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2024-09-09

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精选8篇)

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的表达出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美术活动的本质任务是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体现和发展幼儿健全的心理个性。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应该是他们意愿的主动表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技法的训练。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始终是教师的工作之最重点。

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幼儿不知道如何下手;幼儿画不出比较理想的图形;幼儿对作品的制作没有兴趣等等。这时,我们就不能强求他们按教师的意愿去画线涂色,不能让单调乏味的训练模式扼杀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较为新奇的特别的材料,比如树叶、瓶盖、蔬菜、布片、挂历、彩色图形纸等等,鼓励幼儿采取或剪,或贴,或拼接等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创作,去实践。例如:教师让幼儿在画纸上摆放并粘贴各种几何图形,然后进行添画。如果添加一个圆,它既可以在画上表现为一个气球,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太阳,还可以变化为一朵花。当然,幼儿也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添加其它的任何图形。这样就给予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的极大空间,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此外,教师还可以改变那种惯用的缺乏交流的单独作画形式,让幼儿进行二人或多人一组的合作作画活动,以增强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并在创作中亲历体验他人的感受与经验。这样,幼儿就会对自己亲手创作出来的作品感到愉悦。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创作兴趣。

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选择一些便于幼儿讲故事编儿歌的题材,在画某一件物品或者某一动物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物品或动物的形状特征,让他们用语言描绘一下对该物品或动物的感受和联想,创编出形象生动的故事或儿歌,然后再去绘画。这也是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画老鼠时,教师先让幼儿想象一下老鼠的形状,再引导他们编创出儿歌“远看一座圆顶山/坡上两个蘑菇圆/青草长在山脚下/山后小溪绕山前”,最后再进行绘画活动。在这种语言与绘画相结合的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既增强了活动的生动性,又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培育幼儿美的心境

幼儿处在受教育长智慧的时期,对美的感知还很贫乏。对他们而言,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更有效。以往的美术活动程式化过于明显,目的单一。幼儿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真正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很困难的。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陶冶美的心境。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到户外观察花园、草坪、荷塘、树林等,让幼儿自己去亲近小花小草;闻一闻春天的气息,在和绚的春风中嘻戏;听一听燕子的呢喃;看一看彩蝶的纷飞。这样,在幼儿的心里,春天就是这般的绚丽多彩!如果要画秋天的果实,教师可带幼儿参观果园或水果市场,看着鲜艳的果实,嗅着水果的芳香,感受着秒天收获的喜悦,幼儿心目中的秋天该是多么美的一幅幅丰收画啊!教师还可以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用小树枝、小木棍、粉笔、小砖块等做画笔,以松软的土地、沙滩、瓷砖等做画纸,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兴趣的事物,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美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发挥他们的创作热情。这样,幼儿的思维会更活跃,学习就变得更轻松,更自由。幼儿的心灵就会被大自然的美所陶冶。

3.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讲授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审美教育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用幼儿的作品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来衡量。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他们多方位多元化感知空间,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的最好途径。

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欣赏的内容可以选择绘画、照片、雕塑、工艺美术品、自然景物、建筑艺术图片等等;欣赏的材料可以是不同风格的,也可以是相似风格的。这些来自于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的作品,蕴藏着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美。当教师和幼儿们一起分享这些优美的美术作品时,幼儿会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愉悦感,并从感知表面形式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绘画并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也不是孤立的艺术活动,这是一个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活动。美术教育最富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它既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征与规律,又与其他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出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范画的内容、布局、色块和画法,最后地让幼儿模仿范画绘画。幼儿开始绘画后,教师就算完成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地看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坐着看幼儿作画。在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以范画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艺术创造性,对于儿童的艺术创造性而言,这样的范画是不可取的。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并没有主动地参与,而是按照教师设计的式样、颜色和构图进行机械模仿,幼儿既没有被激发对绘画的欲望,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体验。如果一味地让幼儿照着模仿,那么就不可能在画里找到幼儿的个性差异,也就看不出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画得好不好,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幼儿绘画并不是教师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美术活动作为一种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手段。让幼儿模仿的消极后果就是幼儿作品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为了避免对范例的机械化模仿,教师可以多准备几幅范画,以适合不同幼儿不同需要。范画的精心准备是美术活动是否出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给予范画,不要强求幼儿对颜色、布局等进行模仿。幼儿们画出来的太阳不一定是红色的,画出来的树叶也不一定是绿色的。可以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别出心裁地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式中,意愿画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它既不是以教师的意志规范儿童作画的压制方式,也不是一种教师不加指导的放式教育。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给予一定范围,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幼儿提高创作兴趣,打开思路;也可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同时又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在幼儿的心里,故事的答案不只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描绘他们想象中的精彩世界。如,在组织幼儿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这个故事,然后与幼儿一起讨论“小蝌蚪把谁当成了妈妈呢?”,最后由幼儿在绘画时按他们自己心里的想法自由发挥。此时,教师指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幼儿打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幼儿所描绘的事物,既有赖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得益于他们自由的想象和大胆的无拘束的表达。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这样就会给幼儿提供一个能自由表达的广阔平台,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

