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4-06-06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0篇)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

一、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1、开发区的三个园区分头管理。年初,县委、县政府为使开发区更好、更快地发展,动员各方面力量,调动多方积极性将开发区的酒业园下放给八里罕镇政府管理,塞飞亚园区下放给汐子镇政府协调管理,园区办负责中京园区,并宏观管理、协调酒业园和塞飞亚园区。这一决定,减轻了园区办的压力,调动了两个镇政府的积极性,使园区在管理和投入上加大了力度。通过一年的实践看,两个园区管理权的下放,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gongwen123.com2、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在基础建设上,园区办协调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对中京园区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风景树1300余株。投资5000元建立了垃圾点,有了定点垃圾场。使园区的乱堆乱放问题得以解决,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开发区管委办为大连华乳征地500亩,现已做完各项征地手续,为园区的发展扩大了发展空间。

3、担保公司开始正常运转。去年年末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开发区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的建立为加快开发区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开发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入园企业全部投入生产。

在二oo五年的项目建设中加大了对原有入驻企业的调度力度。目前入驻园区企业已全面投入生产。中京园区东方万旗生产顺利,现已屠宰6500头,产值实现

2800万元;天宇集团与美国唯克公司已签定协议,用地问题已经解决。瑞安蔬菜已启动生产,大盛堂药业有限公司完成基础建设,已经开始加工中草药。赤峰富乐兽药有限公司开始搞规划设计,明年春季开工建设。酒业园区三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投资400万元并已投入试生产;活性碳

项目完成投资300万元,目前土建工程进展顺利。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较好。

(一)采取积极措施,制定有效办法,进行全方位招商。2006年开发区管委办以“项目提速年”为契机,同时中京工业园、**酒业园首期开发部分基础设施全部完成,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所以我们将2006年做为招商引资关键年。一是抓好已入驻企业续建项目的建设,增加新的投资;二是引进新项目,靠园区良好的设施条件及优惠的政策吸引县内外资金进入开发区办企业。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及办法:

1、成立了以管委办主任为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同时由招商科具体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全方位、多形式招商。

2、继续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为入园企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大连华乳集团项目征地500亩,保证了其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3、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全方位为入园企业服务。协调相关部门对园区入驻企业办理各种证照,严格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执行,积极主动为入驻企业服务。开发区实行“全封闭、扎口式管理”,各相关部门的检查、收费等按赤峰市人民政府赤政发[2003]46号文件执行。协调税收部门对入园企业实行更大优惠,在税收方面做到园内园外有别,以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入园及外来投资办厂。

4、大力宣传,营造招商氛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开发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宣传,对园区优惠政策进行宣传,通过各地外来开发区参观考察等机会宣传开发区,印制发放“开发区招商引资指南”彩册宣传开发区。总之,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做好宣传,创造一种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

5、采取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招商,走出去,请进来,寻求全面合作。上半年,我们通过去外地和利用各种考察、会议进行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等多种方式进行招商,邀请客商来开发区进行考察,目前有的已签订了协议,有的已达成了意向性协议。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gongwen123.com

(二)取得初步成效截止目前已完成招商引资额2100万元,占任务的95%,其中天丰蔬菜引进资金400万元;赤峰富乐兽药700万元;三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活性碳500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招商引资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入驻企业有展势头不强劲,整体实力不强,有些龙头企业未形成气候拉动作用不大。园区缺乏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二是开发区没有形成一个独立、高效、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管理系统,企业所需办理各种手续无相应措施,致使入园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困难,无法实现“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三是优惠政策不能兑现,缺乏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体现不出开发区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入驻和现有企业的发展;四是入园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只有固定资产投入,没有流动资金启动生产,由于土地证、房产证都未办理,抵押借贷困难,企业自身又很难融资,发展步履艰难;五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委办没有相应的职能,在开发区基础建设、企业管理、服务都存在极大难度。同时人员少、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们争取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加强和改进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2007年工作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第一年,做好2007年工作,是完成“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之年。开发区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自加压力,努力工作,把开发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指导思想:开发区将坚持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战略为目标,按照三个园区不同特点和产业性质,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努力营造开发区发展的良好氛围,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培育**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思路: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快新的支柱产业、支柱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的引进,形成支柱产业群,保证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2007年,在进一步促进已入园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争取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引进资金4000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四)具体措施:

1、编制开发区二期开发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区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完善首期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开发区发展空间。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水平,完善开发区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会展招商、中介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等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招商,形成全县招商的大气候。

3、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内企业优惠政策。园区内企业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特别是酒业园区,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兑现优惠政策,真正让园区成为“特区”。

4、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按自治区关于开发区管理办法和自治区工业办关于开发区考评办法要求,建立独立高效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

5、争取成为自治区级开发区,享受自治区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创造开发区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区投资办企。

6、解决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目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严重短缺,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要通过银行贷款、社会集资、扩大股份、担保公司担保、吸引大企业投资控股、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gongwen123.com7、加强企业调度,强化企业管理,使入园企业尽快投产达产。

8、加大开发区的宣传力度。**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起步,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都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开发区、认识开发区,增强人们对开发区的了解,打造开发区这一招商引资平台。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发明专利

黑龙江省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40.76亿元, 比上年的1301.60亿元增加339.16亿元, 增长率为26.06%,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16%, 比上年的27.6%增加2.5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为347.00亿元, 比上年的295.2亿元增加51.80亿元, 增长率为17.55%;利税161.33亿元, 比上年增长-2.52%;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987.73亿元, 比上年的711.72亿元增加276.01亿元, 增长38.78%;出口创汇8.63亿元, , 比上年的6.77亿元增加1.86亿元, 增长率为27.47%。工业能源消耗685.32万吨, 每万元GDP平均能耗为0.42吨标准煤;技术改造支出30.96亿元, 比上年的27.57亿元增加3.39亿元, 增长12.30%。高新技术企业1521个, 比上年的1426个增加了95个;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390, 765人, 比上年的316, 514人增长了23.46%。

