有利于在市民的意识和行为中形成对社会利益、共同利益的忠诚与遵守,有利于在市民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做到邻里和睦相处,乐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提升道德境界的文明行为,使城市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二、市民文明素质急需“哈尔滨风尚”的引领

一座城市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自我约束意识、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等文明素质是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参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市民文明素质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一)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素质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考察全体市民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和公共关系方面是否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市民在公共环境方面的公德素质最令人担忧,公共场所乱扔杂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在全市开展治理“开车抛物”行动中,这类现象仍很突出。公共秩序主要考察公共交通中车辆、行人是否各行其道,有无乱穿马路、闯红灯现象。公交站台、银行等公共领域是否能做到有序,有无乱挤现象。在公共秩序方面市民文明素质水平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存在差距,此类不文明现象仍然是影响哈尔滨形象的顽疾。公益活动方面,参与公益性活动的载体不足,市民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公共关系方面,主要是公共场所有大声喧哗、嬉闹等不文明现象;公交车上有不给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的行为;有不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的不文明行为;有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不文明行为;发生冲突时不互相谦让的不文明行为。综合起来,市民在公共行为中文明素质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素质不符合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的原因分析

许多调研指出,市民文明素质的“重灾区”表现在公德领域。公德领域文明素质不到位的根源在于市民文明礼仪素质和行为习惯不到位。发生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文化原因、社会转型的原因,既有个体层面原因,也有政府层面的原因。

1.道德环境发生改变。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我们社会已经出现“价值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迷失”的现象,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全社会正在构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环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没有深入人心。由于公共行为文明素质中涉及的文明行为都是日常小事,对违背公德行为没有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新闻舆论如此,公众舆论也如此。比如在大街上随手扔垃圾,不会遭到任何非议。

2.公德意识不够,公德行为不够自觉。有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对公共行为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不文明行为不以为丑,反以为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把社会公德看得很轻,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而且市民的集体无意识行为较多,这一点在行人过红绿灯时表现尤为明显。据实地踏察,行人闯红灯现象很多是集体行为。

3.公德教育失效。传统的公德教育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德育方式过于呆板。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如开会、上课、参观学习等对市民生活、教化作用不明显;德育内容远离生活。那些空而又空、高而又高的理念过于理想化、教条化,脱离生活实际,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德育不是为社会成员个体自我完善,为个体提高生命质量服务,而是流于一种形式,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必须和单位文明建设的必须。我们过于注重德育的直接的社会性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如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简单的政治宣传和课程安排,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无法引导他们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单位教育也比较功利化,往往只是简单的学习,很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公德教育虽然日趋重视,但要真正到位尚有较大距离。社会成员对道德功能的片面认识使德育缺少亲切性和熟悉感,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

三、弘扬“哈尔滨风尚”引领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市民的文明素质应该具备符合国家文明城市标准要求的社会公德、集体意识、遵守社会规范的自我约束意识等等。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秩序: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个人的文明习惯必须受制于社会的文明准则。全体市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只有坚持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依为命的集体主义,具有较强的家园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意识要求一致,才能建立起协调有序的公共文明系统,保证城市文明程度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一)发挥模范道德人物事件直接教化功能,提升文明素质

传统的公德教育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德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和说教,未能有效地把握社会成员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和方法让社会成员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教育者所代表的利益需要进行教育,社会成员接受的道德认知过脑不入心,一旦碰到与教育者所讲的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就改变了,很难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模范道德人物鲜活的事件,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更容易产生道德的共鸣,更容易产生道德的认同,更容易铭记在心,渗透形成道德自律,以这些道德模范人物为楷模,潜移默化形成道德约束力,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注重发现和树立市民身边道德模范人物,哈尔滨市每年一度的“感动人物和事件”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哈尔滨十个县(市)可以开展地区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城区可以开展行业性道德模范,如代表“路桥精神、环卫精神、交警精神和公仆精神”的模范人物;针对不同群体发现和树立道德模范人物,像“老有所为”的道德模范、星级美德少年、优秀公务员等等。这些道德模范对市民的影响与感召最为直接,示范作用更容易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更加明显。

(二)以道德模范人物为引领,丰富城市精神内涵

城市精神是指一座城市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城市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构建城市先进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城市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现实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集中反映出了我们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和城市品格。为凝聚和团结全体市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持、精神支持,也为城市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价值资源和文化底蕴。哈尔滨历史发展中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复杂而生动的人文背景,通过现代城市建设和经营的强化、深化,既能够延续和继承历史,又能够丰富新的城市建设的内涵。哈尔滨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气度。城市精神的提炼是城市文化现代与历史的对话,实现现代与历史的延承,挖掘历史文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达到现代与历史的和谐,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大都市。