5.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作热情 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认知能力、绘画水平等参差不齐,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幼儿的创作作品。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表现;注重发掘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尊重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接纳幼儿不同的创作成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赞赏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能符合美术教育的规律,更能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的美术活动,不是培养画家,它的质量并不在于幼儿的绘画画得是否漂亮或者像不像。它应该是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抛开旧的“教学成就”观念,一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要切合幼儿的实际,面向幼儿的未来,注重幼儿终生发展的需要。

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篇2

一个节目从策划到实施, 除了有好的摄像还要有好的导播, 导播的意识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好坏。导播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构思精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新鲜活泼、形式多样的节目, 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 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文艺节目, 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 导播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 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 电视导播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 导播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一、具备较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

政治素质。电视文艺导播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的, 这就要求做导播的人员在政治上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 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业务素质。导播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 能够根据党的宣传方针, 结合当前形势, 确定节目主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 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 以影响人们的情操, 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播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导播要有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 关键在于导播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 导播必需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合作者心中有全局, 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 忠于职守, 在导播的统一指挥下, 成为有机的整体, 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来说, 导播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 所办节目雅俗共赏, 能够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二、具备构思、撰写台本的能力

电视文艺节目离不开台本, 导播要具备构思、撰写文学台本的能力。一是, 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 创作这台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二是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三是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 导播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此基础上导播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 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 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 也就是导播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播所撰写的工作台本, 凝聚着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体现着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 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 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 等等。导播在执导一台文艺晚会时, 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 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 总体构思也就体现出来了。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播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和电视特技处理设想。此外, 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 插播外景有关镜头, 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二是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在导播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播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 往往用在歌曲、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 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 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 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三是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 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播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 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三、具备把控和协调全局节目的录制能力

要录制节目, 导播的首要任务就是筹建摄制组。摄制组成员要选择素质优秀的摄像师、灯光师、调音师、和美工师, 组成节目制作部门, 共同探讨怎样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来表现节目的主体, 制定出各自的工作方案, 摄像分镜头台本、灯光设计图、美工设计图、话筒拾音配置等等。确定所需电视设备是高档的, 还是中档的, 需要多少台摄像机来工作, 节目中的特殊效果, 现有设备是否能满足, 美工人员需开始置景、提出预算, 各方面的经费均需事先申报以便统筹安排。

技术操作人员的配备, 有些人有时候可以身兼数职, 这部分工作是不能忽视的, 他决定着节目的技术质量。服装、化妆、等工作人员招到摄制组, 演员、主持人也要一一到位。需要邀请的名人、专家要提前签订合同, 因为他们总是很忙的群体。最先进入实施阶段的是美术技术人员。演播室录制节目, 大小道具、舞台装置和背景造型是必备的, 大道具的制作甚至要花费数天, 常以播出日倒计数的十天左右, 所以导播应最先与美工人员就演出计划进行商榷。另一方面, 技术部门也要开始工作, 导播应该指挥手下工作人员去招集摄像、照明、声音等制作人员, 讨论、研究分镜头的脚本。

四、具备抉择、想象、及独到的艺术见解

导播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 具有担任导演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 切换点准确, 富有节奏感, 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 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概括地说, 导播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 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二是视觉想象能力。一个导播, 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 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 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播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 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文艺晚会导播事业的人, 都应该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三是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播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 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 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 电视文艺晚会的导播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耿文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星光大道》的民主之路[J].中国电视, 2005 (7) .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篇3

一、根据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确定美术教育活动目标

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合理的教育活动目标,这是做好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基础。

