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事迹报告

2024-06-04

道德模范事迹报告(精选6篇)

道德模范事迹报告 篇1

**,男,汉族,1990年4月出生,山西太原人,共青团员,现任*****班长,分团委副书记。

自2010年9月入学以来,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妥善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努力做到全面发展。具体如下:

一、思想方面:认真学习,与时俱进

自从进入大学校园,我就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积极上进。我常以古仁人志士为榜样,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谨记“上马击狂潮,下马草军书”的豪情壮志,关心国家大事,针砭时政。即使“诸公谁听出尧策,吾辈空怀犬亩忧”,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深知,肉食者鄙,重整河山待后生!我能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校园安全团结,正直勇敢;遵守学校及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曾参加政治学习,系统全面的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学会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理论,在活动中实践理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习方面: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努力获取知识是学生的天职,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我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一直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地学习每一门功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始终保持端正、谦虚的学习态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课下虚心向周围的同学请教,认真预习并按时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课余时间有计划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知识。作为一名学生,不断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依然是现阶段的主导方向,是个人发挥先进性、能为毕业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摇篮。我认为,我们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汲取,也应该关注社会实践的学习。因此,她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深刻地明白到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必修课。另外,我还积极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来不肯放松一丝一毫,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我觉得,虽然自己不是最好的,但拥有不懈奋斗的意念,越战越强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作风,才是最重要的。

三、工作方面:认真踏实,团结同学

作为学生干部的一员,我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真正做到为同学们服务,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以身作则。去年,在大家的配合与帮助下,我举办了系里首届朗诵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获得大家的好评,赢得了老师的肯定。同时,我还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做好老师与同学们沟通的桥梁。

四、生活方面:积极乐观,勤俭节约

在生活中,我坦诚乐观,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最佳的姿态面对挑战,自强自立,敢作敢当,在逆境中创造奇迹;我一直保持勤俭节约、乐观正派的生活作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礼貌谦逊,以一颗真挚随和的心与人相处,所以一直以来,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热爱青年志愿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热心公益。

五、实践方面:不怕吃苦,体验生活

实践才能更好地吸收所学的知识,我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些经历使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交往,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并且我将会更加勤奋,为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取得了进步,但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距离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实事求是,戒骄戒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坚持勤奋努力、认真踏实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先锋模范作用,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力争使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

道德模范事迹报告 篇2

一场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 干部职工听完大喊“不过瘾”, 应要求连续进行了十余场的子公司巡回演讲, 之后又被十几个矿 (厂) 相邀“加场”, 职工们拉着孩子来听讲, 道德旋律在百里矿 (厂) 区广泛传唱;

一场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 吸引了全省十几家兄弟单位观摩学习, 学资料、观现场, 纷纷给予“活动这样搞才算成功”的高度评价;

一场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 被全国各大媒体深入报道, 仅巡回演讲期间, 就被光明日报、河北工人报、河北新闻网等40多家媒体跟踪宣传, 被誉为“实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版”;

一场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 其影响从企业走向了社会, 所到之处, 不仅在本企业职工中反响空前, 而且企业所在的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也纷纷主动观摩, “带着纸巾听报告”成为一大特色。

……

金秋十月,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 冀中能源“大爱冀中”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六个一”工程 (即建立一个道德模范库、建设一个道德网站、制作一首道德歌、开展一次道德典型评选、组织一次道德模范事迹巡回演讲、推出一次道德模范事迹展播) 也迎来了盘点的时刻。10月15日, 一场别开生面的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在冀中能源总部如期举行, 一张张至真至美的面孔点亮了冀中能源人的目光, 一段段至柔至善的故事震撼着冀中能源人的心灵, 一个个至情至理的传统文化经典诗句触动着冀中能源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情感。12万冀中能源人一起感受着来自身边道德的温度和力量, “感动”成为这个秋天最深刻的记忆。

10月16日至25日, “大爱冀中”道德模范事迹巡回演讲十场, 热烈的掌声、湿润的双眸、广泛的认可, 这场只有7个人的报告会引起了12万冀中能源人的共鸣。报告团所到之处, 场场爆满。职工家属称之为“一堂让整个企业为之动容的道德大讲堂”。

一场企业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 缘何会引起如此的感动和轰动?

企业说:这是时代和形势最需要的

就全国大的形势而言, 身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提速的变革时代, 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 迈向富裕之路的人民群众更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面对社会上一些物欲膨胀、道德缺失的现象, 人们呼唤这种主流的价值导向能给予前行的力量, 期待这种精神信仰的引领能满足多元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有效整合社会意识, 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十八大以来, 全国上下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而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來, 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将“道德与法制”紧紧相连。

就煤炭大形势而言, 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蔓延, 煤炭市场告别了“十年黄金期”, 企业经营发展形势严竣。2014年, 经济危机下的煤炭市场寒意更浓。虽然冀中能源上下在工作和思想上都做好了准备, 但“利润下滑、经济下行”的凛冽, 在职工们心头依旧刻下了无以言说的疼痛。无奈、焦虑、紧张、担忧的情绪一点点地在生成和蔓延。

人, 是需要信念和理想的,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 越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和引导职工抱团取暖、与企业一起迎难而上、共度时艰, 唱响“大爱冀中、凝聚冀中、奉献冀中”的主旋律。所以, 从年初开始, 冀中能源党委就进一步深化了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大爱冀中”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成为引领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全年主线, 将“寻找身边道德英雄、发掘人物精神内涵,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彰显人性真善之美”定为“大爱冀中”主题道德教育活动的思想内核。也正是有了这个触及心灵的谋划和定位, 职工家属最本源的情感呼之欲出, “感动”二字直触灵魂。

在和谐企业的理念之下, 这次主题实践活动历经10个月, 其时间跨度、范围广度、拓展深度实属空前。尤其是备受关注的道德模范评选, 严格按照各单位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环节有序推进, 使评选的过程成为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 更成为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 各子公司也纷纷推出本单位的道德模范, 形成了一股全企业性的热潮。广泛而深入参与的干部职工家属是这次活动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基础。事实上, 随着活动的深入, 整个活动中涌现的“感动”远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与体现, 在道德的感召下,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动”, 越来越多的“感动”已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已深入人心, 昭示着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力量的茁壮成长。

2014年10月15日, “大爱冀中”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首度在道德模范表彰会上呈献在干部职工面前:为照顾沉睡的母亲, 放弃上大学的李亚宁;结婚28天妻子瘫痪在床, 用14年精心照料来坚守爱情的任志树;弱肩挑重担, 带着养父出嫁的张晓凤;无私奉献, 带着女儿进山村陪病重老人过年的杨莉芹;大孝之心感天地, 17年痴心寻母的班发成;一心扑在工作上, 轻伤不下火线的田权;永不放弃, 帮助耳聋儿子走出无声世界的赵红。7位道德模范人物的真实事迹, 深深地触动着干部职工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让干部职工一次次因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 随着真情讲述而泪眼婆娑。

