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

2024-09-07

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精选8篇)

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2.过程与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出作者对生活的信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文坛泰斗巴金的两篇短文。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呖谷(yá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妲娥(héng)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3.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课文分析

精读《日》

1.学生朗读《日》一文,同桌讨论、交流: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接着又怀念夸父,歌颂它们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三、四两段,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指导学习《月》

1.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老师的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思考: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 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

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六、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七、课堂练习

1.研讨与练习三。

2.完成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旸谷()浸润()皓月()...露台()瞬间()姮娥()...(2)请你用下列短语各写—个句子。飞蛾扑火_________________。凭栏眺望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原名,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 》《 》《 》;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 》《 》。

(4)《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yáng jìn hào lù shùn héng(2).略

(3).《龙·虎·狗》 巴金 李尧棠 家 春 秋 雾 雷 电

(4).在作者看来,姮娥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使已死的星球复苏而奔月的。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要投身抗日革命战争,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

八、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篇短文,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不自量力 追求光和热

姮娥奔月 自私自利 改变冰冷 追求光明,不惜牺牲 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 篇2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 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 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 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 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 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 生齐读。

【上课开始, 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

1. (多媒体出示图表) 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 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 不会读的互相帮助, 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 自由练读, 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 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 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 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 读读词, 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 (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 出示“裙子、裤子、衬衫”,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 认识裙。

(2) 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 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 (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 指名读, 齐读这组词。

(4) 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 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 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 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 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 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 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 ? 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 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 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5.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 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 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 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 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 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 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 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 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在学习中认识词语, 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 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 回顾本课内容, 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7》进行了教学设计分析, 目的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篇4

教 案 设 计

**中学

***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2

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3、经典神话,我解说

同学们的资料找的非常多,也非常详细。对课文背景的阐述非常透彻了。夸父,共工两位神话人物如此具有吸引力,那课文到底是怎么描述他们的故事的呢?请听朗读,并结合课文注解,尝试翻译课文。两篇短文的故事性很强,等会请大家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翻译。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下了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夸父逐日》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

4、神话人物,我探究

大家翻译的很好,讲的也很到位。故事情节相信都已了然于胸。那么,请问大家,透过这两个故事,大家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与共工?讨论一下,等会小组发言。

(1)《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你们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行为?(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会有学生认为夸父是自不量力,我觉得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

①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②积极方面: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③老师小结:此乃勇哉,夸父!让我们在齐声朗读中,领会勇者之气。(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请大家推测共工战败后的心理,从而说明,在你们心目中,共工是怎样的一位神。(古人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个“怒”字入手,探究人物就能抓住关键。)第一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和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出共工庞大的气势。

第二问: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老师小结:共工一怒撞山,天下为之改变。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伟大神力的天神。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叹,再读共工。

5、比较阅读,我论述

大家的评述很到位,通过分析,我们读到了很有个性的夸父与共工。但既然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我们学习,那么这两位神话人物有没有共同点呢?大家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等会小组发言人上台展示结果。学生可能会归结为以下三点:

(1)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2)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3)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老师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做出如此生动神奇的解释,体现了先民们的求索精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6、拓展延伸,我分享

通过这个神话,我们不仅认识了富有个性的夸父和共工,还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人类的优秀品质。那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类似的神话故事,说出来大家分享分享。

例:

1、嫦娥奔月

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一天,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2、后羿射日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后来,十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照样一齐上天逞威逞强。后羿大怒,选择背荫之处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人们围着他连声喝彩。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呼喊声传到天上,帝俊见九个儿子已死大发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庭。同时也令仅存的这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大家说的很详细,看得出来大家对中国神话故事都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神话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它的神奇、瑰丽,反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4

通过神话中的英雄们,我们能看见先民们在古老大地上奋力求生的动人身影。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读读神话,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根,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七、作业:

结合背景资料,尝试把《共工怒触不周山》改写为一篇短篇小说。

八、板书:

夸父

共工

英雄

勇敢

无畏

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 篇5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体会父亲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5.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体会父亲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代学者苏洵送二子苏轼和苏辙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其实,知子莫若父,苏洵又是如何评价和教导两个儿子的呢?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其文得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