2006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4个主要亮点:

1 科技投入高速增长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继2005年快速增长之后, 2006年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79.22亿元, 比上年的46.63亿元增长69.89%;科技活动支出48.56亿元, 比上年的42.22亿元增长15.02%;R&D经费支出34.96亿元, 比上年的22.33亿元增长56.56%。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如此高的增幅, 是快速增长的近几年所从没有出现过的。由于缺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及其以前的R&D经费支出的完整数据, 如果按全省R&D经费支出增长率的历年增幅推测, 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的增长水平, 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

从科技活动经费筹集79.22亿元的细分数据中可以看出, 虽然政府投入的5.02亿元比上年的3.90亿元大幅增长了28.72%, 但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量所占的份额却明显下降, 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来自企业的经费62.40亿元, 比上年的34.73亿元增长79.68%, 由此使其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量所占的份额上升了4.2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的增减表明,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 来自企业经费的增长超过了来自政府经费的增长, 并且使企业经费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加大。这一发展迹象进一步表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正在趋于强劲, 因此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2 R&D强度冲高近1/3

由于2006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高增长, R&D投入的增幅高达56.56%, 由R&D/增加值获得的R&D强度 (一般又被视为技术密集度) 为10.08%, 比上年的7.6%提高了2.48个百分点, 当年R&D强度比上年提高了近1/3。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上世纪90年代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标准, 技术密集度在4%~15%之间的产业为中高技术产业,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中高技术"的性质虽然还没有改变, 但已由上年在"中高技术"区间的下段顶点位置升高进入中段。

科技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推动是具有迟滞性的, R&D强度的快速提高不会立即导致企业生产函数的变化与优化, 技术密集度的真正提高、科技资源构成的优化特别是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的聚集, 需要今后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高强度的投入。在此前提下只要能保证相应的创新绩效,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是可以乘“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

从研究与实验发展支出的情况看, 2006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0.76亿元, 比上年的0.45亿元增加0.31亿元, 增长68.89%, 试验与发展支出34.21亿元, 比上年的21.89亿元增加12.32亿元, 增长56.29%。2006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2.18%, 2005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1.07%。这些数据表明, 高新技术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与商业性新技术、新产品联系比较紧密的试验与发展研究的方向上, 并且, 技术创新的着眼点正在朝创新链的源头方向前移。

3 拥有发明专利剧增、技术原创性加强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激励着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技术的原创性。2006年申请专利816项, 其中发明专利269项, 当年专利受权数1123项, 其中发明专利75项;拥有发明专利由上年的470项提高到849项, 比2005年剧增80.64%。

拥有发明专利数增长幅度或较大的地区是哈尔滨市, 由上年的31项增加到80项。大庆市拥有的发明专利, 由上年的13项增加到148项。从大庆市大庆开发区由上年的134项减少到97项, 当年发明专利受权数为5项的情况看, 如果忽略保护期满的发明专利数, 应当是大庆开发区与大庆市的发明专利统计数据调整所致。

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75项, 而拥有发明专利一年中却增加了379项的情况分析, 发明专利大幅增长的原因可能主要是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带入了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此外, 还可能有统计方面的原因。

我们也看到, 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受权数和发明专利拥有数的增长, 都是在一个低水平基础上的高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 在技术原创性方向上创新, 黑龙江省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4 资本结构中非国家资本比例明显增长

2006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结构变化呈现出非国家资本增长较大幅度地超过国家资本增长的局面, 其中个人资本、法人资本、外商资本分别增长了37.83%、12.91%、50.42%, 显示了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在2006年的实收总资本中, 国家资本增长4.51, 而非国家资本共计354.37亿元, 比上年的307.61亿元增长15.20%。在非国家资本中, 集体资本增长-34.97%, 而个人资本却增长了37.83%, 其中似有"退集体资本、还个人资本"的所谓"退红帽子"因素;港澳台资本虽然降低了26.67%, 但资本额只减少了1.48亿元, 与增加的外商资本10.69亿元相比, 只是个较小的额度。

国家资本与非国家资本的比例:2005年为1∶2.47;2006年为1∶2.73, 资本结构在明显偏向非国家资本方向 (见图1) 。在实收总资本2005年与2006年的比较中, 个人资本的比例由19.44%上升到23.94%, 法人资本由37.52上升到37.83%, 外商资本由4.90%上升到6.59%。

当然, 在非国家资本中, 外商资本与港澳台资本比例过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源性资本占优的局面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当下国外、境外资本进入主要的目标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国外、境外资本结构就意味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力, 因此, 如何更快、更好地利用国外、境外资本发展黑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 仍是黑龙江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3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尤其要牢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统领、四个着力”的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2006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转变、创新、提升、统筹上下功夫,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十一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XX开发区2006年工作计划 篇4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2006年是开发区首期建设“三年初见成效”的最后一年,是二期开发的启动年,是计划完成投资最多、开工建设项目最多而且建成项目最多的一年,是迎接两会、向全自治区展示开发区建设成果最关键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开发区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迎接自治区两个文明现场会的召开为工作重点,继续做好首期开发的完善工作。同时针对首期开发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精心准备,扎实推进二期开发的各项工作,为推动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年度主要工作目标是:完成投资1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亿元。

一、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土地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土地报批、征用是其它各项工作能以正常运行的基础。2006年,进一步充实土地储备中心和土地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能职责,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1、依据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局部调整,做好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和完善,合理、高效利用土地。

2、紧紧围绕道路及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依法开展开发区土地报批、征用工作,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2006年继续按照“一次性征用、动地付款、四年付清”的原则,计划征用土地10000亩,计划完成投资8000万元,同时认真做好耕地的“占补平衡”。

3、认真做好地上附着物补偿、土地出让、办理各种证件等业务工作及其它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协调、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土地储备及交易等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房屋拆迁工作