可以说, 这场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 准确抓住了在企业转型时期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的精神需求变化的脉搏, 适时顺应了职工家属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当然, 企业也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冀中能源董事长王社平在表彰会上明确提出: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 报告团巡回所到之处, 各单位“一把手”必须亲自推动参加。也正因为如此, 这场以“感动”为标签的道德报告会顺利走进了基层, 走进了职工, 于润物细无声中铸造了一个引领冀中能源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职工们说: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报告

李双甫, 冀中能源宣传部工作人员, 从开始筹备到跟报告团巡回, 他参与了全部过程。他在微博上, 用最朴实的话记录了巡回演讲路上最让他感动的照片和文字:

在邢矿集团, 报告会刚刚结束, 就看到郝贝贝走出了报告厅, 眼睛红红的, 一见面拉着我说:“李哥, 电视台的记者还在吗?刚才一边听报告一边接受采访, 脸哭花得像个小猫, 这形象让人看到多不好意思!”正说着, 工程公司小夏拍了一下我的肩, 捂着肚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去:“刚才一直想上厕所, 但怕错过了听报告, 这场报告会太感人了!”

在峰峰集团, 听完报告, 峰峰集团的董事长陈亚杰当场做出向报告团成员张晓凤学习的批示:张晓凤不离不弃, 精心照料瘫痪养父的事迹, 彰显了一个普通人身上的美德和力量, 让她无愧于“大爱义女”这个称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广大干部职工以张晓凤同志为榜样, 立足岗位, 创优争先,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善举成为涓涓暖流, 让爱心汇集强大力量, 让道德成为奋进航标, 照亮我们每个人前行的路, 汇聚起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正能量。随后, 《中国青年报》就以《带着养父出嫁》为题对张晓凤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 湖北电视台的“大王小王”也致电企业:为张晓凤照顾养父的事迹专门做一期节目进行宣传。

在邯矿集团, 500多人的大会场, 座无虚席。听报告中, 职工们一遍遍地念着背景视频片子里传统文化的经典诗句, 用心体会着其中的深刻道理。当报告会结束、报告团成员集体谢幕时, 全场听众自发起立鼓掌, “手拍红了都没察觉, 总感觉这样才能表达对道德模范的敬意!”一位老工人这样告诉我。他说, 现在的孩子生在蜜罐里, 很多孩子因为溺爱变得自私任性, 是该让他们学一学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了。

在华药集团, 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国资委相关领导带着省属十几家企业的宣传部长亲莅现场观摩指导, 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会最后, 道德模范赵红带着刚刚结婚的儿子、儿媳一起走上台, 当耳聋的儿子用特殊的发声向企业和大家表示感谢时,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国资委宣传处处长张瑞娥情不自禁走上台, 与报告团成员一一拥抱, 眼眶因为感动而一片濡湿。

在张矿集团, 当地县委宣传部从网上看到相关活动的宣传, 县委常委带着各区宣传人员主动前来学习观摩。报告会后, 宣化县李常委向报告团团长骆志胜发出邀请:“希望能来我们宣化县再作一场报告, 我们太需要这个了。”然后, 他拉着报告团成员的手, 久久不肯放开。特别是走到李亚宁面前时, 专门询问了她母亲的情况:“我家孩子和亚宁一般大, 真该带着她来听一听, 亚宁放弃上大学来照顾妈妈, 不容易呀, 这孩子太好了!”

……

道德宣讲十场, 5000多名职工家属现场倾听, 7万多职工家属通过企业内部电视和网络进行了学习。“感动”如潮水般一次次汹涌而至。什么是感动?什么样的感动能让这些坚如钢铁的煤矿一线工人全场落泪?邯矿集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润山说:“不同的时代对感动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听众对感动有不同的感觉, 它是对大美生命的憧憬, 是对纯洁灵魂的怦然心跳, 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善良寄托。这些道德模范都是我们身边的人, 当面对真实的事迹时, 想不感动都难!”

是的, 没有谁能够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 但从活动开始, 冀中能源党委就知道, 寻找和创造一份属于冀中能源的“感动”, 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 它一定是属于整个企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 是能让绝大多数职工家属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冀中能源党委, 就很恰当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他们一路坚持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使每一个道德模范事迹的讲述更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关照和真实的思想意境, 从而确保了报告会的“感动”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 而是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 源于人生抉择的震撼, 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邯郸、邢台、石家庄、井陉、张家口, 从南向北, 十余场报告会一路走下来, 每一场都让现场干部、职工家属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一场还没有结束, 下一场的单位就早早打来电话催促起程。子公司下属很多矿厂的党委书记纷纷打来电话, 提前邀请报告团在子公司巡回结束后, 来本矿厂给职工家属们讲一讲。“这场报告会, 有夫妻恩爱不离不弃的, 有孝敬老人无怨无悔的, 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每一个故事中, 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它用最朴实和真实的话语告诉我们, 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才是最美的。”专门让妻子带着孩子听了一场报告的国际物流一名职工深有感触:“儿子今年上六年级, 正属于叛逆期, 过去经常跟他妈妈顶嘴。听了这一个个孝的故事, 孩子回家就写了很长一篇心得体会。今天早上, 还给妈妈剥了一颗鸡蛋塞到嘴里。报告没白听, 孩子懂得孝顺了。”

的确, 这些来自身边的道德英雄, 他们或因敬业而忘我, 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 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 纯粹得让人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 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大爱而奉献, 无私得让人感动。而“感动”作为这个活动特有的标识, 在活动不断深化中, 已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 突破了行业和地域的界线,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深深地烙刻在了每个冀中能源人的心灵丰碑上。

报告团成员说:这是一个从觉他到自觉的过程

冀中能源党委副书记高同燕介绍说:“道德巡回报告, 这项作为‘大爱冀中’主题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亮点工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下了大功夫, 始终以巩固职工思想基础、凝聚职工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 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 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 通过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 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 大胆创新, 不断探索。要做, 就必须要做出感动的效果。”正是这个明确的活动宗旨, 一路走下来, 道德巡回报告会以其独特的“感动”在企业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使崇高和践行道德不仅那样真切地走进了听报告的干部职工家属, 也使道德模范和参与巡回的演讲者深受教育。

冯金梅讲述的是班发城17年寻母的故事。每讲一次, 她都会被感动一次。她说, 在邯矿演讲时, 她看到班发城就坐在第一排, 眼泪随着故事的深入一串串地掉下来。“当时我的鼻子一酸, 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父母在, 不远游。平时工作忙, 并不是经常去看望, 与班发城相比, 感觉能经常守着父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十月胎恩重, 三生报答轻。这次巡回一结束, 回家第一件事我就去看看父母。”

杨莉芹作为这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 讲述的是自己爱岗敬业的故事。巡回期间, 她刚刚拔了牙, 因为消炎不及时, 腮帮子肿得老高, 但她坚持把十场报告做完。“传播大爱精神, 不是我个人的事, 而是一项政治任务, 我必须要完成。”

李亚宁自从放弃上大学, 专职在家里伺候母亲开始, 就没有离开过母亲。这次巡回报告, 她是第一次出远门, 第一次这么长时间不守在母亲身边。巡回第三天时, 小姑娘想家了, 在赶往下一站报告会的路上, 她抽空给家里打了电话。父亲把手机放在母亲嘴边, 虽然躺在床的母亲仍说不了完整的话, 但“妮, 想你”三个字通过话筒一传过来, 小姑娘的眼睛就湿了。“我想妈妈, 可是不能半途离开。莉芹姐病成那样还坚持, 我也不能拉后腿!”

