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2024-07-06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精选15篇)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篇1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

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

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

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

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篇2

一、积极创建阅读环境, 为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区内14个课题实验基地校分布在城市与农村, 横跨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三个层次 (见上表) 。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 各基地校之间显得极不均衡。鉴于此情况, 区教育局、学校大力投入图书室建设, 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二、潜心研究, 构建指导体系

1.开设阅读课, 积极保障阅读时间。

有了阅读资源, 什么时候读, 这是很重要的。为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一是各基地校根据校情, 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或者利用班会活动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必须落实, 减少书面作业, 增加自由阅读时间,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教研跟进, 构建多形式阅读指导课型。

既然开设阅读课, 教师的指导就必须跟进, 以此有效保障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实验中思考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为构建多种指导课型, 全区、校际和基地校三大层面积极学习与探索, 目前, 已经成型的指导课型如下。

第一大类:课内外阅读融合课

紧紧围绕该子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在实验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研究整合为一体, 探索具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让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 努力实现课内得法、课外使用。因此, 课内外阅读融合课成为此项研究的主打课型。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主题阅读课、“有法”的阅读课、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三种小课型。

①主题阅读课。 这是较常见的群文课阅型读, 教指学导大赛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抒发情感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确定相应主题, 然后引入与主题相符的课外阅读。 如航天小学陈明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 《“感受浓浓的父母之爱”主题阅读》, 航天小学陈燕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思乡古诗词曲”主题阅读》等。 这类阅读指导课既兼顾了课内阅读教学, 又将学生引向广袤的课外阅读, 在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有法”的阅读课。 这种课型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练习。 如北关小学肖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内得法, 课外沿用》, 北关小学刘小玲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交流》, 均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 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

③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 它的特点一般是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阅读作者其他书籍、原文或整本书的兴趣。如航天小学向秀琼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育才小学刘红、赵正凯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 北关小学程大易老师执教的六年级《鲁滨孙漂流记》等。

第二大类:课外阅读指导课

这类课型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切实增大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 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 又分为群文阅读课、读法指导课、师生共读课、阅读赏析课四种小课型。

①群文阅读课。 就是在时空有限的阅读课上, 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立体阅读,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进行多方面言语实践。 如高桥镇十字学校骆诗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神话故事群文阅读》等。

②读法指导课。这种课型的重点是阅读方法指导。如笔者执教的五年级《学习阅读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同济小学帅月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师生共读〈雾都孤儿〉》, 重在“粗读加精读”方法训练, 航天小学刘正霞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看绘本, 画结构, 知脉络》等。

③师生共读课。 如高桥镇高桥小学张华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师生共读课《笑猫日记》, 航天小学潘贵强执教的四年级师生共读课《我的母亲》, 航天小学段华执教的二年级《窗边的小豆豆》等。

④阅读赏析课。“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 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型, 因为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 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北关小学贺亚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品析》, 航天小学胡应强执教的六年级《调皮的乐趣》等。

3.加强研训, 保障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

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决定了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和课题成败。因此,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极其重视师资培训, 主要采取区内研讨课、交流、竞赛、“请进来, 走出去”等研训形式。通过基地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 我区小语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持续提升, 指导体系得以正常运行, 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正确导航。较大型培训活动统计如下:

三、优化阅读, 展师生风采

我区“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内外阅读方法策略体系”的建立, 促进书籍成为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密友。 师生假期阅读、好书推介会、读书汇报展、主题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让我区学生在阅读天地中汲取营养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4月22日, 同济小学课题实验班的钟亚妮同学在“书香遵义‘我与书, 成长的故事’”全市电视演讲大赛中, 喜获小学组第一名。 这次演讲大赛是“书香遵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 由市委宣传部, 市文明办主办, 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培养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四、新枝结硕果, 催人奋进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篇3

一、理解重点词句

有的课内阅读适合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达到理解句子,从而理解全篇。因为很多课文如果不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全文。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笼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和“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等句子,如果孩子不联系上下文多读思考理解句中的“奇迹”和“磕磕绊绊”等词语,根本就无法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制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的重点句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挥好脚手架的作用,让孩子通过各种方法的读,在读中感悟出:通过理解词—句—文这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切忌把词语脱离文而单独提出来理解。

