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4-06-10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1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弊端较多。如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缺乏历史思维的灵活性;师生普遍缺少深入思考和广泛阅读历史的时间和兴趣;也有少数学生因基础差而不愿配合“灌输式”的历史教学等。二是统编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或世界的大历史,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而往往在内容上重知识体系,空间距离远,缺少历史亲近感;在趣味上重结论、轻探究、没有地方特色;在范围上重全局,缺乏地方史和地域文化的联系等。这些都是课程改革要求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为了落实历史学科“传承人类理想和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探讨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探索能让学生自觉挖掘身边的历史,从而佐证并全面理解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养成历史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地讲有两点:一是通过地方史的挖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逐步将课题研究得出的教学方法和理论,通过典型示范,集中推广,带动更多的师生自觉参与历史新课程改革,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为完成总课题目标而奋斗。

三、课题研究依据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但重温历史同样可以身同感受。因为历史学科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有着自身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材内容,探究身边史实,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本课题研究结合了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关于体验性学习的理论和情境教育原理,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柯尔保的“新情境体验概念”,以及成都五十中的“历史活动课中的体验与回味”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内容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课题,重点解决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如何使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与地方史有机地衔接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地方史的探究中去领会民族史或世界史;二是不断反思和总结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的实施效果,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历史教学中适当渗透地方史教学的一般原则,课堂教学操作规程,以及师生在历史探索课中的地位和使用界定等。

五、本课题研究的模式构建

㈠、课题研究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实施原则:一是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课题探究活动,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增长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自主创新,合作探究;课题研究要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探究中实现教学创新;三是大胆实验,稳步前进。整个实验在总课题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冲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不断归纳总结,逐步提高研究水平,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修正理论的过程,形成既有特色又有实效的历史教学模式。

㈡课题研究步骤: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即课题研究准备和资料收集阶段、教材与地方史的联系比较交流阶段、地方史与教材衔接整合阶段和教学运用阶段,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既可以作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步骤,又可以作为某一专题的研究实施步骤。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还要注重细节,从小处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提炼能力。

⑴课题研究准备和资料收集阶段:指参与实验的师生以历史的、开放的心态进入课题研究的情景,从本乡本土的历史探究中获得新体验,产生新教法、新学法。师生能否以积极的心态,从教材中走出去,深入乡间地头,是整个课题研究能否进行的前提。为此,课题组要努力为实验师生创设合适的探索环境。具体实施步骤有三点:一是将理论的教材知识生活化、指导学生从地方史中去寻找教材知识的背景;二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现代的观点去苛求古人;三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途径、多角度地感性认识历史事件;四是将大量的第一手材

料集中起来,为分类研究积累素材。

⑵教材与地方史的联系比较交流阶段:指实验师生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受与他人分享探讨的过程。这是形成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步骤。在这一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大会交流和教师点拔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会独立思考。至于能否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获得多少历史知识,并不需一律强求,要允许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存在差异性。

教师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引导交流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利用课内课外活动,创设辩论的情境,促进交流的升华;还要组织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丰富交流形式,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善于交流的能力。

⑶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联系运用的经验整合阶段:通过回乡调查,收集材料,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大家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师生合作整理,归纳出课题实验的原则和精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的模式和成果,就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

这是地方史与教材联系学习的关键过程,实验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探讨、交流、反思,在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在实验过程中,坚持以史导论,时时联系史实,事事探究原理,确保历史结论建立在具体史实的基础之上;同时,整合研究成果,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公正合理,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用二元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⑷成果应用阶段:这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验证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把课题研究中归纳出来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这一方法,自觉运用,获得体验。这样循环往复地学习,养成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历史教学的进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进步。

值得提醒的是,成果的运用一要注意历史知识的新运用,不能僵化;二要注重历史调查,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简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分为调查论证、课题规划、分段实施、成果形成和全面推广等五个阶段。

㈠、在调查论证阶段,课题组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解,结果98%的同学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

地方史内容,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贴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提高其人文素养。90%的同学愿意参加课题实验,他们认为,家乡的历史资源丰富,通过课题研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

经过调查了解,课题组又聘请市教研室等部门专家进行论证。他们一致认为,本课题研究准备充分,内容具体,形式多样,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可以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㈡、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历史课题组结合自身的课题特点,拟定了课题研究规划。一是选定了实验对象,即本校2007级高一学生为主体,向2008级高一同学延伸。到2009级高一学生入校时课题进入总结推广阶段。二是确定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学校总课题组领导下,历史课题组本着全校历史教师参与,重点依托核心成员的思路,成立了以李明海、张光富等专家为顾问,以徐家森、张裕仁、王晓风,文光松等同志为领导,以李主权为课题组长,童传荣、伍锦平、王怀彬、徐成志、张全、阳冬云等老师为核心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三是组建了实验兴趣小组,布暑了实验任务。即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实验活动,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实验小结,最终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童传荣、王怀彬老师负责当阳革命史研究,阳冬云、徐成志老师负责当阳文化古迹的研究,张全、伍锦平老师负责当阳生态文化旅游史的研究,同时伍锦平老师负责图片资料的创作与收集整理工作。四是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

