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

2024-07-18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共10篇)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 篇1

我们的家长要重点抓小孩的什么? 可能有不少家长认为:小孩进入小学,主要是来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的。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感到这个观点起码是比较片面的,是不可取的。不错,小孩进入小学是要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了,我们的家长进行学习辅导也是必要的,但这绝对不是小学教育的全部,也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儿童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学习的基础,还包括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如果说得简洁点,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是我们小学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先谈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内容很多,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讲,就是要学会对人有礼貌,学会尊重人,学会关心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再具体一点,就是要对长辈、老师、同学有礼貌,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和同学(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体贴、关心父母(不给父母添麻烦、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关心父母的身体和情绪状态、学会询问和安慰父母……),学会关心老师,学会帮助同学,学会同情弱者,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一起游戏、活动),不争吵,不闹别扭。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打好了这些基础,将对小孩一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事实证明,凡是会尊重人、关心人,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人,都有非常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比较高的生活质量,都有比较高的事业成就。而不会尊重人、关心人,不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的人,往往在家庭和单位里,都人际关系紧张,到处碰壁,生活质量很差,事业也常常受到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干扰,心情压抑,即使事业有成也没有一点幸福感。这些都说明,从小进行做人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西方教育家有一项研究:教育家对几千个智力超常的孩子进行了长达30多年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智力超常、成绩超群的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取得的成就并不一样,有些人没有什么建树,成绩平平,甚至工作和生活都很糟糕,有些人成就突出,工作和生活都很优秀,且都有幸福感。经过研究,前一类的人在人格上都有些缺陷,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较差,情感素养较低;但后一类的人人格健全,人际关系好,情感素养高。

再谈学会生活。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我们对小朋友的基本要求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不用意志努力的、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使人终身受用。一年级小朋友要培养的生活习惯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晚8点,早6点),早晚刷牙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卫生的习惯,勤剪指甲的习惯,物有定所的习惯,等等。一年级小朋友要培养哪些生活技能?自己穿衣脱衣的技能,自己穿鞋系带的技能,自己刷牙洗脸洗脚的技能,自己盛饭的技能,等等,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以上这些,从现在起就要重视培养。而这些方面,根据我们的了解,小朋友们存在的问题是很大的,不少小朋友至今不会自己穿衣脱衣,不会系鞋带,不会刷牙洗脸,不会盛饭,本来应该自己做的事全由我们的家长包了,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下去,后果是十分严重。

最后来说说学会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任务主要靠我们老师在学校来完成。我们的建议是:重点抓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一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来自哪里?来自外在的鼓励,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来自学习的成功体验。针对期初拼音学习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家长不要性急,要有耐心,要有宽容之心,要有发展的眼光,不懂拼音的家长不要教小孩拼音,以防教错。二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主要是良好的读写习惯(防止近视),阅读习惯(帮助选书买书,指导阅读),思考问题的习惯,朗读的习惯,整理文具的习惯。

根据我们以往的了解调查,在做人、生活和学习方面,我们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有些孩子,在家没有礼貌,任性放肆,不会尊重人、关心人,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在学习上,重视知识的多,关注兴趣和习惯的少;关心分数的多,注重能力的少;责怪批评多,鼓励引导少。导致孩子的求知欲下降,习惯不好,能力偏差。我们要改变以上现象,把打好孩子做人的基础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来抓,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作为家庭教育经常性工作来抓,把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作为家庭学习辅导的重点来抓。教孩子学会做人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终身受用的素质。

我们怎样抓好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家庭教育,不要认为孩子上学了,我们培养孩子的责任就没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在家的时间最长,在所有外在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我们多年教学的体会是:凡是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孩子的发展一般都比较好;凡是家庭教育有缺陷的,孩子的发展一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科研部门的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我们要了解学校和老师有哪些要求,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这样教育要求才能保持一致。只有了解好了,才能与学校同心同向。学校教育最怕的是相互抵触和干扰。(不给孩子零钱,不买零食,不到地摊买吃的;要按时接送孩子,要到规定地点接孩子;不把汽车开到校门口接孩子等。)再次,我们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要有安静、明亮的学习室,桌凳的高矮要适当,要减少各种干扰(听觉的、视觉的)。还包括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气氛和谐,家庭活动健康有益。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 篇2