根据全区两个文明现场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按照区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要在2006年5月1日前完成1000余户的拆迁任务,其中包括首期开发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房屋拆迁和二期路网建设涉及的房屋拆迁。要选配精干人员充实职工队伍,按照房屋拆迁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开展入户调查、房屋评估、公示、拆迁补偿、依法执行等工作,力争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为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及时提供必要条件。

三、进一步加快道路建设

严把道路规划、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监理关,确保新建道路的高标准、高质量,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市框架。计划修建道路14条,总长度30公里,其中首期范围内道路8条,二期范围内道路6条。即:首期新建南环路,在建文化街、校园路、团结路拓宽,续建东环南路、文化路、广场街延伸线、科技街延伸线。二期续建鄂托克西街延伸线、体育街延伸线、民族街延伸线、环城路延伸线,新建文化西路、中央路。同时围绕建成道路和整体景观要求,做好绿化、亮化和景观带的建设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要制定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继续完善首期开发水、电、暖、污、讯、天然气等管网建设。二期建设要在修建性详规的基础上,提前编制基础设施管网专项规划,积极组织协调管网建设单位按照道路图纸设计和管网设计要求,提前做管网施工方案及预算,使管网建设与道路施工同步进行。大力协调电力部门,计划投资200万元,重点做好电力线路下地工作,将影响道路、项目建设的电力线路、通讯线路、架空光缆及长途线务局线路提前进行拆改。

五、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全面落实“三产活区”的发展战略,完成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重点引进现代商贸、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中介服务等产业,努力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发展新型服务业。

六、进一步加强城市监管

要积极探索加强城市监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农民利用各种机会突击进行室内外装修,严禁违章建筑的产生,严格控制遗留工程的再建设。加强对开发区范围内所有批准开工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禁超占土地、超标准建设行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凡因工作不力而导致出现严重违章建设问题的,对具体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有关领导要进行严肃处理。

七、进一步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要认真落实开发区对失地农民安置的“五项措施”,切实搞好调查摸底、宣传动员、思想疏导工作,积极引导失地农民理解、支持和配合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今年继续抓好在建7处移民小区的的供水、供电、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失地农民集体参加社保、积极创造条件安排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园林、环卫工作、着手解决失地农民的商业用地的划拨等工作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同时,要重点抓好按照小城镇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型移民安置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要集中精力抓好安置区内的低层、多层住宅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及幼儿园、商业服务设施、公益设施的开工建设,并实施严格的工程监理,将集中安置区建成符合现代城市建设要求,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人口规模和配套设施完善、社会功能齐备、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小城镇。

八、进一步抓好财政工作

启动开发区财政运行,完善运行体制。按照“收入不做上限,支出酌定核拨”的原则,认真编制开发区财政预决算,积极做好开发区范围内的税收征缴工作,控制和合理安排支出。同时积极协调城投公司,做好各类财务帐目及相关材料的处理和移交等工作,并在区财政及审计部门的指导下建帐,进一步规范资金运转程序。

九、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开发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的安排部署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体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是首期建设为二期开发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二期开发中,不仅要加强与各建设单位的沟通联系和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期调研和安排部署。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首期出现的问题与失误,积极推进开发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

十、进一步强化机关自身建设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搞好先进性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的头脑,在深入理解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质上下功夫,在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业务知识上下功夫,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干部的素养。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调查研究,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把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把学习理论同改造思想、促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扬整风精神,对照《党章》,重点解决党员干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造就一支党性坚强、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办事高效的开发区干部队伍,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奉献、清正廉洁的开发区新形象。

(二)要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机关管理。要对已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同时,结合开发区的实际制定岗位责任制、工作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等必要的工作制度,努力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成龙配套,逐步实现开发区工作的科学化、规划化。要强化制度的落实工作,避免有章不循问题的出现。

(三)树立机关服务品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继续大力开展“依法行政、诚信高效、以人为本”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并把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当前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先进局办、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年度评比、表彰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开发区的科学发展。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5

过去一年,在增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中心依照职业中介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紧密配合主管部门的工作。完成了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缓解我市的就业压力,使劳动力得到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经营情况

一年来,我中心以“诚信赢天下”为服务宗旨。为做好就业工作,中心员工团结一致,兢兢业业,以主动热情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致力于职业推介工作。本共接待用人单位2642家,求职登记人数5693人。成功推荐就业人数194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95人,城镇失业人员538人,大中专毕业生1211人,为我市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按章办事

为提高职业推介工作的透明度、可靠度和信赖度,我中心将《劳动力中介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等相关证件悬挂在大厅显眼位置,从业人员按照《广东省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办事,持证上岗,用语文明,服务热情。另外,我中心严格核实用人单位招聘委托书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时效性,有必要时实行实地考察;再次,在收费问题上,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收取各次费用,不增设收费项目,不超标准收费。致使我中心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零”的投诉。

三、致力于转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为全力支持和配合市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我中心通过和各镇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挂靠,实行人才信息和招聘信息共享,力求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另外在收费问题上,减半或全免的优惠政策,从而使转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更具成效。

四、优化人才,提高推荐就业成功率

“满意高效”是我们对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为使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达到双赢,急求职者所急,想用人单位所想,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致力于推荐就业成功率的提高。特别针对就业心态不正确,高龄低能的人群,应届毕业生等,着重实施职前指导,调整其就业心态,收到满意效率。

五、07年工作计划

新年开始,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去不等于未来,我们并不骄傲,居安思危。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以便更出色地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理想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6

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南沙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两个适宜”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目标,积极落实“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实现了南沙“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经济规模取得突破,经济增速再创新高。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21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47.3%,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2.6个百分点,在全市12个区、县级市中位列第一位,是2002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64.2亿元,增长61.9%;第三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4.7:78.2:17.1。