例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认知发展水平低,动作协调性差,所以在目标确定上,绘画内容应该以简单的点点、画线、圆圈等为主,绘画方式也以添画为主,只是进行简单的创作,比如添画雨点、小草,帮妈妈画毛线团、小鱼吐泡泡等;手工制作过程中,在已經准备好的半成品作品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粘贴,让幼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教学要求,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在上述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同时面对自己的作品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训练中,幼儿的美术方面的技能就会逐渐地成熟与发展。

二、缜密的课前准备是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教具,其中包括为孩子们准备的大量美术操作材料。在绘画区,我们准备了油粉笔、水彩笔、水粉颜料、调色盘、棉签等,并教给幼儿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在“蔬菜印画”这节课中,我们准备了胡萝卜、辣椒、莲藕等蔬菜的横截面,蘸上水粉颜料进行印画,并告诉幼儿如何蘸色,如何做到不混色等技巧,鼓励小朋友大胆创作。泥工制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动员家长做好配合工作,给孩子准备各种橡皮泥,使孩子在游戏时间可以随时做自己喜欢的作品。刚入园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作品,我们就给孩子一些模具,把橡皮泥塞到这些小狗、小猫、小老鼠的模具里,让孩子快速做出作品,在完整动物形象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1.利用游戏方式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幼儿的很多能力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小班幼儿更是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方式。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设计美术活动的时候,就从游戏入手,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小兔吃青草”活动中,我和孩子们都带上兔子的头饰,学着小兔子跳,唱着儿歌,先通过游戏将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在事先准备好的放置有萝卜道具的区域里,问小朋友:“这里只有萝卜,没有青草,小朋友们能帮小兔子画一些青草吗?”孩子们自然欢呼雀跃,高高兴兴地回到小桌子旁为小兔子添画青草。这种玩中有画,画中有玩的活动方式深得小朋友的喜爱,极大地提高了孩子参与美术活动的

热情。

2.利用已有体验引导

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引导孩子较好地完成美术创作。例如:在添画活动“小鱼儿水中游”中,利用学过的歌曲《鱼儿好朋友》来引领孩子进入活动主题,给小鱼儿添画水草;在粘贴活动“帮小羊穿棉衣”中,启发孩子:小朋友们,你们怕冷吗?你们怎么过冬呢(换棉衣、躲在房子里等)?引出小动物们怎样过冬(换毛、冬眠)。接着引导:小朋友都穿上厚厚的棉衣了,我们帮助小羊也穿上棉衣好不好?这时教师就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张画有小羊的绘画纸,请小朋友把棉花贴到小羊的身上,这样幼儿会很高兴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通过正确的评价保护孩子美术创作的热情

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选小画家,而是为了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应该接受一切孩子的作品,尽可能正面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多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少否定和批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受表扬的。一朵小红花,一面小红旗,一颗金色的小星星,都会让孩子兴奋好几天,那种“我能行”“我很棒”的情感体验,不正是我们想要得到的教育效果吗?

对于不太好的创作和不能表现自己创作意愿的作品,老师也可以指出幼儿的不足,即使发现有的孩子真的画得很乱,对幼儿也不能直截了当地指出,切忌对幼儿指责说:“你这画的是什么?”“你不能这样画”等等生硬的语言,而是引导幼儿说:“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画?”“是不是这样处理会更好呢?”给他一点信心,他才有进步的动力。

另外,教师要对不同的幼儿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对幼儿进行纵向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幼儿阶段是艺术启蒙的重要时期,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幼儿美术修养的方法非常多,教师只有用心地去学习、去揣摩、去探索、去研究,给孩子更多的技巧,才会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才能创造出更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也能为儿童的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条件。

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4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0-10 15:34:00 ]作者:彭燕 杜学元

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性别文化仍牢牢的束缚和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对现代社会中的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在幼儿园进行合理的、适宜的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次去一个幼儿园大班观摩游戏,主题是游戏材料与游戏的开展,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关于“头巾”的细节。

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笔者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看到这个场景,笔者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影响,更吃惊于5~6岁的幼儿对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初步理解。这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社会经验的限制(到外面餐馆吃饭看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女性),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我们传统性别教育的影响。

当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世界被鲜明的分为男性和女性。人们毫不动摇的坚信这一信念,并为维护这一区分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家庭、幼儿园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现在常常听到“妇女回家去,给男人让出位置”这话,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象,这些问题其实早在女孩的童年就存在了。因为当孩子一出生,社会对男孩女孩提出不同期待时,这种不公平就开始了。并随着旧的传统的性别教育的渗入而加强。当男孩女孩长大时,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自我要求,再呼吁女性可以有能力和男性工作一样好,已经晚了。我们在上述游戏中看到的情景,就已经被烙上了传统性别观念的印子。

