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留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2024-05-12

在瑞士留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共6篇)

在瑞士留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篇1

感受瑞士人风采地处西欧中部的瑞士,虽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却拥有巍峨的高山、壮观的冰川、秀丽的湖泊、欧洲最宽的瀑布和幽深诱人的森林峡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少人称其为旅游者的乐园。谈到旅游业,瑞士人喜欢从18世纪讲起。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早在18世纪,欧洲知识界兴起回归大自然狂热,横越阿尔卑斯山的瑞士首次成为欧洲自然科学家探索的据点。从此,欧洲人开始向往多姿多彩的瑞士。

但真正把瑞士旅游业推上世界舞台的却是守纪律、重时间及爱干净的瑞士人民。如果问一般的旅游者对瑞士有何印象,答案通常是干净、整齐、守时。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瑞士人对守时真是一丝不苟,不仅瑞士火车不等人,连旅馆接送客人往返机场的客车也不多等一分钟。即使乘客离车门只差几步,司机仍然无情地油门一加,留下来迟一步的游客。

瑞士人爱干净已闻名于世,随手丢废弃物常会有路人走来,要你捡起来。大街小巷每天都有人固定清洗路面。游客这样形容:“火车开到瑞士国境,车窗好像突然明亮起来。”很多游客都很好奇。为什么瑞士人这么爱干净?据了解:瑞士人并不是天生这样。原来的瑞士人一般不爱洗澡,旅馆也十分简陋。后来因为外国游客投诉,加上政府为了防止瘟疫,开始在社会和学校实行清洁教育。政府规定,不仅在社会上修浴室和加强环保,还在各学校修浴室,规定学生每天洗澡,由于这些措施使风气才渐渐扭转过来。

近些年来,瑞士国家旅游局推出一系列周到服务,特别是对家庭旅游、自行车旅游、登山滑雪旅游度假者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降低旅游费用。

瑞士确实是旅游者的乐园,如果有时间不妨去一趟。

去瑞士留学的同学们都知道,去瑞士留学前要办理瑞士留学签证。那么,你知道瑞士留学签证办理的全部程序和所需材料吗?下面立思辰留学360为您介绍一下瑞士留学签证办理的详细步骤和材料。

由于瑞士留学签证申请程序长则可达三个月,因此当每位同学在收到学校入学通知书后,请马上着手办理您的签证申请。

因此,要想取得留学签证,所需步骤如下:

一、报名

代理公司根据国外学校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水平测试,符合学校入学条件的学生,双方签署委托代理协议,学生需同时交纳第一期手续费。

二、申请资料的准备

学生需在两周内将相应的申请材料准备好,交至代理公司,公司将指导学生填写所有有关材料。

三、取通知书

由代理公司负责将申请材料寄至瑞士学校,由学校在壹至贰个月发出录取通知书。

四、护照

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即可申办护照和出境卡,将下列材料送至当地出入境管理处:

1、身份证;

2、户口本;

3、八张两寸证件照;

4、出入境审批表(按要求填写并盖章);

5、录取通知书(中英文);

6、存款证明:存款期限为三个月,存款证明仅为申请护照时向当地出入境管理处出示的证明;在某些地区不作要求,具体情况询问当地出入境管理处;通常,在15-25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护照。

五、学费

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需支付第二期手续费,并按时支付学校的全年学费(具体数额见录取通知书);代理公司将指导学生按时,安全地将学费通过银行汇往学校,为方便快捷,通常采取电汇。

六、入学条件

1、互联网留学360介绍,年龄在8-19岁的学生,可在寄宿学校报名,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预科课程,学生毕业以后可直接升入美国或欧洲的多所大学进行学习英文程度较差的高中毕业生,也可仅选择一年期的大学预科课程,全方位准备进入欧美大学的各种考试课程,包括TOEFL等各种考试。

2、年龄在18岁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英文程度良好(相当于TOEFL500分的水平)的学生,可报名HIM的3年制酒店管理学士学位课程以及欧洲大学和中欧大学的4年制工商管理学士学位课程、酒店管理学士学位课程、情报信息系统学士学位课程、公共关系和交流学士学位课程;或洛桑商学院的2年制学士学位课程。

3、年龄21岁以上,拥有3年制商科大专学历并有3年以上酒店管理经验,或拥有任一学科的学士学位,英文程度良好的学生(相当于TOEFL500分的水平),可报名学习蒙特勒饭店管理学院(HIM)的18周或24周的研究生课程。