各位家长: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

孩子上一年级了,做家长的既高兴,又有一些担忧,高兴的是孩子长大了,上学了;担忧的是孩子能适应学校生活吗?学习会怎样?就在这纠结的心情中,我们迎来了报到的日子。

说的第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以前你是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从今天开始就要学着做一个小学生的家长,凡是你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切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以身作则” 至关重要。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马虎。你爱发脾气,他肯定爱发脾气;你今天骂孩子,日后孩子肯定会骂你。所以说,家长是“模”,孩子是“样”。“ 模样模样”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能给自己的孩子以积极的影响。

举个反面的例子,孩子在学习,而你却在玩游戏,或者进行其他娱乐活动,孩子还有心思学习吗?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自己开始改变角色,然后才有可能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作为家长,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

(一)行为上的准备

行为上的准备包括: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时间观念、文明行为、正确举止

1.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纪律。孩子在幼儿园里每天都有午睡的习惯,上了小学就没有了,因此,在上学前两个星期就可中断孩子的午睡习惯,以免孩子上课时打瞌睡。另外,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爷爷、奶奶的身边,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如今将要到一个受纪律约束的环境里,家长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玩东西,不与同学说话,发言时要先举手,老师同意了再讲。排队、上课时行动迅速,不带零食或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到校。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这包括:要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放学后,要等家

长来接(家长一定要准时来接孩子,如果来晚了,孩子会着急的,尤其是开始阶段,不利于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回到家先做作业,做作业要专心,做完作业后再玩,不能边玩边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孩子文明行为。要求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要尊重长辈和老人,要关心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要会用礼貌语言,即:“请、您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家长尤其要教育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

4.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站、坐、行姿势。要求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家长要注意孩子看书、写字时的正确坐姿,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若不注意,脊柱容易变形。孩子看书、写字时,身体要坐直,眼睛距离书本需一尺左右,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前距离桌子一拳。决不能躺着看书,不在光线很暗或很强的地方看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看书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到户外走走或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需要补充的是,孩子在家吃饭时,家长最好要求孩子与大人同桌吃,不允许他边吃边玩,更不允许端着碗到处走,这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二)物质准备

(1)学习用品的准备。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准备笔、尺、书包、橡皮等学习用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产生影响孩子学习的不利因素。例如,所有的学具不要带花样的、奇特的,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用自动笔笔,笔芯一断,他就会停下来慢慢按笔芯,这样不利于集中注意力,所以准备HB的铅笔。其他的用品以简单为准。

(2)为孩子安排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购置适合孩子高矮的桌椅;不要将孩子安排在与电视机同屋的房间,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3)为孩子订购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

(4)为孩子准备一块抹布,让孩子上学后有参加学校劳动的工具。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要适当安排孩子做做家务,比如,教孩子学会扫地、擦桌子、倒垃圾、洗手帕、洗袜子等。

(三)学习上的准备

(1)教会孩子写自己的名字,能说出父母的名字和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

(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家长应多与孩子对话,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其一生的大业奠定了基础。

1、学习用品的整理

要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入学2~3周内,家长可帮他理好书包,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整理,逐渐放手。提醒他第二天需要带的物品。3周以后,家长可站一旁引导孩子如何理书包,例如:教孩子将第二天要的本子、试卷理在一起,放进一个塑料袋,其它各学科书分档归类,剪刀、胶水、短绳之类,可放在书包侧袋中,以免弄脏其它书本。一个半月后,家长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有些家长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估计得太低,对孩子不放心,一见孩子理不好书包,或理书包动作太慢,就索性代劳。久而久之,常由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易显得毫无主见,时时处处都要依赖家长。因而,家长可从旁指导。

另外,一年级孩子极易弄丢学习用品。上学以后,需要自己保管的东西一下子多了许多。孩子以前并没有这样的经验,缺乏自己的东西由自己保管的意识,这样就造成有些孩子几乎每天都在丢文具,针对这一点,家长可帮孩子在每件学习用品上均写好名字,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书写名字的文具用品,可把名字写在口取纸上再贴好。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东西,有些父母对这些现象并不重视,觉得一支笔没有多少钱,丢了再买就可以了,但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好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家长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自觉地爱惜学习用品,自发地管好学习用品。为避免孩子上课时开小差,家长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及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用品带至学校。