财政税收: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增速均为全市各区、县级市之首。2006年,全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4亿元,增长53.3%;税收总额37.7亿元,增长1.1倍,其中国税收入28.5亿元,增长1.6倍,地税收入9.2亿元,增长30.6%。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3亿元,增长31.6%,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6.5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54.1%,完成投资超10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有4个,分别是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广州丰田整车项目、广汽丰田发动机和广州南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丰田整车及相关汽配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亿元,增长15.3%,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2.8%,并带动了汽车产业园区周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年,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3 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6.4 %。全年完成城建投资21.1亿元,新增通车里程60多公里,市南路、亭角立交、环岛路、港前大道等交通主干道的建设和改造已完成,地铁四号线已开通至黄阁;凫洲大桥项目已完成80%的工程量,新蕉门大桥、凤凰大桥等重点骨干桥梁建设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启动了48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2亿元。已建成虎桥220KV变电站,另外8座变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正顺利推进。

2006年我区加快了安置区和新城区的建设,黄阁麒麟新城安置区一期工程已全部交付使用,广隆安置区和珠江安置区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启动了珠江管理区第一代归难侨危房户的搬迁安置工作。结合我区发展规划和镇村公路的现有状况,对300人以上自然村的镇村公路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全区5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行客车。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06年,全区农业生产在二、三产业快速推进、农业用地相应减少的情况下,仍实现农业总产值17.1亿元,增长6.3%。其中渔业是我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实现产值8.3亿元,增长14.5%,占全区农业产值的48.5%,;种植业产值6.4亿元,下降2.8%;畜牧业产值1.2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0.7亿元,增长1.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增长16.5%。

丰恒莲藕生产加工基地、横沥甜玉米生产基地、永乐农庄水果生产基地等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呈现出较强的带动效应。义沙西芹、庙南板田菜、新安水瓜、沙一豆角等蔬菜品种在周边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出现义沙村、庙南村等特色蔬菜专业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工业经济高速增长。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74.8亿元,增长80.9%,增速位居全市各区、县级市之首,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65.4亿元,增长83.4%;销售产值462.8亿元,增长86.1%;产销率达到99.4%。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0.7亿元,增长7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1亿元,增长86.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0.5亿元。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80。

主要工业产品方面,全年生产汽车6.1万辆;生产发动机15.5万台,增长12.5倍,其中出口9.3万台;发电量99.4亿千瓦时,下降3.5%;钢材产量21.6万吨,增长61.5%;初级形态塑料16.3万吨,增长15.3%。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210.7亿元,增长5.8倍。其中汽车工业实现产值17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7.7%,拉动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65.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36.7%,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32.2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迅速上升。2006年,全区已有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7.2亿元,增长1.7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3.8%,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代表性企业有广州丰田整车、东方电气核电承压设备、美国通用电器塑料、日本名幸电子、瑞士龙沙公司、安捷利电子、慧视通讯科技、广钢MBA塑料等,产品涵盖微电子与集成电路(IC)、光电子与激光显示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新材料、民用核技术、纳米技术、环保与节能技术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

建筑业:2006年,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2.2%。全区完成建安工作量93.9亿元,增长14.3%,其中建筑工程68.7亿元,下降10.4%;安装工程25.2 亿元,增长4.5倍。房屋施工面积122.62万平方米,增长36.6%;竣工面积50.75万平方米,增长19.7%。

四、交通运输业

港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928万吨,增长41.1%;集装箱吞吐量达252.3万标箱,增长1.1倍。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通了至美洲、欧洲、日本、澳洲、东南亚等国际、国内航线18条,全年累计航次达到2.8万次,增长45.5%。南沙汽车滚装船码头、广州小虎石化码头以及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2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纷纷建成投产;世界最大的远洋航运企业马士基集团及全球第五大码头经营企业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也在2006年签约加盟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的建设经营,将促使广州港南沙港区进一步扩大吞吐能力,同时带动物流、市场等的飞速发展。

五、国内商业和对外经济

国内商业:2006年,全区国内商品销售总额40.4 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亿元,增长6.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6.2亿元,增长1.6%,其中限额以上2.3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5亿元,增长27.9%,其中限额以上0.6亿元。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达5.06亿美元,同比增长0.4%;实际利用外资4.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一批知名企业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名幸电子、电装等纷纷增资扩股,扩大生产,共增资2.12 亿美元,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的46.4%。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南沙投资成立的企业已达到36家,其中2006年新投资的项目有3个。2006年7月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同意由中石化总公司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设的1200万吨炼油项目选址广州南沙,标志着这一龙头项目的招商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还引进了西电集团广州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龙头骨干项目。

外贸进出口:外贸进出口形势喜人。2006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4亿美元,增长25.3%,其中进口22.2亿美元,增长19.1%;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4.4%。在出口中,进料加工13.9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0.8%,增长有45.9%。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企业有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美国通用电器塑料中国有限公司、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及明幸电子(番禺南沙)有限公司。

六、科技和教育

科技:2006年,区政府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651.9万元,有19个科技项目获得支持,对南沙的企业科技创新和创新平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沙资讯科技园现已有23个研发型公司、公共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入驻园区,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已建立了8个研究中心和2个中央研究设施,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3间省级重点实验室也已经启动建设,加上东方电气、慧视通讯科技等大型企业自建的研究开发机构,我区现已有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院)、设计院(所)、实验室等共计39家,其中包括省级研发中心4家。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科技创新的的重大进展,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创新活动日益活跃。2006年,全区专利申请量280件,增长53.9%,增速列全市各区、县级市的第二位;专利授权量163件,增长48.2%,增速列全市各区、县级市之首。5月20日到26日,我区围绕广州市的“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州”的科技活动周主题,举办了南沙区首届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包括在南沙科学展览馆举办中学生电脑机器人表演赛、“创新改变世界”主题展览、珠江农业科普园的科普基地挂牌仪式和在资讯科技园的“南沙科技论坛”。本次科技活动周促进了我区的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展示了我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新成就:南沙科学展览馆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珠江农业科普园挂牌成为管理区高新农业技术推广基地等。教育: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我区改建、扩建不达标的薄弱学校共6所,先后撤并了17所“麻雀学校”,全区的公办学校由原来的49所整合为35所,其中普通中学7所,小学28所。学校的质量有所提高,等级学校数量有较大增加,目前我区共有1所省一级学校、11所市一级学校、22所区一级学校,等级学校数已占全区学校总数的97%,我区小学等级学校已全部达到“教育强区”指标要求,中学的办学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黄阁镇、万顷沙镇已通过了省教育强镇验收。全区共有专任教师1485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53人,小学专任教师832人;共有在校学生2777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428人,小学在校学生数1634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6.63,高中升学率为75.51%。

