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的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4-07-20

《献给母亲的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共10篇)

《献给母亲的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跳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塔凉棚,在寻找着,疑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壁,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3分)

2、将文中第五自然段的错别字用修改符号改出来。 (2分)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1分)

5、写几个成语夸夸妈妈:(2分)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6、课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名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 :(概括要简洁)(2分)

(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 ______顺序写的。

8、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9、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2分

1:(悄悄)(喜悦)(查询)(密密)(轻轻)(坚强)

2:不知道,自己做。

3: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

5:/

6:不矛盾,/

7:1、让我们吃得好2、关心我们的学习3、为我们缝衣服。

8:点题。

9:/

母亲的羽衣阅读及答案参考 篇2

(1)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2)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3)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4)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5)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6)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7)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8)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9)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10)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的痴然如醉。

(11)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12)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13)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14)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15)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10.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11.揣摩并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

①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

②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12.读第(6)至(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6)(7)两段中加点词语欣悦自足和最爱回顾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②从第(7)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小时候倍受宠爱、尽享美味,而第(8)段中作者却说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③综观这几段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13.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3分)

14.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4分)

参考答案:

10.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好处:形象生动,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内涵和韵味,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

11.①每一位母亲都曾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有着对美的天性追求,都曾度过一段天真快乐、自由幸福的美好时光。②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肩负起了让孩子尽享母爱、幸福快乐成长的责任,也正因此,母爱才一代代得以延续和传承。

12.①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眷恋,也反映出母亲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美好。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加凸显出母亲的牺牲奉献精神和母爱的无私伟大;更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贤淑节俭,顾家爱家,内心丰富等。

13.歌颂了母爱的神圣伟大。

一面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3

阅读。

①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③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这三个自然段是对鲁迅的外貌进行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是[ ]

A.由远到近由精到细

B.由近到远由细到粗

2.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____”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对鲁迅的头发、胡须和精神的描写,表现了人物_________的性格。[ ]

A.追求个性

B.刚毅坚强

C.桀骜不驯

参考答案:

1.A

2.瘦 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鹦鹉灭火》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4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有鹦鹉飞集他山

B.山中禽兽皆相爱()

C.然何足道也()

D.然吾尝侨居是山()

2.翻译: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参考答案】

1.A.栖止B.喜欢它C.值得D.移住、寄住

2.天上的神仙赞许鹦鹉的好心肠,就替它扑灭了火。

年夜思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5

阅读《年夜思》,完成下列各题。

冯骥才 ①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②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③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④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⑤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咱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⑥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幺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竞埋怨年味太淡?

⑦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⑧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请你写出围绕“年夜饭”行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今人们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简要陈述你的理由。(100~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要点:①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比平时更丰盛些(或: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②成人成家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意味着生活理想的实现、家庭成员的团聚(或:年夜饭格外重要)。③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

2.示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年夜饭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时的温馨甜美。

3.示例:我也认为埋怨“年味太淡”的人的确是误解了年。他们往往是把物质上的满足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年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吃年饭时,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亲情、孝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祝愿。

城市的灵魂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6

城市的灵魂(15分)

余杰

①巴黎人将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看作他们的骄傲。198月21日,蒙娜丽莎被盗。据说,那一天几乎成为法国人的国殇日,4万多巴黎市民走上街头痛哭流涕。191月26日,警方终于将一个庞大的盗窃团伙一网打尽,蒙娜丽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卢浮宫。为了庆祝此事,巴黎市民上街纵情狂欢,全市所有的商品都削价40%出售。

②城市是有历史的,城市是有性格的,城市也是有灵魂的。我可以想像出巴黎人在蒙娜丽莎丢失和失而复得的两个时刻的悲痛欲绝和欣喜若狂。他们甚至以亏本的买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他们还有真性情在。在巴黎人对蒙娜丽莎、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和痴迷中,我发现了巴黎的性格和灵魂。巴黎人生活在艺术和文化中,就好像生活在空气和水之中一样。他们对蒙娜丽莎的爱,绝对没有半点的夸张和造作,他们的泪水和笑容都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

③然而,与巴黎相比,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性格、没有灵魂。北京在大肆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也在上马同样的项目,广州和深圳也在紧紧跟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城市,面貌正变得越来越近似。我们城市的街道可以修建得比巴黎气派,我们的城市的面积可以拓展得比巴黎更大,我们市民的收入也可能超过巴黎的市民,但是我们是一群生活在“失魂落魄”的城市里的“失魂落魄”的人。在我们当中,有几个人会为了一幅艺术品或者一座老房子而大动干戈?北京的老房子被成批地拆除了。这一轮的房地产热对老北京的破坏,可以与刚刚建国时的拆掉城墙相媲美。房地产的老板大都是些“有背景”的人物,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哪里有“文化”呢?