但是,男女之间某些天生的差异与优秀的男性和优秀的女性之间的差别及对其社会品质的不同期待有必然的联系吗?没有人能肯定这个事实。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家门,从事于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的女性开始从事人们传统性别观念中只有男性才能做好的事。用传统的性别观念将男女分成的两个孤立的性别团体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开始频繁交集,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像两

条平行线,永远分开,没有交点。而我们的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大胆想象,让各种爱好和兴趣处于活跃状态。但是,我们传统的性别期待限制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限制了个人广泛丰富的经验的获得。比如上面提到的区角游戏,男孩认为服务员应当是女孩当的,他们就不能获得当服务员角色的经验体验,而女孩也就很少有机会体验当厨师的滋味了。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我们的保教人员也在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二、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①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②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三、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笔者在思考,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

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文章开始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所以我们在设计和投放幼儿游戏材料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

四、加强家园联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勿庸置疑,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更甚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庭里父母以自身为榜样,从观念到实际行动上都能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尝试不同性别角色的机会,使幼儿性别认知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发展。如果家庭性别教育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一致就很难使幼儿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性别认知,甚至会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当然,要真正作好家园一致的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实际困难。首先,要使家长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相对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就更是如此。其次,从观念转变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一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现代的大量传媒如电视,家庭亲子读物等等无一不在向着家长渗透和强化着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

事实上,在不经意中,我们的男孩女孩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当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在家里做家务窝囊,没有当老板,挣不着钱,不伟大时,传统性别观念已渗入了刚刚开始人生的五、六岁的孩子的脑子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担忧。幼儿需要新的性别教育,为此做出研究和探索已是刻不容缓。对于传统的性别文化,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挑战。

①赵萍《教材中的性别文化透析》,http://,2001/07/19。②卜卫《女孩读一读,男孩想一想》,http://,2001/07/19。参考文献:

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篇5

甘肃省皋兰县城关幼儿园常学霞邮编:730200

摘要:近年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教育小学化,而忽视幼儿自身心理发展需求;单一地以知识的量化来衡量一个儿童发展标准,让幼儿教育就输在起跑线。为了改变这一幼儿教育在现实中的缺陷,我对美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探讨。从幼儿美术教育的游戏功能,思维能力培养功能,生活化功能等进行了教学分析,使人们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重要地位。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教学 美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是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纵观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程式化明显,目的性单一。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真正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困难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从优化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入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从游戏中学会画画

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做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是不持久的,根据幼儿好动、喜爱游戏的特点,力求将美术活动在游戏中展开,通过让幼儿玩玩画画,让他们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增加兴

趣。比如组织幼儿画《拔萝卜》命题画时,先让幼儿视频观察兔子和萝卜,然后让幼儿带上兔子头饰做“拔萝卜”的游戏,最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有游戏做铺垫,幼儿的画面都很丰富。

2、提高观察能力丰富画面表现

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得多。我们常提醒幼儿注意身边的事物,入园或回家路上的见闻,各生活环节的趣事,各种花草在早、午、晚的变化,饲养角中小动物的各种形态,并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观察时教师一是有的放矢地提问,使幼儿不仅注重物体的外形特征,还要注意到物体的内部结构;二是让幼儿积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使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熟悉了生活,发展了语言;三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急于解答,而是启发幼儿自己找出答案,并在条件许可时开设写生画。比如在教大班幼儿学画马路上的汽车时,提前让孩子在入园和回家的路上,仔细观察马路上汽车的形状、颜色,分几部分,车头、车身、车轮是什么形状,在什么部位等,上课时通过向全班提问,或引导小组讨论等形式把幼儿对汽车全面形象的认识展现出来,这样幼儿在创作时就不单单是画老师范作上的汽车了,不少幼儿不用看范作就画了消防车、小轿车、大卡车、警车、救护车等很多种。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环境,使幼儿的感知、体验更为真实、清晰。也便于幼儿获得生动、形象、新鲜的信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从而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更好地发挥。

3、注重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提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不强求一律,注重个性差异。

