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读书笔记

2024-06-19

鲁迅故乡读书笔记(共10篇)

鲁迅故乡读书笔记 篇1

这是几本十一月读的书的读书笔记。

《李普曼传》罗纳德·斯蒂尔著

《鲁迅传》林辰著

《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杜拉里 著

一个月读五本书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啊,我已经用俩个月证实了这一点。呵呵,所以我要告饶了,以后每个月就读三本吧。正文:

只能做被观望的人

——《鲁迅传》读书笔记

如果说鲁迅在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孤独的人,我是不愿意表态的:任何时代任何个人的心境总是很难探讨,即便是我们自己来写就我们自己的传记,也很难给我们自己命名,比如,我是一个孤独的人,我是一个受敬仰的人……怎能叫人信服?还有,即便是传记作家紧随其后,踏着被写者的脚步的痕迹,也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心境,脚步毕竟不是心路历程。于是,像我这种怀疑太多的人便总是认为传记当中存在的最主要的是热心的自以为是,误读。所以,无论看现存的人还是已经作古的人,我更加珍视他们生命中的一些“真实”的细节,还有他们的文字——我无可奈何地相信文如其人,尽管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信条完全可以被一些大贪官推翻过千万次了。

林辰先生真的是一位老先生,是属于我们可以信赖的那一代为学术的人。

林辰(1912-2003),原名王诗农,贵州郎岱人(今六枝)人。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从事鲁迅生平史实考证,所撰文章论述谨严绵密,资料翔实可靠,新见多发前人之覆。50年代后期,长期从事鲁迅著作的校勘、注释、出版工作,先后参加了1957年版、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林辰平生研究成果达70万字,结集者仅有《鲁迅事迹考》、《鲁迅述林》两部著作行世。晚年抱病编校《鲁迅辑录古籍丛编》4卷。

虽然我不喜欢那种辑佚的工作,但我信服于这种工作的成果和做这种工作的人,估计这个职业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数量可以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的数量媲美,读书笔记大全《鲁迅故乡读书笔记》。林辰先生的这些文字写于1941年,而此书却出版于2003年,作者去世后。所以对这些烦劳而不得多重视的工作致以敬意吧。

读毕全书,鲁迅的形象是完整和鲜活起来了。突然地意识到,在所有的鲁迅以前和之后的作家之中,真正多些了解的恐怕只有鲁迅了: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的幼年的给我们亲切和顽皮的鲁迅,少年闰土充满了同情心和忧心的鲁迅,在仙台的对藤野先生娓娓道来的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的鲁迅和纪念刘和珍君的鲁迅……从记忆当中竟然能够收罗出这么多的耳熟能详的鲁迅文章的题目,也都令我自己惊讶的。同时也深深地坚定了一种信念,在中国儿童的语文教科书当中,是不能少了鲁迅这个名字的,因为失去了这个名字就等于失去了历史。这本书把这些我们内心知道的鲁迅的细节连缀在一起,提醒那样一个完整的亲切的可以理解应当敬仰的鲁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感的有三点:一是鲁迅幼年的家道中落给他造成的影响。那是一种悲哀却无声或者悲哀到无声的命运状态,但即便是青少年的鲁迅肯定也是不相信所谓的命运的,所以他早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活的出路,而后又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二是在仙台医学院的辞别之因。他说他因为偶然认识到了中国人灵魂的麻木而不是身体的脆弱才造就了中国的受辱的地位,所以决心为文学而医治中国人的心灵。我们当代的人怎能感受到这一点?每天早晨在地铁站,看着那些压抑着内心焦虑故作平静地等待列车的人们,你怎么可能理解鲁迅呢?没有人会像鲁迅一样会认为自己有责任拯救或者教化民众了,有的是一群想借机出名的人和更大群的为生活而奔波的人。地铁上有个座位,下车时候不要太挤,走到单位不会吃到,工资会不会按时发,那个人的鞋子很不错碍…这写比转变鲁迅的责任意识对现代人更加现实,更加是生活的内容和操心的东西。所以,我们无法理解鲁迅的心境。所以,我们只能观望,曾经有那样一个人,因为那个原因作了那样的选择。无论我是否崇敬他,我明天都要去挤地铁。三是许广平回忆说,在她与鲁迅生活的那些年当中,有次当他们吵架了,夜里鲁迅躺在凉台上,然后,四五岁海婴夜里醒来也默默无声地躺到了父亲身旁。我特别喜欢这个细节。

