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4-05-1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共10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63-01

今年“两会”之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最时髦的热点词语之一。有人统计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大量社会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盲目创业,可能会出现‘全民炼钢,尽是废铁’的悲剧。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真正帮助每年730万毕业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完善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教育要培育学生开阔的思维、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考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材内容,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政策鼓励,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指导帮助,都尚不能说达到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从高考结束之后进入到大学,更多的人选择学习课本的死知识,或者死学课本知识,至于如何在大学里创业,在学校里突破知识权威进行创新,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和概念。而当下我国多数大学中,也没有鼓励创业创新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此语境下,更多的人在毕业时,只想去求职,而没有去谋职;或者说,多数大学生只想得到一份工作,而没有想过为别人提供工作。

近几年,屡屡有媒体提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笔者认为,就此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在那里摆着,在教学方面,也远远没有西方大学一样的先进灵活模式。而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与乔布斯都是在大学期间就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要让我国大学中也产生一个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显然不现实。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完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建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培养学生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和情绪问题的能力。客观理智地回应学生所思所想,在平等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在犯错中学会反思和承担。把每一次犯错误都当成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在纠正错误中,锤炼科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注意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要培养学生勤学乐学的超强学习能力,以顺应时代潮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研究和体验,使他们不仅习得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只有善于观察和探究,才能不断涌现新的创见和新的灵感,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阳光正直的心态。如在雷锋月,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老人院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组织书友会、笔友会,畅谈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展示优秀的学习成果,在互学互鉴中,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促进共同提高。

4.给予欣赏和激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欣赏和激励,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强,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人才辈出,各尽其能的时代。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度契合,培养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客”精神。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宽学生看世界的视角,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培养多元技能去开拓多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人才, 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 没有创新的教育, 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大量社会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 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盲目创业, 可能会出现‘全民炼钢, 尽是废铁’的悲剧。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 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 真正帮助每年730万毕业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人才是创业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完善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 教育要培育学生开阔的思维、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考教育现状来看, 无论是学科设置, 还是教材内容, 无论是知识传授, 还是政策鼓励, 无论是教学方法, 还是指导帮助, 都尚不能说达到了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要求。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 他们从高考结束之后进入到大学, 更多的人选择学习课本的死知识, 或者死学课本知识, 至于如何在大学里创业, 在学校里突破知识权威进行创新, 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和概念。而当下我国多数大学中, 也没有鼓励创业创新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此语境下, 更多的人在毕业时, 只想去求职, 而没有去谋职;或者说, 多数大学生只想得到一份工作, 而没有想过为别人提供工作。

近几年, 屡屡有媒体提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笔者认为, 就此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 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在那里摆着, 在教学方面, 也远远没有西方大学一样的先进灵活模式。而众所周知,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与乔布斯都是在大学期间就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要让我国大学中也产生一个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显然不现实。

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完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建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 培养学生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和情绪问题的能力。客观理智地回应学生所思所想, 在平等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 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 允许学生犯错误, 引导他们在犯错中学会反思和承担。把每一次犯错误都当成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 在纠正错误中, 锤炼科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注意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 教育要培养学生勤学乐学的超强学习能力, 以顺应时代潮流。“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 引导学生亲身研究和体验, 使他们不仅习得知识, 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中, 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只有善于观察和探究, 才能不断涌现新的创见和新的灵感, 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阳光正直的心态。如在雷锋月,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福利院、老人院进行慰问演出, 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组织书友会、笔友会, 畅谈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 展示优秀的学习成果, 在互学互鉴中, 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促进共同提高。

4.给予欣赏和激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 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 从而增强自我价值, 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 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欣赏和激励, 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强, 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眼界决定境界, 思路决定出路。”这是人才辈出, 各尽其能的时代。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度契合, 培养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客”精神。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宽学生看世界的视角, 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社会和人生, 培养多元技能去开拓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贾鸿雁, 郑炳章, 何昱著.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培养模式[M].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9) .