4、年龄18周岁以上,英文程度较差的学生,可选择瑞士的语言学校,学习英语或法语时间通常为半年至一年,也可同时报名语言学校和其他学校的课程;学习完毕后,直接开始正规的大学课程学习。

七、离境入学

学生获得签证后,应按学校规定,在开学前两天入境,代理公司可帮助学生预定机票,并负责将学生到达学校的具体时间通知学校,学校将安排在机场或火车站接待学生。

八、在校学习

业情况。

九、签证

同时,我公司还将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FOLLOWUP),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期满的就

申请者汇完学费后,将电汇复印件,护照及正式录取通知书原件办理签证申请手续;办理签证通常需要3-4个月时间;申请赴瑞留学签证,申请人必须向瑞士大使馆/总领事馆递交下列文件:

1、所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需两份复印件;

2、三份详细用外文填好的入境申请表,学生签名并注明日期;

3、个人简历(外文),由学生本人签字,需两份;

4、学习计划(外文),有学生本人签字,需两份;

5、将来的学习计划(外文),香港北区中学必须由本人签字,内容关于在瑞士完成学业之后的职业倾向,说明求学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益处,需两份;

6、申请人亲自在本“要求”所包含的声明上签署,这须在瑞士大使馆/总领事馆官员面前完成;

在瑞士留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篇2

ZK Yan,美籍华裔,7年前来到中国工作时一句中文都不会,目前在Google的上海办公室负责移动广告的开发工作。这是Google全球都在使用的广告投放系统,也是Google重要的收入来源。

什么才是重要的?他老套地提到了“和聪明人一起工作”以及“在自由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似乎正是重点所在,在我们所看到的众多现实例子中,迫于生存压力放弃技术驱动,而改为销售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少。

不过在Google,从创立之初,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就将工程师定为公司的核心。之后,这家公司不断扩张,从几十个人成长到几万人,产品增加了很多,从搜索延伸到邮件、新闻、地图、广告、人工智能……母公司Alphabet现在已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技术公司,而它引以为傲的工程师文化,即强调工程师而非产品经理对产品开发的主导权却一直没有改变。

“公司发展到上万人时,创始人开始思考如何让公司不因规模扩大而变慢、变低效,思考如何让工程师一直保持创新活力,让所有人敢想敢做。”Claire Cui说,她于2001年加入Google,比ZK Yan还早5年,目前在美国总部负责展示广告业务,她时常被问及“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换过公司?”实际上,她已经在内部跳槽了好几次,先是做广告产品,然后跳去Google Search,之后到中国市场主导筹建Google上海办公室的广告研发团队,再之后又跳回美国总部—在Google,工程师和项目是双向选择的,公司也鼓励工程师内部跳槽。

在一家公司内部总是能找着自己想做的项目,这部分源于这家公司有一个足够大的目标—整合全球信息,使得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以搜索起家,但Google创始人从未把公司定义为一家搜索公司。因为目标够大,每个工程师可以发起的项目也天马行空。十多年前,Google就有工程师开始开发人工智能,公司不但不会阻止,还会鼓励员工“想得再大一点”,并且,它从制度上也保证了每个工程师的自由创造时间—每个工程师都可以拿正常上班时间中的20%捣鼓自己的事情。这一制度仅对工程师适用,产品经理、销售、行政等职位的员工并不享受同样的待遇。

只有让工程师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让工作有效率,这是这家公司管理工程师的信条。在这套逻辑中,Google做对了什么?我们采访了5位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0年左右的工程师,谈谈他们如何长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不感到激情丧失,以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这不仅适用于以Google为目标的互联网公司,也适用于所有以知识型工作为竞争力的公司。

A

只会写代码的工程师不是好工程师

工程师的工作并非完全独立,他们需要和其他工程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合作完成产品开发,这在Google也不例外,它对工程师的基础要求同样是又快又好地写出代码。

但如果你只会写代码,你的成长空间就会很有限。“有的公司,新入职的工程师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于写代码的工作,但是在Google,即便是初级工程师,刚进来的时候也会被安排处理一个不是很难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写代码。”江海峰说,他目前在Google负责数据结构和分析工作。