刘亚, 华药职工, 刚接到演讲任务时, 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以前参加过很多次演讲, 职工一般都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在听, 左耳朵进, 右耳朵出, 没什么意义。而且, 这一巡回就得离家半个多月, 孩子还小。但是每到一处, 都受到职工家属的热烈欢迎, 尤其是看到很多人听完道德模范事迹后的感动, 心里就很有传播爱的成就感。开始时, 我的任务是感化和感动更多的人, 在这种大氛围下, 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种感动中。”

这种从觉他到自觉的过程, 让报告团成员把每一场报告都当作是一场自我思想觉悟的提升课堂, 一遍遍的真情讲述, 口干了, 上火了, 嗓子哑了, 但无论什么困难, 没有一个人喊苦累, 没有一个人提出离队。讲述爱岗敬业模范田权事迹的李永红说:“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 它源于一种‘大爱’, 只有懂得这种‘大爱’, 只有对道德模范了解得深, 才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10月25日, “大爱冀中”道德模范巡回报告会在各子公司暂告一个段落后, 又接到各矿 (厂) 的盛情邀请。这说明, 它在冀中能源, 乃至社会上带来的“感动”温度, 正在持续升温、传递和延续。用冀中能源总经理张建公的话说:“‘感动’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 我们是想通过这种活动, 让感动成为一种力量, 成为一种方向, 让道德高尚者的示范作用, 带动起一个个群体和个人, 鼓舞精神、凝聚人心, 使职工家属无论是在过去的好日子里, 还是在当前的紧日子里, 都能以一颗宽容、乐观、真诚的‘大爱’之心来面对, 齐心协力建设和谐企业。”

道德模范王金考事迹宣讲报告 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今天要给大家宣讲的这个人是合阳县同家庄镇北长益村二组村民王金考先生,他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楷模提名奖‛、陕西省首届‚见义勇为‛道德楷模、渭南市‚第二届道德楷模‛、合阳县‚学雷锋标兵‛荣誉获得者。他的先进事迹被《陕西日报》综合报道,省电视台第八频道播报,渭南市、合阳县电视台也分别做了专题报道。

王金考先生出生于1951年,现年63周岁,1969年入伍,19 入党,1974年退役后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我们之所以向大家宣讲他的事迹,主要是因为他身上的正能量一旦辐射到我们,便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驱使着我们也必须将他的正能量传递出去才能心安理得,从1970年到2013四十多年间先后做好事上百件,挽救鲜活生命14条,无论是从军投戎、在家种田还是在外务工,他总是人走到那里好事就做到那里,道德楷模的光辉就闪耀到那里。抢险救灾、扶弱济困、赈灾捐款各项善行善举中经常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他总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2008年3月,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学雷锋标兵‛;2009年9月被评为‚渭南市第二届十大道德模范‛;同年12月,被授予‚陕西省第一届道德楷模—‘十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9月,荣

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我觉得,王金考之所以被誉为‚合阳当代活雷锋‛,是其多次勇于担当救人于水火、保护集体财物于险境积善行德的必然回馈,从本质上说是他是言行是他善良淳朴、向上向善光辉内心世界的外化,也与他投身部队,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以前他自己做过宣讲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做一辈子好事,当一辈子好人。今天,我们就继续沿用这个题目讲下去。

第一篇章 生命关口 勇于救人

谈到救人的故事,兴奋和激动便自然流露在他的脸上,仅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救过3个人,一名是落水的儿童,两名是跳池的妇女。令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第一次救人的情景,那是1963年冬季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当时他还是一名初中学生,正在离涝池边不远的草地上放羊,忽然闻到一阵哭闹叫喊声,只见一名妇女光着脚哭闹着奔向村子的涝池,后面的人边追边喊:‚挡住她,挡住她……‛他寻么着这名妇女准是和谁闹了矛盾,一时想不开,想通过跳水忘却不愿承受的一切。他跃身而起,于是拼命向捞池跑去,还没等他跑到跟前,那名妇女已经扑咚一声跳进了水池。这涝池足有六七米深,当时又是零下十几度,已经结了一寸多厚的冰,只有人们为打水而敲破的一个1米左右的冰窟窿,稍有耽搁,这名妇女就会冻死在池底。面对此情此景,他容不得多想,不顾一切地跳下了捞池救人,冰水寒冷刺骨,棉衣被

水一泡直往下沉,他又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捞成年人,没几下就感觉呼吸紧张,气息跟不上用了,但他心里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既然跳下来了,就不能打退堂鼓,就一定要把人救上去。他咬着牙,左手拖着妇女,右手敲打冰面,在岸边众人的帮助下,终于把妇女救上了岸,才松了口气,浑身的力气也用的差不多了,等大家把他送回家时,他四肢无力,不能动弹,身上的棉衣已经凝结成冰,难以脱下,因此大病了半年之久,至今留下了腰腿疼的毛病。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先后救人5次。1970年夏天,他们几个战士在排长***的带领下,去天水步兵学校执行任务,休息时闫生民等几个战友下泳池冲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稍懂水性的闫生民不慎跌入了深水区,任凭手脚使劲扑腾身子却直往下沉,情况十分危急,看见战友有生命危险,他义不容辞,一头扎下水池奔深水区而去营救,顺利回营后,救人的消息迅速传遍营地,他因此受到了营党委的嘉奖,被评为‚五好战士‛。1974年10月,本村青年刘万虎因病导致精神失控跳入村东的水池,他及时将刘万虎救起。尤其是1978年,在抽黄工地上那次,据他回忆,一想起那事就令人心魂不定,后怕连连。当时他担任同家庄公社炸石队的带工队长。一次查炮时,队友王天祥身边的哑炮突然无故爆炸,一声巨响,乱石四崩,王天祥倒在血泊之中,即便是从军多年的他也没见过那样的情景,当时也是内生恐惧,恨不得一口气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躲避,但队长的职责、做人的良心拷问和

