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寒露的民间谚语

2024-07-21

各地寒露的民间谚语(精选11篇)

各地寒露的民间谚语 篇1

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

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

眼前富,拾粪土;长远富,栽树木。

人要文化,山要绿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吃山要养山。

绿化赛过宝,一宝变百宝。

林带林网,赛过铁壁钢墙。

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

荒山变林山,不愁吃和穿。

干劲足,荒山发;干劲大,顽石怕。

角头角脑栽一颗,足够养个老婆婆。

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栽树。

绿化秃山头,浊水变清流。

山上绿幽幽,泉水不断流。

揭了山皮,饿了肚皮。

山岗多栽树,水土不下流。

要想风沙住,地上多栽树。

圩堤多栽树,汛期挡浪头。

河边树成排,不怕洪水来。

植树把林造,抗旱又防涝。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树木成林,风调雨顺。

家门栽杨柳,砍柴不用远地走。

房前屋后,栽桑种柳。

房前栽柳,房后栽槐。

荒山荒地栽刺槐,不愁没烧柴。

立春好栽树。

春栽阴(北坡),冬栽阳(南坡)。

正月栽竹,二月栽木。(苗族)

瞒春(立春前)插柳。

高杨下柳(高地植杨,低地植柳)。

河边栽柳,道边栽杨。

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

柳树当年不算活。柳枝不为雪折。

向阳油茶,背阴杉木。

阳山浅土栽松,阴山泥深植杉。

背风向阳栽干果,沙杨土柳石头松。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阳山浅土栽松,阴山泥深植杉。

背风向阳栽干果,沙杨土柳石头松。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栽松要敲得凶(栽后把土踏实),不凶不成功。

插杉无法,上七下八(上留七寸,下插八寸),

种柏怕春知(立春前),插杉怕雨来(雨水前)。

松树自飞花,杉树会萌芽。

千年柏,万年松,不如老槐空一空(槐老空心,根上能长很多新树)。

柳树不怕淹,松树不怕干。

陆上千年枫(宜干土),水中千年松(宜湿土)。

楠木是金子,樟柏是银子。

栽花要栽月月红,种树要种不老松。(满族)

榆要稠,槐要稀。

家有榆槐,不可当柴。

一年高过头,二年高过楼,三年平檐头。

人挪活,树挪死。

火从小时救,树从小时修。

早采种子一包浆,适时采收种子壮。

禾要秧好,树要苗好。

种树无时,莫教树知,多留宿土,刈除陈枝。

山坡朝阳地发暖,春栽宜早不宜晚。

过河要搭桥,造林要育苗。

八月桂花香又香,大树靠的根来养。

苗要种好,树要根好。

根顺直,土砸实。

刀口朝下,切口向上(插枝的方法)。

木对木,皮对皮;皮对皮,骨对骨。

种树无它巧,只要用力敲(根土要实)。

树木栽得密,树干直如笔。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光栽不护,白费工夫。

栽树容易保树难。

三分造,七分管,成林有保险。

儿不管教不成人,树不培植不成林。

栽一株活一株,树林里面出珍珠。

有林山泉满,无树河套干。

一年烧山十年穷。

山上毁林开荒,山下必定遭殃。

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

山光光,年年荒。

正月(栽)竹,二月(栽)木。

栽松不松,栽竹不筑(不实)。

栽竹无时,雨过便移。

今年栽竹,明年吃笋。

清明笋出,谷雨笋长。

竹笋不怕千斤石,就怕牛来踏。

年年留笋竹满山。

秋天抚(中耕)母竹,来春笋成林。

过了七月半,老嫩随人砍。

一年青,二年紫,三年四年死(指紫竹)。

存三(三年的),去四(四年的)莫留五(五年的)。

竹蝗过三趟,毛竹便吃光。

油茶是个宝,吃用不可少。

油茶不刈草,一世枯到老。

若要茶,十月挖(中耕)。

各地寒露的民间谚语 篇2

藏族是一个非常喜爱谚语的民族。有两则谚语说:“话无谚难说, 器无柄难拿。”“最可口的酒是甘露, 最悦耳的话是谚语。”只要他们开口说话, 总免不了用精辟深动的谚语。藏族民间谚语源远流长, 时代口耳相传。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恶劣的高寒环境中, 但是他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地活动过程中, 他们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生存和呼吸, 并根据自己的认识、需要和兴趣将现实世界加以分类, 并赋予意义给予名称, 且以这种方式交流思想, 认识和把握新事物, 又以符号的形式来记录、传承自己的文化。