Google把工程师大致分为3种:只会写代码的只能当初级工程师,好一点的工程师会解决问题,更好的工程师需要发现问题。

在他们的定义里,工程师就是制造工具的人,他们应该时时想着能不能把一项工作自动化、消除重复劳动。因此,面试时,应聘者过往的工作经历并不是重点,是否有好奇心和责任心,以及是否是一个自我驱动型的人才是更重要的。到北京组建广告业务团队时,Claire Cui面试的工程师第二天就向她展示了他为项目写的程序、做的测试。Claire Cui于是很快就决定录用他。

Google的所有产品都存储于云端,而非发售光盘销售,因此整个公司使用的都是快速开发、快速上线、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所以在这里,工程师是否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就变得更重要。比如你目前使用的Gmail能将来自同一联系人的邮件叠放在一起显示,就是因为一位做Google Search的工程师在使用Gmail时发现“因为跟同一个人的往来邮件没有放在一起,要查看同一联系人之前的邮件内容变得很麻烦”。这位发现问题的工程师于是跳出来接下了修改Gmail邮件展示方式的工作。“任何人的工作都可能有疏漏,所以让发现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是不错的方式。”Google上海研发中心总经理陈晓说。

B

20%的自由时间可能会带来很多新机会

20%的时间是Google最为人所知的工程师文化之一,它允许每个工程师每周可以有20%的自由时间,不必获得上司批准,就可以操作自己喜欢的项目。0.01秒出搜索结果的Google Search、第一个不限制空间的邮箱Gmail,以及自动生产广告的Google广告……很多你现在看到的Google产品,最初都是两个人的小团队利用20%时间开发出来的—这项制度至今仍在使用。

“一般来说,我平时会把70%的精力用在当前产品上,20%用在中短期项目上,10%用在非常长期或者实验性的项目上。”ZK Yan说。他通常每周会拿出一天,或者每几个月拿出一两个星期,去开发一个产品的原型。他之前完成的一个“20%项目”,是帮广告主自动抓取文字、logo、图像、视频等基本信息,并自动生成广告的一款产品,目前它是Google最重要的广告产品之一。

“20%项目”也经常会促成一些内部跳槽。Claire Cui之所以从广告项目换到搜索项目,就是先用“20%的时间”在Google Search“兼职”,等产品上线后,就全职加入团队。

和20%的时间类似的还有Demo Day制度,让员工每个季度都有一周的时间能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思考如何改善一些现有的工作或项目,并且做出雏形,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出谋划策。

C

产品设计优先于生意

Google是个技术驱动的公司,而非市场驱动,这意味着这里的工程师不用操心产品商业模式的问题,毕竟当初Google创始人拿着开发出来的搜索引擎寻找风投时也讲不出商业模式。但后来的事情你知道了,这家公司变成了它信奉的样子—如果你的产品真正有用,其他东西自然就有了。

所以“user first”是工程师们开发产品的首要原则。以Google Search为例,它最早的界面只有几个简单的字母,因为从技术上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一旦加了其他东西,用户搜索的速度就会变慢。

即便是与生意距离最近的广告产品,陈晓和她的团队在开发时也不需要为了商业考量牺牲用户体验。“不随便让广告占满屏幕、在广告数量方面也考虑用户利益”,有时候会让广告客户不满意。当销售员的意见和工程师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工程师常常需要说服销售,而产品经理往往更倾向于工程师的意见。必要时,“工程师可以拒绝销售或产品经理的意见。”ZK Yan说。

D

想得大一点,错了也没关系

很多当时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产品或项目,后来成了Google其他产品或项目的驱动器,因此这家公司鼓励每个工程师能够“think big”。

具体来说,不管是分驻在哪个市场的研发团队,每个产品的开发都是为全球而研发。“研发的设立动机和销售不一样,不是为了某个市场,而是为了让全球能够受益。”陈晓说,所以凡是设立了研发机构的市场,工程师的工作可不只是翻译全球产品那么初级。

设在中国上海和北京的研发中心,早期的工作主要是参与开发全球其他项目的产品,最近几年则发展到要独立开发Google的广告产品—它同样被运用到全球市场。

能够鼓励工程师think big的前提是,没有工程师会因为想得太大、项目失败或犯错而受到惩罚。公司检讨问题的方式,是制作一份没有项目负责人名字、只有项目或产品名称的“验尸报告”,在报告中检视产品在方法或步骤上的错误,并指出下一步可行的行动方案。