驱使他战胜畏惧、冒着危险,背着王天祥踏着乱石跑向山下,就在这时,不远处又有一哑炮爆炸,霎时眼前天昏地暗,硝烟弥漫,四周乱石横飞,如同真正的战场一样,一块飞石打向他的脚踝,将他和王天祥绊倒,正好磕到了前边的一块大石上,几颗牙齿一起碰掉,左小腿也被炸伤,身上前后上下八处负伤,鲜血直流,眼冒金花,但部队多年的教育给了他顽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冒着随时有哑炮再爆炸的危险,忍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他咬紧牙关,终于将王天祥背到了医院,天祥得救了,他的右脚趾从此却变为畸形,身上留下了8处伤疤,每逢重体力劳动或者阴雨天,新老疼痛就一起向他侵袭,每个月要花二三百元的药费来维持和缓解。

用他的话说,为救人落下伤疤,虽然痛苦,但我义无反顾、毫不后悔!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又先后救过6人。1980年救了跌入沟底的王社民;1982年救过从山崖上摔伤的王黑勤;1994年组织村民抢救连人带车掉到了深沟的王占虎;1997年救了本村因吃果子落入沟底的小孩小杰;2006年冒着大雪送骨盆骨折而儿女不在眼前的70多岁老人杨仓善;2009年6月抢救过因误服药物神志不清而险些落入深沟的中学生王波。最近的一次救人是2011年2月21日,在赴三原县打工途中,看到行人遭遇车祸,王金考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随同医护人员救起伤者…………

二、危险时机 勇于抢险

人常说,救人如救火,其实救火也是救人,1974年,他

退伍回乡担任生产队长。5月份,他带着群众在村北沟里开地,本队社员王栓红不小心掉到了百米深沟里,血流不止、不省人事,因为是沟地,当时也没有车辆,他心里着急,二话没说,背着王栓红跑了二里多路,把他送往同家庄地段医院。1974年8月,本村一队柳纪斌家里突然失火,柳纪斌家是队里的粮库,周围又是几十座木房相连,火势一旦蔓延,全队人的生活将成问题。当时他正带领社员在村边地里锄地,看见了浓烟冒起的方向,便觉形势不妙,便和大家直奔火场。到现场后,我上到房上将大家递来的水一桶桶泼向火势凶猛的地方,身上多处烧伤都没察觉,直到大火扑灭后才到医疗站进行包扎。

2007年后季,他到山西省永济市混凝土搅拌公司打工,具体活是清扫工地卫生。这个公司担负着永济市80%建筑工程的供料,职工家属400多人,机械设施近百台,光一台日本进口水泥泵就值180万元,内有大型储油罐3个。11月5日早上,我正在打扫卫生,忽然听见有人大喊:‚油罐顶上起火了,快来救火!‛他定神一看,原来紧挨油罐的平房顶上的电线起火了,如不及时排除,油罐就有起火爆炸的危险。当时现场工人虽然不多,但都吓得束手无策,按理说,他是一个带病打工之人,完全可以袖手旁观,也可以打电话叫人,但情况紧急,部队首长常说的‚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半步生‛激励着他,想到油罐爆炸后可能产生厂毁人亡的后果时已经容不得他再有丝毫的犹豫,所有的思虑都归为一个想

法,那就是想尽办法、奋不顾身救火、救工厂。于是我快步跑向危险区,沿着油罐与平房间一米多宽的缝隙爬上屋顶,先用扫帚拨开电线,再脱下棉衣扑灭了烈火,避免了一场特大事故的发生。事后,公司经理送来了2000元的奖金,并向永济电视台推荐宣传,都被他谢绝了。

2013年3月的一天晚上,劳作了一天的王金考已经进入梦乡。午夜时分,村支书打来紧急电话,村东的沟地突然起火,直接威胁着村民几百亩花椒林,情况十分危急。一听这话,他急忙从炕上爬了起来,迅速穿好衣服,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铁锹直奔起火点。他一边组织群众扑火,一边奋不顾身的冲在最前面灭火,自己的衣服、头发被烟熏火燎也全然不顾。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大家有序组织、奋力灭火,几百亩花椒林避免了火灾的侵袭。

三、金钱面前 拾金不昧

1984年秋天,他到地里干活时,看到一头黄牛在地里四处游荡,乱啃庄稼,吆喝主人,又无人应声,于是便将黄牛牵回家里,喂养了20多天,后多方托人打听寻找,最后才知晓是百良镇马家庄李金儿丢失的。第二天,便把黄牛送还给了他。2007年5月,在108国道等车时,他拾到人民币3千元,当时既无失主,又无旁观者,即使装到自己口袋里也绝对不会有人知道,但他却在想:丢钱的人可能要办什么紧急的事情,才一下子取了这么多钱,丢了钱,现在心里一定 6

很着急,如果有急事,也可能会因丢钱再添乱子。因此,他四处张贴招领启事,终于找到了失主——韩城市范村的张宏,张宏拿出500元要表示感谢,又被他直言谢绝。

此外,他还热衷于村上和社会的公益事业,村里打井建校、修路修渠,他都积极参与,带头捐款。汶川地震后,他还专程到县民政局捐款,为灾后重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在生命紧要关头舍身忘己的去救人,在公私财务受到威胁时勇往直前的去救灾抢险,在捡到他人财物后主动归还,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值得大家尊敬和学习的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而王金考正是这样一位好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道德要求。

最后,我想用王金考先生的话为他的故事结个尾,‚其实没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一个受部队教育多年的退伍军人应该做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活到老,把好事做到老,为群众服务到老。‛

道德模范事迹报告 篇4

报告会发言材料

尽做人的本份尽村干部的职责

力所能及的为群众做点好事

黄甲铺乡灵岩村党支部书记黄旭初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尽做人的本份,尽村干部的职责,力所能及的为群众做点好事》。说句心里话,组织上安排我到这个台上来发言,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汇报的好机会。其实我的内心也很惭愧,担任村干部近18年来,虽然在孝亲敬老、扶残助孤等方面力所能及做了一些工作,但离组织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借今天这个机会,将我多年来所做的点滴善事和个人的感受向各位领导作个汇报:

第一、孝亲敬老是做人的本份。

我虽读书识字不多,但也还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孝敬父母更是天经地义,只可惜我的父母过世得早,我想尽孝也没有机会,但我提醒自己,就算父母不在了,做人的本份还是不能变。说来也是有缘,1989年,我们村的五保户杜少清