㈢、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分段研究。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针对实验对象,进行广泛动员,提高他们参与课题材实验的积极性,并分别成立了兴趣小组。然后进行培训,就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将地方小历史与教材大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撰写实验小论文等问题,通过集体讲座与个别辅导传授给实验师生。三是分阶段分类别选定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活动。如在讲述《人民解放战争》时,我们就开展了“回乡访英雄”和参拜“襄西烈士陵园”活动,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先烈们、前辈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零距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四是实验活动结束后,立即安排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并藉此开展历史竞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㈣、在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采取分组讨论、反思修正、集中归纳、形成成果的方法进行课题总结,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其中包括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体的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当阳革命史、当阳古遗址探

访,当阳名胜古迹与旅游等资料汇编。

㈤、课题成果推广阶段。课题研究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之后,2009年秋,本课题组经学校总课题组领导同意,在全校高

一、高二年级进行课题成果推广,全部历史课堂教学都要有机渗透地方史内容,安排一定实践活动,让历史课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一门开放性的历史课程改革正朝着预定目标逐步前进。

六、本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㈠、本课题研究提高了高中生学习和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兴趣。原来许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只重结论,比较空洞,所以很难进入历史情境;现在他们感觉到从联系地方史入手,由浅入深,历史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

㈡、本课题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地方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当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尤其以三国古战场长坂坡为中心的三国历史文化圈,素来闻名于世。本课题把这些历史资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既可以降低教材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已基本养成。

㈢、课题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即教师导学——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从地方史中寻求历史证据——集体辨论——教师释疑——总结提高的高效课堂模式。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演练,学生采用这种模式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能力大大增强,师生负担降低,教好、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㈣、课题组成员和师生共同努力,在不断实践、总结和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运用价值的课题经验论文,以及《当阳革命史》、《当阳文物古迹资料汇编》、《当阳生态文化旅游史》等地方史资料,并有部分史料图片展示。

㈤、课题研究转变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点,培养了青年历史教师的主动精神,他们已迅速成为历史教学的行家里手,成为我校历史教学的骨干。

七、关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㈠问题:

1、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意在创设历史开放性课堂,要推广这一做法,目前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怎样大规模培训?怎样评价?

2、学生喜爱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历史的模式,可是由于时间和安全因素的限制,要推广这一教学模式,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和时间支持?

3、由于现行高考制度正在改革之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应试效果究竟如何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本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的因素。

㈡、思考:

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联系和运用地方史来辅助教学,并非要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依然要加以继承,特别不能搞“撒手式”的形式主义改革。

2、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所探讨出来的一的些经验成果也不是唯一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途径,历史教学依然要不断创新。

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入地方史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参与者、合作者、导学者,主要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对比分析,总结提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探究学习模式的方式方法,而不能成为传播者、灌输者。

八、本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李明海张光富

2、课题领导:徐家森张裕仁王晓风文光松

3、课题组长:李主权

4、课题组核心成员:童传荣王怀彬伍锦平张全徐成志阳冬云

参考资料:

1、《历史教育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荣法基:《剖析新课题新教材——高中历史》,人教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4、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

5、《中学心理学》,陈安福编

6、向成庚:《浅议地方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7、刘军:《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2

校服与中学生形象之间的联系

李精华

冯楠

冯蕾

刘宇菊

尹丽萍

周敏

徐子豪(贵州省贵定一中高一(10)班)

指导教师:杨家良

活动小组 活动时间: 2011.10-2011.12 活动形式: 上网调查访问

⒉ 上网查找资料

⒊ 咨询学校与家长

⒋ 数据处理 主要渗透学科:政治﹑计算机

1、活动目标:

1.1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调查校服的变化,国外校服的对比,明对我们学生生活方面等影响,提出看法与建议.1.2学会对自身做为学生应当拥有的精神面貌有清晰的认识 1.2.1认识到校服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2.2学会利用上网﹑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获取所需资料 1.2.3应用调查资料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原因,后得出结论 1.2.4学会信息交流与分享,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课题选择的由来:

在当代,校服款式﹑质量﹑颜色等方面问题上,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校服成为了当代学生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校方在选择校服时的一个困扰„„ 为了了解当代学生对于校服各方面的认识与选择,校服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精神面貌及形象的影响。便以“校服与中学生形象之间的联系”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希望可以借此对当代学生校服整改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给当代中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3、课题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