三、写作背景介绍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明确字音。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

1.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2.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3.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轼,我就看不出它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善掩饰外表。

天下所有的车无不按照车辙行进,而讲到车的功用,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即使车辆翻倒马匹摔死了,祸患患也和车辙无关。因此车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能避免祸患。

六、夯实基础

1.识记重点实词。

① 名二子说:命名,起名。

② 虽然:即使。

③ 去轼:去掉,去除。

④ 惧汝之不外饰也:担心,忧虑。

⑤ 辙不与焉:参与。

⑥ 吾知免矣:了解,知道。

⑦ 不外饰:不装饰外表。

⑧ 辙:车轮辗出的印迹。

⑨ 仆:倒下。

⑩ 毙:死。

2.课时速背课文,同桌互考。

七、整体感知

1.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

“轼”名说。

“辙”名说。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苏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

八、作业

1.抄写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名二子说

苏洵

“轼”名说

“辙”名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家。

二、课文研读

1.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明确: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苏洵写车轼,借助车轼对苏轼提出怎样的希望?

明确:苏轼个性刚直不阿,才气过人,锋芒毕露,所以苏洵告诫他要注意“外饰”,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自己,要像车轼那样不显眼而又不可或缺。

4.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轼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能看出苏洵对苏轼的担忧和关爱,苏洵了解苏轼的性格,为苏轼的锋芒毕露深深感到忧虑。

5.第二段文字写车辙有什么特点?

明确:苏洵认为天下所有的车辆都必须循辙而行,但是论车之功时车辙是排不上的,而当车发生灾祸时,祸患也不会殃及到车辙。车辙是“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6.从苏洵的这番话里能够看出苏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苏辙温良敦厚,谨慎持重,能够避免祸患。

7.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辙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能看出苏洵对苏辙的性格十分清楚,对苏辙的为人处世很是认可,表现出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三、写法归纳

提问: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是引物托喻,作者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以物喻人,以物的特性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

四、拓展

1.阅读苏轼的《洗儿诗》,体会苏轼对自己儿子的情感和希望。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3.名字知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

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小结: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

五、作业

1.依照课文,为自己的名字写一篇《自名说》。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名二子说

苏洵

“轼”名说--劝诫--内敛外饰

“辙”名说--勉励--冲和淡泊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一门三文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再来常常苏轼的文章。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明确字音和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五、夯实基础

1.识记重点实词。

① 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 遂至:于是、就。

④ 相与:共同、一起。

⑤ 交横:交错纵横。

⑥ 盖:原来。

⑦ 但:只是。

2.课时速背课文,同桌互考。

六、整体感知

提问: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1)寻伴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叹。

七、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课文研读

1.文中哪一句点明了作者夜游的缘由?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欣然”一词体现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喜悦的心情。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用了哪种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

4.作者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明确:“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有相同的志趣。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什么特点?

明确:空明。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7.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

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8.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

9.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闲”?

明确:

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 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③ 月光如积水空明,竹柏影

④ 藻、荇交横。

⑤ 夜来无事,解衣欲睡。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11.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参考;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等。

三、拓展

1.借月抒怀的诗句:

①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②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③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⑧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2.苏轼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作业

1.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比喻

闲人--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雷真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导学案 篇6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八课 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巴金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语言的优美。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学习过程

一、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呖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呖谷:

二、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娥”等的象征意义?

2、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检测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D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3、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娥”等的象征意义?

二年级下册短文分析 篇7

北京不只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块圣地。孩子们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歌谣走进校园, 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一首儿童诗《我多想去看看》, 在与山里孩子的对话中埋下了心向北京的种子。二年级上册又跟着教材《北京》走进祖国的首都, 看到了雄伟而古老的天安门广场, 看到了一条条宽阔而繁华的大街, 看到了一幢幢高楼大厦, 看到了遍地的绿树和鲜花。二年级下册教材又一次领着孩子们走进北京, 在充分感受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 北京的白天令人炫目的基础上, 等夜幕降临, 看一看灯光照耀下的流光溢彩的北京。