因为住房倒塌无处居住,村里正开会商量着把他家安在哪儿的时候,当时还是组长的我,看到老人无儿无女没有依靠,就主动跟村里表了个态,说就让他挨着我住吧,反正我家里也没有老人。就这一句话,村里在我家房子东头给杜少清搭了个偏屋,添臵了些生活用品,从此老人就和我隔壁而往生活了16年。16年间,除大米和油等物资是由村里向民政部门争取的外,他的日常生活基本都是我照顾的,如用电用水、平时吃的菜和烧的柴火都是我给他提供的。那时虽然我年轻事多,但是每天回到家我都要抽空到他那边坐坐,拉几句家常,他也常常是要等到我晚上回家了才能睡得安。我的老婆孩子也受我影响,从来没有嫌弃过他,经常主动照顾他。我们家里来客或者逢年过节,都把他接到一起吃饭,改善改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少清的身体越来越差,尤其是到2002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后,他的衣食起居基本都要人照顾。说实在话,那段时间我真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帮他洗澡、洗衣,送饭喂饭,有时还要端屎倒尿。1年后,老人的病情更加恶化,大小便失禁,被单、棉絮经常被尿湿,我不忍老人遭罪,不仅经常帮他清洗,还将自己睡的棉絮换给他睡。为了治好他的病,我背着老人四处求医问诊,垫钱抓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精心照料,2004年老人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2005年乡里敬老院建成后,乡政府领导考虑我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事多照顾他不过来,就劝说我将老人送到乡敬老院照料。我起初不肯,因为和

他一起住了十多年,现在要将老人送到敬老院,我还真是舍不下这份情谊。但我反过来一想,乡敬老院的条件较好,也确实比住在我家里要方便得多,加上乡敬老院院长刚好是我们村的老支书,他反复劝我把老人送到敬老院有他照顾尽可放心。就这样,2005年杜少清老人离开我家住进了乡敬老院,3年多来,我仍然还是关心着他的疾病和生活,经常挤时间到敬老院去看望他,带给老人一些好吃的东西和换季衣物,每次去看到他过得还好我就感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第二、扶残助孤是村干部应尽的职责。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庭出身贫寒,在我12岁那年我的父母就过世了,我们姐弟5个孤儿相依为命,靠大拉小在艰难中长大成人。这在我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我后来扶残助孤的原始动力。早在70年代,我们村里就有这么一家特困户,男的叫张立山,是个残疾人,女的叫许碧仙,患有痴呆症,一家因为住房被火烧毁,就干脆全家在外流浪靠讨米赶酒为生,到了80年代由县民政局遣送回到我们生产队里,当时我是队里的生产队长,帮助他家脱贫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我头上。为打消他们再次外出讨米赶酒的念头,我多次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劝他们改掉好吃懒做的恶习,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为了让他们有个安身之地,我当时自己拿出300元钱,加上从各级争取的几百元资金帮他们修了两间简易的房子。1994年,我担任村干部以后,对这一家人更是关爱有加,随后的3年里,张立山夫妇相继去世,他们的后事都是靠我牵头帮忙料理完的,我还为他们守了两夜灵堂。两位老人留下的傻儿子张其军,是一个除了会吃饭穿衣外什么都不会干的二楞子,没有人管教肯定要饿死。于是,我又担起照顾这个孤儿的责任,不厌其烦地教他耕田施肥打药,教他种麻刮麻晒麻,一遍不会教两遍,两遍不会教三遍,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这个在全村人看来最无可救药的傻子,最终也学会了种田糊口的全套活计,我这才松了口气。

在照顾孤儿张其军的同时,我还牵挂和支助着村里的杜连桥、黄未来这两户残疾人的家庭。这两对夫妇均是双目失明的残疾老人,居住的房子极为简陋,杜连桥一家人原来还是住在田坎上搭的一个茅屋里,我看不下去了,就日夜为他们跑乡里县里讨钱,终于在2005年和2007年争取到了8000元拨款,加上多方筹借到的12000元钱,为他们这两户困难家庭各修建了一所面积为110平方米的爱心房。在房子修建时,我不仅发动当地群众帮忙,自己还义务帮工30多个,我甚至拿出了自己家里准备修偏屋用的木材给他们做檩子。新房子修成以后,我经常到这两户串门,了解他们有些什么困难,有时还帮助他们做些挑水、劈柴等力所能及的小事。

第三、让本村弱势群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还任重道远。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村里党员群众既然都相信我,选我当上了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我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村里最需要帮助的群众,为他们谋福祉,和他们同甘苦。我们村里目前还有8个五保老人,近30个困难低保户,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使他们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我也深知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人人都来关心老人,关爱弱势群体,才能够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作为一名村干部,我试着用自己的这份孝心去敬老孝老,同样我也尝试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唤醒全村人民的尊老敬老意识。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让村子里的每一位老人都安度晚年,让每一户困难家庭都脱贫致富,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道德模范事迹报告 篇5

心 得 体 会

2012年3月26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构筑贵州精神高地”——2012贵州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安顺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管群致开幕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主办单位的负责同志及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驻黔解放军、武警官兵、各行各业的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是在全省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大力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背景下举行的。报告会通过演讲员讲述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主持人现场采访道德模范、嘉宾宣读评价词、嘉宾感言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彭天文、周家德、张蕾、周科春、石健成等5位道德模范代表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整场报告会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感人肺腑。演讲员的精彩讲述和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使到场的观众深受感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在会场响起,很多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报告会前,管群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省自中央文明委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来,涌现出韦正雄、李泽英、阿里木江·哈力克、张蕾、蒋行远、朱昌国、石健成等121名全国、全省道德模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境界震撼人心,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闪烁着新时期贵州精神的时代光芒,更彰显了全省各族人民巨大的道德力量。他们是贵州人民的骄傲和榜样,是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体现!

他强调:当前,我市处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发2号文件精神,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对于进一步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安顺、建设安顺的热情,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构筑贵州精神高地,实现后发赶超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学习他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学习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通过这次道德模范巡回报告活动为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学雷锋活动、向道德模范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学习道德模范与学习雷锋活动、“创先争优”、“四帮四促”等活动结合起来,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践行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安顺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不断提振安顺人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熊宗仁同志对5位道德模范代表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做出了重要评价: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在全省形成学习模范、践行道德、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以举办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为契机,大力构筑贵州“精神高地”,进一步弘扬和实践“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最广泛地凝聚和团结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我省实现后发赶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报告会结束时,管群等省领导亲切接见了道德模范代表,管群同志对整个报告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场报告会水平高,形式创新,事迹很感人,很有影响力。我相信,这场报告会所突出的主题,一定会树起贵州“精神高地”的第一面旗帜。

