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市场研究报告

2024-07-20

特色小镇市场研究报告(共6篇)

特色小镇市场研究报告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较小的城镇。从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建设的“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文)所指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为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主要特点是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浙江省模式的特色小镇。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定义: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综观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包括不同模式的探索。它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建设经验

浙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所有特色小镇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通过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使特色小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此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可持续。

二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浙江特色小镇以原有的“块状经济”为建设基础,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定位聚焦七大万亿新兴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实行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严谨精美。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立足自身资源实行嵌入式开发。小镇强化人文区位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强调“精而美”,建筑形态要求“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四是运作机制灵活务实。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浙江省对创建成功的特色小镇给予小镇建设50%的土地指标奖励,在财政上给予“三免两减半”的资金扶持,土地供给有奖有罚,财政扶持验后返还。

二、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小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供给紧缺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不仅可以完善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拓展新空间、集聚新人才、形成新产业,摆脱我市过去工业化和城镇化脱节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充足、体面的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的有效举措。

(二)特色小镇建设是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

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受地形地貌与矿产资源的双重影响,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正面临发展瓶颈。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投资增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产业生态圈,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布局综合效益。能够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特色产业,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推进晋城特色小镇建设,能充分利用晋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培育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并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我市空间布局优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特色小镇建设是聚集高端要素、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传统的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管理粗放、生产链条短、产品层级低等问题,效益逐渐下滑,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大幅衰减,亟待集聚新的发展动力。

从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上来看,就是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促进创业创新的开放共享的巨型众创空间。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仅能推进与我市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等入驻特色小镇,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种类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小镇集聚;还可以激发内在的创业创新动力,打造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

(四)特色小镇建设是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凝聚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

从目前我市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虽然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但区域特色比较鲜明,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在这些产业集中地,有不少各具特色、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乡镇,已经具备了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

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能够进一步挖掘整合各区域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摆脱过去传统产业布局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产业雷同”现象,同时又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与文化传统、社区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彰显晋城产业特色、突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三、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思路及目标定位

(一)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人口集聚为基础,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强化改革创新支撑、精准政策扶持,注重特色打造、示范引领,坚持集聚发展、差异发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点,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园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建设一批自然生态优美、产业特色鲜明、规划严谨科学、运作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使其逐步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载体。

(二)创建目标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到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重点特色小镇5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1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15个左右。在全市创建3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一是加快国家级特色小镇润城镇的建设,充分对接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牵头以沁河流域古堡建筑为依托,积极申报建设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创意省级开发区,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古堡重镇。在神农、巴公申报成功后,继续支持马村、大阳、北留、嘉丰、端氏等重点镇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

二是把拟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单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推荐一批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指导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设单位做好规划设计,协调推进项目投资建设。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都要有2-3个省级特色小镇。

三是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方案》,培育创建市级特色小镇。明确全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通过3-5年的扶持培育,除积极培育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外,再培育创建15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使全市特色小镇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快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特色小镇梯度培育、上下联动、滚动推进的培育创建格局。

(三)定位布局

结合我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特征,挖掘特色,找准定位。通过引导、培育、推动、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类特色小镇。

新兴产业小镇:加快培育具有较好基础的光机电、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高新科技产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打造以智造为引领、以创意生活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为目的的特色小镇。比如,依托装备制造业,可打造巴公、马村工业博览小镇;依托生物及医药业,可打造兰花医药健康小镇等。

经典产业小镇:立足于现有坚实厚重的传统产业基础,选择以工业为主导、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镇,以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引领规划建设一批经典产业小镇。比如:泽州南村铸造小镇,阳城安阳陶瓷小镇,阳城八甲口纺织小镇、陵川六泉中药材小镇等。

历史文化小镇:通过挖掘区域内历代名人人文资源,突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型小镇。比如:沁河流域古堡小镇、大阳民俗旅游古镇、珏山文创小镇等。