2、日常行为规范

(1)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孩子有条有理地安排早上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上学时间,做到上学不迟到。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家长应督促孩子按课表理好书包,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叠好,放在身边。孩子早上的时间较为紧张。有的孩子早上起床拖拖拉拉,再加上有时学习用品尚未理齐,至使匆忙上

学时,拉下了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而且,由于早上匆忙准备,有的孩子还不能保证早餐,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常此以往,孩子易养成丢三拉四,做事得过且过,缺乏统筹安排的坏习惯。因此,家长教会孩子安排好早上的时间很有必要。

(2)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课堂上的。上课时,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遵守上课的纪律,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怎样才算认真听了课?家长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检查: 孩子回家能否轻松地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正确率;家长可根据上的课,提一些问题,看看孩子的反馈如何;孩子能否将课文读通;家长还可查一下孩子的书上是否有乱涂的画,乱写的字。

(3)学校里每节课后都有课间休息时间,时间一般为10分钟。这段时间供学生上厕所和休息片刻放松神经。为避免孩子下课贪玩,上课要上厕所的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在下课上好厕所,合理安排下课时间。有的学生下课只顾玩,忘了上厕所,上课后想去厕所不敢又举手,只好憋着,有的甚至尿裤子。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下课要先去厕所,上课要去厕所,一定要告诉老师,在这一点上,胆子较小的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此外,课间时,学生应在上一堂课一结束,就迅速准备好下堂课的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的前几分钟,孩子就不会因忙于找书而影响听课。由于课间休息时间不长,学生可在这段时间散散步,做一些轻松、简单的小游戏。相反,进行剧烈的运动,将会影响上课前段时间的听课。

(4)上学以后孩子要独立去记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业和第二天要带的东西以及学校临时布置的重要的事情。学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家校联系本。这个本是我们沟通的桥梁,请家长每天都要认真对待。还需要家长签字,完成一项就可以打√,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好习惯。希望家长能够每天抽出点时间,对孩子是否完成老师交待的事情进行指导,具体做法:一次提醒,一次检查,一次表扬,例如:放学接孩子的时候,问问他“今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什么呀”,孩子做完了,家长要检查签字,完成的好,别忘了要肯定孩子,完成的不好或者没完成,也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再努力。有过几次经验以后,孩子就会明白,记住老师交待的任务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完成,这样他在听老师讲话和记事方面都会认真许多。

3、作业

家长要从孩子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一年级学生做作业,需要家长主要抓他们做作业的习惯。孩子做作业,第一要注意他们的写字姿势;第二,要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不能拖拉,不能做做玩玩或做做吃吃,这样,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长久下去,就会养成作业拖拉、效率很低的坏习惯。孩子做作业,不仅要求正确率高,还要求字写得端正,整洁。有的家长见孩子做作业太慢,错误率高或不会检查,就忙着帮孩子忙,这样非但帮不了孩子,还会养成孩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及马虎大意的毛病。

4、品德修养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道德因素,决不可重智不重德。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不加以重视,反而一味迁就,致使他们的孩子怕吃苦,没有劳动习惯,处理问题“以我为中心”,对同伴不谦让,不愿帮助有困难的人,对集体不关心。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很难与人协作,而且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

孩子的品德修养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如第一次借同学东西不还,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第一次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决不可迁就,在教育时,要注意方法,以耐心说服引导为主,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家长该如何正确的表扬和鼓励孩子 篇3

现在的父母都知道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心理积极向上。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可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太好。

儿子小斌在幼儿园上大班,前几天参加跳绳比赛时,他得了全班的第一名。放学后,兴冲冲地就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得了全班跳绳比赛第一名。”当时,我正忙于做饭,随口就说了一句:“我早就知道你能做得很好。”小斌好像不是太满意我的回答,低下头一脸失望的表情。看到他这样,我赶紧又加了一句:“儿子,你真棒!”可是,小斌还是没精打采地抱着玩具自己去一边玩了。我不明白到底怎么了,我对儿子的夸奖难道错了吗?他为什么是这种反应呢? 孩子讲述:我不喜欢的表扬方式