一、语言形象生动, 修辞丰富巧妙

文学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 使人有入木三分之感。藏族民间谚语正是通过生动形象地语言反映生活, 塑造生动典型的形象, 从而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语言的生动形象, 一方面是因为善于细节描写, 把抽象的哲理物象化, 另一方面是充分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1、通过细节描写使语言形象化

在藏语谚语中, 没有严肃的道德说教, 更没有系统的理论阐释, 许多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都蕴含在那些概括凝练、生动形象的语句中。如:“牛羊装点山野, 五谷打扮田畴”、“冬天不喂牛, 夏天没酥油。”这两则谚语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牧区生活, 正是依着谚语所反映的游牧文化, 我们才能正切地寻觅体验, 感受藏文化中那意味深长的韵味。在整个藏区, 牧区占三分之二的面积, 且大多处在高寒地带, 为冰雪覆盖之地。

那里有广袤辽阔的草原和水草丰茂的牧场, 勤劳勇敢的藏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聚居于此, 以坚强不屈的毅力创造具有藏民族特色的畜牧文化, 这些文化现象在语言载体上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其意义形象深动, 贴近生活。谚语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生产的基础之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它反映了生活和生产, 又反作用于生活和生产, 这种反作用正是谚语的一个特点。如:“吃肉时刀锋利, 每割一块肉都有味;终身伴侣贤惠, 每说一句话都带笑。”这则谚语所用的比喻就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因为牧区吃肉, 正如农区粮食一样, 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又如, 用下雨时无羊毛披毡受雨浇淋的情景, 来比喻父亲被儿子抛弃的惨境, 同样是很有特色的。羊毛披毡是牧民用羊毛赶制成的, 把它披在身上, 既可御寒, 又能挡风防雨。高原上的天气, 往往是瞬息万变, 特别是夏天, 一天之中, 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阴云蔽空, 大雨倾盆, 甚至夹着冰雹。有了羊毛披毡, 就可对付这突如其来的风雨。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 他们的关系不言而喻是与自然环境和牲畜尤为密切。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农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谚语, 其中既有总结生产劳动的, 也有寓意深刻、启发性很强。

2、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

要使语言的形象需要讲究一些方法, 即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修辞的目的是美化语言, 使语言形象、生动。在民间谚语中, 藏民善于调动丰富的想象力, 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艺术手法, 寓意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于形象之中, 再现生活, 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在收集的大量民间谚语中运用最多, 值得称道的是比喻。在藏族民间谚语中比喻手法也可谓是俯拾皆是, 它“以物状人, 形象鲜明:以物喻理,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比喻是各民族谚语中共同艺术特点, 藏族谚语中有云:“话中没有比喻, 语言空洞无味。”由于每个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心理不同, 在谚语中选用的喻体形象也不同, 反映了各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风俗民情。藏族民间谚语常常选用贴近藏民族生活的事物作喻体, 其中许多意象取自于藏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雪域高原, 无论是雪山、草原、酥油茶、牛羊等都相伴着藏民生生世世。

如:“口比奶更柔, 心比刺更扎”、“相亲相爱, 如同茶和盐, 汉藏团结像似酥油与糌粑”、“嘴比牛奶还白, 心比木炭更黑”奶酪、牛奶、酥油、糌粑、茶、盐都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和饮品, 而人们正是运用了这些最常见的事物作具象性比喻来阐明一个道理, 深动、形象地将这些喻意表达出来, 而这些谚语的出现都是与劳动人民平常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 他们把自己的认识用深动、形象、简短的语句创造成丰富的谚语,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经验总结, 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 也折射出藏民族智慧的光芒。

二、句式整齐多样, 富有美感

藏族谚语在结构形式上大多具有句式多样、形式整齐、音调和谐的特征, 最常用的是排比、对偶、类比等形式, 使谚语富有美感。比如:“湖泊的美在影, 草原的美在花, 高山的美在雪, 孔雀的美在羽” (排比) 、“话太多会乱, 线太长要断” (对偶) 、“贤者用婉言支持, 能像父亲使唤儿子一样;蠢人用恶语辱骂, 恩深的亲人也会成仇敌” (对比) , 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上下对称, 显得精确紧凑, 简洁凝练。藏族谚语有一句的、两句的、三句的、四句的, 还有更多句的。其中以两句谚语最常见, 两句谚中的两个句子, 一般都采用对仗手法。比如:“绳不截不断, 粮不种不收。”又如:“单线难织布, 独木不成林。”“单线”对“独木”、“织”对“成”、“布”对“林”都是很工整的。其它如:“满满人生三苦三乐, 长长春日三冷三暖。”等无论是词性、音节、还是节奏都是一一对应的, 看起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使谚语增添了节奏美和音乐美。