休闲养生小镇: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旅游功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可以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小镇。比如丹河慢生活小镇,蟒河氧吧小镇、陵川王莽岭健康小镇、沁水下川养生小镇等。

生态农业旅游小镇: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田园景观优美、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品牌优势显著、信息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镇,按照“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培育创建一批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互联网小镇。比如城区司徒民俗文化小镇,阳城次营、寺头蚕桑文化小镇等。

四、晋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的理念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推进办法,大部分特色小镇处于前期谋划和打基础阶段,开工建设的项目屈指可数,建设成效仍不明显,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我们必须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在创新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紧抓机遇、高度重视、趁势而上。市县两级要抓紧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尽快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我来建”。

(二)要注重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布局全市特色小镇建设

要创新规划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全域规划,合理确定小镇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切实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过程,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我市典型特征的特色小镇整体格局和风貌。

要注重各种规划的衔接,以“多规合一”的思路谋划本地区特色小镇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统筹衔接,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使全市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与全市空间规划布局相对接,实现以规划“定空间、定产业、定项目”。

(三)要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小镇

要立足我市自身条件,突出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当地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同时,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聚集,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要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基层探索的积极性,研究制定“一镇一策”,构筑特色领域的政策高地,吸引相关企业进入,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到小镇来创业创新。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协作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四)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优先,打造优美宜居的特色小镇

要建构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科学决策机制,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杜绝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产业产品。着力聚焦七大新兴产业,打造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和完善传统优势产业,从粗放式、外延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式,积极采用现代工艺技术,锻造现代工匠精神,提升品质和品位,以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

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上,要着重突出生态、绿色、节能主题,实施低冲击式、“嵌入型”的开发建设模式,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条件,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特色和优势,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宜居的空间环境。要避免“立竿见影”的惯性思维,防止追求短期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生态宜居,富有晋城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特色小镇。

(五)要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有力展开

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力开展。加强用地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对于建设特色小镇的用地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建成后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财政返还和奖补。整合优化政策资源,在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给予政策支持。

特色小镇市场研究报告 篇2

一、特色小镇整体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特色小镇是融合休闲、养老、旅游、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本质上是通过资本运作显化具备一定自然、人文优势的地方小镇资产价值。就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状况及政策导向来看,借助PPP运作模式,搭建包括资本机构、产业运营商等元素的一体化第三方运营平台,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可有效实现项目落地,从操作流程上有效运营时间,后期如引入商业、旅游方面的运营商,项目的持续盈利性及良性资本收益可期。

本质上,特色小镇建设要解决的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缺乏特色,原生态区域保护不力,旅游资源匮乏,休闲一地难觅的现状,这种模式存在基础是当前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巨量资金推动。特别是国家提倡的PPP模式全面推开,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运营路径的可行性。

(一)需求可行性。

旅游资源良莠不齐,休闲场所难觅,同时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休闲生活的重视,相关场所建设不及预期,很多大城市出现周末及节假日无地可游的情况。同时,各地特色小镇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或人文禀赋,根据中央近年来对于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保护古镇风貌的政策导向,引入资本进行特色小镇打造,十分必要,具有较好的政策及现实需求。

(二)投资可行性。

由于当前资本市场的开放及宏观政策下流动性的泛滥,资本所受优良项目是市场的主要趋势。尤其是国家出于优化政府负债表目的,大力推广PPP模式的前提下,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有大笔的投资性基金需要好项目予以匹配,商业银行大量的存量流动性需要好项目予以消化,市场上信托、私募、公募等资本都有追求好项目的动力。因此,寻找合适的标的,予以包装、宣传,特别是在商业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吸引资本是非常有利的,也是现阶段现实可行的。

(三)运营可行性。

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上是迎合当前城镇化提倡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核心在于保护区域自然、人文特色,改变过去的大城市、大马路等千篇一律的城镇化模式,从政策上看,是受到鼓励的。再者,基于当前PPP模式的推广与成熟,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具备了在市场层面上将规划、资本、运营管理等不同平台整合到一起的基础。基于此,运营上,该类项目是可行的。