鲁迅对文艺界的影响,我想说的是他对后来者的文风的影响,我衡量不了。不过,百度一下“论……的倒掉”这个关键字,你能搜罗出一大堆以这格式为标题的批判文字。

鲁迅故乡读书心得 篇2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

现实社会是无情的,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规矩、疑惑、胆怯,因为富与穷的不同。产生了太多的阻碍,太多的差距。太多的差距,让人拒之千里。人们说的懂事了,我觉得也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因为他们的童心与无邪已被现实那昏黑、阴冷,无情一点一点的磨光了,在这个漫漫的岁月之中,在这个凄凉的社会之中长大了。就比如说闰土在岁月沧桑里长大,他不但有身体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心中的无奈,他对鲁迅恭恭敬敬地叫:“老爷。”而先前那欢笑着叫鲁迅:“迅哥儿!”的那闰土早已经在社会的冷酷之中淡淡消亡了。让人费解。所以说以前的社会是吃人的。才让鲁迅要拿起笔去反击这个社会,为后人开出一条大道来,让后人走过这条道开出新的路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们常常说要懂事,可这不一定,还不如天真无邪,欢声笑语要好的多。

当看了故乡,我感到了一种凄然的感觉,自己不禁颤了一下,难道友谊在时间的过滤之后会褪色,会暗淡吗?当鲁迅激动得叫了一声:“闰土哥!”而闰土默不吭声。之后,又喊了一声:“老爷!”我知道他俩的友谊不那么深,原来的大海已如一条溪水。我变得恐惧起来,我害怕现在的挚友会贬值,多年以后,也许只是记得有这么一个人。我不希望这样,就像鲁迅不希望水生和宏儿。走他们的路。哎,难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吗?

鲁迅《坟》读书笔记 篇3

···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文字,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

···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提起,也是不忍抛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

···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寿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多留一些缺陷。···

···我就要专指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在我自己···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痕迹。···

------1926.10.30 厦门

读《人之历史》

1907 《人之历史》是介绍进化论的发展,在我看来,其意义不仅于此。

文章中介绍多人对生物学进化的研究,始终未能突破长久以来的宗教束缚,对于当今乃至后代而言,都有深刻的批判与反省意义。

科学研究需要以事实为论据,敢于挑战传统权威,站在客观的立场,方能取得突破,获得成就。

读《科学史教篇》

1907

不甚很懂,因为全篇皆为文言。然而有一段话我觉得于今乃至后世有非常强的警醒意义:“昔英人设水道与天竺,其国人恶而拒之,有谓水道本创自天竺古贤,久而术失,白人不过窃取而更新者,水道始大行。旧国笃古之余,每至不惜于自欺如是。震旦死抱国粹之士,作此说者最多,一若今之学术艺文,皆我数千载前所已具。”

此种心态又岂止为当时的印度人与中国人所有,我看今天也有诸多国人仍抱此种心态,全然忘记当初英国正是用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中的火药打败了我们。

《科学史教篇》末段以法国大革命中科学为国防、民生等作出的贡献为例,用丁达尔之言“科学与爱国”,阐述“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时泰···”。

中国要想复兴,必然需要正视自己,也正视别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重视科学及科学的交流与学习,方能圆“中国梦”。

读《文化偏至论》

1907

“生存两间,角逐到国是务,其首在立人···”

任何一场革命都不是完美的,任何时代都会存在问题。改革往往用的都是一种极端的手段,既然手段极端,其行为也必然有着一定的偏激,结果也必然是存在偏颇的。这就需要社会的精英来反思,总结,因为绝大多数民众必然是会屈服于一种无形的压迫力下。因而,国之发展,需“立人”,提倡个性,张扬个性,而不是以世俗之力去压制。