父母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知和肯定的方式之一,也是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但是,有的家长因为盲目的表扬和鼓励孩子,或是方式不当,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和不利的影响。我们来看一看哪些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是孩子们所不喜欢和不接受的。

1、父母对“我”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对于交给孩子的任务或是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很好,父母虽然心里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2、父母对“我”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父母看,他的眼神很期待,父母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3、父母对“我”沉溺历史,苛刻要求。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父母对孩子以往取得的成绩整日挂在嘴上,并常对孩子唠叨。

父母这样做无非就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4、父母对“我”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考了第一或是做了件好事,父母就对其大加夸赞。

这样的表扬是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是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父母的思路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5、父母对“我”夸奖的言不由衷。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是:“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在向父母分享成功和喜悦时,父母表情淡漠,语气敷衍地表扬和鼓励孩子几句,对孩子来说是模糊和夸张的。

模糊而夸大事实的表扬,听起来,有一种满足感,却经不起推敲,容易让孩子变得自负,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延迟、淡漠、敷衍的表扬不会迸发出激励的效果,会让孩子的喜悦减掉大半。父母表扬和鼓励孩子时的语气与方式很重要。爸妈可以这样做: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方式和方法很重要。其实,人在3岁之前还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直到7岁后才渐渐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雏形。在这段时期,基本上大人说孩子是什么,他就认为自己是什么。所以说,家长肩负着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自我认知的重大责任。激励是让孩子产生良性的自我认知的最好方式。当孩子的行为做“对”了,家长及时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使他日后再接再励。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不错的成绩,家长都应及时进行表扬。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着被认可,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上升,自信心就会增强。

肯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好的激励作用;否定性评价则会使孩子心理不愉快,一方面可能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弱自信,产生自卑。任何一个人,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要都大大超过被否定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要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1、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

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也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2、抓住表扬和鼓励的时机。

对应表扬和鼓励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3、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学习一个方面。

孩子的性格、文明礼貌、劳动表现、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都可以进行评价,家长考虑的面宽了,就不难找到表扬和鼓励的内容。

4、表扬和鼓励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家长表扬什么,就表明强调什么,孩子也就由此重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是否专心,是否有一些“创造性”的发现,是否能提出有意思、有质量的问题,是否能想出独特的方法„„这些都是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家长去发现,去表扬。

5、表扬和鼓励孩子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只要细心观察,每天都会发现他进步的地方。纵向比较孩子自身的进步,而不要拿别的孩子最优秀的方面作为参照物,与孩子横向比较。这并不是对孩子放低标准,因为那样比是不客观不现实的,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不会有更好的作用。通过客观比较,在发现不足的同时,也要肯定优点,这样才不会偏颇,孩子才会信服,保持信心的同时激发他向上的动力。

6、表扬和鼓励的形式可以多样。

家长可以采取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书面表扬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依孩子的特点和表扬内容而定,尽量让每次表扬和鼓励都能将激励功能发挥到最好。

7、表扬和鼓励的内容要具体。

表扬和鼓励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不错。”表扬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可以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很高兴!”而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虽然暂时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就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批评的坏习惯。

8、表扬和鼓励时要注意孩子的个性。

对性格内向、个性懦弱、能力较差的孩子就要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反之,对虚荣心理强、态度傲慢的孩子则要有节制地运用表扬,否则将会助长他们的不良性格,影响他们的进步。

9、表扬和鼓励的目的要明确。为了激励孩子进步,表扬和鼓励的目的要明确,要激励儿童进步。不能将表扬的原因归因为考试成绩比某某同学好或让某某老师很满意等。表扬和鼓励应该严格限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以此来将孩子引向重视能力、品行、态度和创新意识上等多方面。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 篇4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大,这种带动力量比家长和老师都要大。

家长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

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

青少年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给他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异常旺盛的精力就难以发泄,积攒胸中。

无聊之余难免就会想入非非,让各种低级庸俗的东侵入他们的头脑,陷入早恋之中。从这个方面来讲,父母、老师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上的文体活动,发展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就可以分流孩子过人的精力。

让其明白严重性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 篇5

他一放学回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大吃零食,没一会儿,就把家里所有的零食都吃光了,吃零食吃得都没心思吃饭了,饭后,奶奶切水果时,弟弟总是第一个来到厨房,向奶奶一个劲的要水果吃、奶奶只好把水果装赶盘子,让他端到茶几上,我看着水果,恨不得把这一盘子水果全吞进肚子里,我刚拿起一块橙子,准备吃的时候谁知道却被弟弟一把抢了过去,他把果肉吃得一干二净,捧着果皮假惺惺地对我说:“姐姐,这是我给你的水果。”唉!你说说他讨厌不讨厌!