二、整体打造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构建

通过引入第三方主体,实现项目的一体化运营是在资本市场成熟后,会逐渐加强的一种运营模式。本质上,是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形成一体化的运营平台,最终实现的是用集合不同专业机构,从战略规划层面实现特色小镇的整体打造。结合目前国家力推的PPP运营模式,资本介入、政策导入均是现实可行的。

(一)采取当前PPP的运营模式,在市场层面上,以企业为主导形成相关引导基金,与当前政策导向结合,引入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基金,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

(二)将地方具有特定人文、自然禀赋的区域作为项目标的,联合规划设计、产业运营商、建设运营商形成联合体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从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流程进行特色小镇打造。

三、整体运营特色小镇优势分析

从概念上看,当前推进的整体打造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内容。这种运营模式具有相对的优势:

(一)一体化运营平台使项目的整体战略定位更具可执行性。

特色小镇作为当前国家政策层提倡的城镇化模式的缩影,成功的关键在于战略定位及整体策划的“从一而终”,上述设计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在流程管理上采用第三方主体的一体化运营,可以从专业层面更好的为特色小镇从政策、规划到最终落地提供支撑。

(二)专业机构运营为资本方介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通道。

当前的市场环境,资本过盛于资产,好的资产项目其实是为资本所追逐的,但一些城镇化类项目,尽管有PPP模式推动,仍然存在落地难问题,究其根本在于资本在该类项目中看不到专业性所在,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晚,开放晚,但承载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该市场仍然讲究专业性,原有的各环节分割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并不被金融机构认同,相反,这种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由于介入退出渠道较为明确,已经成为资本较为认可的模式。

(三)一体化缔约后,原来城镇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权益更易得到保障。

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由于产权所有者个体农民天然的劣势地位,其权益很难得到市场化的保障,这也是诸多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所在。究其根本,城镇化推进是以土地资产为基础的,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面对土地资产化,要与政府、市场等多主体进行谈判,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农民缺乏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利益分配的不公。一体化缔约后,农民面对的谈判主体是一个具有相对公益性的第三方平台,谈判过程与利益分配更加透明,有助于收益的公平分配,同时,也间接促使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平稳推进。

四、一体化运营的核心与难点

上述一体化运营核心在于专业、负责的第三方主体平台的构建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与这个平台间缔约关系的形成,究其根本来看,该运营模式的难点在于:

(一)第三方主体平台专业构成的复杂与多样性。

第三方主体平台介入运营,本质上是用专业性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这就对平台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具体来看,该平台需要包涵以下几方面的专业性:规划定位、建设管理、产业运营、资本运作、商务谈判等。这些专业性整合到平台上,方能保证平台的合理性以及其对项目整体把控能力。

(二)缔约过程复杂多变。

第三方主体整体运营项目,需要与原有的政府、农民、各市场机构签定协议,虽然签约后,可节省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损耗,但第三方主体在介入前需要与各方主体进行谈判,一方面需要各方主体对其专业性认同,另一方面,不同主体间的缔约本身存在易变性,这种易变性给第三方主体平台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困扰和风险。

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特色小镇引发全社会关注

浙江特色小镇从开建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取得不俗的佳绩。

有效投资速度加快。首批37个特色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477.9亿元,平均每个特色小镇12.9亿元。其中,有28个小镇年投资额超过10亿元,有4个小镇超过了20亿元。

企业、创客不断入驻。首批37个特色小镇新入驻了企业325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企业66家、总部企业590家。

综合效益正逐步产生。数据显示,仅仅1年,37个特色小镇就产生税收收入53.1亿元,有29个小镇与196个高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

防止重复杜绝千镇一面

翁建荣强调,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仅一年,“还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大家理性对待。

一是建设规划中存在空间分离、功能拼凑问题。“新瓶装旧酒”和“大拼盘大杂烩”两方面的问题导致特色小镇没有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与建成区、开发区关系不明,特色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未能较好地融合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中存在主业不强、高端不够问题。集聚高端要素方法不多,做强产业特色理念不强。如37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仅为60.25%。