在进行统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时强弱幼儿分开,即能力强的分成一组,能力弱的分成一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开展《我的小手变变变》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要求他们创作出螃蟹、老鹰、孔雀开屏等较为复杂的手型画,而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他们结合手型游戏,画出一些简单的手型画,如树宝宝、五指娃娃、小兔子、孔雀头等,逐渐提高要求。有时强弱搭配分组,进行“强带弱”活动,如《秋天的颜色》装饰画,把全班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一张大幅的铅画纸,幼儿能力强弱搭配,并提出:“看那组画的秋天最美丽。”能力强的幼儿带着能力弱的幼儿,个个大显身手。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还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快的提高,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4、丰富幼儿表现媒介和手段

美术活动中,在幼儿深入了解所要表现的对象后,我们尝试引导丰富幼儿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进行美术表现,增强对美术媒介特性的了解与敏感性,同时学习根据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比如,如果要表现比较单纯的经验,那么用单色线条来画比较合适,精心刻画人物对象;如果要表现的事物具有丰富的色彩,那么采用色彩画比较合适。幼儿不像成人那样,能有意识地运用一种工具材料衍生出许多表现形式,变换出不同的表现方法。我们仔细地研究了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随时根据幼儿萌发的表现需要向其提供适宜的工具材料,让幼儿运用独有的表达方式和创造能力,充分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5、关注孩子,动态评价和集中评价两相宜

过去我们把幼儿作品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教师总是关注孩子的作品完成得如何,有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常常忽略孩子本身,忽略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情趣。现在我们则将评价重点从幼儿作品转到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上来。我们在室内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作品展示区,先完成作品的幼儿不用等待,可以先展示,然后无拘无束地探讨、评论。而对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我们决不催促,尽可能让他们充分想象和操作,对动作特别慢的幼儿我们会经常观察并分析原因,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种动态评价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暗示与支援。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集中评价,帮助幼儿提升相关经验。

6、多种美术活动形式并举

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们突破教材要求,不拘一格地探索多种美术活动形式。

如小班孩子小手肌肉群还不发达,有时不能直接用画笔来表达认识和情感,老师就和孩子一起开展手指点画、手形画、手掌画、指纹画、印章花、滚画等活动。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手较小班幼儿活动自如,在小班开展的几种形式基础上又增设了棉签画、人形画、吹画、泼画等活动。大班幼儿手部活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较大的发展,除了水彩画、蜡笔画以外,老师和孩子一起创作了水油分离画,各种剪贴画、刮蜡画等。

7、家园合作,注重日常美术活动的开展

日常美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对丰富幼儿的生活,积累创作的素材,保留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一片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欣赏自然景物,参加美化环境的活动,参观自己平时的美术作品,鼓励他们大胆尽情地画自己心中的动物、人物、自然景物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机会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眼界宽、勤学好问的幼儿想象力相当丰富,这与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们经常与家长联系,进行沟通,求得幼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如多带幼儿观看自然景物、行人、马路、商店、市场等,回家后让幼儿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自己看到的最美的地方。这样通过家长长时间地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正确把握幼儿教育多样性发展在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的方向,体现幼儿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是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从优化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入手,注重个性差异,关注孩子,改变评价方式,将美术活动游戏化,实施家园合作,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9月出版

2、《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美)W.L布雷顿著哈咏梅程昌柱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浅谈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6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态度 艺术审美

美术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而且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仍局限于“以绘画性为目的”,即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会”画一些基本的人物画、风景画等。之后老师验收、检查学生画得“像”或“不像”,并以此来检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美术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作用,几乎把美术课当成一门技术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和创造力,有碍于中学生个性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如何让美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因素,淋漓尽致地发挥美术的审美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美术教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并发挥美术教育的美学意义

2004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美术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技巧,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欣赏艺术,以美育为己任”的教学目的,着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当然,对于少部分天资聪颖,以艺术为追求目标的学生而言,就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 注重体验式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多让学生参加美术活动。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结”的编织、在水壶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工艺品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在体验的乐趣中发现美术的美。同一对象运用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技法、不同的线条便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审美效果。因而老师应把课堂教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制作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悟力。

(2)美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他们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中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及对生活的感悟,因而其美术作品也缺乏深度和厚度。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应适当介绍一些伟人的画作,及其他们的生活经历、画的来源,让学生感觉到学画的不易,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内心。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常带学生出外游历,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使绘画源于生活,融于生活,表现生活。