E

入职后,导师一定不是你的直属上司

从只会写代码到能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需要一个进阶过程。为了帮助新工程师成长,每个刚加入Google的工程师都会被分到一个导师,而这个人和新员工一定是不同组的。这样做是为了让新员工不会担心问的问题会影响到自己的考评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大胆提问、快速成长。

“很多创意其实都来自最普通的工程师。”Claire Cui说。发生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所以Google内部凡是涉及技术讨论,不论等级高低,所有的工程师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即使是新来的工程师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来反驳他人。

老板和工程师的关系也反过来了。在多数公司,工程师都会认为老板比较重要,但在Google做管理者,更多地是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他们通常出现在一位工程师需要多一点的工程师参与项目,或者需要多一点电脑、数据中心、存储空间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工程师有没有主动性就很重要了。

F

人人都能看到公司所有产品的代码

强烈的工程师文化使得这家公司在管理工程师时,目的是为工程师的工作提供便利,而不是制造约束—公司内部有很多信息共享的机会和机制。我们之前写过的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制度是其中之一,它要求每个团队、每个人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而工作内容和进度都要及时更新到公司的信息共享系统上。

工程师可以在系统里搜索或追溯到足够丰富的开发记录和其他工程师的思考记录。公司内部实行代码全员共享,每个人都能看到公司自创立以来所有产品的代码。对刚加入Google的新手,这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G

内部透明,鼓励从公司内部找机会

优秀的工程师一旦感到停滞就可能离开。即便是Google也会担心这种情况的发生,它们杜绝的方式是鼓励工程师内部跳槽,以保证他们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事来做。

想知道别的组在做什么很简单,除非绝对机密,Google内部的项目都公开透明,每个工程师都可以看到其他团队在操作什么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

北京时间的每周五上午是Google的全球会议时间,创始人会分享公司当周的重大事件以及有哪些新产品诞生。这也是工程师了解公司项目的好时机。

这样的内部跳槽甚至可以跨越市场,陈晓就经常遇到来自其他市场、“想来中国试试”的工程师,ZK Yan在上海待了7年,主导开发了自动生成广告的产品。

H

薪水和你研发的产品卖了多少钱没关系

工作自由,并不意味着Google的工程师就没有绩效考核。配合OKR制度,Google实行岗位工资加360度环评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工程师的薪水只和级别有关,和所在项目无关。内部跳槽不会影响薪水,“20%的时间”不会影响到绩效考核,只要在考评时请别组同事帮忙填写“20%项目”的评估就可以。

出现在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身上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并不会发生在Google的工程师身上。在薪水制度方面,这里并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技术领域的很多东西都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比如一个复杂的广告系统,可能两三年都上不了线。因此要让工程师敢于“think big”,就不能以短期的产品收益来决定给工程师发多少薪水。

在瑞士留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篇3

“你有自己的微信公号吗?”当听到这个问题时,不少大学生都自豪地点头,并打开手机向你推送他们的文章,让你帮他们“涨涨粉”。那些尚未开设公号的人则会向你解释“太忙了没时间维护”,或者是“已经开了,还没有开始写”。

大学生开微信公号是一种什么体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大多数个人公号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而对于一些有想法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公号已经超越了个人空间的范畴,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言论平台。

花样公号争奇斗艳 绕不开的校园主题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发声。”在清华大学就读大四的王嘉兴在2014年3月开办了自己的公号——“王嘉兴写字的地方”。需要发声,不仅成为王嘉兴开办公号一直坚持的信念,也是当下不少大学生开设公号的目的。

本是物理系的王嘉兴对文字情有独钟。他的公号粉丝数不多,1600人左右,开办公号近3年,推文40余篇。数量虽然不多,但多为原创。不过,几乎每一篇推送都有不错的反响,阅读量少则一千,多则上万,有不少文章都在同学之间引发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他在个人微信公号的功能介绍里这样写着:“理想主义。希望用理性而克制的文字,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唤起一些理智。偶尔写写美食。”

王嘉兴的微信公号功能区分为“校园吐槽”“生活杂记”以及他个人的联系方式,“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设想好的,慢慢写,就有了这些分类。”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第一次“校园吐槽”来自对校园里学生活动审批流程和治安管理相关制度的讨论,文章一出,即获得5000多点击量。