七、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2006年,黄阁麒麟舞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角山炮台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7月份,南沙成功承办了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访问广州的首轮活动;11月份,我区老年大学应文化部文化司的邀请,参加了全国老年文艺汇演,荣获“荷花奖”;12月份,万顷沙镇成功举办了“广州水乡文化节”活动;文化旅游事业也顺利启动。开拓了“南沙一日游”,南沙滨海公园已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百万葵园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体育:体育事业喜获丰收。在6月初举行的2006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横沥镇女子代表队摘取了国际标准龙舟女子组桂冠,万顷沙镇女子代表队获得该组别亚军,万顷沙镇男子代表队则获得国际标准龙公开组亚军的好成绩。南沙中心小学足球队参加“2006年达能少年国际杯足球赛”广州赛区比赛勇夺冠军。12月,我区成功承办了第11届环南中国海国际自行车大赛广州站比赛。

卫生:卫生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9所,其中一级医院9所,门诊部6所,疾病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24间,村卫生站38所;医院编制床位共有709张,实有床位583张;全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总数为851人,其中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87人,占人员总数的80.7%,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79人,注册护士225人,药剂人员60人,检验人员3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87人,其所占卫技人员比例分别为40.6%,32.8%,8.7%,5.2%,12.7%。全区每千户籍人口拥有卫生人员6.03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8‰,婴儿死亡率2.9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58%。2006年,我区大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区疾病控制中心;黄阁医院加挂区妇幼保健院的改造方案已经启动;珠江管理区医院加挂区中医院的改造方案已列入市中医强市的规划;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规划建设的南沙中心医院首期工程已正式动工。

八、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2006年末,我区户籍人口为147181人,比上年末增加4631人,其中农业人口107597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73.1%。按计生口径计算,全年死亡人数893人,死亡率为6.1‰;出生人数1419人,出生率为9.69‰,自然增长率为3.5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9。

就业: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3万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729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3.6%;全年我区先后为2万多人(次)本地劳动力提供了求职登记、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的就业援助和服务,开展了多场专场招聘和就业援助活动,吸引了600多家企业前来设点招聘,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达成用工意向近600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我区农村劳动力;区有关部门制定了《南沙区公益性岗位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工作实施办法》,将道路维护、保洁保绿、计生协管员、城管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统筹起来,解决了1084名本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2006年,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住院实际补助比、住院受惠率、参合农民人均利用费用、参合农民人均补助费用等五项指标均居广州市前列;农民报销医药费用总额为1066.8万元,全区参合农民有6716人次受惠,平均每住院一人次补助1575元,补助金额占农民住院总费用的39.6%,已有34人获得2万元的最高补偿,大大减轻了患病农民的医疗负担;2006年全区养老基金收入3.8亿元,全部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均通过社会化按时足额发放。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7

1 成绩

1.1 建设情况

1986年县政府成立了免疫规划协调小组, 1988年和1990年又两次调整免疫规划逐步纳入了行政管理的轨道, 县、区、乡、村四级防保网基本建立。为使免疫规划管理科学化、正规化, 市疾控中心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免疫规划统计报告制度, 免疫规划评比奖惩办法, 业务资料建档制度, 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冷藏设备使用维修制度, “一苗一训一查一简报”, 接种卡表证簿管理制度等。

1.2 培训宣传

1986年以来, 县防疫站举办计划免疫业务培训59次, 参加培训的区、乡技术人员和分管领导5 542人次。以分级培训为主, 全县累计培训人员18 100人次。县防疫站派出省、市学习计免冷链25人次。1988年以来, 县防疫站共印发各种卡、表、簿、册210万张, 接种证26万本, 卡介苗人员手册1 600本, 自编免疫规划宣传材料、冷链知识讲稿73 748份, 墙报3 242期, 宣传画685块。开展卫生咨询76次, 书写标语1623条。

1.3 目标管理

《云阳县1986~1990年计划免疫工作规划》中确定了免疫规划近期目标, 即1988年底以区为单位12月龄儿童四苗单项接种率达85%, 冷链运转至乡达85%, 推行儿童保偿制人数达85%。为确保免疫规划的正确实施, 提出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要求:将免疫规划列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考核评分内容 (占50%) , 2006年占57%;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和协调, 每年进行一次接种率调查以监测免疫规划的完成情况;指导乡镇防疫医生整理儿童免疫规划档案资料, 配合区、乡行政部门逐步解决部分防疫医生的劳务报酬等实际问题。

1.4 突击活动

1988年开展了冬季计划免疫突击活动。采取任务划片包干, 责任到人, 层层落实, 将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年终评比等措施。全县共抽调党政干部1 851人, 卫生人员1 446人。活动分为三大战役四个阶段, 历时3.5个月。完成了对适龄儿童的基础免疫, 新查出出生儿童共12 076人 (1987年6 825人;1988年5 251人) , 查漏补种共完成规定的四种疫苗基础免疫96 608人次。

1.5 计免冷链

1987年实施卫生部颁发的新的儿童免疫程序, 开始在云阳、云安两镇推行预防接种常年接种门诊, 在向阳、三坝两乡实施冷链运转试点。1989年开始正式启动冷藏设备, 全面施行计免冷链运转, 坚持到1990年夏季, 1995年夏季又开展一次。项目建设启动后, 全县陆续在有条件的乡镇配备冷藏疫苗用电冰箱。至2005年, 全县乡镇配置电冰箱的计划基本完成。2006年末, 个别乡镇因特殊情况未落实, 绝大部分乡镇都采用电冰箱冷藏疫苗, 有条件的乡镇也先后建立了预防接种门诊。乡镇运转覆盖面91.5% (75/82) , 村级覆盖面90.6% (798/881) 。