[2]苏晓晋, 武珺, 曹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1) :76-7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实践教育

所有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所以就显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人民群众一直以来的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便是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保障,并且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被我们刚刚认识的新名词,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培养全体民众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起到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可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来不断加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今后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1.1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的背景

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经济改革也渐渐地处在了深水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变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地下降。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怎样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一些新的“生命”,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形势背景下,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这个思想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接下来的落实中,政府又先后退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以便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我国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正在向着智慧经济转变,同时,创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和转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带来的“个体户”式的创业,也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现如今,我国正在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型的创业高峰。这样的一种创业正在鼓励和带动人们参加到创业及创新中去,并且在政策上对创业和创新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这其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也相应的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大多都是通过牺牲环境和能源来实现的,这其中缺乏一定的综合竞争力。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转型问题,很多的企业在这其中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没有活力和朝气。只要号召人们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便可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能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创新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只要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便可以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所出现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学不见成效

现在有很多的高校对于创业的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可以在对创业教育教学的投入上明显的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创业教育师资,都是由行政和教育部门实施,很多的老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和有效。同时,因为创业教育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的高等院校都不想投入太多的力量到创业教育上,而是把投资反向转向了那些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的其他项目上。现在有很多的高等院校也在试着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家及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让他们来担任教授,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便可以为学生传授一些相关创业方面的经验,可是现在大多采用的还是讲座的形式,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所以也没有取得更有益的成绩。

2.2 在理论教学上过度的重视,从而忽略掉了实践教学

现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有一些和创业有关的课程,并且很多学校对这些课程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在这写专业课程中也能学到一些相应的创业知识,但是没有实际的环境,所以有很多的知识都停留在了理论阶段。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同时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创业的过程中,如果真的遇到了这些问题,学生则会更加灵活的运用,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创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3 缺少相应配套的创业体系的支持

创业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在校的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中,都退出了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比如为学生提供创业初期的资金支持,可是这些资金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所更加需要的则是技术和经验上面的支持与指导,可是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却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导致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有关的技术支持部门,可是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因为有很多的技术支持人员自身就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

2.4 学生对于创业的观念不强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对于创业还不是很清楚,觉得这是一件离自己很远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应该像高中时期那样,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就可以,毕业时候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行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这种思想明显是不正确的。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样的艰难,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可以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在校期间便去参加一些创业项目,以此来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这也就为日后毕业的时候,又多出了一种选择。

2.5 当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都有待提高

现在有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很多的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时代,只是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喜欢多动脑子。生活是创新的“源头”,绝大多数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创新的意识,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观察生活,不喜欢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对创业人才培养时,一定要对学生创新的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无论是哪一种创业的项目,都必须是以创新为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可以发现生活中实际上到处都是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创业工作。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对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3.1 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只重视理论教学的高等院校,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现代发展需求了。在新时期,高等院校要自己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完善,在对创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要只看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理论知识的学习,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并且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以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3.2 更新创业的援助系统,鼓励学生早日进入社会

学校相对来说还算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这时候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很清楚。更新创业的援助系统,不但能够提高对于学生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要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引起重视,并且把相应的政策灌输给他们。因为学生的认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局限性,更新创业的援助系统,鼓励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创业,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更新”这个背景,是和他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3.3 强化校企合作,为更多的学生争取创业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其创业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的好处,有利于进行人才的选拔,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改革创新,这也能够让企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一丝力量。强化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者之间互利共赢的关系,是一件一举多得的极好的事情。

4 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鼓励全民创业,也是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主流。高等院校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做出一定的调整,主动进行改革,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现在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恺,林占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J].赤子.2014(19).

[2]卜德龙.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几点思考[J].科技展望.2014(21).

[3]郭群.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6).

[4]姜文罡.提升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科技.2015(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征文 篇5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在达沃斯论坛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频频提到这一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使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追求与自身价值.