塑造城市精神就是提炼出先进的、优良的激励市民积极向上的市民品质,使市民自觉远离陋习,以道德模范人物为引领,以城市精神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民群众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城市精神通过城市中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的劳动来体现,其最终目的是城市精神能够得到市民的认同,成为市民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城市精神打造城市人优秀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新的人文精神,激发市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对生命和心灵的感悟,从而释放出创新与创造的能量,把城市建成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文化名城。在道德模范人物引领下,哈尔滨市民的无私奉献、众志成城、争做主人、敢于担当、自强自立、艰苦创业是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哈尔滨市民在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敢打硬仗的精神;在城市重大事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争做主人的精神;在创业就业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社会互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等等,极大丰富了哈尔滨城市精神的内涵,是城市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形成全社会崇尚道德模范的氛围,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强有力的社会舆论,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善恶分明的氛围,使道德的行为受到推崇和尊敬,使不道德的行为者无地自容。只有这样,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平和文明习惯,才会不断进步和升华。新闻媒体在道德模范人物宣传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惯用的道德说教,德育的高压和强制使德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失效。只有道德模范人物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真诚感人,才能助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近,“最美教师张丽莉”的连续报道,不单单是报道张丽莉老师感人的事件,而是全方位报道全社会关注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学习践行道德模范的事件;“神勇大妈”杨惠的报道,也是从热爱生活的平凡人角度报道鲜活的人物形象;“创造奇迹”的救人英雄”苏泽军的报道,从医生的角度报道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创造了生命奇迹,超越自身的极限。这些报道触动了人们心里最柔软、最善良的层面,整个城市被深深感动着,形成了全社会辐射效应。

南京市市民的社会公德调查问卷 篇3

公民文明礼貌与遵纪守法

1.你认为社会道德的底线是A 正直、守信、友善B 不伤害到别人就可以C 无所谓

D 在特殊的情况下允许有违道德事情发生

2.对于生活中的你能不能时时刻刻按照道德标准来做事A 能,将道德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B 基本能,但也要看情况而定C 不会特别在意D 表示没有必要

3.在公共场合你会不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A 会B 不会C 看心情而定

4.进入安静的公共场所时,你的手机会A 开静音或调成震动B 把音量调小C 不做任何处理D 开心情而定

公民爱护公物与环境

1.如果你在街上边走边吃小吃,在你的视线范围内看不见垃圾桶你会A 拿着垃圾直到有垃圾桶在扔掉B 拿着,如果实在没有垃圾桶就直接仍掉C 趁人不注意直接扔掉D不理会是否有人直接扔掉

2.你会随地吐痰吗A 找到垃圾桶再吐B 见到沟渠或花坛就吐C 吞回去

3.见到有人游览古迹时在柱子上刻字留念,你会A 劝他不要这么做B 向有关工作人员反映C 内心愤怒但不会制止,自己不做就行D 这是正常不去管它E 我也想刻

公民见义勇为与助人为乐

1.当你看到有人落水,如果你的水性不错你会跳下去救人吗A 奋不顾身跳下水救人

B 不会,看情况而行C 不会去救

2.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在偷东西时,你会A 大声吆喝,和他拼命B 小心提醒被偷对象C 有意无意妨碍小偷的行为D 通知司机E 就当没看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要急

关于提升我市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篇4

12级营销二班、吴海涛、120110236

关于社会公德的定义: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道德的要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遵守社会公德更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公德问题,我特别制作了一份关于当前社会公德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有16个问题,其内容如下:

1、您的性别是?

2、您所在年级是?

3、您认为社会公德的内涵是?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B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C生态和谐,社会进步

D其他

4、您认为自己的社会公德心强烈与否?

5、请问您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吗?

6、您认为以前的社会公德与现在的社会公德相比那个更高?

7、您认为社会公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为?

8、下列不文明的现象您是否经常看到(多选):

A乘坐公共交通是争抢、拥挤

B公交车不礼让

C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幼病残孕及抱婴儿的乘客让座

D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争吵、说脏话

E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打喷嚏、咳嗽时不加遮掩

F其他

9、遇到上述情况,您的态度是:

A看不惯

B习以为常

C其他

10、您如何看待公德心强的人:

A支持他们,以他们为榜样

B他们做他们的,与自己无关

C其他11、12、您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德处于什么情况 您认为大学生应该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社会

风气做出贡献吗?

13、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现象,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多选):

A 不能形成足够的舆论压力

B管理存在盲区,并且执行不力

C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

D其他14、1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需要提高吗? 您认为该用什么方式;来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多选):

A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B制定法律法规约束人们行为

C教育为主,惩处为辅,加强管理

D其他

16、此次问卷调查为网上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3份。根据分析,年龄在20-40之间的人社会公德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高,有百分之70的人认为社会公德的内涵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大部分人认为以前的社会公德比现在的社会公德高。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乘坐公共交通是争抢、拥挤和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幼病残孕及抱婴儿的乘客让座。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强烈。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人们认为社会公德缺失的最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五大方面。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 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有何建议?(填空题)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也有很多人对社会公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认为社会公德与自己的行为没有关系,提高公德心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社会公德是体现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文明、和谐、美好的。

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大学生也在社会公德上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社会公德,都知道如何去做,但是缺乏行动。就排队问题,看到有人插队,大部分人只是在心里抱怨,抱怨说明他知道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没有用实际行动阻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究其根源,是大学生不知道去表现自己,不会展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性格的内向,不敢说、不敢做,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失败。其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大学生都有待提高,有许多人是被动参与公益活动,当今社会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当然不否还存在许多为社会服务的人,正是应为如此,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以实际行动去影响下一个时代,而不是随波逐流。最后,社会以及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做得欠佳,大学生对于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不是完全认可的,这体现了学校在公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空白。当然,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因此,学校在进行公德教育时,应该统筹安排,合理引导,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上一篇:小熊、小河、小喜雀、树爷爷作文下一篇:2019基层干部观看榜样4观后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