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族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 使我们感受到藏族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又具有形象生动、朴素自然、句式紧凑明快、言简意赅等艺术特征。它不仅丰富了藏族民间文学, 也为我们研究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总之, 藏语谚语, 从古到今它所揭示的事物包罗万象, 囊括天地, 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所以, 通过学习谚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 增强我们了解藏民族生产、生活的一些能力。

摘要:藏族民间谚语是群众语言的结晶, 它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 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因此, 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族文化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也是对藏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因素之一。在收集大量藏族民间谚语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论述了藏族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藏族,谚语,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高炳辰.常用藏语谚语词典[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2.

[2]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 1983.

[3]祝琬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

[4]佟锦华, 庄晶, 格顿珠桑.藏族谚语[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0.

各地寒露的民间谚语 篇3

关键词:上虞;民间谚语;孝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77-02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2010年5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上虞市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上虞历来是一个崇尚孝德的地方,千百年历史绵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虞舜恪尽孝道,被注重孝廉的尧帝看重,把帝位禅让于他;年仅十四的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被历代封为孝烈。据史书记载,虞舜、曹娥分别为男女二十四孝之首,其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历代少有能与之比者。上虞孝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笔珍贵的人文瑰宝,是越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谚语集成·浙江卷·上虞谚语集》搜集到上虞民间谚语五千余条,其中反映人们孝德的谚语有180余条,如“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孙孙”“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天上下雨地上阴,人留后代树留根”等等,上虞民间谚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记载、传承着越地人民几千年来积淀的善事父母、和睦家庭、价值判断、忠孝关系等道德观方面的内容,每个孝文化谚语都从不同角度传达着越地人民的文化特征。

一、民间谚语和孝德观念的关系

民间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对事物、经验做出的言简意赅的概括。谚语的产生和流传是对生活、事物中最本质、最具有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反映。比如男女老少、家庭婚姻等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关心重视的一些生活要事,因而人们对这些生活大事的认识和总结,也如同对其他生活、事物一样,用凝练的口语形式加以概括、总结并流传下来,相互劝诫,代代相传,■益后世。于是逐渐产生、加工、提炼、发展形成“浩如烟海”的民间谚语。其中除了那些反映自然、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的民谚外,大量的是反映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民谚。特别是其中反映人们的思想道德的谚语,对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

“孝”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并被人们誉为道德之本,百行之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核心部分。《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孝德,自“孝”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形成之时起,也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用口语形式加之概括、总结,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千百年来的加工、锤炼,形成许多反映孝德内容的谚语,流传下来,形成“孝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孝”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的产生,不会产生反映孝德的民谚;反之,没有民谚这一形式的传播,“孝”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也不会流传至今,二者之间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上虞孝民谚与“孝”的历史渊源

舜(前22世纪初─前21世纪初),本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史称虞舜。《史记·正义》引“会稽旧记”云,生于上虞姚丘,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寿至百岁。舜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为百孝之首,是孝德文化的象征、上虞精神的代表。舜在家里,面对顽父、嚣母、傲弟联手的欺侮乃至谋害,为了不使他们背上谋害亲人的罪名,一直忍辱负重,躲闪规避。当他大权在握之时,不但不抱报复之心,依然“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态度和悦恭敬,显示了“位卑不失志,得势不骄横”的高风亮节。

曹娥江流域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崇尚、实践、力行孝德的人物和事迹,曹娥是历代所推崇的孝女,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上虞孝德人物、孝德事迹多达58例,如“王充因孝上太学”、“赵善傅护父受伤”、“徐光宪九十归乡扫墓”。至今,上虞市留存有大舜庙、曹娥庙、舜井、朱娥庙、孝闻岭、孝子碑等18处孝德文化实物、遗址和遗迹。

三、上虞流传的孝德民谚

“孝”的含义很广,古籍中对“孝”的解释也很多。如《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意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另外《祭义》对“孝”的解释更多:“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五者不义,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善事父母、尊老敬长以及与孝的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如“庄、忠、敬、信、勇”等其他方面,但主要的还是善事父母和尊老敬长。上虞民谚所反映“孝”的内容,也不外乎这几方面,现概述如下:

(一)养亲和敬亲

善事父母,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是养亲。孝的核心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在上虞民谚中,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饮水要思源,为人不忘本。”“养儿不知娘亲苦,养女难报父母恩。”“乌鸦反哺行孝义,羊子跪乳报养恩。”等等,充分反映了人们“报恩尽孝”的孝德观念,对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毛干翅硬各自飞,丢下一对老乌龟”的忘恩负义的子女具有一定的谴责和教诫意义。人老之后,就渐渐失去劳动能力,如无积蓄,就会衣食无着,即使衣食有所措,也会因为身体衰老,疾病缠身而削弱甚或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因此要求子女必须尽养口、养体、养身之反哺义务。养可能也,敬为难,如何做到敬亲呢?孔子认为,敬亲要保持对父母态度和悦,表现出恭敬之态度来。如上虞民谚“上有天大,下有父尊”、“人人都是父母养,不孝不敬不应当”、“活着不把父母敬,何必死后哭灵魂”、“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等等,都是教育人们要尊敬父母,不要学那些逆子“打爷骂娘,忤逆不孝”。当然,对父母的错误言行,也要敢于规劝、帮助改正,不能坐视不理,听之任之。

(二)居常与侍疾

孝敬父母,必然表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照顾好父母的日常起居,做到冬天温暖,夏天清爽,另外还要在晚上安顿好父母休息,早上要去省亲问安。如:“早晚请安,问暖问寒”“人人都是父母养,尊老敬老理应当”“家家都有老双亲,嫌老欺老没良心”“孤老无人管,端水又端饭”。孝子在父母生病期间还要表现出孝子之忧,要做到“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二十四孝》第二则故事就记载了汉文帝亲尝汤药,孝侍母病的事迹。母病三年,帝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生老病死是人的基本存在状态,父母也总是要老,要病,子女一方面要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父愁子妻,子愁父亡”说的正是这种孝思。

(三)顺亲和子嗣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子女要顺从父母祖辈的意志,唯命是从。“娘喊应千里,爷喊应万里”“不听老人言,做事不周全”等民谚都反映了旧时子女在父母面前要百依百顺。《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旧时无论哪个族姓、支派、房头及任何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螽斯蛰蛰”、“瓜瓞绵绵”,永承宗祀。如民谚:“天上下雨地上阴,人留后代树留根”、“养儿传宗接代,养女财空家败”、“田要冬耕,儿要亲生”、“人生在世第一丑,绝子绝孙绝宗祖”、“生男如添势,产女如败家”、“宁可无田,不可无男”等民谚,说明“子嗣观”在人们的传统道德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丧亲和祭亲

人生最伤感的莫过于生离死别。古往今来,无论家境贫富,父母及其他长辈去世,后辈人都要竭力予以安葬,并服孝三年,表示孝意,告慰死者。许多丧事习俗,至今尚存,且反映在民谚中。如:“人死书盖脸,免得后人惦”、“棺材转弯过缺,孝子跪地迎接”、“人死三天土里埋,晚上要烧望乡台”、“出葬道士开路,七天道士做七”、“头蓄七七(即49天),孝守三年”、“过年吃酒肉,孝家(指三年内死了人的人家)二十六(指过春节吃年饭,孝家要在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吃)”等等,父母之丧,最为至痛。创伤愈大,平复的愈慢。在儒家看来,丧葬祭祀的礼仪是用来教导人民仁爱之心的,没有仁爱之心,都由于未修明丧祭之礼。当然其中有些谚语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属于糟粕部分,不能毫无批判地全部继承、传播,但反映了子女及后辈对父母及前辈留恋之常情,从这一侧面表达了人们的传统孝德。

四、结语

民间谚语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时代内容的谚语。上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孝文化传统底蕴厚重。与全社会大力弘扬孝德文化相呼应,近年来上虞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孝德文化的传播,切实加强了孝德遗迹、遗址的修缮与保护,先后投资了一亿元重建大舜庙,花巨资建造了亚洲第一雕塑“舜耕象群”、“舜会百官”等孝德文化标志。修复了陈春澜故居、敕伍堂、谢安墓、谢晋故居等遗址。本文只是就民谚这一形式,介绍上虞民谚与人们的孝德思想观念的相互关系及其主要内容,为开展“孝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寿永明,王敏红.绍兴语言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侯友兰,等.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于寒露的诗句和谚语 篇4

有关寒露时节谚语:

1.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2.寒露时节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3.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4.寒露时节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5.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时节种上,也不算晚。

6.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7.秋分早,霜降迟,寒露时节种麦正当时。

8.霜降麦归土。

9.霜降,赶快抛上。

10.寒露时节前后看早麦。

11.要得苗儿壮,寒露时节到霜降。

12.小麦点在寒露时节口,点一碗,收三斗。

13.菊花开,麦出来。

14.秋分种蒜,寒露时节种麦。

15.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16.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17.麦子难得倒针雨。