过星期的时候,妈妈让我和弟弟玩,三秒过后,他就跑到自己的卧室,很快他又出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个盛笔的盒子,像疯子一样跑过来跑过去,把盒子随手一扔,盒子重重地掉在地上,里面的笔掉了一地,唉,我真拿他没办去。

家长如何教一年级孩子学习 篇6

激励孩子需要一个有趣、无压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

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足球,他或她可能会喜欢阅读一个和足球相关的故事,即使这个故事对他或她来说有点难。兴趣和推动力,能让孩子掌握一门更难的语言。

学英语的时候,试着给孩子提供一些更多更有趣的活动。比如说歌曲、音乐、还有视频,这些游戏活动可以激励孩子更好的学习。

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保持多长时间?

孩子的注意力通常只能保持很短。

当你的孩子感到无聊疲倦的时候,你要停下来,换一个其他的活动,新的活动可以在几分钟之后进行。

多重复&制定日常安排

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通常会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能记得,所以请记住,在重复游戏,或者在做一些包含相同语言话题或单词的活动的时候,不必担心,孩子们一般喜欢重复能给他们带来自信和很熟悉的歌曲或故事。

建立一个家庭作业的日常安排表很重要。确定一个做家庭作业的固定时间,比如可以一放学回到家就先陪孩子完成作业。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更大的成长力量,一定要每天:

1、时刻关注孩子的课业学习,以辅导课后作业为基点,用“考题题库”加以围绕考点进行考题训练,以便全面“巩固所学、排查不足、重点突破、日学日清”,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引导孩子进行大量文字性阅读,以不断提高孩子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会和表达能力。

3、当孩子升入三年级之后,还可以让孩子参加数学奥数学习训练(参加辅导班)。

纠正孩子的错误

家长该如何陪孩子玩 篇7

玩是很重要的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会变傻”是欧洲家长的一句谚语。由此可见在欧洲,玩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中国年轻父母参考。

这个时代,婴儿时期也变成了激烈竞争的一部分,几乎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父母便急于为他们的孩子开始了人生规划。家长认为早教班和培养爱好对孩子很重要,而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还在摇篮里。今天的孩子们带着家人的期待进入了幼儿园。父母通常会忘记轻松的童年对孩子的至关重要。

孩子们是通过玩来发现世界的

孩子们希望所有的时间都在玩,而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通过早教班来学习新事物。应该记住,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是通过玩来发现世界的。孩子玩一些简单的东西就会产生生动的想象力,例如,在孩子的眼里,一个装家用电器的纸箱可以变成一个床,一座房子,一座城堡等。

两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模仿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动作。孩子们尝试着刮胡子、晾衣服等。自由的玩耍提高了这个年龄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应该记住不要用成人法则来制止孩子们玩,如果你的女儿想要给她的娃娃穿不匹配的衣服或想把天空画成红颜色,请不要“纠正”。如果她被纠正并用成人指导的“正确”的方式玩玩具,她会失去信心和兴趣。父母经常倾向于有趣的智力玩具,但这些玩具对孩子来说可能太复杂了。

孩子们怎样懂得分享

两岁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分享。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想带走另一个同龄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这个被拿走玩具的孩子可能会哭, 甚至对拿他玩具的孩子发脾气,这是很正常的。然而这个时刻,很多的家长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小朋友们要懂得分享”。可是家长们想过没有,分享这个概念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显得太先进了,孩子之所以不去争抢是因为他们觉得“不能抢,要分享”是父母的命令。

如果两个孩子同时抓住一个玩具,或者去抢别人的玩具,请家长引导孩子去玩别的玩具。其实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真正关注其他的孩子,而是喜欢某个玩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一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心态,他们会主动表现出慷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稍加引导,“孩子们应该轮流玩一个喜欢的玩具”,这便是分享。