三是建设形态中存在特色不强、千镇一面问题。小镇建设存在着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生态特色不够鲜明,建筑特色不够鲜明的状况。小镇应该有小镇的特色,如法国的格拉斯小镇、突尼斯的蓝白小镇、德国的富森小镇等因为建筑风格独特而成为经典。

四是建设项目中存在民资滞后、后续不足问题。从投资来看,去年37个特色小镇中,民间投资占比比较低,民资占固定资产比重仅为51.28%,与全省民间资本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0.41%)相比,低11.51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看,37个特色小镇亿元以上项目平均6.8个,但其中四个小镇只有一个亿元以上的项目。

五是工作方法中存在重视建设,忽视统计问题。

翁建荣表示,浙江省今年将对37个特色小镇进行年度的现场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研究提出优秀、合格和调整名单。

特色为王打造样板小镇

翁建荣指出,特色小镇建设将以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为强大动力,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合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小镇,做强小镇经济,不辜负中央主要领导,省委对特色小镇的殷殷期望。

一是坚持品质为先,加快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特色小镇需摒弃“贪大求洋”的做法,不能搞大规模开发建设,更不应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和重复建设。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精挑细选好项目,下功夫谋划前期项目,强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花力气推进在建项目,特别重视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项目,用实物形象、实际效益说话。此外,浙江省今年将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小镇,成为全省的样板小镇,确保特色小镇有领跑者。

二是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彰显产业特色,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亮点的重中之重,小镇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其次要彰显生态特色,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做到特色小镇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当地自然风貌相协调;最后要彰显人文特色,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

三是坚持创新为魂,建设创意小镇、打造人才小镇。在强化产业创新发展中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强特色产业;加强创意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要加强合作创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在注重集聚创新人才时定制个性化政策,以待遇吸引创新人才;塑造共同价值,以事业集聚创新人才;发挥雷尼尔效应,以环境留住创新人才。在强化创新运作机制工作中要加大创新扶持机制,加快创新建设方式,大胆创新招商方式。

特色风情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县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特色小城镇建设以20XX年可乐特色小城镇建设启动为标志正式拉开序幕,20XX年实施了野马川、六曲河、财神、威奢、达依、珠市、雉街、平山、德卓、河镇、朱明等11个乡镇,今年又启动实施了妈姑、铁匠、罗州、辅处、结构、古基、安乐溪、水塘堡、松林坡、古达等10个乡镇。三年来,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331亿元,其中,今年正在建设的妈姑、铁匠、可乐、结构、古基、六曲河、珠市、古达、安乐溪、松林坡、辅处、罗州等12个乡镇截止12月28日累计完成投资1.3331亿元。以上列入全县小城镇建设重点的乡镇中,20XX年以前实施的乡镇,今年仍在建设的有野马川、珠市等,当年没有很好启动的有德卓、河镇,今年没有大力实施的有达依、威奢、雉街、平山等乡镇;20XX年度列入计划的乡镇,工作推动得好的有妈姑、铁匠、结构、古基、古达,水塘因缺乏资金等原因未启动,其余4乡镇一般。哲庄、兴发、威奢尽管还没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但都在积极筹划建设,尤其是哲庄乡做得较好。该乡已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制定了《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建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建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交回工作方案》、《安置被征地农户办法(草案)》等,已与89户农户签订了征地协议,与朝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27个乡镇中,城关、白果则属城区建设,因不属于小城建设范围而不作介绍。