课题的定位是分析贵定高中生对于校服选择问题的看法,因此必须有大量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随机给学生发配调查问卷,随机走访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咨询,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收集数据资料;二政治进行分析。

4、活动设计:

4.1准备阶级:制定楷体报告书。

4.1.1确定课题研究日程,首先从给中学生发配调查问卷入手,了解同学们的看法,查找相关图片及其文章,确定研究的方向。4.1.2任务和分工:

冯楠:结题报告

冯蕾:收集有关图片及其文字材料 刘宇菊﹑尹丽萍:对家长意见进行走访

李精华﹑周敏:向学校﹑老师等方面进行咨询 徐子豪:发﹑收调查问卷及整理数据

4.2 实施阶段:

4.2.小组成员按照开题报告书制定个人活动计划并开展活动 4.2.1设计并制作调查问卷 4.2.2发配调查问卷

4.2.3上网调查找相关图片及文字 4.2.4收回调查问卷

4.2.5收纳数据﹑整理及分析 4.2.6进行总结,写出调查报告

4.2.7讨论﹑修改调查报告,形成结题报告。4.3 课题资料整理

结题整理小组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及个人体会文章。参加课题结题答辩等。

4.4 成果展示

讲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后展示,同时准备参加结题辩论。

5、主要活动流程 5.1 准备和组织

5.1.1参加高一级研究性学习动员大会

5.1.2开办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习方法指导培训 5.1.3搜集有关资料,每位参加者引出课题 5.1.4筛选课题和确定课题

5.1.5课题组长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 5.1.6课题组长完成各题组的建议 5.2 深化研究

5.2.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5.2.2课题研究方法与高中生校服问题探究方法指导 5.2.3网络调查与社会调查 5.2.4问卷设计与统计方法统计 5.2.5“课题周记”评计 5.2.6提交初步研究报告

5.2.7收集整理前阶段的研究数据 5.2.8课题实施过程评价与指导

5.2.9开展各类问卷调查与调查结果统计 5.2.10课题研究中有关争论问题的辩论赛

5.2.11提交初步论文﹑研究报告及研究论据材料

5.2.12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误和教训,进行课题总结与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5.2.13完美各种课题研究材料,相交流探讨 5.3 全面总结

5.3.1全面统计并调查与研究材料及数据,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5.3.2提交研究论文﹑研究心得﹑体会,图片与视频素材等

5.3.3对所有参加学生课题研究态度﹑体验﹑技能﹑实践﹑成果﹑评价的赏论性评价 5.2.4参加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与经验交流会

6、重要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咨询,得到当代中学生对于校方在选择校服方面的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看法和意见,处在新世纪潮流中的中学生对于自身形象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形象对当代中学生的学生生活和精神面貌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和一定的影响。通过把当代中国普遍中学生校服与国外普遍校服相比较,国内中学生更为喜爱国外的校服,春秋两季不同款式,色彩较为中性和柔和,让人感觉更为精神和乖巧,而家长和校方则表示,选择校服对应选择更具实用性的﹑保暖适用各种气候的,更为实惠的。因为,我们认为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会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7、优秀优化方案

通过研究与手头资料上的对比,得出关于中学生与家长﹑校方对于校服各方面问题的原因:①对于款式的选择 ②对于色彩搭配的选择。解决的方法:设计多款符合校方与学生要求的校服供学生选择。

8、评价:

结合中学生的立题,深入调查研究,把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该活动,从中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教师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学科,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教师在其中充当的是一个指导者,参与者,我们认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的、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3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

何 伟

课题负责人:何 伟 课题执笔人:何 伟

课题组人员:尹长山 郑慧龙 李金燕 李红娜 高俊婷

战永佳 姜亚楠

【摘 要】赏识激励性评价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是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是校园生活的主要阵地,而赏识激励评价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能力、使学习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激活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兴趣,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学习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建立起自尊、自信的人格。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为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开一个新局面。

【关键词】赏识激励 学生成长 学习兴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教育传统的学校“戒尺教育”,家长 “棍棒教育”,一直在影响甚至左右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尽管“五四”至今,“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影响现代教育已经近百年,我们步入信息全球化的也已经多年,但是,教育者(教师、家长)是否应该拥有“惩戒权”的思想仍然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家长。尽管一纸《教育法》和《青少年保护法》在教师、家长教育行为上否定了体罚,但教师、家长因体罚孩子而触犯 1 法律的案例仍时有发生。于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当代教育法规之间,教育者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状态——“抱怨教育”,抱怨教育不仅导致教育者身心疲惫,并且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赏识教育”的出现会缓解并逐渐改变这现象。