18.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19.麦浇苗,谷浇穗。

20.豆见豆,九十六。

21.白露谷,寒露时节豆。

22.寒露时节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3.豆子寒露时节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24.豆子寒露时节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25.寒露时节三日无青豆。

26.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27.寒露时节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28.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时节一朝霜。

29.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30.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31.寒露时节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32.寒露时节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33.寒露时节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34.九月不刨十月空。

35.九月九,摘石榴。

36.寒露时节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7.寒露时节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38.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39.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40.寒露时节柿子红了皮。

41.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关于寒露时节的诗句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时节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烟水茫茫。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时节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败荷鹡鸰图

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时节欲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时节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海上寄萧立

独孤及

朔风剪塞草,寒露时节日夜结。

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

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越。

契阔阻风期,荏苒成雨别。

海西望京口,两地各天末。

索居动经秋,再笑知曷月。

日南望中尽,唯见飞鸟灭。

音尘未易得,何由慰饥渴。

婕妤怨

皇甫冉

由来咏团扇,今已值秋风。

事逐时皆往,恩无日再中。

早鸿闻上苑,寒露时节下深宫。

颜色年年谢,相如赋岂工。

硖州旅舍奉怀苏州韦郎中

令狐峘

儒服学从政,遂为尘事婴。

衔命东复西,孰堪异乡情。

怀禄且怀恩,策名敢逃名。

羡彼农亩人,白首亲友并。

江山入秋气,草木凋晚荣。

方塘寒露时节凝,旅管凉飙生。

懿交守东吴,梦想闻颂声。

云水方浩浩,离忧何平时。

早秋望华清宫树因以成咏

常衮

可怜云木丛,满禁碧濛濛。

色润灵泉近,阴清辇路通。

玉坛标八桂,金井识双桐。

交映凝寒露时节,相和起夜风。

数枝盘石上,几叶落云中。

燕拂宜秋霁,蝉鸣觉昼空。

翠屏更隐见,珠缀共玲珑。

雷雨生成早,樵苏禁令雄。

野藤高助绿,仙果迥呈红。

惆怅缭坦暮,兹山闻暗虫。

寒露时节节气简介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时节零。”寒露时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谚语 篇5

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荞麦见霜,粒粒**。

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北风无露定有霜。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重阳无雨一冬干。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霜降麦归土。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寒露前后看早麦。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菊花开,麦出来。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麦子难得倒针雨。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麦浇苗,谷浇穗。

豆见豆,九十六。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民间谚语与气象知识 篇6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而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空气控制,预示天气转晴。“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北风,一两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气,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等。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式,因而能判断出天气变化。“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这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着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人们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两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声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断雨量的大小。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季,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大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意指有雾时,如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意指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汽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阴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们的变化,也可以预测未来天气。“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形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有这个道理。“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过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也可以预测天气。“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乌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天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天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蛇过道,大雨到”,“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等等,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燥、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转阴雨。

(题图:变化万千的云)

二十四节气关于寒露的谚语 篇7

(二)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三)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四)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五)重阳无雨一冬干。

(六)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七)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八)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九)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十)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十一)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十二)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十三)寒露霜降麦归土。

(十四)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十五)寒露前后看早麦。

(十六)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十七)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十八)菊花开,麦出来。

(十九)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二十)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二十一)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二十二)麦子难得倒针雨。

(二十三)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二十四)麦浇苗,谷浇穗。

(二十五)豆见豆,九十六。

(二十六)白露谷,寒露豆。

(二十七)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二十八)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二十九)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三十)寒露三日无青豆。

(三十一)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三十二)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三十三)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节气民间传统习俗 篇8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登高习俗

寒露登高寒露,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中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饮食习俗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节气为啥不可以露脚

白露身不露,是提醒大家早、晚需要穿长袖衣服了。而过了寒露时节,露水增多,气温越来越低。此时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专家表示,此时寒气逼人,一定要注意身体,特别是脚的保暖。

过了寒露,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告诫人们应特别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

立冬节气各地的谚语 篇9

一、地方性谚语

1.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2.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3.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4.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5.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

6.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7.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8.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9.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10.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11.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12.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13.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14.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15.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1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17.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18.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19.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20.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21.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22.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23.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二、24节气来历小故事: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每个节气的小故事:

1、立春

阵阵东风吹拂着冰雪覆盖的大地, 悄然融化的雪水开始滋润冰冻的土地,立春了万物都开始复苏。刚刚醒来的节节虫想要攀上高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而冰封了一冬的大尾鱼也耐不住寂寞破冰而出。