二、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取得的经验

1、扎实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铺平道路。(1)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多形式宣传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向被征对象作好宣传和解释,征求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平衡好群众、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关系。(2)制定公正、合理、合法的补偿方案。所视察的乡镇,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省、市、县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征收或地面建(筑)物拆迁方案。如征地补偿标准依据是黔府函[]255号文件,拆迁补偿标准的依据是赫发[20XX]19号文件。由于有据可依、有文可查,增大了方案的公信度,对推进小城镇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所调研的乡镇对被征地农户还实行了各种优惠。如结构乡除了按我县21600元/亩的征地补偿兑现给群众外,还给予一定的土地面积返还;古基、哲庄对被征地农户除按我县21600元/亩的标准补偿农户外,还按10000元/亩的标准给被征地农户缴纳被征地农户社会保障资金;哲庄乡对被征地农户给予住房奖励或现金奖励,对被征土地超过0.5亩(含0.5亩)的,每征收1亩,在新建小城镇区内给予30平米的住房奖励,低于0.5亩的,按每征收1亩,给予2万元的奖励。这些的激励措施,极大地化减了征地中的阻力。(4)在征地丈量手段上,哲庄乡聘请有资质的单位采用动态GPS RTK来测量地块面积,这样就减少了用皮尺拉量时的误差,打消了群众的顾虑。

2、积极谋划,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部分乡镇还探索以土地农户入股等模式,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其中,市场化运作主要以BT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既减轻了财政的压力,又便于实行灵活的融资。

3、重视规划,以规划引领建设。在实施小城镇建设的乡镇,基本上都编制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上也都按规划来实施,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按步推进,杜绝了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

4、严格依约办事。政府与农户和居民签订了相关的补偿安置协议,与开发商签订开发建设相关协议。这些协议都以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占着主导地位,带头并督促对方认真履行相关协议或合同,按约定内容履行各自的职责、义务,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序推进。

5、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多能做到注重自身的特色,赋予了一定的民族、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

三、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困难。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难免有少部分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斤斤计较的被征地对象难以做通工作,但他们却影响了整个城镇建设的工作进度,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高速公路沿线的乡镇,由于修高速公路的征地补偿标准(2.875万元/亩)高过城镇建设征地补偿标准(2.16万元/亩),人们习惯性的比照高标准,因此加大了征地的难度。

2、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备案等过程中,办事程序比较复杂,办事效率较低下。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策性、程序性比较强,乡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需要协调的部门比较多,即使通过预约有关部门,预约好后又因种种原因失约情形也经常出现,他们倍感困难。而各部门之间又缺乏衔接和联动机制,因此办事效率较低,行政成本较高。

3、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报批难。现在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程序比较复杂,难度相当大。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用地指标很难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很难储备。部分乡镇因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影响着城镇建设的开展。

4、在规划方面:

(1)小城镇建设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编制不尽合理,需要经常修编。大部分乡镇现已编制了小城镇建设规划,但由于受到资金、土地、地形、资源、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规划并非完全合理,有些规划思路还有局限,缺乏前瞻性,从而在小城镇建设实施过程中必将反复修编。最为突出的是可乐乡,该乡因可乐文物保护规划、可乐大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之间的冲突,反复作了若干次规划,仅规划费用就花上了几百万元,耗费了若干年,城镇建设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2)按省的要求,各乡镇的村级建设规划基本上已按上面的统一模式编制了规划,但千篇 一律,没有很好地结合好各村实情,可操作性不强,意义不大。

5、乡镇虽设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站,站里的人员多是非专业人员招考进来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能适应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需要,有些站里的人被提拔使用后,未能及时补员。所以,乡镇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寸寸步步都要央求于县直有关部门的技术业务人员,而这些部门的事务又较多,因此开展工作比较困难。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对质量监督和管理总是存在滞后和不到位的问题。

6、小城镇建设投融资难。一是区位较差的乡镇招商投资难度较大。如德卓、河镇等乡镇属于掉边的乡镇,如以市场化运作来推动,因为市场风险很大,愿意投资的商家很少,因此小城镇建设很难推进。二是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由于缺乏城镇建设投资中的信贷担保措施,银行不愿意把资金放贷到城镇建设行业中去。一些开发商在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向民间借用高利息贷来搞小城镇建设,尽管城镇开发建设属于高利润,但高利息贷也给其自身带来高风险。同时,这也对小城镇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上,县级以上政府的鼓励、支持性政策措施较少,一些可投入的资金也没有整合好。四是对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项目的争取,非建制镇的乡无法争取立项,增大了其投资建设的难度。五是部分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缺乏启动周转资金,无法及时兑现农户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群众有抵触情绪。