感受感动 凝聚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构筑贵州精神高地”——2012贵州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在各行各业的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中做出报告会。报告会是在全省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大力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背景下举行的。报告会通过演讲员讲述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主持人现场采访道德模范、嘉宾宣读评价词、嘉宾感言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彭天文、周家德、张蕾、周科春、石健成等5位道德模范代表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整场报告会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感人肺腑。演讲员的精彩讲述和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使到场的观众深受感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在会场响起,很多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彭天文,是盘江煤电集团机电分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因为能力突出、技术过硬,先后担任该公司综采维修班班长、高级技师,后被提任车间副主任。1985年盘江技工学校井下电钳专业毕业,分配到盘江煤电集团机电分公司机修车间从事综采设备维修工作后,彭天文一干就是23年。“他和其他很多同龄人不同的是,当别人下班以后休息或者娱乐玩耍时,他却一头扎进《电工工艺学》、《综采维修》、《钳工工艺学》等相关资料和书籍里;除了在工作时兢兢业业、勤于动脑外,在休息的时候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开始翻阅、记录,几乎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彭天文很快就掌握了采煤机维修技术的相关理论。工作中,他对照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反复增加自己的记忆,回到家还要仔细揣摩。“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以后,才能真正上升到技术知识的高度”,我们在他的办公室还看到,通过长达23年的实践,彭天文在机电分公司刘副经理帮助下总结出来的中医诊断法、原理分析法、系统思考法、对比排除法、模拟排它法、机电分离法、概率筛选法、黄金分割法、创新根除法、团队分析法等10套机械维修方法已经成为该公司机电工人学习的教材,他丰富的维修经验正被他的徒弟和工友们广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彭天文,“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唯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创建“检修十法”的蓝领工人!

周家德出生在贵州大方县的一个少数民族山村,因家庭贫困,17岁就踏上了打工生涯。靠着钻劲和勤奋,周家德学会了电工、焊工、木工、金属门窗制作安装等手艺。学到技术后,他不忘回报家乡父老,从家乡带出120多名农民兄弟到城里打工创业,免费培养了来自贫困山区的徒弟1000余人,并出资培训他们获得各类专业技术上岗资格证书,让他们全部就业。有的人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办起了砂石厂、砖厂、种养殖场和建筑施工队等,有的资产已超过百万。1996年,周家德捐资在水城县纸厂彝族乡小学组建了“家德希望班”,使20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并先后资助了10名贫困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2001年,为了使家乡告别人背马驼交通不便的历史,周家德助资修建了家乡公路。在日常生活中,周家德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和关爱困难人群。2005年12月至2006年,先后捐资21万元,帮助2005年在六盘水市民族技术职业学校实习的贫困学生徐丽源,2006年4月在重庆西南医院成功地完成肾移植手术,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2008年至今,他与11位孤寡老人结成对子,从物质和精神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常去六盘水市新兴工读学校,帮助那里的329名失足少年,资助他们衣物和生活用品,并与他们谈心,因势利导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周家德打工20年,把助人为乐的好事做了20年。多年来,为帮助农民工培训就业、希望工程、抗洪救灾、家乡(大方县兴隆苗族乡果木村)通村公路建设、扶贫济困送温暖、抗击“非典”、贵州“百万职工五月送温暖行动”、“ 5·12”汶川地震、抗旱救灾、“4·14”玉树地震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捐款近百万元。而他生活十分俭朴,至今还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住房,家里摆放的还是一台20多年前的旧电视。

周家德是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贵州十大杰出农民工、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道德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把助人为乐进行到底!他说,为人之道有家有德!

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相依为命,孝义如山——张蕾。8岁那年,父亲因患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无光感而完全失明,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村中长辈劝张蕾放弃读书,应该开始学会养家糊口。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懂事的小张蕾流着泪点点头,第二天便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每天天蒙蒙亮,小张蕾就出发了,下地犁田、栽秧;中午还要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夜晚11点才一身疲惫回到家。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平时吃饭,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读懂了女儿的心,懂点二胡的他决定,去沿街拉二胡卖唱乞讨,送自己的一双子女读书。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张正学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2004年,张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印江民族中学。为了不再让父亲出去卖艺乞讨,她在学校食堂里做起了临时工,还利用晚自习之后的时间到夜市去帮别人洗碗,靠每天十元钱的收入来维系父亲和弟弟的生活。2007年,张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顺利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顺利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此时,家中只剩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父亲。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张蕾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2008年,张蕾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租了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月租60元的简陋民房。为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每天放学后,她都必须去给父亲做饭,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行程达10多公里。她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打工挣钱,给父亲买药治病。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的学习成绩从未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并在2010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诚信之火暖人心,周科春。普天电冶公司成立至今,合同履行率为100%,无一笔合同纠纷,涉及销售合同的投诉率为“0”。2009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身为公司董事长的周科春在面临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考虑得最多的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不让每一个员工失业,他艰难地做出坚持生产的决定,并做到不减员,不减薪。

雷锋式的好交警——石健成。2010年1月8日9时,石健成向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报告警情,称兰海高速核桃箐隧道有两车相撞,自己正与协警赶赴现场。9时40分,石健成与2名协警到达事发地点,发现一辆轿车与一辆重型货车刮擦后停在车道内,道路被堵。石健成马上将肇事车驾驶人王某带到公路护栏外了解情况,两名协警同志准备在事故现场设置警示标志。这时,由贵阳往遵义方向疾驰而来的2辆大型客车突然撞上勘查车,造成侧翻倒向护栏外。听见身后的巨大撞击声,石健成意识到了危险,他一把将王某向前推开,自己却被撞倒,当场牺牲。

“他当时是面向路外,背对客车,听到声音后他完全可以一步跳下路沟,但他为了救我,失去了逃生机会。”劫后余生的王某悲痛地说,“客车冲来时我还没来得及转身跳开,就被石健成一把推出2米多远。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为了救我而牺牲。他是一名好警察,值得我一生敬仰。”

在石健成的调研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无形纽带。感情问题决定着执法者的立场,支配着执法者的态度……人民警察来自人民,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交通民警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人民群众视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执法为民思想化作灵魂、融入血液,带着浓浓爱民情去管理、去执法,才能够认真解决存在的执法问题,警民关系才会融洽。”

道德模范事迹报告 篇6

26 日下午,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西宾馆会议楼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军委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会见了第四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同他们亲切握手, 合影留念, 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向光荣当选的全国道德模范表示热烈地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参加会见并出席座谈会。

26 日晚上, 华灯齐放, 礼乐共鸣。在深情回荡的古曲合奏声中,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圆顶演播厅举行。54 位道德模范陆续走上颁奖舞台, 在可爱的孩子和绚丽鲜花的簇拥中, 在主持人铿锵有力、充满哲理的致敬词中, 领取了获奖证书。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活动品味高尚、内涵丰富、气氛热烈,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报道后, 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

如果说, 以前媒体上宣传的一些事带给我们的是断断续续的感动, 那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则让在场和收看这次节目的观众来了一次集体感动。包括记者在内的亿万观众在眼泪与欣慰中感受到了人间大爱, 人性大美, 让人们的心中油然焕发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感念。受这种集体感动氛围的影响, 记者按耐不住心头的潮起潮落, 决定将自身的感受一吐为快地抒发出来。