《易经》中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业是基石,创新是本质,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掌握更多的技术,使产品量增质优,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与新市场,也就更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唯有大众创业,才能形成更多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需求量,增加市场的动力与活力,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源动力。

在本质上,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人民群众通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地创业。在社会上形成创业的主体,才能使大众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欲求,创新投入与创新探索。人民群众才会关注创新,尝试创新,践行创新。而只有在社会创新风潮的推动下,才会有更多的个人愿意去尝试创业,体验创业,创得成业。换句话说,只有以创新为底蕴的创业,才是真正的创业,这种创业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脚踏实地,一心逐梦海洋的90后大学生陈晨来说,她的创业梦源自于对海洋的好奇。2011年,18岁的她成功考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学习。通过几年来的学习与考察,听着渔民们对于“无鱼可捕,无虾可捞”的抱怨。年轻的她感到渔业资源短缺的窘境。一次偶然机会,她接触到了正处在蜕皮期的梭子蟹。处在这个时期的螃蟹浑身柔软,全身可食,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闪过她的脑海。她准备利用这一特点,创业养殖螃蟹。经过老师们的技术理论支持和政府在资金上的拨款,她终于掌握了软壳蟹养殖的核心技术。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上,她和她的团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但此时的她并没有止步,一个更大的愿望在她的脑海里展现。她想让科研变成实践,让创新成为成果。终于在2014年,宁波格瑞特水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从宁波走向上海,进而走向全国。如今的陈晨继续脚踏实地地做着她的海洋梦,继续以海为伴,用青春筑路,在创新创业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而创新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最具有青春活力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更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十年磨一剑,我们披荆斩棘,在青春之路上奋然前行。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从思想到行动上完成理论创新到实际创业的转型。让知识从书本走向市场,让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 篇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在动力,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首先,万众创新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众多的劳动力、众多的创业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创业新平台。其次,大众创业推动万众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大众创业的实践探索和积极推动,大量的创新行为本质就是创业实践和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临界点爆发”。这个“临界点爆发”既是科研研究、技术发明以及企业家的风险精神等发挥作用的结果,更是成千上万创业者的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大众创业是万众创新的实践者、探索者,也是一切创新的实践来源和思想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万众创新,也需要大众创业;而归根结底,需要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相互推动、相互引领、协调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条件,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若放在十年前,再高明的预言者也难以料到,一群风尘仆仆的快递小哥,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这个变化告诉我们:只要有适当的土壤,创业和创新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了广阔舞台,要勇做弄潮儿,在实现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7

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提出的背景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 这一理念的提出,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他指出, 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他38次提到“创新”, 13次提到“创业”, 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1、国际背景。

从国际上来看, 一方面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 市场需求减弱, 因此, 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那么, 只有通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要求增高, 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要求增加, 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 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科技创新水平低, 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来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 从而稳定和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及份额。

2、国内背景。

从国内来看, 一方面, 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 国内市场需求有待开发, 这就要求我们就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耗能少的新型发展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渐推进, 要求我们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来支撑和促进体制和机制改革, 通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高校素质教育, 不仅仅要关注青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学习能力, 更要关注对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 合理利用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 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不断成长, 磨练成才。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是高校素质教育所必须, 同时也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治教育工作, 凝聚青年学生的重要举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 为广大青年带来了强大动力, 同时也给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大学生, 共青团员占比大且比较集中, 且大学生处在时代的前沿,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师生创业创新意识不强, 创业创新积极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 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工作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1、“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呈现出创新创业主体大众化的特点。

这一背景下, 创业创新体系不断优化, 技术不断改进,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高, 既有创业精英参与、引领, 又有草根群体投身, 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热潮, 呈现出创新创业主体大众化的特点。而高校共青团具有强大的组织号召力, 高校大学生最容易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 能够把握这一历史契机, 加入到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中, 为高校共青团培养和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呈现出创业动力和路径的市场化特点。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理念之一是依靠市场化、专业型创业孵化机构和投融资体系应对市场需求, 而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使命, 是一个小型的创新创业“孵化器”, 每年通过高校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大赛”等活动, 不少新的创业项目脱颖而出, 并投入到市场, 转化为生产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 使得高校青年学生的创业活动更好地能够与市场接轨, 极大地提高了高校青年学生的创业创新积极性, 成为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3、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不仅加速了创新创业基本要素的流动, 能够降低创业成本, 还能促进和聚合众多创业者的参与, 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的创业活动, 创业创新呈现开放性的特点。更为开房的创业门槛, 不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将会极大地激励高校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为高校共青团培养和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 高校不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培育者和输送者, 而且, 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科研人员本身也是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面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良好时机, 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和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仍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一是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和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工作中缺乏有力的师资保障;二是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低, 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结合不够密切, 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三是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高校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服务体系, 如科创基金的设立、见实习计划的有效性、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等。