题目是《北京亮起来了》, 读题而感受亮堂, 读题而仿佛看到无数灯光在眼前闪耀, 读题而感受到万分的欣喜, 因为亮起来的北京有一种别样的美, 因为亮起来的北京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明天的那份希望和憧憬。于是“北京亮起来了”不只是一个短语, 加上叹号, 似乎而成了呼喊, 呼喊夜晚北京的那份美丽, 呼喊未来北京的那份亮色前程。

夜晚的北京因灯而亮, 夜晚的北京因灯而炫目, “灯”是隐匿于亮背后的一条行文线索。教材先总起夜晚的北京城是“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而后具体写了街灯、车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霓虹灯、广告灯、建筑上的装饰灯, 把整个北京城装点得像个盛装的新娘。最后总结, 灯让夜晚的北京明亮而辉煌。

细细品读每一句话, 每一句话里都藏着“灯”;细细感受每一句话, 每一句话里都透着一份光的亮色;细细品味每一句话, 每一句话里都饱含着热情和喜悦。再细细咀嚼句子中的关键词、重点词, 也含着“灯”和“光”。如含有“灯”的词语有“灯的海洋”“华灯高照”“灯光闪烁”等;含有“光”的词语有“光的世界”“光彩夺目”“五光十色”“银光闪闪”。理解这些词语, 有助于孩子能更深刻感受到夜晚北京的绚丽多彩;理解这些词语, 有助于孩子能感悟到句子承载的那份自豪与得意。同时由理解、感悟走向积累与运用, 使这些词语成为孩子语文能力的一个分子, 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如上解读的基础上, 我们达成了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文本表达的大致意思, 以“找‘灯’巧读, 读‘亮’北京”为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与教材进行对话, 与心中庄严而美丽的北京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读图再现北京, 说词夸夸北京

1. 师:

孩子们, 去年我们已经去了一趟北京, 见识了红墙黄瓦的故宫、成阴的绿树、林立的高楼和纵横的立交桥。今天, 老师想再带大家去一趟北京。

2. 师:

这是什么? (雄伟的故宫) 请大家一边看, 一边响亮地读出来! (课件出示雄伟的故宫、繁华的大街、热闹的王府井、一幢幢高楼和一座座立交桥)

3. 师:

谁来说说北京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简洁活泼的导语对学生的认知进行了链接, 形象直观的北京景观, 既唤醒学生的记忆, 也激起学生心中对圣地的向往, 对于任何一个炎黄子孙, 北京是一座百看不厌的城市。为了让屏幕阅读更有语文味, 我们在图片醒目的位置写上相应的关键信息, 如“雄伟的故宫”“繁华的大街”, 一是为了让图更具对话意味, 让图不仅以色彩和线条与学生对话, 还以文字跟学生交流;二是孩子在与图对话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北京的形象美, 同时再一次接受语言信息, 起到复习词语、认读词语、积累词语的作用;第三, 虽然看起来只是几个简短的词组, 但当图、文字、“响亮地读出来”的课堂氛围融在一起的时候, 现场可以生成的是一份情绪, 激动的情绪、赞叹的情绪、向往的情绪, 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 师 (深情地描述) :

夜幕降临后, 北京的灯一盏一盏地亮起来了, 整个北京城亮起来了! (课件出示北京亮起来的图片) 这时, 你最想说什么?请带着这份感情, 咱们一起读一读“北京亮起来了”!

(美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 夜晚的北京以“亮起来”的过程向人们展示着生动而有朝气的闪烁的美。无须言说,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美的欣赏的暗示, 动态的图片是一种美的形象的诠释, 于是孩子们的读题也就情不自禁地浸染了美的感受, 充满了对“亮起来”的赞叹!)