二、创造环境

课内阅读感悟离不开学习环境的创造,也就是让文章中的故事走进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再通过思考走进孩子的心里,最后让孩子自己在实践和质疑中挖掘出感触,那才是最深最真的东西。

三、巧设问题

有的课内阅读,我们可以设置一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寻找句子,从句子中悟出观点。而不必节节有不同的问题,段段有不同的问题,结果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得七零八散,一塌糊涂。如《太阳》一文,我们只需要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有了这一个质疑后,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在全文中多读并且思考、分析、感悟等,我们只需要帮助孩子对问题进行整理就行。

当然,有些课内阅读也可以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为佳,还有的是几种方法交叉使用,无论哪种指导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出最适合孩子易学、易懂的方法,并且把学来的东西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就行。

总之,要想驾驭好语文教学中的课内阅读课堂,一定要在平时多读、多听、多看,多用心、多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对待不同的课文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攻克,同时也能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指导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 多样。不同的阅读方式是使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在课内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时,帮助学生体会小动物遇到“好狼先生”时话语中的不同语气,从而领悟他们对待“好狼先生”的态度。

2. 推荐。并没有真正不爱看课外书的孩子,只有对课外书缺少了解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我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

如课内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后,为学生介绍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调动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3. 示范。古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我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试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4. 赏识。为了低年级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如:开展“阅读之星”“博学之星”“书香家庭”等荣誉的评比活动。

二、绘本,打开课内指导的突破口

1. 相信儿童的生命主动性

从我校172名低年级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喜爱阅读的是绘本。对孩子而言,色彩鲜艳的图画,浅显的文字,是他们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在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教师大可“投生所好”,以此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突破口。

绘本,尤其是经典绘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的精粹。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对话,却给了读者极为开阔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它的诱人之处在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透过简单的情节,看见丰富的多层的意蕴。

如《微风与小魔女》让孩子朦胧悟出父爱如风;如《鳄鱼班布》则让孩子感动于充满智慧、力量和温暖的榜样的力量。这种全无压力、轻松愉快、渐行渐深、渐行渐远的阅读,只有教师能做——也是教师第一应当去做的。

2. 绘本课内指导策略

一本书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它的封面,所以向来讲究的书籍都是精心设计封面和版式的。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位的一种象征。对于绘本,封面则更具有义。

阅读其封面,我会进行两项有意思的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

在环衬(蝴蝶页),作者和编辑有时在运用暗示手法传递一个小小的信息,让人值得玩味。所以在看到蝴蝶页时,我会指导孩子多停些时间,沉静下来品味品味。扉页总是阅读的起点。

因为正文向前后延伸,使得故事跨越了边界,让人读出无穷的意味。正文则代表着书的主题部分开始逐渐呈现。绘本,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语言:一是图画语言——有图画来表达;二是文字语言——有文字来传递;三是图文结合、对照、碰撞产生的新的语言。

在课内指导中,我紧扣这三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最后是封底,可能是这本书的简介与导读,也可能是这本书的推介与评论。课内指导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

三、读书课,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读书课,即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会低年级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予他们阅读中相互交流的时间。

我为孩子们推荐读起来语言感觉较好、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孩子兴趣相投的书籍,在获得我班家长的一致认同和大力支持后,以自愿为原则由家长自行购买,我每周精心备好一节课,与孩子们共同上读书课。

一学期下来,我在区、校共展示读书课例6节,在我班共上读书课15节,如指导《爱心树》的阅读,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为孩子讲述故事,抓住故事转折点,进行设疑、补白、想象、推测……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同身受,故事还没讲完,在座家长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已经泣不成声,当我让孩子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时候,孩子们放声大哭,此情此境,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爱心卡,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写完大声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再把自己的爱心卡贴在教室的门上,看着门上汇成商学院的爱,我马上又深情地为孩子们念了一首小诗,让这种感动继续……这节读书课,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收获了纯纯的爱,学会感恩。这种全新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实施方法如下:

1. 拟订学期阅读计划。如,二年级上学期,我安排孩子们阅读与学龄相关的阅读书籍“海豚湾绘本花园系列”共30本;《日有所诵2年级》共4本,《小巴掌童话》。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阅读有关书籍。