这不由使我想起历史课本上的几个人:苏格拉底、布鲁诺。这两人均是受世俗压迫之力而死,在少数服从多数的人类思想中,必然是一种“偏至”,提倡个性,尊重并理解个性,也许只有如此,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

读《摩罗诗力说》

1907(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

<一>

不趋于时,不媚世俗的文学作品,关于反抗的,封建保守派称之为“摩罗”。文学往往是为政治而存在的,且往往是为统治阶级而控制,为其服务的。故几千年以来的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大都散发着一种气息:要么写自己,要么歌功颂德。时至今日,社会是的文学作品亦是如此,而且还多了一个叫做“媒体”的为上层建筑所控制。

古人有云:兼听则明。只听唱好的,不听敲警钟的,如何得以明?我想去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的深沉。真正的爱,不仅是爱他所拥有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在其不足的地方,要惊醒他。爱国,在我眼中亦是如此。

所以,我更喜欢、更希望社会上“摩罗派”的壮大,“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同,爰生自觉···”鲁迅先生所言甚是矣!

<二>

诗人作诗,文人作文,不仅仅是自己的文章,每一个读者都将受其影响。因而一个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作品应当不拘于形式,拘于政治等因素,当以自己独有的风格,灌注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甚至为全民而作。

普鲁士的例子:文化是一种力量,反作用于政治。

<三>

“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 培伦之起,带动了英国文学界之争;争论一久,英国民众便会反思,于是促进思想之变,即“启人生之閟机”。故作撒旦之诗,风格文章,反抗之文,应当是文人所承载的一种社会责任。古今中外多少改革是以文人之思想改革而掀起的?

<四>

“撒旦”之悲哀:为神而生,为衬托神而存在,神死即灭,神生即贬。所谓的“神”,造出一个极为利害的“撒旦”,而后打败他,于是民众呼曰:神可颂哉。“···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

<五>

做文字者,当“不为妇孺庸俗,乃以吾全心全情感全意志,与多量之精神而成诗,非欲聆彼辈柔声而作也。”做到了这一点,文字便对得起自己之心,也对得起社会之责任。纵使与众人之文风不相呼,被其视之为“恶魔”,然“恶魔者,说真理者也。”吾成文章,要承担起社会之责任,纵使“舆论以昏黑蔽全球”,也不免要“呐喊”几声,只为惊醒少数人。

<六> 修黎对真理的探索及理解,超乎常人的理解范围,我不由想起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这也许是浪漫主义诗人放荡不羁的最好例子吧!

<七>

我更欣赏来尔孟多夫之爱国----在乡村大野,及村人之生活。然不论培伦、莱尔还是普希金,其文章为心所作,自由、浪漫流露贴切。是不是可以这么大胆推测:中世纪到近代的欧洲,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是思想改革的先锋。

<八、九>

纵观那个年代欧洲的诸国之变革,均是以思想变革为基础。而思想变革源于时人的觉醒。先觉之人有责任与义务将新思想普及于众,文学便是战场,笔杆即是枪杆。

文人以“真之心声”公诸于文学作品,警醒世人,成为“精神界之战士”,将新文化普众,社会之维新放得以终。维新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历程,文学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先觉之人以“摩罗”主义即成文章,惊醒一部分人,先醒之人又继承,继续惊醒更多人,社会方得终以维新。

惊醒世人,引领社会思想觉醒,授人以反抗精神,成为社会维新变革之心声,这便是摩罗诗的力量吧!

读《我之节烈观》

1918.7

所谓的节烈,不过是在男权封建社会中衍生的一种虐待女性的病态思想,它成为了统治者、男人们虐待女性的一种工具。何为道德?“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自他两利”。对于一些所谓的道德,其实是封建愚民的工具,必须摒弃。因为这种道德,人人宣扬,但人人不想身受。这是一种虚伪的,是统治者让人民昏迷的,强暴的工具,是给人平添毫无意义的痛苦。

我们需要正当的幸福!