2、雨水

时间一天天过去,节节虫还在裂缝中生活,每天都尝试着往外爬的节节虫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雨水到了,大地迎来了第一场春雨,大尾鱼在淮河中愉快的畅游,但慢慢渗进裂缝里的雨水却让节节虫面临灭顶之灾。

3、惊蛰

节节虫在水边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样子,认为自己外表丑陋的节节虫非常自卑,但看到含苞欲放的桃花被风吹落后懂得了一个道理,外表的美丽是脆弱的,不纠结与外表的它决定粉饰自己的内心。

4、春分

一转眼到了春分,各种花开遍了山野,喜欢花香的节节虫玩的不亦乐乎。在水里的大尾鱼非常喜欢给人讲大道理,看到在一边玩耍的节节虫后,它便开始普及花的知识,还和节节虫探讨起了首和尾的道理。

5、清明

今天的天气非常清澈,没有一丝雾气,这都是因为清明的缘故。节节虫和小虫子们打招呼时却吓跑了对方,它认为一定是自己外表的缘故。大尾鱼的美在于尾大,吉鸟的美在于嘴巴,而它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6、谷雨

谷雨到了,柳絮飘得到处都是,而水里也长出了很多浮萍。大尾鱼向节节虫讲了关于柳絮和蒲公英的事情,在他们聊到彩虹的时候突然布谷鸟叫了出来。布谷鸟的声音非常好听,但大尾鱼还是更喜欢吉鸟。

7、立夏

节节虫又长了一节,它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个节气,但吉鸟却没有来报道,而大尾鱼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节节虫在今天见到了许多新鲜的面孔,但好朋友们却没有报道,在它感到无聊时吉鸟唱着立夏的歌来了。

8、小满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节节虫从大尾鱼那里听说今天是小满,但它并不明白小满是什么意思。节节虫和大尾鱼聊起了关于节气的话题,正聊着它们看到了一只从天而降的鸟蛋,这只麻雀鸟蛋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养的故事。

9、芒种

连续的阴雨天终于过去,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阳光下翻动着金黄色的麦浪,与蓝天交织出一幅美妙的景色。今天是芒种时节,节节虫因为隐私的问题而迟迟才来,一个劲追问的大尾鱼送上了饱满的麦穗。

10、夏至

夏至到了,刺眼的阳光直射大地,节节虫和大尾鱼都感觉到了天气的炎热。节节虫认为天气这么热太阳当然离我们很近,但大尾鱼确说今天太阳其实是离我们最远的一天,看到节节虫不服气的样子大尾鱼决定耐心的教导它。

11、小暑

大清早节节虫就又唱又跳,被扰了清梦的大尾鱼非常不悦,刚好路过的吉鸟驻足来看节节虫的表演。清醒过来的大尾鱼教节节虫避暑的方法,本打算和节节虫分享秘密的时候突然想起有急事,大尾鱼刚刚离开节节虫就遇到了危险。

12、大暑

太阳缓缓落入地平线,刺眼的光芒渐渐散去,今天是大暑天气异常炎热。夜深了天气凉了下来,大尾鱼浮出水面呼唤节节虫,但节节虫还为一只飞虫的死去而感到难过,在大尾鱼口中它知道了蜻蜓的一生。

13、立秋

今天是立秋,吉鸟和节节虫玩了一个游戏,它让节节虫来撼动一棵大树,想和大树拼命的节节虫被吉鸟拦住,吉鸟是想让节节虫用智慧来撼动大树。大尾鱼为节节虫采了一束荷花,沉迷于荷花美丽的节节虫差点失足落水。

14、处暑

处暑象征着酷暑天气的结束,节节虫和大尾鱼在聊天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群大雁飞过,害怕的节节虫差点落水,大尾鱼载着节节虫逃到了岸边。吉鸟到后他们开始了愉快的交谈,海滩轮到了地平线的话题。

15、白露

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意渐浓、天气转凉,清晨会在地面和树叶上发现露珠。节节虫新生的皮肤被刮伤,大尾鱼立刻为它包扎伤口,吉鸟飞来后告诉节节虫要竖直起来,要有高度。

16、秋分

北斗星的斗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晚上斗柄指向西方,今天是秋分节气是秋天的最中间。大尾鱼以夜幕为黑板向节节虫开始教授星空的知识,而节节虫在地上画出了有关节气的图像。