(二)因升学就业等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应试选拔与分数划等的评价方法仍然占教育评价的主要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多种潜能的发展,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尽管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的改革建议的实施,人们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已经有所重视,但是完全改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处于变革时期的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大环境仍然更多地关注结果性评价,使得选拔评价趋于功利化,评价目标趋于唯一化,严重者完全忽略过程性评价,尤其是过程中的赏识激励评价或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或轻描淡写隔靴止痒,结果造成教育的高投入,低效益。

(三)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的指导思想则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目前中小学的一些普遍做法看,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理念仍然是“考试”,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中指出当前世界课程评价发展的主流方向,即课程评价的发展呈现出以质性评价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评价功能注重甄别转向注重发展,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也注重过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评价要求发展性评价与过程并行,并渗透于每一教学环节之中,赏识激励性评价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有望为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与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

(四)我们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校招生区划因受地理位臵、楼区老化、外来务工住户增多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生源逐年减少,优生严重外流,没有本市户口的民工子女越来越多等特点。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家长也因为各自不同的种种原因很少能够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管理和正确的教育。从各自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走到一起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时,还有存在性格与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有“自卑情结”自我设限,有的放任自流自暴自弃。赏识激励教育可以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会有助于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造就“人”——发展造就学生的同时发展造就老师。

在课题的研究中,引领教师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出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的操作方法与运用规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大幅度提高,必将促进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之心的形成,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以致未来的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人格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望教师能够在对学生管理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形成一定的特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营建“赏识激励”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上,都将具有促进作用。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的教育,任何教育方式发挥作用的根本在被教育者生命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规律与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不应该是知识的移植过程,而应该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通过激励、赞扬来激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通过精心组织、悉心引导、耐心启发调动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们必将会出现从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从内心对人生充满自信心与进取心的成长状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他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已经成为应用赞美、信任和期待来改变个人和团队的成功法则,在对学生心理个性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后,对那些一直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孩子适时适当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之逐渐摆脱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逐渐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学习环境中,改变心态,积极行动,向着好的方向努力,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二)教育学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用20年时间探索的结果,赏识教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自身的体系,是充满了人文思想的现代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优越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自物自励、完善自我。

魏书生教育“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根本在于对科学与人的尊重。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和学生商量”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解放学生思想的过程,给学生情绪松绑的过程,唤起学生兴趣、好胜、成功欲的过程。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心心相通,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自我教育,自己动手学习。教师创设民主情境。教师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商量,从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成为学生亲人和挚友,使学生愿意,也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各抒已见。魏书生教育的思想体现出信任与关怀是赏识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自豪,这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他能推动人在其他方面也能达到理想的成就,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改革理论依据

展示激励功能是发展性课程评价功能之一,即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发展性课程评价倡导的评价内容多元化、过程的动态化、主体的互动化都为赏识激励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赏识激励”,学生走出自我限制,形成“我能行”的自我认知心理,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赏识激励”,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理论,研究探索创新教育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教育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身心发展与学习状况为依据,立足于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制定研究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文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相结合研究。并加强活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关注研究对象在过程中的变化,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的解决。

(2)问卷访谈法: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我认知、赏识他人的实际情况、师生关系沟通情况、家庭环境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3)叙事研究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叙事的形式及时反思性教学,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个案跟踪法: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确立个案典型,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并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并建立个案跟踪档案,为研究的正常开展积累资料。

措 施:

(1)摸底调查、了解现状:结合教育教学评价实际情况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2)学习培训:a.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为课堂教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B.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交流、写出研究心得,并整理成研究报告。C.加强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分析与总结。在研 究过程中,如有突破性的进展或是有阶段性的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和测试报告)都力求形成文字,在适当时可形成论文或经验总结向专家组汇报与同行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试验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分析校情学情,结合实际确立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研究人员,落实分工职责;成员签定参与课题研究承诺书,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中期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月)(1)起步探索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A.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B.学习“赏识教育”与“激励性性评价”理论,以及课程改革相关教学理论,提高认识,为课题组成员树立科研意识,赏识意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反思”的研究思路。

C.根据学生校园生活实际,搜集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原生态素材,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

D.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实验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E.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进行阶段材料归档,完成研究进展报告和阶段总结。

(2)提高深入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月)A.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B.进行调查访谈,根据学生现状和教育教学中赏识激励评价现状,认真开展研究,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阳光批评”,如何使赏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C.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完善研究措施,调整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成效。

D.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与主题班会展示。结合课题,设计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自信心、表现力、创新力。

E.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做 好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3月——2010年9月)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汇总、研究、分析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班级管理经验总结、典型案例、论文等形式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形成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上报材料,申请结题。