(3)在课堂中,导入欣赏课,不仅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阶段是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初级阶段,中学生对于艺术处在一种朦胧的理解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输理论,而应将理论融于欣赏课中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油画这一类别的理论课中,可引导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以《向日葵》最为授课的蓝本。拓展讲解关于梵高的生平,如他是印象派画家,这个人内心非常孤独,他的画更多代表他炽烈的内心情感,所以用笔比较饱满。传奇的生平,这些不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向日葵》了解深刻,继而理解有关的油画的理论范畴。

三、对美术老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一门课要教好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所以教师的作用在此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优秀的老师,在教学效率上,要比一位次优秀的老师高的多。因此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

(1)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教师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德行能起到最好的模范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同样,师德是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2)专业的素质是一名专业老师必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将知识无差错的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不仅要对美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及派别有最详尽的了解,以便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个人的绘画技能,绘画技能是美术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果一个绘画老师不具备这一技能,那么,即使他有再好的理论知识也是纸上谈兵。

(3)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具备很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在人类古远的艺术中,绘画是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因此,对绘画的欣赏,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学生学习美术,也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这个时候,作为中学美术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简单的美术理论知识或是简单的作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能力,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们仅仅从绘画的写实性来理解绘画,是不能抓住绘画的本质特征的。因为绘画不只在于模拟原物,而是在于倾诉心灵;绘画中“不只是用某种线条、形状、色彩画出一个对象,而是要在画面中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绘画的意蕴——神之所在!”而此时,老师的审美能力应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将绘画作品的意蕴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综上,是笔者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看法,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定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的解决,对于此,仍需要站在一线的广大美术任课老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6614.html?fr=ala0

[2]《21世纪艺术教育新视野》载《香港美术教育协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2003年5月版

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篇7

一、在涂鸦中培养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涂鸦是小班幼儿绘画时的显著特征,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有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美工区中放置了一块涂鸦板(黑板),可以反复擦拭的涂鸦板给孩子提供了充分涂鸦的机会。在涂鸦的过程中,我也时常走到他们的中间,欣赏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涂鸦故事。当他们拿着彩色的笔随心所欲地在涂鸦板、纸上乱画时,当他们无意中画出长线、短线、点线、粗线、转弯的线、乱七八糟的线……我总是带着赞赏的口吻说:“哦!这是长长的线,这是雨点的线,这是电话线,这线跑的真快呀……你真行厉害,能画出这么多种的线。”或者用鼓励的口吻:“你能画比跑步跑的快的线吗?”,“能”,“你能画排队排得很整齐的线吗?”,“可以”,“你可以在粗粗的线旁边加上细细的线吗?”“可以!”孩子们的回答是充满兴奋和信心的,他们在涂鸦中思维更活跃,手更灵活,理解老师的提示和模仿别人的能力大增。当涂鸦结束的时候,虽然画面上只有些没有什么意义的线条,但却蕴藏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信心!在涂鸦的基础上,我们再启发孩子画出各种各样的线,使他们从无意的流露转为主动的表现,让他们也能感到自己是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的,从而树立一种良好的學习心境。

二、采用多种作画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幼儿手指和手的控制力较弱,如果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为此,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海绵印画、拓印画、滚珠画、手掌画、手指点画等色彩游戏,使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海绵印画,用海绵分别沾上各种颜色,在白纸任意印出花纹。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把海绵剪成圆形,花瓣形等各种形状,设计出各种背景如花瓶、花布、衣服、草地上的花等吸引幼儿,引导幼儿在背景上进行拓印、装饰。拓印画,将平日孩子们玩的玩具、横切面纹路奇特的蔬菜粘上颜料进行拓印,在满足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滚珠画,在盒子里垫张白纸,把沾上颜色水的玻璃珠放入盒,双手摇动盒子,再滚支架,使白纸上留下五颜六色、花样各异的纹路……幼儿通过各种色彩游戏活动,绘出各种色彩斑斓的纹样,别具风格,让幼儿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乐趣。