17、寒露

节节虫站在树下,看着银杏树的树叶飘然而下,它想要接住落叶,然而它无论往哪个方向跑都是徒然。寒露世界不露脚,这些落叶就是大自然保护大地还有节节虫的馈赠,春天是看到的、夏天是听到的而秋天则是闻到的。

18、霜降

被冻醒的节节虫索性不睡了,新长出来的身体隐隐作痛,节节虫在脖子上扎了一个蝴蝶结就出门了。现在还没到冬天,但地上到处都是似有似无的一层,问过大尾鱼后节节虫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清晨的露水都凝成了霜。

19、立冬

立冬到了,大地一片萧条,地面上已经不适合节节虫生存了,它思索着要不要转往地下安家。今天朋友们都没有出来,节节虫思索着朋友们都是大忙人,吉鸟突然出现告诉节节虫大尾鱼受伤了,大尾鱼在清理河道时身体被拉了一条口子。

20、小雪

天还没亮吉鸟就赶着出去报节气,节节虫醒来后非常担心大尾鱼如何过冬,但膘肥体壮的大尾鱼那用它来担心。和大尾鱼清理河道的时候天上飘起了小雪,节节虫和大尾鱼开始讨论起来关于美的话题。

21、大雪

今天是大雪的节气,它想要和吉鸟一起去节气播报,大雪这个节气和天气也息息相关,四周白茫茫的一片让节节虫分外开心。为了不影响吉鸟的工作节节虫回到了地面,在大尾鱼那里它了解到了傲雪的植物。

22、冬至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大尾鱼说这意味着大家见面的机会少了,听到这些后节节虫很不开心。吉鸟耐心的教导节节虫,冬至虽然是严冬的开始,但同时也是阴阳二气的转折点,随着阳气的慢慢升高春天便不远了。

23、小寒

节节虫现在每涨一节身体就痛苦难耐,今天虽然是小寒,但天气却异常的寒冷。吉鸟为了不让节节虫睡过去不停地和它说话,小寒这个节气和人们的心理息息相关,为此吉鸟和节节虫探讨起了大与小的话题。

24、大寒

秋分节气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 篇10

2、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晋)

3、秋分刮北风,腊月雨水多。(皖)

4、秋分有雨,寒露有冷。

5、秋分前后必有雨。(辽)

6、秋分有雨天不干。(湘)

7、秋分西北风,下年多雨。(皖)

8、秋分北风多寒冷。(湘)

9、秋分秋分,雨水纷纷。(冀)

10、秋分天晴必久旱。

11、秋分夜冷天气旱。(桂)

12、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冀)

13、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桂)

14、秋分东风来年旱。(冀)

15、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粤)

16、秋分有雨寒露凉。(湘)

17、秋分节日后,青蛙仍在叫,秋末还有大雨到。(鲁)

18、秋分有雨来年丰。

19、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豫)

20、秋分冷雨来春早。()(冀)

21、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22、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苏)

23、秋分前后有风霜。(内蒙古)

24、早晨冷,晌午热,落雨也得半个月。(甘)

25、早晨冷,午后热,要想下雨等半月。(鲁)

26、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冀)

27、秋分过后必有风。(内蒙古)

28、秋分前后偏北风多,主霜早。(冀)

2021各地婚俗谚语 篇11

不婚不嫁,不成天下。

一辈没好妻,三辈没好子。

结婚不宜早,只要配的好。

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

莫看容颜,要看心眼。

妻子要小,二麦要老。

买屋看墙,娶妻看娘。

买猪不买圈,媳妇靠教劝。

女大三,抱金砖。

女大四,没意思。

女大五,欺了祖。

心邪做贼,嘴馋做媒。

天下无媒人,人间断了根。

种好一半麦,妻好一辈福。

夫妻常吵闹,邻居都看笑。

夫妻不和,奸人来乘。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宽心。

男人无妻不成家,女人无夫浪淘沙。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会选选儿郎,不会选图家当。

买马不买缰,娶妻不问娘。

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回头亲,穷断筋。

姑做婆,闹不和。

姨做婆,孩不多。

世上三样宝,丑妻薄田破棉袄。

天下事难如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北方蒙古族婚俗趣话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曾盛行抢婚习俗,男方家召集人马将对方家的女儿抢来和自己儿子成亲,如果没有抢成功,两家会结下冤仇。公元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才普遍实行聘婚制。

蒙古族的婚俗是从求亲开始的,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蒙古族的婚俗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隆重。新娘到了男家,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额吉(妈妈)给新娘梳头。

婚宴通常摆设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上“求名问庚”是不可少的:新郎要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要出些影射乳名的词语,让新郎猜答或相互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问庚犹如一场智力竞赛,尽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义乌婚俗谚语