三、“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培养和开发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途径

高校共青团要把握好当前的历史时机, 做好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工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共青团的阵地作用,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新媒体引导凝聚青年的作用, 强化高校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学生使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 越来越多的高校共青团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平台等, 高校共青团利用好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强化高校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是完善创业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服务体系。高校共青团要设置创业创新奖, 不断完善青年学生创业创新的激励扶持政策, 让创业创新的学生得到实惠, 提高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此外, 高校共青团还要加快“产学研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聘请专门的资深老师和创业成功人士为青年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提高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举办高质量的科技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高校共青团应开展如校园科技节、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知识竞赛等科技文化活动, 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 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四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平台建设,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当前, 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大学生的创业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共青团应发挥自身优势, 整合资源, 加强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如为学生联系寒暑假实习见习岗, 成立大学生创业创新社团、创业俱乐部,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计划等, 多渠道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 切实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高校共青团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同时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校要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的大学生, 必须发挥共青团强大的组织号召力和思想引领作用, 把握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历史时机, 加强青年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培育出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从而发挥高校共青团的作用, 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而青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 为广大青年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而高校共青团是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把握好当前的形势, 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更好的服务青年, 凝聚青年, 从而发挥高校共青团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网, 2015-03-06.

[2]李春燕.高校基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思考和对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5, 6 (2) .

[3]万路路等.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培养与开发研究[J].才智, 2015, 6.

[4]胡志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 2015, 6 (2)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8

摘 要: 以本科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充分调动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通过阐述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机制及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目的。希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进本院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本领的提高,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创新实验 大学生创新 实施方案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这与教育部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谋而合。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以大学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项目实施计划,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另一方面能全面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使得我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并且加快了教学改革进程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机制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为主的学生创新工作组,统筹规划工作的全面实施,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聘任校级和院级督导组老师和相应专业的教师参加,具体职责是:校级和院级督导组负责全面规划本学院创新性实验项目及立项申报工作;各专业教师审查大学生创新申报的项目可行性,衡量项目研究是否具有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并对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1.创建相应的服务机构。

(1)创建服务型学生创新中心,作为“计划”的管理服务主体。创建服务型学生创新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坚持原则,整合资源;在上述基础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通过发挥管理主体监督,推进各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全面实施。

(2)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由专家评审和专家指导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项目评审细则,进行立项评审、阶段性中期检查(3个月一次汇报)、结题验收工作,为项目公平合理实施和评价发挥支撑作用。通过具体实施并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高校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破解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理念、机制、模式、体系等方面问题,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研究支撑作用[1-2]。

(3)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保障本科生创新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我院教师积极主动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帮助,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实验条件,立足我院现有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项目实施平台等,结合其他学院的一些具有相通性和较强示范性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具体实施实验的平台,另一方面能够提供相应的创业项目指导平台。通过这两种平台,能够为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有效载体。我院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下两方面内容:坚持做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坚持做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室高新精的实验设施、提高办学效益。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保障措施

(1)提供了合理的项目评审制度。结合我院的实验条件,大学生结合导师的项目自主选题、联合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有创新、目标明确、具有一定创新性、研究方案可操作、实施条件具备的项目。并制定立项评审、分阶段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环节的评审原则,保证公平、公正地做好项目的评审工作。

(2)创业新项目等级的确定。在立项评审过程中,为避免“说得好,做得差”现象,确保立项和实施的一致性,我们根据实践经验在政策上确定了先做再定级的过程考核制度,即在项目立项时,先定项目数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根据项目分阶段的检查及各项目实施情况和亮点的凸显,再确定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给予不同的后续资助经费。通过这种方式的实施就能准确把握学生科研项目的真实性和创新性,合理推进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

(3)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评价激励制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对教师的激励,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最终完成项目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发表的论文、专利,学院要给予认可及相应的奖励;对学生的激励,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对做得优秀的学生可以考虑给予有限报送硕士研究生资格等措施[3-4]。同时建立一系列政策:a.建立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效结合的机制;b.本科生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和创新成果可用在毕业设计(论文)上,若学院和导师同意,本科生创新项目的成果修改完善后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答辩;c.针对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并且充分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d.通过创新项目的展示评选优秀创新项目和创新之星,建立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激励体系,推动计划的实施。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程序