还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添画。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典型的拟人化特点,常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想像成是有生命的,在他们的眼中太阳会说话、小草会点头等,我利用这一时期幼儿思维拟人化的特点,设置拟人的游戏情境。在情境中培养情感,激发兴趣,使幼儿在自觉参与的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例如:在绘画《母鸡下蛋》中,幼儿尝试画圆和短竖线。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先请小朋友头戴母鸡的头饰扮演母鸡,边说儿歌边尝试用粉笔在规定的圆形地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圆。当孩子们都基本上掌握了画圆的技巧后,我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故事情境:大灰狼要来了,我们要把家周围建上栅栏,这样大灰狼就吃不到我们的蛋了。“母鸡们”又积极的投入到“建”栅栏的活动中。此时,再次提出问题如“篱笆是什么样的?大灰狼怎样不会偷到家里的鸡蛋?”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象。当“大灰狼”从没画到栅栏的地方跳进母鸡家吃掉几个蛋后离开,引起幼儿进一步思考,怎样阻止大灰狼再来偷蛋。由此,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绪,激发兴趣。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来。

同时在活动室里开辟独立的绘画空间——美工区,在区内提供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如蜡笔、粉笔、水彩笔、毛笔、画纸、黑板、塑料板等,孩子们能自由地,无拘无束的选择工具进行涂画。从而使“要我画”转化成“我要画”,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绘画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三、鼓励评价,关注孩子的成果。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能力有强有弱,作品完成速度有快有慢,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应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适时的给予指导,哪怕是亲切的提示,赞许的眼神,对幼儿作品的肯定、鼓励都会使幼儿增强自信。总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到绘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绘画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涵涵由于年龄较小,坚持性稍微差一点,开始画画后只要老师看不见立刻就会将画纸折叠起来。这不,这天画《给小兔喂青草》,我看着她画了几个绿色的短线后,当我正要转身指导其他小朋友时,她立刻放下蜡笔,将画纸卷了起来。当发现我看他时,他又拿起了蜡笔漫不经心的画,嘴里还嘟哝着“老师,我不会画!”“你不是画的很好吗?你看你给小兔子画了这么多的绿草,小兔子可喜欢吃了,你再多画一些吧!”听了我的话,涵涵立刻拿起蜡笔不由分说的又画了起来。画好后,我还把他的画拿给了其他小朋友看,从那以后涵涵画画就认真多了,而且越来越能大胆的画了。

在绘画结束后,我总会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自己看一看其他小朋友都画成了什么样,用孩子的眼光来评价每个孩子的作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很棒的,充分对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表扬。并经常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主题墙和区域活动角里,让孩子的作品与环境互动,这样幼儿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也就慢慢的树立起来了。如在布置春天的环境时,版面上基本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进行装饰的,如手指点画的桃花,报纸拓印画的花朵,手掌画的大树等等,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后,每当父母来接时总会高兴的领着父母去指认自己的作品,愉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四、开阔眼界,家园共育。

绘画的内容能反映出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当孩子有了亲身经历后,绘画的内容自然也就丰富起来。有了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感受到绘画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才能让孩子对绘画活动感兴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现在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过多,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物关注较少,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孩子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的印象往往不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深刻,因此,父母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让孩子去接触身边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生活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和事物,父母要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以加深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认识。幼儿园以及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是幼儿美术题材的重要来源。

对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几点探索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教学 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是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纵观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程式化明显,目的性单一。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真正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困难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园从优化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入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美术活动游戏化

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做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是不持久的,根据幼儿好动、喜爱游戏的特点,我们力求将美术活动游戏化,通过让幼儿玩玩画画,让他们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增加兴趣。比如在中班《漂亮的服饰》教学活动中,先让幼儿在自己的图画纸上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各种服饰,完成后组织幼儿进行卖服饰的游戏,这样,充分利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起了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强烈的作画愿望。又如大班幼儿画《小白兔拔萝卜》命题画时,先带幼儿到饲养角去观察兔子,然后回到活动室让幼儿带上小兔头饰做“小兔拔萝卜”的游戏,最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有游戏做铺垫,幼儿的画面都很丰富。小班幼儿年龄小,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善,手的动作很不协调,但对动手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如老师在一张大的白纸的中间印上老师的手印,然后让全班幼儿将手上蘸上喜欢的颜色,印在老师的大手印周围,贴在活动室墙上,小朋友看到自己的小手和老师的大手一起印挂在墙上,非常高兴,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通过这种色彩游戏,使他们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红、黄、蓝、绿、黑、白色。