(二)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在课题研究前期培训中首先就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内涵和特点,原则,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赏识教育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实施误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入手,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三)组织参研教师调查赏识教育激励方法现状,认清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经过课堂调查和教师结合自身体会,归结起来最有代表性的误区主要是:一是重智轻德,只要学生成绩优秀,就会受到表彰奖励;只要某项竞赛获得名次就会得到持续的赏识,至于其他任何不良表现都是可以忽略的小事。二是赏识教育绝对化,出现只要表扬,不要批评,不敢批评的现象。认为赏识教育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适应于一切教育领域和一切教育对象,还有担心批评会有违课改精神,会被指责不尊重学生。三是赏识手段,主要是语言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影响学生成长的误区,采取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同步运行的策略,以求达到理论学习不空洞,教育实践有依托的效果。

具体做法:

1.理论培训学习日常化、随机化。理论学习内容因研究实践中需求而定,如针对对学生教育的急躁心问题,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相关章节;针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问题,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观看魏书生的赏识教育视频讲座;根据教师对课程理论的领会情况,分阶段有步骤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与进程随时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好的理念与方法,在研究中起到推波助澜与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研究进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如何写教学案例”“如何听评一节课”等实 7 用性强的培训讲座。

2.课题研究常态化。课题组要求老师在研究过程中,课前备课要做到心中有课题,课上评价要注意因人、因问题、因情境而有针对性,并且要关注课题研究的反馈性,并进行记录,每一节课后在备课本上都有教学反思,把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或感悟,及时记录,以便进行事件的交流和反思。及时进行的理论知识培训和细致的教育小故事,使课题研究目标更明确,操作更具体。

3.把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相结合,以校本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把学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作为课题研究的契机,以郑慧龙、李红娜两位班主任为带动开展在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性教育研究,以何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为窗口进行学科教学上的赏识激励性研究。无论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对影响赏识教育的“大而空”缺乏针对性的现象进行了专题性的跟踪研究。课题教师对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采取“谁发现谁牵头,一研到底”的方法,美术教师关注“弱小问题学生”问题,语文教师在赏识激励性评价方面做文章。

4.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根据问题呈现的不同层级,采取由浅入深,由“硬着陆”到自由操作,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

操作程序:

(1)统一认识:查找赏识评价误区——研讨“赏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讨论后共识“怎样赏识才是有效的评价”。

(2)抓典型问题研究:主要问题有评价语言大而空、随意评价没感情、“谁比谁好”性质的比较评价、赏识评价方法单一等。

(3)边操作,边总结,巩固成果,发现反复,关注新问题。如课题研究在不断推进,可是因为教师观念更新的滞后以及受应试评价的制约,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因为“赶进度”或因为学生层级差异而急躁,找不到激励学生的切入点,甚至出现忘记赏识,或者为课题研究而出现敷衍性的假赏识。

又如在教师基本了解赏识激励性评价的一般要求后,“细节决定境界”的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决定评价效果的不仅仅是完美的预设,还需要有随机的生成,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在课题学习培训与研讨方面对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细节“打磨”的要求,围绕教师评价语言行为作出如下要求:①创设轻松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心里 8 安全感。②发挥眼神中的温和、鼓励、期盼的表达作用。③学生发言时候一定认真倾听,不得以提示为由进行干扰,捕捉学生发言中值得肯定的有用信息。④关注全体学生,给发言有困难的学生以合适的帮助。⑤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与激励行的评价。⑥无论学生回答结果怎样,必须有点评。⑦尽可能避免直接说学生错了,如果必须说,语言一定要委婉,最好能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一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要求反复实践应用并自觉检验效果,学校课题组组织教师开展研讨课与示范课活动,强化教师关注细节的行为。

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赏识性评价已经不是教师的专利,这样,生生之间的赏识激励又显得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赏识鼓励,会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此时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协调课堂气氛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获得赏识的机会。

5.开展课题研讨和阶段成果展示活动

(1)开展案例的撰写、征集、分析活动,既为积累研究成果资料,又起到培训提高教师的作用。

(2)上研讨课、阶段跟踪课,通过自身前后教学方式的纵向比较和不同班级的横向比较,引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3)定期开展阶段小结,通过对话、交流、不断调整、改进研究方式和策略。(4)定期征集教师在研究中形成的论文、故事等成果,编入总课题成果集。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赏识激励”过程性评价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人本课堂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撑。赏识激励评价运用教学和班级管理,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理智的好奇被引发,探究的兴趣被激起,求知欲望被点燃,自主人格被尊重,在课堂学习上呈现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挑战、提问良好状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学习能力普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竞赛成绩捷报频传,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全程激励”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教材为例对以专题模块为单位处理学科知识,放手学生,放心学生,通过设疑、激发、合作、探究的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心理安 9 全有保障,而且愉悦感成就感时时伴随学习过程,真正体验“自主”的快乐,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英语学科的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亲历体验——引导点拨——探究升华”为基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接触、感受、体验、运用所学内容,融语言、行为、情境于一体,增强英语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向发展,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习目的。