计划项目实施程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指导教师的辅助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主性。学院重点做好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检查工作,加强过程管理。(1)立项评审。申报人(或团队)按照“兴趣驱动”的原则自由选题,填写项目申报书提交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各学院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评选后,汇总上报学生创新中心。学院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两个环节,给予项目客观的评价,确定立项项目,下拨启动经费。(2)分阶段检查。为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采用分阶段检查,编写汇报文件进行书面检查,并对项目下一步开展提出意见建议。(3)结题验收。按照项目申报书的约定,在结题验收工作中主要采取书面检查、答辩验收等方式,对项目进行验收。通过结题验收综合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项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效

两年来,在我院师生共同努力下,创新效果显著。经过训练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创新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丰富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本科生创业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充分认可。

1.计划实施的成效

(1)形成了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加快了本科生教学改革进程。(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上述实践,我们将合适的科研课题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协同力等方面素质。多年来定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20项)、主持教研课题(3项)、发表教研论文(7篇)、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4篇(中文核心4篇)、申报专利(9项)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划项目成果参加7届“新疆农业大学CAD技能大赛”、2届“新疆农业大学先进图形与创新技能大赛”,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2届“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术与创新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实现了创新计划项目成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2.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学生经过2年的实践锻炼后,我们从其学分绩点和班级综合测评成绩进行了分析,以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专业8个班为例,这几个班中大四班级学生参与的创新项目比较少,大二和大三班级学生参与的比较多。从班级综合测评成绩来看,大二班级和大三班级中,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进入综合测评成绩班级前20的比较多,对应大二班级的学生则较少,反映出经过创新项目锻炼后的学生在综合测评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再加上论文专利的加分,总成绩提高明显。从教学秘书处取得的创新项目负责人学生学分绩点来看,有高有低,未见明显规律。

针对这些学生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逐一分析,发现参与项目的学生有些是本身学习成绩好,有些是动手能力强,还有些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都强,从个体成绩变化来说呈现出无序状态。但是把这些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同班级其他学生来比,就可以发现综合测评成绩明显提升。可见,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培养,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由于初次承担项目,对项目的整个流程不能完全把握,存在不少纰漏。如果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往往就会耽误项目的正常开展,甚至不能按时完成。

2.部分项目经费配置不合理。有些项目经费过少,导致实际开展需要用到指导教师的资源,实施过程中一些必须用的设备和试验仪器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变通使用。有些项目经费花销,主要是购置一些书籍或针对性调研活动,经费花销不宜从发票上体现出来,造成了经费的配置不合理。

3.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属于零基础项目,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开展难度很大,但项目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得到很明显的提高。但往往此时项目结题了,后续的项目无法跟进。如果考虑高年级同学就可以参与项目的方式,对后续项目的负责人给予帮助,同时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晋强,朱琳,王宣.大学生创新实验结合自主型实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5.28.137-138.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5,175-178.

[3]陈国新,梁海芳.在校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特征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5,146-147.

[4]晋强,王宣,施少聪.新型棉花秸秆粗骨料的试制初探[J].新型建筑材料,2015,42(419),8-1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OC 篇9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其实,李克强总理较早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2014年9月10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他发表讲话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随后他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回顾过去,1978 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 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 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

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

现实。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现在不足一年,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对经济的推动贡献,也反映出大众创新创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四、落实《意见》精神,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抓手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总结 篇10

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落实国家与上海市的政策精神,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积极发挥企业在国家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宝钢“双创”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关情况

宝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创新转型的方向,“一体”以钢铁产业为主体,“两翼”是精品智慧制造和构建钢铁生态服务体系。

宝钢钢铁主业立足于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同时,宝钢在信息化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且在国内较早开展云计算、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建成上海市最大的IDC中心——“宝之云”。因此宝钢具备建设精品智慧制造的条件。未来几年,宝钢将结合国家要求及自身需求编制“智能制造”专项规划,同时选择钢铁制造核心环节——热轧工厂(宝钢股份1580mm热轧产线)作为智能工厂的试点,重点在物流自动化、热轧生产过程微数据感知、多源异构数据实时互联、新一代热轧控制模型等工业大数据先进应用、基于知识自动化技术的生产计划排程、工厂智能仿真可视化、能源介质综合管控与优化等七大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热轧产线的智能管控、智能预测预警、智能生产计划排程、业务协同多目标智能优化,提升产线制造稳定性和灵活性、降低制造成本。努力成为智能化钢铁轧制产线示范样本产线,并形成一批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和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实践方法体系,为宝钢精品智慧制造奠定基础,为钢铁工业产业升级提供经验。