2. 巧妙切入。如抓住封面插图、作品名字、作者名字、孩子熟悉的话题引出读本。

3. 精彩朗读。如阅读《爱心树》时,教师通过朗读,把孩子带入情境。

4. 适时激疑。如阅读《雪地里的脚印》时,狼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了脚印的主人——鸭子,当鸭子向他游来时,我问学生:为什么狼目不转睛地看着鸭子,突然忘记了自己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去判断和思考,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5. 有效讨论。如阅读《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时,究竟生活在乡下好,还是生活在城市好,让学生展开有效讨论。最后,孩子得出结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家才是最温暖的。通过讨论,让孩子更好地明白到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日记,收获孩子阅读的心灵硕果

及时地展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低年级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作用。指导低年级孩子写好阅读日记,是阅读成果交流的其中一种方式。不动笔墨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日记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阶段。所以,必须让低年级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凭借读书笔记、读书记录卡、读书日记的撰写,帮助学生消化阅读材料。

为了使日记更具有可读性,可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美工。如:我班从一年级便设有《____的果园》这样一本综合实践本。首先,孩子可以摘抄课内外积累的词语,配以图画。然后,逐步过渡到能写一两句阅读感想。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5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 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 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

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 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 “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 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四步阅读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 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 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

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 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

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 、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

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

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

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

⑥ 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

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 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 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

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四步练习巩固:①完成课后作业;②选择一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 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四、情境教学法

它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 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 2.模拟情境 3.语感情境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篇6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歇后语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

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

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著。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与课前留疑、课前激发有所联系,更和课后交流、展示评价息息相关。教师要保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让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何愁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出色的品质”等目标。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 “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出色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7

在总结阅读方法之前, 笔者首先介绍一下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 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使行文曲折,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 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 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事情的相关背景, 使叙述更加充分, 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3.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 描写

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1) 渲染了……的气氛; (2) 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4) 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5) 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1) 交待了……的社会 (历史) 背景; (2) 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3) 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4)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作用主要有: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2) 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其作用有: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 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 融情于物, 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 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 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 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 没有刻意地“借”意, 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 概括内容

(1) 要素归纳法

第一, 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第二, 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第三, 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

要求:语言简洁, 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2)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 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克服重重困难, 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 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 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要明确中心, 一要抓标题, 二要从分析开头入手, 三要从分析篇末入手, 四要抓议论、抒情语句。

3. 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 一般是往前找;

(3) 找到之后, 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 看是否适合。

4. 理解句子

(1) 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1) 抓关键词。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2) 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和动作) , 使……人格化, 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突出/讽刺/强调了什么。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突出了什么。对偶:句式整齐, 形式优美, 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什么内容。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1) 运用比喻、象征手法, 答出本义。

(2) 抽象、概括的内容, 意义要谈具体, 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 关键语句的作用

(1) 开头句。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内容也能起到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2) 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 给人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3) 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4) 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 (起段) 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即文章前后照应)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是使文章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 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 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 从正面看待问题。

(3)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 判断优劣, 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 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 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7)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6. 答题套路

(1) 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 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 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 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贴近生活实际。

(4)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语言要通顺, 表达要流畅。

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篇8

一、创设良好的课内课外阅读环境与氛围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创设良好的相应的阅读环境与氛围,往往可以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内重现课文情境

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课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

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一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我在教学《太阳》一课前,教师先讲了一个学生的小故事: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加深对太阳的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预习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内课外都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能够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后,如何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呢?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我认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闭眼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榕树下,感受鸟的叫声,拍打声,嬉戏声,体会鸟的多,榕树的茂盛;教学《月光曲》时,让学生闭眼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海浪的起伏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这样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对文章最佳最深的理解,增强对文学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内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良好的习惯对阅读常重要。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反复读不厌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边悟的习惯等等。

磨刀不误砍柴功,掌握良好的技巧必不可少。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四、拓展课内课外阅读渠道,扩大阅读面,丰富阅读量

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和阅读资源,利用多种渠道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向学生推荐《小星星》、《小学生之友》、《小学语文报》《江西日报》、《赣州晚报》《故事会》、《读者》、《知音》、《演讲与口才》等报刊杂志;也推荐新课标中的中外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也提倡网上海量阅读,当然要正确甄别;生活中的广告语、流行语、标语等也值得一番阅读及体会。