在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都走下坡路的现实下,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此项课题研究,使学校原本的常规“小班化”课堂教学出现优势更优的态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好奇心被引发,探究的兴趣被激起,求知欲望被点燃,自主人格被尊重,在课堂学习上呈现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挑战、提问良好状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学习能力普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竞赛成绩捷报频传,中考成绩令人刮目。2010年毕业学生,在进入我校学习时,优生大量流失。薄弱的基础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李子琪等20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英语竞赛中获奖,冉茜茜、崔天依、王金成同学等30人次的习作分别在《大庆教育周刊》、《中学生学习》等报刊上发表。这届学生中考取得家长好学生满意的好成绩,各科均超大庆市平均分:政治超14.59分、化学超14.3分、物理超11.06分、数学超8.57分、英语超2.44分、语文超2.34分。其中政治平均分位列全市第一。数、理、化平均分名列前茅。

(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有所突破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民工家庭和单职工家庭,家长大多文化层次不高,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也带来了“问题”的特殊性。他们或因学习成绩落后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抱怨、家长的训斥打骂,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自卑自弃,或放任自流,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兴趣。

挖掘学生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创新精神,是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功德之举,可是,如何对待某些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落后的学生呢?“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在课题研究中,尊重课程改革理念,本 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原则,尊重学生人格,把师生关系臵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面对全体,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当短处关系到一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时候,补短就是不言而喻的”。在一个个闪光点被发现被肯定赞许后,很多问题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被新生的自信而取代后,表现出和从前教师“定性的优生”同样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品质。上课从来不敢发言的王露露、孙莹同学能够参加诗歌朗诵会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王金成同学作文刊登了报纸上了,连家长都看不到的希望的学生考上省重点高中。

(三)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机遇。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得到提升,教育行为得到改善。采取边实践、边培训、边研究的课题研究模式,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碰撞,教研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全程培训,促进教师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推动教师持续发展。教师的研究总结和论文质量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在行动研究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我们强调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赏识〃激励〃班级〃课堂〃发展”这组关键词,结合自身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就如何实施观念向行动的转化、如何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展开行动研究。结题成果更多的是行动研究成果,是过程的体验。如教师们在实施各项教育活动中,自身自主性意识较以往也有明显增强,他们能从情境的创设、资源的开发、问题的设臵、指导的方法等方面为凸显学生智能张扬学生个性创设有利条件。以案例反思形式的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促使其专业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和潜力,案例反思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自我成长平台,教师们在研究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实践与学习中通过互动交流,不断探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教育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研究学习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大批教师在实践中迅速成长,班主任李红娜、郑慧龙的班会课在学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班主任工作技术越来越高,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李红娜、高俊婷、李金燕在油田教育中心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课题负责人何伟老师在市里所上研讨课《石缝间的生命》及课后交流在听课教师中引起良好反响,学习方法与教学效果得到学院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在油田教育中心开展的“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研讨会”上,所上中考 11 复习语文“试卷分析”课及课后以“自主学习与思维导图”为关键词的学生论坛,赢得好评,并在各学校引起“思维导图”热。的《从“说”开始——发展学生“语言智能辅导案例》和《小孩子大胸怀》分别发表于《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年第6期和2010年第5期,《会挽强弓巧射雕——赏识激励性评价例谈》发表于《大庆晚报教育周刊》。并在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一五”科研骨干,2008年被评为油田教育中心模范教师,2009年被评为大庆市模范教师。

(四)丰富了学习资源,积累了教科研经验,为下一步科研以及成果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把教科研工作与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逐步达到“研究与工作一体化、研究过程规范化、研究内容序列化”。力求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努力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认真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更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拓宽研究领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改进,并注重研究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形成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校教师的教学博客、优秀课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都成为全体教师的教学共享资源,成为下一步科研的借鉴,并为成果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课题研究结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赏识教育”是针对现行教育中“抱怨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以信任、理解、尊重、激励、提醒为思维方式的新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没有止境,赏识激励性评价研究是教育者一个永远的课题,教师是学生成长环境的创设者与保护者。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从课题实施的整个过程看,传统保守的管理方法仍旧制约着教师的观念,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棍棒教育”“严师出高徒”等观念仍然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传统应试教育的传授知识方法,保守落后缺乏科学依据的灌输理 念,致使部分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相信学生有自主能力,课堂教学过分重视程序,为求“秩序”而不敢放手,不敢表扬。过分追求分数评价而忽视过程中评价的多元化,赏识激励性评价因为教师认识问题和素养因素决定,很多时候还流于浅层次的低效赞扬。等等。此外,本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新课程理论、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即使不是系统掌握,却也需要对精髓的东西有一个了解,可是,由于教师任课量大,加上学习内驱力不强以及学习效果内化时间长等因素,致使,教师在课题理论方面仍存在欠缺,以致影响课题研究效果。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有顾此失彼现象。尽管班额不大,但是教师观念尚在转型中,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尚在学习探索中,加上指导不够及时到位,在研究实践中尽管重视了对教材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不够;重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但交流内容的广度还不够。加上学生流动性大,以及课题研究成效的定量评估手段有限,很难用定量对比手段对实验成效加以度量。所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的教学科研,以及探索科学、规范的实验研究与评估手段,将是我们今后课题深化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3.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效果还不够理想。有些老师明白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不完全相信学生,或者担心时间、程序。有的课堂,老师给学生读书、思考和语言实践活动时间不多或不充分,出现忽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