在构建钢铁生态服务体系中,“欧冶云商”是宝钢发起创立的“互联网+钢铁”典型实践,下面将重点介绍。

(二)创新商业模式有关情况

1、“欧冶云商”建立的背景

(1)钢铁行业进入产能过剩与行业投资负增长时代。外部环境恶化、成本压力系统性上升,致使钢铁行业始终在盈亏边缘挣扎,全行业利润率基本为零。市场甚至戏言:“卖钢材不如卖白菜、投钢铁不如存银行。

(2)钢材流通领域的秩序重构将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在钢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而混乱的非直供钢材流通环节,非直供钢材量很大,非直供贸易的多级代理结构,终端用户多为中小制造加工企业和建筑企业。钢贸体量总体偏小、集中度低,自身资金实力差,强烈依赖外部融资、杠杆融资,抗风险能力很差。

(3)庞大的中小终端用户(蚂蚁用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大型钢材用户往往备受钢厂的关注,然而钢材消费市场还存在着遍布于全国的众多中小钢材终端用户,总数超过450万家,这些终端用户批量需求小、行业分散、对价格敏感,期望获得快捷交易和高效、可靠的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4)互联网、平台经济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为钢铁服务平台建设揭示出新方向。互联网正在颠覆传统行业,以往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间价值环节都将被颠覆或者边缘化。具体体现就是企业与用户的联系更加直接紧密、用户拓展成本降低、个性化定制成本降低、产品流通环节缩减等连锁反应。钢铁行业在流通领域蕴藏着巨大的优化空间和潜在价值。

2、“欧冶云商”的实践

宝钢今年2月份正式成立欧冶云商,并迅速形成欧冶电商、欧冶物流和欧冶金融等业务平台。欧冶云商是重构全流程业务每一个环节,通过不同功能设计,打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信用流、技术流,融合形成整体竞争力,促进钢铁生产企业、钢铁贸易公司、物流加工服务商、钢材用户等多方主体共生共赢。因此宝钢在努力构建一个服务型的生态体系,它是以物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作为基础设施,然后以产业链金融作为核心服务,以钢铁技术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以大数据运用为远景价值目标的服务型生产体系,我们把这个生态体系叫“互联网+钢铁”,愿景是“构建最具活力的钢铁服务共享生态圈”,价值观是共建、共享、值得信赖。

3、“欧冶云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作用

1)通过交易平台实现大规模的信息流交换,打破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终端中小用户均可极大节约交易成本。

2)通过交易服务、加工配送服务实现终端中小客户的无限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集中的加工配送服务,形成“公共加工配送平台”,解决中小终端用户的设备投入成本高而利用率低的矛盾。

3)通过专业化技术服务、技术产业化等方式,解决中小终端用户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与金融服务相结合,解决技术研发资金问题和技术孵化的问题。

4)通过加工配送网络布局的优化,实现仓储物流网络化,降低产品物流成本,达到缩短运距、提高组批运输效率。

5)通过数据服务平台与金融服务平台协同,降低对中小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满足中小终端用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拓展金融服务的种类,为钢材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参与者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6)通过对各平台提供大规模的各类金融服务,在交易和供应链融资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结构,从而实现吸引各类资本(融资)与实现各类资本运作方式(投资)的联合。

(三)创新创业平台有关情况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宝钢中央研究院)是首批国家级技术中心,是宝钢的核心研发机构和技术平台,现有研发人员757人,教授级高工7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名,引进“__”1人、“青年__”3人。在集团内部建立了“平台共享+项目支撑”等研发模式,践行“从钢铁到材料”转型实践。汽车用钢和硅钢等重点产品创新为宝钢技术创新创造了丰厚的成果。