五、开展阅读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总结 篇9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也讲究方法,略读和精读需要穿插进行。略读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精读是指逐字逐句,进行细致地阅读。

在完成阅读题的时候,可以先通读一下文章,了解文章大概的主要内容。接着,再从题目开始,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文章,认真地思考答案。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地阅读,读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先用铅笔做一些勾画和重点标注。紧接着,开始浏览题目,并根据相关的问题在文章中进行精读,细致地寻找答案。

⊙熟悉题型,了然于心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题型进行梳理和归类,每种题型有每种题型的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对于题型的熟练了解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相关阅读训练。例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题目一般比较常见的几个项目分别是:

1、在文章中为加点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3、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用波浪线或横线画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5、根据短文,完成填空。

6、问答题。

⊙审清题意,我心明澈

阅读时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掌握题目的要求。小学生在阅读题中失分,有时候是对题目要求理解得不透彻,这就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审清题意,强化相关的答题技巧。

1、明确题目要求。例如,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就需要孩子在文章中找近义词、反义词,而不是自己去写。再如,选择正确的拼音或词语搭配,用横线划去不正确的。孩子在完成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是选择用横线划去不正确的,还是用横线画出正确的。由于常规训练方式的影响,有部分孩子往往会因为会错题意而失分。

2、不漏做题目。阅读题中经常会有在文中为文章加上题目、用波浪线或横线画出比喻句、拟人句、在文中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在文中为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等等,由于题目需要在文中完成,孩子往往会漏题失分,这也需要引起注意。

3、明晰答题层次。就阅读的问答题来说,存在着答题点和答题层次的要求。回答问答题应本着全面、递进、围绕主要观点逐层回答的原则。

例如,读了短文,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吗?这样的题目就需要孩子从两方面进行答题:(1)结合短文的内容(对短文内容要进行一定的总结梳理)来谈;(2)以短文对自己的启发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并以此来谈谈所受到的启示和领悟。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学习。字、词、句、段等语文基础知识,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相关的语文知识都要不断学习。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篇10

一、抽出第一单元的生字,词语(5分钟

二、抽查课本中要求背会的段落(5分分钟 三小测试,讲解(20分钟

四、讲解阅读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理解

一、阅读重点 利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现实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文中有关词 句的意思。

2了解比喻句的特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 能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得问题。

4揣摩文中带引号词语的含义,了解引号的作用。5能够按要求摘录词句,并主动摘录一写好词佳句。

6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概括重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能够发现文中内在的联系。

8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谈出读后的感受。

二、复习过程(20分钟(一归纳整理、介绍有关阅读的好方法,你是怎样发现的? *利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现实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结合文章内容,揣摩文中带引号词语的含义,了解引号的作用。* 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形象。学习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二扩展阅读方法

除了学习伙伴提出的这几种阅读方法,在我们的阅读中你们还总结出了那些方法呢? *读一段就想想主要意思

*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创设情景来体会 *边读边摘录好词佳句

*与学习伙伴共同阅读、交流等等(三灵活运用

1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一起归纳了阅读中总结出的一些好的方法,还交流了我们自己的好的阅读方法,你有收获吗?总结出了这么多方法,为的是什么?在阅读中如何才能灵活运用呢?在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中,你最头疼的是哪些问题?谁能帮助他们利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加以解决? 2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几篇,考察一下通过这节课,你能否利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行吗?

第二课时

三、阅读练习(35分钟 21 太阳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1、这两段文字从、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

2、将下面这句话改写成陈述句,不改变意思。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2 月球之谜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试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这一连串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

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1、这几段文字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2、文段末尾处的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爸爸告诉我:“它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网,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家庭连接到一起。在互联网里,可以查阅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参加网络上购物、拍卖等各种活动。有了网络,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五洲四海的人们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1、文中的“信息高速路”指什么?