潜意识行为限制孩子的视野

父母下意识区分女儿和儿子。难道女孩天生应该喜欢玩娃娃?只有男孩可以玩汽车和玩具士兵?女孩不应该去爬树或玩男孩的游戏?父母在抚养子女,有一些行为和活动限制了孩子的视野,性别偏见告诉家长,女性是弱者。

选择合适孩子年龄段的玩具

父母应该选择能让孩子认真坐着玩一段时间的玩具。选择的玩具需要更多的感官参与,同时使用触觉、视觉和听觉。感官参与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比如视频游戏不是培养注意力和专注力,只会导致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波动。这些视频在屏幕上有快速移动的图像,不需要思考,孩子仅仅是机械的看着目标移动。这仅仅是为了好玩,没有学习。选择合适的玩具让孩子必须有关注的对象。而拼图游戏、乐高玩具会强制一个孩子必须思考和发挥其想象力。

花时间陪你的孩子

父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陪他们的孩子,而不是只给孩子买玩具,父母也应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例如乐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关注力的玩具。然而,如果你离开孩子,让其独自玩一套乐高,周围是一堆碎片,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应该演示如何拼装玩具。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画画、拼图。帮助孩子聚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家长该如何学会听孩子讲话 篇8

提问:我跟儿子的关系不是很好,他不太愿意跟我说话,我也不是很想听他讲那些“琐事”。儿子幼儿园的老师说要我学会听孩子讲话,只有我会听了,孩子才会跟我说他心中的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听儿子说话,难道听人讲话还有什么讲究吗?

回答: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懂孩子话里的含义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孩子表面上是在讲一件事情,可能里面隐含着一些其他信号,比如,分享快乐、寻求安慰、释放情绪等等。而且有时候,父母不认真听,或者没听懂孩子话里的含义,孩子会感到不被理解,但又不知如何表达,于是慢慢地孩子就会选择不说话。这样亲子间的沟通自然会出现问题。那么跟孩子沟通中,父母该怎么听呢?我认为做好“听”的态度准备是很重要的。

父母必须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如果你很忙,或者很烦,不想听孩子说话,那么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当时的心情,并约定某个预计自己想听的时候再听他说。当然约定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听的时候,你要允许孩子有和你不同的想法,并真诚接纳这些想法,这样你的不良情绪不容易被引发,也自然会显得比较平和,这有利于沟通。

当遇到孩子说出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时,你必须知道这种情绪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不变。人的感觉时常会改变,恨能转化为爱,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毋须害怕孩子说些情绪性的语言。例如:“我恨你”,“我诅咒她快死掉”。你要感到庆幸的是当孩子倒出这些囤积在内心的垃圾之后,他的心灵才能获得祥和、宁静。

此外,你要尊重孩子,知道孩子也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位知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上帝借给我们的一把弦琴。试问,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有能力永远霸占着这把弦琴?当你体会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你会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会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孩子的信赖,父母的信赖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当孩子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你也会更加相信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

家长该怎么教育孩子? 篇9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一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二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

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

这一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

家长该如何激励高中孩子好好学习 篇10

家长应利用暑假对孩子进行适应性教育,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高中生活。比如家长可以创造机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涉及到独立安排行程、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管好闲暇时间等,以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及健全人格。家长还可以在不同环境中陪伴和观察孩子,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孩子了解自己即将长大,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时刻以饱满的斗志迎接挑战。

进入高中,教学容量大、进度快,要求孩子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及理解力。作为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平时多观察孩子心理和学习上的变化,并且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以便让孩子更好地度过高中三年。一旦孩子出现成绩异常,家长一定要重视,及时和孩子与老师交流。

“相近思想相吸,相反思想相斥”。家长观点如果离孩子很远,就不容易被孩子接受。我建议家长主动阅读相关书籍,缩小“代沟”。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他,能为他保密,他才能对你讲出心里话。家长应该学会平等倾听、发现优点和及时鼓励、遇事多商量不独断等,这样孩子才能对父母更加孝顺,更加亲近师长和尊敬父母。

上一篇:2018年户外趣味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经济开发区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