摘录《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919.10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直到近来,进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1923.11

据耐得翁及吴自牧,说话之一科的小说,因内容分为三子目:

1、银字儿

所说者为烟粉(烟花粉黛)、灵怪(神仙鬼怪)、传奇(离合悲欢)等

2、说公案

所说者为搏刀杆棒(拳勇)、发迹变态(遇合)之事

3、说铁骑儿

所说者为士马金鼓(战争)之事。“得胜头回”略有定法,可说者四:

1、以略相关涉的诗词引起本文

2、以相类之事引起本文

3、以较逊之事引起本文

4、以相反之事引起本文。

宋市人小时必要条件大约有三:

1、须讲近世事

2、什九须有“得胜头回”

3、须引让诗词。

摘录《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的读书笔记 篇4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鲁迅传读书笔记 篇5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一周姓家庭。在幼小的时候,鲁迅家里很富裕,但在十三岁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鲁迅被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三年多,死去了。鲁迅十八岁时,便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决定要学医了。

原因一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二是让中国人身体健壮。但有一次,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其他的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因此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没有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最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阅读这书后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像鲁迅那样的爱国者,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他们都有着一个建设祖国的中国梦,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步入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我们是祖国的,祖国也是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拥有和实现自我梦想的空间。而在自我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给我们祖国的梦、我们民族的梦添上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中国人都像鲁迅先生一样,爱国爱民,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6

我读鲁迅先生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又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阅读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奔月》的文章,作者塑造的后羿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我想或许这就是作者当时自身所处的境地吧。作者空有一身抱负,要救国于危难,但是报国无门。我想应该是这种悲哀与无奈吧,虽是英雄,也不得不为现实而折腰。当时正处在革命时期,生活虽拮据有悲愤孤寂之感,但也从中寓示着作者绝不甘于消极退缩。

鲁迅《社戏》读书笔记 篇7

而鲁迅先生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在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一段经历。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鲁迅与萧红读书笔记 篇8

笔记:从心里的欢喜道明朗的笑声,我看到了一个可爱可亲而并非“金刚怒目式”可敬却也可怖的鲁迅。

2、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笔记:生活中的鲁迅普普通通,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

3、 青年人写信,写的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笔记:信写得草率,读信的人便需花比正常更多一些的功夫方能明白,如果是平常的一个人,恐怕很容易就把这些信丢在一边算了,况且这些信又都是一些“陌生人”来的——然而,鲁迅先生则不,即使对写信草率的事情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也是对事不对人的,故而才看到眼镜酸痛、看到深夜,他也要把青年人的来信认真看完,这足见鲁迅先生对青年人之关怀与责任感。

4、 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勒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不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

史沫特莱,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援助中国。

笔记:珂勒惠支和史沫特莱都是了不起的女性,她们以弱女子的身躯担当者大丈夫的责任,反抗暴政与专制并为弱小受压迫者无悔地付出,是很有勇气也很值得尊敬的——鲁迅先生常常讲到她们,可见鲁迅先生是很赞赏她们的,因为鲁迅先生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5、 海婴不安地来**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笔记:“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

6、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 篇9

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小弟的宽恕了,作者甚至已经做好了“被宽恕”的准备,他正天真地期待着自己的心从此能够宽松了,我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要长长地舒一口气的样子。

“有过这样的事么?”善良的小弟忘却了折磨作者心灵的那一幕,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作者的希望再一次地落空。在此后的岁月中,他的心将一直这样的沉重下去,童年的罪过不但不能弥补,也是无从宽恕的。

也许此时,假使小弟对自己心怀怨恨,作者的内心可能还会好受些。

鲁迅《狗猫鼠》读书笔记 篇10

一开始读到狗猫鼠这篇文章,有许多段落都让我感觉晦涩难懂。

鲁迅不喜欢狗,觉得他愚蠢、没见识。在《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中动物们说象弓着背,狗就傻里傻气的说弓着背的猫就是象,着实傻到没底。

鲁迅倒是喜欢那弱小的小隐鼠。觉得他可怜、灵活、娇小、可爱。在鲁迅的笔下,确实是只有趣的小宠物呢!

上一篇:业余党校结业典礼讲话稿下一篇: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