2、“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文段中讲了电脑网络的哪些用处? 网络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四、回顾今天学习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富有情感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的直接对话中,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意阅读、多元解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让学生与作者、作品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要达到以上效果,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性阅读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例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两篇课文,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鲜活、生动的想象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力。而且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1.质疑解惑,激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礼物》一文时,学生读题后质疑:“谁给谁送的礼物?”“这是一份什么礼物?”“收到礼物后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阅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

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借”字提出质疑:“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激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针对设问捕捉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情景交融,品味阅读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认知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我们应凭借这些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丰富情感,表情达意,再通过阅读,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来。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爱护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引申话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小路?”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极了。使孩子们在与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拓展了学习,并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生动的感受力。

又如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乐曲,视听结合,让孩子们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总之,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语文内涵是最博大精深的,可以在学习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方法,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安宁.浅谈阅读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

[2]高佳星.教师反馈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3]黄国才.小学语文教学:用心做好三件事[J].语文建设,2013,(1).

[4]黄先政.小学语文阅读完形教学思想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5]魏薇.语文教师当读真书、说真话、做真我[J].语文建设,201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12

一、依托教科书, 指导“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将“读”作为教学主线。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孩子的“读”, 倡导让孩子自主地读、个性化地读、充满感情地读。在“读”的过程中, 使孩子受到启发, 获得新知, 培养创新。在阅读教学中, 对那些情感丰富、感人至深的文章或片段, 要指导孩子深深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有效发挥“读”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创设能让孩子自由阅读的教学情境, 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读, 在“读”中发现, 在“读”中比较, 在“读”中创新, 从而有所发现和收获。

例如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孩子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成功申办一次奥运会, 是一件多么让人激动不已的事情, 领悟我国申奥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重大意义。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让孩子反复朗读和品味, 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以情激情, 引发孩子对奥运的神往。例如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 应该让孩子用比较高昂和激荡的语调, 读出作者内心那份兴奋之情;对第二自然段的朗读, 则让孩子用舒缓和轻松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陶醉;对第四、第六自然段的朗读, 则让孩子用比较急切的语调, 读出对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强烈渴望;最后一个自然段, 则让孩子用更加激昂的语调, 读出作者内心无比兴奋和自豪的心情。

许多时候, 我们不能“教”给孩子们一种情感, 但是可以让孩子们“读”出一种情感, 从读中真正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巧设“问”, 指导思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有效指导孩子多思考, 联系上下文和孩子的认知体验, 根据文章内容巧妙设问, 点拨孩子的“思”, 让孩子在“思”中领悟, 获得见解, 受到启迪。例如《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 介绍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接两个孩子到新疆上小学, 在回新疆的火车上向两个孩子讲戈壁滩上白杨的故事, 赞颂了扎根边疆建设者的博大胸襟。文章最后,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 望着窗外……”此时, 为了让孩子们理清思路, 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安排了几个问题, 供孩子们“思”:“孩子的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 其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孩子的爸爸看到那些小树成长起来, 就微笑了?”“高大的白杨树和那些小树分别比喻什么?”这几个问题, 作品中并没有直接点明, 但是孩子们会从我的提示中, 找出相关答案, 很容易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巧设“话题”, 指导“议”

要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就应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理解所讲的阅读材料, 还要让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因此, 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立足课文内容和性质, 巧设不同的话题, 供孩子议论, 进而发展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乌塔》一文介绍了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针对有些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缺少自主意识的实际情况, 我巧设了一个话题“乌塔独自游欧洲正确与否”, 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在孩子们讨论的时候, 我引导他们针对话题大胆发表看法和意见, 孩子们都畅所欲言地谈论, 有的孩子认为独自一个人去旅游很好、很惬意。有的孩子认为乌塔旅游前查阅许多书籍, 自己挣足了旅游费用, 做足了各种准备, 并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 乌塔应该可以一个人独自旅游。有的孩子认为乌塔不应该独自一个人去旅游, 虽然她做了很多准备, 但是有什么意外发现该怎么办? 乌塔怎么能应付得了呢? 有的孩子认为要根据具体国家区别对待, 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经过激烈的讨论, 最后孩子达成共识:学习《乌塔》这一课的目的并不是争论能否一个人独自旅游, 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 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原型启发, 指导“写”