宝钢通过自主集成创新,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柔性化的先进高强钢生产线,并在7月31日举行了第三代汽车高强钢全球首发仪式。目前,宝钢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铁企业,确立了宝钢超高强钢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同样,宝钢经过的硅钢工艺技术攻关,自主集成创新了国际先进的低温生产取向硅钢工艺技术,并在短时间内达产、达标、达效,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多个高等级硅钢新产品替代进口,高端产品质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批量生产的高牌号取向硅钢已供应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和重大工程项目。以上创新项目为宝钢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宝钢冷轧汽车板和取向硅钢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50%。

目前宝钢又先后启动了薄带连铸前沿技术以及镁合金、钛合金、储能材料等重大科研项目,经过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进入产业化的阶段。宝钢探索“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新产业拓展的运行模式,模拟市场运作,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动。

1、以国家“青年千人”徐世伟博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开发了高耐蚀镁合金产品及关键技术,形成15项核心专利。在此基础上,宝钢、北京华盛荣、北汽股份三方共同出资,在上海自贸区注册合资公司,以宝钢中央研究院和北汽汽研院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北汽股份的特定车型为依托,开展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试制及应用推广,并大力开发轨道交通市场镁合金的应用。

2、以国家“青年千人”黄爱军博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与英国罗罗公司、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合作开发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用TiAl合金及其关键技术。为了支持研发成果的转化,宝钢成立了以黄爱军首席为总经理的“上海航空材料有限公司”,以此为平台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3、以方圆首席研究员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薄带连铸示范机组,为了引领世界冶金技术的发展,宝钢正在研究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

(四)创新孵化平台有关情况

1、共建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

根据国家战略,上海市将建设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杨浦区提出要打造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杨浦区科技优势明显,高等院校集聚,拥有两院院士57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有23个,并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服务链。原上海第二钢铁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在宝钢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了搬迁,原旧厂房及存量土地资源为建立创新创业产业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舞台。

通过双方协商形成共识:利用原二钢区域共建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以欧冶云商和宝信软件为支撑,聚集创业创新、境内及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及人工智能、便捷交通与智慧能源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开辟“互联网+”众创空间,以股权投资形式促进中小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发展。

共建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顺应了国家、上海的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符合宝钢从制造向服务战略转型的需要,可最大程度地长期实现杨浦与宝钢的互惠共赢,目前双方正在协商签署合作协议。

2、策划国家级新材料众创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核电、高铁、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产业,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如核电用钢等。我国新材料技术总体上与美、日、欧等仍有很大差距,导致部分关键零部件难以实现国产化,成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宝钢特钢区域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众创产业园具有先天优势,首先上海研发人才集聚,拥有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多项重大成果,科技人才储备及科技产出位居全国第二,近年R&D投入强度已达发达国家水平。上海资本对接便利,资本市场发达,除上交所主板市场,目前也在策划设立“战略新兴板”、“科技创新专板”,探索建立资本市场各板块间转板机制。上海高端装备配套有需求,航空航天装备、核电装备、海洋船舶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发展迅猛,这些高端装备制造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无一不对新材料(尤其是金属新材料)提出需求。其次。宝钢长期经营金属材料产业,对钢铁新材料研发、科研生态、新材料产业化等均拥有丰富经验,建设新材料众创产业园能够提升宝钢新材料研发优势。再次,宝钢特钢拥有众多高端装备(投资都较大),可满足大部分金属新材料最初试验、小批量生产乃至大规模生产需要,如果将这些装备打造成为园内共享的仪器装备、检测认证、公辅设施等一系列研发共享平台,并提供相应服务,那么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众创机构及群体入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特钢资源,产生使用收益。

策划国家级新材料众创产业园战略定位:面向国际前沿、全球人才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宝钢特钢区域构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相匹配的国家级新材料众创产业园。业务定位:产业园以新材料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试试验、技术转移、产业化服务以及创业孵化等主要方向。

(五)创新创业活动有关情况

宝钢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入岗位创新热潮之中,通过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科技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创新能力,培育青年员工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推进全员创新。

1、设立“创意实践中心”