二、听文欣赏夜北京, 读文感知夜北京

1. 师:

夜晚的北京真美,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去看一看北京的夜晚。 (课件出示北京夜景图, 学生一边观看, 教师一边深情地朗诵课文)

2. 师:

孩子们, 想自己去感受一下课本中北京美丽的夜景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把课本翻到第50页, 自己读, 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下面的小鱼帮帮忙, 争取读准每个字音, 读通每一句话。 (生自由读课文)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孩子即使没有亲临过北京, 对于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不会陌生。当熟识的事物以另一种形态再现于眼前时, 往往会牵动起一份亲切感, 何况是心中的北京, 令人向往的北京。印象中的北京披着华美的灯的外衣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 会有一种美的眩晕感, 配以教师深情地朗诵, 图、教材的文本语言、教师的声音言语一起向学生诉说北京的夜的美丽, 学生以眼、耳同步倾听的姿态收获美的感动, 然后独立走进文本, 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也就带着一份美的整体感觉。)

三、读词感知灯, 读词感受光

1. 屏幕出示一组词语:华灯高照、灯光闪烁、灯的海洋

要求学生能准确认读这一组词, 然后展开想象, 教师以“读着这些词语,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为话题与学生进行对话, 对话的意图是希望引导学生从词语中感受到灯很多, 灯很亮, 灯光非常耀眼, 灯光还在一闪一闪的……词以“灯”为集合标准, 一起解释着美的意义, 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词语, 也就能读出灯的美、灯的亮。同时让孩子边读边发现, 这三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字“灯”, 教师在对话中引领孩子感受因为有了灯, 我们的夜晚才会这么亮丽, 因为有了灯, 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2. 屏幕再出现一组词语:光彩夺目、五光十色、银光闪闪、光的世界

要求学生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说说“读着这些词语,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主要让学生读词想象光的绚丽、光的夺目、光的耀眼。这一组词是以“光”为集合标准, 共同诉说北京夜晚的美。之后要求学生把词语读美, 读出与这些词语对话的感觉。同时也让孩子边读边发现, 这三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字“光”, 教师在对话中强化感受:因为有了灯, 有了光, 北京城亮起来了, 所以我们说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3. 屏幕出示句子: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反复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教材是极具个性的,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甚至于组合成句子的意义单位———词, 也以一定的个性在具体的文本中集结, 于是某一个文本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高频率词, 也叫关键词。抓住这些高频率词, 我们可以实施低段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 既认读、理解、积累这些词语, 同时也借助于这些词语的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实基础, 可谓达到教学策略的价值最优化。以上出示的两组词语也极具个性, 从字面上看都含有“灯”或“光”, 从它们的表现力来看, 这两组词语的意义内涵都非常丰富, 都能引起无限的感官联想, 于是读词想象, 师生在对话交流中丰满每一个词的形象, 词语的认读、理解也就变得有情有趣了。)

四、读文找“灯”, 读“亮”北京

1. 承接以上环节, 做足“灯”的文章, 于是教师抛出话题:

夜晚的北京城那么美, 那么亮, 就是因为有了灯。咱们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找到这些灯?

2. 学生交流落实以下句子

(1) 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

(2)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

(3) 广场四周, 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4) 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 明亮的橱窗,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

(5) 街道上, 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 装点着美丽的北京。

(6) 环形路上, 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7) 一束束灯光照着她, 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 银光闪闪, 十分动人。

对以上句子的教学预设定位在读准, 读通。

(灯光犹如一串串炫目的珍珠, 把夜北京打扮得美丽动人。以“灯”为线索引领孩子寻读的句子, 也犹如颗颗珍珠串起了文本。每个句子都是独立的, 以“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形式向读者倾诉着“北京亮起来”的具体内容, 读通、读熟、读美这些句子, 夜晚北京也就亮在学生的脑中、心里, 学生也在朗读水平的层次推进过程中实现语言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五、亮“灯”读词, 点“灯”写词

1. 原来是一盏又一盏的灯照亮了

整个北京, 所以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 多么辉煌!你瞧, 我们的课堂里也来了一盏盏灯, 把灯上的词语宝宝的名字都叫出来了, 灯就会亮起来。 (集体认读词语) 学生读完后, 出示一幅灯光下的美景图。

2. 指导书写

屏幕再出示两盏灯, 灯上分别书写“雄伟”“辉煌”,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讨论如何把这两个字写美观, 然后教师范写, 学生练写。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8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上一篇:门店gsp操作规范下一篇:超声波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