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并不是只能单独教学, 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不断探究的问题。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完全能够融进写作教学, 并且教学效果会更好。正是因为一些老师把“学文”和“写作”人为地分开, 无法让“学文”和“写作”有效融合, 才造成孩子对作文的恐惧感。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一般会安排10到20分钟的时间 (有时可以是一节课时间) , 让孩子们写一些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效果很好。如讲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匆匆》时, 孩子们对朱自清先生的文笔非常佩服, 对时光的无情流逝感慨更深。我要求孩子们把对时间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形式和篇幅不限。孩子写出了精美的时间格言、句段, 抒发了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 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学语文课内写作方法指导 篇13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愿意写作文,才能积极地投入写作当中,作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喜欢作文,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事物写下来,并不是非常难。其次,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做游戏,然后告诉学生把游戏过程写下来,记录游戏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怎样说的和怎样做的等。再次,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作文,然后告诉学生说的事情当中有意义的部分有哪些,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与作文亲密接触,学生就会感到写作文并不难,而是有很多话想说。最后,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该多鼓励表扬,可以在教室中张贴写得较好的作文,这对学生不但是一种表扬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学生学习。写日记和写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加强阅读,提高作文水平

在通常情况下,小学生都爱看书爱听故事,所以小编在图书室中选择了一部分动人的童话故事书,在上作文课时分给学生,两人看一本,可以一边看一边讨论。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能与城市相比,利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看故事书的兴趣。在经过几节课后,每一名学生都会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故事书,最后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放置着各种各样的童话书和故事书,这样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写,可以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写自己的感受。

对于当前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可以要求他们记录文中优美的词句。小编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用来记录读到的优美语句。学生在经过阅读大量的书后,就会掌握记录一件事情的技巧,就能自然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能准确表现人物形象。虽然学生对一些表现手法还不能熟练掌握,但已经学会应用了。

3、走进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着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利用作文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但有的学生总觉得缺乏有意义的事。其实,这就是学生不敢下手写作的主要原因,认为没有人和事可写,其实是生活体验过少的原因。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由于人类充满想象力,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才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正处于旺盛发展期,语文教师应该保护小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总结 篇14

姓名

1《草原》的作者是,原名,字,满族人,被称为。代表作有: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

2、《草原》文章按顺序,先写草原的,在写草原的。描绘

了:、、,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和。

3、“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文章的,写出了

草原、的特点。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的意思是。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

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的修辞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5、《白杨》文运用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

了。

6、“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

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这句话,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歌颂

了,、、。

7、“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的意思是。这是一个句。爸爸以自勉,勉励

自己要像白杨一样。这种写法叫做。

8、“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

“几棵小树”指。这句话的含义:

9、《牧童》是代诗人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第二句写,分别从和

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的情景,塑造了一个、的牧童形象,表达了、。

10、《舟过安仁》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我们还学过他写的11、《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作者是代诗人。(他是南

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1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的序言,作者。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

。英子是个的孩子。

1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我”的想法是

你的猜想是。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5

一、加强字、词、句训练, 打好阅读的基础

1. 字的训练。

要正确掌握字的音、形、义, 并进一步达到熟练运用, 也即一般所说的“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但是, 有些字意义繁多, 又可以与不同的字结合成许多不同的词。小学生不可能一下都掌握;有些字词, 口语里不常见, 初学的人运用起来有困难, 因此, 对于有些字的“四会”要求, 就要适当掌握, 逐步达到, 不必强求一律, 要求过高。对于课文汇总的一些句子的关键性的字, 我们既要求学生理解本义, 更要让学生领会其在文中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课文中用近义字比较、多义字选择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再一点是课堂上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新词, 不强求数量但一定要讲究书写的质量, 写好每一个字。每学一新字前要复习巩固前一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听写生字。杜绝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

2. 词的训练。

在词的训练中, 不光要重视新词的训练, 也要注意熟词、常用词的训练。有的词意上简单明白、有的感情色彩浓重, 也有的词多重意义或意义含蓄, 不易读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联系课文原句进行理解, 理解词义应做到“词不离句, 词不离文”。避免“定义式”的死记硬背。可用同义词进行比较, 如果是多义词, 还要进行选择正确意义的训练, 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在词汇教学中, 对一般词语与关键词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一般词语是指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词语,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领会课文内容, 恰当地理解这类词语是必要的。不过解决的方法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 教师只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讲几个学生难以解决的词语就行。关键词语是指对表现文章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这类词语的教学, 宜结合讲读课文进行, 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不但要理解得准确, 而且应到达一定的深度。对关键词语, 一要抓准, 二要讲准。教师平时要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汇。每人备一本词语手册, 平日作单项的归类积累, 到一定的时候, 再作多项的分类积累, 通过不断积累, 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义, 更能激活他们学习词语的兴趣, 培养他们掌握词语的敏感性。