1.6 强化免疫

1990年冬开展免疫规划强化活动, 采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全力督导等措施。县区两级共抽调督导人员100多人, 各乡镇卫生院全力以赴, 以查漏补种和免疫规划基础资料整理为主要内容。新查到出生儿童6 372人, 完成基础免疫补种任务50 976人次。

分别于1993~2007年的12月和1月对云阳县4岁内儿童施行了口服脊灰疫苗的活动。

1.7 接种情况

1998年, 县防疫站成立以科室承包的预防接种门诊,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开展预防接种。2005年, 单位组建预防接种门诊部。2006年在新县城设立2个接种点, 专门承担各种免疫制剂的接种。现大多数乡镇陆续建立了免疫规划常年接种门诊, 并开展按月定时或按周定时为适龄儿童免疫接种活动。全县年接种各种免疫苗15种达50余万人次, 免疫规划制品38万余人次。

1.8 疾病控制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相应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表1)

1.9 经费投入

自1987年云阳县被列为冷链建设县后, 县财政1987年拿出8.57万元, 1988年14.68万元, 1989年2.28万元, 1990年0.4万元。1994年起以后每年拨冷链运转经费1万元。2005年, 国家恢复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拨款10多万元, 2006年增加补助经费达60多万元。

1.1 0 政府重视

2006年, 重庆地区提出免疫规划接种率到95%的新目标。年初县长签定目标责任制协议书。2006年9月27日, 云阳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召开了公共卫生工作会议, 规定全县儿童免疫规划七种免疫苗接种完全免费。其接种劳务费、材料费等按接种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考核后, 按辖区人口数每人0.4元作为补助经费下拨。2006年11月, 县卫生局下文要求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保组织, 具体落实防疫、妇幼工作人员。

2 问题

2.1 专业队伍结构

13个片区人员结构:专业学校毕业生8人, 其中公卫专业1人, 西医4人, 中医3人, 非医学专业5人。文化程度专科1人, 中专8人, 高中3人, 初中1人。乡镇免疫规划多数由集体所有制中医人员兼任, 少数由非医学业务人员担任。村计免人员绝大多数是乡村开业医生, 极少数由乡卫生院点上医生兼任。

云阳县疾控中心队伍现状:在岗职工34人结构分布:专业学校中专毕业生10人 (后学历大专或本科4人) ;转业军人安置7人 (后学历大专2人) ;职工子女或亲属安置13人 (后学历大专3人) ;其他安置4人。专业学校毕业生与安置就业人员结构比例为1:2.4。

2.2 基层人员工作待遇

2004年以前, 乡镇卫生防疫任务补助经费每年600元, 除完成计免任务, 乡镇计免人员还要想法自挣工资, 村计免人员工作尚无规定报酬。2004年起, 采用大卫生包干经费补助办法, 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补助经费有了增加, 但卫生总投入不增长。特别是医疗业务差的乡镇卫生院, 更是感到工作艰难。乡村两级防保网几乎已到名存实亡的边缘。

2.3 管理和培训

现有体制决定基层免疫规划人员既受卫生院行政管理, 又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及督导。由于双重领导机制的制约, 此类人员普遍存在兼职情况, 乡村两级尤其突出, 这就可能发生工作“撞车”、“防治冲突”等而影响免疫规划任务的完成。对村计免人员只有靠免疫规划是乡村医生应尽职责和义务来约束, 乡镇卫生院对开业医生无直接行政管理手段。

云阳县免疫规划主要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开展工作, 多年来, 县上很少集中培训乡镇防疫医生, 从未集中培训过村防疫医生。不按要求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2.4 财政拨款

十几年中, 由于开展了一些大型的免疫规划活动, 财政投入了一定经费。但总体看, 投入不足且不平衡。全县人均卫生防疫经费一直在0.05元内徘徊, 1988年最高也只1.17元。2004年, 各乡镇将卫生院财政所拨工资的22%取消, 按乡镇人口数人均1.2元的大卫生事业经费包干, 但从中又扣除0.5元用于退休职工工资补助, 乡镇卫生院医疗板块完全与财政脱钩。

2.5 冷链问题

自1989年全面运行计免冷链至1996年, 其冷藏设备从未得到更新和增补, 尤为突出的是冷藏包、冰排、注射器、针头等。不少村冷藏包已损坏, 1996年县防疫站能使用的冰排不足1 000只, 站内注射器、针头已荡然无存。乡村接种者仅带10来颗针头进行预防注射, 农村儿童达不到免疫接种“一人一针”的起码要求。

2.6 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

1994年防疫站共下发计免疫苗3次, 采用分级领发, 夏秋季未搞冷链运转。1995年3次发苗中7月冷链送苗, 1996年1月至10月, 只由片区到防疫站领苗1次。同年3月为迎接以乡为单位计免达85%审评, 防疫站派人到被抽查乡镇督导过1次。

2.7 疾病回升

2000年与1989年相比, 乙肝、乙脑、麻疹等传染病有升高现象。1989年起, 县防疫站和有的医疗单位或个人向社会全面推行商品性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服务, 出现了几年的接种“热潮”, 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前些年, 乙肝疫苗的接种又处于“疲软”状态 (乙肝疫苗纳入成本核算) , 1995年全县共接种乙肝疫苗140人份。从附表看出, 1990年与2000年相比, 乙肝发病呈直线上升趋势。

2000年与2006年相比, 肺结核、乙型肝炎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原因可能: (1) 接种质量或疫苗效价降低; (2) 疫情报告质量提高或将乙肝病原携带者作为病人报告统计; (3) 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贫穷人口群或医源性乙肝感染因素。