“有钿讨个老婆大,无钿讨个平腰盘,自背自抱大。”这是一句在义乌民间流传很广的谚语,道出了早年贫富人家不同的婚娶方式。有钿讨个老婆大,是指有钱人家男子尚小时父母就替他操办婚事,娶的老婆年龄往往比自己大得多,所谓“廿岁姐,七岁郎”:廿岁姐,嫁个七岁郎,脱鞋脱袜抱上床,穿鞋穿袜送书房,先生问我是姐还是娘?弗是姐,弗是娘,是前世修来的老婆娘。无钿讨个平腰盘,是指早年贫苦人家怕将来娶不起老婆,往往去抱个童养媳来。

“一家囡百家求,一家成功九十九家休。”女方在择偶时,男方的门第、人品、性格、年龄以及生辰八字都会考虑在内,权衡利弊,评判高低。往往有些女的高不凑低不就,以致大龄后不得不降格要求,所谓“东拣西拣,拣个仰天灯盏”。如果女方家一时无法应允下来,男方就会找媒婆去“公关”。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民间有句顺口溜:“爷不肯,红西湖大前门;娘不肯,糖霜藕粉;小娘不肯,胭脂水粉;哥弟不肯,青柴木棍。”

民间的传统婚姻观念是嫁娶有序,姐先嫁,兄先娶。随着年代变迁,冲破这观念的越来越多,所谓“大麦好挂树,小麦熬不住”。这句话本意是指大麦割下来后可以长挂树上催老后再脱粒,而小麦割下后应马上脱粒,否则黄梅时节麦粒容易霉变,这句话后来演变为对“妹先姐嫁,弟先兄娶”的一种戏称。

“讨老婆早不如生儿早。”义乌民间的婚俗礼仪包涵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之外,也添加一些“雅谑”的成份在里头,以致婚礼上谐趣横生,笑声不断。比如说,义乌人把新郎倌叫做“新汤罐”,而讨“七字果”时的利市话许多都是搞笑版。比如:新女人,肚脐揩揩,讨个红尜尜;新女人,头戴花,生出姆囡做官;落花生,两粒头,两公婆,眠共头;新女人,凑双几,生姆真容易;新女人,鼻梁直,生姆不要力等等。

濮阳生活习俗:婚俗

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兹仅对旧式婚俗作一简介。

旧式婚俗的程序,盖由古时“六礼”--纳彩礼问名字,及出生年月、算命、送礼、定婚期、迎亲,沿循至今。但由于地区、贫富不同,其仪式与繁简差异很大,现就濮阳相近者,略述如下:

·说媒

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曰“媒人”,亦曰“媒妁”。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换贴

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定婚期

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迎亲

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燎轿与过鞍

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著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轿,头门置一马鞍,过鞍者,谓不在经期,不过鞍者,谓在经期,寓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意。

·拜堂与坐帐

新娘下轿,红毡铺地,由两十全妇女搀扶,旁有丽妇将麦麸伴铜钱撒向新娘头上,谓之“撒喜钱”。时正堂前置一彩桌,桌上放一斗,盛有高粱,内插一秤,秤上挂一磬。新郎、新娘走至桌前,有司礼者主持婚礼,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同坐红帐下一条凳上,谓之“坐帐”。坐时男压女衣裙,同饮一杯酒,名曰“交杯酒”(此项亦有在晚上进行),嗣后拥入洞房。

·绞脸与填枕

绞脸亦曰开脸,在当天下午(有在第二天上午),由一巧妇用红线给新妇绞脸。绞时以粉拂面,歌曰:“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又歌曰:“婆家脸,娘家脖,也喂马,也喂骡”。填枕, 用麦秸填入枕头内,一般由新婚夫妇,亦有两十全妇女代填,并放有籽棉和红枣,寓意“早生子”。填时歌曰:“今年铺干草,明年生个小(男孩)”,又歌曰: “你一把,我一把,又喂骡子,又喂马”。晚上邻人散去,新娘拿出蜜蜜果(用糖烤制的火烧)给丈夫吃,表示夫妻团圆,生活美满。

·闹房与听房

闹房多在晚上,洞房拥满妇孺,调笑戏谑,以博新娘一笑为快,有甚者将新郎、新娘拥在一起,碰头接吻,众皆大笑为止。听房,则待新郎、新娘入睡后。潜在窗下,细听房内动静及谈话,如有所获,翌日争相告闻,以羞新娘。

·出拜与认门

上一篇:何捷作文教学下一篇:种子的生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