尽管在《赏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研究》课程实验探索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此项课题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我们将面对现实,本着以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从发展学校、发展人的办学宗旨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探索有效课堂之路,让每个学生都因学习而精彩。

十、参考文献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4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07年,我校申请参加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实验,经总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只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祖国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在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诵读经典,培养高尚情操与趣味,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天晨读15分钟,并进行朗读和理解指导,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经典诵读活动。写作积累,随笔记录诵读感悟,体悟人生,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师生共同学习古诗诵读。为了配合实验班级的研究与实验,我校大量购置了名师古诗教学光盘,组织师生共同观摩学习。教师学习名师如何授课,学生也亲眼目睹了同龄的孩子是如何学习古诗诵读的。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古诗的兴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师生诵读技巧。

(二)加强古诗教学的教研工作。我校实验教师在积极投身课题研究的工作,教研组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古诗诵读教学的专项研讨工作,并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古诗诵读教学大练兵。我校课题组长王伟面向全市开课,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市教科所专家的一致肯定。

(三)诵读经典诗文。因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所选诗文只要求大致理解其内容,了解人文背景,学习传统民俗知识,并发掘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记忆黄金期,引导他们尽可能多的诵读经典诗文,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导向。

(四)积极参与中心课题组组织的各项活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在有限的经费里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组的学习实践活动。先后派实验教师远赴江苏太仓,甘肃酒泉等地观摩学习。并组织学生集体订阅中心课题组推荐的书籍《读懂中国》,使学生拓展视野,传承传统文化展现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开展活动的体会,及时反思总结,不断调整,达到更佳效果。

2、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展示,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经典诗文朗诵会等,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3、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以端午节、清明节为契机,开展手抄报、主题班会、诗词朗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我还提出了韩国申请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的事,同学们愤愤不平,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一定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张明铁校长的实验论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校品味》荣获区一等奖;课题负责人吕玉虎副校长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2008工作报告获市教科所好评并向全市各实验学校推广学习;课题组长王伟撰写的实验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学术指导吴延红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点滴体会》获区一等奖,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实验教师马玲玉的实验论文《浅谈课题研究中的收获》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在酒泉参加的课题组举办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研究员郑夕莲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新思路》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获区二等奖。

2、学生的收获最大,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的实验中,积累的最少学生记诵的古诗文也在百首以上,这不仅对他们语文学习大有好处,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诗歌朗诵水平、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却没有结束。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校全体师生,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长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5

一、本课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体验。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应该承认,这样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有一定知识功底、探究能力较强以及成熟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那对于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却往往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把握得不好。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果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势必将会严重限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事实上,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上,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现象俯拾即是。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比如那些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比如那些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等。我们深信,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对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

教师,为学校发展积聚力量。

3、通过系统的参与式校本研修活动,自主更新有效教学的观念,转变低效教学的行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达成高效的教学。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2、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4、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估的研究。

5、课堂有效教学的课例、案例研究。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反思课堂,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调查、了解,收集问题:对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学的问题所在,分析阻碍教学效率的成因。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明晰,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哪些环节是高效的,哪些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炼出对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分学科有针对性的归纳本学科的问题指向。

2、分析、规划: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

3、逐步推进:通过教学研究课,课后教研,反思,整改,边实践边调整策略,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整体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总结提炼:边实践边总结,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

5、全面推广:推广有效教学的操作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教学反思,影响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分析,调查、了解、收集问题。

2、文献资料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

3、个案分析法:分班级,学科为研究对象,跟踪听课,教研,整改。发现一个问题点就要研究应对的措施,以点带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提高。

4、行动研究法:各学科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上大胆的改革。

5、经验总结法:每个教师做倒课课有反思,有交流。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三)技术路线

1、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理论专家、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保障科学研究的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