2让鲜活真实的形象映入幼儿的眼帘,变图片示范为启发观察

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得多。我们常提醒幼儿注意身边的事物,入园或回家路上的见闻,各生活环节的趣事,各种花草在早、午、晚的变化,饲养角中小动物的各种形态,并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观察时教师一是有的放矢地提问,使幼儿不仅注重物体的外形特征,还要注意到物体的内部结构;二是让幼儿积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使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熟悉了生活,发展了语言;三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急于解答,而是启发幼儿自己找出答案,并在条件许可时开设写生画。比如在教大班幼儿学画马路上的汽车时,提前让孩子在入园和回家的路上,仔细观察马路上汽车的形状、颜色,分几部分,车头、车身、车轮是什么形状,在什么部位等,上课时通过向全班提问,或引导小组讨论等形式把幼儿对汽车全面形象的认识展现出来,这样幼儿在创作时就不单单是画老师范作上的汽车了,不少幼儿不用看范作就画了消防车、小轿车、大卡车、警车、救护车等很多种。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环境,使幼儿的感知、体验更为真实、清晰。也便于幼儿获得生动、形象、新鲜的信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从而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更好地发挥。

3注重个性差异,进行多层分组教学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提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不强求一律,注重个性差异。在进行统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时强弱幼儿分开,即能力强的分成一组,能力弱的分成一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开展《奇妙的手型画》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要求他们创作出螃蟹、老鹰、孔雀开屏等较为复杂的手型画,而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他们结合手型游戏,画出一些简单的手型画,如树宝宝、五指娃娃、小兔子、孔雀头等,逐渐提高要求。有时强弱搭配分组,进行“强带弱”活动,如《多彩的秋天》装饰画,把全班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一张大幅的铅画纸,幼儿能力强弱搭配,并提出:“看那组装饰的秋天最美丽。”能力强的幼儿带着能力弱的幼儿,个个大显身手。这种多层分组教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还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快的提高,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4引入各种表现媒介与手段

美术活动中,在幼儿深入了解所要表现的对象后,我们尝试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进行美术表现,增强对美术媒介特性的了解与敏感性,同时学习根据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比如,如果要表现比较单纯的经验,那么用单色线条来画比较合适,可以将精力集中于“叙事”上,精心刻画人物、事件;如果要表现的事物具有丰富的色彩,且侧重于抒发感情,那么采用色彩画比较合适。幼儿不像成人那样,能有意识地运用一种工具材料衍生出许多表现形式,变换出不同的表现方法。我们仔细地研究了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随时根据幼儿萌发的表现需要向其提供适宜的工具材料,让幼儿运用独有的表达方式和创造能力,充分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5从关注作品到关注孩子,动态评价和集中评价两相宜

过去我们把幼儿作品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教师总是关注孩子的作品完成得如何,有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常常忽略孩子本身,忽略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情趣。现在我们则将评价重点从幼儿作品转到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上来。我们在室内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作品展示区,先完成作品的幼儿不用等待,可以先展示,然后无拘无束地探讨、评论。而对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我们决不催促,尽可能让他们充分想象和操作,对动作特别慢的幼儿我们会经常观察并分析原因,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种动态评价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暗示与支援。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集中评价,帮助幼儿提升相关经验。

6多种美术活动形式并举

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们突破教材要求,不拘一格地探索多种美术活动形式。

如小班孩子小手肌肉群还不发达,有时不能直接用画笔来表达认识和情感,老师就和孩子一起开展手指点画、手形画、手掌画、指纹画、印章花、滚画等活动。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手较小班幼儿活动自如,在小班开展的几种形式基础上又增设了棉签画、人形画、吹画、泼画等活动。

大班幼儿手部活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较大的发展,除了水彩画、蜡笔画以外,老师和孩子一起创作了水油分离画,各种剪贴画、刮蜡画等。

7家园合作,注重日常美术活动的开展

日常美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对丰富幼儿的生活,积累创作的素材,保留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一片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欣赏自然景物,参加美化环境的活动,参观自己平时的美术作品,鼓励他们大胆尽情地画自己心中的动物、人物、自然景物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机会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眼界宽、勤学好问的幼儿想象力相当丰富,这与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们经常与家长聯系,进行沟通,求得幼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如多带幼儿观看自然景物、行人、马路、商店、市场等,回家后让幼儿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自己看到的最美的地方。这样通过家长长时间地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美术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刘瑞芳,幼教园地,2004年9月第27期.

[3]《谈谈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管培红,学前教育2011年第3期.

[4]《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幼儿美术教育》,张益文,幼儿教育2002年第7、8期.

[5]《研讨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忻怡,早期教育,2002年第3期.

上一篇:10 1放假安排通知下一篇:机关民主评议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