7、小城镇立面改造工程实施难度大。对集镇上的公私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是毕节市的统一要求,但上面却没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全靠县乡财政负担,然而县乡财政目前只能保工资,连保运转都很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按8000元/户的标准补助给住户,但改造资金的大头还要由住户自己承担,群众极不愿意进行改造,抵触情绪较严重,工作很难推进,乡镇花钱买气受。个别乡镇无钱实施立面改造,还借高利息贷来实施。

8、生态家园建设资金困难。生态家园建设全县今年实施了12个村,平均每个村投资200多万元,最多的江南村,就投资了1000多万元。这些投资也主要由县乡财政负担,县乡财政已捉襟见肘而倍感力不从心。

9、小城镇的繁荣和发展缺乏产业的支撑。目前,全县除县城所在地的城关外,其它多数乡镇的城镇化率都很低(据住建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县城镇化率为16.14%,乡镇城镇化率为15.29%,高于20%以上的只有城关、野马川、六曲河、财神、妈姑、德卓、古基、可乐、铁匠等7个乡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产业的带动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象样的龙头企业很少。企业少,就无法形成人口、资金、消费的凝聚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向小城镇转移,城镇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也就无法拉动,即便建了多少商品房或住房,也并非城镇化的应有之意。如工业方面,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入住投产的企业很少,无法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全县多数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不多,多数还在建井之中,只投入不产出,无法形成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锌铁企业也由于市场因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未见明显成效。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城镇化健康发展,使城镇化发展缺乏自然的内在动力。

10、赫章境内大多数乡镇城镇所在地平地少,坡地多,地形复杂,对于规划小城镇建设难度大,在建设过程中“三通一平”等方面的基础投资较大,小城镇建设的成本较高。

11、各乡镇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小城镇建设并没有象人口计生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危房改造工作等列入硬性的考核任务指标,部分乡镇疲于应付其它比较压头的工作,所以对似乎可做可不做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不太重视,小城镇建设也就相对滞后。有些乡镇则意识到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体现政绩的最好方式),因此集中精力抓好小城镇建设。两种不同的态度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四、下步工作建议、意见。

1、建议全县统筹安排部署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全县各乡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每年全县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对当年的重点乡镇,要求国土、规划、住建、发改、审计、财政、危改、生态办等部门要全力支持或重点倾斜。对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备案、审批的部门,要认真做好协调和对接,理顺办事程序,建立高效、便捷的办事机制,对有关办事程序要进行公开,使之透明化。规划、建设等业务技术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摆到当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上来,沉到这些乡镇抓好业务指导。要整合有关财政、危改、生态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投入于小城镇建设的有关项目,以缓解城镇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2、建议县政府通过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搞好占补平衡,并采取灵活的形势,积极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作好建设用地的收储工作,以满足各乡镇城镇建设的用地供应需求。

3、要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并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户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管理办法,让被征地农户免去后顾之忧,从而减轻征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

4、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大对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努力争取信贷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

5、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和体制:一在抓好县城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可以考虑让县建投公司投资小城镇建设,以节约小城镇建设的成本;二是继续采取BT模式实施小城镇建设;三是由县担保公司为乡镇提供担保贷款投入小城镇建设;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小城建设,如可以让群众入股等形式参与。

6、对城镇垃圾填埋、排污处理、防洪工程、供水管网、绿化亮化、客运站点、卫生公厕、医院学校等公益基础设施,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和协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投入建设。

7、结合生态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五园新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融合小城镇建设资金,以推进小城镇建设。

8、对因特殊困难不能及时兑现征地、拆迁补偿费的乡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县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缺口资金,如从财政或有关部门借、向银行贷等。