第一章助人为乐仁者爱人

“仁”,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训;“助人为乐”, 是近半个世纪来挂在大多数人口头上的一句成语。中国的许多优秀人物、先进人物为这个字、这句成语付诸了艰苦卓绝的实践。雷锋, 就是助人为乐的突出代表。他的精神已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学雷锋的典型郭明义则是助人为乐方面的又一个突出代表。郭明义是鞍钢齐大山铁矿一名普通养路工人, 从部队到地方, 从工厂到家庭, 几十年来只图奉献, 不求索取, 以实际行动学雷锋、做好事。捐款、捐物助人、助学、帮助白血病患者寻找骨髓配型人, 助人乐己已深深融入到他的血液里, 他是当今一个真实的活在我们身边的雷锋。

而更重要的是郭明义的高尚情操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特征,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追求, 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犹如一轮太阳, 时刻向别人散发着温暖, 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这次颁奖活动中, 人们又见识了一位助人为乐的突出代表。他40多年如一日, 学雷锋, 做好事, 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 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 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就是连续三届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

先后照顾18位孤残老人, 为8位老人穿衣送终, 从家庭助困金中拿出39万元资助38位失学儿童和特困家庭……年过七旬的孙茂芳, 退休前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 几十年来, 他与许多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心甘情愿地照顾着这些老人的生活起居, 当他们的儿子, 为他们养老送终。

王大妈是孙茂芳所照顾的老人中的一位。40年前的一天, 孙茂芳在东四南门仓胡同口发现, 王大妈一手拄着拐棍, 一手扶着墙, 一瘸一拐地往前走。得知老人要去军区总医院看病, 孙茂芳便弯腰背起老人, 将她送到了门诊部。谁曾想到, 这一背就是17年。

“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儿子。”由于王大妈无依无靠, 孙茂芳便决定赡养老人一辈子。但老人一开始并不领情, 不仅不相信他, 还总发怪脾气。于是, 孙茂芳决定用行动感化老人:房间东西杂乱, 他就动手打扫;老人说在家里烦闷, 他就送去电视机和收音机, 每天陪老人看电视、听评剧;老人病了, 他就请医生登门诊治;夏天到了支蚊帐, 冬天到了糊窗户, 春节到了贴春联;家里有什么好吃的, 孙茂芳总要先给老人送去……1984 年, 老人患白内障住了院, 孙茂芳整整陪了15 天。后来老人不慎摔倒, 骨折卧床4 年多, 孙茂芳坚持每天在床前服侍4 个多小时, 喂饭喂药, 端屎端尿。

17年的亲情和温暖, 融化了王大妈感情的冰山。1990年初, 老人双脚浮肿, 双下肢动脉硬化, 她把孙茂芳拉到身边, 亲切地跟他说:“宝贝, 17年来我没有说一句好话, 不是我无情无义, 我心里都明白。”说着老人从床底下取出一本蓝色笔记本, 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孙茂芳17年来做的好事, 有的还是用英文写的。在孙茂芳的照顾下, 王大妈90岁时含笑辞世。离世前, 老人要把一张12万元的存折和她的四合院私房留给孙茂芳, 但被他谢绝了。

如今, 孙茂芳已经退休, 但他仍依然保持着几十年来的那股韧劲, 不顾已经上了岁数的身体, 坚持照顾孤寡老人。他以雷锋为榜样, 信奉“付出就是幸福”的人生价值观, 以个人名义组织成立了百个学雷锋小分队, 带动大家坚持学雷锋、做好事。

第二章见义勇为舍生取义

在社会实践中, 每当自然灾害袭来、突发事件降临, 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还是临阵退却、舍义保己, 是对现场每个人道德品质的严峻考验。

授奖仪式现场, 两位同为“80”后黑龙江人的道德模范的见义勇为事迹令观众们最为感动。“为人师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 但有几个人可以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含义呢?当失控车辆撞向学生的危急时刻, “80后”年轻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 自己却被碾到车下, 造成双腿截肢。这一刻, 她用行动证明了一位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她, 平日里与学生打成一片, 亲切地称呼她的学生们为“宝贝儿们”, 学生们也饱含深情地叫她“丽莉姐”, 就是这样一位朴实而伟大的教师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师表的含义, 也领悟了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真正意义。

另一位令人最为感动的助人为乐道德模范、“80后”小伙子叫高铁成, 他给自己写了一句座右铭:“把助人为乐变成生活习惯。”有人说他是英雄, 可他觉得自己还够不上。他说:“我的家乡在白山黑水的东北, 那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杨靖宇、赵尚志、杨子荣、王进喜、雷锋、苏宁, 一个个英雄的故事, 从小就在我的心里打下了烙印。尽管我家里比较贫穷, 但朴实厚道的父亲经常教导我, 宁肯自己吃亏, 也不让别人受损”。就是这样一个朴实、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为了排险救人勇闯三次火海, 表现出一名士兵顽强的战斗精神;他在自己身受重伤的情况下, 仍然想着照顾别人, 表现出一名革命战士高尚的思想情怀。高铁成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良好形象。

在授奖仪式现场, 聆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许多人眼里噙满泪花。当张丽莉坐着丈夫推着的轮椅登上舞台, 当更多英雄只能由亲人上台代领奖牌时, 全场的掌声久久不息。

“来吧, 朋友。给你一片蓝天, 放飞这世界的爱翼”, 《把幸福给你》的歌响起, 传递着所有道德模范的心愿。温暖的旋律让观众和我们的身边模范们再一次奏起爱的共鸣, 爱, 在所有人的心中融化。

第三章诚实守信一心向善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主张“民无信不立”。就是说, “一个社会的人民如果没有诚信, 那是站立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 把诚信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个别地方和单位甚至假冒伪劣成风, 欺诈蒙骗盛行, 动摇了人们对恪守诚信道德底线的信心。然而, 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 却使人们为之一振:诚实守信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道德模范们的言行, 更使人们看到了一心向善的光辉前景。

在无数道德模范中, 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吴恒忠就是诚实守信的典型代表。几年前, 吴恒忠老人的儿子不幸身亡。面对儿子生前在经济活动中欠下的一笔不小的债务, 吴恒忠老人在自己儿子的坟前对他许下这样的承诺:“你放心, 你的债, 我来还。”欠债还钱———这是吴恒忠一生信奉的信条, 于是他起早贪黑, 日夜耕作, 用执着的坚持践行着人生信条和对儿子的承诺。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的现场, 人们发现, 因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饮食上的节省使得他看起来很干瘦, 但腰板很直。聊天时, 他说:“债还得差不多了, 现在轻松多了, 一点都不累。”他始终笑呵呵, 说话声音不大, 但中气十足, 言语中透着自信和对生活的满足。