④记者娜斯在《中国丧失审美力了吗?》一文中感叹说:“北京有些新东西是比赛似的难看,选出一个冠军来还真容易。”当然,这不能单怪建筑师,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还失掉了“魂”——哪个城市还有自己的灵魂呢?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那种本来适合公共厕所的瓷砖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从县城到首都,都像是一群风格统一而尺寸不一的公共厕所的集合。

⑤巴黎人为了一幅蒙娜丽莎而悲痛欲绝,北京人却对身边消失的四合院投去冷冷的一瞥。这种差别是细微的,却也是关健的,它不是多办几家工厂和企业、多销售几台手机和电脑就能够弥补和改变的。当年,北京的城墙被拆除的时候,只有梁思成和林微因夫妇心痛如刀绞。假如换了是在巴黎,巴黎会有多少人奋起保卫他们的历史传统呢?金钱是买不来灵魂的。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灵魂的守护者”。 (选自《语文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黎的商品削价40%出售,是因为巴黎人在庆祝失而复得的艺术珍品“蒙娜丽莎”。

B.作者将中国的城市与巴黎相比是为了突出对巴黎的.喜爱之情。

C.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由其建筑风格决定的。

D.作者在第4段中引用记者娜斯的一句话是为了表达对北京的建筑师的一种愤慨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对人们城市“失去灵魂”所持的态度。(3分)

小题4:结合文章“城市灵魂”的含义,谈谈自己所在城市的“灵魂”。你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但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这些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断毁坏一些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缺乏审美能力,城市建设模式单一,失去自身具有的个性特点。

小题3:对只追求商业利润,毁坏历史、文化建筑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社会失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像力,以及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表示痛心;呼吁人们热情参与维护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小题4:没有城市灵魂。应为城市的灵魂是指具有文化美感和艺术个性,拥有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热爱艺术、文化。我生活的城市失去了自身特有的个性,丢失了历史和文化风格,只剩下砖瓦水泥堆砌而成的水泥森林。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B项中,将中国的城市与巴黎相比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性格、没有灵魂,C项中,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由艺术、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的;D项中,引用记者娜斯的一句话是为了强调北京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灵魂。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城市灵魂”的含义,然后明确“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失去的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的灵魂和这个城市特有的性格,然后围绕回答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结构相关语句可以体会作者所持的态度:“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哪里有‘文化’呢?”看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看出作者的痛心,“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灵魂的守护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吁。

小题4:

《芦芽山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7

梁衡 ①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敌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粱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②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③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浙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④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⑤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⑥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⑦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芦芽山的经过。阅读②-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作者游踪大峡谷中山坡上1主峰下将近峰顶至峰顶景物特征①芦芽迭翠林中寂静树枯躯残生出绿苔④内心感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②③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的芦芽山“本真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山高谷深,奇石林立 ②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③颁悟到生命的完结与更生 ④云雾雄奇,峡梯险要,孤石奇特,云蒸雾裹。要点:云雾多,险

2.答案示例一:作者在这个语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节节如笋”写出了山势的峭拔(山石的高耸),“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写出了山石和纹理的奇特;“大如房”写出了山石的巨大,用语形象,使读者增加了直观的感受,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所具有的鬼斧神工的刨造力的赞叹之情。

答案示例二:作者在这个语句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芽山的山峰、山石形状多样奇特、石体巨大的特征,从而突出了芦芽山不凡的气势,整齐的句式与这些内容相得益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所具有的鬼斧神工的创造力的赞叹之情。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8

萨都刺

雷正纷纷客倚栏,长江风急吼天关。

千重铁瓮成银瓮,一夜金山换玉山。

舟子迷归寒浦外,衲僧疑在白云问。

晓来霁日高林照,好景依然悦我颜。

注: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金山:在京口西北,原在长江之中,后因砂土堆积而与长江南岸相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纷纷”状雪大,以“吼”写风急,“客倚栏”这一细节暗示出渡江之难。

B.颔联以“银瓮”“玉山”两个妙喻写出了大雪之后所形成的奇丽景观,生动形象。

C.颈联写舟子在寒浦外迷失归途,僧人在山上如同置身于白云间,明写人而暗写雪。

D.尾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晓晴之后的怡人雪景,却给读者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15.简要分析这首诗刻画了怎样一个“玩雪”者形象。(6分)

14、A “暗示出渡江之难”有误。“客倚栏”意在交代观赏位置,暗示观赏豪兴。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9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又间令吴产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 和_______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山”。(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 桃花源记全文阅读

★ 《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

★ 桃花源记作品阅读感慨

★ 古诗词阅读训练

★ 《劝学》阅读训练

★ 《岳阳楼记》阅读训练

★ 《桃花源记》《礼记·礼运》比较阅读

★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献给母亲的歌 篇10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摆腰,春花遍地露笑脸。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yí)、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当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当我们遇到风浪时,是妈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着,凝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这是什么?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的妈妈难道不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吗?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是用()比喻()也是把()比成()(3、照样子写词语。香喷喷(ABB)________

_________

谆谆教导(AABC)________ _________

4、写几个成语夸夸妈妈:(不少于4个)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短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名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概括要简洁)(2分)(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______顺序写的。

7、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然后再变成陈述句。

9、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

上一篇:构建和谐村镇的几点体会下一篇:小学防灾减灾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