9、鉴于我县财力疲软,小城镇建设中的许多项目(如城镇立面改造、生态家园建设等)按上级规定又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建议县委、政府积极争取市委、政府对赫章在任务指标上尽量缩减、资金上大力支持帮助。

10、各乡镇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规划引领建设。规划要立足高起点,着眼于长远,要体现城镇的各种功能承载,体现城镇的文化特色定位,以形成体系化。要力戒规划的短期性和单一性,避免经常修编造成人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发展与特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干部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研修班,全市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65人参加了培训,除聘请专家和当地领导进行授课以外,还组织学员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现场考察,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见附表一)

1.png

——具体要求:

空间规范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规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凸显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投资规模,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必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政策支持: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厅、统计局、旅游局、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为创特色小镇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新增的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的特色小镇,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奖励。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

二、浙江省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几点启示

目前,浙江省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已占三分之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

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以一个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做真正的产业集聚。浙江提出,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引进资本、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虽然也强调“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但实际乡镇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的虽有特色产业,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产品档次以低端为主,如头桥镇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主要生产一次性输液产品,杭集镇日化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宾馆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浙江提出,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只提供规划、土地指标、税收返还(有税收才有返还),不但减轻了政府负债压2 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以阿里巴巴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基于云计算产业的特色小镇;嘉兴海盐核电小镇围绕秦山核电站,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电城”;衢州龙游红木小镇则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等。这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融资难的问题。

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此次浙江出台的《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的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如杭州市9个特色小镇中有5个位于城市区域内,这既有利于提高投资密度,又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相比我市城镇化的传统理念,重点抓乡镇经济发展,容易忽略城市对城镇化引领带动以及城市产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如江广融合地区虽属市区范畴,但也可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浙江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大部分特色小镇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展沟通协调与服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对推进我市乡镇特色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实力总体较弱,2014年全市乡镇GDP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50.7%,GDP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15.49%,急需要通过特色发展,做优做特进而做大培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了“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镇”,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我市下一阶段推进乡镇特色发展有两条路径,对比如下:推进特色镇建设其优势是符合省“十三五”规划对乡镇发展的要求,若“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特色镇建设扶持政策,我市可迅速对接争取,且乡镇整体推进组织领导有力,打造成功后对乡镇自身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不足之处是乡镇整体推进投入大、周期长,在各乡镇现有经济结构下,形成显著特色困难,我省是否出台扶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优势是从规划策划以及建设规模、周期和投入等方面来看易于打造,其形成的特色更加集中和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且有成法可学;不足之处是小镇建设更多依靠市场运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乏省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推进特色镇建设难度较大。而各乡镇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原来发展特色、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发展实际需求,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下一阶段,建议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

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在《扬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市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扬州市城乡统筹规划》及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做法,启动编制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美丽乡村”村级规划编制范围,形成市、县(市)、镇(乡)、村四级较为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是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围绕培育特色小镇,出台培育相关工作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探索设立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如宝应县曹甸镇可围绕教玩具产业设立“教玩具小镇”,仪征市月塘镇可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和捺山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休闲小镇”,江广融合地带可围绕信息和文化产业打造“信息小镇”、“文化小镇”等。

三是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力量,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组织领导机构等。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我市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四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市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重大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收益共享机制,将建设用地不紧张的一般乡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所在县(市)的特色小镇所在地。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划定边界范围,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在市和县(市)国土部门可适当给予指标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市区每年1亿、县(市)每年5000万的盘子,分别设立市区和县(市)特色小镇培育专项引导资金,按照20%的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考虑特色小镇需要。对特色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推动商业银行、市金融集团、小贷公司为小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视项目情况给予利息补贴。

我国将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 篇6

《通知》指出, 培育特色小镇应因地制宜, 根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科学确定培育对象, 防止一哄而上与千镇一面;同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 防止盲目造镇。

《通知》明确, 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 中央财政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上一篇:国际教师节解析下一篇:开封灌汤包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