2、根据教师的发展愿望和教师的特长,各学科成立核心研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充分运用我校的教师资源和团队力量,高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提炼出“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4、以本课题研究为载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2008年12月申报,2009年1月批准市课题,2009年1月启动研究。主要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组织准备阶段。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本校 “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2.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行动研究阶段。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课型模式

1.课例引路策略

实验启动阶段的教学调研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尝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学习活动。然而,不论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还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之间、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为此,我们通过举办各级各类课改展示或研讨活动,以“优秀课例”来引领其他教师实施教改。例如,在每年举办的“素质教育开放周”和“芜湖课改观摩暨学术报告会”上,我们结合日常调研,选拔一批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下令的教学骨干开设示范课。结合说课与讲座等活动,使教师感受教改方向,把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课型。课改以来,我们利用各种途径,举办课堂教学研讨会,开设示范课和研究课。在这种课例引路的教研活动中,广大实验教师不仅享受了新课程理念、领略了教改思路,而且在非实验年级教师中也产生了较好的辐射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2.成果引路策略

在几年时间的新课程实验中,我市积累了一些优秀教学经验和一大批教学成

果,为使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及时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我们结合市“四优作品”评比活动(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教学课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部分作品汇编成册,择优出版,并及时将相关材料下发到教师手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广泛的指导。我们汇编了《课改实验工作通讯》,及时报道学校实验动态,围绕课堂改革等课改热点问题,开辟研讨专栏,介绍优秀经验和做法。我们分别就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进行了专题介绍,有效地引导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为广大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二)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概而言之,就是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如何使这种原则性要求具体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呢?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转变学习方式应找准生长点。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探求多样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强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大力倡导和鼓励广大实验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堂操作模式,同时,为了给广大实验教师以示范和指导广再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注重实效性。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我市在转变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做法是:

1.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生活化和可选择性。

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注重体验,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培养情感意志。

5.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6.精心组织,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切实加强常规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师生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广大师生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贯彻在全市日常课堂教学中。

1.有效备课

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要大致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有效的课时计划不仅要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我们中学语文、英语、数学、化学等学科都以年级备课组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同时运用电子备课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有效备课。

2.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案中就要设计好怎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教师引入新颖而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告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亡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和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

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以它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我市在实施中,对教师的讲授不仅作了一些硬性规定,而且始终强调讲授也要具有启发性。讲授不等于灌输。

3.有效提问

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4.有效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能够极大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因为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回答的问题。

5.有效激励

期望是一种鼓励,鼓励并不限于口头的表扬和赏识。当学生开始一项新的任务时,一种支持性的、安全的、开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鼓励,这种课堂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开始新的或不熟悉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到你所布置的任务是现实的、重要的,你将帮助他们成功地做完,必要时,他们会得到你的帮助,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则可能带来教师的更大投入。教师对学生的这种

积极态度和努力行为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努力获得成功。

(四)坚持课题带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明确的教改思路、一种可资操作的教学模式,固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然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形式的变化,而是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我们坚持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审视既定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模式,以教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开展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校和教师最欢迎、也是使用最普遍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广泛的听课、调研和座谈表明,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分组方式不合理、组内分工不明确、学生参与面窄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事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我们探究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任务,着重研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通过学科研讨、观摩教学、教师座谈和学校交流等活动,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模式。

2.有关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是以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显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几乎丧失殆尽。而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为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调查、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相对接受式学习而言,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也更适合理科教学。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如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为相关学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五)以研究优质课为切人口,区域推进,全面改革课堂教学

每学期开始,我们制订了推进优质课研究工作的管理政策,确定每年的工作重点,促进课题组的自主研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课题组组织本校的优质课研究工作,推进本校优质课研究工作的开展,区域推进的管理局面开始形成。

实践告诉我们,要推进优质课研究,根基在学科,关键在评价。为此我们开展了各学科优质课评价标准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明确优质课实践的基本要求,规范教师的听课、评课和教学研究活动。优质课评价的基本标准分为两部分,一—为优质课评价的主要项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课堂关键要素;二为优质课评价表,分别对各个项目列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权重、分值。

“优质课”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优质课”研究要发挥更大的成效,必须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和喜皆发展。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优质课”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发展。“优质课”研究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锻炼和发展机会,更因其体现行动研究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对课堂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优质课”研究完全可以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优质课”研究与教研组建设相结合,促进教研活动内涵式发展。

五、实践成效分析

1.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官余青老师的好课观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

促发展”,她的语文课简约而丰实,学习氛围热烈。她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获得了片教导主任评优课一等奖。朱洪林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他多次承担区级、片级公开课,且每次都有创新的设计。

3.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六、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上一篇:有关低糖水果番石榴的作文下一篇:建筑公司年度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