2.8 接种方式

2000年以前, 全县免疫规划以村为单位的串户接种为主要方式。上门接种的传统方式使工作呈现被动局面, 从某种角度讲降低了免疫规划的社会地位。

2.9 接种率调查

2002年4月, 采用组群抽样法, 进行全县计免接种率调查。共调查基免儿童209人, 结果为:建卡率93.30% (195/209) , BCG接种率88.04% (184/209) , 卡痕率82.07% (151/184) , TOPV全程率78.47% (164/209) , DPT全程率80.86% (169/209) , MV接种率75.12% (157/209) 。四苗全程率65.55% (137/209) 。脊灰强化免疫调查0~3岁儿童233人, 第一轮接种215人, 接种率92.27%, 第二轮接种203人, 接种率87.12%。

3 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开发领导层

首先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真正懂得这是预防相应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举措, 使大家知晓免疫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性福利事业, 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能得到每位儿童家长的主动配合, 是搞好免疫规划的前提。同时要进一步开发领导层, 积极谋求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把免疫规划真正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是搞好免疫规划的关键。在基层, 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且要付诸行动, 做周密细致的工作。

3.2 提高专业人员待遇

全县疾病控制专业人员普遍存在工作待遇低的现象, 原因是基层领导认为疾控工作讲的是社会效益, 不能为单位挣钱。为提高社会效益还要用钱, 于是就降低工作人员的待遇。基层疾控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搞免疫规划亏本, 苦、累、烦、难和工作无劲头, 前途没奔头的思想。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有畏难情绪。在提高待遇的前提下进一步从思想上引导和激发他们安心和热爱本职, 免疫规划工作才会有新起色。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使专业队伍要“专”起来, 稳定起来。对乡村医生应有具体规定:将免疫规划工作列入开业行医、晋级等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采取工作任务与经济利益挂钩、工作质量与考评内容挂钩等得力措施, 奖惩并重。同时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疾控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 乡村两级防保网才能发挥好作用, 免疫规划队伍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县疾控中心专业队伍建设不可忽视, 一是应重点考虑从专业学校中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由重庆市疾控中心下派强将精兵到县疾控中心工作, 对单位资源进行整合, 对人员进行重组。

3.4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对村防疫医生责、权、利管理,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适应疾病预防控制的专线管理体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单位业务人员的群体素质, 引入效益竞争机制, 争取行业政策, 增加业务项目, 拓宽有偿服务, 积极采取措施克制人浮于事的现象。将每个职工放到适当工作岗位上去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免疫规划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决策者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应从这一特性上去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办法。

3.5 加强基层计免人员培训和维持计免冷链运转

基层计免人员专业性不强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加强培训以使他们掌握免疫规划基本知识和接种技术, 树立严格按要求预防接种的思想, 增强工作责任心。计免冷链运转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 行政、业务部门都应重视。创造协作氛围, 建立健全冷链的各种管理制度, 确保运转畅通。加快乡镇冷藏设施建设, 是计免冷链长足发展的要求。乡镇冻制冰排, 可降低和缩短运输成本和时间, 减少冰排使用量, 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运作。乡镇配置电冰箱后更重要的任务是正常使用和维护, 县疾控加强对冷链系统的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3.6 改变预防接种传统方式

农村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定点接种, 乡镇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常年门诊, 是改变免疫规划接种传统方式的有效方法, 要增加对此项建设的投入。串户接种可用于查漏补种和消除免疫空白, 同时要严格规定和落实接种收费标准, 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3.7 加大免疫规划监测力度

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证使用制度, 将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纳入年常规工作管理内容并认真落实。要实事求是, 客观反映计免各项接种率调查指标, 以达到免疫规划监测目的, 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取得实效。将发放使用预防接种证纳入行政管理轨道, 是提高免疫规划接种率的重要措施。采用行政手段, 接种证与出生医学证明同时发放, 能保证出生儿童一个不漏地获得免疫凭证;同时, 教育部门以预防接种证有完整的免疫规划接种记录者为入学条件, 这样能促使儿童按要求无条件接受免疫规划预防接种。

3.8 树立大卫生观念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8

[关键词] 宏观经济 产业结构 投资 消费 非公有制经济原因

六年来,广西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增长已连续五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0.6%、10.2%、11.8%、13.2%和13.5%,“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如图)。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已突破4000亿元,经济总量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01年的4697元上升到2006年的10240元。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263.02亿元上升到了2006年的568.08亿元,六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12.7%、11.8%、18.2%、17.7%和19.5%,年平均增速达16.6%,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广西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

1.三次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4.9∶36.6∶38.5调整为2006年的21.5∶39.2∶39.3,其中,第一产业比头两年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则提高2.6和0.8个百分点。广西2001年~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如下表:

第一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区域格局显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显现。农产品加快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产业集群逐步显现。

第二产业: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01年~2006年第二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88%,重化工业特征日益明显。广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工业技改投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制重组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业得到较快发展,企业克服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广西工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同时,广西重化工业特征日益明显,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快于轻工业。

建筑业也呈稳步增长趋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由2001年的145.6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86.4亿元,年平均增长0.95%。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94亿元增加到13.29亿元,平均年增长幅度达到2.06亿元;上缴税金由6.04亿元上升到22.81亿元,平均年增长近2.8亿元。

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继续发展,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中的信息业和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六年来,广西政府正确地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同时继续坚持投资拉动为主的方针,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发挥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期间广西投资的重大变化是小项目投资减少,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消费增长总体平稳,增幅有所提高。2001年~2006年广西消费需求增长总体平稳,增幅有所提高,确保了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必要拉动,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农村消费逐渐加快,城乡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消费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

4.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广西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投资方面,非国有投资较快增长。二是消费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三是出口方面,私营企业出口居首位。

综上所述,广西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需求持续旺盛,国外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宏观环境趋于宽松,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中国——东盟博览会继续在南宁举行,“两廊一圈”合作的提出;这多重机遇将为广西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第二,当前广西正市场导向的、内在的周期性扩张因素显著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和民间投资成为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第三,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广西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广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受市场需求约束加大;投融资渠道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新上项目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任务还比较艰巨等。

参考文献:

[1]黄 铮:《广西对外开放港口历史、现状、前景》,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刘咸岳主编:《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刘咸岳主编:《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4]刘咸岳主编:《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李甫春等著:《千年等一回——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构想》,民族出版社,2001年

[6]韦小鸿等著:《广西沿海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杨道喜著:《论转轨时期的广西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

[8]章远新编著:《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

[9]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广西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1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3)

[1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2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3)

[1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3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3)

[1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4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3)

[1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5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3)

[1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6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3)

2006年农业经济普查个人总结 篇9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我名XXX,**年到XXX农业经济办公室工作。**年有幸被领导抽出干经济普查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区党委的重视下,按时圆满完成我辖区经济普查任务,受到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这次能取得小小的成绩;

(一)、主要是我时刻牢记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口号:

动员起来,认真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如实申报,依法普查,确保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圆满成功

开展农业普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让农业普查家喻户晓,让普查意义深入人心

摸清农村家底,把准农业脉搏,关注农民生计

农业普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认真搞好农业普查,服务建设和谐新农村

农业普查,情系三农

认真搞好农业普查,真实反映农村全貌

搞好农业普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普查三农真实状况,科学决策发展大计

农业普查,盘点农业,服务“三农”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搞好农业普查,摸清三农信息,构建和谐新农村

搞好农业普查,构建和谐农村

普查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

齐心协力普查农业,满怀信心建设新农村

掌握农业实情关心农民生活共建农村小康

农业普查,关注民生,了解民意。

(二)、明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总体目标: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出发,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性决策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基本的“三农”信息;为建立以普查为基础的统计调查平台,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提供支持。核心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填报任务,并按时完成数据处理、资料发布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扎实开展农业普查,增强普查工作的实效性,是各级普查机构面临的现实课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这将会给农业普查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普查经验,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讨农业普查工作很有必要。

(三)、做到农业普查“五个到位”

一是组织到位。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必须以政府的名义,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相关的政府职能,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形成合力。

二是宣传到位。不仅要提高普查的知晓率,宣传普查对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强调普查将对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有益的资讯,特别要告知普查机构对个人信息承担的法律赋予的保密义务,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

三是培训到位。普查培训最起码要使每个普查人员熟知普查要求和指标含义,掌握普查技能和问话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普查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

四是指导到位。切实负起责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单位,及时发现、了解、解答和解决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审核到位。采取切实措施,从技术和专业的角度加强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加强对普查数据的审核与评估,确保各项普查数据真实可信。

总之,我把“明确工作任务,把握工作重点”作为这次农业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完成。农业普查工作不是走过场,也不是机械地去完成几张普查表,而是对整个农业普查工作流程的一个实践过程,是对农业普查方案的一个检验过程,是一个修改普查方案、充实普查内容、完善普查工作流程的工作过程。普查工作要求我们对农普方案中所初步确定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项普查指标在实践中去认真检验,其目的主要是为今后大规模普查工作摸索经验,为顺利推进全面农业普查工作铺平道路。文 章来源

2006年工作总结(经济技术开发区) 篇10

一、继续开展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活动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的目标要求,继续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创建“文明示范岗”活动,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三月份高质量的组织好2006年商务商贸节,并以此为契机邀请专家学者和经济发达地区代表就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主题举办专题论坛。六月份以降低企业商务成本为标准,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开展现场咨询服务、问卷调查、上门服务、协调问题、评议部门等多种形式,拉近政府与企业的距离。通过系列活动,牢固树立“四个所有”的服务观念,进一步增强公务人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营造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集合全区宣传力量,打造两个“品牌”,即:**投资环境品牌和**企业品牌。制定计划,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电视、平面广告等各种媒体,在宣传**投资环境、人文景观、比较优势、服务企业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建设商务商贸区推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包装、宣传,打造**品牌企业形象。另外,还要加强新闻监督力度,对影响**投资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曝光。

三、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工作制度和网络建设。按照公开、务实、高效、规范的原则,以服务区域经济领导小组为中心,街域服务为基础,各职能部门执法服务为保障,建立立体层级服务网络。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注册后的后期管理上,做到引进企业、留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继续坚持区领导重点联系企业制度,重点项目协调制度;完善企业投诉机制,变被动的投诉性服务为超前的引导性服务,从服务细节处入手,进一步规范对企业的检查,为企业创造一个依法纳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继续深化商务商贸区的建设。在**区建设商务商贸区推动协调委员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六个行业联席会的作用,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商务商贸区的建设,通过组织各行业企业交流、联谊等活动,架起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沟通桥梁,构建起政府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公共关系。注意组织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落实。以提升楼宇的贡献率为目标,做好楼宇招商。以商务楼为载体,力争引进大公司、大集团总部、研发中心到我区落户,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商务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加大对楼宇企业的协税护税工作力度,及时协调解决税源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确保楼宇企业税收落入**。

五、完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功能。继续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化手续,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现代化的网络服务功能,全面节约企业商务运行成本,在进一步完善“网上表格下载”、“网上审批”的范围和功能的同时,力争实现“一表贯通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努力创造全区最优服务窗口。

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对各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大考核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对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首问负责制和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重大责任问责制和不作为追究制,强化经常性监督检查。进一步深化行风、政风评议工作,加大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部门和人员的评议力度,使在**的企业既能引进引得进,也能留得住。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的机制,对职能部门工作不落实引起的企业投诉,一经查实,必须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在“企业信用网”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功能,扩充范围,增大信息量。并在系统建设、信息采集及披露的同时,加强清理拖欠和实际运用的工作。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各成员单位“一把手”工程予以高度重视,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推进“诚信**”建设。

八、多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聘请从事项目策划分析包装的专业公司,对我区确定的重点项目进行包装,提高项目落实的成功率,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拓宽招商渠道,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手段,完善**投资网,建立街域信息反馈系统,推进各方招商。

九、做好清理异地经营、异地纳税企业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继续做好异地企业的清理工作。同时通过清理异地经营工作,全面掌握在我区从事异地经

上一篇:捐赠时的捐赠方的讲话下一篇:万方论文网网站情况介绍