中国文明网的一位记者, 面对吴恒忠老人对诚实守信的义无反顾的选择与坚守, 禁不住肆无忌惮地流泪。联系到当今社会一些人对坚守诚信的误解, 这位记者感慨尤深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经常听到一些感慨, 我们再也没有老一辈人的单纯和坚持了, 而吴恒忠老人就是这样的老一辈人。我们总怀旧, 敬佩老一辈人的信念坚定, 道德高尚, 只因为对现实有太多的不满。从小我们都知道做人要诚实, 但还是会发现现实有太多虚伪, 衣食住行有太多不安。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 让我们无心去思考沉淀, 匆忙奔走中以为有自己的准绳, 让我们可以始终摸着前行, 但走得时候才发现, 这条准绳是如此模糊, 飘忽不定, 一会为钱而变, 一会为名而变。想要诚实待人、诚信做事时, 觉得会对己不利, 于是开始犹豫甚至转向, 以至于始终走得跌跌撞撞, 听不到踏实的脚步。在吴恒忠老人身上, 我看到了他们清晰的人生准绳, 这是一种道德力量, 从一而终, 所以他的脚步才如此稳健, 始终走得坚强挺拔。

其实, 和吴恒忠老人一样, 每个人都拥有这种道德力量, 只是, 有人将它拿出来, 指导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有的人因为现实的种种负面力量将它掩藏, 甚至逐渐消解。在消解的道德力量面前, 很多人或以旁观者或高尚者的角度去批判, 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这种旁观和批判。但, 道德不是围观的对象、仰望的偶像, 它融在每天琐碎的生活中, 要靠它时刻修正我们逐利的脚步。

感动之后, 擦干眼泪, 我在想, 自己的道德力量是不是也在消解?及时调整, 坚定自己的人生信条, 然后, 像吴恒忠老人一样, 昂首前行!

第四章敬业奉献不辱使命

职场中人, 每个人都是社会事业这盘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按照雷锋的话说就是一颗螺丝钉。只有每颗螺丝钉都永不生锈, 闪闪发光, 永不松动, 坚固耐用, 社会这盘大机器才能高效运转, 永远运转。这就是敬业奉献的意义所在。这次表彰的道德模范, 不乏这种闪闪发光、高效运转的螺丝钉似的感人典型。

在大都市上海, 有个桃浦镇紫藤苑居委会, 党总支书记叫杨兆顺。他曾是工厂的工人, 凭着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政治表现,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 因企业不景气, 他下了岗, 摆过小摊, 打过零工。在团市委举办的“社区管理培训班”报名选拔中, 他被录取, 成了居委会管理干部。他上任16年如一日, 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承诺。他以开展“旗帜、堡垒”活动为引领, 以改善民生为抓手, 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使曾经的老大难小区成为了文明和谐的乐园。

紫藤苑初建时, 曾一度是治安复杂的“高危区”、刑事案发的“重灾区”。杨兆顺上任以来, 把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作为牵动性工程, 以开展“旗帜、堡垒”活动为主要载体, 要求每个党员“管好自家人, 看好自家门, 护好自家楼”, 并把一些身体较好的党员组成巡逻护卫队、护绿护洁队、法制宣传队。在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下, 小区骨干分子踊跃参与, 形成了以党员为核心、楼组长为骨干、志愿者为网点的社会管理模式, 织就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平安网络。同时, 杨兆顺还善于将党建活动与创建平安小区、和谐小区和迎世博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 增添党建活动的时代特色, 推动中心工作与党的建设互促互进。

为了掌握外来人员流动信息, 从源头上控制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杨兆顺将社区所有房东的房客姓名、居住室号、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制成卡片上墙, 根据居住人员的日常表现优劣按红、白、绿、黄动态分色管理。四种颜色, 每星期调整一次, 及时反映流动人员动向和思想变化。他倡议建立了“稻草人”工程, 把小区内的8位清洁工和固定维修人员、小区商贩组织起来, 佩戴治安执勤红袖标, 有效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面对小区困难群众多、接受帮教人员多的情况, 杨兆顺用爱心和耐心慢慢化解。一位社区居民从16岁误入歧途, 多次入狱, 对生活失去信心。杨兆顺17次上门做思想工作, 并及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 终于感动了这位居民, 主动要求参与社区管理。现在, 他已担任了小区护村队的队长。为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杨兆顺推出寒暑假“红孩子”活动, 根据兴趣爱好把中小学生编成红孩子广播站、红孩子读书会、红孩子合唱团……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社区未成年人舒展天性、愉悦身心, 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

紫藤苑小区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小区和上海市文明小区、平安小区。杨兆顺先后获得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提名等荣誉称号。

第五章孝老爱亲薪火相传

孝与爱, 这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一种传统美德。小辈要孝敬长辈, 长辈要爱护小辈, 同辈之间也要互相尊重,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在道德模范授奖活动期间, 人们了解到一位位道德模范背后的故事。其中一些人的故事, 使我们对“孝爱”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常说孝爱是关心、是责任, 但抛开这些, 孝爱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种态度令人生得到丰富, 心灵得到满足。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母爱无言!”“为老人祈福”……这是网民对网上一张照片的强烈反应。照片上, 在简陋的屋子里, 一位身材瘦小、白发苍苍、背驼得像弓一样的老人, 正在艰难地给瘫在床上、四肢肌肉都已萎缩的儿子喂粥。老人名叫许张氏, 19年来, 她一直照料患病的儿子。照片中, 老人面目慈祥, 并无任何痛苦哀怨的神色。如其他许多道德模范一样,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 又需要操持家务, 却可以平淡地看待这一切。虽然有人提议由他人照顾儿子, 但许张氏坚决不应。老人说, 我自己的事情, 我来办。

在许张氏照顾瘫痪儿子的照片上, 我们真正懂了她心中那深深的牵挂:年近百岁的老母亲, 儿子是支撑她活下来的力量。虽然两人之间无法交谈, 但我想老人一定早已想开了。她说:儿子, 不怕, 有我陪着你。陪着你, 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与许张氏有着同样心境的是来自贵阳的李正磊。

在世人眼里, 癌症晚期的病人, 等于被宣判了死刑。然而, 他———李正磊不放弃, 不撒手, 义无反顾地帮助妻子抗癌11年。最终用真爱和辛劳, 创造了人间奇迹。当李正磊谈起过去的种种经历时, 仍然若有所思。他说:“当你将要失去时, 才会了解什么是宝贵。”如今, 李正磊仍然守候在爱人身边, 并用自制的药方帮助各地的癌症患者进行治疗。谈起治病救人, 他说得很慢, 似乎字字含义深刻, 但他的脸上透露出一股从容。把妻子从死亡线上拉回的经历, 已经让李正磊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下一篇:十字绣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