事实上,像王嘉兴这样的大学生公号运营者不算少数。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所做的一项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55.89%的学生表示曾经“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43.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

2015年10月,在云南大学就读的苏有鹏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公号,起名为“犹大之死”。

苏有鹏也常会在公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讳言对部分校园现象的不满。

“这个号的定位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空间来记述,不论是后悔事、吐槽事、还是难以启齿的事,只要有人写出来,后台总会有人看,有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你分享。”苏有鹏说。他在公号的功能介绍里写道:“谅解一切告密、谎言和无知。”

和王嘉兴一样,苏有鹏发送推文也没有固定频率,“面对一些事情有情绪和想法时,就赶紧记录下来,原创半个小时一篇”。

吐槽不是叛逆 是为了发出年轻的声音

大学生一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如果说过去大学生对于学生生活的不满只能“憋着”,这积攒的情绪或许会引起校园中的冲突。而当大学生开设了微信公号,学生则有了较为通畅的发言渠道。

王嘉兴会时不时对校园里的事情推文评论,不论是校园熄灯制度,还是运动会申诉机制,又或是保研政策,都有他的声音。有时,他也会采用一些很有趣的写作手法,比如用“魔幻现实主义”来表达他的想法。敢于发声和见解独特,成为他公号的一大特色。

“我对自己写的东西负责,不说假话,也不做过度的解读。现在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去影响一些人,让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王嘉兴说。

苏有鹏就像一个成熟的微信运营者,他知道怎样抓住时效,紧跟大家关注的热点。

苏有鹏记得一次是在体测,“早上8点开门,10个人进10个人出,要排很长的队”,然而总会有后来的人乱插队,延长了排队时间,这让苏有鹏很气愤,于是,他发表了《流水的体测,铁打的插队》。

之后,苏有鹏也陆续对学校图书馆小包间占座、食堂米线被禁止放香菜、贫困生助学金等问题推文。而关于贫困生助学金问题的文章则成为苏有鹏公号中阅读量最高的一篇,也令他记忆深刻。

彼时,“贫困生买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事件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结合学校奖学金名额少、助学金名额多的实际情况,苏有鹏随之推出了《另类贫困生:敢不敢说你的助学金拿得坦坦荡荡》一文,他在当中表示,“‘贫困’俨然成为一种谋生技能,生存技巧。只要一纸贫困证明,助学金有了,超高金额的奖学金也有了。”这篇文章在当时粉丝数只有300的情况下,阅读量达到3700多。

在文章“火了”的同时,苏有鹏也被质疑过,这些质疑让苏有鹏开始思考。在他眼中,这一次想法的变化正是公号带给他的礼物。

“在公众号里写东西,有时看起来有些文章想法不一致,有点自相矛盾,这正是自我不断重塑,思想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我的收获。”苏有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正因为运营公众号的经历,在选择研究生方向时,学习新闻学的他选择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当公号变成平台 学校如何管理

如果说大多数大学生建立的公号是带有明显个人身份标签的“个人空间”,那么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公号已经超越了个人想法的展示,而成为一种充满服务性的“公众平台”。

不少兰州大学学生的微信里都关注了一个公号“兰大e校通”。在上学期间,这个公号保持每日更新的频率,为兰大在校学生提供校园资讯等相关内容。然而,这样一个公号并非是由学校官方所办,而是由学生个人运营的。

魏金戈便是这个公号背后的负责人。起初,“兰大e校通”是魏金戈及其团队参加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时设计的一个项目,起初他们想要开发一个校园类的手机App。尽管后来App没有成功实现,魏金戈开通了“兰大e校通”微信公众号。

“兰大e校通”的推文有选课指南、期末指南等资讯,轻松幽默的段子合集,也会发布患病学生的募捐信息,内容基本都与学校相关。从大二到大四,魏金戈运营公号两年多,粉丝关注量也增加到8000多。如今运营团队也从他一个人变为六七个,团队间讨论推送安排,并设有固定的QQ交流群,从群内在校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汲取微信公众号的选题和内容素材。

做推送并非一件易事,有时一篇原创少则花上半天,多则一天甚至几天时间。“做公号会很忙,但因为对此感兴趣所以不觉得有什么”。魏金戈说,因为对新媒体感兴趣,他的专业从教育技术学转到了网络与新媒体,运营公号也使他结识了如今的女朋友。