创意实践中心集“技能实训、创意实践、成果交流”于一体,通过“点突破、线联动、面提升”的系列化“蓝领创新”活动,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与支撑。以现场改善为基础,开展协同创新攻关,促进创新工作室联动;以技术应用为突破,举办系列化新技术应用专题论坛,促进岗位创新成果质的提升;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协同开展现场应用型实操训练载体与平台建设;以“宝钢梦?创新美”为主题,以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为目标,举办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日”活动。

为传递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潜能,传承创新技艺,共享创新成果,深入助推职工岗位创新再上新台阶,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施“创新大篷车2.0”巡展,为宝钢“蓝领创新”注入了活力。

2、实施“金苹果”计划

宝钢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摆到战略地位,提出“通过实施‘金苹果’计划,培育出一批真正能在尖端领域取得突破性、革命性成就的,能够在中国冶金史上留下宝钢印记的,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漫步的核心人才”,最终以高端引领努力实现宝钢二次创业、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

为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在宝钢范围内征集“金苹果”研发项目,通过公开竞争,以首席研究员为核心组建研发团队,公司与研发团队签订责任书。同时宝钢按照“创新机制、贴身服务”的理念,积极为金苹果团队创造条件,激励团队取得更大突破。制订差异化激励政策,探索“过程性激励与结果性激励”相结合、“即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金苹果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期金苹果计划累计申报国家专利125项,认定企业技术秘密11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5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或分会场的主持。目前第二期正在汽车板、硅钢、高强钢等领域中积极推进。

3、青年创业计划大赛

为搭建展示舞台、营造创新氛围、发现创业人才,宝钢于2月起联合举办宝钢青年创业计划大赛,共吸引了来自沪内外单位青年的热情参与,项目涉及节能环保、信息产业、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在大赛举办过程中开展“创业大讲堂”的专题培训、现场答辩会等活动,提升青年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青年创业计划大赛的实施极大鼓舞了青年创新创业的激情,为宝钢二次创业奠定了人才基础。目前正在筹备2.0版本。

(六)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离不开企业体制机制方面的支撑,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宝钢正在积极研究和落实,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在人才、考核激励方面

(1)宝钢高度重视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创业活力。建立了有别于管理序列的职业通道,很早就设立了“首席师”岗位,鼓励研发人员安心岗位科研创新;但同时也加强任期考核,实行“首席师”的能上能下管理,善用评价工具激发创新活力。

(2)在人才激励上,公司基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对科技研发人才采用“能级工资制”,弱化短期绩效,突出能力水平,鼓励攻克重大技术创新难题;公司对研发人才设立了中长期激励,采用“贡献累积金”、“利润分享计划”等方式,让科技研发人员从研发成果中切实受益。再次,在产权安排上,宝钢金属气体公司等企业推进“个人出资入股”计划试点,鼓励创新创业团队出资入股,与企业发展捆绑,同舟共济,激发团队创业和创新热情。

(3)宝钢注重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在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公司每四年就命名一批“宝钢技术业务专家”,并组建研修会开展交叉领域的交流;公司开展的“金苹果”计划,让专家们“有仗可打、有军可领、有公司环境可依”,让研发人才在公司研发战略决策中的话语权增大;公司同时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通过“点善军团”等项目,增强内部创业人才的能力,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在投融资、产权方面

(1)研究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政策,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

(2)研究并择机成立集团内部风投基金。进一步完善科创企业投融资支撑机制,并鼓励科创企业建立与外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机构的股权合作。加大科创企业上市推动力度。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引导企业提前布局,加快上市步伐。

二、宝钢“双创”工作的下一步计划

(一)总体考虑

1、“双创”工作定位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良好氛围和环境;着眼产品和产业转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人才团队;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材料和新技术产业。

2、总体思路

坚持技术领先战略,通过管理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激发员工智慧和创造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互联网与钢铁行业的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商业模式,推进员工创新创业,培育新材料和新技术产业,实现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

3、“十三五”期间的总体目标

形成员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一整套体制机制;营造员工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人才团队;推进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项目;培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新材料及新技术产业;建造一个国家级新材料众创产业园;建设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二)重点工作举措

1、制定技术领先战略,规划实施路径和重点创新项目,形成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2、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员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探索混合所有制项目创新创业,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

4、模拟市场运作,探索国有投资创新项目运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

上一篇:沧源县2011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管理自检自查下一篇:形容性格好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