3. 句的训练。

要使学生认识句子的形式, 懂得怎样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内容, 尤其要弄清一些含义较深、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以及对表现思想内容有较大作用的句子;认识句子之间的关系, 了解一句一句的话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对于课文中的许多句子特别是重点句子, 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 每篇课文都可以选几句进行专门训练。来突出重点部分的教学。这个重点部分是指整体内容的某一个重要部分, 有的是一个自然段, 有的是几个自然段。当然, 关于字词句的训练方法是千变万化的, 练无定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训练方法, 以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能进行一些字词句的训练。通过字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抓好语段教学, 掌握阅读方法

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段的教学, 要从句子入手从而理解段的内容和层次关系。还要注意分析段的详写和略写。要在理解全段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详写, 研究为什么详写和怎样详写, 并弄明白详略的道理和详略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下:

1.“问、读、划”阅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 而是带着问题去读, 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 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不正是读书要做到的“三到”。这时候我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 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提问的本领, 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2. 找问题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 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 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那怎样具体实施呢?

首先选择一个语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 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 通过集体讨论, 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围绕这几个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较为熟悉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并且, 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 也有了自己的思维, 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 那我们还有什么权利去代替他们呢?当然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太全面时, 我就会说:“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吗?”这样学生就在提问中学习, 学习中提问, 人多力量大, 不到一节课就把这个语段给弄懂了。而且比较全面,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每个学生, 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 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3. 确定框架、把握整体突出重点阅读法。

文章首先是系统的, 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 是一整体。因此我们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 把课文嚼烂了喂给学生, 学生反而腻烦。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 整体——部分——整体, 总——分——总, 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机构、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作为中年级阅读教学怎样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呢?其方法是多方面的, 如复叙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教材的基础上或根据特定要求对文章内容加以整理, 自己组织语言, 把它叙述出来。复述训练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 可以促使学生积累词汇, 锻炼语言的精确性、生动性和连贯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具体方法是通过熟读成诵老师可以揭示简明的标题让学生按标题复述;可以写出重要词语, 让学生连词复述课文;也可以列出表示文章思路的提纲, 让学生照提纲复述。只有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才能为整篇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 重点写了哪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 让学生感知描写事物可以正面描写, 还可以从侧面描写。

4. 依据教材特点, 从讲读、略读课文出发。

不同的课文要求, 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读的方面看, 中年级有的课后“思考.练习”中作了明确要求。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 要以读为本、指导阅读。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是既需阅, 也要读, 缺一不可。很多老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 这都是片面的。朗读作为再创作, 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分析理解作品, 具体感受作品, 引发态度感情, 明确身份、确定对象, 这些都是属于朗读者内心的依据。他还能训练学生说话时的发音正确, 句读分明, 语气连贯, 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写的方面、从积累方面看也同样作了要求。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拓宽阅读的实践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在前面的字词句及语段的教学中, 我已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现在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 不能只局限于学校阅览室里的那些书。我想到了一个好的方法, 让学生们相互推荐一本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并说说好在哪里?是思想上?文字上?对于一些内容健康的、符合学生阅读标准的不管是内容、体裁、风格上, 我们老师都不要干预。

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 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节自由阅读课及中午课余阅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增强自己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学生最爱读故事、听故事、也爱讲故事, 通过举行故事会, 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 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的精彩内容向大家作介绍, 进行交流。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编辑手抄报的形式, 激发阅读的热情。锻炼学生编辑, 选材能力, 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开好一周一次的以阅读课外读物的主题班会。还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 使学生在评比活动中得到肯定, 在交流活动中感到自己的不足。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让学生保持高涨的阅读热情, 使课外阅读活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进行。几个月下来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有问题找资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 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开拓了视野, 扩大了知识面, 学到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学生学会了阅读, 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朱慕菊主编

[2]《湖北教育》, 2004第13-15期, p41李天恩老师文章《整体把握, 突出重点》

上一篇:关于写橘子的作文:丑八怪下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