然而,当公号具有了面向整个学校的影响力,如何对此进行管理成为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非官方的校园资讯类账号,“兰大e校通”不代表官方立场,因此“自由度和灵活性更高”,“同学们喜欢,给的鼓励也比较多”。但鉴于其影响力,不少在校的老师也关注了,学校方面也有一定管理,有时也会对一些内容提出要求。

对于苏有鹏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内容在发出不久后会遭遇删帖。他记得,有次自己吐槽了关于学校年度人物评选制度的问题,便接到了老师善意的提醒。之前也曾有相关部门的老师传话给他:“你太高调了。”

那么,学校一方应该如何应对不断涌出的大学生公号呢?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少学生及学生社团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号。“这些自媒体有些影响力很大,但缺少引导。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对基础好的公号进行指导,给他们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授牌,同时可以给他们一些场地支持”。

胡昊表示,这种支持更多是关心和服务。“比如说到了重要宣传节点时,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他们创作积极向上的作品。这样校方可以利用他们的创意进行信息传播。”

对于一些只讲噱头,不讲内涵的内容,胡昊表示,这是学校引导的重点。“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通过与大学生合作,可以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正能量的内容,也提高这些自媒体的品位。”

专升本的历程是种怎样的体验 篇4

我已经开始了本科的学习生活,学业充实而繁忙,平时也很少登录知乎,所以许多留言看到时就是很久了,大家就留言吧,等我登录的时候会一一给大家解答,但是因为省份政策不同,所以也不是每个人的问题我都能回答,望见谅。

(以下是原回答)

已经通过今年的专升本考试,考了第一,这其中的艰辛可能只有我自己清楚了。高考失利,与其说失利不如说自己根本没怎么努力吧,进入了一所专科学院,专业为医学类,三年下来真的一直憧憬本科大学,想体验一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可谓我三年一直在不停懊恼中,实习期间也深刻感受到医学专业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找工作是有多么难,想考公务员但能报的地方也少之又少,于是我开始准备专升本考试,我觉得专升本考试最重要的是坚定目标,有些同学一开始准备的比我还早,但是又各种纠结想找工作,最后两头都没弄好。

现在我讲讲我的学习过程。我正儿八经准备了两个多月,之前一直关注着,但没有开始系统复习。和很多升本的同学一样,在准备过程中听到了很多消极的声音,什么找关系的啊,内定了啊,专升本学历又没有含金量啊这类的话。我想说我觉得只要你考的好肯定会录取,就算有关系那也是少数,还有专升本学历是全日制,和高考上去的唯一区别就是毕业证上有专科起点字样,但这个学历是基本上都承认的。首先我去联系到上一届考上的学姐,在那里得到很多经验,同时也得到一些资料。一切资料准备齐全后,我便开始认真看书,说实话才开始的一个星期可谓精神抖擞,但是快一个月的时候做题依然不理想,开始有些消极,但是一想想自己的目标便又振作起来。四川专升本分文理科,文科考英语计算机语文,理科考英语计算机数学,而我是医学专业考的就是英语计算机加一门专业课。计算机我买的天一的书,我是每一章节都认认真真看一遍,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勾下来,每看一章节便开始做后面的习题,把错了的也勾下来,然后又开始第二遍,到最后考试我想我看了不下于十遍,因为记忆真的是渐进性,慢慢的才会加深,需要不断复习,基础知识扎实后便开始刷题,总结自己错题的原因和经常出现的考点,然后把不清楚的又继续翻书,最后我便开始背知识点,背试卷中的重点,基本到后期我做试卷习题都是八九十分。再说说我的专业课吧,我们专业课考的是解剖,解剖真的就是落实到教材,因为知识点都是死的,理解加记忆便好,教材书我也是过了很多遍,我把自己觉得重要的总结在一个本子上,真的是整整一个本子,自认为自己总结能力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我总结的解剖知识应该对很多人还是实用的。最后就是英语,高中英语我就不怎么扎实,徘徊在及格边缘,对于两个多月实习时间我自认为没有多大进步,所以我花的时间也比较少,但是我每天要背单词,每天一张试卷,到处找卷子做阅读,背作文的模版,反正就是一些学习英语的笨方法。

当时考试的时候,我是很紧张,我心里想着没考上怎么办,我的计划全部打乱,真的不甘心自己又错过这一次机会啊,在忐忑中我进入了考场,第一门英语,我做题的时候便觉得对于我来说有点难,做到阅读后面两个都没怎么读懂,但我一直反复推敲,抓住重点,按照之前在有道上听的课,总结每段落的意思。导致作

文只有最后十分钟写完。考下来我自我感觉不是很好,很多同学感觉考的挺不错。我有点心

情不好,便在同学们的吵闹中坐下来继续看下一堂考试的内容。计算机考试中发现题挺简单的,很多题还在刷题中遇到过,这门考试我很有信心,但是考出来发现大家都说简单。最后一门考试了,发现有自己没见过的题型,我努力回忆自己看过几遍的书,还好都做对了,因为最后一门考试,很多同学急着赶车回家,监考老师一说可以交卷,教室走的只剩下几个人,我早已经做完,我依然在仔细检查。考完已是傍晚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几个月的努力都检验完毕了,自己该做的都做了,过没过都不后悔了。

在法国留学使用电话的方法是什么 篇5

由海外致电法国:先拨33,再拨对方的.9位数字号码(不用拨号码前的0)

法国境内:直拨对方的10位数字号码(流动电话也是10位数字号码)

由法国致电海外:先拨00+国家号码+地区号码+对方号码

如通过法国接线生转接,先拨00+33+国家号码

公共电话亭法国电话亭有两类:

插卡电话:设置于街道、公众地方、火车站、地铁站、机场、医院等公共场所,以及TGV高速火车、西北列车(Thalys) 、欧洲之星(Eurostar)火车之中。建议您到达法国后,应尽快到香烟小卖店或邮政局购买电话卡(50单位售价49法郎、120单位售价97.50法郎)。插卡电话可致电法国本土或海外,您也可使用Visa或万事达信用卡。

投币电话:设置在酒吧及餐厅,但必须自备硬币!

在瑞士留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篇6

两年半以前,我的公司蓝港互动还没上市,有个朋友问我要不要和吴奇隆认识一下,我想,我和吴奇隆会有共同语言吗,这么酷的明星,我跟他说什么啊。

后来我的同事也不断向我提起吴奇隆,说他做过页游,也玩过蓝港多款游戏,劝我和他见一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应允。

第一次见面我迟到了。吴奇隆的同事在饭店门口迎接我,他则独自坐在包间里等候。刚碰面时,吴奇隆还是酷酷的,也不跟我笑。我说,抱歉啊,大明星,让你等了半小时。他涵养很好,没有表露不满,起身跟我打了个招呼,很快邀我落座吃饭。

饭桌上寒暄几句后,我介绍起我的公司。他是明星,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早就研究过蓝港。他告诉我说,他看过我们所有游戏的排行榜、销量,也玩过我们的《苍穹之剑》。

我们的话题顺其自然地过渡到IP游戏上。也正是聊到对IP的认知时,我对吴奇隆产生了兴趣。我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明星,不仅对游戏圈很了解,在IP这块的认知上,他也是个高手。

我第一次听他聊起了IP全产业链的概念和大IP的说法。吴奇隆认为,一个好的IP,应该多元互助成长。影视剧、游戏、漫画、小说,抑或其他IP衍生品,各个产业里最认可某个IP的人一起合作,这个IP的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告诉我说,真正的大IP,应该要在各个层面上提前打配合拳,让这个IP同步渗透到各个领域,比如戏还没开播,游戏就已做投入了。

吴奇隆其实是在打造IP生态,认可这个IP的人,互相拿出资源,一起赌一把。我也意识到,影游互动必须要有匹配点,包括时间周期也应该匹配,否则追在热门IP影视剧后做IP游戏,只算是一种赚快钱的投机策略,这难以产生真正的游戏品牌和游戏社群。

双方聊开了,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吴奇隆多少也感觉到我身上有犀利和通透的东西,他觉得王峰不装也不端着。他说话有时候还有点思想负担,但我有啥说啥。

这一次之后,我们不再只是进行商务交流,更多是以朋友身份相约。吴奇隆在演艺圈浸润多年,时间管理比我好,通常都是他先约我,他的行程也更紧张。多次聊下来,我们的共同看法是,IP游戏值得深做,我们要自己做推广,自己做运营,自己做分发。这就势必要拿出资源来做,而最好的方式是成立一个合资公司,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大胆、冒险的事。

现在我们的合资公司主要基于《蜀山战纪》这个IP在进行运作。这个IP目前算是市场上较为成功的一个影游互动案例。事实证明,吴奇隆跟我们合作,也提升了他在电视剧《蜀山战纪》制作上的把握,他跟别人讲他成功的IP故事时,王峰的游戏故事也会是他故事的一部分,我们也一样,双方在这个生态中,的确是互助生长的。

相处下来,我发现吴奇隆是个有心分享利益的人。很多人做生意喜欢独占,但吴奇隆会主动去考虑对方。

遇到一个坚定的、能长期走下去的伙伴,才是合作的价值内核。我们知道他是明星,明星有明星的商业价值,但我们团队压根不会去讨论,要怎么包装他的价值,怎么用他来增加市场曝光度。我们不是要卖某种形象,我们要的是,一起构造新事物。

在IP游戏系统里,吴奇隆还是一个监制角色。他非常热心,经常在微信群里提很多创意和建议,发一些武器装备、角色形象、电视分镜等,也讲他对游戏养成、收集和玩法的看法。他说,游戏一定要有大世界观,角色要有职业特征等,这是他作为影视演员的敏感所在,以前的游戏开发往往忽视了这些,我们也会借鉴他的这些想法。

吴奇隆和我也在进行多种联动。吴奇隆听说我又做了件新事后,追了我两个月,最后我应了,让他投了点。

吴奇隆来投之前,他其实对游戏主机到底能做成什么样一无所知。但我们都爱玩游戏,我们坚信,中国玩家需要更多游戏内容。过去20年,游戏手柄的基础体验一直没有本质变化,因此我绝不会选择依靠做硬件赚钱,我首要思考的,是想尽办法拿下足够多的游戏版权,把优质产品签下来做本地化,提供免费游戏的可能性。

吴奇隆追着我投,很大程度上,是看中我的信念。我想拿下的事,自信一定能拿下,这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我朝思暮想想拿下,我绞尽脑汁想拿下,这种状态会让人难以抵挡。直觉告诉我,游戏主机这个市场在中国一定存在。不久前,政府放开了对游戏主机市场的限制,微软、索尼、任天堂这些国外品牌商也能以合法身份进入中国市场了,我相信未来总有一两个国内品牌冒出来。我觉得我可以拿下这片市场,我就砸钱去干。游戏文化虽在中国还不见得很普及,但我可以等,我认为这个时机点就在电视互联网普及的那一刻。

吴奇隆投我,我也投了他。他的好些新戏,我的公司也是参投方。两个男人之间,愿意把钱财奉献给对方,这是最高的友谊。

吴奇隆的细腻也曾打动过我。记得第一次带刘诗诗见我时,他订好了餐厅,还特意把我太太叫上。那一天飞机延误,我晚到了两个半小时。一见面,两个男人就聊嗨了,基本控制了饭桌话题,太太们很少说话。突然间,吴奇隆跟我说,今天是很重要的一天。他和刘诗诗起身离开,然后推了个蛋糕车过来,两口子一起唱着生日歌。我才恍然记起,那天正是我太太的生日。那一刹那,让我觉得,朋友也好,生意伙伴也好,人和人能这么细致地在意对方,真的还蛮感动的。

他结婚那天,本来我有个极其重要的会要开,但我把会推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定。吴奇隆很早就出来打拼,唱歌还债,后来又拍戏又创业,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我想,他结婚我一定去,而且我全家一起去。

可能正是吴奇隆的这种成长经历,让他在待人接物上有宽厚之心,比很多企业家多了一份淡定和豁达。他平时和大伙坐在一起吃饭时,还会帮大家夹菜、盛汤,有说有笑,主动照顾着大家。他对下属也友善,有时候我激动起来会骂人,但我从没看他骂过谁。

回过头去看,我和吴奇隆之所以走在一起,是因為我们在心灵上的认同和默契。其实朋友也好,搭档也好,不是因为性格相似,也不是因为专业方面多么一致,而是彼此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价值观决定我们对是非曲直的态度,审美观决定我们判定哪些东西是好的。

我们专注在各自的领域打拼多年,彼此必会感知到跋涉的不易,但我们从不去聊过往。我俩心领神会,更多的是一起想未来,或聊一些现状。未来我俩的合作,可能会远远大于现在做的这些小事。我们老在一起碰,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碰出个大事。

上一篇:比赛主持稿下一篇:《古典美的巡礼》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